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7 第十七章 大明军情局
- 18 第十八章 琼林宴
- 19 第十九章 看脸的时代
- 20 第二十章 关于科举的讨论
- 21 第二十一章 平民教育家
- 22 第二十二章 偶遇阁老
- 23 第二十三章 明前七子
- 24 第二十四章 京城四恶
- 25 第二十五章 皇亲那些事儿
- 26 第二十六章 争执
- 27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 28 第二十八章 御前秘书官
- 29 第二十九章 烽烟四起
- 30 第三十章 大内侍卫局
- 31 第三十一章 出了一个啥样的皇帝啊
- 32 第三十二章 工作餐
- 33 第三十三章 听君一席话
- 34 第三十四章 捷报与情报
- 35 第三十五章 两道圣旨
- 36 第三十六章 捷报频传
- 37 第三十七章 银部
- 38 第三十八章 排座次
- 39 第三十九章 第一次御前会议
- 40 第四十章 三权分立
- 41 第四十一章 孙交
- 42 第四十二章 大明银行
- 43 第四十三章 甲申十同年
- 44 第四十四章 没钱了
- 45 第四十五章 一直努力辞职的人
- 46 第四十六章 内务府总管大臣
- 47 第四十七章 想一块去了
- 48 第四十八章 哭穷
- 49 第四十九章 这个世界有……
- 50 第五十章 一个狗血的故事
- 51 第五十一章 和张氏议事
- 52 第五十二章 合并二十四衙门
- 53 第五十三章 态度转变
- 54 第五十四章 争论
- 55 第五十五章 首位内阁总理大臣之争
- 56 第五十六章 出趟门儿
- 57 第五十七章 拦马喊冤
- 58 第五十八章 御前侍卫官
- 59 第五十九章 五十万巨额债务
- 60 第六十章 培养亲信的第一步
- 61 第六十一章 一个又一个
- 62 第六十二章 惊醒
- 63 第六十三章 致仕(上)
- 64 第六十四章 致仕(下)
- 65 第六十五章 王璟
- 66 第六十六章 探病
- 67 第六十七章 军机处
- 68 第六十八章 议事(上)
- 69 第六十九章 议事(中)
- 70 第七十章 议事(下)
- 71 第七十一章 重回翰林院(上)
- 72 第七十二章 重回翰林院(下)
- 73 第七十三章 老师的教诲
- 74 第七十四章 大明国安局
- 75 第七十五章 弘治十八年的谋划
- 76 第七十六章 三面旗帜
- 77 第七十七章 六人聚(上)
- 78 第七十八章 六人聚(下)
- 79 第七十九章 屠勋(上)
- 80 第八十章 屠勋(下)
- 81 第八十一章 出事儿
- 82 第八十二章 心迹
- 83 第八十三章 入阁风波(上)
- 84 第八十四章 入阁风波 (下)
- 85 第八十五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上)
- 86 第八十六章 不拟州县不入台省 (下)
- 87 第八十七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上)
- 88 第八十八章 吏部尚书的心结 (下)
- 89 第八十九章 官衔
- 90 第九十章 议员(上)
- 91 第九十一章 议员(下)
- 92 第九十二章 最后的叮嘱
- 93 第九十三章 失意的杨廷和
- 94 第九十四章 在他乡
- 95 第九十五章 议长
- 96 第九十六章 又是排座次
- 97 第九十七章 遣散宫人
- 98 第九十八章 遣散宫人(续)
- 99 第九十九章 八股文之争
- 100 第一百章 刘健与李东阳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妥协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储巏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兵礼二部
- 104 第一百零四章 流放王鏊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杨慎
- 106 第一百零六章 邂逅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中华纪元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至圣先师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县学、府学、国学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王廷相改革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刘健入宫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心魔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偶遇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压马路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儒家门徒中的异类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明学校以及科考改革是诏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外放为官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裁撤詹事府
- 119 第一百二十章 品秩
- 120 第一百二十一章 两屠
- 121 第一百二十二章 分工
- 122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明朝两大思想巨头
- 123 第一百二十四章 军功爵制
- 124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才子、佳人(上)
- 125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子、才子、佳人(下)
- 126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二王(上)
- 127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二王(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第二十七章 君臣相见
“果然是一群老顽固,死死抱着祖制不放。难道不知道世界都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吗,若是不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个王朝总是免不了走向衰亡。”
郑德怒气冲冲的来到了宫后苑,显然对廷议的结果很是不满。当然作为皇帝他也可以强行下旨,不过看刘健的样子多半会被内阁驳回的。
郑德这一个月闲着无事凭着,翻看了《宪宗实录》。其中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的是宪宗生母周太后反对其嫡母钱太后与英宗合葬,遭到群臣的反对几次下旨均被驳回,最后甚至集齐跪在文华殿前哭声震天,逼得宪宗皇帝不得不让步。这也是郑德听到廷议结果后虽然当场翻脸,却并没有没有强制下诏的原因,显然也不想弄出这么一遭来。
在宫后苑散步的郑德突然想起今日遇到的那七名年轻的官员,想到李东阳推举的李梦阳、康海二人,也不知道这两位能力到底如何。便摊开左手,点开系统,将李两人的名字输了进去。
李梦阳
最高官位:江西按司提学副使
能力评级:c级
系统评价:中山狼
康海
最高官位:翰林院修撰
能力评级:b级
系统评价:仕途短暂,无法评价
一个c级一个b级,看到这个结果,郑德不免有些淡淡的失落。没想到李东阳推荐的这两人能力也并不算出众,康海还好一些,也算的中等水平。至于这个李梦阳能力就实在太差了,还有中山狼这算是什么评价?
直到看了两人的生平介绍,郑德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李梦阳因为嫉恶如仇的性格得罪刘瑾下狱,康海为了救他与刘瑾对饮一夜。后刘瑾失败导致康海受到牵连,李梦阳未说一言救之。导致康海削籍为民,之后作杂剧《中山狼》而讽刺李梦阳。而李梦阳也因为刚直的性格没过多久在官场上栽了个大跟头,终生不仕,这也是两人官位不高的原因。
现在郑德来到这个世界后,这些事估计就不会再发生了。不过郑德对李梦阳也是好感尽失,对康海却是颇觉惋惜。看他殿试策论的对答,若是他能够在仕途走的更远一些,或许评价可能更上一级。
连两位被李东阳重点推荐的人能力评级都不算高,郑德对剩下的人也不抱希望,只不过还抱着一丝期望搜索下去。果然,剩下的几人能力评级都是清一色的c级,也只有一个王九思让人眼前一亮达到了b级。不过,当最后一个名字输进去的时候,郑德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一脸不可置信。
王廷相
最高官位: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能力评级:s级
系统评价: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致力于在教育、军事、土地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改革,其才应该不下于商鞅吴起之流。
看到这个评价郑德彻底震住了,要知道系统的评价都是非常吝啬,更是以冷嘲热讽居多,而且只有寥寥数语。而王廷相的这个评价,可以看出系统对此人非常看重推崇,而且不惜以商鞅吴起类比。商鞅是谁,让大秦崛起兵吞六国的伟大改革家。而吴起也是一位让身处四战之地的魏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的牛人。
看到这,郑德激动的浑身发抖。他此刻的心情,已经不是一句捡到宝能够诉说的。可惜在浩然居那七位士子除了康海、李梦阳两人,其余之人他根本没有多看,自然也不知道王廷相长什么样。
郑德此刻倒是急切想和王廷相这位能力堪比商鞅的改革家认识一番,赶紧对外喊了一句,“快来人。”
“皇上,什么事。”王岳走了进来,看到神情激动的郑德,也是一惊,皇上这是怎么了?
“你去把王廷相请进宫来。”郑德对着他吩咐了一句。
王廷相,这是谁啊?王岳想不起来这是谁,估计是个无名小卒。再说了皇上也没有说官职,这要去哪找啊。
看着一时愣在原地的王岳,郑德颇感不满的大喊了一句,“快去啊,还愣着干嘛?”
“奴婢这就去。”王岳看到皇帝面色不善的看着自己,甭管找不找,赶紧先答应下来再说。
说完便跑出去寻人了。虽然不知道这人是谁,不过只要在朝廷任职,他还是能够找来,只不过要颇费一番周折。
……
明翰林院为政府储材之地。自英宗朝形成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从一名前途光明的庶吉士“散馆”为一名兵部给事中,王廷相或许是不幸运的。不过他也并未因此而意志消沉,反而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和自己的六位友人在“浩然居”直接分手后,王廷相却是没有回家,反而来到了六科直房内,开始写奏本准备上疏。
作为一名当代版的“愤青”,王廷相自然对大明当今诸多弊端颇为不满。可惜作为一名从七品芝麻官的兵部给事中,虽然品卑而权重,却也只有提提意见的权利。至于皇帝采纳不采纳,就不是他能够管的了的了。
就像郑德的便宜老爹在世,王廷相就上疏过好几次。可惜提出了许多意见都石沉大海,不见回音,也让他颇觉得心灰意冷。至于郑德这个风评还不如弘治帝的新皇,他也尽职尽责地曾上书过提提意见,不过至今还没有任何回音。
今日有幸见到当今皇上,却没有认出来。失去了一个直谏的机会,说不懊恼是假的。又听闻李东阳说皇帝宽宥了自己等人对先帝的冒犯之言,看来这位新皇其实也并没有文武百官那般说的顽劣,却也是有容人之量的,也让他再次生出上疏的想法。
洋洋洒洒几千字一气呵成,将自己这多年来所看所思所想全部倾吐在字里行间。连午饭都没顾上吃,也可见此时此刻他心情之亢奋可见一般。
提笔放下,看了眼手中的奏本,又抬头遥望了一眼那根本看不见的乾清宫所在,却突然觉得有些忐忑不安。也不知能否让皇上看见自己的这一番心血之作,患得患失。不过随即洒然一笑,身为人臣,自当尽人事听天命,岂可因为患得患失而瞻前顾后?
将奏本收好准备送入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回头却看到一名红袍中官急匆匆进来,看到他赶紧喊道,“可是王廷相王大人?”
“正是下官,公公这是?”王廷相看着眼前这位红袍中官,不明白这位权重的大太监怎么突然找上自己了?
王岳闻言一喜,二话不说抓起王廷相就走,“哎呀,你可是让咱家一顿好找啊。快走,莫要让皇上等急了。”
皇上?皇上这么着急找自己做什么?王廷相二丈和尚莫不着头脑。自己今日虽然和皇上有一面之缘,可也就是自己对他印象颇深,皇上估计都不记得自己到底长什么样呢,怎么会突然派人寻自己呢?
他可不认为是因为自己的一番才华吸引的缘故。论天赋才情,李梦阳、康海二人乃是七人之中的佼佼者,自己也只是与其余四人比肩而已。或则是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举荐?这好像也说不通啊,自己既不是他的学生,又和他没有什么交情,在朝廷更是声名不显。
“公公,皇上找微臣所谓何事?”王廷相看向眼前的王岳,或许他会知晓一二。
王岳回头看了他一眼,也有些奇怪皇上找这位从七品芝麻小官做什么。摇了摇头,“咱家也不知皇上找您何事,你到了自然就明白了。”
王廷相深深看了一眼这位红袍中官,也不知他是不愿说还是真的不知道。不过两人身份相差极大,知道再怎么问估计也问不出什么结果,也就直接闭口不言了。
当郑德从宫后苑刚回来,突然抬头一看,王岳拉着一个穿着青袍官服的年轻官员急匆匆而来,一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下意识问道,“王岳,您这是干嘛?”
王岳闻言也发现了皇上,高兴地拉着王廷相赶紧走了过来,指着他道,“回万岁爷的话,这位就是兵部给事中王廷相,奴婢给你寻来了。”
“微臣兵部给事中王廷相参见皇上。”见到皇上后,王廷相有些激动的心情反倒是平复下来了。果然是上午见过的那位自称李阁老远房堂侄的那位“少年”,整了整衣冠,躬身行礼。
王廷相?郑德看着眼前这位三十出头,不卑不亢、儒雅的年轻官员,初次感官倒是不错。
“今天上午我们倒是见了一面,可惜也只是匆匆一别。”郑德看着他一时唏嘘不已。想着若不是因为有金手指的存在,自己估计都要如刘备错失孔明一般错过一个不世之才了。
却让王廷相一时摸不着头脑。听皇上话里的意思,好像两人未能相识是一件多么巨大的憾事,可这可能吗?
“你有什么想说的?”郑德看向他,虽然一开始急切想见到此人,却也是好奇心所致。想知道能够被类比为商鞅、吴起之流的人长什么样子。可见了面之后,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好没头没尾地问了一句。
这更让王廷相更是如坠云里雾里,不明白皇帝到底寻自己所为何事。最后想了想,他还是从袖子之中拿出自己想要上疏的奏本,呈了上去,“这是微臣今日上书所言十事,还望陛下能够采纳。”
接过递过来的奏本,郑德还真是被吓了一跳,自己刚才只不过随口一问,没想到这位仁兄还真有准备啊。难道历史上那些锐志改革的政治家,都是随身带着自己的政治主张,遇见明君贤主就准备随时掏出来?
当然若是王廷相听见此言,定会哭笑不得,自己只不过是写了一封奏疏适逢其会罢了。
郑德怒气冲冲的来到了宫后苑,显然对廷议的结果很是不满。当然作为皇帝他也可以强行下旨,不过看刘健的样子多半会被内阁驳回的。
郑德这一个月闲着无事凭着,翻看了《宪宗实录》。其中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的是宪宗生母周太后反对其嫡母钱太后与英宗合葬,遭到群臣的反对几次下旨均被驳回,最后甚至集齐跪在文华殿前哭声震天,逼得宪宗皇帝不得不让步。这也是郑德听到廷议结果后虽然当场翻脸,却并没有没有强制下诏的原因,显然也不想弄出这么一遭来。
在宫后苑散步的郑德突然想起今日遇到的那七名年轻的官员,想到李东阳推举的李梦阳、康海二人,也不知道这两位能力到底如何。便摊开左手,点开系统,将李两人的名字输了进去。
李梦阳
最高官位:江西按司提学副使
能力评级:c级
系统评价:中山狼
康海
最高官位:翰林院修撰
能力评级:b级
系统评价:仕途短暂,无法评价
一个c级一个b级,看到这个结果,郑德不免有些淡淡的失落。没想到李东阳推荐的这两人能力也并不算出众,康海还好一些,也算的中等水平。至于这个李梦阳能力就实在太差了,还有中山狼这算是什么评价?
直到看了两人的生平介绍,郑德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李梦阳因为嫉恶如仇的性格得罪刘瑾下狱,康海为了救他与刘瑾对饮一夜。后刘瑾失败导致康海受到牵连,李梦阳未说一言救之。导致康海削籍为民,之后作杂剧《中山狼》而讽刺李梦阳。而李梦阳也因为刚直的性格没过多久在官场上栽了个大跟头,终生不仕,这也是两人官位不高的原因。
现在郑德来到这个世界后,这些事估计就不会再发生了。不过郑德对李梦阳也是好感尽失,对康海却是颇觉惋惜。看他殿试策论的对答,若是他能够在仕途走的更远一些,或许评价可能更上一级。
连两位被李东阳重点推荐的人能力评级都不算高,郑德对剩下的人也不抱希望,只不过还抱着一丝期望搜索下去。果然,剩下的几人能力评级都是清一色的c级,也只有一个王九思让人眼前一亮达到了b级。不过,当最后一个名字输进去的时候,郑德惊讶的张大了嘴巴,一脸不可置信。
王廷相
最高官位: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能力评级:s级
系统评价: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致力于在教育、军事、土地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改革,其才应该不下于商鞅吴起之流。
看到这个评价郑德彻底震住了,要知道系统的评价都是非常吝啬,更是以冷嘲热讽居多,而且只有寥寥数语。而王廷相的这个评价,可以看出系统对此人非常看重推崇,而且不惜以商鞅吴起类比。商鞅是谁,让大秦崛起兵吞六国的伟大改革家。而吴起也是一位让身处四战之地的魏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的牛人。
看到这,郑德激动的浑身发抖。他此刻的心情,已经不是一句捡到宝能够诉说的。可惜在浩然居那七位士子除了康海、李梦阳两人,其余之人他根本没有多看,自然也不知道王廷相长什么样。
郑德此刻倒是急切想和王廷相这位能力堪比商鞅的改革家认识一番,赶紧对外喊了一句,“快来人。”
“皇上,什么事。”王岳走了进来,看到神情激动的郑德,也是一惊,皇上这是怎么了?
“你去把王廷相请进宫来。”郑德对着他吩咐了一句。
王廷相,这是谁啊?王岳想不起来这是谁,估计是个无名小卒。再说了皇上也没有说官职,这要去哪找啊。
看着一时愣在原地的王岳,郑德颇感不满的大喊了一句,“快去啊,还愣着干嘛?”
“奴婢这就去。”王岳看到皇帝面色不善的看着自己,甭管找不找,赶紧先答应下来再说。
说完便跑出去寻人了。虽然不知道这人是谁,不过只要在朝廷任职,他还是能够找来,只不过要颇费一番周折。
……
明翰林院为政府储材之地。自英宗朝形成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从一名前途光明的庶吉士“散馆”为一名兵部给事中,王廷相或许是不幸运的。不过他也并未因此而意志消沉,反而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和自己的六位友人在“浩然居”直接分手后,王廷相却是没有回家,反而来到了六科直房内,开始写奏本准备上疏。
作为一名当代版的“愤青”,王廷相自然对大明当今诸多弊端颇为不满。可惜作为一名从七品芝麻官的兵部给事中,虽然品卑而权重,却也只有提提意见的权利。至于皇帝采纳不采纳,就不是他能够管的了的了。
就像郑德的便宜老爹在世,王廷相就上疏过好几次。可惜提出了许多意见都石沉大海,不见回音,也让他颇觉得心灰意冷。至于郑德这个风评还不如弘治帝的新皇,他也尽职尽责地曾上书过提提意见,不过至今还没有任何回音。
今日有幸见到当今皇上,却没有认出来。失去了一个直谏的机会,说不懊恼是假的。又听闻李东阳说皇帝宽宥了自己等人对先帝的冒犯之言,看来这位新皇其实也并没有文武百官那般说的顽劣,却也是有容人之量的,也让他再次生出上疏的想法。
洋洋洒洒几千字一气呵成,将自己这多年来所看所思所想全部倾吐在字里行间。连午饭都没顾上吃,也可见此时此刻他心情之亢奋可见一般。
提笔放下,看了眼手中的奏本,又抬头遥望了一眼那根本看不见的乾清宫所在,却突然觉得有些忐忑不安。也不知能否让皇上看见自己的这一番心血之作,患得患失。不过随即洒然一笑,身为人臣,自当尽人事听天命,岂可因为患得患失而瞻前顾后?
将奏本收好准备送入通政司转交内阁入奏,回头却看到一名红袍中官急匆匆进来,看到他赶紧喊道,“可是王廷相王大人?”
“正是下官,公公这是?”王廷相看着眼前这位红袍中官,不明白这位权重的大太监怎么突然找上自己了?
王岳闻言一喜,二话不说抓起王廷相就走,“哎呀,你可是让咱家一顿好找啊。快走,莫要让皇上等急了。”
皇上?皇上这么着急找自己做什么?王廷相二丈和尚莫不着头脑。自己今日虽然和皇上有一面之缘,可也就是自己对他印象颇深,皇上估计都不记得自己到底长什么样呢,怎么会突然派人寻自己呢?
他可不认为是因为自己的一番才华吸引的缘故。论天赋才情,李梦阳、康海二人乃是七人之中的佼佼者,自己也只是与其余四人比肩而已。或则是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举荐?这好像也说不通啊,自己既不是他的学生,又和他没有什么交情,在朝廷更是声名不显。
“公公,皇上找微臣所谓何事?”王廷相看向眼前的王岳,或许他会知晓一二。
王岳回头看了他一眼,也有些奇怪皇上找这位从七品芝麻小官做什么。摇了摇头,“咱家也不知皇上找您何事,你到了自然就明白了。”
王廷相深深看了一眼这位红袍中官,也不知他是不愿说还是真的不知道。不过两人身份相差极大,知道再怎么问估计也问不出什么结果,也就直接闭口不言了。
当郑德从宫后苑刚回来,突然抬头一看,王岳拉着一个穿着青袍官服的年轻官员急匆匆而来,一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下意识问道,“王岳,您这是干嘛?”
王岳闻言也发现了皇上,高兴地拉着王廷相赶紧走了过来,指着他道,“回万岁爷的话,这位就是兵部给事中王廷相,奴婢给你寻来了。”
“微臣兵部给事中王廷相参见皇上。”见到皇上后,王廷相有些激动的心情反倒是平复下来了。果然是上午见过的那位自称李阁老远房堂侄的那位“少年”,整了整衣冠,躬身行礼。
王廷相?郑德看着眼前这位三十出头,不卑不亢、儒雅的年轻官员,初次感官倒是不错。
“今天上午我们倒是见了一面,可惜也只是匆匆一别。”郑德看着他一时唏嘘不已。想着若不是因为有金手指的存在,自己估计都要如刘备错失孔明一般错过一个不世之才了。
却让王廷相一时摸不着头脑。听皇上话里的意思,好像两人未能相识是一件多么巨大的憾事,可这可能吗?
“你有什么想说的?”郑德看向他,虽然一开始急切想见到此人,却也是好奇心所致。想知道能够被类比为商鞅、吴起之流的人长什么样子。可见了面之后,一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好没头没尾地问了一句。
这更让王廷相更是如坠云里雾里,不明白皇帝到底寻自己所为何事。最后想了想,他还是从袖子之中拿出自己想要上疏的奏本,呈了上去,“这是微臣今日上书所言十事,还望陛下能够采纳。”
接过递过来的奏本,郑德还真是被吓了一跳,自己刚才只不过随口一问,没想到这位仁兄还真有准备啊。难道历史上那些锐志改革的政治家,都是随身带着自己的政治主张,遇见明君贤主就准备随时掏出来?
当然若是王廷相听见此言,定会哭笑不得,自己只不过是写了一封奏疏适逢其会罢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