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第六十章培养亲信
宫后苑的瑞澄亭上。
郑德与王廷相相向而坐,怡然自得的品着香茗,似乎那五十万的事情根本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心情。不过从前者眼眸不时闪过的焦虑,出卖了他此刻真实的心情。
王廷相笑着说了一句,“陛下前些日子不是下诏召回了在外所有的镇守太监。”
郑德看了王廷相一眼,不明白他说这个什么意思。后者接着说了,“陛下前些日子不是跟微臣说,这些镇守太监有不少人在外欺压百姓,横征暴敛,贪污了不少钱财呢。还说要让地方官员检举揭发他们,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也省的给皇家抹黑。”
郑德一拍脑袋,顿时反应过来了。对啊,自己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
不过还是有些怀疑的说了一句,“子衡的意思是,将那些镇守太监贪墨的钱财充入内帑,可以凑齐这五十万两白银,可他们贪的那些零零碎碎够吗?”
不怪他这样想,毕竟将明朝一年的赋税折银合计不过五百万两,这五十万两可是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若是这些镇守太监贪墨的钱都达到了五十万两,这也实在太惊人了。
零零碎碎?
王廷相闻言一愣,接着忍不住摇了摇头。皇上还是太小看了这些外放的镇守太监们的敛财能力了,若是他们贪墨的钱财都是零零碎碎了,那天下可谓就没有什么贪官可言了。
“陛下不妨一试,总归也能凑到一些不是吗?”王廷相并没有回答郑德的问题,而是直接说了这么一句。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多说的,毕竟到时候将镇守太监贪墨的钱财纳入内帑的时候,皇上自然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对是错了。
若是现在将话说的太满了,到时候若是真的没有凑够,岂不是给自己难堪?当然也会给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于己都不利。
郑德点了点头,无论能够凑到多少,也算是减轻了自己的压力,可是剩下又该怎么办?
他抬头看向王廷相,后者似乎猜到了他的心思,笑着道,“至于剩下的,陛下可以去找户部尚书要啊。”
找韩文这只铁公鸡要这笔钱?
郑德闻言一脸为难之色,无奈摇了摇头,轻叹一声,“今年也不知怎的,到处都不太平。需要花钱的事儿是一件接着一件,现在户部也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这五十万两白银,肯定是拿不出来的。”
“倒也未必。”
郑德闻言一愣,看着王廷相,不明白他为何会这么说。
王廷相却是笑着解释了一句,“太仓库可不只是有银两,还有每年起运至京城的四百万石粮食。”
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啊!
郑德顿时恍然大悟,也是由于前世的惯性思维。以为国家财政收入就是一笔笔的钱,却忘了这可是明朝,在这个世界赋税收入可是以实物税为主,尤其粮食更是最主要的赋税。至于太仓库里头的银两以及宫里头的金花银,都是从地方将粮食折银之后,起运至京城的。甚至于朝廷的俸禄,都是按照“每个人多少石粮食”作为计量单位的。
“你的意思是可以用粮食替代一部分银两,这的确是个好主意,朕怎么没有想到呢。”郑德颇为兴奋的说了一句。
“在你的眼里一切都是用银两作为单位衡量的,又如何能够想到这些呢。”王廷相闻言笑着想到。
郑德看向他,“若是这五十万两全都用粮食支付,子衡觉得如何?”
“不妥。”王廷相摇了摇头,直接否决了他这个提议。
郑德闻言一愣,”怎么不妥?”
“按照洪武三十年太祖皇帝的规定:银一两折米四石来算。五十万需要耗费太仓库二百石粮食,也就是一半的库存。而太仓内的粮食不仅要维持朝廷的用度,而且平时也要负责赈灾输边的耗费。若是支取了一半,恐怕会动摇朝廷的根基,所以这根本可取。”
听了王廷相一番解释之后,郑德也明白自己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毕竟朝廷的每一笔赋税都有固定的用途,若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事情只会越弄越糟糕。
“你认为多少为好?”
王廷相淡淡说了一句,“四十万石粮食最为适宜。”
四十万石粮食相当于库存的十分之一,虽然数额也是比较巨大,不过还相比较二百万石,却也属于正常范围
“四十万石?也就是折银十万两白银。”郑德闻言皱了皱眉头,“那剩下的部分又该怎么办?”
“陛下,四十万石粮食不是折银十万两白银,应该是二十万两白银。”王廷相笑着说了一句。
折银二十万两白银?
郑德一愣,看向王廷相一脸疑惑,难道自己算错了?
不可能啊,这么简单的算术题自己怎么可能算错呢,又不是体育老师教的。
忍不住又仔细算了一下,的确是折银十万两白银,没错啊!
难道是这位是数学没学好?
他看着王廷相一脸怀疑之色,“你刚才不是说太祖皇帝规定每一两银子折价四石粮食吗?”
即使皇帝不说,王廷相也能够猜到他此刻正在想着什么。笑着解释道,“太祖皇帝的确对赋税折银做出了如此规定,不过可没有说支出的时候也需要这么折算。现在市面上的粮食差不多是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石粮食,不正好可以折银二十万两。”
高!实在是高!
郑德闻言瞬间明白过来,这位是利用官方定价与市场定价的不同,折算出来的银两数额自然不同,却帮他减去了十万两白银的负担。
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的道,“如此一来,会不会引起将士们的不满啊!”
毕竟这样一来,这些将士就相当于少了十万两的赏赐。
对于皇帝的担忧,王廷相觉得并没有必要,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将士们平白得了三两白银的赏赐已经是邀天之幸,对陛下颇为感恩戴德了,又岂会再去计较这些旁枝末节?若是惹恼了朝廷与皇上,今后不再大肆封赏,岂不是得不偿失啊!”
听了王廷相这番话,郑德也觉得颇有些道理。
就像一个公司到年末突然决定发双倍年终奖,最后双倍年终奖得到了一大半,最后一部分公司用一百斤猪肉折算。即使这些猪肉不值这一部分的价值,估计也没有谁会跑到老板面前发牢骚吧。
平白无故占了便宜,要是再贪得无厌就惹人嫌弃了。
“那剩下的这部分呢?”
王廷相想了想,“这事儿涉及的数额实在太大了,也不急于一时。陛下先将所有镇守太监彻查一番,将贪墨的钱财全都充入内帑,看看差额多少再说。至于这四十万石粮食也应该在此事了结之后,作为所缺额度一起再向户部讨要为好。若是所缺额度数额太大,户部无法拿出来,也只能再重新想办法了。”
郑德点了点头,也觉得只能先这样了。
不过想了想,他还是提出了一个疑问,“那这事儿交给谁去做呢?”
尽管皇上对自己颇为信任,王廷相也不会自大到替皇帝做主,这是君王最为忌讳之事。
尽管他在官场之上还是雏儿。但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微臣刚刚来御书房当差,对朝廷的大臣也都不熟悉,陛下决定即可。”
听了王廷相的话,郑德想了想,“既然是皇家的事情,就交给王岳去办,毕竟他现在提督东厂。”
王廷相闻言便明白皇帝是害怕朝廷将这些贪墨的钱财截胡,所以想交给东厂去办。
不过这种担忧在他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身为堂堂大明天子,本来就是无所顾忌的同义词,还真没有人敢和皇帝抢东西的。
当然他不知道郑德被户部尚书韩文哄骗一次后,对朝中这班老奸巨猾的大臣警惕之心已经提高到了最高级别。为了防止发生类似的事情,也只有让宫里头的人做这事儿最为可靠。
王廷相想了想,最后还是说了一句,“陛下,王岳毕竟是宫里头的人,为了避嫌,还是需要换个人选吧。”
郑德点了点头,不过虽然觉得他说的的确有道理,想了一圈也没有在朝中发现合适的人选。
说到底,还是对朝廷的那班子大臣不够信任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自己能够信任的亲信。
没有亲信,自己为何不能培养?
突然,郑德脑海中闪过一个人的名字。
“王岳现在是内务府副总管大臣,却提督东厂,你现在觉得合适吗?”
王廷相闻言一愣,陛下问这个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要试探自己和王岳的关系吗?
“提督东厂由内廷之人担任,这事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矩,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臣倒是觉得王公公做的倒也不差。”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据实回答。
郑德倒是没有再多说什么,让人拿来笔墨砚以及黄绫交给王廷相,道,“你现在把这道让各地检举揭发镇守太监在地方横征暴敛的圣旨写好,等下就交给礼部誊黄下发各地。”
王廷相点了点头,接过之后提笔写了起来。
“至于彻查镇守太监的事情就交由刑部左侍郎屠勋负责,王岳负责协办,等下你将朕的命令一同下发下去。”
左侍郎屠勋,一个能力达到a级的官吏,剖明决断,也是郑德最为看好的未来刑部尚书人选。
这件事交给他去办,也是他下定决心好好培养亲信迈出的第一步。
宫后苑的瑞澄亭上。
郑德与王廷相相向而坐,怡然自得的品着香茗,似乎那五十万的事情根本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心情。不过从前者眼眸不时闪过的焦虑,出卖了他此刻真实的心情。
王廷相笑着说了一句,“陛下前些日子不是下诏召回了在外所有的镇守太监。”
郑德看了王廷相一眼,不明白他说这个什么意思。后者接着说了,“陛下前些日子不是跟微臣说,这些镇守太监有不少人在外欺压百姓,横征暴敛,贪污了不少钱财呢。还说要让地方官员检举揭发他们,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也省的给皇家抹黑。”
郑德一拍脑袋,顿时反应过来了。对啊,自己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
不过还是有些怀疑的说了一句,“子衡的意思是,将那些镇守太监贪墨的钱财充入内帑,可以凑齐这五十万两白银,可他们贪的那些零零碎碎够吗?”
不怪他这样想,毕竟将明朝一年的赋税折银合计不过五百万两,这五十万两可是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若是这些镇守太监贪墨的钱都达到了五十万两,这也实在太惊人了。
零零碎碎?
王廷相闻言一愣,接着忍不住摇了摇头。皇上还是太小看了这些外放的镇守太监们的敛财能力了,若是他们贪墨的钱财都是零零碎碎了,那天下可谓就没有什么贪官可言了。
“陛下不妨一试,总归也能凑到一些不是吗?”王廷相并没有回答郑德的问题,而是直接说了这么一句。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多说的,毕竟到时候将镇守太监贪墨的钱财纳入内帑的时候,皇上自然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对是错了。
若是现在将话说的太满了,到时候若是真的没有凑够,岂不是给自己难堪?当然也会给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于己都不利。
郑德点了点头,无论能够凑到多少,也算是减轻了自己的压力,可是剩下又该怎么办?
他抬头看向王廷相,后者似乎猜到了他的心思,笑着道,“至于剩下的,陛下可以去找户部尚书要啊。”
找韩文这只铁公鸡要这笔钱?
郑德闻言一脸为难之色,无奈摇了摇头,轻叹一声,“今年也不知怎的,到处都不太平。需要花钱的事儿是一件接着一件,现在户部也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这五十万两白银,肯定是拿不出来的。”
“倒也未必。”
郑德闻言一愣,看着王廷相,不明白他为何会这么说。
王廷相却是笑着解释了一句,“太仓库可不只是有银两,还有每年起运至京城的四百万石粮食。”
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啊!
郑德顿时恍然大悟,也是由于前世的惯性思维。以为国家财政收入就是一笔笔的钱,却忘了这可是明朝,在这个世界赋税收入可是以实物税为主,尤其粮食更是最主要的赋税。至于太仓库里头的银两以及宫里头的金花银,都是从地方将粮食折银之后,起运至京城的。甚至于朝廷的俸禄,都是按照“每个人多少石粮食”作为计量单位的。
“你的意思是可以用粮食替代一部分银两,这的确是个好主意,朕怎么没有想到呢。”郑德颇为兴奋的说了一句。
“在你的眼里一切都是用银两作为单位衡量的,又如何能够想到这些呢。”王廷相闻言笑着想到。
郑德看向他,“若是这五十万两全都用粮食支付,子衡觉得如何?”
“不妥。”王廷相摇了摇头,直接否决了他这个提议。
郑德闻言一愣,”怎么不妥?”
“按照洪武三十年太祖皇帝的规定:银一两折米四石来算。五十万需要耗费太仓库二百石粮食,也就是一半的库存。而太仓内的粮食不仅要维持朝廷的用度,而且平时也要负责赈灾输边的耗费。若是支取了一半,恐怕会动摇朝廷的根基,所以这根本可取。”
听了王廷相一番解释之后,郑德也明白自己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毕竟朝廷的每一笔赋税都有固定的用途,若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事情只会越弄越糟糕。
“你认为多少为好?”
王廷相淡淡说了一句,“四十万石粮食最为适宜。”
四十万石粮食相当于库存的十分之一,虽然数额也是比较巨大,不过还相比较二百万石,却也属于正常范围
“四十万石?也就是折银十万两白银。”郑德闻言皱了皱眉头,“那剩下的部分又该怎么办?”
“陛下,四十万石粮食不是折银十万两白银,应该是二十万两白银。”王廷相笑着说了一句。
折银二十万两白银?
郑德一愣,看向王廷相一脸疑惑,难道自己算错了?
不可能啊,这么简单的算术题自己怎么可能算错呢,又不是体育老师教的。
忍不住又仔细算了一下,的确是折银十万两白银,没错啊!
难道是这位是数学没学好?
他看着王廷相一脸怀疑之色,“你刚才不是说太祖皇帝规定每一两银子折价四石粮食吗?”
即使皇帝不说,王廷相也能够猜到他此刻正在想着什么。笑着解释道,“太祖皇帝的确对赋税折银做出了如此规定,不过可没有说支出的时候也需要这么折算。现在市面上的粮食差不多是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石粮食,不正好可以折银二十万两。”
高!实在是高!
郑德闻言瞬间明白过来,这位是利用官方定价与市场定价的不同,折算出来的银两数额自然不同,却帮他减去了十万两白银的负担。
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的道,“如此一来,会不会引起将士们的不满啊!”
毕竟这样一来,这些将士就相当于少了十万两的赏赐。
对于皇帝的担忧,王廷相觉得并没有必要,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将士们平白得了三两白银的赏赐已经是邀天之幸,对陛下颇为感恩戴德了,又岂会再去计较这些旁枝末节?若是惹恼了朝廷与皇上,今后不再大肆封赏,岂不是得不偿失啊!”
听了王廷相这番话,郑德也觉得颇有些道理。
就像一个公司到年末突然决定发双倍年终奖,最后双倍年终奖得到了一大半,最后一部分公司用一百斤猪肉折算。即使这些猪肉不值这一部分的价值,估计也没有谁会跑到老板面前发牢骚吧。
平白无故占了便宜,要是再贪得无厌就惹人嫌弃了。
“那剩下的这部分呢?”
王廷相想了想,“这事儿涉及的数额实在太大了,也不急于一时。陛下先将所有镇守太监彻查一番,将贪墨的钱财全都充入内帑,看看差额多少再说。至于这四十万石粮食也应该在此事了结之后,作为所缺额度一起再向户部讨要为好。若是所缺额度数额太大,户部无法拿出来,也只能再重新想办法了。”
郑德点了点头,也觉得只能先这样了。
不过想了想,他还是提出了一个疑问,“那这事儿交给谁去做呢?”
尽管皇上对自己颇为信任,王廷相也不会自大到替皇帝做主,这是君王最为忌讳之事。
尽管他在官场之上还是雏儿。但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微臣刚刚来御书房当差,对朝廷的大臣也都不熟悉,陛下决定即可。”
听了王廷相的话,郑德想了想,“既然是皇家的事情,就交给王岳去办,毕竟他现在提督东厂。”
王廷相闻言便明白皇帝是害怕朝廷将这些贪墨的钱财截胡,所以想交给东厂去办。
不过这种担忧在他看来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身为堂堂大明天子,本来就是无所顾忌的同义词,还真没有人敢和皇帝抢东西的。
当然他不知道郑德被户部尚书韩文哄骗一次后,对朝中这班老奸巨猾的大臣警惕之心已经提高到了最高级别。为了防止发生类似的事情,也只有让宫里头的人做这事儿最为可靠。
王廷相想了想,最后还是说了一句,“陛下,王岳毕竟是宫里头的人,为了避嫌,还是需要换个人选吧。”
郑德点了点头,不过虽然觉得他说的的确有道理,想了一圈也没有在朝中发现合适的人选。
说到底,还是对朝廷的那班子大臣不够信任造成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自己能够信任的亲信。
没有亲信,自己为何不能培养?
突然,郑德脑海中闪过一个人的名字。
“王岳现在是内务府副总管大臣,却提督东厂,你现在觉得合适吗?”
王廷相闻言一愣,陛下问这个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要试探自己和王岳的关系吗?
“提督东厂由内廷之人担任,这事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矩,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臣倒是觉得王公公做的倒也不差。”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据实回答。
郑德倒是没有再多说什么,让人拿来笔墨砚以及黄绫交给王廷相,道,“你现在把这道让各地检举揭发镇守太监在地方横征暴敛的圣旨写好,等下就交给礼部誊黄下发各地。”
王廷相点了点头,接过之后提笔写了起来。
“至于彻查镇守太监的事情就交由刑部左侍郎屠勋负责,王岳负责协办,等下你将朕的命令一同下发下去。”
左侍郎屠勋,一个能力达到a级的官吏,剖明决断,也是郑德最为看好的未来刑部尚书人选。
这件事交给他去办,也是他下定决心好好培养亲信迈出的第一步。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