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这是一个有名的太监
- 2 第二章 S级能力者
- 3 第三章 他还是个孩子
- 4 第四章 失宠了
- 5 第五章 太后张氏
- 6 第六章 五百年前的罢工
- 7 第七章 带刀侍卫
- 8 第八章 赈灾事宜
- 9 第九章 三位老师
- 10 第十章 宣府告急
- 11 第十一章 蜕变
- 12 第十二章 整顿亲军
- 13 第十三章 镇守太监
- 14 第十四章 退休计划
- 15 第十五章 内库十府
- 16 第十六章 句读
- 17 第十七章 大明军情局
- 18 第十八章 琼林宴
- 19 第十九章 看脸的时代
- 20 第二十章 关于科举的讨论
- 21 第二十一章 平民教育家
- 22 第二十二章 偶遇阁老
- 23 第二十三章 明前七子
- 24 第二十四章 京城四恶
- 25 第二十五章 皇亲那些事儿
- 26 第二十六章 争执
- 27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 28 第二十八章 御前秘书官
- 29 第二十九章 烽烟四起
- 30 第三十章 大内侍卫局
- 31 第三十一章 出了一个啥样的皇帝啊
- 32 第三十二章 工作餐
- 33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 34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 35 第三十五章 两道圣旨
- 36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 37 第三十七章 银部
- 38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 39 第三十九章 第一次御前会议
- 40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 41 第四十一章 孙交
- 42 第四十二章 大明银行
- 43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 44 第四十四章 没钱了
- 45 第四十五章 一直努力辞职的人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一章 蜕变
第十一章 蜕变
郑德闻言一脸不善的看着他,就朱晖这怂样估计还未见到敌军就屁滚尿流的滚回来了。李东阳却是不紧不慢的接着说,“臣以为眼下军情紧急,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再则此次只是前往宣府守城,朱晖胆小怯战不会贪功冒进,却是眼下合适人选。”
虽然觉得李东阳说的不错,郑德还是有些不放心,下意识看向兵部尚书刘大夏,后者沉吟片刻,赞同的点了点头,“李阁老说的不错,若是朱晖再向上次那般失责,可追悔前过,罪加一等。”
连自己的国防部长都这样说了,郑德即使不甘也只能这样了。若是自己有合适的人选,绝对不会同意此人的。看来大明最不缺少的便是那些能够治国的能臣文吏,而真正缺少的是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军。
“看来设立一座军事学校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那军队内严重的逃丁问题也必须解决,否则到时候真的要用兵可就真的悲催了。”郑德想了想,不过还是处理眼下的事情吧,抬头对刘健吩咐一句,“那就由朱晖充任总兵官,刘阁老拟旨吧。”
“那由谁提督军务?”刘大夏这时候提出了一个疑问。
“提督军务?这是个什么职务?难道是监军吗?”郑德有些不明白,当然现在还不是问这个的时候。不过还好的一点是,不是朱晖一人前往宣府,他稍稍放心了点。
“刘卿觉得谁合适?”
刘大夏想了想,“右都御史史琳可提督军务。”
“那就此人了”郑德环视众人一眼,“诸卿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自己毕竟不熟悉明朝的军务,还是需要多嘴问一句。
李东阳迟疑了一下,略显疑惑的问了一句,“皇上不派中官监军吗?”
“中官监军?明朝难道还需要派宦官监军?”郑德有些惊讶,不过想了想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毕竟在他印象中,宦官最为坏事,若是一不小心导致宣府失守,那到时候自己连哭都没地方去了?
“就这样吧。”
在座诸位大臣一脸惊讶的看着郑德,实在不敢相信最为宠幸宦官的皇帝,竟然会做出不派中官监军的决定。这在大明一百多年以来的宦官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第一次让众大臣对郑德刮目相看,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最为宠信宦官的皇帝吗?
“最为宠信宦官的皇帝?”郑德若是知道大臣给自己身上贴的标签,估计会苦笑不得。自己只不过让刘瑾代为批红,就成了最宠信宦官的皇帝了?
接过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会同缴进的两块金牌“请宝”,郑德将写好的圣旨以及“调军堪合”递给刚刚进来的保国公朱晖以及在一旁的右都御史史琳。尽管对前者颇为不满,还是勉励的对两人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诸卿了,朕等着尔等凯旋而归。”
……
回到乾清宫,郑德却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想着今晚突然发生的事情,让他明白了,自己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可以随意纵情玩乐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没有道理可言而且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世界里。
郑德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担忧,却也并未在意。只要自己不做什么,历史或许会依旧沿着原来的轨迹前行。不过随着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让他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未必不会脱离原来的轨迹,毕竟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变数。若是宣府之战的结果脱离了原本的历史,那自己的结局又会如何?
来到这个世界后,郑德一直都把自己当局外人来看待,坐看历史大潮风起云涌滚滚而动,对一些事皆是听之任之的态度,随波逐流。并没有想做些什么或则改变些什么,只是随遇而安想混吃等死一辈子。直到此刻,他才发现自己并不是所谓的局外人,而是大明这艘已经慢慢开始逐渐下沉的大船掌舵人。若是自己什么都不去做,或许这艘大船在自己还未死的时候就已经沉没了,结局可想而知。
毕竟历史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尤其是还有自己这只本不该存在这个世界的小蝴蝶存在,更是无意间增添了许多变数。谁知道自己这小翅膀一扑棱,会不会引起一场巨大的历史风暴,对历史造成巨大的改变呢?并且朝自己最坏的设想方向发展,毕竟自己是郑德而不是原来的朱厚照。历史上所谓的明朝中期也可能变成明朝末期,而自己也未必不会成为大明最后一位末代皇帝……
这后半夜郑德想了许多许多,也让他真正明白,自己现在已经和这个世界彻底联系在了一起,不可能真正的置身事外。而且自己还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拥有者,无论自己做或则没做什么,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既然事已至此,与其混吃等死被动卷入历史大潮中,还不如主动积极的融入其中,为自己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所。
想到最后,睡意全无的他又跑到懋勤殿练字去了,比起以前玩乐的心态,多了几分认真的心态。最后累了又不想睡觉,闲着无事又翻看起了奏疏。自从上次江南地震事件后,尽管还是刘瑾在批红,他也不再是抽看一部分奏章了,而是会全部浏览一遍,以免发生上次的事件。
琼林宴?难道今年是科举之年?郑德有些惊讶的看着这份奏疏。琼林宴又称荣恩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明朝则称恩荣宴。本来进士登科后不久皇帝就会在谨身殿赐宴,可惜恰赶上先皇驾崩,自然是无限延期了。
“若是科举之年,也不知能不能从中发掘些人才为我所用?”看着这份奏疏郑德如是想到,对坐在一旁还在陪着自己的王岳吩咐了一句,“王岳,将今年科举进士的名单给我。”
接过王岳递过来的名单,郑德看了他一眼,有他在也不好使用搜索系统,而且也陪自己熬了一晚上了,“你也累了一晚上了,回去休息吧。”
王岳见皇帝如此关心自己,颇为感动了的说了一句,“谢万岁爷关心,奴婢不累。”
“随你,我这里不需要人伺候了,出去吧!”郑德摆了摆手,也不勉强,他也不是一个很喜欢勉强人的人。
“那奴婢在殿外候着,有什么需要陛下叫一声即可。”王岳退了出去,小心的将门带上。
郑德点了点头,看到他出去后,这才伸开左手,点开搜索系统。
“状元顾鼎臣、榜眼董玘、探花谢丕……没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历史人物。”郑德摇了摇头,随即又自嘲的笑了起来。历史上正真广为人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并不是很多,一个朝代也仅仅寥寥数十人而已,又岂是一届科举便能随随便便遇到的。
郑德笑了笑,在手掌心用手指将“顾鼎臣”这个名字写上去,虚拟屏幕搜索栏中也随着他手指得勾画,“顾鼎臣”这个名字也也随之出现在其中,看起来非常神奇。
一个页面跳转出来了。
顾鼎臣
最高官位: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能力评级:c级
系统评价:青词宰相,不足为评
之后便附了一篇生平介绍。郑德看完了也发现顾鼎臣为官数十年,政绩实在是乏善可陈,对不起他这个状元头衔,倒是适合做个教书匠。再则说了,他虽然靠写青词入内阁,但还算为人正直,这评价也是苛刻了点。不过郑德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个系统的评价大多冷嘲热讽,若是被本人看到,估计会气的跳起来。
郑德接着将“董玘、谢丕”二人名字输入。
董玘
最高官位:吏部左侍郎
能力评级:c
系统评价:平庸之辈,不足为评
谢丕
最高官位:吏部左侍郎
能力评级:c级
系统评价:无能之辈,不足为评
一甲三人能力评级皆是最低的c级,也真是出乎了郑德的意料。无奈的摇了摇头,果然八股取仕害死人啊,连个真正的人才都没有选拔出来。就在郑德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几乎想放弃的时候,无意间在二甲发现了个熟悉的名字。
“严嵩”
郑德看到这苦笑一声,果然是个历史名人啊!不仅是明朝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啊,郑德看了一下系统对他的评价。
严嵩
最高官位:少师兼华盖殿大学士
能力评级:b级
系统评价:一代奸臣,耻于为评
果然如此,系统的评价一如往常般犀利,不过b级能力评级倒是不错,毕竟整个朝廷也不过十几人而已。不过对应他那内阁首辅的高位却显得能力有些不足,再加上他那声名狼藉的奸臣身份,让郑德对他兴趣缺缺。
用了一上午的时间,郑德将这名单上的所有人都搜索了一遍,除了那些查无此人外,大多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不过剩下却也发现了几名人才,能力评级皆达到了b级以上。
翟銮,又是一名在担任过内阁首辅的历史人物。一届科举能够出两位内阁首辅,也着实令人惊奇。虽然能力评级也只有b级,在历史上也没做出什么太大的成就,不过至少人品比严嵩好多了。
蔡天佑,虽然历史上籍籍无名,不过为官期间却也是颇有建树,系统给了个b级能力评级予以肯定。当然这次科考也让他破了一个记录,乃是此次科举年龄最大的进士。六十五岁的年龄看的郑德也是嘴角抽搐,虽然最后活到了九十五岁的高寿,不过到底该如何安排也是让郑德颇为头疼。
湛若水,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曾经为了求学曾经将路引烧掉,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虽然对其的评价达到了b,不过显然不是因为其在政治能力方面。
徐祯卿,吴中四才子之一。此人能力不过c级而已,引起郑德注意的是他的生平介绍。看完其生平后郑德终于知道他是谁了。就是以前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合称为为江南四大才子的那个,不过此人在现实中却不像电视上演的那么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且因为貌丑落选了庶吉士,可谓悲剧至极。
顾应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能力评级虽然不过b级,不过看其生平履历可是极其丰富,能力应该在严嵩、翟銮之上。
胡琏,此人完全是一个意外之喜,也是郑德最为在意之人。能力评级更是达到了a,而系统评价也终于不再是冷嘲热讽了,而是说其允文允武,胆略过人,尤精兵备,国之大才。而其生平介绍更是令人侧目,完全对得起他那允文允武的评价。
“总算有了收获,也不枉费我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来查资料。”郑德放下手中的名单,点了手中那个黑痣,虚拟屏幕瞬间消失不见。虽然这个金手指除了查资料,就没有其他什么功能,不过郑德也还算是满意的。毕竟对于一个需要崛起的国家来说,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觉得李东阳说的不错,郑德还是有些不放心,下意识看向兵部尚书刘大夏,后者沉吟片刻,赞同的点了点头,“李阁老说的不错,若是朱晖再向上次那般失责,可追悔前过,罪加一等。”
连自己的国防部长都这样说了,郑德即使不甘也只能这样了。若是自己有合适的人选,绝对不会同意此人的。看来大明最不缺少的便是那些能够治国的能臣文吏,而真正缺少的是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军。
“看来设立一座军事学校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有那军队内严重的逃丁问题也必须解决,否则到时候真的要用兵可就真的悲催了。”郑德想了想,不过还是处理眼下的事情吧,抬头对刘健吩咐一句,“那就由朱晖充任总兵官,刘阁老拟旨吧。”
“那由谁提督军务?”刘大夏这时候提出了一个疑问。
“提督军务?这是个什么职务?难道是监军吗?”郑德有些不明白,当然现在还不是问这个的时候。不过还好的一点是,不是朱晖一人前往宣府,他稍稍放心了点。
“刘卿觉得谁合适?”
刘大夏想了想,“右都御史史琳可提督军务。”
“那就此人了”郑德环视众人一眼,“诸卿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自己毕竟不熟悉明朝的军务,还是需要多嘴问一句。
李东阳迟疑了一下,略显疑惑的问了一句,“皇上不派中官监军吗?”
“中官监军?明朝难道还需要派宦官监军?”郑德有些惊讶,不过想了想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毕竟在他印象中,宦官最为坏事,若是一不小心导致宣府失守,那到时候自己连哭都没地方去了?
“就这样吧。”
在座诸位大臣一脸惊讶的看着郑德,实在不敢相信最为宠幸宦官的皇帝,竟然会做出不派中官监军的决定。这在大明一百多年以来的宦官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第一次让众大臣对郑德刮目相看,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最为宠信宦官的皇帝吗?
“最为宠信宦官的皇帝?”郑德若是知道大臣给自己身上贴的标签,估计会苦笑不得。自己只不过让刘瑾代为批红,就成了最宠信宦官的皇帝了?
接过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会同缴进的两块金牌“请宝”,郑德将写好的圣旨以及“调军堪合”递给刚刚进来的保国公朱晖以及在一旁的右都御史史琳。尽管对前者颇为不满,还是勉励的对两人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诸卿了,朕等着尔等凯旋而归。”
……
回到乾清宫,郑德却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想着今晚突然发生的事情,让他明白了,自己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可以随意纵情玩乐的太平盛世,而是一个没有道理可言而且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世界里。
郑德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担忧,却也并未在意。只要自己不做什么,历史或许会依旧沿着原来的轨迹前行。不过随着这场突然爆发的战争,让他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未必不会脱离原来的轨迹,毕竟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变数。若是宣府之战的结果脱离了原本的历史,那自己的结局又会如何?
来到这个世界后,郑德一直都把自己当局外人来看待,坐看历史大潮风起云涌滚滚而动,对一些事皆是听之任之的态度,随波逐流。并没有想做些什么或则改变些什么,只是随遇而安想混吃等死一辈子。直到此刻,他才发现自己并不是所谓的局外人,而是大明这艘已经慢慢开始逐渐下沉的大船掌舵人。若是自己什么都不去做,或许这艘大船在自己还未死的时候就已经沉没了,结局可想而知。
毕竟历史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尤其是还有自己这只本不该存在这个世界的小蝴蝶存在,更是无意间增添了许多变数。谁知道自己这小翅膀一扑棱,会不会引起一场巨大的历史风暴,对历史造成巨大的改变呢?并且朝自己最坏的设想方向发展,毕竟自己是郑德而不是原来的朱厚照。历史上所谓的明朝中期也可能变成明朝末期,而自己也未必不会成为大明最后一位末代皇帝……
这后半夜郑德想了许多许多,也让他真正明白,自己现在已经和这个世界彻底联系在了一起,不可能真正的置身事外。而且自己还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拥有者,无论自己做或则没做什么,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既然事已至此,与其混吃等死被动卷入历史大潮中,还不如主动积极的融入其中,为自己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所。
想到最后,睡意全无的他又跑到懋勤殿练字去了,比起以前玩乐的心态,多了几分认真的心态。最后累了又不想睡觉,闲着无事又翻看起了奏疏。自从上次江南地震事件后,尽管还是刘瑾在批红,他也不再是抽看一部分奏章了,而是会全部浏览一遍,以免发生上次的事件。
琼林宴?难道今年是科举之年?郑德有些惊讶的看着这份奏疏。琼林宴又称荣恩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起于宋代,明朝则称恩荣宴。本来进士登科后不久皇帝就会在谨身殿赐宴,可惜恰赶上先皇驾崩,自然是无限延期了。
“若是科举之年,也不知能不能从中发掘些人才为我所用?”看着这份奏疏郑德如是想到,对坐在一旁还在陪着自己的王岳吩咐了一句,“王岳,将今年科举进士的名单给我。”
接过王岳递过来的名单,郑德看了他一眼,有他在也不好使用搜索系统,而且也陪自己熬了一晚上了,“你也累了一晚上了,回去休息吧。”
王岳见皇帝如此关心自己,颇为感动了的说了一句,“谢万岁爷关心,奴婢不累。”
“随你,我这里不需要人伺候了,出去吧!”郑德摆了摆手,也不勉强,他也不是一个很喜欢勉强人的人。
“那奴婢在殿外候着,有什么需要陛下叫一声即可。”王岳退了出去,小心的将门带上。
郑德点了点头,看到他出去后,这才伸开左手,点开搜索系统。
“状元顾鼎臣、榜眼董玘、探花谢丕……没一个自己所熟悉的历史人物。”郑德摇了摇头,随即又自嘲的笑了起来。历史上正真广为人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并不是很多,一个朝代也仅仅寥寥数十人而已,又岂是一届科举便能随随便便遇到的。
郑德笑了笑,在手掌心用手指将“顾鼎臣”这个名字写上去,虚拟屏幕搜索栏中也随着他手指得勾画,“顾鼎臣”这个名字也也随之出现在其中,看起来非常神奇。
一个页面跳转出来了。
顾鼎臣
最高官位: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能力评级:c级
系统评价:青词宰相,不足为评
之后便附了一篇生平介绍。郑德看完了也发现顾鼎臣为官数十年,政绩实在是乏善可陈,对不起他这个状元头衔,倒是适合做个教书匠。再则说了,他虽然靠写青词入内阁,但还算为人正直,这评价也是苛刻了点。不过郑德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这个系统的评价大多冷嘲热讽,若是被本人看到,估计会气的跳起来。
郑德接着将“董玘、谢丕”二人名字输入。
董玘
最高官位:吏部左侍郎
能力评级:c
系统评价:平庸之辈,不足为评
谢丕
最高官位:吏部左侍郎
能力评级:c级
系统评价:无能之辈,不足为评
一甲三人能力评级皆是最低的c级,也真是出乎了郑德的意料。无奈的摇了摇头,果然八股取仕害死人啊,连个真正的人才都没有选拔出来。就在郑德已经不抱希望的时候,几乎想放弃的时候,无意间在二甲发现了个熟悉的名字。
“严嵩”
郑德看到这苦笑一声,果然是个历史名人啊!不仅是明朝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啊,郑德看了一下系统对他的评价。
严嵩
最高官位:少师兼华盖殿大学士
能力评级:b级
系统评价:一代奸臣,耻于为评
果然如此,系统的评价一如往常般犀利,不过b级能力评级倒是不错,毕竟整个朝廷也不过十几人而已。不过对应他那内阁首辅的高位却显得能力有些不足,再加上他那声名狼藉的奸臣身份,让郑德对他兴趣缺缺。
用了一上午的时间,郑德将这名单上的所有人都搜索了一遍,除了那些查无此人外,大多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不过剩下却也发现了几名人才,能力评级皆达到了b级以上。
翟銮,又是一名在担任过内阁首辅的历史人物。一届科举能够出两位内阁首辅,也着实令人惊奇。虽然能力评级也只有b级,在历史上也没做出什么太大的成就,不过至少人品比严嵩好多了。
蔡天佑,虽然历史上籍籍无名,不过为官期间却也是颇有建树,系统给了个b级能力评级予以肯定。当然这次科考也让他破了一个记录,乃是此次科举年龄最大的进士。六十五岁的年龄看的郑德也是嘴角抽搐,虽然最后活到了九十五岁的高寿,不过到底该如何安排也是让郑德颇为头疼。
湛若水,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曾经为了求学曾经将路引烧掉,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虽然对其的评价达到了b,不过显然不是因为其在政治能力方面。
徐祯卿,吴中四才子之一。此人能力不过c级而已,引起郑德注意的是他的生平介绍。看完其生平后郑德终于知道他是谁了。就是以前电视上经常看到的,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合称为为江南四大才子的那个,不过此人在现实中却不像电视上演的那么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且因为貌丑落选了庶吉士,可谓悲剧至极。
顾应祥,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能力评级虽然不过b级,不过看其生平履历可是极其丰富,能力应该在严嵩、翟銮之上。
胡琏,此人完全是一个意外之喜,也是郑德最为在意之人。能力评级更是达到了a,而系统评价也终于不再是冷嘲热讽了,而是说其允文允武,胆略过人,尤精兵备,国之大才。而其生平介绍更是令人侧目,完全对得起他那允文允武的评价。
“总算有了收获,也不枉费我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来查资料。”郑德放下手中的名单,点了手中那个黑痣,虚拟屏幕瞬间消失不见。虽然这个金手指除了查资料,就没有其他什么功能,不过郑德也还算是满意的。毕竟对于一个需要崛起的国家来说,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