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4 第三十四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3)
- 35 第三十五章 元昊气晕了(1)
- 36 第三十六章 元昊气晕了(2)
- 37 第三十七章 元昊被气晕了(3)
- 38 第三十八章 国公圣明(1)
- 39 第三十九章 国公圣明(2)
- 40 第四十章 国公圣明(3)
- 41 第四十一章 国公圣明(4)
- 42 第四十二章 国公圣明(5)
- 43 第四十三章 国公圣明(6)
- 44 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
- 45 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
- 46 第四十六章 良才美玉
- 47 第四十六章 狄青正壮年
- 48 第四十八章 屁股决定脑袋
- 49 第四十九章 前世阴霾
- 50 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
- 51 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 52 第五十二章 甘昭吉(2)
- 53 第五十三章 借力打力
- 54 第五十四章 打草惊蛇(1)
- 55 第五十五章 打草惊蛇(2)
- 56 第五十六章 人事纷纷
- 57 第五十六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1)
- 58 第五十七章 牛痘一出天下惊(2)
- 59 第五十九章 只有充钱才可以变得更强
- 60 第六十章 小报
- 61 第六十一章 滚刀肉
- 62 第六十二章 富弼办小报
- 63 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
- 64 第六十四章 君心如刀
- 65 第六十五章 用人之道
- 66 第六十六章 工具
- 67 第六十七节 奸臣的手段
- 68 第六十七章 落子定川寨
- 69 第六十九章 预设伏笔
- 70 第七十章 头大的官家
- 71 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
- 72 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
- 73 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
- 74 第七十四章 人质
- 75 第七十五章 实验的想法
- 76 第七十六章 洗脑(1)
- 77 第七十七章 洗脑(2)
- 78 第七十八章 实验(2)
- 79 第七十九章 实验(2)
- 80 第八十章 实验(3)
- 81 第八十一章 潜龙在渊(1)
- 82 第八十二章 潜龙在渊(2)
- 83 第八十三章 惊雷(1)
- 84 第八十四章 惊雷(2)
- 85 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
- 86 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
- 87 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
- 88 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
- 89 第八十九章 青唐来使(2)
- 90 第九十章 缘由
- 91 第九十一章 爱是一道光
- 92 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93 第九十三章 惊变(1)
- 94 第九十四章 惊变(2)
- 95 第九十五章 唐王(1)
- 96 第九十六章 唐王(2)
- 97 第九十七章 孝子(1)
- 98 第九十八章 孝子(2)
- 99 第九十九章 听政(1)
- 100 第一百章 听政(2)
- 101 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
- 102 第一百零二章 回禀
- 103 第一百零三章 父子计议
- 104 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
- 105 第一百零五章 吐蕃使者
- 106 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
- 107 第一百零七章 辽国谋议(2)
- 108 第一百零八章 边事(1)
- 109 第一百零九章 边事(2)
- 110 第一百一十章 御前会议(1)
- 111 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
- 1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洋的馈赠(1)
- 113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洋的馈赠(2)
- 114 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
- 115 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
- 116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
- 117 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
- 118 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
- 119 第一百一十九章 G2(3)
- 120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家阿舅
- 121 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
- 12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庆暦之盟(2)
- 123 第一百二十三章 庆暦之盟(3)
- 124 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
- 125 第一百二十五章 唐王爷爷(1)
- 126 第一百二十六章 唐王爷爷(2)
- 127 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
- 128 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
- 129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贼(2)
- 130 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
- 131 第一百三十一节 入寇(2)
- 132 第一百三十二章 兵危(1)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
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
二月辛丑(二十二),锁厅式前的第三天。流内铨衙署内外,就已经数不清的官吏,围的水泄不通。
虽然,流内铨只是大宋铨曹三院中官职最低的。(前面的资料有误,今天查《宋代官制辞表》发现在太宗淳化四年,考课院已经被并入流内铨了,而后来的北宋铨曹四院,则是在神宗时才出现的)
但毫无疑问,却是权力最大的!
因为,审官院管的京朝官,而且直接从属于政事堂,受中枢大臣节制。
至于三班院,则是由官家直接指派三衙官统领。
只有流内铨,属于吏部,但吏部现在名存实亡,只有个空架子。
故,流内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非常强,权力自然也是极大。
毕竟,宰辅执政官们,若无必要,是不会插手和干涉区区流内铨的选人磨勘之事——审官院的京朝官磨勘转官任免注阙就已经够他们忙的了。
也正是因此,官署之外的官员们,大都是忐忑不安的。
尤其是那些新人以及年年来此的老人。
新人忐忑容易理解。
老人忐忑更容易理解。
因为大宋官员太多了!
但,位置却就那么几个,更关键的是祖宗有法度规定,每一个官员只能在一个职位上最多做满一任。
这一任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三十个月,也可能是二十个月或者更少。
但,不管多久,任期一到,这个官员就得收拾包袱,来汴京铨曹待选。
政绩足够或者人脉强大或者钞能力强大的,自然是有惊无险,可以顺利除授新职,有时候运气好还能越过本身资序,理为更高级的官员。
但……
若既无政绩又无人脉,也没有钞能力,运气也欠佳的话。
那就有的等喽!
因为,官员太多,而大宋立国又已百年。
所以,陈陈相因,官官相加。
于是,一个官员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他来到这铨曹,顺利的交付文字,办完除授手续,铨曹官也给他画押用印了。
然后,他就会发现,自己被除授的那个职位上现在有人!
所以,只能是要么选择换一个官职,要么等着那个人卸任,自己再替补上去。
换一个职位的话,铨曹官可能就会不乐意了,而且,即使重新选择,结果恐怕也差不多。
由之,大宋官场上出现了奇观。
通常,一个官职上,通常前任离任了,但他还没有在新岗位上就任,所以他的头衔依然是某某某官,但这个位置上,已经来了新官人了,然后,还有一个在等着接替的。
这三个人,在理论上都是某某某官。
只是只有在任在工作的有俸禄和料钱可以拿,其他两个,就只能吃自己。
这就是冗官。
发展到如今,一些热门的官职上,排队等候接替的人,有些时候可能多达十几人。
换言之,有人就算等到死,恐怕也等不到上岗的那一天!
所以,前些天,中书发布赦命,从州郡有司招募九品、八品的干吏前往沿边,为弓箭手屯田指挥,愿意去的且选上的,每任减磨勘一年,有功及考绩上上者,中书予以堂除。
于是,大宋二十二路州郡的幕职官,一下子就热情似火。
短短数日,报名者竟达千人之众。
甚至还有人写了万言书,向中书表达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
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待机的官员。
是故,这些按照制度来到这流内铨中的官员,除了少数人外,大部分人都是心事重重。
于是,就三三两两的凑到一起,闲聊着各自的见闻,来打发时间。
“听说了吗?”一个穿着绿色官袍的低阶文官悄悄的说:“就昨天,枢府堂除了陕西延州指挥狄青为延州钤辖,本官升为西上阁门使!”
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炸掉了。
从指挥到钤辖,这可是跳级了啊!
更不提本官直接拔擢为西上阁门使,这可是正六品的武职,而且是京朝官!
而那个叫狄青的之前的本官是什么?
殿直?侍禁?还是干脆是个无品的小家伙?
换而言之,那个叫狄青的幸运儿,一夜之间就鲤鱼跃龙门,成为了国家未来的大将种子!
“诸公是不知道……”有消息灵通的官员小声的道:“这狄青的举主都是谁……”
“破白的是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希文……”
“其后联保的是陕西转运使庞醇之、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稚圭和环庆路副总管知庆州任佑之,给他合尖的是陕西经略安抚使夏子乔……”
“啧啧啧……整个经略司上下文武重臣,一起联名作保啊……”
“这是要上天啊!”
其他人听了,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吾闻沿边立功,升迁奇快,除授及时,果然名不虚传啊!”有人叹道:“如是此番,吾能除授陕西官职,哪怕要等上几年,吾也是愿意的!”
其他人纷纷点头,然后想到了什么,就又不自信的摇头起来。
现在,大宋官场上最热门的官职,就是陕西的官职,重点则是麒延路、秦凤路、泾原路和环庆路沿边州县的职位。
现在,沿边的一个监镇,只有空缺下来,都可能有十几个人竞争。
许多有前途的官员,甚至宁肯放着现成的职位不去,也要守着沿边的一个位置。
没别的原因,就是升官快,而且转官快。
尤其是对选人们来说,沿边官职的优势,简直堪比进士。
没办法,大宋选人要经历四阶七循,靠熬是熬不出头的。
只能是想方设法的找这种捷径,哪怕拿身家性命去赌,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愿意的。
不然,前段时间,中书募人往沿边,还要转武职,但为何应者依然是络绎不绝?!
甚至还传出了有上界乙榜进士和学究出身的官员,也参与了报名。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多数人心里面是清楚的,自己是没有指望的。
旁的不说,这次流内铨能够拿来选官、转官的沿边官职,最多也就一二十个。
但,在这流内铨外候着的人却足有上千。
僧多粥少,没有足够强硬的底气,那里能得选沿边?
能有一个可以上任做官的位置就不错了。
甚至,对大部分人来说,能过了今天的身言书判试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不敢多望了。
在这忐忑不安的气氛中,流内铨的正门,被几个官吏推开了。
于是,大宋庆暦元年春铨的帷幕正式拉开。
虽然,流内铨只是大宋铨曹三院中官职最低的。(前面的资料有误,今天查《宋代官制辞表》发现在太宗淳化四年,考课院已经被并入流内铨了,而后来的北宋铨曹四院,则是在神宗时才出现的)
但毫无疑问,却是权力最大的!
因为,审官院管的京朝官,而且直接从属于政事堂,受中枢大臣节制。
至于三班院,则是由官家直接指派三衙官统领。
只有流内铨,属于吏部,但吏部现在名存实亡,只有个空架子。
故,流内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非常强,权力自然也是极大。
毕竟,宰辅执政官们,若无必要,是不会插手和干涉区区流内铨的选人磨勘之事——审官院的京朝官磨勘转官任免注阙就已经够他们忙的了。
也正是因此,官署之外的官员们,大都是忐忑不安的。
尤其是那些新人以及年年来此的老人。
新人忐忑容易理解。
老人忐忑更容易理解。
因为大宋官员太多了!
但,位置却就那么几个,更关键的是祖宗有法度规定,每一个官员只能在一个职位上最多做满一任。
这一任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三十个月,也可能是二十个月或者更少。
但,不管多久,任期一到,这个官员就得收拾包袱,来汴京铨曹待选。
政绩足够或者人脉强大或者钞能力强大的,自然是有惊无险,可以顺利除授新职,有时候运气好还能越过本身资序,理为更高级的官员。
但……
若既无政绩又无人脉,也没有钞能力,运气也欠佳的话。
那就有的等喽!
因为,官员太多,而大宋立国又已百年。
所以,陈陈相因,官官相加。
于是,一个官员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他来到这铨曹,顺利的交付文字,办完除授手续,铨曹官也给他画押用印了。
然后,他就会发现,自己被除授的那个职位上现在有人!
所以,只能是要么选择换一个官职,要么等着那个人卸任,自己再替补上去。
换一个职位的话,铨曹官可能就会不乐意了,而且,即使重新选择,结果恐怕也差不多。
由之,大宋官场上出现了奇观。
通常,一个官职上,通常前任离任了,但他还没有在新岗位上就任,所以他的头衔依然是某某某官,但这个位置上,已经来了新官人了,然后,还有一个在等着接替的。
这三个人,在理论上都是某某某官。
只是只有在任在工作的有俸禄和料钱可以拿,其他两个,就只能吃自己。
这就是冗官。
发展到如今,一些热门的官职上,排队等候接替的人,有些时候可能多达十几人。
换言之,有人就算等到死,恐怕也等不到上岗的那一天!
所以,前些天,中书发布赦命,从州郡有司招募九品、八品的干吏前往沿边,为弓箭手屯田指挥,愿意去的且选上的,每任减磨勘一年,有功及考绩上上者,中书予以堂除。
于是,大宋二十二路州郡的幕职官,一下子就热情似火。
短短数日,报名者竟达千人之众。
甚至还有人写了万言书,向中书表达自己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
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待机的官员。
是故,这些按照制度来到这流内铨中的官员,除了少数人外,大部分人都是心事重重。
于是,就三三两两的凑到一起,闲聊着各自的见闻,来打发时间。
“听说了吗?”一个穿着绿色官袍的低阶文官悄悄的说:“就昨天,枢府堂除了陕西延州指挥狄青为延州钤辖,本官升为西上阁门使!”
这话一出口,所有人都炸掉了。
从指挥到钤辖,这可是跳级了啊!
更不提本官直接拔擢为西上阁门使,这可是正六品的武职,而且是京朝官!
而那个叫狄青的之前的本官是什么?
殿直?侍禁?还是干脆是个无品的小家伙?
换而言之,那个叫狄青的幸运儿,一夜之间就鲤鱼跃龙门,成为了国家未来的大将种子!
“诸公是不知道……”有消息灵通的官员小声的道:“这狄青的举主都是谁……”
“破白的是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希文……”
“其后联保的是陕西转运使庞醇之、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稚圭和环庆路副总管知庆州任佑之,给他合尖的是陕西经略安抚使夏子乔……”
“啧啧啧……整个经略司上下文武重臣,一起联名作保啊……”
“这是要上天啊!”
其他人听了,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吾闻沿边立功,升迁奇快,除授及时,果然名不虚传啊!”有人叹道:“如是此番,吾能除授陕西官职,哪怕要等上几年,吾也是愿意的!”
其他人纷纷点头,然后想到了什么,就又不自信的摇头起来。
现在,大宋官场上最热门的官职,就是陕西的官职,重点则是麒延路、秦凤路、泾原路和环庆路沿边州县的职位。
现在,沿边的一个监镇,只有空缺下来,都可能有十几个人竞争。
许多有前途的官员,甚至宁肯放着现成的职位不去,也要守着沿边的一个位置。
没别的原因,就是升官快,而且转官快。
尤其是对选人们来说,沿边官职的优势,简直堪比进士。
没办法,大宋选人要经历四阶七循,靠熬是熬不出头的。
只能是想方设法的找这种捷径,哪怕拿身家性命去赌,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愿意的。
不然,前段时间,中书募人往沿边,还要转武职,但为何应者依然是络绎不绝?!
甚至还传出了有上界乙榜进士和学究出身的官员,也参与了报名。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多数人心里面是清楚的,自己是没有指望的。
旁的不说,这次流内铨能够拿来选官、转官的沿边官职,最多也就一二十个。
但,在这流内铨外候着的人却足有上千。
僧多粥少,没有足够强硬的底气,那里能得选沿边?
能有一个可以上任做官的位置就不错了。
甚至,对大部分人来说,能过了今天的身言书判试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不敢多望了。
在这忐忑不安的气氛中,流内铨的正门,被几个官吏推开了。
于是,大宋庆暦元年春铨的帷幕正式拉开。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