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马文升这时候也是不得不站出来了,毕竟按照年龄来说,他是在座所有大臣中年龄最长者,已经是年介八十高龄了。若是他再不站出来,岂不让人以为他栈恋权位?
看到马文升站了起来,郑德知道自己这个计划多半已经成了。毕竟朝廷两位大佬都已经站起来表示支持了,其他人在想反对也就难了。
“众位爱卿请坐。”
郑德对他们摆了摆手,待谢迁最后一个不情不愿的坐下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既然如此,朕还是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来投票吧。若是同意朕推行退休制度的,请举手同意!”
齐唰唰的几乎全部人都举起了手,只剩下谢迁一个人尴尬地坐在那里。看到众人的目光皆望向自己,犹豫片刻最后一个举起了自己的手。
“十二个人除左都御史戴珊缺席弃权外,十一人十一票全票通过。”郑德最后宣布了投票结果。
他真的没有想到最后是这个结果。毕竟这个决定可谓是损害了在座大部分人的利益,毕竟又有几人真的能够在身居高位的情况下急流勇退?
但这一次投票也让郑德对这一班印象并不太好的老臣们第一次产生了敬佩之意,或许他们在一些涉及祖制的问题上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但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之上,他们还是拎的清楚了。
当然郑德最应该感谢的是他那便宜老爹了。世人常说弘治一朝多君子,若不是郑德他老爹给他留下这样一群品行俱佳的大臣,而是遇上了一群结党营私的真小人。恐怕这事儿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了。
当然若真是那样,郑德也不会好声好气的跟他们商量了。
虽然全票通过了,但有两个人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个是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他无奈的掰着手指算了算,若是等到七十退休,岂不是还要在朝野之中摸爬滚打十来年。但他是比在场所有人都更加渴望致仕,告老还乡好去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可若是这样有了章法,他即使请辞,皇上肯定会用这样的借口驳回的。
哎!到底该怎么办是好?
还有一人则是武英殿大学士谢迁,对于刘健以及朝中这般老臣将要离去的事实,他觉得无比的惋惜还有无奈。这是先帝留下的一班无论才能还是品行都是俱佳的老臣,即使年纪大了点,但也没有到真的干不动的地步。
不过现在木已成舟,他虽然喜欢“侃侃”,也不是真的就没有脑子,自然不会再站出来说什么。
“陛下,若是所有的文武官员按照这个制度退休,明年恐怕朝中会出现大量职官空缺。所以臣想请陛下明年恩科取仕,以弥补职官空缺的问题。”刘健略有些忧虑的提出自己的一个建议。
其实他对于六部九卿这些中高级职官的空缺并太在意,毕竟朝廷还有翰林院这样一个人才库。三年一届的科举导致里面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足矣弥补自己等人走后留下的空缺。不过对于低级官吏这一庞大的群体,若是缺额太过于严重肯定是不行的。
“恩科取仕?这事儿朕准了。”郑德答应了下来。
刘健这时候又提出了一个建议,“微臣觉得正三品官员的退休年龄是否可以改为七十?毕竟六部九卿到明年大半都需要退休,若是六部侍郎紧接着退休大半,恐怕朝堂都要空了大半了。”
其实刘健说的也是事实。不说其他,光是在座的十二人,除了李东阳、谢迁两位阁老再加上户部尚书韩文、吏部尚书张升以及病倒了的戴珊外,其余七人都达到了郑德制定的退休年龄标准,明年肯定是一起要退休的。若是戴珊这次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也只能再干一年也得退休了,也就是说一下子就留下了八个空缺。
而六部侍郎除了许进与孙交这两位超员的,其余十二人也得退休八人,这样加起来就超过了十六人。朝廷重要的官职尚且如此,就可以想象其他的官职缺额会到底有多严重,说是朝堂会空了一大半,倒也不是夸张之言。
刘健说的也的确是个问题,不过制度是肯定不能改的。郑德想了想,“那就这样吧,若是觉得正三品官员有才华且年未过七十者,朕可以授予从二品中奉大夫,让其可以直到七十致仕可否?”
刘健见皇帝退了一步,倒也没有再坚持。而且郑德这个主意也让他有了一个想法,“臣觉得可行。而且可以通过给那些资历过高而品级过低的官员授予散官。留住他们为我大明江山社稷效力。”
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用来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并没有无实际职务。郑德倒是觉得刘健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解决朝廷文武官员资历与品级严重不符的情况。
毕竟职事官是一个萝卜一坑,而且品级和官职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空缺你根本无法升官,也导致一些官员的品级与资历严重不符。就像郑德的老师杨廷和,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快三十年了,还是正五品左春坊大学士。但以他的资历担任证三品左右侍郎完全够这个资格,只是没有空缺只能继续担着这个正五品官职。
“不如这样,以后我大明文武百官都授予散官,按照资历晋升散官品级,若是升到与自己散官品阶相同又有空缺的职事官,可以补缺。这样也可以解决官员的职事官品级与资历不符的情况,能够更好的安排官员补缺,也不容易惹来争议,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职事官是相对于散官而言,统称有实际职务者的官员为职事官。
诸位大臣闻言也是流露出惊讶之色,没想到皇帝因为刘健的一句话,想在文武百官之中都授予散官。毕竟散官相对于职事官而言,授予的太少了。皇上这样大规模授予职事官,实在是开本朝之先例。即使是前朝,也没有这样的事儿。
看到众位大臣尽皆默然,郑德忍不住问了一句,“难道不行吗?”
这时候吏部尚书马文升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此事本朝没有先例啊!”
“没有先例就不可以授予了吗?”郑德反问了一句。
“这……”马文升顿时哑口无言,毕竟还真没有这样的规定,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
郑德扫了众人一眼,接着说下去,“本朝好像没有不允许不可以给官员授予散官吧。朕倒是觉得授予散官也可以防止一些人资历不够却破格提拔,也可以让那些资历过高官职过低的官员不必领着微薄的俸禄度日。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散官依然制定出来的不就是给人用的吗?”
众大臣闻言默然,毕竟皇帝说的也是有道理的。
见他们都不说话,郑德直接道,“既然你们都不说话了,朕就当你们同意了此事了。”
让朝中的文武官员皆授予散官,虽然这个想法实在奇怪了些,倒也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众人最后都默认了此事。
郑德最后又问了一句,“对于退休制度诸位爱卿还有什么问题或则建议的吗?”
“陛下,若是所有退休官员都按照退休前的职官领取俸禄,恐怕会加重朝廷的负担,还请陛下三思。”这时候户部尚书韩文站了起来。他不站出来不行啊,皇上最近花钱实在太过生猛了。尤其听说前些天皇上又许诺了京军以及亲军五十万两白银,搞得他最近是寝食不安,生怕皇帝又有跑来找自己要钱,实在是压力山大啊。若是再这样继续下去,搞不好他都想要上疏请辞提前退休了。
郑德皱了皱眉头,“难道你觉得我大明官员的俸禄很高,连户部都无法支付的起吗?”
“微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可以让七十致仕官员领取全俸,六十五岁致仕官员领取半俸,六十致仕官员不领取俸禄。陛下觉得如何?”韩文赶紧解释了一句。否则要是让在座众人误会自己不愿意给退休官员俸禄,传出去之后自己也不用在朝廷之中继续混下去了,一人一口唾沫就把自己给淹死了。
郑德摆了摆手,“你不用再说了,朕心意已决。我大明所有官员退休后全俸领取,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见皇帝这么说话,韩文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毕竟自己这一多嘴,恐怕真的会在朝中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不少敌人了。
“还有其他的事情吗?”郑德扫了在座的诸位大臣一眼,“既然都没有什么问题或则建议,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议题。对于右都御史的空缺,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人选吗?”
看到马文升站了起来,郑德知道自己这个计划多半已经成了。毕竟朝廷两位大佬都已经站起来表示支持了,其他人在想反对也就难了。
“众位爱卿请坐。”
郑德对他们摆了摆手,待谢迁最后一个不情不愿的坐下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既然如此,朕还是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来投票吧。若是同意朕推行退休制度的,请举手同意!”
齐唰唰的几乎全部人都举起了手,只剩下谢迁一个人尴尬地坐在那里。看到众人的目光皆望向自己,犹豫片刻最后一个举起了自己的手。
“十二个人除左都御史戴珊缺席弃权外,十一人十一票全票通过。”郑德最后宣布了投票结果。
他真的没有想到最后是这个结果。毕竟这个决定可谓是损害了在座大部分人的利益,毕竟又有几人真的能够在身居高位的情况下急流勇退?
但这一次投票也让郑德对这一班印象并不太好的老臣们第一次产生了敬佩之意,或许他们在一些涉及祖制的问题上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但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之上,他们还是拎的清楚了。
当然郑德最应该感谢的是他那便宜老爹了。世人常说弘治一朝多君子,若不是郑德他老爹给他留下这样一群品行俱佳的大臣,而是遇上了一群结党营私的真小人。恐怕这事儿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了。
当然若真是那样,郑德也不会好声好气的跟他们商量了。
虽然全票通过了,但有两个人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个是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他无奈的掰着手指算了算,若是等到七十退休,岂不是还要在朝野之中摸爬滚打十来年。但他是比在场所有人都更加渴望致仕,告老还乡好去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可若是这样有了章法,他即使请辞,皇上肯定会用这样的借口驳回的。
哎!到底该怎么办是好?
还有一人则是武英殿大学士谢迁,对于刘健以及朝中这般老臣将要离去的事实,他觉得无比的惋惜还有无奈。这是先帝留下的一班无论才能还是品行都是俱佳的老臣,即使年纪大了点,但也没有到真的干不动的地步。
不过现在木已成舟,他虽然喜欢“侃侃”,也不是真的就没有脑子,自然不会再站出来说什么。
“陛下,若是所有的文武官员按照这个制度退休,明年恐怕朝中会出现大量职官空缺。所以臣想请陛下明年恩科取仕,以弥补职官空缺的问题。”刘健略有些忧虑的提出自己的一个建议。
其实他对于六部九卿这些中高级职官的空缺并太在意,毕竟朝廷还有翰林院这样一个人才库。三年一届的科举导致里面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足矣弥补自己等人走后留下的空缺。不过对于低级官吏这一庞大的群体,若是缺额太过于严重肯定是不行的。
“恩科取仕?这事儿朕准了。”郑德答应了下来。
刘健这时候又提出了一个建议,“微臣觉得正三品官员的退休年龄是否可以改为七十?毕竟六部九卿到明年大半都需要退休,若是六部侍郎紧接着退休大半,恐怕朝堂都要空了大半了。”
其实刘健说的也是事实。不说其他,光是在座的十二人,除了李东阳、谢迁两位阁老再加上户部尚书韩文、吏部尚书张升以及病倒了的戴珊外,其余七人都达到了郑德制定的退休年龄标准,明年肯定是一起要退休的。若是戴珊这次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也只能再干一年也得退休了,也就是说一下子就留下了八个空缺。
而六部侍郎除了许进与孙交这两位超员的,其余十二人也得退休八人,这样加起来就超过了十六人。朝廷重要的官职尚且如此,就可以想象其他的官职缺额会到底有多严重,说是朝堂会空了一大半,倒也不是夸张之言。
刘健说的也的确是个问题,不过制度是肯定不能改的。郑德想了想,“那就这样吧,若是觉得正三品官员有才华且年未过七十者,朕可以授予从二品中奉大夫,让其可以直到七十致仕可否?”
刘健见皇帝退了一步,倒也没有再坚持。而且郑德这个主意也让他有了一个想法,“臣觉得可行。而且可以通过给那些资历过高而品级过低的官员授予散官。留住他们为我大明江山社稷效力。”
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用来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并没有无实际职务。郑德倒是觉得刘健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解决朝廷文武官员资历与品级严重不符的情况。
毕竟职事官是一个萝卜一坑,而且品级和官职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空缺你根本无法升官,也导致一些官员的品级与资历严重不符。就像郑德的老师杨廷和,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快三十年了,还是正五品左春坊大学士。但以他的资历担任证三品左右侍郎完全够这个资格,只是没有空缺只能继续担着这个正五品官职。
“不如这样,以后我大明文武百官都授予散官,按照资历晋升散官品级,若是升到与自己散官品阶相同又有空缺的职事官,可以补缺。这样也可以解决官员的职事官品级与资历不符的情况,能够更好的安排官员补缺,也不容易惹来争议,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职事官是相对于散官而言,统称有实际职务者的官员为职事官。
诸位大臣闻言也是流露出惊讶之色,没想到皇帝因为刘健的一句话,想在文武百官之中都授予散官。毕竟散官相对于职事官而言,授予的太少了。皇上这样大规模授予职事官,实在是开本朝之先例。即使是前朝,也没有这样的事儿。
看到众位大臣尽皆默然,郑德忍不住问了一句,“难道不行吗?”
这时候吏部尚书马文升站了起来,拱手道,“陛下,此事本朝没有先例啊!”
“没有先例就不可以授予了吗?”郑德反问了一句。
“这……”马文升顿时哑口无言,毕竟还真没有这样的规定,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
郑德扫了众人一眼,接着说下去,“本朝好像没有不允许不可以给官员授予散官吧。朕倒是觉得授予散官也可以防止一些人资历不够却破格提拔,也可以让那些资历过高官职过低的官员不必领着微薄的俸禄度日。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散官依然制定出来的不就是给人用的吗?”
众大臣闻言默然,毕竟皇帝说的也是有道理的。
见他们都不说话,郑德直接道,“既然你们都不说话了,朕就当你们同意了此事了。”
让朝中的文武官员皆授予散官,虽然这个想法实在奇怪了些,倒也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众人最后都默认了此事。
郑德最后又问了一句,“对于退休制度诸位爱卿还有什么问题或则建议的吗?”
“陛下,若是所有退休官员都按照退休前的职官领取俸禄,恐怕会加重朝廷的负担,还请陛下三思。”这时候户部尚书韩文站了起来。他不站出来不行啊,皇上最近花钱实在太过生猛了。尤其听说前些天皇上又许诺了京军以及亲军五十万两白银,搞得他最近是寝食不安,生怕皇帝又有跑来找自己要钱,实在是压力山大啊。若是再这样继续下去,搞不好他都想要上疏请辞提前退休了。
郑德皱了皱眉头,“难道你觉得我大明官员的俸禄很高,连户部都无法支付的起吗?”
“微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可以让七十致仕官员领取全俸,六十五岁致仕官员领取半俸,六十致仕官员不领取俸禄。陛下觉得如何?”韩文赶紧解释了一句。否则要是让在座众人误会自己不愿意给退休官员俸禄,传出去之后自己也不用在朝廷之中继续混下去了,一人一口唾沫就把自己给淹死了。
郑德摆了摆手,“你不用再说了,朕心意已决。我大明所有官员退休后全俸领取,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见皇帝这么说话,韩文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毕竟自己这一多嘴,恐怕真的会在朝中无形中为自己树立了不少敌人了。
“还有其他的事情吗?”郑德扫了在座的诸位大臣一眼,“既然都没有什么问题或则建议,那我们就进入下一个议题。对于右都御史的空缺,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人选吗?”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