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1 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
- 72 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
- 73 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
- 74 第七十四章 人质
- 75 第七十五章 实验的想法
- 76 第七十六章 洗脑(1)
- 77 第七十七章 洗脑(2)
- 78 第七十八章 实验(2)
- 79 第七十九章 实验(2)
- 80 第八十章 实验(3)
- 8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 82 第八十二章 潜龙在渊(2)
- 83 第八十三章 惊雷(1)
- 84 第八十四章 惊雷(2)
- 85 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
- 86 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
- 87 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
- 88 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
- 89 第八十九章 青唐来使(2)
- 90 第九十章 缘由
- 91 第九十一章 爱是一道光
- 92 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93 第九十三章 惊变(1)
- 94 第九十四章 惊变(2)
- 95 第九十五章 唐王(1)
- 96 第九十六章 唐王(2)
- 97 第九十七章 孝子(1)
- 98 第九十八章 孝子(2)
- 99 第九十九章 听政(1)
- 100 第一百章 听政(2)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回禀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父子计议
- 104 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吐蕃使者
- 106 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辽国谋议(2)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边事(1)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边事(2)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御前会议(1)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洋的馈赠(1)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洋的馈赠(2)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G2(3)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家阿舅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庆暦之盟(2)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庆暦之盟(3)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唐王爷爷(1)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唐王爷爷(2)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贼(2)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
- 131 第一百三十一节 入寇(2)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危(1)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吕赞读最近如何了?”赵昕坐在塌上,终于想起了好几天都没有过问的吕公著,便问起身旁的甘昭吉来。“回禀国公,赞读近日来,醉心于右殿事,子时才睡,三更就起,连昨日休沐都在右殿备课、准备题册……”甘昭吉马上就非常开心的回答。
他能不开心吗?
本以为,那位首相爱子来春坊,必然分走他和刘永年的大部分权柄。
哪成想,国公只让他去右殿,就将这位带着官家和朝臣们使命而来的首相之子的全部精力都牵制在了右殿。
这简直是可喜可贺啊!
赵昕听着,同样很开心,微笑着道:“看来,吕赞读果有宰辅之志啊!”
教育,是大宋一条全新的入仕途径。
一条崭新的赛道!
乃是如今那位在陕西的范仲淹范希文开辟出来的。
当年,范仲淹自泰州西溪盐仓监任上,因上书时任江淮转运副使张纶,力主重修捍海偃,而被张纶赏识、举荐,天圣三年,范仲淹转京官,除为知兴化县。
到这一步,范仲淹的路,还是过去大宋文臣们所走的道路。
不外乎政绩说话,才干开路,贵人相助,官运亨通。
但到了天圣五年,范仲淹因母丧而丁忧回乡守制时,他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赛道——教育。
从此,他就立刻甩开了他的所有同辈人,包括和他期的进士们。
不过一年,这位当年不过是蔡奇榜乙科第九十七名,差一点就要名落孙山的进士,就声名跃起,天下皆知。
贤名甚至在汴京都是如雷贯耳,成为天下文坛的领袖。
于是,连续上万言书言事,极力要求当时的章献明肃太后还政天子。
于是,明道二年,刘太后驾崩,范仲淹立刻就得到了奖赏——召入京,除为右谏议大夫知谏院!
一跃成为大宋王朝的统治集团新贵,位列两制大臣之中。
自天圣五年到明道二年,短短七年时间,就让范仲淹这样的寒门子弟,不过乙科进士出身的选人,从最底层爬到了最高层。
直接突破了大宋体制的好几道天花板,如今更是隐隐有宰辅之姿,将成为这个国家最顶级的少数大臣之一。
聪明人,当然都会学习、效仿。
特别是如今这条赛道,不止缺乏竞争,更是一片沃土,随便做点成绩出来,便足以傲视群雄。
故而,吕公著重视并倾注全部心血进去,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赵昕心里笑了起来:“有吕家帮忙推广,朕的这个实验模式,恐怕会迅速铺往大江南北,天下书院……”
想到这里,赵昕就忍不住眯着眼睛,满满的恶趣味。
右殿的事情,在赵昕看来,只是一个实验而已。
实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验证来自后世的题海战术、填鸭教育在当代的可行性。
结果,已经不言而喻。
事实表明,这种在后世每年能培养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大学士的模式,确实极为先进,有着种种神奇之处,用在当代,更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唯一的弊端,大抵就是太耗钱了。
除了大地主阶级外,恐怕一般的小市民、小商人家族根本负担不起。
旁的不说,便是那每天好几本习题册的纸张和抄录费用,就够大部分人喝一壶的了。
而这个实验的第二个目的,便是赵昕想要验证一下,他在后世看的那部《浪潮》的电影,是否真的有效?
事实表明,确实有效。
集体主义和领袖效应,无论在那个时代,都能将个体的个性与棱角抹平,人为的灌输思想意识。
更何况,赵昕还引入了杨叫兽、吴院长等人的慈爱。
可惜没有电疗,不能对某些顽劣分子进行纠正,颇为可惜。
然而,这些在赵昕眼中,也只能是实验。
哪怕全部验证成功,也不过是次要和备胎罢了。
他只是起个头,就没有再将精力,投注于彼处了。
因他知道,右殿的事情,哪怕做的再成功、再出色,最终恐怕也不过是一个俄国十二月党人的翻版,或者他前世失败的重演。
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死路一条。
妄想依托一小批社会精英,进步分子,就改变一个像大宋这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那是做梦!
只有日本、智利、英国这样的小国,才或许可以勉强有些成绩。
他拿起一支为自己特制的小毛笔,在甘昭吉的辅助下,趴到放在他床上的一张案几上,提着小小的毛笔,勉力的在纸张上写下自己心中所想的文字。
“社会关系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是曾被他忽视,又被他在前世晚年所回忆起来,并视为珍宝一般的三句话。
他知道,今生若要成功,就必须严格贯彻这三句话的纲领精神。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改变社会关系!
将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的地主、佃农为主的社会,进行引导和改造。
于是,社会关系为之一变,大宋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会应声而变。
看着纸上的文字,赵昕陷入了沉思。
“该从何处着手呢?”
他知道,答案就在他身边,就在他脚下的这座城市之中!
今日之汴京,已有将近百万规模的常住人口。
这百万之众,扣掉官员、军队,还有起码三五十万人,是脱离了农业,脱离了耕地,靠着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维生的。
而大宋境内,依靠手工业、商业与服务业维生的人口,也不在少数。
保守估计,起码有数百万之众。
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力量,只是一直在沉睡,无人去触动而已。
赵昕前世,曾经尝试过利用和唤醒这股力量。
然而,他的动作太鲁莽,缺乏谨慎,而且太过天真、幼稚,竟想两边不得罪,还想着在保护农民的情况下,发展工商业。
于是,两头不讨好,两边都是怨气冲天。
保守的士大夫文官们趁机反扑,终于将他的大部分改革成果,化为乌有,沦为空文。
所以……
赵昕知道,他今生应该谨慎一些。
“朕如今的年纪,也没有能力来做那些事情……”他想着。
但有一个事情,他却是可以现在就做的。
他抬起头,看向甘昭吉,吩咐道:“招天章阁侍读、权判尚书刑部高若讷、礼部员外郎、三司修造判官王闻,入宫来见孤!”
前些天,赵昕刚刚吩咐了这两人去做一件事情。
如今,赵昕觉得,应该有眉目了。
他能不开心吗?
本以为,那位首相爱子来春坊,必然分走他和刘永年的大部分权柄。
哪成想,国公只让他去右殿,就将这位带着官家和朝臣们使命而来的首相之子的全部精力都牵制在了右殿。
这简直是可喜可贺啊!
赵昕听着,同样很开心,微笑着道:“看来,吕赞读果有宰辅之志啊!”
教育,是大宋一条全新的入仕途径。
一条崭新的赛道!
乃是如今那位在陕西的范仲淹范希文开辟出来的。
当年,范仲淹自泰州西溪盐仓监任上,因上书时任江淮转运副使张纶,力主重修捍海偃,而被张纶赏识、举荐,天圣三年,范仲淹转京官,除为知兴化县。
到这一步,范仲淹的路,还是过去大宋文臣们所走的道路。
不外乎政绩说话,才干开路,贵人相助,官运亨通。
但到了天圣五年,范仲淹因母丧而丁忧回乡守制时,他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赛道——教育。
从此,他就立刻甩开了他的所有同辈人,包括和他期的进士们。
不过一年,这位当年不过是蔡奇榜乙科第九十七名,差一点就要名落孙山的进士,就声名跃起,天下皆知。
贤名甚至在汴京都是如雷贯耳,成为天下文坛的领袖。
于是,连续上万言书言事,极力要求当时的章献明肃太后还政天子。
于是,明道二年,刘太后驾崩,范仲淹立刻就得到了奖赏——召入京,除为右谏议大夫知谏院!
一跃成为大宋王朝的统治集团新贵,位列两制大臣之中。
自天圣五年到明道二年,短短七年时间,就让范仲淹这样的寒门子弟,不过乙科进士出身的选人,从最底层爬到了最高层。
直接突破了大宋体制的好几道天花板,如今更是隐隐有宰辅之姿,将成为这个国家最顶级的少数大臣之一。
聪明人,当然都会学习、效仿。
特别是如今这条赛道,不止缺乏竞争,更是一片沃土,随便做点成绩出来,便足以傲视群雄。
故而,吕公著重视并倾注全部心血进去,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赵昕心里笑了起来:“有吕家帮忙推广,朕的这个实验模式,恐怕会迅速铺往大江南北,天下书院……”
想到这里,赵昕就忍不住眯着眼睛,满满的恶趣味。
右殿的事情,在赵昕看来,只是一个实验而已。
实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验证来自后世的题海战术、填鸭教育在当代的可行性。
结果,已经不言而喻。
事实表明,这种在后世每年能培养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大学士的模式,确实极为先进,有着种种神奇之处,用在当代,更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唯一的弊端,大抵就是太耗钱了。
除了大地主阶级外,恐怕一般的小市民、小商人家族根本负担不起。
旁的不说,便是那每天好几本习题册的纸张和抄录费用,就够大部分人喝一壶的了。
而这个实验的第二个目的,便是赵昕想要验证一下,他在后世看的那部《浪潮》的电影,是否真的有效?
事实表明,确实有效。
集体主义和领袖效应,无论在那个时代,都能将个体的个性与棱角抹平,人为的灌输思想意识。
更何况,赵昕还引入了杨叫兽、吴院长等人的慈爱。
可惜没有电疗,不能对某些顽劣分子进行纠正,颇为可惜。
然而,这些在赵昕眼中,也只能是实验。
哪怕全部验证成功,也不过是次要和备胎罢了。
他只是起个头,就没有再将精力,投注于彼处了。
因他知道,右殿的事情,哪怕做的再成功、再出色,最终恐怕也不过是一个俄国十二月党人的翻版,或者他前世失败的重演。
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死路一条。
妄想依托一小批社会精英,进步分子,就改变一个像大宋这样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那是做梦!
只有日本、智利、英国这样的小国,才或许可以勉强有些成绩。
他拿起一支为自己特制的小毛笔,在甘昭吉的辅助下,趴到放在他床上的一张案几上,提着小小的毛笔,勉力的在纸张上写下自己心中所想的文字。
“社会关系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是曾被他忽视,又被他在前世晚年所回忆起来,并视为珍宝一般的三句话。
他知道,今生若要成功,就必须严格贯彻这三句话的纲领精神。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改变社会关系!
将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的地主、佃农为主的社会,进行引导和改造。
于是,社会关系为之一变,大宋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会应声而变。
看着纸上的文字,赵昕陷入了沉思。
“该从何处着手呢?”
他知道,答案就在他身边,就在他脚下的这座城市之中!
今日之汴京,已有将近百万规模的常住人口。
这百万之众,扣掉官员、军队,还有起码三五十万人,是脱离了农业,脱离了耕地,靠着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维生的。
而大宋境内,依靠手工业、商业与服务业维生的人口,也不在少数。
保守估计,起码有数百万之众。
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力量,只是一直在沉睡,无人去触动而已。
赵昕前世,曾经尝试过利用和唤醒这股力量。
然而,他的动作太鲁莽,缺乏谨慎,而且太过天真、幼稚,竟想两边不得罪,还想着在保护农民的情况下,发展工商业。
于是,两头不讨好,两边都是怨气冲天。
保守的士大夫文官们趁机反扑,终于将他的大部分改革成果,化为乌有,沦为空文。
所以……
赵昕知道,他今生应该谨慎一些。
“朕如今的年纪,也没有能力来做那些事情……”他想着。
但有一个事情,他却是可以现在就做的。
他抬起头,看向甘昭吉,吩咐道:“招天章阁侍读、权判尚书刑部高若讷、礼部员外郎、三司修造判官王闻,入宫来见孤!”
前些天,赵昕刚刚吩咐了这两人去做一件事情。
如今,赵昕觉得,应该有眉目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