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1 第三十一章 出了一个啥样的皇帝啊
- 32 第三十二章 工作餐
- 33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 34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 35 第三十五章 两道圣旨
- 36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 37 第三十七章 银部
- 38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 39 第三十九章 第一次御前会议
- 40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 41 第四十一章 孙交
- 42 第四十二章 大明银行
- 43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 44 第四十四章 没钱了
- 45 第四十五章 一直努力辞职的人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十一章 孙交
第四十一章 孙交
孙交是弘治十七年九月,因宣府、大同一带有边警,而奉命经略黄花镇诸边隘。当时还在世的孝宗皇帝亲赐金绮为他壮行,可谓是风光一时,也可以看得出来当初郑德他的便宜老爹还是颇为看中他的。
可惜当他一年后再次回到京城,却早已经物是人非,原先看重自己的先帝已经驾崩。原本以为会在边关蹉跎些时日的自己,竟然被刚刚登基的新皇擢升为户部侍郎召回,也实在令他大感意外。
所以当小太监来到户部部堂让他进宫面圣的时候,他却是丝毫不感意外,神情自若的来到了皇帝面前,拱手一礼,“臣户部侍郎孙交参见陛下。”
正拿着本书的郑德闻言回头看了一眼,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倒是给了他不小的好感。摆了摆手,“原来是孙卿来了,请坐。”
“谢陛下赐坐。”
当郑德在御案后坐下后,孙交也紧随其后坐了下来。
“李阁老说爱卿乃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今日一见果然不一般。”郑德看着他,笑着说了一句。
孙交闻言自然知道李阁老是谁,毕竟朝中只有一位李东阳李阁老,没想到竟然是他推荐的自己。虽然两人私交不错,不过以李东阳那淡泊名利的心思,断不会主动举荐他人,这也让他心里有些感动。
不过他可不知道的是,他真正的伯乐正是坐在他面前的这位,若不是机缘巧合之下,郑德从搜索系统知道了他的能力,恐怕他还待在荒凉的边塞,不可能这么快被召回京。至于李东阳只是遮掩搜索系统存在的一个借口,否则一个整天待在宫里头的皇帝是如何知晓一个在外巡边的官吏的?
孙交谦虚道,“陛下谬赞了。”
“孙卿在边塞待了一年多,也的确辛苦了,不知边塞情况如何?”想到这位刚从边塞回来,郑德顺嘴问了一句。
孙交闻言沉吟片刻,“回陛下的话,臣有事要奏。从永乐时开始,每年都遣隆庆诸卫军采办薪炭供应内府。其后虽然罢之,但又令每岁输银二万两,边军为此受困多年。但这种无名之税不是盛世所应该有的,还请陛下念在边塞将士贫苦,尽行蠲免,以示优恤。”
“这事朕准了。”郑德点了点头,“还有什么事情?”
“自从从永乐时因为军士采办薪炭之故,导致现在边塞已经无木可采了。所以臣请陛下下旨在没有多大用处的荒山,每年种树上百万。一来可为今后薪炭之需,不必劳烦百姓。二来若是边关树木稠密,也可以阻碍蒙古人的骑兵,帮助我军之防守。”
“这事你上次倒是提过。”郑德倒是想起来了,当他第一次看到孙交这个名字的时候,拿到奏章上便有这项提议。不过被他一时兴奋忘记了,导致留中不发了。
“这事等会朕会下旨的,对了。”郑德突然想起了一事,“边塞军户情况如何的?”
听到皇上主动询问起军户的事情,孙交也是感到有些惊讶。不过想到蒙古人入侵,显然皇上对于军户的事情已经有所了解了,而这也是他正想说的,“陛下,边塞军丁生活贫苦,已经到了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步了。军田被豪强、军官侵占,家无余粮却仍需要征缴重税以及戍边。而朝廷以为边塞军田赢余而以为粮食充足,所输军粮不足三分之一,又被军官侵占大半,导致军户每天皆有冻死饿毙之人。因此军丁逃亡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否者不是冻死饿毙就是战死沙场,孰轻孰重可见一般。”
郑德闻言真是大感震撼,虽然之前就听刘大夏说过军户是因为生活艰难而逃亡,但没有想到竟然严重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连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这不逃亡才是怪事呢。
顿时感觉头疼不已,看向孙交,“孙卿觉得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
“臣以为或许恢复开中法可行。”
“开中法?朕有些记不太清了,孙卿解释一下吧。”说实话,郑德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翻阅了不少书籍,还真没有看过什么“开中法”。
孙交点了点头,对于皇上不知道这件事并不感到奇怪,毕竟开中法已经废除了好多年了。
“所谓开中法,就是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后来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关之地雇佣百姓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此种以粮食输送边关换取盐引的方式谓之开中法。”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感觉这种方式倒是不错。既可以解决边塞卫所的粮食问题,又可以解决运输问题,又能促进边塞的开发,可谓一举三得。也不知这么好的方法,怎么会被废止?
“那为何会被废除呢?”郑德疑惑的看向他。
“由于皇亲国戚﹑勋贵官员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被称之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最后不得不废止。后户部尚书叶淇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虽然太仓银多至百余万,不过也导致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制度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得不到供应,也是造成今日军户逃亡之一大诱因。”
果然堡垒最容易的还是从内部攻破,皇帝自己大开方便之门,导致开中法最后实施不下去又能怪的了谁?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郑德轻叹一声,也不得不佩服孙交的勇气,竟然敢当着皇帝的面指责皇帝他祖宗的不是,这胆量估计也没谁了。不过还好郑德不是纯正般的朱家人,对此也不太在乎。
“不过这个方法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啊,若是军官与商人勾结,以军屯之粮换取盐引牟利,他们可谓不费一分一毫就能够得到盐引,军户的生存状况仍旧得不到改善。”郑德倒是觉得开中法不过,不过他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
孙交闻言轻捋胡须,也不得不承认皇帝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可除次之外也好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朕其实有一个办法。”听到皇帝这话,孙交是一脸不信的望着他,不过还是点了点头,“陛下,请说。”
“废除军户世袭,改为义务征兵制,不知孙爱卿觉得如何?”郑德简单的说了一句,见孙交流露出深思之色,这才松了一口气。
“若是废除军户世袭,有用吗?”孙交一脸的怀疑之色。
郑德点了点头,“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若是废除军户世袭改为义务征兵制,军丁则不必因为家人的拖累而受到军官的挟制盘剥,服役期满便可以退出军户户籍,也可以调动他们戍边的积极性。至于军官不再世袭其职之后,我们可以规定一个卫所的军官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十年。十年之后派人对其军功进行评估,根据其在卫所的表现可以升迁也可以削职为民甚至入狱。如此一来,也不敢在明目张胆的做这些侵占军田违法的勾当了。”
孙交却是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若是可以自由退出军户,那岂不是过不了多久,便无兵可征了?”
郑德一听笑着道,“爱卿误会朕的意思了,朕所说的义务征兵制不是从军户之中征丁。而是从大明所有百姓中征丁。凡我大明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均必须无偿为我大明服役三年,服役期间入为军户,服役期满退出军户,爱卿以为如何?”
孙交觉得皇上这个想法的确不错,说到底军丁逃亡完全就是因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再则也不想世世代代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而军户不再世袭也可以自由退出,可谓从根本上解决军户逃亡的问题。
不过孙交还是察觉到了一个问题,“如此岂不是和服徭役一样,再者如此频繁轮换,短短三年又如何能够训练出一支精兵?
“孙卿果然深思熟虑。”郑德称赞了一句,“不过朕早有解决方法。若是三年义务兵役期满,愿意继续服役的可与朝廷签订协议志愿服兵役,朝廷按时发给军饷。若是战死则发放抚恤金,若是家有遗孤朝廷将抚养至成年。如此一来,还怕培养不出一只精兵吗?”
“皇上圣明。”孙交闻言由衷的说了一句。不过却也还有一丝忧虑,“如此一来,恐怕会增加朝廷负担,若是军饷不足只能增加赋税,恐怕最后苦的还是我大明百姓。”
“若是我大明赋税连一只精兵都养不起,朕这个皇帝也不用担了。”郑德却毫不担心。若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连一只军队都养不起,恐怕大明也的确离灭亡不远了。
“陛下慎言。”孙交没想到皇上竟然连这话都敢说出口,也着实惊出他一身冷汗。
郑德撇了撇嘴,也想不在这事上多做纠缠。问了一句,“爱卿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孙交想了想,“皇上规定我大明子民年满十八必须服兵役,是不是包括了官员子嗣?”
郑德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你是不是觉得官员子嗣不应该服兵役?”
孙交摇了摇头,“臣绝无此意,只是这样一来,推行阻力实在太大。”
“阻力当然很大了,我不仅要将官员子嗣纳入征兵范围,连皇亲国戚以及权贵的子嗣也要纳入其中。”郑德暗暗想到,“不过自己找孙交来是为了户部的事情,没想到最后竟然聊到了军户制度上面来了,这也扯得太远了吧。”
不过和孙交的一番交谈中,郑德也算是颇有收获。再者这位不愧是s级能力评级的人,虽然不知道其在经济领域的能力如何,至少对于大明的一些弊端倒是清楚的很,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
“人才果然是人才呐,果然在哪一方面都能够有耀眼的闪光点。”郑德忍不住长叹一声,怀疑自己是不是将他给用错地方了。最适合他的应该是兵部才对啊!
在这一刻,郑德有一种想将其调往兵部的冲动,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无奈的摇了摇头,“这军户的事情暂且不说,朕找你来是有一件事情需要交给你去做,一件只有你才能做的事情。”
可惜当他一年后再次回到京城,却早已经物是人非,原先看重自己的先帝已经驾崩。原本以为会在边关蹉跎些时日的自己,竟然被刚刚登基的新皇擢升为户部侍郎召回,也实在令他大感意外。
所以当小太监来到户部部堂让他进宫面圣的时候,他却是丝毫不感意外,神情自若的来到了皇帝面前,拱手一礼,“臣户部侍郎孙交参见陛下。”
正拿着本书的郑德闻言回头看了一眼,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倒是给了他不小的好感。摆了摆手,“原来是孙卿来了,请坐。”
“谢陛下赐坐。”
当郑德在御案后坐下后,孙交也紧随其后坐了下来。
“李阁老说爱卿乃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今日一见果然不一般。”郑德看着他,笑着说了一句。
孙交闻言自然知道李阁老是谁,毕竟朝中只有一位李东阳李阁老,没想到竟然是他推荐的自己。虽然两人私交不错,不过以李东阳那淡泊名利的心思,断不会主动举荐他人,这也让他心里有些感动。
不过他可不知道的是,他真正的伯乐正是坐在他面前的这位,若不是机缘巧合之下,郑德从搜索系统知道了他的能力,恐怕他还待在荒凉的边塞,不可能这么快被召回京。至于李东阳只是遮掩搜索系统存在的一个借口,否则一个整天待在宫里头的皇帝是如何知晓一个在外巡边的官吏的?
孙交谦虚道,“陛下谬赞了。”
“孙卿在边塞待了一年多,也的确辛苦了,不知边塞情况如何?”想到这位刚从边塞回来,郑德顺嘴问了一句。
孙交闻言沉吟片刻,“回陛下的话,臣有事要奏。从永乐时开始,每年都遣隆庆诸卫军采办薪炭供应内府。其后虽然罢之,但又令每岁输银二万两,边军为此受困多年。但这种无名之税不是盛世所应该有的,还请陛下念在边塞将士贫苦,尽行蠲免,以示优恤。”
“这事朕准了。”郑德点了点头,“还有什么事情?”
“自从从永乐时因为军士采办薪炭之故,导致现在边塞已经无木可采了。所以臣请陛下下旨在没有多大用处的荒山,每年种树上百万。一来可为今后薪炭之需,不必劳烦百姓。二来若是边关树木稠密,也可以阻碍蒙古人的骑兵,帮助我军之防守。”
“这事你上次倒是提过。”郑德倒是想起来了,当他第一次看到孙交这个名字的时候,拿到奏章上便有这项提议。不过被他一时兴奋忘记了,导致留中不发了。
“这事等会朕会下旨的,对了。”郑德突然想起了一事,“边塞军户情况如何的?”
听到皇上主动询问起军户的事情,孙交也是感到有些惊讶。不过想到蒙古人入侵,显然皇上对于军户的事情已经有所了解了,而这也是他正想说的,“陛下,边塞军丁生活贫苦,已经到了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步了。军田被豪强、军官侵占,家无余粮却仍需要征缴重税以及戍边。而朝廷以为边塞军田赢余而以为粮食充足,所输军粮不足三分之一,又被军官侵占大半,导致军户每天皆有冻死饿毙之人。因此军丁逃亡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否者不是冻死饿毙就是战死沙场,孰轻孰重可见一般。”
郑德闻言真是大感震撼,虽然之前就听刘大夏说过军户是因为生活艰难而逃亡,但没有想到竟然严重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连基本的生存都保障不了,这不逃亡才是怪事呢。
顿时感觉头疼不已,看向孙交,“孙卿觉得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
“臣以为或许恢复开中法可行。”
“开中法?朕有些记不太清了,孙卿解释一下吧。”说实话,郑德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翻阅了不少书籍,还真没有看过什么“开中法”。
孙交点了点头,对于皇上不知道这件事并不感到奇怪,毕竟开中法已经废除了好多年了。
“所谓开中法,就是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后来盐商们因为长途运输粮食的耗费巨大,曾在各边关之地雇佣百姓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就地入仓换取盐引,便于更多地获利。此种以粮食输送边关换取盐引的方式谓之开中法。”
郑德闻言点了点头,感觉这种方式倒是不错。既可以解决边塞卫所的粮食问题,又可以解决运输问题,又能促进边塞的开发,可谓一举三得。也不知这么好的方法,怎么会被废止?
“那为何会被废除呢?”郑德疑惑的看向他。
“由于皇亲国戚﹑勋贵官员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被称之为“占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破坏了开中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最后不得不废止。后户部尚书叶淇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虽然太仓银多至百余万,不过也导致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商屯制度迅速破坏,边军粮食得不到供应,也是造成今日军户逃亡之一大诱因。”
果然堡垒最容易的还是从内部攻破,皇帝自己大开方便之门,导致开中法最后实施不下去又能怪的了谁?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郑德轻叹一声,也不得不佩服孙交的勇气,竟然敢当着皇帝的面指责皇帝他祖宗的不是,这胆量估计也没谁了。不过还好郑德不是纯正般的朱家人,对此也不太在乎。
“不过这个方法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啊,若是军官与商人勾结,以军屯之粮换取盐引牟利,他们可谓不费一分一毫就能够得到盐引,军户的生存状况仍旧得不到改善。”郑德倒是觉得开中法不过,不过他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
孙交闻言轻捋胡须,也不得不承认皇帝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可除次之外也好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朕其实有一个办法。”听到皇帝这话,孙交是一脸不信的望着他,不过还是点了点头,“陛下,请说。”
“废除军户世袭,改为义务征兵制,不知孙爱卿觉得如何?”郑德简单的说了一句,见孙交流露出深思之色,这才松了一口气。
“若是废除军户世袭,有用吗?”孙交一脸的怀疑之色。
郑德点了点头,“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若是废除军户世袭改为义务征兵制,军丁则不必因为家人的拖累而受到军官的挟制盘剥,服役期满便可以退出军户户籍,也可以调动他们戍边的积极性。至于军官不再世袭其职之后,我们可以规定一个卫所的军官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十年。十年之后派人对其军功进行评估,根据其在卫所的表现可以升迁也可以削职为民甚至入狱。如此一来,也不敢在明目张胆的做这些侵占军田违法的勾当了。”
孙交却是提出了自己的疑虑,“若是可以自由退出军户,那岂不是过不了多久,便无兵可征了?”
郑德一听笑着道,“爱卿误会朕的意思了,朕所说的义务征兵制不是从军户之中征丁。而是从大明所有百姓中征丁。凡我大明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均必须无偿为我大明服役三年,服役期间入为军户,服役期满退出军户,爱卿以为如何?”
孙交觉得皇上这个想法的确不错,说到底军丁逃亡完全就是因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再则也不想世世代代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而军户不再世袭也可以自由退出,可谓从根本上解决军户逃亡的问题。
不过孙交还是察觉到了一个问题,“如此岂不是和服徭役一样,再者如此频繁轮换,短短三年又如何能够训练出一支精兵?
“孙卿果然深思熟虑。”郑德称赞了一句,“不过朕早有解决方法。若是三年义务兵役期满,愿意继续服役的可与朝廷签订协议志愿服兵役,朝廷按时发给军饷。若是战死则发放抚恤金,若是家有遗孤朝廷将抚养至成年。如此一来,还怕培养不出一只精兵吗?”
“皇上圣明。”孙交闻言由衷的说了一句。不过却也还有一丝忧虑,“如此一来,恐怕会增加朝廷负担,若是军饷不足只能增加赋税,恐怕最后苦的还是我大明百姓。”
“若是我大明赋税连一只精兵都养不起,朕这个皇帝也不用担了。”郑德却毫不担心。若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连一只军队都养不起,恐怕大明也的确离灭亡不远了。
“陛下慎言。”孙交没想到皇上竟然连这话都敢说出口,也着实惊出他一身冷汗。
郑德撇了撇嘴,也想不在这事上多做纠缠。问了一句,“爱卿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孙交想了想,“皇上规定我大明子民年满十八必须服兵役,是不是包括了官员子嗣?”
郑德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你是不是觉得官员子嗣不应该服兵役?”
孙交摇了摇头,“臣绝无此意,只是这样一来,推行阻力实在太大。”
“阻力当然很大了,我不仅要将官员子嗣纳入征兵范围,连皇亲国戚以及权贵的子嗣也要纳入其中。”郑德暗暗想到,“不过自己找孙交来是为了户部的事情,没想到最后竟然聊到了军户制度上面来了,这也扯得太远了吧。”
不过和孙交的一番交谈中,郑德也算是颇有收获。再者这位不愧是s级能力评级的人,虽然不知道其在经济领域的能力如何,至少对于大明的一些弊端倒是清楚的很,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
“人才果然是人才呐,果然在哪一方面都能够有耀眼的闪光点。”郑德忍不住长叹一声,怀疑自己是不是将他给用错地方了。最适合他的应该是兵部才对啊!
在这一刻,郑德有一种想将其调往兵部的冲动,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无奈的摇了摇头,“这军户的事情暂且不说,朕找你来是有一件事情需要交给你去做,一件只有你才能做的事情。”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