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4 第0074章 移花接木
- 75 第0075章 明代版朱丽叶
- 76 第0076章 红六日
- 77 第0077章 上门问罪
- 78 第0078章 何地埋香
- 79 第0079章 将计就计
- 80 第0080章 七弦琴上七条弦
- 81 第0081章 寄恨长
- 82 第0082章 先下手为强
- 83 第0083章 干旱的夏
- 84 第0084章 富家少爷
- 85 第0085章 痴情种子
- 86 第0086章 无才到底是无才
- 87 第0087章 五头牛
- 88 第0088章 做大老爷
- 89 第0089章 非礼勿视
- 90 第0090章 谓我何忧
- 91 第0091章 好景不长
- 92 第0092章 天收人啦
- 93 第0093章 那个味儿
- 94 第0094章 生病
- 95 第0095章 悲欢离合
- 96 第0096章 黄金美玉
- 97 第0097章 无独有偶
- 98 第0098章 各自芳菲
- 99 第0099章 看来真有事
- 100 第0100章 我有苦衷
- 101 第0101章 老顽童
- 102 第0102章 庙会
- 103 第0103章 好姑娘
- 104 第0104章 热闹的王家
- 105 第0105章 热闹的王家(2)
- 106 第0106章 王家的热闹(3)
- 107 第0107章 省亲
- 108 第0108章 心跳
- 109 第0109章 变卦
- 110 第0110章 风流雅似桃花庵
- 111 第0111章 豁晴眸
- 112 第0112章 幸灾乐祸
- 113 第0113章 不着急
- 114 第0114章 这一晚
- 115 第0115 肌肤之亲
- 116 第0116章 你愿意吗?
- 117 第0117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 118 第0118章 微雨燕双飞
- 119 第0119章 将计就计
- 120 第0120章 化俗
- 121 第0121章 喜书
- 122 第0122章 喜诏
- 123 第0123章 欣慰
- 124 第0124章 耍赖
- 125 第0125章 酒楼
- 126 第0126章 宝贝
- 127 第0127章 雪芙
- 128 第0128章 小喜鹊
- 129 第0129章 君子好逑
- 130 第0130章 稀罕事儿
- 131 第0131章 想不明白
- 132 第0132章 悟道
- 133 第0133章 一言而决
- 134 第0134章 议亲
- 135 第0135章 打点
- 136 第0136章 花月飞卿
- 137 第0137章 讨好
- 138 第0138章 卖布
- 139 第0139章 慌乱
- 140 第0140章 不肯
- 141 第0141章 你走开
- 142 第0142章 刘三奶奶
- 143 第0143章 单枪匹马
- 144 第0144章 这个数
- 145 第0145章 套路
- 146 第0146章 海底针
- 147 第0147章 爱情
- 148 第0148章 孩子气
- 149 第0149章 贤良方正
- 150 第0150章 冲喜
- 151 第0151章 谢天谢地
- 152 第0152章 家信
- 153 第0153章 加试
- 154 第0154章 情债
- 155 第0155章 有什么稀奇
- 156 第0156章 争辩
- 157 第0157章 入木三分
- 158 第0158章 做戏
- 159 第0159章 幽闭
- 160 第0160章 探听
- 161 第0161章 考试
- 162 第0162章 后起之秀
- 163 第0163章 掐不入
- 164 第0164章 大喜
- 165 第0165章 就死也风骚
- 166 第0166章 不巧不成书
- 167 第0167章 AA制
- 168 第0168章 躺枪
- 169 第0169章 沈郎如玉
- 170 第0170章 直男癌
- 171 第0171章 妙笔生花
- 172 第0172章 看起来很荣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0084章 富家少爷
第0084章 富家少爷
“放榜了,放榜了!値少爷中了秀才,中了秀才!”
“二房真了不得啊!这一辈竟一门三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看吧,早晚一门三秀会变成一门三进士,然后二老爷会因儿子们的争气,被朝廷赠予官爵。”
“是极是极。”
一夜之间,沈嘉谟那犹如江河日下的风评随着幼子的功名而急剧升高,人们的赞扬又开始多了起来,就连失踪的女儿似乎也成了他道德标杆的证据。
当然,大家伙对于二小姐的‘死’依然讳莫如深。
相比之下,三房这边的士气自是免不了低落下来,不管走到哪都会被人奚落一番,听到比如“堂堂一个官少爷,竟连个童生都不是”,“沈族子弟,唯老五最不堪也”之类的讽刺。
沈侃对此浑不在意,倒是身边的好友们总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话来鼓励他。
干旱还在持续,农民们越发焦躁不安,村里开始频频商量要搞一次求神祈雨的仪式。
午后,沈侃正在门外观察天空,真希望空中能飘来一片积雨云。
没注意到沈嘉谟带着沈値打外头回来,看见他站在那里,沈嘉谟冷哼道:“不务正业,还不快滚进去闭门思过。”
沈侃没说话,转身就往里走,视线中的沈値一身簇新的文士长衫,一脸春风得意的样子,瘦小的身躯,宽大的长衣,给他一种沐猴而冠的滑稽感。
“说到底还是妒忌。”沈侃边走边苦笑起来。
原来一连多日,上门来打听沈家子弟生辰八字的媒婆络绎不绝,其中就有专门来询问沈値的人,只有沈侃无人问津,连顺嘴问一下他的人都没有。
每天兄弟碰面的时候,沈値看着他的目光隐含轻蔑,令人很不舒服。
这也就罢了,沈侃最担心的是二太太甘氏的病情以及三哥四哥。
最近兄弟俩的变化很大,虽然都不敢跑到父亲的面前去质问沈沛薇的下落,但无疑都受到了很大打击。
沈位回来后只住了一天,偷偷将母亲托付给了大太太,第二天一早便只身搬到了府城。
两天后,沈倬也动身去了归安县,师从茅坤先生学文。临走前,沈倬对沈侃说了好多的话。
转眼间,娇娘母子俨然成了二房之主,好在这里是吴兴而不是金陵。
六月十四,今日是个黄道吉日,一位外村的中年人领着个半大孩子,带了两个听差,挑着书箱行李一同上学来。
进了村口,便有一大片的高大房屋,操场上耸立着旗帜,顺着风,一阵读书之声,由那里传了出来。
走到近前,上面横着一方匾额,大书“吴兴学堂”四个字。
中年人带着儿子继续朝前走,王潜斋已经迎了出来。
中年人抢上前一步,拱手道:“怎好让先生出迎,真是不敢当了。”
半大孩子赶紧对老师躬身一揖,王潜斋见他穿了件豆绿湖绉丝袍,头上扎着块绿玛瑙,腰上系着淡青色的绣花绸面的腰带,飘出好长一截来。
相貌眉清目秀,十四五岁的哥儿,因家世富贵带着一番俊秀之气。
潜斋先生的脸色不免板了起来,因自己的一干弟子就算如沈侃等,每天都身穿布衣,现在来了这样一位富家子弟,恐怕会带坏自己的学风。
这时候教室里的弟子们都在窗下争着窥探,头两天就听说要来一位城里的少爷,这时少爷来了,当然得一看个究竟。
沈侃坐在里面发呆,忽听他们低声哄笑,奇怪的朝外面看去,就见那眉清目秀的少爷因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情不自禁的羞红了脸。
人家自幼在城里富贵惯了,每天多半是这样的的穿戴,一来到乡下就特别的引人瞩目。
“像个女人,细皮嫩肉的,不过没咱五哥长得好看。”
“五哥这几日晒得跟黑炭似的,人家的肤色多白,比下去喽。”
沈侃不禁啼笑皆非,说了一句:“都回来坐好。”
很快潜斋先生带着父子二人走了进来,那少爷瞅了眼屋里的环境,右边摆了一张大方桌,后面两个书架,正面一把黑色的太师椅子,那自然是师座了。
对面放着一张张书桌,座位上坐着十一二岁乃至十五六岁的学生,见客人到,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貌似潜斋先生对他不放心,特意指着师位的旁边,示意少爷坐在那里。
眼见要和先生同席,少爷心里暗暗叫苦。
当下潜斋先生吩咐一个弟子在孔子的圣位前点了香烛,少爷不用旁人吩咐,过去拜了孔夫子,又请先生入座,对着拜了四拜,然后对各位同学作了一个揖。
别人不知道少爷的底细,沈侃却晓得一些,少爷姓姚,他父亲乃是来到苏州履职的官员,听说名叫姚秋文,老家在京城。
也不知姚秋文怎么打听到了穷阁老的后人在沈家村教书,于是无视于苏州一带大大小小的书院和官办学堂,非要将儿子送到这里来念书不可。
大老远的送到乡下来读书,自是要在这里吃住。本来潜斋先生不大乐意,但因祖父与姚家的上一代同朝为官,有些交情,是以不好拒绝,勉强同意了。
此外好像过几天还会来一位学生,也是城里的富家公子。
这时潜斋先生询问了姚少爷读些什么书,笔下能作什么,简单了解后点点头,对姚秋文说道:“我这里一共二十二个学生,分作三批教。文理清順些,自己已经会看书的,平时让他们在隔壁房间里;书读得优一些的,例如沈家的沈侃沈象道,周家的周浦,让他们单独发奋;不能自己用功的,就在这屋里设位子。令郎既然可以自己读书动笔,晚上又不能回家去,这后面还有一间小厢房空着,就让他住到那里去吧。”
沈侃注意到姚少爷听了这话,似乎如释重负,大抵是担心与别人同居一室。
“一切听凭先生作主。”姚秋文很客气。
潜斋先生说道:“道古,你引他过去吧。”
“是。”沈侃站了起来。
“这位是?”姚秋文问道。
“沈家子弟,沈侃沈道古。”潜斋先生解释。
“哦。”姚秋文笑着点头,“大族子弟,果然不俗。”
当下他没有继续多谈,告辞而去。
沈侃便带着姚少爷,叫大柱几个拿着行李,来到后面的一间小院。
“这里不错,你看。”沈侃指着院门,“这里位于先生住处的前面,门朝右开,恰好能避开先生的耳目,景致也好,我也很喜欢在这里一个人静静看书。”
姚少爷走进屋里仔细看了下,房间是两开窗户,很透亮。其中一扇窗对着有石栏杆的天井,栏杆里有一颗大樟树,树干高入云霄,树枝弯弯曲曲的像几十条黑龙盘舞,树叶浓密的能罩住整座小院。
值此炎热盛夏,这里简直就是一方洞天福地。
天井的石板上青苔长得一指多厚,而厢房的另一个圆窗户,对着后面的一片菜园子,远处一丛芭蕉,两颗横斜的果树,枝头长满了花蕊。
眼见果然环境清幽,姚少爷两只手一拍,大叫道:“妙!”
大柱正抱着书箱进来,答道:“姚少爷,这里现在是学堂,以前是庙。”
姚少爷莞尔一笑,问道:“那是先生的菜园吗?”
大柱说道:“是,先生家就喜欢种菜,以前可没有。”
一边的沈侃随手拿起书箱里的一本书,翻开第一页,是贾谊的《过秦论》,忽然从窗外传来很清脆好听的读书声。
“咦!”姚少爷奇怪了,问道:“这里还有女学生吗?”
“非也。”沈侃将书放下,“那是先生的闺女,也是刚从城里过来避暑,大概能在这里住上一段时日。”
“原来如此,那就是师妹了。”姚少爷笑道,“我小时候在外头附馆时,有过几个女同窗。那时年纪小没有男女之防,我总是和她们在一块儿玩,有时闹了脾气,几天不说话,后来方知道此乃青梅竹马之交。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可惜失掉了机会,如今大家音信杳然,于今回想起来,还是羡慕得了不得。”
沈侃有些好笑也有些皱眉,这位才多大?就开始感慨回忆男女同学间的青葱岁月了?真可怜古时之人。
先生的担心还真不是没道理,小小年纪就净想着异性,看他的兴奋劲,比刚才还要高兴,不怪他老子要把他扔到乡下来。
不过也没什么,就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当得知先生的女儿来了后,谁不是开心的眉飞色舞,估计人人都幻想着什么。
眼见姚少爷下意识的想探头出去瞧瞧师妹的长相,沈侃说道:“好了,该过去了。先生还得知道你的深浅,好给你订定日课。”
“哦。”姚少爷停住了动作,脸上有一丝的遗憾。
“走吧!”
“二房真了不得啊!这一辈竟一门三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们看吧,早晚一门三秀会变成一门三进士,然后二老爷会因儿子们的争气,被朝廷赠予官爵。”
“是极是极。”
一夜之间,沈嘉谟那犹如江河日下的风评随着幼子的功名而急剧升高,人们的赞扬又开始多了起来,就连失踪的女儿似乎也成了他道德标杆的证据。
当然,大家伙对于二小姐的‘死’依然讳莫如深。
相比之下,三房这边的士气自是免不了低落下来,不管走到哪都会被人奚落一番,听到比如“堂堂一个官少爷,竟连个童生都不是”,“沈族子弟,唯老五最不堪也”之类的讽刺。
沈侃对此浑不在意,倒是身边的好友们总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话来鼓励他。
干旱还在持续,农民们越发焦躁不安,村里开始频频商量要搞一次求神祈雨的仪式。
午后,沈侃正在门外观察天空,真希望空中能飘来一片积雨云。
没注意到沈嘉谟带着沈値打外头回来,看见他站在那里,沈嘉谟冷哼道:“不务正业,还不快滚进去闭门思过。”
沈侃没说话,转身就往里走,视线中的沈値一身簇新的文士长衫,一脸春风得意的样子,瘦小的身躯,宽大的长衣,给他一种沐猴而冠的滑稽感。
“说到底还是妒忌。”沈侃边走边苦笑起来。
原来一连多日,上门来打听沈家子弟生辰八字的媒婆络绎不绝,其中就有专门来询问沈値的人,只有沈侃无人问津,连顺嘴问一下他的人都没有。
每天兄弟碰面的时候,沈値看着他的目光隐含轻蔑,令人很不舒服。
这也就罢了,沈侃最担心的是二太太甘氏的病情以及三哥四哥。
最近兄弟俩的变化很大,虽然都不敢跑到父亲的面前去质问沈沛薇的下落,但无疑都受到了很大打击。
沈位回来后只住了一天,偷偷将母亲托付给了大太太,第二天一早便只身搬到了府城。
两天后,沈倬也动身去了归安县,师从茅坤先生学文。临走前,沈倬对沈侃说了好多的话。
转眼间,娇娘母子俨然成了二房之主,好在这里是吴兴而不是金陵。
六月十四,今日是个黄道吉日,一位外村的中年人领着个半大孩子,带了两个听差,挑着书箱行李一同上学来。
进了村口,便有一大片的高大房屋,操场上耸立着旗帜,顺着风,一阵读书之声,由那里传了出来。
走到近前,上面横着一方匾额,大书“吴兴学堂”四个字。
中年人带着儿子继续朝前走,王潜斋已经迎了出来。
中年人抢上前一步,拱手道:“怎好让先生出迎,真是不敢当了。”
半大孩子赶紧对老师躬身一揖,王潜斋见他穿了件豆绿湖绉丝袍,头上扎着块绿玛瑙,腰上系着淡青色的绣花绸面的腰带,飘出好长一截来。
相貌眉清目秀,十四五岁的哥儿,因家世富贵带着一番俊秀之气。
潜斋先生的脸色不免板了起来,因自己的一干弟子就算如沈侃等,每天都身穿布衣,现在来了这样一位富家子弟,恐怕会带坏自己的学风。
这时候教室里的弟子们都在窗下争着窥探,头两天就听说要来一位城里的少爷,这时少爷来了,当然得一看个究竟。
沈侃坐在里面发呆,忽听他们低声哄笑,奇怪的朝外面看去,就见那眉清目秀的少爷因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情不自禁的羞红了脸。
人家自幼在城里富贵惯了,每天多半是这样的的穿戴,一来到乡下就特别的引人瞩目。
“像个女人,细皮嫩肉的,不过没咱五哥长得好看。”
“五哥这几日晒得跟黑炭似的,人家的肤色多白,比下去喽。”
沈侃不禁啼笑皆非,说了一句:“都回来坐好。”
很快潜斋先生带着父子二人走了进来,那少爷瞅了眼屋里的环境,右边摆了一张大方桌,后面两个书架,正面一把黑色的太师椅子,那自然是师座了。
对面放着一张张书桌,座位上坐着十一二岁乃至十五六岁的学生,见客人到,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貌似潜斋先生对他不放心,特意指着师位的旁边,示意少爷坐在那里。
眼见要和先生同席,少爷心里暗暗叫苦。
当下潜斋先生吩咐一个弟子在孔子的圣位前点了香烛,少爷不用旁人吩咐,过去拜了孔夫子,又请先生入座,对着拜了四拜,然后对各位同学作了一个揖。
别人不知道少爷的底细,沈侃却晓得一些,少爷姓姚,他父亲乃是来到苏州履职的官员,听说名叫姚秋文,老家在京城。
也不知姚秋文怎么打听到了穷阁老的后人在沈家村教书,于是无视于苏州一带大大小小的书院和官办学堂,非要将儿子送到这里来念书不可。
大老远的送到乡下来读书,自是要在这里吃住。本来潜斋先生不大乐意,但因祖父与姚家的上一代同朝为官,有些交情,是以不好拒绝,勉强同意了。
此外好像过几天还会来一位学生,也是城里的富家公子。
这时潜斋先生询问了姚少爷读些什么书,笔下能作什么,简单了解后点点头,对姚秋文说道:“我这里一共二十二个学生,分作三批教。文理清順些,自己已经会看书的,平时让他们在隔壁房间里;书读得优一些的,例如沈家的沈侃沈象道,周家的周浦,让他们单独发奋;不能自己用功的,就在这屋里设位子。令郎既然可以自己读书动笔,晚上又不能回家去,这后面还有一间小厢房空着,就让他住到那里去吧。”
沈侃注意到姚少爷听了这话,似乎如释重负,大抵是担心与别人同居一室。
“一切听凭先生作主。”姚秋文很客气。
潜斋先生说道:“道古,你引他过去吧。”
“是。”沈侃站了起来。
“这位是?”姚秋文问道。
“沈家子弟,沈侃沈道古。”潜斋先生解释。
“哦。”姚秋文笑着点头,“大族子弟,果然不俗。”
当下他没有继续多谈,告辞而去。
沈侃便带着姚少爷,叫大柱几个拿着行李,来到后面的一间小院。
“这里不错,你看。”沈侃指着院门,“这里位于先生住处的前面,门朝右开,恰好能避开先生的耳目,景致也好,我也很喜欢在这里一个人静静看书。”
姚少爷走进屋里仔细看了下,房间是两开窗户,很透亮。其中一扇窗对着有石栏杆的天井,栏杆里有一颗大樟树,树干高入云霄,树枝弯弯曲曲的像几十条黑龙盘舞,树叶浓密的能罩住整座小院。
值此炎热盛夏,这里简直就是一方洞天福地。
天井的石板上青苔长得一指多厚,而厢房的另一个圆窗户,对着后面的一片菜园子,远处一丛芭蕉,两颗横斜的果树,枝头长满了花蕊。
眼见果然环境清幽,姚少爷两只手一拍,大叫道:“妙!”
大柱正抱着书箱进来,答道:“姚少爷,这里现在是学堂,以前是庙。”
姚少爷莞尔一笑,问道:“那是先生的菜园吗?”
大柱说道:“是,先生家就喜欢种菜,以前可没有。”
一边的沈侃随手拿起书箱里的一本书,翻开第一页,是贾谊的《过秦论》,忽然从窗外传来很清脆好听的读书声。
“咦!”姚少爷奇怪了,问道:“这里还有女学生吗?”
“非也。”沈侃将书放下,“那是先生的闺女,也是刚从城里过来避暑,大概能在这里住上一段时日。”
“原来如此,那就是师妹了。”姚少爷笑道,“我小时候在外头附馆时,有过几个女同窗。那时年纪小没有男女之防,我总是和她们在一块儿玩,有时闹了脾气,几天不说话,后来方知道此乃青梅竹马之交。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可惜失掉了机会,如今大家音信杳然,于今回想起来,还是羡慕得了不得。”
沈侃有些好笑也有些皱眉,这位才多大?就开始感慨回忆男女同学间的青葱岁月了?真可怜古时之人。
先生的担心还真不是没道理,小小年纪就净想着异性,看他的兴奋劲,比刚才还要高兴,不怪他老子要把他扔到乡下来。
不过也没什么,就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当得知先生的女儿来了后,谁不是开心的眉飞色舞,估计人人都幻想着什么。
眼见姚少爷下意识的想探头出去瞧瞧师妹的长相,沈侃说道:“好了,该过去了。先生还得知道你的深浅,好给你订定日课。”
“哦。”姚少爷停住了动作,脸上有一丝的遗憾。
“走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