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0001章 水乡古镇
- 2 第0002章 食色名利
- 3 第0003章 肥冬瘦年
- 4 第0004章 初入学院
- 5 第0005章 沈氏各房
- 6 第0006章 龟通海底
- 7 第0007章 冬酿名高
- 8 第0008章 虎丘青蒿
- 9 第0009章 世外桃源
- 10 第0010章 深宅大院
- 11 第0011章 不胜永慕
- 12 第0012章 苏州女人
- 13 第0013章 忘恩负义
- 14 第0014章 火中取栗
- 15 第0015章 瓜田李下
- 16 第0016章 金屋藏娇
- 17 第0017章 男女不拘
- 18 第0018章 事成定局
- 19 第0019章 王八绿豆
- 20 第0020章 瓜李之嫌
- 21 第0021章 龙泉三尺书千卷
- 22 第0022章 望族奥秘
- 23 第0023章 三条出路
- 24 第0024章 口无遮拦
- 25 第0025章 三堂会审
- 26 第0026章 不欢而别
- 27 第0027章 防微杜渐
- 28 第0028章 长久之计
- 29 第0029章 垒石成山
- 30 第0030章 生之者众
- 31 第0031章 欲哭无泪
- 32 第0032章 花落人断肠
- 33 第0033章 另谋出路
- 34 第0034章 不流凡俗
- 35 第0035章 认祖归宗
- 36 第0036章 安分守己
- 37 第0037章 老鼠嫁女
- 38 第0038章 因时制宜
- 39 第0039章 可否有号
- 40 第0040章 春光明媚
- 41 第0041章 艳阳天
- 42 第0042章 春风如旧,柳如烟
- 43 第0043章 秀鲜自如
- 44 第0044章 路头菩萨
- 45 第0045章 酒气熏天
- 46 第0046章 他是全才
- 47 第0047章 不孝之子
- 48 第0048章 爱莫能助
- 49 第0049章 高下立判
- 50 第0050章 请客吃饭
- 51 第0051章 卿本佳人
- 52 第0052章 令人敬服
- 53 第0053章 一生俯首拜阳明
- 54 第0054章 恐难从命
- 55 第0055章 痛快淋漓
- 56 第0056章 狼心狗肺
- 57 第0057章 痛心
- 58 第0058章 夜观天象
- 59 第0059章 狙诈狼贪
- 60 第0060章 失之交臂
- 61 第0061章 误人子弟
- 62 第0062章 婚事泡汤
- 63 第0063章 急公好义
- 64 第0064章 惊弓之鸟
- 65 第0065章 卖女
- 66 第0066章 喜出望外
- 67 第0067章 处处学霸
- 68 第0068章 天地玄黄
- 69 第0069章 夜雨观棋
- 70 第0070章 藕神
- 71 第0071章 有才无才
- 72 第0072章 羊入虎口
- 73 第0073章 一念心净
- 74 第0074章 移花接木
- 75 第0075章 明代版朱丽叶
- 76 第0076章 红六日
- 77 第0077章 上门问罪
- 78 第0078章 何地埋香
- 79 第0079章 将计就计
- 80 第0080章 七弦琴上七条弦
- 81 第0081章 寄恨长
- 82 第0082章 先下手为强
- 83 第0083章 干旱的夏
- 84 第0084章 富家少爷
- 85 第0085章 痴情种子
- 86 第0086章 无才到底是无才
- 87 第0087章 五头牛
- 88 第0088章 做大老爷
- 89 第0089章 非礼勿视
- 90 第0090章 谓我何忧
- 91 第0091章 好景不长
- 92 第0092章 天收人啦
- 93 第0093章 那个味儿
- 94 第0094章 生病
- 95 第0095章 悲欢离合
- 96 第0096章 黄金美玉
- 97 第0097章 无独有偶
- 98 第0098章 各自芳菲
- 99 第0099章 看来真有事
- 100 第0100章 我有苦衷
- 101 第0101章 老顽童
- 102 第0102章 庙会
- 103 第0103章 好姑娘
- 104 第0104章 热闹的王家
- 105 第0105章 热闹的王家(2)
- 106 第0106章 王家的热闹(3)
- 107 第0107章 省亲
- 108 第0108章 心跳
- 109 第0109章 变卦
- 110 第0110章 风流雅似桃花庵
- 111 第0111章 豁晴眸
- 112 第0112章 幸灾乐祸
- 113 第0113章 不着急
- 114 第0114章 这一晚
- 115 第0115 肌肤之亲
- 116 第0116章 你愿意吗?
- 117 第0117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 118 第0118章 微雨燕双飞
- 119 第0119章 将计就计
- 120 第0120章 化俗
- 121 第0121章 喜书
- 122 第0122章 喜诏
- 123 第0123章 欣慰
- 124 第0124章 耍赖
- 125 第0125章 酒楼
- 126 第0126章 宝贝
- 127 第0127章 雪芙
- 128 第0128章 小喜鹊
- 129 第0129章 君子好逑
- 130 第0130章 稀罕事儿
- 131 第0131章 想不明白
- 132 第0132章 悟道
- 133 第0133章 一言而决
- 134 第0134章 议亲
- 135 第0135章 打点
- 136 第0136章 花月飞卿
- 137 第0137章 讨好
- 138 第0138章 卖布
- 139 第0139章 慌乱
- 140 第0140章 不肯
- 141 第0141章 你走开
- 142 第0142章 刘三奶奶
- 143 第0143章 单枪匹马
- 144 第0144章 这个数
- 145 第0145章 套路
- 146 第0146章 海底针
- 147 第0147章 爱情
- 148 第0148章 孩子气
- 149 第0149章 贤良方正
- 150 第0150章 冲喜
- 151 第0151章 谢天谢地
- 152 第0152章 家信
- 153 第0153章 加试
- 154 第0154章 情债
- 155 第0155章 有什么稀奇
- 156 第0156章 争辩
- 157 第0157章 入木三分
- 158 第0158章 做戏
- 159 第0159章 幽闭
- 160 第0160章 探听
- 161 第0161章 考试
- 162 第0162章 后起之秀
- 163 第0163章 掐不入
- 164 第0164章 大喜
- 165 第0165章 就死也风骚
- 166 第0166章 不巧不成书
- 167 第0167章 AA制
- 168 第0168章 躺枪
- 169 第0169章 沈郎如玉
- 170 第0170章 直男癌
- 171 第0171章 妙笔生花
- 172 第0172章 看起来很荣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0002章 食色名利
第0002章 食色名利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蜿蜒小河,船儿悠悠前行,远处另一位摇橹的少艾船娘哼着一首刚刚听过的小调,歌声顺着柔和的风儿,轻柔地沿着小河,流淌在半空中。
年轻的客人注视着她的苗条身段,见其头上戴着一只闪闪发亮的凤钗,应该是出嫁不久的新妇。
这让他不禁想起吴、楚两地相连,风俗却截然不同。本地人家娶媳妇,喜欢身段修长的女子,目的是好看,这与现在越演越烈的攀比风有关。
楚地人则喜欢身矮,即粗壮敦实的女子,因为这种妇人善哺育,能干活,当地人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
时下有人戏作了一篇“娶妇辞”:
西家老翁长吴塞,吴人娶妇长者爱。纱笼前引抉人门,新人长大媒人尊。
金马丁东步摇转,春水袅袅花枝颤。可怜吴楚地不同,新人长短为枯荣。
若使吴人生落楚,一生丑恶何其苦。乃知长短亦有命,不系生身系生土。
“嗯。”
这时候,船娘轻咳一声,轻声轻语仿佛是在呢喃,“之所以风流才子的大名在河上无人不知,是出自唐先生妙绝一时的春画。嘻嘻,如果客官今后能有幸一观,定会为之叹为观止哩。”
“春画?哦,哦哦。”
被打乱思绪的青衫客顿时明白了,敢情风流才子的典故是出自这里,遥想唐伯虎当年因科举舞弊案牵扯,丢了前程,又不屑为吏,愤而辞职回到家乡,哪知被妻子嫌弃执意要离婚,连遭打击的唐伯虎性情遂变得越发愤世嫉俗,四处寻欢作乐的结果,就是画了若干光溜溜的美人图。
贬大于褒的风流名声,使得唐伯虎在家乡的名气毁誉参半,也就是他的才华太出众,瑕不掩瑜,不过也让家乡人大多对于他半是敬重半是疏远。
类似唐伯虎这样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的名人太多了,狂放的作品、孤傲的心境,对世态炎凉的愤慨,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问题是这样的境遇实在太凄惨,但此刻的青衫客倒是没什么感觉,因为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个平凡人,平凡人就得老老实实的融入这个黑白难分的大社会,该低头时就低头,平平安安的挣到一生富贵。什么一朝名满天下知,封侯拜相的,奢望而已,现实是你就是一普普通通的后世人。
对于船娘的艳遇暗示,青衫客无动于衷,坐在船头,很快再一次陷入了自己的思绪里,如何使自己能过上一生富足的生活呢?
提起古代,想当然的唯一出路是读书参加科举,问题是首先得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即使千辛万苦的考中秀才,也不见得富贵,更怕到时候年龄太尴尬,没等享受就挂了。相比趁着年轻时做做生意,发家的几率肯定要大很多。
因为如今是嘉靖年间,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开始面临挑战了,人们不再视商贾为贱业。如同改革开放,江南人普遍认识到经商做买卖是致富的正常手段,生活中出现了“生意”一词。
连嘉靖皇帝都在发给天下农民力农的诏谕中,鼓励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
原因简单,如今的明朝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节点。
如果是在这时代之前,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环境,年轻的客人肯定轻易不会从事‘贱业’,一边读书,一边种地,凭借辛苦劳动,完全可以维持男有衣,女有食的简单生活。而在商业社会中,并非依靠勤俭就能致富的,那需要更多的处世智慧,年轻的客人坚信自己拥有这些东西。
只可惜往往天不遂人愿,他忽然叹了口气,目光开始发直。
生活节奏缓慢的古代江南,发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妙境。人们不单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休息一下,顺便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思索、反思等等。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青衫客的身边煮着一壶廉价的清茶,沏的却是同样的一盅清雅。
观一杯绿叶的深浅,嗅一缕清淡的茶香,品四季韵味,悟前生今世,能得片刻的心素以及潮起潮落。
不经意间,年轻人的一举一动显得分外潇洒。
早年丧偶的船娘立时眼睛一亮,更坚定了与君“风流一度”的念头。
同样的,年轻人的目光也渐渐坚定,因为他现在的家世,现在的环境,都令他对于古代有了崭新认识。
从前,他也始终认为大明是亡自党争,对东林党深恶痛绝,衍伸下来对古代的文人非常厌恶,认为他们只知道读死书,空谈误国。
这些日子下来,却发现固然朝堂上有党争,儒家名人喜欢谈经论道,但是身边亦有一批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文人,这些知识分子非常喜欢时时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找到基于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的小窍门,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一点点的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年轻人认为此乃整个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一大趋势,比如二十年前的自家,听长辈说那时候伦理纲常几乎贯穿于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门之内,父子兄弟与长幼尊卑之间,泾渭分明,各有条理,正所谓一日之饮食起居、动静语默,都要谨守着儒家“中正”的原则,一丝一毫不能违逆。
仅仅二十年而已,自家的规矩观念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大概是身处于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中心,传统齐家开始向着治家的方向转向,也就是说家族也不想过清贫的生活了,各阶层都不愿再过清贫乐道的日子,富足安康成了每个人的追求。
观一叶而知秋,整个社会正处于享乐主义的大气候下,以前儒家讲究戒声色货利,佛家讲究戒色声香味,道家讲究戒酒色财气,现在全变了,大有一切向钱看的架势。
或许可以批评明朝在走向奢靡堕落,但现在的人怎么能知道未来呢?怎么能预知满清进了关呢?
享乐主义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即天下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大担当;乃是希望老人有衣有食,黎民不饥不寒的大理想境界,并视为儒家自己的一大快乐,所以人人乐见经济发达。
年轻人的家族属于“吴江”文派,与知名的公安派一样,追求的是一个人如果身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才是真正的“上根之器”,可惜太难做到了。
反正年轻人自知自己就万万做不到,赚钱了就得享乐啊!俗的一面无非喝酒吃肉,大屋大院,有几个二八佳人作伴;雅一点收藏一些古董书画,弈棋弹琴,名山胜水的走走,过一辈子清闲舒适的生活。
这方面他很推崇务实派文人的观点而不是吴江派,所谓达道之士会完全忘情于“食、色、名、利”。他认为圣人对声色名利这四个字,绝不可以将之曲解为“货财不入手,声色不入耳目”,而是应该順自然而当为,不营心于声色货利之中。
当然这观念他在家里提都不敢提,因为与继承了宋儒的吴江派大相径庭,甚至已经太过离经叛道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虽然这首东林书院的名联还未问世,但是这观念早已是千百年来江南读书人的共识。遥想当年太祖皇帝大肆杀戮功臣官员,一时间朝堂官场人人风声鹤唳,不过朱元璋对于读书人倒是十分体恤爱护,一批批的寒门之子因国家的资助鼓励,发奋读书,一批批的走向官场,而在野的士林则一代代以抨击时政为己任。
有意思的是帝王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整个士林骂的狗血喷头,成名的读书人自己却往往以游戏放荡为倜傥,挥金挟妓为风流,酗酒骂人为风尚,自谓“无损于名声也。”
年轻客人的目光一会儿清亮,一会儿迷惘,正如同他现在的遭遇一样,时时刻刻充满着不确定性。
横跨在水面上的一座座石桥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出深深的婉约,令人恍惚古诗中的画面浮现眼前。
那穿着素净撑着油纸伞的柔美身影,一步步从巷子深处走来。
精致的窗户内,袅袅的香气萦绕,无视船娘骚扰的青衫客想象着里头的丽人,轻轻抿一口清茶,唇齿留香。
忽然,空灵幽静的古琴音响起,顿时令对未来感到焦躁的青衫客一颗心逐渐地沉静下来。
安静的小镇,水乡的剪影在房檐下洒落,风吹过,带着暗香。
摇船的船娘穿着蓝印花布小袄,蓝色的裙子,鬓角戴着红色的纱花,一船二人各自神态悠闲的划着小船缓缓而行,婉转悦耳的吴侬软语随着清澈的水流一起荡漾到远方··
美,不过如此。
“客官,不远处有一处僻静没有人家的水坞,可愿前去一观吗?”
说着话的船娘冲着回首的青衫客妩媚一笑,习惯性的举手拢了拢耳边散乱的发丝,目光如星。
蜿蜒小河,船儿悠悠前行,远处另一位摇橹的少艾船娘哼着一首刚刚听过的小调,歌声顺着柔和的风儿,轻柔地沿着小河,流淌在半空中。
年轻的客人注视着她的苗条身段,见其头上戴着一只闪闪发亮的凤钗,应该是出嫁不久的新妇。
这让他不禁想起吴、楚两地相连,风俗却截然不同。本地人家娶媳妇,喜欢身段修长的女子,目的是好看,这与现在越演越烈的攀比风有关。
楚地人则喜欢身矮,即粗壮敦实的女子,因为这种妇人善哺育,能干活,当地人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
时下有人戏作了一篇“娶妇辞”:
西家老翁长吴塞,吴人娶妇长者爱。纱笼前引抉人门,新人长大媒人尊。
金马丁东步摇转,春水袅袅花枝颤。可怜吴楚地不同,新人长短为枯荣。
若使吴人生落楚,一生丑恶何其苦。乃知长短亦有命,不系生身系生土。
“嗯。”
这时候,船娘轻咳一声,轻声轻语仿佛是在呢喃,“之所以风流才子的大名在河上无人不知,是出自唐先生妙绝一时的春画。嘻嘻,如果客官今后能有幸一观,定会为之叹为观止哩。”
“春画?哦,哦哦。”
被打乱思绪的青衫客顿时明白了,敢情风流才子的典故是出自这里,遥想唐伯虎当年因科举舞弊案牵扯,丢了前程,又不屑为吏,愤而辞职回到家乡,哪知被妻子嫌弃执意要离婚,连遭打击的唐伯虎性情遂变得越发愤世嫉俗,四处寻欢作乐的结果,就是画了若干光溜溜的美人图。
贬大于褒的风流名声,使得唐伯虎在家乡的名气毁誉参半,也就是他的才华太出众,瑕不掩瑜,不过也让家乡人大多对于他半是敬重半是疏远。
类似唐伯虎这样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的名人太多了,狂放的作品、孤傲的心境,对世态炎凉的愤慨,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问题是这样的境遇实在太凄惨,但此刻的青衫客倒是没什么感觉,因为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个平凡人,平凡人就得老老实实的融入这个黑白难分的大社会,该低头时就低头,平平安安的挣到一生富贵。什么一朝名满天下知,封侯拜相的,奢望而已,现实是你就是一普普通通的后世人。
对于船娘的艳遇暗示,青衫客无动于衷,坐在船头,很快再一次陷入了自己的思绪里,如何使自己能过上一生富足的生活呢?
提起古代,想当然的唯一出路是读书参加科举,问题是首先得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即使千辛万苦的考中秀才,也不见得富贵,更怕到时候年龄太尴尬,没等享受就挂了。相比趁着年轻时做做生意,发家的几率肯定要大很多。
因为如今是嘉靖年间,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开始面临挑战了,人们不再视商贾为贱业。如同改革开放,江南人普遍认识到经商做买卖是致富的正常手段,生活中出现了“生意”一词。
连嘉靖皇帝都在发给天下农民力农的诏谕中,鼓励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
原因简单,如今的明朝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节点。
如果是在这时代之前,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环境,年轻的客人肯定轻易不会从事‘贱业’,一边读书,一边种地,凭借辛苦劳动,完全可以维持男有衣,女有食的简单生活。而在商业社会中,并非依靠勤俭就能致富的,那需要更多的处世智慧,年轻的客人坚信自己拥有这些东西。
只可惜往往天不遂人愿,他忽然叹了口气,目光开始发直。
生活节奏缓慢的古代江南,发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妙境。人们不单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休息一下,顺便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思索、反思等等。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青衫客的身边煮着一壶廉价的清茶,沏的却是同样的一盅清雅。
观一杯绿叶的深浅,嗅一缕清淡的茶香,品四季韵味,悟前生今世,能得片刻的心素以及潮起潮落。
不经意间,年轻人的一举一动显得分外潇洒。
早年丧偶的船娘立时眼睛一亮,更坚定了与君“风流一度”的念头。
同样的,年轻人的目光也渐渐坚定,因为他现在的家世,现在的环境,都令他对于古代有了崭新认识。
从前,他也始终认为大明是亡自党争,对东林党深恶痛绝,衍伸下来对古代的文人非常厌恶,认为他们只知道读死书,空谈误国。
这些日子下来,却发现固然朝堂上有党争,儒家名人喜欢谈经论道,但是身边亦有一批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文人,这些知识分子非常喜欢时时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找到基于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的小窍门,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一点点的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年轻人认为此乃整个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一大趋势,比如二十年前的自家,听长辈说那时候伦理纲常几乎贯穿于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门之内,父子兄弟与长幼尊卑之间,泾渭分明,各有条理,正所谓一日之饮食起居、动静语默,都要谨守着儒家“中正”的原则,一丝一毫不能违逆。
仅仅二十年而已,自家的规矩观念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大概是身处于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中心,传统齐家开始向着治家的方向转向,也就是说家族也不想过清贫的生活了,各阶层都不愿再过清贫乐道的日子,富足安康成了每个人的追求。
观一叶而知秋,整个社会正处于享乐主义的大气候下,以前儒家讲究戒声色货利,佛家讲究戒色声香味,道家讲究戒酒色财气,现在全变了,大有一切向钱看的架势。
或许可以批评明朝在走向奢靡堕落,但现在的人怎么能知道未来呢?怎么能预知满清进了关呢?
享乐主义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即天下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大担当;乃是希望老人有衣有食,黎民不饥不寒的大理想境界,并视为儒家自己的一大快乐,所以人人乐见经济发达。
年轻人的家族属于“吴江”文派,与知名的公安派一样,追求的是一个人如果身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才是真正的“上根之器”,可惜太难做到了。
反正年轻人自知自己就万万做不到,赚钱了就得享乐啊!俗的一面无非喝酒吃肉,大屋大院,有几个二八佳人作伴;雅一点收藏一些古董书画,弈棋弹琴,名山胜水的走走,过一辈子清闲舒适的生活。
这方面他很推崇务实派文人的观点而不是吴江派,所谓达道之士会完全忘情于“食、色、名、利”。他认为圣人对声色名利这四个字,绝不可以将之曲解为“货财不入手,声色不入耳目”,而是应该順自然而当为,不营心于声色货利之中。
当然这观念他在家里提都不敢提,因为与继承了宋儒的吴江派大相径庭,甚至已经太过离经叛道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虽然这首东林书院的名联还未问世,但是这观念早已是千百年来江南读书人的共识。遥想当年太祖皇帝大肆杀戮功臣官员,一时间朝堂官场人人风声鹤唳,不过朱元璋对于读书人倒是十分体恤爱护,一批批的寒门之子因国家的资助鼓励,发奋读书,一批批的走向官场,而在野的士林则一代代以抨击时政为己任。
有意思的是帝王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整个士林骂的狗血喷头,成名的读书人自己却往往以游戏放荡为倜傥,挥金挟妓为风流,酗酒骂人为风尚,自谓“无损于名声也。”
年轻客人的目光一会儿清亮,一会儿迷惘,正如同他现在的遭遇一样,时时刻刻充满着不确定性。
横跨在水面上的一座座石桥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出深深的婉约,令人恍惚古诗中的画面浮现眼前。
那穿着素净撑着油纸伞的柔美身影,一步步从巷子深处走来。
精致的窗户内,袅袅的香气萦绕,无视船娘骚扰的青衫客想象着里头的丽人,轻轻抿一口清茶,唇齿留香。
忽然,空灵幽静的古琴音响起,顿时令对未来感到焦躁的青衫客一颗心逐渐地沉静下来。
安静的小镇,水乡的剪影在房檐下洒落,风吹过,带着暗香。
摇船的船娘穿着蓝印花布小袄,蓝色的裙子,鬓角戴着红色的纱花,一船二人各自神态悠闲的划着小船缓缓而行,婉转悦耳的吴侬软语随着清澈的水流一起荡漾到远方··
美,不过如此。
“客官,不远处有一处僻静没有人家的水坞,可愿前去一观吗?”
说着话的船娘冲着回首的青衫客妩媚一笑,习惯性的举手拢了拢耳边散乱的发丝,目光如星。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