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这次入阁事件就在皇帝大闹六科之后逐渐平息了下来,六科也没有再次封驳这道圣旨将其颁行下去了。不过随着郑德今后逐渐迈开改革步伐,想来日后这样的君臣冲突肯定不会少,而且肯定会逐渐升级。
而在这次事件当中,默不作声的内阁三位阁老显然也受到了不少指责,更有言辞激烈者将他们比作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刘健三人闻言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苦笑一声,却也没怎么在意。若是一个人在朝中当官没有被言官批评指责弹劾过,简直就是比太阳打西边出来还少见。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皇上在这件事情之后,竟然生病请假不上早朝了。虽然只不过是一点小感冒而已,不过心太累了,也不想见到朝中那般大臣,所以郑德就自己给自己放假了。
不过虽然事出有因,还是有人批评皇帝假装生病故意辍朝。这也让郑德感到深深的无奈,生病请假都还有人拿来说事,在大明当个皇帝还真******不容易啊!
也正是因为受到这番指责,郑德之后便便一直赌气故意不上朝。当然朝中的大臣不会想到,郑德这一赌气就赌了一辈子。从此之后终正德王朝一世,任朝中大臣如何指责,他就再也没有上过早朝了。
……
既然接下了这道圣旨,王璟在第二天一大早便赶往懋勤殿见驾。不过当到达懋勤殿门外的时候,王璟倒是遇到了一同入阁的王鏊,他也候着在这里等待皇上的召见。
王鏊自然是看到了王璟,不过也没有因为其非翰林出身有所歧视,反而是主动迎了上来,拱手道,“鏊拜见尚书大人。”
见这位翰林出身的官员并没有因为朝中的非议而对自己有所轻视,而且主动上前示好。倒是让王璟颇觉意外的同时,也对这位今后将要一同共事的同僚颇有好感。拱手回礼道,“王阁老客气了,你我皆已入阁。还自称下官,岂不折煞璟了?若是不嫌弃,你我以表字相称即可。”
两人已经是入阁了,所以王璟这样称呼倒也正常。不过因为王璟比王鏊早一科而且已经是礼部尚书,所以排名在王鏊之前,这也是为何后者会主动迎了上来的原因。当然王璟也不会因此端什么架子,毕竟说起来两人的地位还真是没有多大差别,之前自己还算不如眼前这位。若是********尾巴便翘到天上去,故作之态实在太惹人厌弃了。
听到王璟的话,王鏊也是神色肃然道,“礼数不可废,大人莫要为难下官了。”
王鏊摇了摇头,不过也不再坚持,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皇上既然命其入阁为何只有一个正五品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而没有任何加衔,也没有下诏令其官复原职。如此一来恐怕这位是这些年入阁官职最低的一位吧,而且还是直接贬官入阁实在太过于奇葩。
也在这时候,王岳走了出来,领着两人面见皇帝。
“臣王璟(王鏊)参见皇上。”两人进来直接躬身行礼。
“两位阁老请坐吧。”郑德摆了摆手,看着这两位抬起头的阁老,一个面貌粗狂,一个身材高大威武。若是脱下这身官袍,活脱脱的两位乡野村夫,没有一点读书人的书卷气息。
和他之前脑补的形象反差之大,令他郑德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了。
看着皇帝一脸笑意的望着自己二人,令这两位刚落座的阁老实在感到有些奇怪地对视一眼。
我们有这么好笑吗?
“今日两位阁老见我,其实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只希望你们能够在内阁好好的干,不要辜负朕、朝廷以及天下百姓对你们的期许即可。”郑德也没有说什么场面话,也不会说什么场面话,直接简单的说了这么几句的话。。
对于皇上如此直白简短的话,二人皆是一呆,不过还是瞬间反应过来,“臣等遵旨。”
郑德点了点头,本想直接让二人离开,不过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便对二人说了一句,“你们对‘非翰林不得入阁’这一惯例有何看法?”
两人闻言对视一眼,实在有些奇怪,不知皇上怎么突然又提起了这个了?
王璟倒是毫不避讳的直接说道,“臣觉得‘非翰林不得入阁’有门户之见的嫌弃,理应废止不行。臣不否认翰林之中选取的皆是每科最为优异的栋梁之才,不过外放的官员也未必差到哪去。须知大浪淘沙,外放为官的官员历经磨练入朝为官的能臣也不在少数。就如之前朝中六位尚书有五位都未曾入翰林,又岂敢否认他们不是能臣干吏?”
虽然听起来王璟有些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嫌疑,不过他这番话说的倒也不差。即使是翰林出身的王鏊也不得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毕竟朝中虽然翰林院出身的官员较为众多,但除三位阁老之外,六部九卿以及左右侍郎皆是以非翰林官员较为众多。这也间接佐证了前者的观点,非翰林出身的官员能力未必会差到哪里去。
郑德倒是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又问了一句,”那你觉得将每科进士之中才华出众者选馆入翰林院留之观政是否妥当?”
听到皇帝这番问话,王璟倒是一愣,实在不明白皇帝话里的意思。毕竟这个制度已经实行了上百年之久,若是存在不妥当之处也未必能够实行至今,那皇帝话里又是什么意思?
或许是猜到了他的疑惑之处,郑德又补充了一句,“你觉得翰林院这些官员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然后等待朝中出现缺额再补缺,是否合理呢?”
王璟若有所思道,“陛下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翰林院这批官员整天待在朝中观政,虽然能够学习到不少东西,不过却有些脱离实际,难以觉察到天下百姓真正的疾苦。若是最后由他们主持朝廷大局,恐怕对大明对天下黎民百姓都不是一件好事吧。”郑德将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
不过回头看到王鏊有些尴尬的脸色,他倒是立刻反应过来,这位好像就是一直在翰林院呆着最后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当着这位的面说这些,不是**裸的说他不行吗?
“王阁老莫要多心,朕绝不是说你。”郑德讪讪地说了一句。
王鏊倒是显得颇有风度,毫不介意的说了一句,“臣明白。”
当然在皇帝的面前,还真没有人敢介意什么。
虽然无法判断他是否真的不介意此事,不过郑德也不会纠结于此。毕竟这位在他心里的分量并不重,他真正看重的乃是王璟而已。所以说了一句之后便看向后者,“你觉得呢?”
王璟也是颇为赞同的点了点头,沉吟良久道,“陛下所虑甚是。自先秦以来,有些士子自恃读了一些书,往往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下笔千言,可是一接触实际,则束手无策,百无一能,误人误国,前车可鉴。如魏晋崇尚清谈,甚至有几日夜不倦,结果引来了五胡乱华,国破家亡。宋代重文轻武,大讲理学,结果积弱亡国,导致异族入主中原。这些人形势好时言辞犀利慷慨激昂,形势不利时或妥协变节、或迷茫困惑,了无主张,几陷国家于覆舟之灾。”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对于王璟的这番回答也是颇为满意。经过王璟入阁这件事情的闹腾,也让他对翰林院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不过对于这个大明的储材之地,却是颇觉得有些失望。
就像王璟所说,这些被选为翰林留在朝中观政的官员,说是观政其实就是在六部九卿做些端茶倒水的工作。真的本事没有学到多少,倒是耍嘴皮子的功夫颇有见长了。这也是为何朝中除了内阁之外,其他衙门挑大梁的多半是从外放为官的官员之中挑选的。至于内阁只是一个帮皇上票拟意见的类似于秘书机构的衙门,倒是对于自身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会提提意见之类的即可。这也是翰林出身的官员能够一直占着,甚至产生了“非翰林不得入阁”的官场惯例的原因。
而且别看刘健等人谈论起朝政来头头是道,深得先皇的信任。但若是真的让他们自己去做,未必能够做的好。
“那针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办法?”郑德又询问了一句,显然有考究的意味在其中。
王璟想了想,“唐有‘不拟州县不入台省’之规定,所以臣认为让新科进士外放为官多积累实际办事能力,到时候再入朝为官比一直留在京城观政要较为妥当一些。”
王璟这番话倒是和郑德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为何原来的六部尚书之中,只有礼部尚书张升的能力最低呢?显然这位就是因为长年待在京师,缺乏历练所致。
不过今年发生的事情已经太多了,尽管郑德有迫切想要将翰林院那班官员外放为官的念头,不过还是地按捺下急躁的心思,先将朝中的一切安顿好。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攘外必先安内吗?
而在这次事件当中,默不作声的内阁三位阁老显然也受到了不少指责,更有言辞激烈者将他们比作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刘健三人闻言也只能无可奈何的苦笑一声,却也没怎么在意。若是一个人在朝中当官没有被言官批评指责弹劾过,简直就是比太阳打西边出来还少见。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皇上在这件事情之后,竟然生病请假不上早朝了。虽然只不过是一点小感冒而已,不过心太累了,也不想见到朝中那般大臣,所以郑德就自己给自己放假了。
不过虽然事出有因,还是有人批评皇帝假装生病故意辍朝。这也让郑德感到深深的无奈,生病请假都还有人拿来说事,在大明当个皇帝还真******不容易啊!
也正是因为受到这番指责,郑德之后便便一直赌气故意不上朝。当然朝中的大臣不会想到,郑德这一赌气就赌了一辈子。从此之后终正德王朝一世,任朝中大臣如何指责,他就再也没有上过早朝了。
……
既然接下了这道圣旨,王璟在第二天一大早便赶往懋勤殿见驾。不过当到达懋勤殿门外的时候,王璟倒是遇到了一同入阁的王鏊,他也候着在这里等待皇上的召见。
王鏊自然是看到了王璟,不过也没有因为其非翰林出身有所歧视,反而是主动迎了上来,拱手道,“鏊拜见尚书大人。”
见这位翰林出身的官员并没有因为朝中的非议而对自己有所轻视,而且主动上前示好。倒是让王璟颇觉意外的同时,也对这位今后将要一同共事的同僚颇有好感。拱手回礼道,“王阁老客气了,你我皆已入阁。还自称下官,岂不折煞璟了?若是不嫌弃,你我以表字相称即可。”
两人已经是入阁了,所以王璟这样称呼倒也正常。不过因为王璟比王鏊早一科而且已经是礼部尚书,所以排名在王鏊之前,这也是为何后者会主动迎了上来的原因。当然王璟也不会因此端什么架子,毕竟说起来两人的地位还真是没有多大差别,之前自己还算不如眼前这位。若是********尾巴便翘到天上去,故作之态实在太惹人厌弃了。
听到王璟的话,王鏊也是神色肃然道,“礼数不可废,大人莫要为难下官了。”
王鏊摇了摇头,不过也不再坚持,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皇上既然命其入阁为何只有一个正五品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而没有任何加衔,也没有下诏令其官复原职。如此一来恐怕这位是这些年入阁官职最低的一位吧,而且还是直接贬官入阁实在太过于奇葩。
也在这时候,王岳走了出来,领着两人面见皇帝。
“臣王璟(王鏊)参见皇上。”两人进来直接躬身行礼。
“两位阁老请坐吧。”郑德摆了摆手,看着这两位抬起头的阁老,一个面貌粗狂,一个身材高大威武。若是脱下这身官袍,活脱脱的两位乡野村夫,没有一点读书人的书卷气息。
和他之前脑补的形象反差之大,令他郑德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了。
看着皇帝一脸笑意的望着自己二人,令这两位刚落座的阁老实在感到有些奇怪地对视一眼。
我们有这么好笑吗?
“今日两位阁老见我,其实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只希望你们能够在内阁好好的干,不要辜负朕、朝廷以及天下百姓对你们的期许即可。”郑德也没有说什么场面话,也不会说什么场面话,直接简单的说了这么几句的话。。
对于皇上如此直白简短的话,二人皆是一呆,不过还是瞬间反应过来,“臣等遵旨。”
郑德点了点头,本想直接让二人离开,不过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便对二人说了一句,“你们对‘非翰林不得入阁’这一惯例有何看法?”
两人闻言对视一眼,实在有些奇怪,不知皇上怎么突然又提起了这个了?
王璟倒是毫不避讳的直接说道,“臣觉得‘非翰林不得入阁’有门户之见的嫌弃,理应废止不行。臣不否认翰林之中选取的皆是每科最为优异的栋梁之才,不过外放的官员也未必差到哪去。须知大浪淘沙,外放为官的官员历经磨练入朝为官的能臣也不在少数。就如之前朝中六位尚书有五位都未曾入翰林,又岂敢否认他们不是能臣干吏?”
虽然听起来王璟有些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嫌疑,不过他这番话说的倒也不差。即使是翰林出身的王鏊也不得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毕竟朝中虽然翰林院出身的官员较为众多,但除三位阁老之外,六部九卿以及左右侍郎皆是以非翰林官员较为众多。这也间接佐证了前者的观点,非翰林出身的官员能力未必会差到哪里去。
郑德倒是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又问了一句,”那你觉得将每科进士之中才华出众者选馆入翰林院留之观政是否妥当?”
听到皇帝这番问话,王璟倒是一愣,实在不明白皇帝话里的意思。毕竟这个制度已经实行了上百年之久,若是存在不妥当之处也未必能够实行至今,那皇帝话里又是什么意思?
或许是猜到了他的疑惑之处,郑德又补充了一句,“你觉得翰林院这些官员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然后等待朝中出现缺额再补缺,是否合理呢?”
王璟若有所思道,“陛下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翰林院这批官员整天待在朝中观政,虽然能够学习到不少东西,不过却有些脱离实际,难以觉察到天下百姓真正的疾苦。若是最后由他们主持朝廷大局,恐怕对大明对天下黎民百姓都不是一件好事吧。”郑德将自己的担心说了出来。
不过回头看到王鏊有些尴尬的脸色,他倒是立刻反应过来,这位好像就是一直在翰林院呆着最后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当着这位的面说这些,不是**裸的说他不行吗?
“王阁老莫要多心,朕绝不是说你。”郑德讪讪地说了一句。
王鏊倒是显得颇有风度,毫不介意的说了一句,“臣明白。”
当然在皇帝的面前,还真没有人敢介意什么。
虽然无法判断他是否真的不介意此事,不过郑德也不会纠结于此。毕竟这位在他心里的分量并不重,他真正看重的乃是王璟而已。所以说了一句之后便看向后者,“你觉得呢?”
王璟也是颇为赞同的点了点头,沉吟良久道,“陛下所虑甚是。自先秦以来,有些士子自恃读了一些书,往往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下笔千言,可是一接触实际,则束手无策,百无一能,误人误国,前车可鉴。如魏晋崇尚清谈,甚至有几日夜不倦,结果引来了五胡乱华,国破家亡。宋代重文轻武,大讲理学,结果积弱亡国,导致异族入主中原。这些人形势好时言辞犀利慷慨激昂,形势不利时或妥协变节、或迷茫困惑,了无主张,几陷国家于覆舟之灾。”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对于王璟的这番回答也是颇为满意。经过王璟入阁这件事情的闹腾,也让他对翰林院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不过对于这个大明的储材之地,却是颇觉得有些失望。
就像王璟所说,这些被选为翰林留在朝中观政的官员,说是观政其实就是在六部九卿做些端茶倒水的工作。真的本事没有学到多少,倒是耍嘴皮子的功夫颇有见长了。这也是为何朝中除了内阁之外,其他衙门挑大梁的多半是从外放为官的官员之中挑选的。至于内阁只是一个帮皇上票拟意见的类似于秘书机构的衙门,倒是对于自身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会提提意见之类的即可。这也是翰林出身的官员能够一直占着,甚至产生了“非翰林不得入阁”的官场惯例的原因。
而且别看刘健等人谈论起朝政来头头是道,深得先皇的信任。但若是真的让他们自己去做,未必能够做的好。
“那针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办法?”郑德又询问了一句,显然有考究的意味在其中。
王璟想了想,“唐有‘不拟州县不入台省’之规定,所以臣认为让新科进士外放为官多积累实际办事能力,到时候再入朝为官比一直留在京城观政要较为妥当一些。”
王璟这番话倒是和郑德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为何原来的六部尚书之中,只有礼部尚书张升的能力最低呢?显然这位就是因为长年待在京师,缺乏历练所致。
不过今年发生的事情已经太多了,尽管郑德有迫切想要将翰林院那班官员外放为官的念头,不过还是地按捺下急躁的心思,先将朝中的一切安顿好。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攘外必先安内吗?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