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7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 28 第二十八章 御前秘书官
- 29 第二十九章 烽烟四起
- 30 第三十章 大内侍卫局
- 31 第三十一章 出了一个啥样的皇帝啊
- 32 第三十二章 工作餐
- 33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 34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 35 第三十五章 两道圣旨
- 36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 37 第三十七章 银部
- 38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 39 第三十九章 第一次御前会议
- 40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 41 第四十一章 孙交
- 42 第四十二章 大明银行
- 43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 44 第四十四章 没钱了
- 45 第四十五章 一直努力辞职的人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七章 银部
第三十七章 银部
“也是时候找孙交谈一谈了。”郑德这时候突然说了一句。
孙交?王廷相点了点头,对于此人他从郑德口中便知晓了。而且也看的出来,皇帝对于此人还是非常看重。不过话又说回来此人的能力不错,办事干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不知皇上怎么知道他的?
“你觉得朕设立一个银部专门管理朝政的财政大权如何?”郑德提起孙交就是想将之前憋了许久的一个想法彻底实现,若不是之前王廷相说朝廷政局不稳需要缓缓,他也不会直到现在才说出来。
“我觉得朝廷的财政系统实在太过混乱了,自从刘阁老上书说内承运府和司钥库最近几年的账簿混乱不清,到底收入支出了多少银两,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所以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我大明的财政系统,发现实在太过混乱,看的我是眼花缭乱。”
“其中除了宫里头的内承运府、内供用库、天财库以及户部管辖的九座内库以及太仓库负责收取全国赋税外,诸部、寺仓库也会接受全国的抽分、摊派以及脏罚银,主要包括工部节慎库、兵部太仆寺库、光禄寺库、刑部库等。说实话,我大明的赋税也实在太过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一年到到底度支了多少万两白银根本搞不清楚,甚至有没有人贪墨都无从查起。所以从那时候起,朕就想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管理来管理大明的所有财政系统。”
“陛下的意思是,将天下所有的赋税全部交由一个衙门管理?”听了郑德的话,王廷相微微蹙眉。虽然他也觉得这个财政太过混乱,分散在六部以及宫里头却是有些不便,可交到一个人手里岂不是更危险?
郑德点了点头,“朕就是这个意思。”
“若是如此,由一个衙门掌控整个朝廷的赋税。陛下,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啊!”王廷相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郑德自然明白王廷相担忧的是什么,“放心,朕已经思量了好久啊,也有了初步的方案。再说这个衙门也不是一个人能算的,若是十万两白银一下的支出才能由这个衙门的主管做主,若是十万以上五十万以下必须得到内阁首辅的同意,而五十万两以上的支出则需要得到朕的首肯。还有每一年末这个衙门都必须将这一年的收支情况向朝廷回报,平时还有都察院派人监督抽查每项收支的基本情况。”
郑德看向他,“若是在这样层层严防下,你认为他还真的能够主宰我大明的经济命脉吗?”
“陛下英明。”王廷相点了点头,不过还是有一丝疑惑,“不过只要将这些赋税归拢于户部收取即可,又何须设立一个新的衙门?”
郑德摇了摇头,“我想将户部十三省清吏司移交给银部。至于户部则改为负责民生方面的事情,比如户籍管理、赈灾、医疗、救助等的事情。
“专门设立一个衙门负责赈灾、救助方面的事情?”王廷相闻言也为皇帝的这个想法感到吃惊。虽然从古自今历代皇帝都知道民生的重要,也会轻徭薄赋的采取一些措施。却从没有一位皇帝为了做这些事情而专门设立过任何一个衙门,没想到皇上竟然有如此想法,实在太令人惊讶。
也觉得皇帝这个想法的确不错,不过他还是有一层顾虑,“自隋朝设立六部以来,历经千年都不曾改变,陛下将六部变为七部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廷议十有**很难通过。”
“你觉得朕还会在乎这些吗?”郑德闻言笑着看向他,“丞相一职不也历经了一千多年了吗,还不是被太祖爷给废除了。”
王廷相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郑德并不会在乎祖制之类的条条框框。不过提点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免得皇帝陛下乱来。
“陛下自然不会在乎这些,不过相对于太祖皇帝,陛下还是有一点劣势无可避免。”
听了王廷相的话,郑德颇有些好奇的询问了一句,“你说的是什么?”
王廷相轻轻吐出五个字,“对朝廷的掌控。”
郑德脸色也是瞬间垮了下来,王廷相的确说到了他的软肋了。虽然他现在是大明天子,可朝中的三位阁老以及六部九卿都是前朝老臣,对于他只是因为皇帝这层身份尊重而已,更本谈不上敬畏。也为何对于他提出的一些事情,都敢大着胆子反对。当然郑德也可以强行通过,但下面的人的若是阳奉阴违你也没辙。当然你可以清洗这批老臣,但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难免会造成朝廷动荡,人心不稳。这又是郑德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看来退休计划势在必行了。”郑德暗道一声,只是现在还差一个合适的契机,也只能慢慢等待机会了。想到这,郑德又转回刚才说到的事情,“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迎着皇帝的目光了,王廷相摇了摇头,沉吟片刻道,“臣觉得不如先将银部先挂靠在户部之下,将十三省清吏司归拢于银部,由户部侍郎主管;至于户部再按照皇帝的想法,设置一些主管民生之类的官署等,这样一下子阻力就小了很多了,待到将来有机会再独立出来。”
“我是真的是不想妥协了。”郑德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对于他这个从一介市井小民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帝国的执掌者,有实在实在太多的不适应了,也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有人觉得当上了皇帝可以为所欲,这的确不可否认。不过历史上那些为所欲为的皇帝最后的下场又是怎样的?最后都走向了同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而他们所执掌的帝国也瞬间分崩离析了。
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段时间,郑德接触了许多以前未曾接触的东西,也明白了许多未曾明白的道理。也幸好他不是一个强势的人,没有太多野心,没有立刻想要改造这个落后世界的想法。否则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所造成的政局动荡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刚刚更换领导人又硝烟四起的帝国,政局动荡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郑德而言,若不是真的走到逼不得已的份上。郑德是不愿意和朝臣们闹僵的。毕竟作为同一艘上的人,闹僵甚至走上了对立面,对谁都不是件好事。尤其是对郑德而言,损失或许更大,毕竟他是这艘船的主人。若是不想看到这幕,现在也只有妥协一条路可走了。
王廷相也看出来皇上的踟蹰,不过他也没有插话。毕竟本来这件事只要交给户部来做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可就因为郑德固执的想要将户部彻底改为主管民生的衙门,又想将原本户部职掌的十三省清吏司移交给银部而变得复杂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郑德才抬起头,歉意地看向他,“对不起,想事情想的入神了。”
“陛下客气了。”王廷相对于皇帝的客气早已经习惯了。不过对于皇上为何会变得如此客气一事,他实在百事不得其解。毕竟出身在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家,又有谁值得皇上客气甚至去道歉呢?即便真的做错了,也不可能真的去做那些有损帝王威仪的事情。
当然其中内情除了郑德外估计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了。
“既然银部独立出来阻力太大,现在也只能暂且挂靠在户部之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倒也是不错的主意。”郑德想到这点了点头道,“那就银部暂且挂靠在户部之下,具体事务还需要等到户部尚书韩文到后再商议吧。”
“陛下既然决定,自然是好的了。”
王廷相自然没有意见,毕竟他只是一名小小的正六品翰林院侍讲,还有一个不知是否是皇帝戏言而设的御前秘书官一职。说到底都不是实权职务,没有决定任何事情的权利。他自己也很清楚的给自己定位为皇帝的幕僚,可以给皇帝出主意什么的,但决不能代替皇上做出任何决定。若一旦跨过这条线,尽管他现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估计也是长不了了。
“子衡,我这里也暂时不需要你了。你现在就去代朕看望一下右都御史史琳史大人吧,记住我之前的叮嘱的。”郑德想了想吩咐了一句,“还有让外面的小太监通知户部尚书韩文前来。”
“臣遵旨。”王廷相起身拱手离去了。
……
若论朝廷中郑德最不愿意打交道的人,不是武英殿大学士谢迁,也不是左都御史戴珊等人,而是眼前这位和吝啬鬼有的一拼的户部尚书韩文,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韩爱卿,别来无恙啊!”
韩文自然不知道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拱手道,“不知陛下召微臣前来所谓何事。”
“好久不见,就是想看看你。”郑德轻叹一声。
“呃!”韩文听到皇帝这话差点给他给噎了一下,“什么叫好久不见?今天早朝的时候不是还见着了吗?还有你是皇帝,皇帝知道吗?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样子,不要整天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懂吗?”
虽然这些话他真的很想说出来,可惜也不可能说出来。只好无奈的苦笑着说了一句,“陛下说笑了。”
郑德点了点头,转到正事上来,“你管理户部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户部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韩文抓破脑袋也没发现户部少了些什么,感觉不会是皇上故弄玄虚吧?只好狐疑地望向自己的上司,“陛下,臣觉得户部不缺少什么,还请陛下明言。”
“朕觉得户部管理十三省清吏司,职掌的只能太轻了一点。而我大明还没有一个掌管民生以及负责赈灾、救助等职能的衙门。所以朕决定在户部增设户籍、民政以及银部三个衙署,爱卿以为如何?”郑德说完后看向韩文。
“臣遵旨。”若能加重权柄,韩文自然乐的同意。不过还是道,“不过这三个衙署应该由何人掌管,还请陛下圣裁。”
郑德没想到事情这么容易解决了,满意的点了点头,“户籍、民政二司郎中以及员外郎的人选都有你决定,到时候报备给吏部就可以了。”
韩文没想到这新设的户籍、民政两司人选都可以由自己决定,实在有些欣喜若狂,下意识问了一句,“那银部呢?”
郑德道,“至于银部朕决定交由户部侍郎孙交职掌,十三省清吏司则归拢与银部管辖吧,你没有意见吧。”
韩文闻言一惊,“陛下,这十三省清吏司与银部都归户部管辖,又怎可归于银部管辖?”
“谁说不可以?”郑德淡淡看了他一眼,“银部比十三省清吏司高半级,但仍归户部管辖,所以主管官员则必须由户部侍郎兼任,有什么问题吗?”
“高半级?高半级是多少级,皇上不待你这么玩的?”韩文这时候都快要哭出来了。原以为是要加重自己的权柄,还没等高兴劲过去,才发现自己被皇上耍了。自己竟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三省清吏司这块最大的肥肉眼睁睁看着皇上交给了户部侍郎孙交。而且你还没有理由阻止,最后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往肚子里吞。
最后他只好无奈的说了一句,“臣遵旨。”
看到韩文吃了这个哑巴亏,郑德是心情大好,笑着说道,“户籍司和民政司对于我大明可谓非常重要,韩爱卿一点要抓紧时间将这两个部门运作起来。至于银部的事情,韩爱卿既然要主抓户籍、民政两司的事情,相必没有太多的时间管理,就交给户部侍郎孙交来做吧,你帮朕监督监督即可。”
“臣领旨。”这一刻,韩文几乎郁闷的想要撞墙。
郑德可没有心情管他,既然户部已经搞定了,现在只要摆平那班大臣们就可以了。
孙交?王廷相点了点头,对于此人他从郑德口中便知晓了。而且也看的出来,皇帝对于此人还是非常看重。不过话又说回来此人的能力不错,办事干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不知皇上怎么知道他的?
“你觉得朕设立一个银部专门管理朝政的财政大权如何?”郑德提起孙交就是想将之前憋了许久的一个想法彻底实现,若不是之前王廷相说朝廷政局不稳需要缓缓,他也不会直到现在才说出来。
“我觉得朝廷的财政系统实在太过混乱了,自从刘阁老上书说内承运府和司钥库最近几年的账簿混乱不清,到底收入支出了多少银两,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所以我特意去了解了一下我大明的财政系统,发现实在太过混乱,看的我是眼花缭乱。”
“其中除了宫里头的内承运府、内供用库、天财库以及户部管辖的九座内库以及太仓库负责收取全国赋税外,诸部、寺仓库也会接受全国的抽分、摊派以及脏罚银,主要包括工部节慎库、兵部太仆寺库、光禄寺库、刑部库等。说实话,我大明的赋税也实在太过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一年到到底度支了多少万两白银根本搞不清楚,甚至有没有人贪墨都无从查起。所以从那时候起,朕就想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管理来管理大明的所有财政系统。”
“陛下的意思是,将天下所有的赋税全部交由一个衙门管理?”听了郑德的话,王廷相微微蹙眉。虽然他也觉得这个财政太过混乱,分散在六部以及宫里头却是有些不便,可交到一个人手里岂不是更危险?
郑德点了点头,“朕就是这个意思。”
“若是如此,由一个衙门掌控整个朝廷的赋税。陛下,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啊!”王廷相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郑德自然明白王廷相担忧的是什么,“放心,朕已经思量了好久啊,也有了初步的方案。再说这个衙门也不是一个人能算的,若是十万两白银一下的支出才能由这个衙门的主管做主,若是十万以上五十万以下必须得到内阁首辅的同意,而五十万两以上的支出则需要得到朕的首肯。还有每一年末这个衙门都必须将这一年的收支情况向朝廷回报,平时还有都察院派人监督抽查每项收支的基本情况。”
郑德看向他,“若是在这样层层严防下,你认为他还真的能够主宰我大明的经济命脉吗?”
“陛下英明。”王廷相点了点头,不过还是有一丝疑惑,“不过只要将这些赋税归拢于户部收取即可,又何须设立一个新的衙门?”
郑德摇了摇头,“我想将户部十三省清吏司移交给银部。至于户部则改为负责民生方面的事情,比如户籍管理、赈灾、医疗、救助等的事情。
“专门设立一个衙门负责赈灾、救助方面的事情?”王廷相闻言也为皇帝的这个想法感到吃惊。虽然从古自今历代皇帝都知道民生的重要,也会轻徭薄赋的采取一些措施。却从没有一位皇帝为了做这些事情而专门设立过任何一个衙门,没想到皇上竟然有如此想法,实在太令人惊讶。
也觉得皇帝这个想法的确不错,不过他还是有一层顾虑,“自隋朝设立六部以来,历经千年都不曾改变,陛下将六部变为七部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廷议十有**很难通过。”
“你觉得朕还会在乎这些吗?”郑德闻言笑着看向他,“丞相一职不也历经了一千多年了吗,还不是被太祖爷给废除了。”
王廷相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郑德并不会在乎祖制之类的条条框框。不过提点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免得皇帝陛下乱来。
“陛下自然不会在乎这些,不过相对于太祖皇帝,陛下还是有一点劣势无可避免。”
听了王廷相的话,郑德颇有些好奇的询问了一句,“你说的是什么?”
王廷相轻轻吐出五个字,“对朝廷的掌控。”
郑德脸色也是瞬间垮了下来,王廷相的确说到了他的软肋了。虽然他现在是大明天子,可朝中的三位阁老以及六部九卿都是前朝老臣,对于他只是因为皇帝这层身份尊重而已,更本谈不上敬畏。也为何对于他提出的一些事情,都敢大着胆子反对。当然郑德也可以强行通过,但下面的人的若是阳奉阴违你也没辙。当然你可以清洗这批老臣,但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难免会造成朝廷动荡,人心不稳。这又是郑德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
“看来退休计划势在必行了。”郑德暗道一声,只是现在还差一个合适的契机,也只能慢慢等待机会了。想到这,郑德又转回刚才说到的事情,“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迎着皇帝的目光了,王廷相摇了摇头,沉吟片刻道,“臣觉得不如先将银部先挂靠在户部之下,将十三省清吏司归拢于银部,由户部侍郎主管;至于户部再按照皇帝的想法,设置一些主管民生之类的官署等,这样一下子阻力就小了很多了,待到将来有机会再独立出来。”
“我是真的是不想妥协了。”郑德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对于他这个从一介市井小民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帝国的执掌者,有实在实在太多的不适应了,也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有人觉得当上了皇帝可以为所欲,这的确不可否认。不过历史上那些为所欲为的皇帝最后的下场又是怎样的?最后都走向了同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而他们所执掌的帝国也瞬间分崩离析了。
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段时间,郑德接触了许多以前未曾接触的东西,也明白了许多未曾明白的道理。也幸好他不是一个强势的人,没有太多野心,没有立刻想要改造这个落后世界的想法。否则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所造成的政局动荡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刚刚更换领导人又硝烟四起的帝国,政局动荡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对于郑德而言,若不是真的走到逼不得已的份上。郑德是不愿意和朝臣们闹僵的。毕竟作为同一艘上的人,闹僵甚至走上了对立面,对谁都不是件好事。尤其是对郑德而言,损失或许更大,毕竟他是这艘船的主人。若是不想看到这幕,现在也只有妥协一条路可走了。
王廷相也看出来皇上的踟蹰,不过他也没有插话。毕竟本来这件事只要交给户部来做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可就因为郑德固执的想要将户部彻底改为主管民生的衙门,又想将原本户部职掌的十三省清吏司移交给银部而变得复杂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郑德才抬起头,歉意地看向他,“对不起,想事情想的入神了。”
“陛下客气了。”王廷相对于皇帝的客气早已经习惯了。不过对于皇上为何会变得如此客气一事,他实在百事不得其解。毕竟出身在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家,又有谁值得皇上客气甚至去道歉呢?即便真的做错了,也不可能真的去做那些有损帝王威仪的事情。
当然其中内情除了郑德外估计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了。
“既然银部独立出来阻力太大,现在也只能暂且挂靠在户部之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倒也是不错的主意。”郑德想到这点了点头道,“那就银部暂且挂靠在户部之下,具体事务还需要等到户部尚书韩文到后再商议吧。”
“陛下既然决定,自然是好的了。”
王廷相自然没有意见,毕竟他只是一名小小的正六品翰林院侍讲,还有一个不知是否是皇帝戏言而设的御前秘书官一职。说到底都不是实权职务,没有决定任何事情的权利。他自己也很清楚的给自己定位为皇帝的幕僚,可以给皇帝出主意什么的,但决不能代替皇上做出任何决定。若一旦跨过这条线,尽管他现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估计也是长不了了。
“子衡,我这里也暂时不需要你了。你现在就去代朕看望一下右都御史史琳史大人吧,记住我之前的叮嘱的。”郑德想了想吩咐了一句,“还有让外面的小太监通知户部尚书韩文前来。”
“臣遵旨。”王廷相起身拱手离去了。
……
若论朝廷中郑德最不愿意打交道的人,不是武英殿大学士谢迁,也不是左都御史戴珊等人,而是眼前这位和吝啬鬼有的一拼的户部尚书韩文,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韩爱卿,别来无恙啊!”
韩文自然不知道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拱手道,“不知陛下召微臣前来所谓何事。”
“好久不见,就是想看看你。”郑德轻叹一声。
“呃!”韩文听到皇帝这话差点给他给噎了一下,“什么叫好久不见?今天早朝的时候不是还见着了吗?还有你是皇帝,皇帝知道吗?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样子,不要整天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懂吗?”
虽然这些话他真的很想说出来,可惜也不可能说出来。只好无奈的苦笑着说了一句,“陛下说笑了。”
郑德点了点头,转到正事上来,“你管理户部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户部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韩文抓破脑袋也没发现户部少了些什么,感觉不会是皇上故弄玄虚吧?只好狐疑地望向自己的上司,“陛下,臣觉得户部不缺少什么,还请陛下明言。”
“朕觉得户部管理十三省清吏司,职掌的只能太轻了一点。而我大明还没有一个掌管民生以及负责赈灾、救助等职能的衙门。所以朕决定在户部增设户籍、民政以及银部三个衙署,爱卿以为如何?”郑德说完后看向韩文。
“臣遵旨。”若能加重权柄,韩文自然乐的同意。不过还是道,“不过这三个衙署应该由何人掌管,还请陛下圣裁。”
郑德没想到事情这么容易解决了,满意的点了点头,“户籍、民政二司郎中以及员外郎的人选都有你决定,到时候报备给吏部就可以了。”
韩文没想到这新设的户籍、民政两司人选都可以由自己决定,实在有些欣喜若狂,下意识问了一句,“那银部呢?”
郑德道,“至于银部朕决定交由户部侍郎孙交职掌,十三省清吏司则归拢与银部管辖吧,你没有意见吧。”
韩文闻言一惊,“陛下,这十三省清吏司与银部都归户部管辖,又怎可归于银部管辖?”
“谁说不可以?”郑德淡淡看了他一眼,“银部比十三省清吏司高半级,但仍归户部管辖,所以主管官员则必须由户部侍郎兼任,有什么问题吗?”
“高半级?高半级是多少级,皇上不待你这么玩的?”韩文这时候都快要哭出来了。原以为是要加重自己的权柄,还没等高兴劲过去,才发现自己被皇上耍了。自己竟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十三省清吏司这块最大的肥肉眼睁睁看着皇上交给了户部侍郎孙交。而且你还没有理由阻止,最后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往肚子里吞。
最后他只好无奈的说了一句,“臣遵旨。”
看到韩文吃了这个哑巴亏,郑德是心情大好,笑着说道,“户籍司和民政司对于我大明可谓非常重要,韩爱卿一点要抓紧时间将这两个部门运作起来。至于银部的事情,韩爱卿既然要主抓户籍、民政两司的事情,相必没有太多的时间管理,就交给户部侍郎孙交来做吧,你帮朕监督监督即可。”
“臣领旨。”这一刻,韩文几乎郁闷的想要撞墙。
郑德可没有心情管他,既然户部已经搞定了,现在只要摆平那班大臣们就可以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