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6 第二十六章 争执
- 27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 28 第二十八章 御前秘书官
- 29 第二十九章 烽烟四起
- 30 第三十章 大内侍卫局
- 31 第三十一章 出了一个啥样的皇帝啊
- 32 第三十二章 工作餐
- 33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 34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 35 第三十五章 两道圣旨
- 36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 37 第三十七章 银部
- 38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 39 第三十九章 第一次御前会议
- 40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 41 第四十一章 孙交
- 42 第四十二章 大明银行
- 43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 44 第四十四章 没钱了
- 45 第四十五章 一直努力辞职的人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文渊阁值房内。
刘健看着手中这份八百里加急送来的一份捷报,忍不住露出一丝喜色,“最近好消息倒是不少,广西那边的事情也解决了。”
“想来皇上也可以松一口气了。”李东阳笑着说了一句,“刚刚登基就遇到这么多事情,陛下估计也是蛮头疼的。”
“头疼?”刘健忍不住摇了摇头,“看皇上这些日子折腾出来的事情,我看陛下是还闲不够闹热啊!”
“折腾倒是未必,看陛下这些日子的动静,估计是要做一番大事啊!”李东阳倒是提出了一番不同的见解。
“大事?”刘健看向李东阳,不认同的说了一句,“除了裁撤镇守太监,我倒还真没看出来皇上想要做什么大事,不过皇上想方设法偷懒我倒是确实看见了。”
这么调侃的话从刘健口中说出来还真是少见,显然他对于郑德某些偷懒的行为很是看不惯。李东阳忍不住轻轻一笑,“光凭裁撤镇守太监一事,皇上的魄力显然并不比先帝差多少,而且我觉得犹有过之。”
“茶陵,你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刘健一脸不相信地看向他,“皇上只不过做了一件事情,你就说他魄力堪比先帝?”
李东阳淡淡一笑,“你还记得当初时兵部尚书刘大夏劝先帝裁撤镇守太监的时候,先帝说了什么吗?”
“祖宗之法,不可妄动。”刘健瞬间知道了李东阳话里的意思,不过还是摇了摇头,“这事也说不了什么,只不过皇上胆子比较大而已。连祖宗之法都敢妄动,对于此事我反倒有些担忧。”
李东阳苦笑着摇了摇头,也不知这位阁老对新皇为何有这么大的偏见。明明皇上做了一件历代先帝想做却又不曾做的事情,他首先想到竟然不是欣慰而是担忧,也不知是怎样想的。或许是因为皇上的性格和先帝的大相径庭,才会造成他的这一番想法吧了。
看到李东阳不说话了,刘健也是知道他肯定不认同自己的这番想法。无奈的摇了摇头,“茶陵,你什么都好。就是这性格有些软弱,还需要改一改啊!”
听到刘健的这番数落,李东阳只是轻轻一笑,也不想去辩驳。眼神却流露出一丝疲惫,暗道一声,“现在朝廷都已经稳定下来了,或许也到了我该离开的时候了。”
……
懋勤殿御书房内。
“会不会觉得朕做的太狠了?”郑德看向王廷相说了这么一句,显然说的褫夺朱晖保国公世爵一事。
“刚开始对于保国公虚报军功一事,朝臣们都是群情激奋,纷纷上书要求朕严惩。可当朕按照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倒是同情起朱晖了,反而觉得朕处罚太重了。你说他们是怎么想的?”
“若是陛下对于一位勋贵都能够下如此狠手,那那些地位还不如勋贵的朝臣们又会怎么想呢?”王廷相并没有明言,只是提点了一句。
郑德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他们是害怕朕有一日也会对他们下狠手吗?”
王廷相笑而不语。
“可若不是犯了错,朕又怎会去处罚他们吗?”郑德摇了摇头,“看起来这些朝臣们平日看起来个个都洁身自好、刚正廉洁,背地里也没少干些龌龊的勾当,否则又何必害怕朕?”
“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王廷相这时候笑容一敛,拱手道。
郑德看着他有些严肃的神情,便知道他要说些犯忌讳的话,摆摆手道,“朕赦你无罪,你说吧。”
王廷相道,“朝臣们未必是害怕自己的小尾巴被抓住,而是害怕陛下暴虐成性啊!”
“暴虐成性?我可能吗?”郑德倒也没有生气,哈哈一笑,看向他,“子衡,你觉得朕像这种人吗?”
“陛下自然不是,可保不齐朝臣们这么想啊!”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王廷相对郑德的性格自然有所了解。虽然脾气不太好,有时候会意气用事,还特别懒,做事三分热度……毛病一大堆,但唯一的优点就是还算听得见意见。在他看来这已经算是好的了,或许有可能成为一名昏君,但绝不像朝臣们说的那样成为暴君。
“还是子衡了解我啊!”郑德得意地笑了起来。若是知道在王廷相心里想的那番话,也不知还笑不笑的出来。
“对了,右都御史史琳这老家伙……”一不小心说漏嘴了,郑德看了王廷相一眼,见后者浑然没听见似得。颇感尴尬地清咳一声,“史爱卿的病情如何了?若不是他回来后病倒了,否则朕非拿下他不可。”
郑德口中说的自然是提督军务的右都御史史琳,这次的事情出了这么大一个篓子,身为监军的史琳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正当郑德准备有所行动,后者回来了后就传出病倒了的消息。再加上朝臣们的求情,他也不知该如何处置这位。
不过这位也病的太巧了吧?便怀疑这位故意装病来逃脱惩罚,随即派了王廷相代自己去慰问一番,好刺探刺探虚实。
王廷相闻言也是一脸忧色,“臣代陛下前去探望发现,史琳大人是真的病倒了。估计是因为宣府一事来回奔波车马劳顿。再加上年纪大了的缘故导致。而且据其家人说已经多日滴米未进,这一下病倒了恐怕凶多吉少啊!”
郑德闻言也是瞬间沉默了,本来他还怀疑这位故意装病来逃脱惩罚。不过现在看来这位还真是病倒了,看起来也时日无多了。他现在反倒提不起追究这位的心思了,毕竟最多也只是个失察之责,还不如让这位老人安心的走了。
“子衡,你等下再代朕再看望一下这位右都御史,就传朕的口谕决定赦免他的失察之责吧。”
王廷相闻言拱手道,“陛下仁慈。”
郑德点了点头,正想再说些什么。王岳走了进来。
“万岁爷,兵部尚书刘大夏来了。”
“让他进来。”郑德似乎想到了什么,也有些猜到刘大夏来此的目的。转而对王廷相说了一句,“子衡,你猜这位兵部尚书大人来朕这所谓何事?”
王廷相笑着道,“陛下不是已经猜到了吗,又何必来戏弄微臣?”
“知我者,子衡也。”郑德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微臣参见陛下。”刘大夏走来进来,对已经重新坐在御座上的郑德拱手道。身后站着的王廷相则对他施礼道,“见过尚书大人。”
刘大夏看了王廷相一眼,对于这个最近皇上身边的红人自然清楚。虽然不喜欢在商谈朝廷大事的时候有旁人在一边,不过显然皇上是不会让他出去的,也只能随他了。
“陛下,保国公朱晖已被贬为庶民,京营大帅一职空缺,有何人补缺,还需要陛下定夺。”
郑德点了点头,十二团营就是大明的中央军,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自然不容有失。现在京营大帅人选空缺,自然要选个靠谱的人了,可不能再出个像朱晖那样的人了。
可惜郑德用搜索系统搜索了这么多人,文臣倒是找到一大堆,武将反倒是寥寥无几,能力出众的更是少的可能。杨一清算是最出众的一个,可惜大明的西北边防不能没有人来守。至少在郑德找到能够替代的人选之前,杨一清还真不能离开。还有两广总督潘蕃,可惜南方那些个土皇帝都不安分,也不能缺少人坐镇。胡琏也算是一个,可惜才刚刚进士登科,资历太浅了。
郑郑德掏空了脑袋瓜子也没想到合适的人选,也只能看向刘大夏,“爱卿可有人选?”
刘大夏显然是有备而来,闻言马上道,“臣觉得原户部侍郎许进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他曾在边关多年,曾巡抚大同、甘肃等镇,熟悉军务。也曾上阵杀敌过,哈密便是在他的手中收复的。”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也觉得这个人选不错,不过他还有一丝疑惑,“爱卿说原户部侍郎?如此人才,难道现在不在朝廷了吗?”
刘大夏尴尬的点了点头,“许进曾遭到言官的弹劾,无奈的致仕而去。”
明朝官场有一条潜规则就是:无论谁遭到言官弹劾,也无论你是否对错,都必须立即致仕。不过只要你脸皮厚,不走也是可以的。就像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之一的刘吉外号“刘棉花”,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当然一般有骨气的大臣都会遵守这条约定成俗的规矩。
而对于这条潜规则,郑德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条规则的漏洞太大,又没有任何约束力。即使有约束力也只是对那些正直大臣而言,而那些无耻的奸臣更是不在乎。
郑德对于这个人选倒是很满意,毕竟曾经上过战场,熟悉兵事,又曾经立过战功。
“就许进吧,起复为兵部侍郎吧。”
“这……”刘大夏有些迟疑,“陛下,这有些不妥吧。”
“又什么不妥?”郑德疑惑的看向他,“难道是他的资历不够?”
刘大夏道,“自然是够了,臣只是以为兵部左右侍郎已经满员,已经没有空缺了。”
“谁说左右侍郎只能有两名了的?”郑德不以为意,毕竟在前世,一名正职之下,副职少则一人多则七八十几人多有,没什么可奇怪的。
他摆摆手,“就这样,起复许进为兵部侍郎,掌十二团营之事。子衡,拟旨吧。”
刘大夏闻言突然有些后悔,为何要推荐许进为京营大帅,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不过这话又要从何说起?原来刘大夏最欣赏的乃是兵部侍郎熊绣,原本是等自己致仕后再将他推上兵部尚书的位置。可惜许进的资历比熊绣还高,没想到自己的这此推荐阴差阳差竟然将自己的计划给毁了,实在悔不当初啊!
“这事就拜托爱卿了,顺便通知许进来见朕一面。”郑德将写好的圣旨递给了刘大夏。
“臣遵旨。”刘大夏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看到刘大夏神情低落的离去,郑德一脸疑惑,“他是怎么了,怎么情绪突然变得这么低落了?”
“谁知道?”王廷相轻轻一笑,却显然猜到几分。
“不说他了。”想不明白就不去想,这也算是郑德的一个优点吧。转头看向王廷相,“子衡,广西那边的事情既然解决了,如何封赏你就替朕拟好吧。”
王廷相点了点头,“臣明白。”
刘健看着手中这份八百里加急送来的一份捷报,忍不住露出一丝喜色,“最近好消息倒是不少,广西那边的事情也解决了。”
“想来皇上也可以松一口气了。”李东阳笑着说了一句,“刚刚登基就遇到这么多事情,陛下估计也是蛮头疼的。”
“头疼?”刘健忍不住摇了摇头,“看皇上这些日子折腾出来的事情,我看陛下是还闲不够闹热啊!”
“折腾倒是未必,看陛下这些日子的动静,估计是要做一番大事啊!”李东阳倒是提出了一番不同的见解。
“大事?”刘健看向李东阳,不认同的说了一句,“除了裁撤镇守太监,我倒还真没看出来皇上想要做什么大事,不过皇上想方设法偷懒我倒是确实看见了。”
这么调侃的话从刘健口中说出来还真是少见,显然他对于郑德某些偷懒的行为很是看不惯。李东阳忍不住轻轻一笑,“光凭裁撤镇守太监一事,皇上的魄力显然并不比先帝差多少,而且我觉得犹有过之。”
“茶陵,你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刘健一脸不相信地看向他,“皇上只不过做了一件事情,你就说他魄力堪比先帝?”
李东阳淡淡一笑,“你还记得当初时兵部尚书刘大夏劝先帝裁撤镇守太监的时候,先帝说了什么吗?”
“祖宗之法,不可妄动。”刘健瞬间知道了李东阳话里的意思,不过还是摇了摇头,“这事也说不了什么,只不过皇上胆子比较大而已。连祖宗之法都敢妄动,对于此事我反倒有些担忧。”
李东阳苦笑着摇了摇头,也不知这位阁老对新皇为何有这么大的偏见。明明皇上做了一件历代先帝想做却又不曾做的事情,他首先想到竟然不是欣慰而是担忧,也不知是怎样想的。或许是因为皇上的性格和先帝的大相径庭,才会造成他的这一番想法吧了。
看到李东阳不说话了,刘健也是知道他肯定不认同自己的这番想法。无奈的摇了摇头,“茶陵,你什么都好。就是这性格有些软弱,还需要改一改啊!”
听到刘健的这番数落,李东阳只是轻轻一笑,也不想去辩驳。眼神却流露出一丝疲惫,暗道一声,“现在朝廷都已经稳定下来了,或许也到了我该离开的时候了。”
……
懋勤殿御书房内。
“会不会觉得朕做的太狠了?”郑德看向王廷相说了这么一句,显然说的褫夺朱晖保国公世爵一事。
“刚开始对于保国公虚报军功一事,朝臣们都是群情激奋,纷纷上书要求朕严惩。可当朕按照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倒是同情起朱晖了,反而觉得朕处罚太重了。你说他们是怎么想的?”
“若是陛下对于一位勋贵都能够下如此狠手,那那些地位还不如勋贵的朝臣们又会怎么想呢?”王廷相并没有明言,只是提点了一句。
郑德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他们是害怕朕有一日也会对他们下狠手吗?”
王廷相笑而不语。
“可若不是犯了错,朕又怎会去处罚他们吗?”郑德摇了摇头,“看起来这些朝臣们平日看起来个个都洁身自好、刚正廉洁,背地里也没少干些龌龊的勾当,否则又何必害怕朕?”
“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王廷相这时候笑容一敛,拱手道。
郑德看着他有些严肃的神情,便知道他要说些犯忌讳的话,摆摆手道,“朕赦你无罪,你说吧。”
王廷相道,“朝臣们未必是害怕自己的小尾巴被抓住,而是害怕陛下暴虐成性啊!”
“暴虐成性?我可能吗?”郑德倒也没有生气,哈哈一笑,看向他,“子衡,你觉得朕像这种人吗?”
“陛下自然不是,可保不齐朝臣们这么想啊!”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王廷相对郑德的性格自然有所了解。虽然脾气不太好,有时候会意气用事,还特别懒,做事三分热度……毛病一大堆,但唯一的优点就是还算听得见意见。在他看来这已经算是好的了,或许有可能成为一名昏君,但绝不像朝臣们说的那样成为暴君。
“还是子衡了解我啊!”郑德得意地笑了起来。若是知道在王廷相心里想的那番话,也不知还笑不笑的出来。
“对了,右都御史史琳这老家伙……”一不小心说漏嘴了,郑德看了王廷相一眼,见后者浑然没听见似得。颇感尴尬地清咳一声,“史爱卿的病情如何了?若不是他回来后病倒了,否则朕非拿下他不可。”
郑德口中说的自然是提督军务的右都御史史琳,这次的事情出了这么大一个篓子,身为监军的史琳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正当郑德准备有所行动,后者回来了后就传出病倒了的消息。再加上朝臣们的求情,他也不知该如何处置这位。
不过这位也病的太巧了吧?便怀疑这位故意装病来逃脱惩罚,随即派了王廷相代自己去慰问一番,好刺探刺探虚实。
王廷相闻言也是一脸忧色,“臣代陛下前去探望发现,史琳大人是真的病倒了。估计是因为宣府一事来回奔波车马劳顿。再加上年纪大了的缘故导致。而且据其家人说已经多日滴米未进,这一下病倒了恐怕凶多吉少啊!”
郑德闻言也是瞬间沉默了,本来他还怀疑这位故意装病来逃脱惩罚。不过现在看来这位还真是病倒了,看起来也时日无多了。他现在反倒提不起追究这位的心思了,毕竟最多也只是个失察之责,还不如让这位老人安心的走了。
“子衡,你等下再代朕再看望一下这位右都御史,就传朕的口谕决定赦免他的失察之责吧。”
王廷相闻言拱手道,“陛下仁慈。”
郑德点了点头,正想再说些什么。王岳走了进来。
“万岁爷,兵部尚书刘大夏来了。”
“让他进来。”郑德似乎想到了什么,也有些猜到刘大夏来此的目的。转而对王廷相说了一句,“子衡,你猜这位兵部尚书大人来朕这所谓何事?”
王廷相笑着道,“陛下不是已经猜到了吗,又何必来戏弄微臣?”
“知我者,子衡也。”郑德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微臣参见陛下。”刘大夏走来进来,对已经重新坐在御座上的郑德拱手道。身后站着的王廷相则对他施礼道,“见过尚书大人。”
刘大夏看了王廷相一眼,对于这个最近皇上身边的红人自然清楚。虽然不喜欢在商谈朝廷大事的时候有旁人在一边,不过显然皇上是不会让他出去的,也只能随他了。
“陛下,保国公朱晖已被贬为庶民,京营大帅一职空缺,有何人补缺,还需要陛下定夺。”
郑德点了点头,十二团营就是大明的中央军,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自然不容有失。现在京营大帅人选空缺,自然要选个靠谱的人了,可不能再出个像朱晖那样的人了。
可惜郑德用搜索系统搜索了这么多人,文臣倒是找到一大堆,武将反倒是寥寥无几,能力出众的更是少的可能。杨一清算是最出众的一个,可惜大明的西北边防不能没有人来守。至少在郑德找到能够替代的人选之前,杨一清还真不能离开。还有两广总督潘蕃,可惜南方那些个土皇帝都不安分,也不能缺少人坐镇。胡琏也算是一个,可惜才刚刚进士登科,资历太浅了。
郑郑德掏空了脑袋瓜子也没想到合适的人选,也只能看向刘大夏,“爱卿可有人选?”
刘大夏显然是有备而来,闻言马上道,“臣觉得原户部侍郎许进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他曾在边关多年,曾巡抚大同、甘肃等镇,熟悉军务。也曾上阵杀敌过,哈密便是在他的手中收复的。”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也觉得这个人选不错,不过他还有一丝疑惑,“爱卿说原户部侍郎?如此人才,难道现在不在朝廷了吗?”
刘大夏尴尬的点了点头,“许进曾遭到言官的弹劾,无奈的致仕而去。”
明朝官场有一条潜规则就是:无论谁遭到言官弹劾,也无论你是否对错,都必须立即致仕。不过只要你脸皮厚,不走也是可以的。就像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之一的刘吉外号“刘棉花”,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当然一般有骨气的大臣都会遵守这条约定成俗的规矩。
而对于这条潜规则,郑德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条规则的漏洞太大,又没有任何约束力。即使有约束力也只是对那些正直大臣而言,而那些无耻的奸臣更是不在乎。
郑德对于这个人选倒是很满意,毕竟曾经上过战场,熟悉兵事,又曾经立过战功。
“就许进吧,起复为兵部侍郎吧。”
“这……”刘大夏有些迟疑,“陛下,这有些不妥吧。”
“又什么不妥?”郑德疑惑的看向他,“难道是他的资历不够?”
刘大夏道,“自然是够了,臣只是以为兵部左右侍郎已经满员,已经没有空缺了。”
“谁说左右侍郎只能有两名了的?”郑德不以为意,毕竟在前世,一名正职之下,副职少则一人多则七八十几人多有,没什么可奇怪的。
他摆摆手,“就这样,起复许进为兵部侍郎,掌十二团营之事。子衡,拟旨吧。”
刘大夏闻言突然有些后悔,为何要推荐许进为京营大帅,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不过这话又要从何说起?原来刘大夏最欣赏的乃是兵部侍郎熊绣,原本是等自己致仕后再将他推上兵部尚书的位置。可惜许进的资历比熊绣还高,没想到自己的这此推荐阴差阳差竟然将自己的计划给毁了,实在悔不当初啊!
“这事就拜托爱卿了,顺便通知许进来见朕一面。”郑德将写好的圣旨递给了刘大夏。
“臣遵旨。”刘大夏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看到刘大夏神情低落的离去,郑德一脸疑惑,“他是怎么了,怎么情绪突然变得这么低落了?”
“谁知道?”王廷相轻轻一笑,却显然猜到几分。
“不说他了。”想不明白就不去想,这也算是郑德的一个优点吧。转头看向王廷相,“子衡,广西那边的事情既然解决了,如何封赏你就替朕拟好吧。”
王廷相点了点头,“臣明白。”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