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3 第二十三章 明前七子
- 24 第二十四章 京城四恶
- 25 第二十五章 皇亲那些事儿
- 26 第二十六章 争执
- 27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 28 第二十八章 御前秘书官
- 29 第二十九章 烽烟四起
- 30 第三十章 大内侍卫局
- 31 第三十一章 出了一个啥样的皇帝啊
- 32 第三十二章 工作餐
- 33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 34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 35 第三十五章 两道圣旨
- 36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 37 第三十七章 银部
- 38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 39 第三十九章 第一次御前会议
- 40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 41 第四十一章 孙交
- 42 第四十二章 大明银行
- 43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 44 第四十四章 没钱了
- 45 第四十五章 一直努力辞职的人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看着李东阳离去的背影,郑德一脸无奈的摇了摇头。望向一旁流露出深思之色的王廷相,“是不是不理解朕为何不同意长宁伯之子荫官?”
“我想陛下这样做,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王廷相似乎颇为理解地说了一句。
郑德点了点头,“不知怎的,我非常讨厌那些靠父辈功勋获得官位的人。这样好像给人有一种走后门的感觉,这种感觉令我很不舒服。比起这些我更愿意给这些人一份爵位,一份只领俸禄没有其他的田产封赏类的爵位。这样虽然和荫官相比他们有些不劳而获,不过总比在不知道他们能力情况之下授予官职要好的多。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站着茅坑不拉屎,或则仗着自己父辈的余荫,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甚至仗着自己的官位欺压百姓呢?”
仔细聆听了皇帝的这番话,王廷相也觉得皇上的这番担忧也是有些道理,不过还是提出了一个疑问,“陛下难道就不怕他们仗着自己的爵位欺压百姓吗?”
郑德顿时一愣,或许是受到前世的影响,他只是单纯的讨厌那些仗着父辈的关系踏入官场的人,至于其他的他还真没有想过。不过随即他倒是想到了一个想法,“你觉得‘爵位抵罪’怎样?”
王廷相却是一愣,“陛下,这不就是‘八议’之法吗?”
“‘八议’之法?什么是‘八议’之法?”郑德看到向王廷相,后者一脸疑惑地望着自己,瞬间明白怎么回事,解释了一句,“朕失忆了,对一些事情记不太清楚了。”
王廷相这时候也反应过来了,毕竟皇帝失忆这事朝中早有传闻,只是真正知道的人不多而已。沉吟片刻道,“所谓‘八议’即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凡属于‘八议’范围内的人犯法,享有‘议、请、减、当、免’的特权。”
“就是享有减轻甚至免除罪责的权利?”听见王廷相点了点头,郑德倒是对“八议”算是有了基本了解,“那他们的爵位还能保留吗?”
“除非犯了十恶不赦之罪,否则自然可以保留。”王廷相闻言倒是有些明白皇帝的想法了,不过他却没有说出来。
郑德闻言摇了摇头,“朕所说的‘爵位抵罪’可不是那些拥有爵位的人一种可减免罪责的特权,而是让他们用自己拥有的爵位抵消自己所犯罪责。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
“陛下深谋远虑,不过每一种爵位到底该抵消何种刑法以及抵消多少罪责等,还需要陛下仔细思量。”王廷相倒是觉得皇帝的这个想法实在太好了,如此一来那些拥有爵位的勋贵们就不敢如此肆无忌惮的欺压百姓了。
郑德点了点头,“不过这事现在也急不来。”
听到皇帝这话,王廷相心里一惊,难道皇上害怕得罪哪些皇亲勋贵们准备放弃了吗?
不过只听郑德接着说了一句,“在这之前,朕想将我大明的刑法律例重新修订一番。到时候实行‘爵位抵罪’则不需要重新更定爵位需要抵消的罪责了。”
“陛下想要修改《大明律》吗?”王廷相也是被皇帝的这个胆大的想法给彻底震住了,“可是太祖皇帝有言‘严禁嗣君变乱成法’?”
郑德盯着王廷相,“子衡也想拿祖宗之法来压朕吗?”
“臣不敢。”王廷相赶紧拱手道,“臣只是觉得陛下若是真的修改《大明律》,会遭到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恐怕最后还是无法达成目的。”
他本就是一个致力于改革的人,而改革必然要触犯祖宗之法。所以对祖制什么的他根本不在意,反而比郑德更想要打破这道枷锁,不过这并不是意味着他就要蛮干。
“难道朕还怕了他们吗?”郑德颇为蛮横的说了一句。
王廷相无奈地摇了摇头,“陛下自然不怕,可这样一来恐怕整个朝廷就要弄的乱套了。这对于大明对于天下百姓都不是好事,实在得不偿失啊!”
郑德也只是说说气话罢了,闻言露出一丝笑意,“放心,鸡蛋碰石头的事情我可从来不会做。”
“陛下圣明。”王廷相闻言也是暗松了一口气,一个鲁莽的君王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若是郑德真的如此做了,他倒是得考虑考虑该如何辞去自己这份看似令人垂涎的职务了。
“你什么时候也变得会拍马屁了,难道是因为朕早上的那一番话?”郑德突突然调笑了一句,“看来朕又教坏了一位正直的好官员了。”
“陛下取笑微臣了。”对于皇帝的调侃王廷相也只能轻轻一笑。
“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郑德笑着摆摆手,看向他,“既然是你劝的朕不要和文武百官对立,而《大明律》朕又是一定要修改的,那就你拿出一个主意来解决此事吧。”
王廷相闻言知道皇上有考校自己的能力的意图,不过还是充满疑惑地问了一句,“陛下为何如此执着于对《大明律》的修改?”
郑德道,“《大明律》在朕看来有许多不合理以及不完善之处,而且我大明立朝已经一百多年,其中许多已经不合时宜了。而且律例内充斥着的凌迟、枭首、戮尸等很多不人道的酷刑,这也是为何朕想要修改《大明律》的原因。”
“陛下仁慈。”王廷相闻言由衷的说了一句,毕竟对于这种酷刑虽然并不是很赞同,但也没有强烈到一定要改变什么的。或则这就是古代人和现代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吧!
“我仁慈?”郑德闻言呵呵一笑,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夸他,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
“陛下可知先帝曾在弘治十三年制定《问刑条例》二百七十九条?”听到王廷相的话,郑德有些疑惑得看向他,“不是太祖皇帝说了‘严禁嗣君变乱成法’吗?”
王廷相笑着解释了一句,“陛下有所不知,太祖皇帝虽然说了‘严禁嗣君变乱成法’,却并没有说不准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啊。”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钻空子吗?”郑德闻言恍然大悟。
王廷相被皇帝如此直白的话给呛了一下,“陛下,你说话就不能委婉一点吗?”他忍不住在心里念叨了一句。
“你果然是朕的‘卧龙’啊!”郑德一脸兴奋的说了一句,“朕马上就把刑部尚书闵珪找来。”
“陛下,刚才李阁老说的话你忘记了吗?”王廷相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郑德顿时被浇了一盆凉水,有些疑惑得看向他,“子衡,你也觉得这段时间朝廷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吗?”
王廷相肯定的点了点头,“陛下刚刚登基,外患还未解除。朝廷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实在不易再生风波。”
郑德闻言也是冷静得想了想,这十几天的时间自己也的确做了太多事情,又是裁撤四方镇守太监,又是整顿亲军二十六卫,若不是遭到张升的反对,还想对科举制度做些修改以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什么的。
他抬起头看向王廷相,“子衡你实话对朕说,朕最近做的这些是不是太急了些?”
“陛下若是真的有心继承先帝遗命,中兴我大明江山,革兴利弊,却也不可急于一时。”王廷相委婉的劝说了一句。
郑德挑了挑眉,“哦,难道子衡觉得我大明江山,在先帝的手中还没能中兴吗?”
听到皇帝这话,若是心里素质差的,早就吓得跪在地上请罪了。不过王廷相闻言却知道皇帝并没有生气,否则就不会是问他而是直接拿下了。
““先帝虽然有心革兴利弊,可惜顾忌祖宗之法,对于我大明江山社稷也只是小修小补。又英年驾鹤西去,实在有许多未竟之事。”王廷相闻言也是一脸的惋惜之意。
随后又说了一句,“此言乃是臣僭越了,还请陛下赎罪。”
“没事。”郑德摆摆手,身为一个现代人自然对于这些不在乎,“那子衡认为该如何做?”
王廷相言简意赅的说了一句,“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
看到皇帝望着自己,他又解释道,“若是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好,又急急忙忙去做另外一件事情,难免会因为精力分散而做不好,而且搞不好会乱套,也容易出乱子。若是一步步的将每件事情做好,就像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越是牢固,房子就越不容易倒塌,房子也能建的越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郑德长叹一声,难怪最近自己脑子里有许多想法想要去做,却总是觉得很难做的下去。再加上老是遭到朝臣们的反对,更觉得烦闷不已,都快坚持不下去了。原来原因在这,果然是贪多嚼不烂。
“子衡,你觉得朕现在应该做些什么?”郑德望向王廷相,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找到的第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就像一个人在黑夜里踽踽独行,发现了一个同样在黑夜里独行的伙伴。至少今后有了彼此的相伴,不会因为无人诉说而感到苦闷。有了相同的目标,可以一同风雨兼程不再仿徨。
“陛下心里其实有了打算,有何须臣再多言呢。”王廷相淡淡说了一句。
郑德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朕明白了。”
抬头又看了看天色,日落西头。笑着对王廷相说了一句,“子衡,朕说了今晚要在宫后苑招待你,现在时候也不早了。走,先过去吧。”
说完,当先大步离去。
王廷相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无奈的摇摇头,跟了上去。
这一夜,天上并没有什么明月照耀。宫后苑的一座水榭中,郑德拉着王廷相喝的酩酊大醉,对后者说了许多憋在心里许久的话,直到最后被太监们扶着回去休息了。而王廷相也有七分醉意。对于郑德说的许多心里话,自然是听进去了不少。可等第二天郑德忐忑不安的向他询问‘都听到了什么’,后者只是以喝醉了推脱。
但两人的关系,至少在这一夜之后却是拉近了不少。
“我想陛下这样做,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王廷相似乎颇为理解地说了一句。
郑德点了点头,“不知怎的,我非常讨厌那些靠父辈功勋获得官位的人。这样好像给人有一种走后门的感觉,这种感觉令我很不舒服。比起这些我更愿意给这些人一份爵位,一份只领俸禄没有其他的田产封赏类的爵位。这样虽然和荫官相比他们有些不劳而获,不过总比在不知道他们能力情况之下授予官职要好的多。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站着茅坑不拉屎,或则仗着自己父辈的余荫,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甚至仗着自己的官位欺压百姓呢?”
仔细聆听了皇帝的这番话,王廷相也觉得皇上的这番担忧也是有些道理,不过还是提出了一个疑问,“陛下难道就不怕他们仗着自己的爵位欺压百姓吗?”
郑德顿时一愣,或许是受到前世的影响,他只是单纯的讨厌那些仗着父辈的关系踏入官场的人,至于其他的他还真没有想过。不过随即他倒是想到了一个想法,“你觉得‘爵位抵罪’怎样?”
王廷相却是一愣,“陛下,这不就是‘八议’之法吗?”
“‘八议’之法?什么是‘八议’之法?”郑德看到向王廷相,后者一脸疑惑地望着自己,瞬间明白怎么回事,解释了一句,“朕失忆了,对一些事情记不太清楚了。”
王廷相这时候也反应过来了,毕竟皇帝失忆这事朝中早有传闻,只是真正知道的人不多而已。沉吟片刻道,“所谓‘八议’即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凡属于‘八议’范围内的人犯法,享有‘议、请、减、当、免’的特权。”
“就是享有减轻甚至免除罪责的权利?”听见王廷相点了点头,郑德倒是对“八议”算是有了基本了解,“那他们的爵位还能保留吗?”
“除非犯了十恶不赦之罪,否则自然可以保留。”王廷相闻言倒是有些明白皇帝的想法了,不过他却没有说出来。
郑德闻言摇了摇头,“朕所说的‘爵位抵罪’可不是那些拥有爵位的人一种可减免罪责的特权,而是让他们用自己拥有的爵位抵消自己所犯罪责。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
“陛下深谋远虑,不过每一种爵位到底该抵消何种刑法以及抵消多少罪责等,还需要陛下仔细思量。”王廷相倒是觉得皇帝的这个想法实在太好了,如此一来那些拥有爵位的勋贵们就不敢如此肆无忌惮的欺压百姓了。
郑德点了点头,“不过这事现在也急不来。”
听到皇帝这话,王廷相心里一惊,难道皇上害怕得罪哪些皇亲勋贵们准备放弃了吗?
不过只听郑德接着说了一句,“在这之前,朕想将我大明的刑法律例重新修订一番。到时候实行‘爵位抵罪’则不需要重新更定爵位需要抵消的罪责了。”
“陛下想要修改《大明律》吗?”王廷相也是被皇帝的这个胆大的想法给彻底震住了,“可是太祖皇帝有言‘严禁嗣君变乱成法’?”
郑德盯着王廷相,“子衡也想拿祖宗之法来压朕吗?”
“臣不敢。”王廷相赶紧拱手道,“臣只是觉得陛下若是真的修改《大明律》,会遭到朝廷上下的一致反对,恐怕最后还是无法达成目的。”
他本就是一个致力于改革的人,而改革必然要触犯祖宗之法。所以对祖制什么的他根本不在意,反而比郑德更想要打破这道枷锁,不过这并不是意味着他就要蛮干。
“难道朕还怕了他们吗?”郑德颇为蛮横的说了一句。
王廷相无奈地摇了摇头,“陛下自然不怕,可这样一来恐怕整个朝廷就要弄的乱套了。这对于大明对于天下百姓都不是好事,实在得不偿失啊!”
郑德也只是说说气话罢了,闻言露出一丝笑意,“放心,鸡蛋碰石头的事情我可从来不会做。”
“陛下圣明。”王廷相闻言也是暗松了一口气,一个鲁莽的君王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若是郑德真的如此做了,他倒是得考虑考虑该如何辞去自己这份看似令人垂涎的职务了。
“你什么时候也变得会拍马屁了,难道是因为朕早上的那一番话?”郑德突突然调笑了一句,“看来朕又教坏了一位正直的好官员了。”
“陛下取笑微臣了。”对于皇帝的调侃王廷相也只能轻轻一笑。
“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郑德笑着摆摆手,看向他,“既然是你劝的朕不要和文武百官对立,而《大明律》朕又是一定要修改的,那就你拿出一个主意来解决此事吧。”
王廷相闻言知道皇上有考校自己的能力的意图,不过还是充满疑惑地问了一句,“陛下为何如此执着于对《大明律》的修改?”
郑德道,“《大明律》在朕看来有许多不合理以及不完善之处,而且我大明立朝已经一百多年,其中许多已经不合时宜了。而且律例内充斥着的凌迟、枭首、戮尸等很多不人道的酷刑,这也是为何朕想要修改《大明律》的原因。”
“陛下仁慈。”王廷相闻言由衷的说了一句,毕竟对于这种酷刑虽然并不是很赞同,但也没有强烈到一定要改变什么的。或则这就是古代人和现代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吧!
“我仁慈?”郑德闻言呵呵一笑,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这样夸他,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
“陛下可知先帝曾在弘治十三年制定《问刑条例》二百七十九条?”听到王廷相的话,郑德有些疑惑得看向他,“不是太祖皇帝说了‘严禁嗣君变乱成法’吗?”
王廷相笑着解释了一句,“陛下有所不知,太祖皇帝虽然说了‘严禁嗣君变乱成法’,却并没有说不准发布诏令或制定条例,辅律而行啊。”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钻空子吗?”郑德闻言恍然大悟。
王廷相被皇帝如此直白的话给呛了一下,“陛下,你说话就不能委婉一点吗?”他忍不住在心里念叨了一句。
“你果然是朕的‘卧龙’啊!”郑德一脸兴奋的说了一句,“朕马上就把刑部尚书闵珪找来。”
“陛下,刚才李阁老说的话你忘记了吗?”王廷相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郑德顿时被浇了一盆凉水,有些疑惑得看向他,“子衡,你也觉得这段时间朝廷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吗?”
王廷相肯定的点了点头,“陛下刚刚登基,外患还未解除。朝廷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实在不易再生风波。”
郑德闻言也是冷静得想了想,这十几天的时间自己也的确做了太多事情,又是裁撤四方镇守太监,又是整顿亲军二十六卫,若不是遭到张升的反对,还想对科举制度做些修改以及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什么的。
他抬起头看向王廷相,“子衡你实话对朕说,朕最近做的这些是不是太急了些?”
“陛下若是真的有心继承先帝遗命,中兴我大明江山,革兴利弊,却也不可急于一时。”王廷相委婉的劝说了一句。
郑德挑了挑眉,“哦,难道子衡觉得我大明江山,在先帝的手中还没能中兴吗?”
听到皇帝这话,若是心里素质差的,早就吓得跪在地上请罪了。不过王廷相闻言却知道皇帝并没有生气,否则就不会是问他而是直接拿下了。
““先帝虽然有心革兴利弊,可惜顾忌祖宗之法,对于我大明江山社稷也只是小修小补。又英年驾鹤西去,实在有许多未竟之事。”王廷相闻言也是一脸的惋惜之意。
随后又说了一句,“此言乃是臣僭越了,还请陛下赎罪。”
“没事。”郑德摆摆手,身为一个现代人自然对于这些不在乎,“那子衡认为该如何做?”
王廷相言简意赅的说了一句,“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
看到皇帝望着自己,他又解释道,“若是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好,又急急忙忙去做另外一件事情,难免会因为精力分散而做不好,而且搞不好会乱套,也容易出乱子。若是一步步的将每件事情做好,就像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越是牢固,房子就越不容易倒塌,房子也能建的越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郑德长叹一声,难怪最近自己脑子里有许多想法想要去做,却总是觉得很难做的下去。再加上老是遭到朝臣们的反对,更觉得烦闷不已,都快坚持不下去了。原来原因在这,果然是贪多嚼不烂。
“子衡,你觉得朕现在应该做些什么?”郑德望向王廷相,这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找到的第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就像一个人在黑夜里踽踽独行,发现了一个同样在黑夜里独行的伙伴。至少今后有了彼此的相伴,不会因为无人诉说而感到苦闷。有了相同的目标,可以一同风雨兼程不再仿徨。
“陛下心里其实有了打算,有何须臣再多言呢。”王廷相淡淡说了一句。
郑德看了他一眼,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朕明白了。”
抬头又看了看天色,日落西头。笑着对王廷相说了一句,“子衡,朕说了今晚要在宫后苑招待你,现在时候也不早了。走,先过去吧。”
说完,当先大步离去。
王廷相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无奈的摇摇头,跟了上去。
这一夜,天上并没有什么明月照耀。宫后苑的一座水榭中,郑德拉着王廷相喝的酩酊大醉,对后者说了许多憋在心里许久的话,直到最后被太监们扶着回去休息了。而王廷相也有七分醉意。对于郑德说的许多心里话,自然是听进去了不少。可等第二天郑德忐忑不安的向他询问‘都听到了什么’,后者只是以喝醉了推脱。
但两人的关系,至少在这一夜之后却是拉近了不少。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