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1 第四十一章 国公圣明(4)
- 42 第四十二章 国公圣明(5)
- 43 第四十三章 国公圣明(6)
- 44 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
- 45 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
- 46 第四十六章 良才美玉
- 47 第四十六章 狄青正壮年
- 48 第四十八章 屁股决定脑袋
- 49 第四十九章 前世阴霾
- 50 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
- 51 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 52 第五十二章 甘昭吉(2)
- 53 第五十三章 借力打力
- 54 第五十四章 打草惊蛇(1)
- 55 第五十五章 打草惊蛇(2)
- 56 第五十六章 人事纷纷
- 57 第五十六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1)
- 58 第五十七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2)
- 59 第五十九章 只有充钱才可以变得更强
- 60 第六十章 小报
- 61 第六十一章 滚刀肉
- 62 第六十二章 富弼办小报
- 63 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 64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 65 第六十五章 用人之道
- 66 第六十六章 工具
- 67 第六十七节 奸臣的手段
- 68 第六十七章 落子定川寨
- 69 第六十九章 预设伏笔
- 70 第七十章 头大的官家
- 71 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
- 72 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
- 73 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
- 74 第七十四章 人质
- 75 第七十五章 实验的想法
- 76 第七十六章 洗脑(1)
- 77 第七十七章 洗脑(2)
- 78 第七十八章 实验(2)
- 79 第七十九章 实验(2)
- 80 第八十章 实验(3)
- 8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 82 第八十二章 潜龙在渊(2)
- 83 第八十三章 惊雷(1)
- 84 第八十四章 惊雷(2)
- 85 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
- 86 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
- 87 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
- 88 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
- 89 第八十九章 青唐来使(2)
- 90 第九十章 缘由
- 91 第九十一章 爱是一道光
- 92 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93 第九十三章 惊变(1)
- 94 第九十四章 惊变(2)
- 95 第九十五章 唐王(1)
- 96 第九十六章 唐王(2)
- 97 第九十七章 孝子(1)
- 98 第九十八章 孝子(2)
- 99 第九十九章 听政(1)
- 100 第一百章 听政(2)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回禀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父子计议
- 104 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吐蕃使者
- 106 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辽国谋议(2)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边事(1)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边事(2)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御前会议(1)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洋的馈赠(1)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洋的馈赠(2)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G2(3)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家阿舅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庆暦之盟(2)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庆暦之盟(3)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唐王爷爷(1)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唐王爷爷(2)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贼(2)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
- 131 第一百三十一节 入寇(2)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危(1)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甘昭吉是一个看上去文文静静的宦官。他今年三十二岁,从外表看上去,体格还颇为健硕,大约六尺高(约1.85米),在宦官群体里也算很高大了。
所以,他才能被委派去京东路为都巡检使,替官家当其在京东路的眼睛与耳朵,监视那些不听话的文官、可能会有二心的武臣,缉盗和抓逃税,只是顺手为之。
但他做的不赖。
所以,短短几年,就从英州、韶州巡检使升迁为京东路都巡检使,本官迁为内殿崇班,在宦官群里,也算是一个人物了。
虽然比不得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宦官,却也是能独当一面的头面人物。
去年,甘昭吉更是单枪匹马,就消弭了宋州厢兵的动乱,将为首者尽数处死,立下大功,连官家都亲自下诏勉励。
只是……
“元用兄……”甘昭吉对来迎接他的旧友蓝元用问道:“朝廷何故忽然召我回京?”
“佑之!”蓝元用亲热的叫着这个过去的小兄弟的表字:“贤弟此番,将有大用啊!”
“寿国公亲自点将!”他拱手朝着春坊方向拱手:“命贤弟为管勾春坊事,赦书已经下达到了内侍省,张都知也已经用印了,就等贤弟回宫去换符改官了!”
“寿国公?”甘昭吉惊骇莫名,虽然他远在宋州为巡检使,但这汴京的事情,他岂能不知道?
更何况,这一段时间,大宋朝野上下都在拼命宣传着这位大宋皇子、国本的种种事迹。
得祖宗之佑,获赤帝之庇,启无上之智慧,于是醒而赋诗以明志,内外皆惊,宰辅、执政、枢密皆拜而服之,口称:国公千秋。
于是,口画军国之机密,运筹帷幄之间,令西贼元昊谋算落空,弹指之间,使张元、吴昊二贼授首。
当真是让天下称快,世人拍手。
于是,就连宋州的商户、匠人都在议论这个事情。
某些僧道,趁机蹭热点,说什么国公是菩萨(仙人)转世巴拉巴拉的。
甘昭吉在宋州,就抓了好几个想借着这个幌子招摇撞骗的僧道。
但,对于那位传说中一醒来便已有‘圣王幼年之姿’的国公,甘昭吉没有半分怀疑与揣测。
在他心中,大宋便合该有这么一位‘幼年圣王’。
因为,当今官家配得上这样的皇嗣!
当初,甘昭吉还只是一个小黄门的时候,在宫中的御花园里充当烧水送茶的寮子。
某次官家忽然来御花园游玩,但茶水却未能供应及时,以至于官家口渴难耐。
这本该是弥天大罪,他甘昭吉作为责任人,便是有十个脑袋都不够掉的!
但是……那一日,官家却在发现没有茶水后,一声不吭,竟生生的忍着口渴,陪着妃嫔们游玩了尽兴,才回到附近的妃嫔居所,一到殿中,这位官家马上叫当时的张贵妃给他取水来,一接过茶水便咕咕咕的喝了足足大半壶。
贵妃见状,便好奇的问道:“官家怎么如此口渴?外面的人这么不懂事吗?”
官家当时就笑道:“朕屡屡回头,却没看到有送水的宦官,害怕主动问起的话,这些人就要受罚了,想着反正离爱妃这里也不远,便忍忍好了!”
后来甘昭吉听说了这个事情,惭愧和痛苦的不行。
从此,这个当时的小黄门,便立誓要给官家尽忠到底,即使是死,也在所不惜!
这才有了他的今天,从一个小小的黄门,一路靠着做事认真负责和胆大心细,升迁为内殿崇班!
自然,如此圣主,有一个‘幼年圣王’为嗣,奇怪吗?
一点都不奇怪!
合情合理才是应该的。
这也不仅仅是甘昭吉一个人的想法。
因为,当朝的这位官家,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让人孺慕和爱戴的好官家。
甚至,翻遍史书恐怕都找不出比这位更好的君主了。
如此君主,自然配得上一切赞誉与福报。
如今,甘昭吉骤然听闻,竟是寿国公亲自点的将,他顿时就诚惶诚恐,心情激动万分:“元用兄,这是真的吗?”
“吾还能骗汝?”蓝元用笑了起来:“此事,如今皇城之内,谁不知晓?”
他拍着甘昭吉的肩膀:“佑之,快些去张都知那里换符转官吧!”
甘昭吉闻之,连忙拜谢了一声,就匆匆来到内侍省报道。
果然,人人见了他,都纷纷道喜。
只有一个人,见到甘昭吉就面露厌恶之色,还向窗外吐了口口水,极为不满。
“王守规是怎么了?”甘昭吉摸了摸头,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不好去打听,只能是将这个事情放在心里。
于是,一路来到内侍省的官衙中,见了受官家之命,全权负责入内内侍省除授事务的入内内侍都知张惟吉。
张惟吉见到甘昭吉就很高兴,他素来喜欢这个能干的后生,所以在帮甘昭吉办完了转官手续,将出入春坊的符节与官印、告身、文字都交到甘昭吉手里后,张惟吉就让甘昭吉坐到自己面前,对其嘱托起来:“甘崇班,从今天起,汝便是国公身边的近臣了……务必要谨慎小心!”
“国公乃是国本,关乎社稷安危与天下兴衰,汝的一举一动,从现在起,都会被朝臣与宫中上下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惟吉语重心长的道:“皇城中不比地方,这里的事情,很多都说不清楚!”
“你明白了吗?”
甘昭吉听着,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他八岁就入宫了,在宫里面耳闻目濡,当然清楚这皇城之中的事情远比外面复杂十倍百倍!
旁的不说,自打他入宫起,这皇城就已经起了好几次火灾了。
规模最大的一次,将真宗皇帝建的玉清昭应宫烧成了白地。
火光照耀整个汴京,三天三夜都没有熄灭。
大宋王朝数年岁入,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道宫从此变成了废墟。
但玉清昭应宫到底怎么起火的?
为什么火灾会在短时间内就变得无法收拾?
怎么就恰好哪天汴京城中负责救火的官员都不在任?
这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哪怕是章献明肃太后抱着官家在延和殿里哭泣,也无济于事。
事件的所有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一个都没有被惩办。
最后,章献明肃太后只能拿着几个内臣发泄出气,又找个借口将时任首相王曾罢知青州了事。
所以,甘昭吉知道,张惟吉的话里有话。
所以,他才能被委派去京东路为都巡检使,替官家当其在京东路的眼睛与耳朵,监视那些不听话的文官、可能会有二心的武臣,缉盗和抓逃税,只是顺手为之。
但他做的不赖。
所以,短短几年,就从英州、韶州巡检使升迁为京东路都巡检使,本官迁为内殿崇班,在宦官群里,也算是一个人物了。
虽然比不得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宦官,却也是能独当一面的头面人物。
去年,甘昭吉更是单枪匹马,就消弭了宋州厢兵的动乱,将为首者尽数处死,立下大功,连官家都亲自下诏勉励。
只是……
“元用兄……”甘昭吉对来迎接他的旧友蓝元用问道:“朝廷何故忽然召我回京?”
“佑之!”蓝元用亲热的叫着这个过去的小兄弟的表字:“贤弟此番,将有大用啊!”
“寿国公亲自点将!”他拱手朝着春坊方向拱手:“命贤弟为管勾春坊事,赦书已经下达到了内侍省,张都知也已经用印了,就等贤弟回宫去换符改官了!”
“寿国公?”甘昭吉惊骇莫名,虽然他远在宋州为巡检使,但这汴京的事情,他岂能不知道?
更何况,这一段时间,大宋朝野上下都在拼命宣传着这位大宋皇子、国本的种种事迹。
得祖宗之佑,获赤帝之庇,启无上之智慧,于是醒而赋诗以明志,内外皆惊,宰辅、执政、枢密皆拜而服之,口称:国公千秋。
于是,口画军国之机密,运筹帷幄之间,令西贼元昊谋算落空,弹指之间,使张元、吴昊二贼授首。
当真是让天下称快,世人拍手。
于是,就连宋州的商户、匠人都在议论这个事情。
某些僧道,趁机蹭热点,说什么国公是菩萨(仙人)转世巴拉巴拉的。
甘昭吉在宋州,就抓了好几个想借着这个幌子招摇撞骗的僧道。
但,对于那位传说中一醒来便已有‘圣王幼年之姿’的国公,甘昭吉没有半分怀疑与揣测。
在他心中,大宋便合该有这么一位‘幼年圣王’。
因为,当今官家配得上这样的皇嗣!
当初,甘昭吉还只是一个小黄门的时候,在宫中的御花园里充当烧水送茶的寮子。
某次官家忽然来御花园游玩,但茶水却未能供应及时,以至于官家口渴难耐。
这本该是弥天大罪,他甘昭吉作为责任人,便是有十个脑袋都不够掉的!
但是……那一日,官家却在发现没有茶水后,一声不吭,竟生生的忍着口渴,陪着妃嫔们游玩了尽兴,才回到附近的妃嫔居所,一到殿中,这位官家马上叫当时的张贵妃给他取水来,一接过茶水便咕咕咕的喝了足足大半壶。
贵妃见状,便好奇的问道:“官家怎么如此口渴?外面的人这么不懂事吗?”
官家当时就笑道:“朕屡屡回头,却没看到有送水的宦官,害怕主动问起的话,这些人就要受罚了,想着反正离爱妃这里也不远,便忍忍好了!”
后来甘昭吉听说了这个事情,惭愧和痛苦的不行。
从此,这个当时的小黄门,便立誓要给官家尽忠到底,即使是死,也在所不惜!
这才有了他的今天,从一个小小的黄门,一路靠着做事认真负责和胆大心细,升迁为内殿崇班!
自然,如此圣主,有一个‘幼年圣王’为嗣,奇怪吗?
一点都不奇怪!
合情合理才是应该的。
这也不仅仅是甘昭吉一个人的想法。
因为,当朝的这位官家,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让人孺慕和爱戴的好官家。
甚至,翻遍史书恐怕都找不出比这位更好的君主了。
如此君主,自然配得上一切赞誉与福报。
如今,甘昭吉骤然听闻,竟是寿国公亲自点的将,他顿时就诚惶诚恐,心情激动万分:“元用兄,这是真的吗?”
“吾还能骗汝?”蓝元用笑了起来:“此事,如今皇城之内,谁不知晓?”
他拍着甘昭吉的肩膀:“佑之,快些去张都知那里换符转官吧!”
甘昭吉闻之,连忙拜谢了一声,就匆匆来到内侍省报道。
果然,人人见了他,都纷纷道喜。
只有一个人,见到甘昭吉就面露厌恶之色,还向窗外吐了口口水,极为不满。
“王守规是怎么了?”甘昭吉摸了摸头,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不好去打听,只能是将这个事情放在心里。
于是,一路来到内侍省的官衙中,见了受官家之命,全权负责入内内侍省除授事务的入内内侍都知张惟吉。
张惟吉见到甘昭吉就很高兴,他素来喜欢这个能干的后生,所以在帮甘昭吉办完了转官手续,将出入春坊的符节与官印、告身、文字都交到甘昭吉手里后,张惟吉就让甘昭吉坐到自己面前,对其嘱托起来:“甘崇班,从今天起,汝便是国公身边的近臣了……务必要谨慎小心!”
“国公乃是国本,关乎社稷安危与天下兴衰,汝的一举一动,从现在起,都会被朝臣与宫中上下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惟吉语重心长的道:“皇城中不比地方,这里的事情,很多都说不清楚!”
“你明白了吗?”
甘昭吉听着,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他八岁就入宫了,在宫里面耳闻目濡,当然清楚这皇城之中的事情远比外面复杂十倍百倍!
旁的不说,自打他入宫起,这皇城就已经起了好几次火灾了。
规模最大的一次,将真宗皇帝建的玉清昭应宫烧成了白地。
火光照耀整个汴京,三天三夜都没有熄灭。
大宋王朝数年岁入,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道宫从此变成了废墟。
但玉清昭应宫到底怎么起火的?
为什么火灾会在短时间内就变得无法收拾?
怎么就恰好哪天汴京城中负责救火的官员都不在任?
这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哪怕是章献明肃太后抱着官家在延和殿里哭泣,也无济于事。
事件的所有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一个都没有被惩办。
最后,章献明肃太后只能拿着几个内臣发泄出气,又找个借口将时任首相王曾罢知青州了事。
所以,甘昭吉知道,张惟吉的话里有话。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