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 第八章 立威(1)
- 9 第九章 立威(2)
- 10 第十章 交易
- 11 第十一章 南厅
- 12 第十二章 好水川之梦
- 13 第十三章 富弼(1)
- 14 第一十四章 富弼(2)
- 15 第十五章 富弼(3)
- 16 第一十六章 参政(1)
- 17 第一十七章 参政(2)
- 18 第一十八章 参政(3)
- 19 第一十九章 参政(4)
- 20 第二十章 参政(5)
- 21 第二十一章 国公千秋(1)
- 22 第二十二章 国公千秋(2)
- 23 第二十三章 国公千秋(3)
- 24 第二十四章 国公千秋(4)
- 25 第二十五章 世宦之家的智慧
- 26 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1)
- 27 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2)
- 28 第二十七章 一忠遮百丑
- 29 第二十八章 风流官家
- 30 第二十九章 外戚(1)
- 31 第三十一章 外戚(2)
- 32 第三十二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1)
- 33 第三十三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2)
- 34 第三十四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3)
- 35 第三十五章 元昊气晕了(1)
- 36 第三十六章 元昊气晕了(2)
- 37 第三十七章 元昊被气晕了(3)
- 38 第三十八章 国公圣明(1)
- 39 第三十九章 国公圣明(2)
- 40 第四十章 国公圣明(3)
- 41 第四十一章 国公圣明(4)
- 42 第四十二章 国公圣明(5)
- 43 第四十三章 国公圣明(6)
- 44 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
- 45 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
- 46 第四十六章 良才美玉
- 47 第四十六章 狄青正壮年
- 48 第四十八章 屁股决定脑袋
- 49 第四十九章 前世阴霾
- 50 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
- 51 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 52 第五十二章 甘昭吉(2)
- 53 第五十三章 借力打力
- 54 第五十四章 打草惊蛇(1)
- 55 第五十五章 打草惊蛇(2)
- 56 第五十六章 人事纷纷
- 57 第五十六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1)
- 58 第五十七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2)
- 59 第五十九章 只有充钱才可以变得更强
- 60 第六十章 小报
- 61 第六十一章 滚刀肉
- 62 第六十二章 富弼办小报
- 63 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 64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 65 第六十五章 用人之道
- 66 第六十六章 工具
- 67 第六十七节 奸臣的手段
- 68 第六十七章 落子定川寨
- 69 第六十九章 预设伏笔
- 70 第七十章 头大的官家
- 71 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
- 72 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
- 73 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
- 74 第七十四章 人质
- 75 第七十五章 实验的想法
- 76 第七十六章 洗脑(1)
- 77 第七十七章 洗脑(2)
- 78 第七十八章 实验(2)
- 79 第七十九章 实验(2)
- 80 第八十章 实验(3)
- 8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 82 第八十二章 潜龙在渊(2)
- 83 第八十三章 惊雷(1)
- 84 第八十四章 惊雷(2)
- 85 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
- 86 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
- 87 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
- 88 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
- 89 第八十九章 青唐来使(2)
- 90 第九十章 缘由
- 91 第九十一章 爱是一道光
- 92 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93 第九十三章 惊变(1)
- 94 第九十四章 惊变(2)
- 95 第九十五章 唐王(1)
- 96 第九十六章 唐王(2)
- 97 第九十七章 孝子(1)
- 98 第九十八章 孝子(2)
- 99 第九十九章 听政(1)
- 100 第一百章 听政(2)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回禀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父子计议
- 104 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吐蕃使者
- 106 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辽国谋议(2)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边事(1)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边事(2)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御前会议(1)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洋的馈赠(1)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洋的馈赠(2)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G2(3)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家阿舅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庆暦之盟(2)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庆暦之盟(3)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唐王爷爷(1)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唐王爷爷(2)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贼(2)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
- 131 第一百三十一节 入寇(2)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危(1)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十八章 参政(3)
第一十八章 参政(3)
和往常一样,吕夷简在自己的申国公府邸中吃着老家寿州送来的刀鱼。这是他的最爱!
几乎每逢喜事,就爱吃上一条。
不过,这种刀鱼从寿州送到汴京,价格可不便宜!
一条就要一贯钱!
也就吕夷简这种级别的高官,能仅靠俸禄就吃得起。
吕夷简刚刚吃完一条刀鱼,他的儿子吕公绰就匆匆忙忙的来到他面前:“父亲,晁宗悫刚刚派人来送藁书……”
“藁书?”吕夷简放下筷子,奇怪了起来:“什么藁书?”
“政事堂集议的藁书!”吕公绰咬着牙齿说道。
啪!
吕夷简重重的将筷子砸到案几上,神色一下子就变得恐怖起来:“胡闹!”
“他晁宗悫有什么资格召开政事堂集议?问过我了吗?”
这种绕开首相,擅自召开集议的做法,让吕夷简不可避免的想起了当年扳倒丁谓的时候,他的老上司王曾的做法。
当时王曾通过一次退朝的时候,忽然请求留对的机会,将丁谓的罪行全部在刘太后面前数落出来。
这直接让刘太后大怒,连宣麻罢相的程序也不用了。
直接罢免丁谓,将之深贬黜朝。
现在,晁宗悫绕开他这个首相,召开政事堂集议的做法,与王曾当年的做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都是忽然袭击,都是无视首相本人的威权,都是对首相本人的挑衅!
若不及时反应,说不定,会被人以为他吕夷简老朽了。
“父亲息怒!”吕公绰连忙劝道:“晁宗悫总归是参知政事,而且,今日乃是他知印,在制度上没有问题……”
吕夷简醒悟过来,止住骂声。
晁宗悫不是另外三位参知政事。
他是官家亲自点的将,就是官家放在正府里监视他的施政的人。
所以,晁宗悫忽然选择在今天召开政事堂集议。
恐怕,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于是,吕夷简伸手道:“藁书拿来我看看!”
吕公绰连忙将一封宣纸裱起来的牒书递给吕夷简,吕夷简拿在手里,看了一眼便沉吟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吕夷简才道:“晁宗悫说‘国公德音,以授两府,臣不敢轻决,乃伏请两府裁议……’”
“这老学究,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他不满的道。
在这位强硬的首相看来,晁宗悫应该先和他商量,拿出意见和共识了,再拿到政事堂上讨论。
何必把枢密院的那帮人也牵扯进来?
章得象、郑戬、杜衍……这三个人可和他吕夷简不是一路人。
“父亲,我听说,今日右正言富弼去了春坊,伏閤求见寿国公……”吕公绰在旁边小心翼翼的说道:“会不会,这个事情是富弼搞出来的?”
“有可能!”吕夷简想了想,道:“富彦国和范仲淹一向走的很近!”
“还真有可能是此人在国公面前说了他们那些歪理邪说,蛊惑了国公的圣听!”
说着,吕夷简的眉头就深深的皱了起来。
范仲淹是他的心病。
那个徐州来的穷措大,脾气、性格如他,但政见却和他这个首相南辕北辙。
特别是在当年的废后郭氏问题上,和他专门唱反调。
而也是因为废后郭氏,所以,范仲淹成为了吕夷简的心头大患!
因为,吕夷简很明白,那个已经死了的皇后,在当今官家心里面的分量!
而范仲淹当年保郭氏的举动,让他在官家心里面加分无数。
特别是郭氏暴毙后,范仲淹在官家心里面就自动上升为忠臣义士了。
这些年来,吕夷简想法设法的打压、压制和限制范仲淹,就是怕这个徐州的措大,抢了他在官家面前的位置。
可惜,费尽心思的打压范仲淹,反而适得其反,更让范仲淹写出了一篇《灵乌赋》,一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让其瞬间名动天下,成为了目前大宋朝野上下翘首以盼的‘贤臣志士’。
特别是西京洛阳那个垃圾场里的那些家伙,天天帮着范仲淹造势。
仿佛,能救天下,能救大宋的,只有他范希文了。
更让吕夷简忌惮的,还是官家的态度。
去年,韩琦举荐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本来他是不同意的。
但官家的态度却非常坚决,亲临政事堂,主持会议,除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更钦点他知延州,主持麒延路的军事。
连朋党的指责,也压不住范仲淹了!
如今,范仲淹的‘朋党’富弼,又入了那位寿国公的法眼。
这让吕夷简不由得眉头紧皱。
他想了很久,才终于转身,对吕公绰道:“公绰,你马上拿我得帖子,去见其他三位参知政事,告诉他们,今天的政事堂集议,要顾全大局,要有忧患意识!”
“儿子这就去……”吕公绰立刻恭身一拜。
…………………………
赵昕坐在床榻上。
他的面前,堆满了书籍。
这些都是他宫殿里的藏书。
他住的地方,叫春坊,乃是在这皇城南区,东华门的北侧的一个小小的宫殿。
这里,从太宗开始,就是大宋皇太子所居。
他生下来后,不到半岁,就被他父亲送到了这里。
原因是很简单的。
他的生母苗氏,出生太卑微,不过是他父亲乳母的女儿,无论是制度还是规矩,都不容许大宋国本被一个出生如此卑微的妃子抚养。
所以,将他送来这春坊太子之居,以皇子而居太子之殿。
这样就方便皇后以及他父亲所宠爱的那位张才人名正言顺的抚养和教育赵昕。
讲道理,其实这还算很温情的做法了。
最起码赵昕还能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还能隔个十天半个月团聚一下。
他的父亲,当今的官家可是从生下来就被抱走,直到生母去世都没有见过对方一面的。
要不是吕夷简,说不定,他父亲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会不知道。
不过,这却是方便了赵昕给自己打补丁。
春坊之中,有大量的藏书和典籍。
其中就包括了无数大宋典章与朝会实录。
这些都是他前世看过无数遍的东西,自然,只需要再看一遍,就基本能记住大概。
如此,他对很多事情的了解和熟悉,也就起码有了一个可以对外的解释了。
于是,他看书的速度,快的超乎想象。
让所有在侧的宫女、宦官,瞠目结舌,震撼万分。
“国公,真圣王也!”许希感慨着提笔在自己面前的宣纸上写下:癸未,国公阅春坊藏书百卷,众皆以为神。
几乎每逢喜事,就爱吃上一条。
不过,这种刀鱼从寿州送到汴京,价格可不便宜!
一条就要一贯钱!
也就吕夷简这种级别的高官,能仅靠俸禄就吃得起。
吕夷简刚刚吃完一条刀鱼,他的儿子吕公绰就匆匆忙忙的来到他面前:“父亲,晁宗悫刚刚派人来送藁书……”
“藁书?”吕夷简放下筷子,奇怪了起来:“什么藁书?”
“政事堂集议的藁书!”吕公绰咬着牙齿说道。
啪!
吕夷简重重的将筷子砸到案几上,神色一下子就变得恐怖起来:“胡闹!”
“他晁宗悫有什么资格召开政事堂集议?问过我了吗?”
这种绕开首相,擅自召开集议的做法,让吕夷简不可避免的想起了当年扳倒丁谓的时候,他的老上司王曾的做法。
当时王曾通过一次退朝的时候,忽然请求留对的机会,将丁谓的罪行全部在刘太后面前数落出来。
这直接让刘太后大怒,连宣麻罢相的程序也不用了。
直接罢免丁谓,将之深贬黜朝。
现在,晁宗悫绕开他这个首相,召开政事堂集议的做法,与王曾当年的做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都是忽然袭击,都是无视首相本人的威权,都是对首相本人的挑衅!
若不及时反应,说不定,会被人以为他吕夷简老朽了。
“父亲息怒!”吕公绰连忙劝道:“晁宗悫总归是参知政事,而且,今日乃是他知印,在制度上没有问题……”
吕夷简醒悟过来,止住骂声。
晁宗悫不是另外三位参知政事。
他是官家亲自点的将,就是官家放在正府里监视他的施政的人。
所以,晁宗悫忽然选择在今天召开政事堂集议。
恐怕,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于是,吕夷简伸手道:“藁书拿来我看看!”
吕公绰连忙将一封宣纸裱起来的牒书递给吕夷简,吕夷简拿在手里,看了一眼便沉吟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吕夷简才道:“晁宗悫说‘国公德音,以授两府,臣不敢轻决,乃伏请两府裁议……’”
“这老学究,真是越老越糊涂了!”他不满的道。
在这位强硬的首相看来,晁宗悫应该先和他商量,拿出意见和共识了,再拿到政事堂上讨论。
何必把枢密院的那帮人也牵扯进来?
章得象、郑戬、杜衍……这三个人可和他吕夷简不是一路人。
“父亲,我听说,今日右正言富弼去了春坊,伏閤求见寿国公……”吕公绰在旁边小心翼翼的说道:“会不会,这个事情是富弼搞出来的?”
“有可能!”吕夷简想了想,道:“富彦国和范仲淹一向走的很近!”
“还真有可能是此人在国公面前说了他们那些歪理邪说,蛊惑了国公的圣听!”
说着,吕夷简的眉头就深深的皱了起来。
范仲淹是他的心病。
那个徐州来的穷措大,脾气、性格如他,但政见却和他这个首相南辕北辙。
特别是在当年的废后郭氏问题上,和他专门唱反调。
而也是因为废后郭氏,所以,范仲淹成为了吕夷简的心头大患!
因为,吕夷简很明白,那个已经死了的皇后,在当今官家心里面的分量!
而范仲淹当年保郭氏的举动,让他在官家心里面加分无数。
特别是郭氏暴毙后,范仲淹在官家心里面就自动上升为忠臣义士了。
这些年来,吕夷简想法设法的打压、压制和限制范仲淹,就是怕这个徐州的措大,抢了他在官家面前的位置。
可惜,费尽心思的打压范仲淹,反而适得其反,更让范仲淹写出了一篇《灵乌赋》,一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让其瞬间名动天下,成为了目前大宋朝野上下翘首以盼的‘贤臣志士’。
特别是西京洛阳那个垃圾场里的那些家伙,天天帮着范仲淹造势。
仿佛,能救天下,能救大宋的,只有他范希文了。
更让吕夷简忌惮的,还是官家的态度。
去年,韩琦举荐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本来他是不同意的。
但官家的态度却非常坚决,亲临政事堂,主持会议,除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更钦点他知延州,主持麒延路的军事。
连朋党的指责,也压不住范仲淹了!
如今,范仲淹的‘朋党’富弼,又入了那位寿国公的法眼。
这让吕夷简不由得眉头紧皱。
他想了很久,才终于转身,对吕公绰道:“公绰,你马上拿我得帖子,去见其他三位参知政事,告诉他们,今天的政事堂集议,要顾全大局,要有忧患意识!”
“儿子这就去……”吕公绰立刻恭身一拜。
…………………………
赵昕坐在床榻上。
他的面前,堆满了书籍。
这些都是他宫殿里的藏书。
他住的地方,叫春坊,乃是在这皇城南区,东华门的北侧的一个小小的宫殿。
这里,从太宗开始,就是大宋皇太子所居。
他生下来后,不到半岁,就被他父亲送到了这里。
原因是很简单的。
他的生母苗氏,出生太卑微,不过是他父亲乳母的女儿,无论是制度还是规矩,都不容许大宋国本被一个出生如此卑微的妃子抚养。
所以,将他送来这春坊太子之居,以皇子而居太子之殿。
这样就方便皇后以及他父亲所宠爱的那位张才人名正言顺的抚养和教育赵昕。
讲道理,其实这还算很温情的做法了。
最起码赵昕还能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还能隔个十天半个月团聚一下。
他的父亲,当今的官家可是从生下来就被抱走,直到生母去世都没有见过对方一面的。
要不是吕夷简,说不定,他父亲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会不知道。
不过,这却是方便了赵昕给自己打补丁。
春坊之中,有大量的藏书和典籍。
其中就包括了无数大宋典章与朝会实录。
这些都是他前世看过无数遍的东西,自然,只需要再看一遍,就基本能记住大概。
如此,他对很多事情的了解和熟悉,也就起码有了一个可以对外的解释了。
于是,他看书的速度,快的超乎想象。
让所有在侧的宫女、宦官,瞠目结舌,震撼万分。
“国公,真圣王也!”许希感慨着提笔在自己面前的宣纸上写下:癸未,国公阅春坊藏书百卷,众皆以为神。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