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2 第四十二章 国公圣明(5)
- 43 第四十三章 国公圣明(6)
- 44 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
- 45 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
- 46 第四十六章 良才美玉
- 47 第四十六章 狄青正壮年
- 48 第四十八章 屁股决定脑袋
- 49 第四十九章 前世阴霾
- 50 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
- 51 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 52 第五十二章 甘昭吉(2)
- 53 第五十三章 借力打力
- 54 第五十四章 打草惊蛇(1)
- 55 第五十五章 打草惊蛇(2)
- 56 第五十六章 人事纷纷
- 57 第五十六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1)
- 58 第五十七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2)
- 59 第五十九章 只有充钱才可以变得更强
- 60 第六十章 小报
- 61 第六十一章 滚刀肉
- 62 第六十二章 富弼办小报
- 63 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 64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 65 第六十五章 用人之道
- 66 第六十六章 工具
- 67 第六十七节 奸臣的手段
- 68 第六十七章 落子定川寨
- 69 第六十九章 预设伏笔
- 70 第七十章 头大的官家
- 71 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
- 72 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
- 73 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
- 74 第七十四章 人质
- 75 第七十五章 实验的想法
- 76 第七十六章 洗脑(1)
- 77 第七十七章 洗脑(2)
- 78 第七十八章 实验(2)
- 79 第七十九章 实验(2)
- 80 第八十章 实验(3)
- 8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 82 第八十二章 潜龙在渊(2)
- 83 第八十三章 惊雷(1)
- 84 第八十四章 惊雷(2)
- 85 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
- 86 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
- 87 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
- 88 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
- 89 第八十九章 青唐来使(2)
- 90 第九十章 缘由
- 91 第九十一章 爱是一道光
- 92 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93 第九十三章 惊变(1)
- 94 第九十四章 惊变(2)
- 95 第九十五章 唐王(1)
- 96 第九十六章 唐王(2)
- 97 第九十七章 孝子(1)
- 98 第九十八章 孝子(2)
- 99 第九十九章 听政(1)
- 100 第一百章 听政(2)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回禀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父子计议
- 104 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吐蕃使者
- 106 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辽国谋议(2)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边事(1)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边事(2)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御前会议(1)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洋的馈赠(1)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洋的馈赠(2)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G2(3)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家阿舅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庆暦之盟(2)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庆暦之盟(3)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唐王爷爷(1)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唐王爷爷(2)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贼(2)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
- 131 第一百三十一节 入寇(2)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危(1)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五十二章 甘昭吉(2)
第五十二章 甘昭吉(2)
时隔二十余年,赵昕终于再次见到了甘昭吉。只不过,如今的甘昭吉,还非常年轻,眉眼清秀,浑身整洁,袍服干净,看上去很有精神的样子。
他匍匐在地上,在张惟吉的带领下,对着端坐于床榻上的赵昕,三叩九拜,行君臣大礼。
礼毕,赵昕就微笑着道:“张都知,甘崇班,两位爱卿请先起来说话……”
张惟吉于是就拉着甘昭吉站起身来,两个人弓着身子,侧立到赵昕的床榻前,俯首聆听赵昕的吩咐与嘱托。
“春坊之中,诸事繁琐,人多眼杂,这些时日,多劳刘爱卿日夜不眠,为孤警卫上下……真可谓孤之刘书记也!”
一直侍立在屏风后面的刘永年连忙拜道:“臣惶恐,不敢当国公之赞!更不敢与先贤相比!”
但心里面却是美滋滋的,比喝了蜜糖还甜!
没办法,大宋皇城的内臣与近侍,都是争相以能被君王以‘某书记’相称为荣耀。
当年,大宦官蓝继宗,本官都做到了宣政使,成为大宋最高官阶的内臣。
但他每次入宫拜见章献明肃太后的时候,听到刘太后唤他‘蓝书记’就喜不自胜,手舞足蹈,听到刘太后唤他‘蓝宣政’就沮丧颓废,好几天都不能释怀,以为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
因为书记一称,最初是昭献杜太后用来称呼韩王赵普的。
最初,赵普是以书记之官,侍奉太祖左右,为太祖处置公务并服侍家人。
所以,哪怕后来,太祖登基为帝,韩王官拜宰臣,但昭献杜太后每次见了赵普,都依旧以‘赵书记’相称,甚至还曾当着太祖的面说过:“吾儿未曾更事,赵书记且为尽心”这样半点都不见外,将赵普看成自家人的话。
于是,大宋的内臣、近侍与勋官,便争相以能为官家或者皇室重要成员用‘某书记’相称为荣。
很多大宦官,哪怕做到了都知,都是如此。
可惜,赵官家们深知恩不可轻加的意思。
历代以来,能得到他们以‘某书记’相称的内臣近侍,始终不过五指之数。
真宗在世时,就仅有蓝继宗、夏守赟、刘美等少数人被他这样称呼过。
现在,刘永年得到了这么一个荣誉,当然是高兴的差点都忘记了自己姓什么。
赵昕却是看着甘昭吉,吩咐道:“如今,甘卿既至,则当为刘卿分忧,且掌春坊之内,宫人内臣,上下之事……”
“而刘卿则掌春坊之外,出入检查,登记往来……”
“两位爱卿宜当互相提点,互相协作,为孤理顺内外,禁绝隐患,令孤不至有卧榻难眠之患!”
这就是要分了刘永年的权,将其本来统管内外,无事不掌,变成只对外不对内,只管出入、安检、往来,而不再让刘永年内外一起管了。
这一招,与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
但,刘永年和甘昭吉却又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甚至觉得合情合理。
因为,这就是大宋的现实。
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一言而决!
更不会有人敢将某个官署或者某项职能,单独一个人垄断。
因为,所有企图或者敢这样做的人,必定不得好死!
于是,两人齐齐俯首领命:“臣谨奉德音!”
赵昕于是从床榻上站起来,对一直在侧的张惟吉笑道:“今日,有劳张都知了……”
便当即扭头对着甘昭吉吩咐道:“甘卿,且替孤从春坊内库之中,选几件丝帛来,赏与都知……”
“早春多寒,都知且拿回去做几件衣裳给孩子们穿!”
张惟吉闻言,马上跪下来叩首谢恩:“国公厚德,微臣感激涕零!”
他是入内内侍省都知,所以,已经有资格收养养子了。
于是,便在这两年陆陆续续的收养了几个刚刚入宫的小黄门,作为嗣子,视若己出一般的培养。
在北宋,宦官们是可以选择将他们立下的功劳和恩赏,交由其养子继承的,就像正常人家一样的传续和祭祀。
这也是恩典。
所以,北宋的大宦官们,非但没有后世明清宦官们的那股阴柔之气。
反而有不少人,比真正的男人还要阳刚!
开疆拓土、为官提刑,甚至持节安抚流民、安置百姓。
这些人做起事清来,不比一般的士大夫差。
就像这位张都知的养子里,就出了一个猛将——张若水。
在赵昕的前世,这位大宦官,先讨侬智高,后征西夏,都担任走马承受公事,三次拜任为环庆路钤辖。
此君作战,最喜欢身先士卒,以勇不可当和百发百中而闻名天下。
连神臂弓那样的重武器,张若水都能单独操作、拉开!
打发走甘昭吉,让其去送张惟吉。
赵昕便对着刘永年招手,将其叫到身边,低声问道:“皇城之中,可有什么新鲜事?”
刘永年一听,便知道了这位国公想要问什么?
于是,他凑到赵昕耳畔,低声说道:“国公,微臣听说,昨日江宁节度使的夫人游仙县君入宫拜谒皇后、及诸才人了……”
“哦……”赵昕嘴角微微上翘:“游仙县君还真是有闲情雅致啊……”
“本月以来,县君入宫几次了?”
“回禀国公,据说张娘娘很喜欢县君织的手帕,所以常常让人命县君入宫……”刘永年轻声禀报着:“本月,臣听说好像光是张才人召唤就有三四次了……”
赵昕于是笑了起来,笑的刘永年头皮发麻,心惊肉跳。
谁不知道,那位宁华殿的才人,每年都要命其宗族兄弟与叔伯去大相国寺进香,每次都是几十万钱的香油钱进纳。
大相国寺的主持看到张家人,嘴都笑歪了。
烧这么多香,张娘娘难道只是祈福吗?
只是,有些东西真的是强求不来。
那位娘娘求了几年,终究也只能生下公主,而保庆殿的苗才人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为官家生下了皇嗣。
如今这位皇嗣,更有了幼年圣王之姿,获得了朝野倾慕与敬仰。
于是,别说张娘娘不能生下皇嗣了。
便是她马上生下一个皇嗣,恐怕也无法与这位竞争了。
官家、朝臣和天下人都不会答应的。
没看到,现在两府大臣正紧锣密鼓,加班加点的推进着为这位国公赐功臣名号的事情吗?
那就是两府大臣急着要定下君臣名分,使此事彻底没有任何争议。
于是,那位娘娘忧心于此,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于是,娘娘忽然喜欢上了刺绣,也就合情合理了。
人,总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打发一下时间!
曹皇后能在椒房种田养蚕,张才人刺绣织帕怎么了?
他匍匐在地上,在张惟吉的带领下,对着端坐于床榻上的赵昕,三叩九拜,行君臣大礼。
礼毕,赵昕就微笑着道:“张都知,甘崇班,两位爱卿请先起来说话……”
张惟吉于是就拉着甘昭吉站起身来,两个人弓着身子,侧立到赵昕的床榻前,俯首聆听赵昕的吩咐与嘱托。
“春坊之中,诸事繁琐,人多眼杂,这些时日,多劳刘爱卿日夜不眠,为孤警卫上下……真可谓孤之刘书记也!”
一直侍立在屏风后面的刘永年连忙拜道:“臣惶恐,不敢当国公之赞!更不敢与先贤相比!”
但心里面却是美滋滋的,比喝了蜜糖还甜!
没办法,大宋皇城的内臣与近侍,都是争相以能被君王以‘某书记’相称为荣耀。
当年,大宦官蓝继宗,本官都做到了宣政使,成为大宋最高官阶的内臣。
但他每次入宫拜见章献明肃太后的时候,听到刘太后唤他‘蓝书记’就喜不自胜,手舞足蹈,听到刘太后唤他‘蓝宣政’就沮丧颓废,好几天都不能释怀,以为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
因为书记一称,最初是昭献杜太后用来称呼韩王赵普的。
最初,赵普是以书记之官,侍奉太祖左右,为太祖处置公务并服侍家人。
所以,哪怕后来,太祖登基为帝,韩王官拜宰臣,但昭献杜太后每次见了赵普,都依旧以‘赵书记’相称,甚至还曾当着太祖的面说过:“吾儿未曾更事,赵书记且为尽心”这样半点都不见外,将赵普看成自家人的话。
于是,大宋的内臣、近侍与勋官,便争相以能为官家或者皇室重要成员用‘某书记’相称为荣。
很多大宦官,哪怕做到了都知,都是如此。
可惜,赵官家们深知恩不可轻加的意思。
历代以来,能得到他们以‘某书记’相称的内臣近侍,始终不过五指之数。
真宗在世时,就仅有蓝继宗、夏守赟、刘美等少数人被他这样称呼过。
现在,刘永年得到了这么一个荣誉,当然是高兴的差点都忘记了自己姓什么。
赵昕却是看着甘昭吉,吩咐道:“如今,甘卿既至,则当为刘卿分忧,且掌春坊之内,宫人内臣,上下之事……”
“而刘卿则掌春坊之外,出入检查,登记往来……”
“两位爱卿宜当互相提点,互相协作,为孤理顺内外,禁绝隐患,令孤不至有卧榻难眠之患!”
这就是要分了刘永年的权,将其本来统管内外,无事不掌,变成只对外不对内,只管出入、安检、往来,而不再让刘永年内外一起管了。
这一招,与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
但,刘永年和甘昭吉却又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甚至觉得合情合理。
因为,这就是大宋的现实。
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一言而决!
更不会有人敢将某个官署或者某项职能,单独一个人垄断。
因为,所有企图或者敢这样做的人,必定不得好死!
于是,两人齐齐俯首领命:“臣谨奉德音!”
赵昕于是从床榻上站起来,对一直在侧的张惟吉笑道:“今日,有劳张都知了……”
便当即扭头对着甘昭吉吩咐道:“甘卿,且替孤从春坊内库之中,选几件丝帛来,赏与都知……”
“早春多寒,都知且拿回去做几件衣裳给孩子们穿!”
张惟吉闻言,马上跪下来叩首谢恩:“国公厚德,微臣感激涕零!”
他是入内内侍省都知,所以,已经有资格收养养子了。
于是,便在这两年陆陆续续的收养了几个刚刚入宫的小黄门,作为嗣子,视若己出一般的培养。
在北宋,宦官们是可以选择将他们立下的功劳和恩赏,交由其养子继承的,就像正常人家一样的传续和祭祀。
这也是恩典。
所以,北宋的大宦官们,非但没有后世明清宦官们的那股阴柔之气。
反而有不少人,比真正的男人还要阳刚!
开疆拓土、为官提刑,甚至持节安抚流民、安置百姓。
这些人做起事清来,不比一般的士大夫差。
就像这位张都知的养子里,就出了一个猛将——张若水。
在赵昕的前世,这位大宦官,先讨侬智高,后征西夏,都担任走马承受公事,三次拜任为环庆路钤辖。
此君作战,最喜欢身先士卒,以勇不可当和百发百中而闻名天下。
连神臂弓那样的重武器,张若水都能单独操作、拉开!
打发走甘昭吉,让其去送张惟吉。
赵昕便对着刘永年招手,将其叫到身边,低声问道:“皇城之中,可有什么新鲜事?”
刘永年一听,便知道了这位国公想要问什么?
于是,他凑到赵昕耳畔,低声说道:“国公,微臣听说,昨日江宁节度使的夫人游仙县君入宫拜谒皇后、及诸才人了……”
“哦……”赵昕嘴角微微上翘:“游仙县君还真是有闲情雅致啊……”
“本月以来,县君入宫几次了?”
“回禀国公,据说张娘娘很喜欢县君织的手帕,所以常常让人命县君入宫……”刘永年轻声禀报着:“本月,臣听说好像光是张才人召唤就有三四次了……”
赵昕于是笑了起来,笑的刘永年头皮发麻,心惊肉跳。
谁不知道,那位宁华殿的才人,每年都要命其宗族兄弟与叔伯去大相国寺进香,每次都是几十万钱的香油钱进纳。
大相国寺的主持看到张家人,嘴都笑歪了。
烧这么多香,张娘娘难道只是祈福吗?
只是,有些东西真的是强求不来。
那位娘娘求了几年,终究也只能生下公主,而保庆殿的苗才人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为官家生下了皇嗣。
如今这位皇嗣,更有了幼年圣王之姿,获得了朝野倾慕与敬仰。
于是,别说张娘娘不能生下皇嗣了。
便是她马上生下一个皇嗣,恐怕也无法与这位竞争了。
官家、朝臣和天下人都不会答应的。
没看到,现在两府大臣正紧锣密鼓,加班加点的推进着为这位国公赐功臣名号的事情吗?
那就是两府大臣急着要定下君臣名分,使此事彻底没有任何争议。
于是,那位娘娘忧心于此,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于是,娘娘忽然喜欢上了刺绣,也就合情合理了。
人,总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打发一下时间!
曹皇后能在椒房种田养蚕,张才人刺绣织帕怎么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