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3 第十三章 富弼(1)
- 14 第一十四章 富弼(2)
- 15 第十五章 富弼(3)
- 16 第一十六章 参政(1)
- 17 第一十七章 参政(2)
- 18 第一十八章 参政(3)
- 19 第一十九章 参政(4)
- 20 第二十章 参政(5)
- 21 第二十一章 国公千秋(1)
- 22 第二十二章 国公千秋(2)
- 23 第二十三章 国公千秋(3)
- 24 第二十四章 国公千秋(4)
- 25 第二十五章 世宦之家的智慧
- 26 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1)
- 27 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2)
- 28 第二十七章 一忠遮百丑
- 29 第二十八章 风流官家
- 30 第二十九章 外戚(1)
- 31 第三十一章 外戚(2)
- 32 第三十二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1)
- 33 第三十三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2)
- 34 第三十四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3)
- 35 第三十五章 元昊气晕了(1)
- 36 第三十六章 元昊气晕了(2)
- 37 第三十七章 元昊被气晕了(3)
- 38 第三十八章 国公圣明(1)
- 39 第三十九章 国公圣明(2)
- 40 第四十章 国公圣明(3)
- 41 第四十一章 国公圣明(4)
- 42 第四十二章 国公圣明(5)
- 43 第四十三章 国公圣明(6)
- 44 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
- 45 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
- 46 第四十六章 良才美玉
- 47 第四十六章 狄青正壮年
- 48 第四十八章 屁股决定脑袋
- 49 第四十九章 前世阴霾
- 50 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
- 51 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 52 第五十二章 甘昭吉(2)
- 53 第五十三章 借力打力
- 54 第五十四章 打草惊蛇(1)
- 55 第五十五章 打草惊蛇(2)
- 56 第五十六章 人事纷纷
- 57 第五十六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1)
- 58 第五十七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2)
- 59 第五十九章 只有充钱才可以变得更强
- 60 第六十章 小报
- 61 第六十一章 滚刀肉
- 62 第六十二章 富弼办小报
- 63 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 64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 65 第六十五章 用人之道
- 66 第六十六章 工具
- 67 第六十七节 奸臣的手段
- 68 第六十七章 落子定川寨
- 69 第六十九章 预设伏笔
- 70 第七十章 头大的官家
- 71 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
- 72 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
- 73 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
- 74 第七十四章 人质
- 75 第七十五章 实验的想法
- 76 第七十六章 洗脑(1)
- 77 第七十七章 洗脑(2)
- 78 第七十八章 实验(2)
- 79 第七十九章 实验(2)
- 80 第八十章 实验(3)
- 8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 82 第八十二章 潜龙在渊(2)
- 83 第八十三章 惊雷(1)
- 84 第八十四章 惊雷(2)
- 85 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
- 86 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
- 87 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
- 88 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
- 89 第八十九章 青唐来使(2)
- 90 第九十章 缘由
- 91 第九十一章 爱是一道光
- 92 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93 第九十三章 惊变(1)
- 94 第九十四章 惊变(2)
- 95 第九十五章 唐王(1)
- 96 第九十六章 唐王(2)
- 97 第九十七章 孝子(1)
- 98 第九十八章 孝子(2)
- 99 第九十九章 听政(1)
- 100 第一百章 听政(2)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回禀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父子计议
- 104 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吐蕃使者
- 106 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辽国谋议(2)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边事(1)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边事(2)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御前会议(1)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洋的馈赠(1)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洋的馈赠(2)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G2(3)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家阿舅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庆暦之盟(2)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庆暦之盟(3)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唐王爷爷(1)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唐王爷爷(2)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贼(2)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
- 131 第一百三十一节 入寇(2)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危(1)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三章 国公千秋(3)
第二十三章 国公千秋(3)
随着吕夷简的低头服软,从去年七月开始,两府之间相持不下的攻守之争,旋即落下帷幕。但一个新的问题,随即浮出水面:怎么守?派谁守?
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正府的参知政事和枢府的副使们,眉头都开始皱起来。
因为,即使主守,也分范仲淹方案、张方平方案、杜衍方案和夏竦当年上书提议的十项方略。
此外,要花多少钱去修訾寨堡垒,才可以将西贼彻底封锁在横山以西呢?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吕夷简自然也立刻想到了这些问题。
于是,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旋即,这位首相俯首拜道:“老臣斗胆,伏乞国公明示,若用守策,何以御贼于国门之外?”
这就是这位老首相的性格和脾气了。
哪怕输了,也从来不会叫自己的对手和敌人好受。
即使对方是前辈、上司,甚至是官家。
也要让他难受!
吕夷简的这个问题,若换了其他人,哪怕是范仲淹、尹洙这样熟悉西事,胸有沟壑的名臣,恐怕一时半会,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甚至连策略也拿不出来。
没办法,军国之事,从来由不得马虎大意。
且,大宋与元昊叛军控制的区域接壤的面积相当广大。
从泾原路至麒延路、环庆路,还有河外三州,涵盖两三千里的广袤面积。
地理和环境又无比复杂,从太宗开始,大宋朝野就为此头疼无比。
不然,那里能轮得到元昊嚣张?
可惜,吕夷简面对的是赵昕。
一个在前世,统治了这个国家三十多年,还在其统治生涯的巅峰,灭亡了西夏的重生者。
自然,赵昕早就实践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可以将西夏活活饿死在横山以西的方案。
所以,赵昕闻言根本不慌。
他在自己父亲怀里微微一笑,然后道:“孤听说,去年,为了抚恤三川口之败的死难将士遗孤,也为了振奋士气,鼓励军民杀贼,国家出左藏钱一百万贯以输陕西……有这事吗?”
吕夷简点点头,答道:“确有此事!”
“孤还听说,自西贼起事以来,国家输边之费,一岁常常数百万贯……”赵昕又问:“元台,此事可属实?”
“属实!”吕夷简又点头。
但就是不知道,这位寿国公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赵昕听着,却是微笑着,图穷匕见:“孤还听说,自西贼起兵,麒延、环庆、泾原诸路富商、地主,纷纷逃亡,其地多废……有此事吗?”
吕夷简听着,又点点头。
“买下他们的地!”赵昕抬起头,看着吕夷简,目光坚毅的道:“如今,战事纷纷,三路地价必然大跌,正府和枢府,应该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事情吧?也应该开始买地、并地和收地了吧?”
大宋王朝,和之前的所有中国王朝都不一样。
大宋王朝,不抑兼并,不抑置产,但是坚决废奴,严格限制地主豪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既然不抑兼并,那就必须有另外一个办法来平衡国内财富,给底层农民一条出路。
于是,大宋别出心裁的使用了官田制度。
前世,赵昕登基时,就有参知政事按照制度,向他报告整个国家的具体情况。
于是他得知,彼时大宋在册官私垦田总数为八百余万顷。
其中,官田数量为三十二万顷,占总垦田数的百分之四左右。
但过了几年,王安石为相的时候,报告说,官田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五十八万顷,占了总垦田数的百分之七了,所以,请求发卖其中二十万顷,以平衡官私垦田,使天下臣民皆‘沐陛下之德’。
发现了什么没有?
北宋,是在以国家为意志,通过出卖或者收购土地,来对社会财富和土地进行再平衡。
当官田数量低于某个数字时,国家就以三司、正府来指挥地方官府,大量收购和购买土地,而当官田数量高于某个数字时,又通过官府将这些多余的土地出售。
就和常平仓一样,国家手里控制的官田,就是社会物价与财富的平衡器。
而私人那里是国家的对手?
特别是,大宋王朝乃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文官社会。
所以,大宋王朝始终控制大量的土地!
吕夷简听着,却是不太明白,赵昕到底想说什么?
他疑惑着问道:“国公,老臣愚昧,不知道国公问此事,究竟想做什么?”
赵昕微笑着,从自己父亲怀里跳到床榻上,然后从床榻上堆着的邸报、奏疏、关报里,翻翻找找,终于找到了一册已经发黄的老旧奏疏。
接着,他将这册书打开,翻到了中间的一页,便将这书奋力的举起来,献宝一样的给自己父亲看:“阿耶,阿耶,你看,这上面有真宗皇帝的时候,名将曹公的请奏以及真宗皇帝的批复……”
于是,赵祯凑过去,就看到了发黄的书册上的那一行行文字。
“知镇戎军臣玮昧死以奏:军境川原夷况,便于骑战,非中国之利也……臣斗胆,请以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请给以境内闲田,永蠲其租,春秋耕敛,出兵而护作之!”
而在这些文字下,真宗皇帝的御笔批示,格外显目:着令如玮奏,沿边设弓箭手,募民以守边,给地两顷,出甲士一人,及三顷者出战马一匹,设堡戎、列部伍,补指挥使以下!
于是,赵祯想了起来,好像是在天圣中,有朝臣请求解散沿边弓箭手,理由是这些人不交税,还很霸道,不利于地方治安。
时任陕西转运使范雍闻之,立刻上书已故的章献明肃太后,据理力争,才没有让这个命令执行下去。
但之后,就很少有人议论这个事情了。
国家的公文邸报上,也很少有闻弓箭手三字。
心里面疑惑着,赵祯就听到了自己爱子稚嫩但坚决的声音:“自宝元以来,国家为西贼岁费数百万贯,此外还需抚恤、赈济士卒、将校,优免士大夫边民,亦费无算!”
“而麒延、泾原、环庆三路,今民逃亡者众,地多荒废,中枢出钱百万贯,足可得田二十万顷以上!”
“二十万顷良田,足可供养弓箭手一万!”
“孤又闻,沿边多有荒地,令民垦之,以授弓箭手,又可养一万!”
“更可募衡山熟番,如中国弓箭手之制,令其垦地以自守!”
“如此,国家费钱不过三五百万贯,却可得沿边长治久安,又能令西贼不敢东顾!”
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
正府的参知政事和枢府的副使们,眉头都开始皱起来。
因为,即使主守,也分范仲淹方案、张方平方案、杜衍方案和夏竦当年上书提议的十项方略。
此外,要花多少钱去修訾寨堡垒,才可以将西贼彻底封锁在横山以西呢?
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吕夷简自然也立刻想到了这些问题。
于是,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旋即,这位首相俯首拜道:“老臣斗胆,伏乞国公明示,若用守策,何以御贼于国门之外?”
这就是这位老首相的性格和脾气了。
哪怕输了,也从来不会叫自己的对手和敌人好受。
即使对方是前辈、上司,甚至是官家。
也要让他难受!
吕夷简的这个问题,若换了其他人,哪怕是范仲淹、尹洙这样熟悉西事,胸有沟壑的名臣,恐怕一时半会,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甚至连策略也拿不出来。
没办法,军国之事,从来由不得马虎大意。
且,大宋与元昊叛军控制的区域接壤的面积相当广大。
从泾原路至麒延路、环庆路,还有河外三州,涵盖两三千里的广袤面积。
地理和环境又无比复杂,从太宗开始,大宋朝野就为此头疼无比。
不然,那里能轮得到元昊嚣张?
可惜,吕夷简面对的是赵昕。
一个在前世,统治了这个国家三十多年,还在其统治生涯的巅峰,灭亡了西夏的重生者。
自然,赵昕早就实践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可以将西夏活活饿死在横山以西的方案。
所以,赵昕闻言根本不慌。
他在自己父亲怀里微微一笑,然后道:“孤听说,去年,为了抚恤三川口之败的死难将士遗孤,也为了振奋士气,鼓励军民杀贼,国家出左藏钱一百万贯以输陕西……有这事吗?”
吕夷简点点头,答道:“确有此事!”
“孤还听说,自西贼起事以来,国家输边之费,一岁常常数百万贯……”赵昕又问:“元台,此事可属实?”
“属实!”吕夷简又点头。
但就是不知道,这位寿国公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赵昕听着,却是微笑着,图穷匕见:“孤还听说,自西贼起兵,麒延、环庆、泾原诸路富商、地主,纷纷逃亡,其地多废……有此事吗?”
吕夷简听着,又点点头。
“买下他们的地!”赵昕抬起头,看着吕夷简,目光坚毅的道:“如今,战事纷纷,三路地价必然大跌,正府和枢府,应该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事情吧?也应该开始买地、并地和收地了吧?”
大宋王朝,和之前的所有中国王朝都不一样。
大宋王朝,不抑兼并,不抑置产,但是坚决废奴,严格限制地主豪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既然不抑兼并,那就必须有另外一个办法来平衡国内财富,给底层农民一条出路。
于是,大宋别出心裁的使用了官田制度。
前世,赵昕登基时,就有参知政事按照制度,向他报告整个国家的具体情况。
于是他得知,彼时大宋在册官私垦田总数为八百余万顷。
其中,官田数量为三十二万顷,占总垦田数的百分之四左右。
但过了几年,王安石为相的时候,报告说,官田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五十八万顷,占了总垦田数的百分之七了,所以,请求发卖其中二十万顷,以平衡官私垦田,使天下臣民皆‘沐陛下之德’。
发现了什么没有?
北宋,是在以国家为意志,通过出卖或者收购土地,来对社会财富和土地进行再平衡。
当官田数量低于某个数字时,国家就以三司、正府来指挥地方官府,大量收购和购买土地,而当官田数量高于某个数字时,又通过官府将这些多余的土地出售。
就和常平仓一样,国家手里控制的官田,就是社会物价与财富的平衡器。
而私人那里是国家的对手?
特别是,大宋王朝乃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文官社会。
所以,大宋王朝始终控制大量的土地!
吕夷简听着,却是不太明白,赵昕到底想说什么?
他疑惑着问道:“国公,老臣愚昧,不知道国公问此事,究竟想做什么?”
赵昕微笑着,从自己父亲怀里跳到床榻上,然后从床榻上堆着的邸报、奏疏、关报里,翻翻找找,终于找到了一册已经发黄的老旧奏疏。
接着,他将这册书打开,翻到了中间的一页,便将这书奋力的举起来,献宝一样的给自己父亲看:“阿耶,阿耶,你看,这上面有真宗皇帝的时候,名将曹公的请奏以及真宗皇帝的批复……”
于是,赵祯凑过去,就看到了发黄的书册上的那一行行文字。
“知镇戎军臣玮昧死以奏:军境川原夷况,便于骑战,非中国之利也……臣斗胆,请以边民应募为弓箭手……请给以境内闲田,永蠲其租,春秋耕敛,出兵而护作之!”
而在这些文字下,真宗皇帝的御笔批示,格外显目:着令如玮奏,沿边设弓箭手,募民以守边,给地两顷,出甲士一人,及三顷者出战马一匹,设堡戎、列部伍,补指挥使以下!
于是,赵祯想了起来,好像是在天圣中,有朝臣请求解散沿边弓箭手,理由是这些人不交税,还很霸道,不利于地方治安。
时任陕西转运使范雍闻之,立刻上书已故的章献明肃太后,据理力争,才没有让这个命令执行下去。
但之后,就很少有人议论这个事情了。
国家的公文邸报上,也很少有闻弓箭手三字。
心里面疑惑着,赵祯就听到了自己爱子稚嫩但坚决的声音:“自宝元以来,国家为西贼岁费数百万贯,此外还需抚恤、赈济士卒、将校,优免士大夫边民,亦费无算!”
“而麒延、泾原、环庆三路,今民逃亡者众,地多荒废,中枢出钱百万贯,足可得田二十万顷以上!”
“二十万顷良田,足可供养弓箭手一万!”
“孤又闻,沿边多有荒地,令民垦之,以授弓箭手,又可养一万!”
“更可募衡山熟番,如中国弓箭手之制,令其垦地以自守!”
“如此,国家费钱不过三五百万贯,却可得沿边长治久安,又能令西贼不敢东顾!”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