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4 第五十四章 打草惊蛇(1)
- 55 第五十五章 打草惊蛇(2)
- 56 第五十六章 人事纷纷
- 57 第五十六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1)
- 58 第五十七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2)
- 59 第五十九章 只有充钱才可以变得更强
- 60 第六十章 小报
- 61 第六十一章 滚刀肉
- 62 第六十二章 富弼办小报
- 63 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 64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 65 第六十五章 用人之道
- 66 第六十六章 工具
- 67 第六十七节 奸臣的手段
- 68 第六十七章 落子定川寨
- 69 第六十九章 预设伏笔
- 70 第七十章 头大的官家
- 71 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
- 72 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
- 73 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
- 74 第七十四章 人质
- 75 第七十五章 实验的想法
- 76 第七十六章 洗脑(1)
- 77 第七十七章 洗脑(2)
- 78 第七十八章 实验(2)
- 79 第七十九章 实验(2)
- 80 第八十章 实验(3)
- 8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 82 第八十二章 潜龙在渊(2)
- 83 第八十三章 惊雷(1)
- 84 第八十四章 惊雷(2)
- 85 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
- 86 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
- 87 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
- 88 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
- 89 第八十九章 青唐来使(2)
- 90 第九十章 缘由
- 91 第九十一章 爱是一道光
- 92 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93 第九十三章 惊变(1)
- 94 第九十四章 惊变(2)
- 95 第九十五章 唐王(1)
- 96 第九十六章 唐王(2)
- 97 第九十七章 孝子(1)
- 98 第九十八章 孝子(2)
- 99 第九十九章 听政(1)
- 100 第一百章 听政(2)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回禀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父子计议
- 104 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吐蕃使者
- 106 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辽国谋议(2)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边事(1)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边事(2)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御前会议(1)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洋的馈赠(1)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洋的馈赠(2)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G2(3)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家阿舅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庆暦之盟(2)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庆暦之盟(3)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唐王爷爷(1)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唐王爷爷(2)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贼(2)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
- 131 第一百三十一节 入寇(2)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危(1)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第二天一早,赵昕刚刚醒来,喝完早餐奶,正打算美滋滋的晒一晒太阳,甘昭吉就慌慌张张的来禀报:“国公,三司使兼同知枢密院事晏同叔并右正言知谏院富彦国伏閤求见!”“晏殊?”赵昕睁开眼睛,满眼惊讶:“他怎么来了?”
他前世没有见过晏殊,只见过他儿子晏几道。
但,晏殊的大名,哪怕是在后世,也是如雷贯耳的。
那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是普通人,也都能倒背如流。
但在当代,晏最出名的却不是他的诗词歌赋文章。
就像范仲淹最有名的不是他的文章,而是西贼给他取的绰号‘小范老子’。
而晏殊最有名的,是他的脾气!
整个大宋,甚至辽国上下,谁不知道,晏同叔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想当年,这位三司使可是当着章献明肃太后的面,一朝笏把一个刘太后宠幸的近臣的牙齿给砸断了好几颗!
虽然,如今晏殊已经大大收敛自己的脾气,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位三司使,可不是好惹的。
想了想,赵昕就吩咐道:“快快有请……不,孤要亲自出迎!”
于是,便让刘永年扶他起来,在宫人服侍下,穿戴整齐,然后由刘永年牵着,亲自出春坊阁楼,来到坊口。
“臣三司使兼同知枢密院事殊……”
“臣右正言知谏院判流内铨弼……”
“拜见国公……”
在见到赵昕的瞬间,晏殊与富弼立刻诚惶诚恐,上前参拜。
“两位爱卿快快免礼……”赵昕连忙让人上前扶起这两位:“还请入内说话……”
“国公盛德,老臣(臣)铭感五内!”晏殊于是赶紧拉着富弼再拜谢礼,这才敢起来,趋步退到一侧,然后毕恭毕敬的跟在赵昕身后,一起进入春坊。
来到春坊内殿,赵昕被刘永年抱着,坐到床榻上,然后就吩咐左右:“快为省主与正言赐座!”
于是,两把椅子,被人摆到赵昕床前,晏殊与富弼随即被刘永年请到椅子前。
但这两人却没有坐,反而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
特别是富弼,他上前就是大礼叩首,拜道:“臣有罪,本无颜再见国公圣颜,思及诸事未奏,故不敢挂印,唯厚颜而来,伏乞国公降罪惩之!”
晏殊也是微微躬身,拜道:“老臣老朽昏聩,不能正家风,致令富彦国言行无当,几坏国公大计,有罪,有罪,伏乞国公降罪!”
赵昕一听,脸色也严肃起来。
在北宋,因为赵匡胤开国诏书一句‘化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
于是,家国天下,融为一体。
士大夫们借此,得以屡屡干涉皇帝家事,插手宫廷纠纷,甚至参与皇储废立。
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士大夫可以干涉君王家事,君王同样可以臧否士大夫家庭之事。
家规不严,家风不肃,家教不正,对大臣来说,都是污点。
于是,家风门风,不再仅仅只是个人私德问题,被上升到了公共道德,甚至为官资格的高度。
“究竟怎么了?”赵昕问道。
富弼于是上前顿首拜道:“臣无赖,泄国公机密于外,深感罪责深重,实无颜再朝国公……”
便将昨日,自己将赵昕让其办小报,却不小心说给了晏殊与杨察的事情,仔仔细细的在赵昕面前说了一遍。
晏殊也跟着深深鞠躬谢罪。
赵昕听完,心中自然有些不满。
但脸上,却是一副和煦的神色,他微微一笑,道:“孤还以为是何事呢?”
“此等小事,正言就不必如此惶恐了,快快请起……”
他又笑着对晏殊道:“省主,乃是国家功臣,素来德高望重,为孤父皇肱骨,孤可受不起省主如此大礼,还是快快免礼……”
又对刘永年和甘昭吉吩咐:“刘卿、甘卿,快快为孤扶起两位大臣!”
待到刘永年与甘昭吉将晏殊和富弼都扶起来,坐到椅子上后,赵昕就笑着继续道:“往后,若是这般小事,还请正言与省主,莫要再如此郑重了……”
这让富弼听着,真的是如沐春风,感觉真的遇到了明主圣君,只恨不得为赵昕赴汤蹈火。
但在晏殊耳中,却是另外一副感受了。
自十四岁中进士迄今,晏殊已经为官差不多四十几年。
历事真宗、章献明肃太后和当今官家,经历不知道多少风波与斗争,见证了数不清的刀光剑影。
所以,晏殊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君上的嘴,骗人的鬼!
哪怕是当今官家,亦是如此。
何况如今面前的这位,可是内外皆知的圣王,号称和高辛氏一般‘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曾坐于汴京春坊,就运筹帷幄,决断沿边之事。
怎么能被他的外表与年纪欺骗呢?
应该将之视为成年的储君看待,这样一来,视角和体验就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反正,晏殊此刻,内心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充满了谨慎的。
因为他眼中的那位幼年国公的形象,非是他眼睛所见的那个粉雕玉琢,可爱天真的稚子,而是一位头戴冠冕,临襟正坐,琉珠十二重,掌生杀予夺,口含天宪的君主!
更因为他的人生,已经经历过了磨难与坎坷。
当年,真宗见他,一句话,就让他龙飞九天,成为天下皆知的神童,奠定了他仕途的基础。
然后,章献明肃太后一句话,又将他打落尘埃,落职为知州。
所以,对于什么叫‘用之即为龙,不用则为虫’,晏殊深有体会。
于是,晏殊小心翼翼的选择着措辞,稽首道:“此事,国公固然圣德宽弘,然老臣却不敢放肆,回去后必定好生教训右正言,令其知为臣之道,守大臣之体,往后必定不敢再犯……”
“省主言重了……言重了……”赵昕笑了起来,两岁的孩子,展颜之时,笑容足以融化坚冰:“正言之才,孤知,省主亦知,此国家未来之臣,社稷之柱也……”
“不必太过苛责,要多给些试错、犯错的机会……”
“就如雪松,不历风雪,安能成材?也如美玉,不经雕刻,何以为美?”
“故先王用人,用其能而去其短……”
这一番话,在富弼与晏殊耳中,又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富弼感觉自己,仿佛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身心与灵魂都被侵染。
而晏殊则仿佛身处三九寒冬,身无片缕,被冰雪所环绕,灵魂都要被冻结!
因为他听出了这位国公话外隐含的警告与敲打之意。
下次再犯,那就真的是要像雪松一样被立于风雪之中捶打,像璞玉一样,被匠人雕琢了。
而大宋什么地方适合做这种事情?
岭南雷州!
上一个去雷州旅游的人,叫丁谓!
他前世没有见过晏殊,只见过他儿子晏几道。
但,晏殊的大名,哪怕是在后世,也是如雷贯耳的。
那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便是普通人,也都能倒背如流。
但在当代,晏最出名的却不是他的诗词歌赋文章。
就像范仲淹最有名的不是他的文章,而是西贼给他取的绰号‘小范老子’。
而晏殊最有名的,是他的脾气!
整个大宋,甚至辽国上下,谁不知道,晏同叔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想当年,这位三司使可是当着章献明肃太后的面,一朝笏把一个刘太后宠幸的近臣的牙齿给砸断了好几颗!
虽然,如今晏殊已经大大收敛自己的脾气,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位三司使,可不是好惹的。
想了想,赵昕就吩咐道:“快快有请……不,孤要亲自出迎!”
于是,便让刘永年扶他起来,在宫人服侍下,穿戴整齐,然后由刘永年牵着,亲自出春坊阁楼,来到坊口。
“臣三司使兼同知枢密院事殊……”
“臣右正言知谏院判流内铨弼……”
“拜见国公……”
在见到赵昕的瞬间,晏殊与富弼立刻诚惶诚恐,上前参拜。
“两位爱卿快快免礼……”赵昕连忙让人上前扶起这两位:“还请入内说话……”
“国公盛德,老臣(臣)铭感五内!”晏殊于是赶紧拉着富弼再拜谢礼,这才敢起来,趋步退到一侧,然后毕恭毕敬的跟在赵昕身后,一起进入春坊。
来到春坊内殿,赵昕被刘永年抱着,坐到床榻上,然后就吩咐左右:“快为省主与正言赐座!”
于是,两把椅子,被人摆到赵昕床前,晏殊与富弼随即被刘永年请到椅子前。
但这两人却没有坐,反而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
特别是富弼,他上前就是大礼叩首,拜道:“臣有罪,本无颜再见国公圣颜,思及诸事未奏,故不敢挂印,唯厚颜而来,伏乞国公降罪惩之!”
晏殊也是微微躬身,拜道:“老臣老朽昏聩,不能正家风,致令富彦国言行无当,几坏国公大计,有罪,有罪,伏乞国公降罪!”
赵昕一听,脸色也严肃起来。
在北宋,因为赵匡胤开国诏书一句‘化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
于是,家国天下,融为一体。
士大夫们借此,得以屡屡干涉皇帝家事,插手宫廷纠纷,甚至参与皇储废立。
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士大夫可以干涉君王家事,君王同样可以臧否士大夫家庭之事。
家规不严,家风不肃,家教不正,对大臣来说,都是污点。
于是,家风门风,不再仅仅只是个人私德问题,被上升到了公共道德,甚至为官资格的高度。
“究竟怎么了?”赵昕问道。
富弼于是上前顿首拜道:“臣无赖,泄国公机密于外,深感罪责深重,实无颜再朝国公……”
便将昨日,自己将赵昕让其办小报,却不小心说给了晏殊与杨察的事情,仔仔细细的在赵昕面前说了一遍。
晏殊也跟着深深鞠躬谢罪。
赵昕听完,心中自然有些不满。
但脸上,却是一副和煦的神色,他微微一笑,道:“孤还以为是何事呢?”
“此等小事,正言就不必如此惶恐了,快快请起……”
他又笑着对晏殊道:“省主,乃是国家功臣,素来德高望重,为孤父皇肱骨,孤可受不起省主如此大礼,还是快快免礼……”
又对刘永年和甘昭吉吩咐:“刘卿、甘卿,快快为孤扶起两位大臣!”
待到刘永年与甘昭吉将晏殊和富弼都扶起来,坐到椅子上后,赵昕就笑着继续道:“往后,若是这般小事,还请正言与省主,莫要再如此郑重了……”
这让富弼听着,真的是如沐春风,感觉真的遇到了明主圣君,只恨不得为赵昕赴汤蹈火。
但在晏殊耳中,却是另外一副感受了。
自十四岁中进士迄今,晏殊已经为官差不多四十几年。
历事真宗、章献明肃太后和当今官家,经历不知道多少风波与斗争,见证了数不清的刀光剑影。
所以,晏殊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君上的嘴,骗人的鬼!
哪怕是当今官家,亦是如此。
何况如今面前的这位,可是内外皆知的圣王,号称和高辛氏一般‘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曾坐于汴京春坊,就运筹帷幄,决断沿边之事。
怎么能被他的外表与年纪欺骗呢?
应该将之视为成年的储君看待,这样一来,视角和体验就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反正,晏殊此刻,内心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充满了谨慎的。
因为他眼中的那位幼年国公的形象,非是他眼睛所见的那个粉雕玉琢,可爱天真的稚子,而是一位头戴冠冕,临襟正坐,琉珠十二重,掌生杀予夺,口含天宪的君主!
更因为他的人生,已经经历过了磨难与坎坷。
当年,真宗见他,一句话,就让他龙飞九天,成为天下皆知的神童,奠定了他仕途的基础。
然后,章献明肃太后一句话,又将他打落尘埃,落职为知州。
所以,对于什么叫‘用之即为龙,不用则为虫’,晏殊深有体会。
于是,晏殊小心翼翼的选择着措辞,稽首道:“此事,国公固然圣德宽弘,然老臣却不敢放肆,回去后必定好生教训右正言,令其知为臣之道,守大臣之体,往后必定不敢再犯……”
“省主言重了……言重了……”赵昕笑了起来,两岁的孩子,展颜之时,笑容足以融化坚冰:“正言之才,孤知,省主亦知,此国家未来之臣,社稷之柱也……”
“不必太过苛责,要多给些试错、犯错的机会……”
“就如雪松,不历风雪,安能成材?也如美玉,不经雕刻,何以为美?”
“故先王用人,用其能而去其短……”
这一番话,在富弼与晏殊耳中,又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富弼感觉自己,仿佛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身心与灵魂都被侵染。
而晏殊则仿佛身处三九寒冬,身无片缕,被冰雪所环绕,灵魂都要被冻结!
因为他听出了这位国公话外隐含的警告与敲打之意。
下次再犯,那就真的是要像雪松一样被立于风雪之中捶打,像璞玉一样,被匠人雕琢了。
而大宋什么地方适合做这种事情?
岭南雷州!
上一个去雷州旅游的人,叫丁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