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4 第二十四章 京城四恶
- 25 第二十五章 皇亲那些事儿
- 26 第二十六章 争执
- 27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 28 第二十八章 御前秘书官
- 29 第二十九章 烽烟四起
- 30 第三十章 大内侍卫局
- 31 第三十一章 出了一个啥样的皇帝啊
- 32 第三十二章 工作餐
- 33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 34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 35 第三十五章 两道圣旨
- 36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 37 第三十七章 银部
- 38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 39 第三十九章 第一次御前会议
- 40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 41 第四十一章 孙交
- 42 第四十二章 大明银行
- 43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 44 第四十四章 没钱了
- 45 第四十五章 一直努力辞职的人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郑德本以为让王廷相在御书房行走会惹起朝臣们的非议,可惜这次却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朝中大臣对于此事却鲜有提及。虽然不知道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也让他大大松了一口气。
“或许是因为自己将刘瑾替换下来的原因吧。”郑德最后能够想到的也只有这一个原因了。
或许是皇帝不再折腾了,朝野掀起的那一阵阵风浪也逐渐平息了。六月份就在这股平静的氛围之下过去了,郑德又恢复到了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平静日子中去了。当然他也不可能像刚来到这个世界那样有一天没一天的过着日子,而是抓紧时间给自己充电,练字看书样样都没有拉下,好让自己能够对这个世界多一份了解。也让自己做事能够多一份把握,不像之前那样总是容易被朝中大臣牵着鼻子走。
在六月底的时候,宣府那边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捷报!捷报!”王岳风风火火的闯进了懋勤殿,手中拿着一份快马加鞭送来的奏报,“陛下,宣府那边传来好消息,蒙古人退去了。”
“哦?”郑德闻言抬起头,却并没有露出太过兴奋之色,轻轻一笑,“蒙古人退去了?这倒是个好消息,朕也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皇上听到宣府的消息竟然没有如此平静,实在太出乎王岳的意料之外了。不过这事也不是他能够管的,将捷报送到郑德的手中,识趣地退了出去。
这事在郑德看来还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被别人棒揍了一顿根本毫无招架之力。待别人扬长而去之后,你还要高兴自己没有被杀死,你确定你真的能够高兴的起来吗?
郑德拆开来看了看,“斩杀敌军八百余级,还所掠人口二万多人……”当他看到这的时候,脸上总算露出了一丝回心的笑意,“看来这朱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差吗,至少将被劫掠的百姓给朕夺回来了。”
“有功将士两万余人,这么多?”当他看到这的的时候忍不住惊呼一声,实在有些不知该如何封赏。只好求助地看向一旁帮助他处理奏疏的王廷相,“子衡,你觉得这些人该如何封赏?”
王廷相这时候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陛下觉得保国公所言皆属实情吗?”
“难道你还认为还有假?”郑德却是一脸不信。
王廷相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弘治十四年春,火筛连小王子入延绥、宁夏转战固原,保国公师行纡回无纪律,边民死者遍野。诸郡困转输饷军,费八十余万。先后仅获首功十五级,却上书言捣巢有功将士万余人。陛下应该对此事有所耳闻吧?”
郑德闻言脸色变了变了,却还是有些迟疑地说了一句,“此事朕自然知晓,不过朱晖已经是戴罪之身。若是谎报军情,恐怕会罪加一等,他恐怕不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举吧?”
“就是因为是戴罪之身,为了免除罪责,才更容易让人铤而走险。再说陛下远在京城,又怎知边关之事?”
郑德这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王廷相的确说的有道理,“那依子衡之间,应该怎么做?”
王廷相道,“陛下还是派大臣前往核实一番为好。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如此才不会寒了大明将士的心。”
郑德点了点头,却看到王岳这时候又进来了,“万岁爷,军情局局长牟斌求见。”
郑德闻言微微蹙眉,抬头看了他一眼,“让他进来吧。”
“是”
很快,牟斌被王岳领了进来,后者则退了出去。
“有什么事说吧。”郑德也猜到他来的目的,却也不揭破,冷冷的道说了一句。
看到皇上这幅态度,牟斌自然知道是因为什么,拱手施礼,“微臣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恕罪?”郑德一脸不善得看向他,“朕说了‘无论是周边属国还是军队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朕都要第一时间知道’,你自问你做到了这一点没有?”
牟斌闻言禁不住冷汗直流,毕竟他的确没有做到这一点。
看着这位噤若寒蝉,半天都不吭声。郑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怎么不说话了?是不是知道自己太过无能,想让朕将你替换下来?”
作为一个情报部门,收集的情报竟然比朝廷的捷报还要慢。如此一来,还需要这个无能的军情局局长干吗?养一闲人吗?
“或许牟大人事出有因,陛下不妨听听再说。”王廷相这时候站出来仗义执言地说了一句。毕竟牟斌在朝中的名声也算不差,若是换一个人品太差的人出来职掌军情局,谁知道会不会在朝中折腾一番。虽然锦衣卫已经被郑德改为军事情报局,可看在朝廷大臣眼里还是和锦衣卫别无二致,只是换了一块招牌而已。或许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前者为何愿意帮他的一个原因。
郑德闻言看了王廷相一眼,又看向牟斌,“朕就给你一个机会,若是说不出好歹来,你这个军情局的局长也就不要做了。”
牟斌闻言对王廷相也是颇为感激,不过现在可不是道谢的时候,毕竟自己现在的位置保不保的住还是两回事。赶紧解释道,“回陛下的话,朝廷奏报乃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臣等一路追赶还是晚了一步,还请陛下赎罪。”
郑德一脸无语的看向他,“你难道就不知道八百里加急送情报回来吗?”
“陛下,若无朝廷公函或则紧急军情,不能使用八百里快马。”牟斌闻言却是一脸无辜地说了一句。
“呃……”其中还有这种内情,郑德闻言顿时有些尴尬,不过转念间又质问了一句,“没有快马,你难道就不能飞鸽传书吗?”
“果然是天子坐明堂,什么都不懂。”牟斌暗自轻叹一声,只好又解释了一句,“陛下,军情局才刚刚设立,又哪来的飞鸽?”
牟斌这番话却是让郑德彻底愣住了,这一下反倒是显示出了自己的无知。还不分青红皂白的数落了人家一顿,顿时显得颇为尴尬。若是遇到一位心胸狭窄的皇帝,牟斌即便真的事出有因,若是如此让皇帝下不来台恐怕也没有多好的下场。
可惜他却是遇到了郑德,虽然这货心胸也说不上有多么宽阔,但肯定也不会因为一个面子的事情而为难别人。
“呃……有什么情报就说吧。”郑德讪讪地坐了下来。
牟斌闻言暗松了一口气,虽然皇上并没有说什么,不过显然这就是最好的结局,表示这件事情就这样揭过去了。若是皇上真的开口了,无论是好是坏那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他将自己得到的情报呈递了上去,郑德打开后却是越看脸色越难看,抬起头看向牟斌,“情况属实吗?”
“臣愿意以项上人头担保。”牟斌语气坚定道。
郑德闻言显得越发的愤怒,对牟斌也没好气的道,“你先下去吧,军情局的事情尽快替朕帮好。今天这种事有一次就够了,朕不希望看到第二次,否则你就提头来见吧。”
牟斌当然明白皇上为何看了情报会如此愤怒,不过接下来的事情显然不是他该关心的。赶紧施礼告退,免得皇上将怒火烧到自己头上。
郑德勉强平息了怒火,起身将这份情报递给了王廷相,“子衡,你果然说的没错。朱晖这个老家伙果然瞒报了。是不是欺负朕坐在皇宫里头,就以为朕什么都不知道了吗?”
王廷相看了情报后,终于明白皇帝为何如此愤怒了。在这份情报里,朱晖的战绩明显缩被小了十倍,其中所掠人口二千四百多人,都是在蒙古人撤退不及的时候留下的。还有斩杀的敌军八十余级,更是大明自己的百姓。
“陛下,这情报属实吗?”王廷相提出了一个疑问。
郑德闻言奇怪的看了他一眼,刚才还质疑朱晖的捷报,现在怎么又替他说起话来了?
不满地道,“子衡难道不相信朕的情报系统吗?还是想要替朱晖那个老家伙求情?”
王廷相摇了摇头,“现在双方皆各执一词,都不足为信。陛下不如再派人核实一番,如此也可以考验一番军情局收集情报的能力到底如何,是否会有隐瞒?”
郑德闻言流露出沉思之色,想了想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按照子衡的话办吧,你觉得谁合适?”
王廷相想了想,“陛下不如就派刑部侍郎屠勋、大理丞邓璋前去核实吧。”
“好。”郑德点了点头,将在外头的王岳招呼进来,“你去替朕传旨让刑部尚书屠勋、大理丞邓璋前往核实一下十二团营所奏军功是否属实。”
“奴婢遵旨。”
看着王岳离去的背影,王廷相又对郑德说了一句,“陛下,宣府镇总兵张俊私自将总兵官印授予万全都司指挥使曹泰。虽然事出有因,不过念在其抗敌有功的份上,还是功过相抵,免其罪责。”
这次蒙古人入侵宣府,身为宣府总兵张俊为了阻击毁垣进入长城之内的蒙古人,急忙带兵驰援,不幸伤到了脚。只好私自将总兵官印授予指挥使曹泰让其带兵驰援。私自授予官印兵符,无论在历朝历代皆是犯忌讳的事情。不过王廷相显然觉得张俊抗敌有功,想替他求情免去罪责
郑德倒是没有追究的心思,反而觉得张俊比这个朱晖好多了。虽然也没有立什么军功,不过至少又勇气抗敌。
“宣府总兵张俊功过相抵,至于此事阵亡的将士皆给与抚恤金,每人十两银子吧。子衡,你就按朕说的意思拟旨吧。”
王廷相闻言一愣,没想到皇帝竟然给所有阵亡将士给出了如此高的抚恤,此乃先帝不曾做过的事情。不过想想也是一件好事,道,“陛下,若是大明将士阵亡皆有抚恤,再无后顾之忧,定能舍生忘死忠心报国。臣请将此定为常例通行于大明军中。”
郑德倒是没想到大明将士还没有抚恤金,点头答应下来了。
“或许是因为自己将刘瑾替换下来的原因吧。”郑德最后能够想到的也只有这一个原因了。
或许是皇帝不再折腾了,朝野掀起的那一阵阵风浪也逐渐平息了。六月份就在这股平静的氛围之下过去了,郑德又恢复到了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平静日子中去了。当然他也不可能像刚来到这个世界那样有一天没一天的过着日子,而是抓紧时间给自己充电,练字看书样样都没有拉下,好让自己能够对这个世界多一份了解。也让自己做事能够多一份把握,不像之前那样总是容易被朝中大臣牵着鼻子走。
在六月底的时候,宣府那边终于传来了好消息。
“捷报!捷报!”王岳风风火火的闯进了懋勤殿,手中拿着一份快马加鞭送来的奏报,“陛下,宣府那边传来好消息,蒙古人退去了。”
“哦?”郑德闻言抬起头,却并没有露出太过兴奋之色,轻轻一笑,“蒙古人退去了?这倒是个好消息,朕也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皇上听到宣府的消息竟然没有如此平静,实在太出乎王岳的意料之外了。不过这事也不是他能够管的,将捷报送到郑德的手中,识趣地退了出去。
这事在郑德看来还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被别人棒揍了一顿根本毫无招架之力。待别人扬长而去之后,你还要高兴自己没有被杀死,你确定你真的能够高兴的起来吗?
郑德拆开来看了看,“斩杀敌军八百余级,还所掠人口二万多人……”当他看到这的时候,脸上总算露出了一丝回心的笑意,“看来这朱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差吗,至少将被劫掠的百姓给朕夺回来了。”
“有功将士两万余人,这么多?”当他看到这的的时候忍不住惊呼一声,实在有些不知该如何封赏。只好求助地看向一旁帮助他处理奏疏的王廷相,“子衡,你觉得这些人该如何封赏?”
王廷相这时候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陛下觉得保国公所言皆属实情吗?”
“难道你还认为还有假?”郑德却是一脸不信。
王廷相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弘治十四年春,火筛连小王子入延绥、宁夏转战固原,保国公师行纡回无纪律,边民死者遍野。诸郡困转输饷军,费八十余万。先后仅获首功十五级,却上书言捣巢有功将士万余人。陛下应该对此事有所耳闻吧?”
郑德闻言脸色变了变了,却还是有些迟疑地说了一句,“此事朕自然知晓,不过朱晖已经是戴罪之身。若是谎报军情,恐怕会罪加一等,他恐怕不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举吧?”
“就是因为是戴罪之身,为了免除罪责,才更容易让人铤而走险。再说陛下远在京城,又怎知边关之事?”
郑德这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王廷相的确说的有道理,“那依子衡之间,应该怎么做?”
王廷相道,“陛下还是派大臣前往核实一番为好。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如此才不会寒了大明将士的心。”
郑德点了点头,却看到王岳这时候又进来了,“万岁爷,军情局局长牟斌求见。”
郑德闻言微微蹙眉,抬头看了他一眼,“让他进来吧。”
“是”
很快,牟斌被王岳领了进来,后者则退了出去。
“有什么事说吧。”郑德也猜到他来的目的,却也不揭破,冷冷的道说了一句。
看到皇上这幅态度,牟斌自然知道是因为什么,拱手施礼,“微臣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恕罪?”郑德一脸不善得看向他,“朕说了‘无论是周边属国还是军队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朕都要第一时间知道’,你自问你做到了这一点没有?”
牟斌闻言禁不住冷汗直流,毕竟他的确没有做到这一点。
看着这位噤若寒蝉,半天都不吭声。郑德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怎么不说话了?是不是知道自己太过无能,想让朕将你替换下来?”
作为一个情报部门,收集的情报竟然比朝廷的捷报还要慢。如此一来,还需要这个无能的军情局局长干吗?养一闲人吗?
“或许牟大人事出有因,陛下不妨听听再说。”王廷相这时候站出来仗义执言地说了一句。毕竟牟斌在朝中的名声也算不差,若是换一个人品太差的人出来职掌军情局,谁知道会不会在朝中折腾一番。虽然锦衣卫已经被郑德改为军事情报局,可看在朝廷大臣眼里还是和锦衣卫别无二致,只是换了一块招牌而已。或许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前者为何愿意帮他的一个原因。
郑德闻言看了王廷相一眼,又看向牟斌,“朕就给你一个机会,若是说不出好歹来,你这个军情局的局长也就不要做了。”
牟斌闻言对王廷相也是颇为感激,不过现在可不是道谢的时候,毕竟自己现在的位置保不保的住还是两回事。赶紧解释道,“回陛下的话,朝廷奏报乃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臣等一路追赶还是晚了一步,还请陛下赎罪。”
郑德一脸无语的看向他,“你难道就不知道八百里加急送情报回来吗?”
“陛下,若无朝廷公函或则紧急军情,不能使用八百里快马。”牟斌闻言却是一脸无辜地说了一句。
“呃……”其中还有这种内情,郑德闻言顿时有些尴尬,不过转念间又质问了一句,“没有快马,你难道就不能飞鸽传书吗?”
“果然是天子坐明堂,什么都不懂。”牟斌暗自轻叹一声,只好又解释了一句,“陛下,军情局才刚刚设立,又哪来的飞鸽?”
牟斌这番话却是让郑德彻底愣住了,这一下反倒是显示出了自己的无知。还不分青红皂白的数落了人家一顿,顿时显得颇为尴尬。若是遇到一位心胸狭窄的皇帝,牟斌即便真的事出有因,若是如此让皇帝下不来台恐怕也没有多好的下场。
可惜他却是遇到了郑德,虽然这货心胸也说不上有多么宽阔,但肯定也不会因为一个面子的事情而为难别人。
“呃……有什么情报就说吧。”郑德讪讪地坐了下来。
牟斌闻言暗松了一口气,虽然皇上并没有说什么,不过显然这就是最好的结局,表示这件事情就这样揭过去了。若是皇上真的开口了,无论是好是坏那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他将自己得到的情报呈递了上去,郑德打开后却是越看脸色越难看,抬起头看向牟斌,“情况属实吗?”
“臣愿意以项上人头担保。”牟斌语气坚定道。
郑德闻言显得越发的愤怒,对牟斌也没好气的道,“你先下去吧,军情局的事情尽快替朕帮好。今天这种事有一次就够了,朕不希望看到第二次,否则你就提头来见吧。”
牟斌当然明白皇上为何看了情报会如此愤怒,不过接下来的事情显然不是他该关心的。赶紧施礼告退,免得皇上将怒火烧到自己头上。
郑德勉强平息了怒火,起身将这份情报递给了王廷相,“子衡,你果然说的没错。朱晖这个老家伙果然瞒报了。是不是欺负朕坐在皇宫里头,就以为朕什么都不知道了吗?”
王廷相看了情报后,终于明白皇帝为何如此愤怒了。在这份情报里,朱晖的战绩明显缩被小了十倍,其中所掠人口二千四百多人,都是在蒙古人撤退不及的时候留下的。还有斩杀的敌军八十余级,更是大明自己的百姓。
“陛下,这情报属实吗?”王廷相提出了一个疑问。
郑德闻言奇怪的看了他一眼,刚才还质疑朱晖的捷报,现在怎么又替他说起话来了?
不满地道,“子衡难道不相信朕的情报系统吗?还是想要替朱晖那个老家伙求情?”
王廷相摇了摇头,“现在双方皆各执一词,都不足为信。陛下不如再派人核实一番,如此也可以考验一番军情局收集情报的能力到底如何,是否会有隐瞒?”
郑德闻言流露出沉思之色,想了想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按照子衡的话办吧,你觉得谁合适?”
王廷相想了想,“陛下不如就派刑部侍郎屠勋、大理丞邓璋前去核实吧。”
“好。”郑德点了点头,将在外头的王岳招呼进来,“你去替朕传旨让刑部尚书屠勋、大理丞邓璋前往核实一下十二团营所奏军功是否属实。”
“奴婢遵旨。”
看着王岳离去的背影,王廷相又对郑德说了一句,“陛下,宣府镇总兵张俊私自将总兵官印授予万全都司指挥使曹泰。虽然事出有因,不过念在其抗敌有功的份上,还是功过相抵,免其罪责。”
这次蒙古人入侵宣府,身为宣府总兵张俊为了阻击毁垣进入长城之内的蒙古人,急忙带兵驰援,不幸伤到了脚。只好私自将总兵官印授予指挥使曹泰让其带兵驰援。私自授予官印兵符,无论在历朝历代皆是犯忌讳的事情。不过王廷相显然觉得张俊抗敌有功,想替他求情免去罪责
郑德倒是没有追究的心思,反而觉得张俊比这个朱晖好多了。虽然也没有立什么军功,不过至少又勇气抗敌。
“宣府总兵张俊功过相抵,至于此事阵亡的将士皆给与抚恤金,每人十两银子吧。子衡,你就按朕说的意思拟旨吧。”
王廷相闻言一愣,没想到皇帝竟然给所有阵亡将士给出了如此高的抚恤,此乃先帝不曾做过的事情。不过想想也是一件好事,道,“陛下,若是大明将士阵亡皆有抚恤,再无后顾之忧,定能舍生忘死忠心报国。臣请将此定为常例通行于大明军中。”
郑德倒是没想到大明将士还没有抚恤金,点头答应下来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