目录
- 1 一节 建康城
- 2 二节 玄鸿鼎
- 3 三节 初拜师
- 4 四节 阳大牛
- 5 五节 元宵节
- 6 六节 王蛮子
- 7 七节 太极殿
- 8 八节 司马雪
- 9 九节 伤离别
- 10 十节 禁后宫
- 11 十一节 我不嫁
- 12 十二节 乌衣巷
- 13 十三节 鬼门主
- 14 十四节 腐脑丸
- 15 十五节 罗大婶
- 16 十六节 空城计
- 17 十七节 大肥羊
- 18 十八节 劫道词
- 19 十九节 林大王
- 20 二十节 大黑猫
- 21 二十一节 隐龙岛
- 22 二十二节 五干尸
- 23 二十三节 青阳栈
- 24 二十四节 独龙寨
- 25 二十五节 五石散
- 26 二十六节 天师道
- 27 二十七节 泥中龟
- 28 二十八节 残尾蛟
- 29 二十九节 无为宫
- 30 三十节 大祭坛
- 31 三十一节 劫道人
- 32 三十二节 脱身计
- 33 三十三节 不尽木
- 34 三十四节 搬救兵
- 35 三十五节 秋虫意
- 36 三十六节 援兵至
- 37 三十七节 打屁股
- 38 三十八节 长安城
- 39 三十九节 天下事
- 40 四十节 过度仪
- 41 四十一节 不咸山
- 42 四十二节 孝武帝
- 43 四十三节 张贵妃
- 44 四十四节 太极殿
- 45 四十五节 太阿剑
- 46 四十六节 两修士
- 47 四十七节 王国舅
- 48 四十八节 去彭城
- 49 四十九节 大英雄
- 50 五十节 刘敬宣
- 51 五十一节 夜惊魂
- 52 五十二节 刘牢之
- 53 五十三节 后燕国
- 54 五十四节 慕容宝
- 55 五十五节 遇故人
- 56 五十六节 大漠情
- 57 五十七节 桓玄计
- 58 五十八节 一起走
- 59 五十九节 彭城外
- 60 六十节 投胎术
- 61 六十一节 士族府
- 62 六十二节 北府军
- 63 六十三节 王师兄
- 64 六十四节 借坞堡
- 65 六十五节 人头落
- 66 六十六节 仕女魂
- 67 六十七节 离间计
- 68 六十八节 掌兵权
- 69 六十九节 起风了
- 70 七十节 讲良心
- 71 七十一节 天极宗
- 72 七十二节 罪己书
- 73 七十三节 风云变
- 74 七十四节 准备冲
- 75 七十五节 大冲锋
- 76 七十六节 观风景
- 77 七十七节 天罗斩
- 78 七十八节 陷重围
- 79 七十九节 大救星
- 80 八十节 神秘士
- 81 八十一节 一战后
- 82 八十二节 抢抢抢
- 83 八十三节 索魂佛
- 84 八十四节 慕容氏
- 85 八十五节 胡茄曲
- 86 八十六节 去龙城
- 87 八十七节 夜遇袭
- 88 八十八节 高神医
- 89 八十九节 困石城
- 90 九十节 出重围
- 91 九十一节 不咸山
- 92 九十二节 江南风
- 93 九十三节 大呆瓜
- 94 九十四节 夺益州
- 95 九十五节 云渺宫
- 96 九十六节 世家子
- 97 九十七节 大茶棚
- 98 九十八节 龙阳好
- 99 九十九节 上门婿
- 100 一百节 程堡主
- 101 一百零一节 山大王
- 102 一百零二节 益州城
- 103 一百零三节 断掌剑
- 104 一百零四节 大宝藏
- 105 一百零五节 秦淮河
- 106 一百零六节 天子冠
- 107 一百零七节 桓少计
- 108 一百零八节 喜当爹
- 109 一百零九节 黑纱女
- 110 一百一十节 大蟒蛇
- 111 一百一十一节 自爆术
- 112 一百一十二节 青玉戒
- 113 一百一十三节 崩溃论
- 114 一百一十四节 野棒槌
- 115 一百一十五节 凌风观
- 116 一百一十六节 古道斗
- 117 一百一十七节 大救星
- 118 一百一十八节 火烧观
- 119 一百一十九节 冰雪峰
- 120 一百二十节 喜相逢
- 121 一百二十一节 孙泰亡
- 122 一百二十二节 认新主
- 123 一百二十三节 海岛谋
- 124 一百二十四节 隆平陵
- 125 一百二十五节 风不止
- 126 一百二十六节 清君侧
- 127 一百二十七节 京口伏
- 128 一百二十八节 乱石堆
- 129 一百二十九节 醉江楼
- 130 一百三十节 杀戮恨
- 131 一百三十一节 天师道
- 132 一百三十二节 惊天变
- 133 一百三十三节 夜临池
- 134 一百三十四节 太阿剑
- 135 一百三十五节 战新亭
- 136 一百三十六节 一封信
- 137 一百三十七节 劫法场
- 138 一百三十八节 挖地道
- 139 一百三十九节 斩头台
- 140 一百四十节 白大人
- 141 一百四十一节 七犯人
- 142 一百四十二节 桓少计
- 143 一百四十三节 密林计
- 144 一百四十四节 金陵山
- 145 一百四十五节 当爹了
- 146 一百四十六节 断肠丸
- 147 一百四十七节 冰尾针
- 148 一百四十八节 怪姐夫
- 149 一百四十九节 吸血剑
- 150 一百五十节 抢洛阳
- 151 一百五十一节 过江龙
- 152 一百五十二节 鱼十三
- 153 一百五十三节 药杞山
- 154 一百五十四节 明圣湖
- 155 一百五十五节 张贵妃
- 156 一百五十六节 征乐属
- 157 一百五十六节 难民流
- 158 一百五十八节 大直钩
- 159 一百五十九节 林中血
- 160 一百六十节 天地宗
- 161 一百六十一节 反不反
- 162 一百六十二节 赌天下
- 163 一百六十三节 皇帝梦
- 164 一百六十四节 战黄府
- 165 一百六十五节 中计了
- 166 一百六十六节 山阴县
- 167 一百六十七节 月黑夜
- 168 一百六十八节 云渺宫(一)
- 169 一百六十九节 云渺宫(二)
- 170 一百七十节 云渺宫(三)
- 171 一百七十一节 云渺宫(四)
- 172 一百七十二节 云渺宫(五)
- 173 一百七十三节 云渺宫(六)
- 174 一百七十四节 云渺宫(七)
- 175 一百七十五节 去江南
- 176 一百七十六节 山阴县
- 177 一百七十七节 城头血
- 178 一百七十八节 鲍县令
- 179 一百七十九节 白帝庙
- 180 一百八十节 三颗树
- 181 一百八十一节 谢公子
- 182 一百八十二节 咏絮指
- 183 一百八十三节 老朋友
- 184 一百八十四节 驱兽人
- 185 一百八十五节 大逃亡
- 186 一百八十六节 天师道
- 187 一百八十七节 偷鸡腿
- 188 一百八十八节 夜潜逃
- 189 一百八十九节 喜相逢
- 190 一百九十节 婴勺鸟
- 191 一百九十一节 我赌命
- 192 一百九十二节 谢家人
- 193 一百九十三节 紫袍人
- 194 一百九十四节 索棉衣
- 195 一百九十五节 长公主
- 196 一百九十六节 孙将军
- 197 一百九十七节 赠皮鞭
- 198 一百九十八节 方小姐
- 199 一百九十九节 天师人
- 200 二百节 纸鹤术
- 201 二百零一节 风雪人
- 202 二百零二节 大破阵
- 203 二百零三 节 钻山沟
- 204 二百零四节 大赌场
- 205 二百零五节 刘寄奴
- 206 二百零六节 金牛湖
- 207 二百零七节 大老虎
- 208 二百零八节 雪中伏
- 209 二百零九节 鹤咒术
- 210 二百一十节 吴兴郡(一)
- 211 二百一十一节 吴兴郡(二)
- 212 二百一十二节 吴兴郡(三)
- 213 二百一十三节 吴兴郡(三)
- 214 二百一十四节 吴兴郡(五)
- 215 一百一十五节 吴兴郡(六)
- 216 一百一十六节 吴兴郡(七)
- 217 一百一十七节 吴兴郡(八)
- 218 一百一十八节 吴兴郡(九)
- 219 一百一十九节 吴兴郡(十)
- 220 一百二十节 吴兴郡(十一)
- 221 一百二十一节 吴兴郡(十二)
- 222 一百二十二节 吴兴郡(十三)
- 223 一百二十三节 吴兴郡(十四)
- 224 一百二十四节 吴兴郡(十五)
- 225 一百二十五节 吴兴郡(十六)
- 226 二百二十六节 吴兴郡(十七)
- 227 二百二十七节 吴兴郡(十八)
- 228 二百二十八节 吴兴郡(十九)
- 229 二百二十九节 吴兴郡(二十)
- 230 二百三十节 王凝之
- 231 二百三十一节 又重逢
- 232 二百三十二节 天启镯
- 233 二百三十三节 会稽郡
- 234 二百三十四节 去报仇
- 235 二百三十五节 北府军
- 236 二百三十六节 服不服
- 237 二百三十七节 黄雀出
- 238 二百三十八节 大劫营
- 239 二百三十九节 盐海县
- 240 二百四十节 郑方亡
- 241 二百四十一节 鸟兽散
- 242 二百四十二节 昆嵛山
- 243 二百四十三节 大绑人
- 244 二百四十四节 有计谋
- 245 二百四十五节 孙闾露
- 246 二百四十六节 高姨娘
- 247 二百四十七节 向前冲
- 248 二百四十八节 传异术
- 249 二百四十九节 震天鼓
- 250 二百五十节 原登飞
- 251 二百五十一节 刀光闪
- 252 二百五十二节 昆嵛山
- 253 二百五十三节 牛县令
- 254 二百五十四节 真心话
- 255 二百五十五节 卢循计
- 256 二百五十六节 血与火
- 257 二百五十八节 掘大坑
- 258 二百五十九节 丑女人
- 259 二百六十节 小结盟
- 260 二百六十一节 准备走
- 261 二百六十二节 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十一节 我不嫁
十一节 我不嫁
“公主殿下。”高恩华内心一片无奈,劝导说:“自古以来,世人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如此,谢氏子弟乃当世士族豪门,人人仰幕,能值公主赐婚之人,想来也是族中翘楚之辈。”
“前朝的祝英台与梁山伯、贾午与韩寿就不是由父母指婚。”司马雪立刻反驳,一付我也读过书,休想骗我的模样。
高恩华道:“祝英台与梁山伯去世后由太傅谢安提议,经孝武帝恩准,被封为义妇,此二人英年早亡,公主此比甚是不当,贾午与韩寿二人下场更不必说了。”
“我不喜欢这门婚事,大叔帮我想办法,退了这门婚事好不好?”
“啪”的一声轻响,《解文说字》跌落在地,“公主殿下。”高恩华捡起书来,弹弹灰尘,说:“贫道是名无地无房的道士,去说服谢氏一族与孝武帝陛下替公主退婚,岂不是自已送死。”
“我不喜欢这门婚事,不想嫁。”司马雪开始耍赖,坚持说道:“大叔替我想法退婚。”
“整个江南三吴八郡,全是司马氏天下。”高恩华无奈之下,只得实话实说:“天子金口赐婚,公主想要贫道去造反抗天啊。”
“我有办法。”司马雪也说出内心想法:“大叔御剑带我逃离江南,去后燕国、去后秦国、听说还有一个北魏国更远,你带我躲起来?”
“公主所说之地全是遍地风沙的蛮夷之地,据说燕军把汉女当‘两脚羊’,饿了当粮食吃。”对于司马雪的大胆建议,高恩华感觉全是小女子一时心动的想法,时间稍久自然后悔,便说:“咱汉民若去了,连猪狗都不如,吃什么?穿些什么?住在那?”
堂中一时安静下来,师徒两人都无话可说。
“大叔咱不说退婚之事了。”片刻后,司马雪换了话头,说:“你尚未传我符术呢,是否知我将被赐婚,便要藏私不传?”
“贫道连太玄诀都传与公主,各种符术岂有不传之理。”见司马雪不坚持退婚,高恩华松了一口气,转身取来一把宝剑,剑鞘窄细,鞘上镶有玉石。“此剑乃贫道偶得,剑主人曾以道法粹炼此剑,待公主日后可以驱剑时,用来能顺手些。”
司马雪欢叫一声,接剑在手,“唰”的抽出剑刃,只见剑刃细窄,信手挥舞两下,体验到一点点女修士妖娆英武的感觉。
“道长大叔,看在宝剑的份上,本公主不计较你不肯带我逃婚的过错,快将能增长灵力的丹药拿来,将各种符术传于我,还有剑术也要传我......”司马雪一连声催促。
高恩华顿觉自已不是收了名徒弟,简直是收了名小祖宗,先探头看看外堂正在忙忙碌碌干活的王存忠,才放下心来,然后对司马雪的要求一一照办。
“公主,休要贪多嚼不烂,一技不精,百技无用,存忠若象你这般顽劣,贫道师威何存?”
“大叔,你又开始罗嗦了,罗嗦的男子很讨厌的。”
高恩华口中传授,手脚比划,传授剑术和太玄符术一一讲述清楚,一天的时间已匆匆而过,济世堂外暮色四垂,街道上的暄哗声、鼓锣声,声声嘈杂,建康一年一度的赏花灯又开始了。
“天色已晚,我需回宫向皇太妃复命,也许今生再也无法见面。”司马雪心中忧伤,面色落寂,对高恩华说:“大叔若肯带我逃走,眼下说还来得及。”
“我辈修道中人,岂能无故失信,早些回宫复命吧,免得皇太妃为你担忧。”高恩华道心一软,但一想到自己的地位,又硬起心肠道:“趁天色尚明,公主回宫去吧。”
“大叔执意如此,本公主回宫便是。”司马雪眸色幽幽,轻声道:“只盼大叔日后不要后悔才好。”
高恩华心头一痛,一时无话可说,低声道:“公主一路走好。”
司马雪一声不吭,反身冲上大街,一路步履如飞,将太玄诀挥发的淋漓尽致,直接冲入皇宫,先去向皇太妃归还了令牌,刚回到居室院外,便见李姨娘正在院内翘首等待。
“公主为何手中持剑?”
“大叔赠的。”
“公主好似十分喜欢?”
“恩,还行吧。”司马雪摸出符纸,对着烛火仔细看了看,一会又将符纸放下,抓起宝剑又仔细查看。
“公主是否喜欢高道长?”
“是啊。”司马雪随口应答,话一出口,心中立刻警觉起来,看着李姨娘:“姨娘你方才说什么?”
“公主殿下。”李姨娘将司马雪手中宝剑夺下来,然后说:“奴婢一生忠诚于你,有些话一定要让你知道,士族豪门尤重妇德,日后公主嫁进谢府,千万莫提道长之名,此事关乎皇族颜面,稍有不慎,定会害了道长性命。”
“姨娘欺我年少,说些厉害言话来吓我?”
“公主有所不知,宫外乡野之人最爱口传皇室艳闻,商朝苏妲已、汉代赵飞燕、前朝韩寿偷香,都被编成故事到处传说。”李姨娘正色道:“若公主与道长之事为外人知晓,定会天下传闻,陛下与谢氏一族为了脸面,岂能容高道长存活于世?”
“我与道长大叔仅有师徒之义,与他人何干?”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众人岂会相信公主口中的师生之义,奴婢一生福祸早与公主相通,岂敢骗你。”李姨娘劝说:“公主殿下日后休要与道长会面为妥。”
“不,绝不!”司马雪双目明亮,眸中尽是不屈之意,片刻后说:“我自有主张,姨娘休要管我。”
“诺。”李姨娘暗自叹了口气,施礼而去。
过了元宵节后,孝武帝差人宣司马雪在精舍召见,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也在精舍。
司马元显比司马雪年纪稍小,一脸红豆豆,但自小举止有度,少年老成,日常脚穿朝靴,宽袍大袖、一付当世名士模样,与活泼好动的司马雪从来玩不到一起去。
“朕平日里对公主少有关爱,此次多亏皇叔替你寻得谢氏驸马,公主过门后,要格守妇德,少任性胡闹,莫要失了皇族威仪。”孝武帝道。
司马雪心中恨恨嘀咕,原来是皇叔司马道子的主意,定是又想拉拢谢家支持,才把我嫁了出去,为什么不把自已女儿嫁给谢氏。
“父皇容禀,女儿尚小,不想外嫁。”
司马雪突然出言拒婚,孝武帝微微一愣,随即认为;定是因为自小居于宫中,怕外嫁谢府后,初为人妇,受了委屈。
“女大外嫁,自古如此,公主莫要任性胡闹,待嫁到谢府,自然明白父皇的好意。”
“父皇,女儿真心不嫁,请父皇另换其余姐姐们出嫁。”
“大胆!婚姻大事,岂由你一名小女子独自任性胡闹,当今之世,能与司马皇族联姻的,只有王、谢、桓、庾等几家而已,不想出嫁,难道想终老皇宫不成。”
孝武帝面色一沉,怒气冲冲发完脾气,偷眼一瞅,见司马雪一脸不服,心知纠缠下去,女儿定会撒娇耍赖没完没了,一挥袖子,拉起司马道子奔出室外。
“皇姐。”司马元显劝说:“谢家乃当世士族豪门,族中子弟均在本朝任要职,门弟显赫,公主嫁过去后定能一世荣耀风光。”
“未冠小童懂什么?”司马雪明眸圆瞪,厉声喝斥:“回家让你姐姐嫁到谢府,岂不更好。”
司马元显身为宗室世子,年纪比司马雪略小,在皇太妃面前,不如司马雪受宠,几句好心劝导之语,直接被司马雪当面打脸训斥,也无可奈何。
“皇姐休怒,臣弟多嘴了。”司马元显脸上的一颗颗红豆豆似要滴下血来,讪讪一笑,躬身道别:“告辞,告辞、、”
“哼。”司马雪一跺脚,恨声道:“谢氏附马算个什么阿猪阿狗,本公主不愿出嫁,就不出嫁,谁都不管我,我自有主张。”
从当日起,司马雪足不出室,自朝至夕,终日闭目跌坐,室内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灵力,昔日慵懒顽皮的大晋公主,日夜苦修太玄诀,终于有一天,一股灵力如百流归海,在体内滔滔翻腾,一道温暖光亮游走全身。
司马雪掐诀颂咒,骈玉指,向玉笛遥遥一点,玉笛微微一颤,在半空中挣扎着浮了起来,一路蹒跚着,向床塌徐徐飞来。
晋室婚嫁遵守秦汉时期传下来的古制、乡间与大族婚嫁一般选在春秋之际举行,大族之间的婚礼极为讲究,前后需讲究三书、六礼。
三书分别为,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的亲迎就是最后一步,既男方新郎亲至女方家中迎娶,时间都定在黄昏以前,婚嫁中的婚字、便是由昏字演化而来。
司马雪虽然贵为公主,但在嫁娶这等大事上,只能遵守礼制,一切只凭父皇孝武帝做主。
在孝武帝与谢氏族长的安排下,双方交换聘礼与礼书,定下迎亲具体时间,一切只等在定好的时间内,谢氏派人登门迎亲过府。
司马雪对婚事一直很迷茫,有时心有不甘,但又找不出理由反驳,高恩华与李姨娘说的很对,女子及笄而嫁是天经地义、古自有之的事,嫁于谢家是顺理成章的事,最好的婚嫁选择之一。
可是,可是,内心为何一直有一丝丝不甘呢?迎亲的日子到了,司马雪内心仍在摇摆不定。
“前朝的祝英台与梁山伯、贾午与韩寿就不是由父母指婚。”司马雪立刻反驳,一付我也读过书,休想骗我的模样。
高恩华道:“祝英台与梁山伯去世后由太傅谢安提议,经孝武帝恩准,被封为义妇,此二人英年早亡,公主此比甚是不当,贾午与韩寿二人下场更不必说了。”
“我不喜欢这门婚事,大叔帮我想办法,退了这门婚事好不好?”
“啪”的一声轻响,《解文说字》跌落在地,“公主殿下。”高恩华捡起书来,弹弹灰尘,说:“贫道是名无地无房的道士,去说服谢氏一族与孝武帝陛下替公主退婚,岂不是自已送死。”
“我不喜欢这门婚事,不想嫁。”司马雪开始耍赖,坚持说道:“大叔替我想法退婚。”
“整个江南三吴八郡,全是司马氏天下。”高恩华无奈之下,只得实话实说:“天子金口赐婚,公主想要贫道去造反抗天啊。”
“我有办法。”司马雪也说出内心想法:“大叔御剑带我逃离江南,去后燕国、去后秦国、听说还有一个北魏国更远,你带我躲起来?”
“公主所说之地全是遍地风沙的蛮夷之地,据说燕军把汉女当‘两脚羊’,饿了当粮食吃。”对于司马雪的大胆建议,高恩华感觉全是小女子一时心动的想法,时间稍久自然后悔,便说:“咱汉民若去了,连猪狗都不如,吃什么?穿些什么?住在那?”
堂中一时安静下来,师徒两人都无话可说。
“大叔咱不说退婚之事了。”片刻后,司马雪换了话头,说:“你尚未传我符术呢,是否知我将被赐婚,便要藏私不传?”
“贫道连太玄诀都传与公主,各种符术岂有不传之理。”见司马雪不坚持退婚,高恩华松了一口气,转身取来一把宝剑,剑鞘窄细,鞘上镶有玉石。“此剑乃贫道偶得,剑主人曾以道法粹炼此剑,待公主日后可以驱剑时,用来能顺手些。”
司马雪欢叫一声,接剑在手,“唰”的抽出剑刃,只见剑刃细窄,信手挥舞两下,体验到一点点女修士妖娆英武的感觉。
“道长大叔,看在宝剑的份上,本公主不计较你不肯带我逃婚的过错,快将能增长灵力的丹药拿来,将各种符术传于我,还有剑术也要传我......”司马雪一连声催促。
高恩华顿觉自已不是收了名徒弟,简直是收了名小祖宗,先探头看看外堂正在忙忙碌碌干活的王存忠,才放下心来,然后对司马雪的要求一一照办。
“公主,休要贪多嚼不烂,一技不精,百技无用,存忠若象你这般顽劣,贫道师威何存?”
“大叔,你又开始罗嗦了,罗嗦的男子很讨厌的。”
高恩华口中传授,手脚比划,传授剑术和太玄符术一一讲述清楚,一天的时间已匆匆而过,济世堂外暮色四垂,街道上的暄哗声、鼓锣声,声声嘈杂,建康一年一度的赏花灯又开始了。
“天色已晚,我需回宫向皇太妃复命,也许今生再也无法见面。”司马雪心中忧伤,面色落寂,对高恩华说:“大叔若肯带我逃走,眼下说还来得及。”
“我辈修道中人,岂能无故失信,早些回宫复命吧,免得皇太妃为你担忧。”高恩华道心一软,但一想到自己的地位,又硬起心肠道:“趁天色尚明,公主回宫去吧。”
“大叔执意如此,本公主回宫便是。”司马雪眸色幽幽,轻声道:“只盼大叔日后不要后悔才好。”
高恩华心头一痛,一时无话可说,低声道:“公主一路走好。”
司马雪一声不吭,反身冲上大街,一路步履如飞,将太玄诀挥发的淋漓尽致,直接冲入皇宫,先去向皇太妃归还了令牌,刚回到居室院外,便见李姨娘正在院内翘首等待。
“公主为何手中持剑?”
“大叔赠的。”
“公主好似十分喜欢?”
“恩,还行吧。”司马雪摸出符纸,对着烛火仔细看了看,一会又将符纸放下,抓起宝剑又仔细查看。
“公主是否喜欢高道长?”
“是啊。”司马雪随口应答,话一出口,心中立刻警觉起来,看着李姨娘:“姨娘你方才说什么?”
“公主殿下。”李姨娘将司马雪手中宝剑夺下来,然后说:“奴婢一生忠诚于你,有些话一定要让你知道,士族豪门尤重妇德,日后公主嫁进谢府,千万莫提道长之名,此事关乎皇族颜面,稍有不慎,定会害了道长性命。”
“姨娘欺我年少,说些厉害言话来吓我?”
“公主有所不知,宫外乡野之人最爱口传皇室艳闻,商朝苏妲已、汉代赵飞燕、前朝韩寿偷香,都被编成故事到处传说。”李姨娘正色道:“若公主与道长之事为外人知晓,定会天下传闻,陛下与谢氏一族为了脸面,岂能容高道长存活于世?”
“我与道长大叔仅有师徒之义,与他人何干?”
“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众人岂会相信公主口中的师生之义,奴婢一生福祸早与公主相通,岂敢骗你。”李姨娘劝说:“公主殿下日后休要与道长会面为妥。”
“不,绝不!”司马雪双目明亮,眸中尽是不屈之意,片刻后说:“我自有主张,姨娘休要管我。”
“诺。”李姨娘暗自叹了口气,施礼而去。
过了元宵节后,孝武帝差人宣司马雪在精舍召见,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也在精舍。
司马元显比司马雪年纪稍小,一脸红豆豆,但自小举止有度,少年老成,日常脚穿朝靴,宽袍大袖、一付当世名士模样,与活泼好动的司马雪从来玩不到一起去。
“朕平日里对公主少有关爱,此次多亏皇叔替你寻得谢氏驸马,公主过门后,要格守妇德,少任性胡闹,莫要失了皇族威仪。”孝武帝道。
司马雪心中恨恨嘀咕,原来是皇叔司马道子的主意,定是又想拉拢谢家支持,才把我嫁了出去,为什么不把自已女儿嫁给谢氏。
“父皇容禀,女儿尚小,不想外嫁。”
司马雪突然出言拒婚,孝武帝微微一愣,随即认为;定是因为自小居于宫中,怕外嫁谢府后,初为人妇,受了委屈。
“女大外嫁,自古如此,公主莫要任性胡闹,待嫁到谢府,自然明白父皇的好意。”
“父皇,女儿真心不嫁,请父皇另换其余姐姐们出嫁。”
“大胆!婚姻大事,岂由你一名小女子独自任性胡闹,当今之世,能与司马皇族联姻的,只有王、谢、桓、庾等几家而已,不想出嫁,难道想终老皇宫不成。”
孝武帝面色一沉,怒气冲冲发完脾气,偷眼一瞅,见司马雪一脸不服,心知纠缠下去,女儿定会撒娇耍赖没完没了,一挥袖子,拉起司马道子奔出室外。
“皇姐。”司马元显劝说:“谢家乃当世士族豪门,族中子弟均在本朝任要职,门弟显赫,公主嫁过去后定能一世荣耀风光。”
“未冠小童懂什么?”司马雪明眸圆瞪,厉声喝斥:“回家让你姐姐嫁到谢府,岂不更好。”
司马元显身为宗室世子,年纪比司马雪略小,在皇太妃面前,不如司马雪受宠,几句好心劝导之语,直接被司马雪当面打脸训斥,也无可奈何。
“皇姐休怒,臣弟多嘴了。”司马元显脸上的一颗颗红豆豆似要滴下血来,讪讪一笑,躬身道别:“告辞,告辞、、”
“哼。”司马雪一跺脚,恨声道:“谢氏附马算个什么阿猪阿狗,本公主不愿出嫁,就不出嫁,谁都不管我,我自有主张。”
从当日起,司马雪足不出室,自朝至夕,终日闭目跌坐,室内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灵力,昔日慵懒顽皮的大晋公主,日夜苦修太玄诀,终于有一天,一股灵力如百流归海,在体内滔滔翻腾,一道温暖光亮游走全身。
司马雪掐诀颂咒,骈玉指,向玉笛遥遥一点,玉笛微微一颤,在半空中挣扎着浮了起来,一路蹒跚着,向床塌徐徐飞来。
晋室婚嫁遵守秦汉时期传下来的古制、乡间与大族婚嫁一般选在春秋之际举行,大族之间的婚礼极为讲究,前后需讲究三书、六礼。
三书分别为,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的亲迎就是最后一步,既男方新郎亲至女方家中迎娶,时间都定在黄昏以前,婚嫁中的婚字、便是由昏字演化而来。
司马雪虽然贵为公主,但在嫁娶这等大事上,只能遵守礼制,一切只凭父皇孝武帝做主。
在孝武帝与谢氏族长的安排下,双方交换聘礼与礼书,定下迎亲具体时间,一切只等在定好的时间内,谢氏派人登门迎亲过府。
司马雪对婚事一直很迷茫,有时心有不甘,但又找不出理由反驳,高恩华与李姨娘说的很对,女子及笄而嫁是天经地义、古自有之的事,嫁于谢家是顺理成章的事,最好的婚嫁选择之一。
可是,可是,内心为何一直有一丝丝不甘呢?迎亲的日子到了,司马雪内心仍在摇摆不定。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