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这是郑德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出门,尽管郑德出门再三吩咐,轻车简行,尽量低调点。可还是有一百名带刀侍卫随行。若不是最后郑德态度强硬,估计五城兵马司都得出动清道了。
果然当个皇帝还真是不容易,出个门都是个麻烦事儿。
至于他为何会出门,自然是因为之前兵部尚书刘大夏说的一件事情了。
这这之前,郑德在懋勤殿御书房内接见了兵部尚书刘大夏、左侍郎熊绣、京营大帅许进三人。
“此次京营大帅许进核实十二团营原额十五万四千二百八十七人,精锐六万零五百七十四人,分三哨,名领以把总;次选二万五千三百四十六人,汰二百八十三人。耗九万四千三百四十人。如何处置请陛下明示。”刘大夏将十二团营的实际情况告诉了郑德。
对于十五万多人只选出六万精锐之事,郑德也只是微微有些惊讶。不过想到天下所有的卫所都有军户逃亡这事情看来,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随即便释然了。毕竟一只大部分士兵整天都想着怎么逃跑的军队,你还指望他能够成训练出多少精兵,这不是搞笑的事情吗?
郑德点了点头,看向一旁的熊绣,“亲军十二旅的事情弄得怎么样了?”
“陛下,臣已经整编完毕了。只是由于之前亲军二十六卫军户逃亡严重,导致精锐之卒不足,还请陛下定幼军解补开豁例:府军前卫逃亡幼军,审年末五十无疾者,仍解本役;若五十以上及疾故者,俱勾壮丁补伍;若役久未经逃者,老疾病故之日,即与开豁,仍三年一次验收。著之为令。”
听了熊绣这一番,郑德摆了摆手,“算了,逃就让他们逃去吧,至于缺额的人选就从十二团营补选。”
“陛下,这恐怕不妥吧。若是此例一开,岂不助长了军户逃亡的风气,到时候恐怕会无兵可征。”刘大夏闻言一脸忧虑道,“还有十二团营现在也缺额严重,急需补充军丁,又怎能再从中选人补充亲军呢?”
这倒也是,郑德想了想,“以前十二团营的人从哪里选来的?”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京军三大营覆灭。便从京军七十二卫挑选精锐组建了十二团营,从此之后一直如此,时人称之为‘选锋’。”
郑德有些奇怪的看向刘大夏,“既然如此,那就继续按此行事啊,难道京军七十二卫也出什么问题了吗?”
三人闻言对视一眼,浮现出一丝尴尬的神情,这还真是被郑德给猜中了。当十二团营被三人重新核实一遍后,发现缺额严重便想从七十二卫中挑选精锐补缺,哪想得到的道,七十二卫的情况更加严重。
看到三人的表情,郑德哪还不知道七十二团营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忍不住轻抚额头,暗道,“我那便宜老爹不是号称大明的中兴之主吗,怎么我感觉好像接受的是个烂摊子似得?”
“说吧,给朕说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赦你们无罪!”
其余二人皆看向刘大夏,后者得到了郑德的保证也没有了顾忌,直接说了出来,“七十二卫查籍册应有三十八万人,实际存者不足十四万,最后仅选出了两万人补充进十二团营。”
好吧!当郑德听到这个回答也是大吃一惊,七十二卫仅选出了2万多人,那全国接近五百个卫所又能选出多少人呢?在这一刻郑德感觉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原本以为自己走在平坦安全的大道上,但撤去帷幕的那一刻,却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一根独木桥上,一不小便会跌下万丈深渊。
这也是第一次让他感觉的到,自己的皇位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稳固。想到这郑德也不再畏首畏尾了,直接将之前自己跟孙交说的那番话直接给说了出来。
废除军户世袭!推行义务兵役制!
当三人听到皇帝的这个想法之后,也不得不认为这的确是目前解决军户逃亡的最好办法之一。不过废除军户事涉祖制,三人一时也不知该如何表态,陷入了沉默之中。
郑德也明白他们在犹豫什么,不过按照王廷相说的这事也急不来,还是先慢慢将亲军以及京军整编好再说。想到这便道,“刘卿,你继续给我调查全国卫所的情况,核实还有军丁多少万人。熊卿,将亲军十二旅给我整编为龙骧、凤翔、虎贲、鹰扬四军,每军各三个旅,驻守皇城四个方向。至于人选则必须宁缺毋滥,以后皆从十二团营补充。”
接着又看向许进,“许卿,十二团营精选、次选以及从七十二卫挑选的两万人都给朕统一改编为十个师,按照亲军的编制整编好,每个师番号从第一师、第二师依次类推至第十师。设师长一人,副师长若干,编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人,下辖三个旅,每个旅的番号和亲军的一样,不过是从第十三旅起至四十二旅,若是十二团营缺额就从边军补充吧。”
许进点了点头,“臣遵旨。”
迎着刘大夏忧虑的目光,郑德淡淡道,“那边军缺额的问题呢?等到朕推行义务兵役制,自然是迎刃而解了。”
“对了,朕好久没有出宫了,这次就去京军大营看看吧。”郑德这时候也在宫里头呆的有些烦闷了,便准备借着这个由头看看大明的京军战斗力如何,
刘大夏等人苦苦劝阻不行,也只能由着皇上出宫了。
……
难怪以前电视上的皇帝都喜欢微服私访呢,郑德看着因为自己的缘故而围拢过来的百姓。一脸好奇的望向自己,感觉就像看一只从未见过的怪物似得,令他感觉无比的郁闷。
还有百姓不时的跪下,刚开始郑德还有心情说一句“免礼”,可最后说的实在口干舌燥的,也就闭口不言了。他顿时感觉有些后悔,没事大张旗鼓的出门干啥呢?或则坐马车也行啊,干嘛骑马啊!
说到骑马郑德也是一时兴起,毕竟哪个男人没有想过纵马驰骋在辽阔大草原上的画面?当然要是还有一个心爱的女人那就更完美了。所以从未骑过马的郑德大着胆子骑上了一匹马,也不知是不是以前朱厚照经常骑的缘故,倒是温驯的很,也没有出现尥蹶子的情况,倒也让他暗松了一口气。
京军十二团营驻地。
当郑德在众人的簇拥之下登上高台,看着台下黑压压一眼望不到头的将士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从没有见过如此阵仗的他,感觉到紧张的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过想到自己身为大明皇帝,来到这里若是什么话都不说,岂不让让将士们寒心。想到这勉强定了定心声,便清咳一声,“大明的将士们,你们好。朕乃是大明当今皇帝朱厚照,我代表皇室、朝廷来看望你们来了。朕知道你们刚刚从前线回来,知道你们当兵很辛苦,知道你们生活很艰难,知道你们有许多人甚至忍受不了逃亡了。但朕不会去怪他们,若是朕处在他们同样的处境一样会逃亡。但留下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气,也是我大明真正的军人。朕不喜欢说什么空话,所以凡是入选京军以及亲军者,朕会每人给付白银三两,以补贴军户家用。”
若是刚开始那些话只是让地下将士微微感动,毕竟从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这些军户生活的如何。只是把他们当条狗使唤来使唤去,不仅自己一生都无法解脱子子孙孙更是如此,只能麻木的生活。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关心过他们,而且还是大明的皇帝,足矣让他们动容,让大部分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最后的那句“每人给付白银三两”,却是让不少人更是暗暗决心誓死效忠皇帝陛下。
一个、两个、四个……越来越多的人跪下下来,朝着高台磕头不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三呼万岁的声音此起彼伏,却逐渐渐渐的汇聚成一股声音,喊声震天,气势慑人。
身后的刘大夏、熊绣、许进、王廷相等人也没想到皇上这番话竟然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面面相觑一脸震惊之色,接着却又是忍不住摇头叹息,显然对皇帝赐银的举动感到担忧。
连郑德也没有料到自己的讲话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应,说完之后脑子顿时一片空白。良久才反应过来,看着下面这一幕,暗道,“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演说家?”
当然现在的情况也容不得他继续意淫,大声喊道,“众将士快快请起。”
连喊了好多遍,这些将士才一个个站了起来。看到他们将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郑德现在可不知道干什么。只好看向一旁的京营大帅许进,后者也感受到来自皇帝的目光,站出来道,“陛下,现在该会操了。”
会操?郑德可不知怎么指挥,只好又扔回给了他,“爱卿主持吧。”
许进点了点头,从旁边拿起令旗挥舞起来。接着两边的几十面巨鼓被一旁的力士用力捶的“咚咚咚”响了起来,鼓声震天直冲云霄。接着锦旗被数百名将士拿着从高台前交错而过。随着许进的令旗,众多将士井然有序的退至两旁,露出中间数千人,拿着长枪耍了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倒是练的不错。
接着郑德又看了好几个方阵演武会操,不过郑德怎么感觉像是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呢,看起来挺有气势的,怎么感觉有些中看不中用啊!
果然当个皇帝还真是不容易,出个门都是个麻烦事儿。
至于他为何会出门,自然是因为之前兵部尚书刘大夏说的一件事情了。
这这之前,郑德在懋勤殿御书房内接见了兵部尚书刘大夏、左侍郎熊绣、京营大帅许进三人。
“此次京营大帅许进核实十二团营原额十五万四千二百八十七人,精锐六万零五百七十四人,分三哨,名领以把总;次选二万五千三百四十六人,汰二百八十三人。耗九万四千三百四十人。如何处置请陛下明示。”刘大夏将十二团营的实际情况告诉了郑德。
对于十五万多人只选出六万精锐之事,郑德也只是微微有些惊讶。不过想到天下所有的卫所都有军户逃亡这事情看来,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随即便释然了。毕竟一只大部分士兵整天都想着怎么逃跑的军队,你还指望他能够成训练出多少精兵,这不是搞笑的事情吗?
郑德点了点头,看向一旁的熊绣,“亲军十二旅的事情弄得怎么样了?”
“陛下,臣已经整编完毕了。只是由于之前亲军二十六卫军户逃亡严重,导致精锐之卒不足,还请陛下定幼军解补开豁例:府军前卫逃亡幼军,审年末五十无疾者,仍解本役;若五十以上及疾故者,俱勾壮丁补伍;若役久未经逃者,老疾病故之日,即与开豁,仍三年一次验收。著之为令。”
听了熊绣这一番,郑德摆了摆手,“算了,逃就让他们逃去吧,至于缺额的人选就从十二团营补选。”
“陛下,这恐怕不妥吧。若是此例一开,岂不助长了军户逃亡的风气,到时候恐怕会无兵可征。”刘大夏闻言一脸忧虑道,“还有十二团营现在也缺额严重,急需补充军丁,又怎能再从中选人补充亲军呢?”
这倒也是,郑德想了想,“以前十二团营的人从哪里选来的?”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京军三大营覆灭。便从京军七十二卫挑选精锐组建了十二团营,从此之后一直如此,时人称之为‘选锋’。”
郑德有些奇怪的看向刘大夏,“既然如此,那就继续按此行事啊,难道京军七十二卫也出什么问题了吗?”
三人闻言对视一眼,浮现出一丝尴尬的神情,这还真是被郑德给猜中了。当十二团营被三人重新核实一遍后,发现缺额严重便想从七十二卫中挑选精锐补缺,哪想得到的道,七十二卫的情况更加严重。
看到三人的表情,郑德哪还不知道七十二团营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忍不住轻抚额头,暗道,“我那便宜老爹不是号称大明的中兴之主吗,怎么我感觉好像接受的是个烂摊子似得?”
“说吧,给朕说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赦你们无罪!”
其余二人皆看向刘大夏,后者得到了郑德的保证也没有了顾忌,直接说了出来,“七十二卫查籍册应有三十八万人,实际存者不足十四万,最后仅选出了两万人补充进十二团营。”
好吧!当郑德听到这个回答也是大吃一惊,七十二卫仅选出了2万多人,那全国接近五百个卫所又能选出多少人呢?在这一刻郑德感觉像在黑夜里走路一样,原本以为自己走在平坦安全的大道上,但撤去帷幕的那一刻,却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一根独木桥上,一不小便会跌下万丈深渊。
这也是第一次让他感觉的到,自己的皇位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稳固。想到这郑德也不再畏首畏尾了,直接将之前自己跟孙交说的那番话直接给说了出来。
废除军户世袭!推行义务兵役制!
当三人听到皇帝的这个想法之后,也不得不认为这的确是目前解决军户逃亡的最好办法之一。不过废除军户事涉祖制,三人一时也不知该如何表态,陷入了沉默之中。
郑德也明白他们在犹豫什么,不过按照王廷相说的这事也急不来,还是先慢慢将亲军以及京军整编好再说。想到这便道,“刘卿,你继续给我调查全国卫所的情况,核实还有军丁多少万人。熊卿,将亲军十二旅给我整编为龙骧、凤翔、虎贲、鹰扬四军,每军各三个旅,驻守皇城四个方向。至于人选则必须宁缺毋滥,以后皆从十二团营补充。”
接着又看向许进,“许卿,十二团营精选、次选以及从七十二卫挑选的两万人都给朕统一改编为十个师,按照亲军的编制整编好,每个师番号从第一师、第二师依次类推至第十师。设师长一人,副师长若干,编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人,下辖三个旅,每个旅的番号和亲军的一样,不过是从第十三旅起至四十二旅,若是十二团营缺额就从边军补充吧。”
许进点了点头,“臣遵旨。”
迎着刘大夏忧虑的目光,郑德淡淡道,“那边军缺额的问题呢?等到朕推行义务兵役制,自然是迎刃而解了。”
“对了,朕好久没有出宫了,这次就去京军大营看看吧。”郑德这时候也在宫里头呆的有些烦闷了,便准备借着这个由头看看大明的京军战斗力如何,
刘大夏等人苦苦劝阻不行,也只能由着皇上出宫了。
……
难怪以前电视上的皇帝都喜欢微服私访呢,郑德看着因为自己的缘故而围拢过来的百姓。一脸好奇的望向自己,感觉就像看一只从未见过的怪物似得,令他感觉无比的郁闷。
还有百姓不时的跪下,刚开始郑德还有心情说一句“免礼”,可最后说的实在口干舌燥的,也就闭口不言了。他顿时感觉有些后悔,没事大张旗鼓的出门干啥呢?或则坐马车也行啊,干嘛骑马啊!
说到骑马郑德也是一时兴起,毕竟哪个男人没有想过纵马驰骋在辽阔大草原上的画面?当然要是还有一个心爱的女人那就更完美了。所以从未骑过马的郑德大着胆子骑上了一匹马,也不知是不是以前朱厚照经常骑的缘故,倒是温驯的很,也没有出现尥蹶子的情况,倒也让他暗松了一口气。
京军十二团营驻地。
当郑德在众人的簇拥之下登上高台,看着台下黑压压一眼望不到头的将士们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从没有见过如此阵仗的他,感觉到紧张的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不过想到自己身为大明皇帝,来到这里若是什么话都不说,岂不让让将士们寒心。想到这勉强定了定心声,便清咳一声,“大明的将士们,你们好。朕乃是大明当今皇帝朱厚照,我代表皇室、朝廷来看望你们来了。朕知道你们刚刚从前线回来,知道你们当兵很辛苦,知道你们生活很艰难,知道你们有许多人甚至忍受不了逃亡了。但朕不会去怪他们,若是朕处在他们同样的处境一样会逃亡。但留下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气,也是我大明真正的军人。朕不喜欢说什么空话,所以凡是入选京军以及亲军者,朕会每人给付白银三两,以补贴军户家用。”
若是刚开始那些话只是让地下将士微微感动,毕竟从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这些军户生活的如何。只是把他们当条狗使唤来使唤去,不仅自己一生都无法解脱子子孙孙更是如此,只能麻木的生活。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关心过他们,而且还是大明的皇帝,足矣让他们动容,让大部分人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最后的那句“每人给付白银三两”,却是让不少人更是暗暗决心誓死效忠皇帝陛下。
一个、两个、四个……越来越多的人跪下下来,朝着高台磕头不止。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三呼万岁的声音此起彼伏,却逐渐渐渐的汇聚成一股声音,喊声震天,气势慑人。
身后的刘大夏、熊绣、许进、王廷相等人也没想到皇上这番话竟然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应,面面相觑一脸震惊之色,接着却又是忍不住摇头叹息,显然对皇帝赐银的举动感到担忧。
连郑德也没有料到自己的讲话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应,说完之后脑子顿时一片空白。良久才反应过来,看着下面这一幕,暗道,“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演说家?”
当然现在的情况也容不得他继续意淫,大声喊道,“众将士快快请起。”
连喊了好多遍,这些将士才一个个站了起来。看到他们将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郑德现在可不知道干什么。只好看向一旁的京营大帅许进,后者也感受到来自皇帝的目光,站出来道,“陛下,现在该会操了。”
会操?郑德可不知怎么指挥,只好又扔回给了他,“爱卿主持吧。”
许进点了点头,从旁边拿起令旗挥舞起来。接着两边的几十面巨鼓被一旁的力士用力捶的“咚咚咚”响了起来,鼓声震天直冲云霄。接着锦旗被数百名将士拿着从高台前交错而过。随着许进的令旗,众多将士井然有序的退至两旁,露出中间数千人,拿着长枪耍了起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倒是练的不错。
接着郑德又看了好几个方阵演武会操,不过郑德怎么感觉像是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呢,看起来挺有气势的,怎么感觉有些中看不中用啊!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