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0001章 水乡古镇
- 2 第0002章 食色名利
- 3 第0003章 肥冬瘦年
- 4 第0004章 初入学院
- 5 第0005章 沈氏各房
- 6 第0006章 龟通海底
- 7 第0007章 冬酿名高
- 8 第0008章 虎丘青蒿
- 9 第0009章 世外桃源
- 10 第0010章 深宅大院
- 11 第0011章 不胜永慕
- 12 第0012章 苏州女人
- 13 第0013章 忘恩负义
- 14 第0014章 火中取栗
- 15 第0015章 瓜田李下
- 16 第0016章 金屋藏娇
- 17 第0017章 男女不拘
- 18 第0018章 事成定局
- 19 第0019章 王八绿豆
- 20 第0020章 瓜李之嫌
- 21 第0021章 龙泉三尺书千卷
- 22 第0022章 望族奥秘
- 23 第0023章 三条出路
- 24 第0024章 口无遮拦
- 25 第0025章 三堂会审
- 26 第0026章 不欢而别
- 27 第0027章 防微杜渐
- 28 第0028章 长久之计
- 29 第0029章 垒石成山
- 30 第0030章 生之者众
- 31 第0031章 欲哭无泪
- 32 第0032章 花落人断肠
- 33 第0033章 另谋出路
- 34 第0034章 不流凡俗
- 35 第0035章 认祖归宗
- 36 第0036章 安分守己
- 37 第0037章 老鼠嫁女
- 38 第0038章 因时制宜
- 39 第0039章 可否有号
- 40 第0040章 春光明媚
- 41 第0041章 艳阳天
- 42 第0042章 春风如旧,柳如烟
- 43 第0043章 秀鲜自如
- 44 第0044章 路头菩萨
- 45 第0045章 酒气熏天
- 46 第0046章 他是全才
- 47 第0047章 不孝之子
- 48 第0048章 爱莫能助
- 49 第0049章 高下立判
- 50 第0050章 请客吃饭
- 51 第0051章 卿本佳人
- 52 第0052章 令人敬服
- 53 第0053章 一生俯首拜阳明
- 54 第0054章 恐难从命
- 55 第0055章 痛快淋漓
- 56 第0056章 狼心狗肺
- 57 第0057章 痛心
- 58 第0058章 夜观天象
- 59 第0059章 狙诈狼贪
- 60 第0060章 失之交臂
- 61 第0061章 误人子弟
- 62 第0062章 婚事泡汤
- 63 第0063章 急公好义
- 64 第0064章 惊弓之鸟
- 65 第0065章 卖女
- 66 第0066章 喜出望外
- 67 第0067章 处处学霸
- 68 第0068章 天地玄黄
- 69 第0069章 夜雨观棋
- 70 第0070章 藕神
- 71 第0071章 有才无才
- 72 第0072章 羊入虎口
- 73 第0073章 一念心净
- 74 第0074章 移花接木
- 75 第0075章 明代版朱丽叶
- 76 第0076章 红六日
- 77 第0077章 上门问罪
- 78 第0078章 何地埋香
- 79 第0079章 将计就计
- 80 第0080章 七弦琴上七条弦
- 81 第0081章 寄恨长
- 82 第0082章 先下手为强
- 83 第0083章 干旱的夏
- 84 第0084章 富家少爷
- 85 第0085章 痴情种子
- 86 第0086章 无才到底是无才
- 87 第0087章 五头牛
- 88 第0088章 做大老爷
- 89 第0089章 非礼勿视
- 90 第0090章 谓我何忧
- 91 第0091章 好景不长
- 92 第0092章 天收人啦
- 93 第0093章 那个味儿
- 94 第0094章 生病
- 95 第0095章 悲欢离合
- 96 第0096章 黄金美玉
- 97 第0097章 无独有偶
- 98 第0098章 各自芳菲
- 99 第0099章 看来真有事
- 100 第0100章 我有苦衷
- 101 第0101章 老顽童
- 102 第0102章 庙会
- 103 第0103章 好姑娘
- 104 第0104章 热闹的王家
- 105 第0105章 热闹的王家(2)
- 106 第0106章 王家的热闹(3)
- 107 第0107章 省亲
- 108 第0108章 心跳
- 109 第0109章 变卦
- 110 第0110章 风流雅似桃花庵
- 111 第0111章 豁晴眸
- 112 第0112章 幸灾乐祸
- 113 第0113章 不着急
- 114 第0114章 这一晚
- 115 第0115 肌肤之亲
- 116 第0116章 你愿意吗?
- 117 第0117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 118 第0118章 微雨燕双飞
- 119 第0119章 将计就计
- 120 第0120章 化俗
- 121 第0121章 喜书
- 122 第0122章 喜诏
- 123 第0123章 欣慰
- 124 第0124章 耍赖
- 125 第0125章 酒楼
- 126 第0126章 宝贝
- 127 第0127章 雪芙
- 128 第0128章 小喜鹊
- 129 第0129章 君子好逑
- 130 第0130章 稀罕事儿
- 131 第0131章 想不明白
- 132 第0132章 悟道
- 133 第0133章 一言而决
- 134 第0134章 议亲
- 135 第0135章 打点
- 136 第0136章 花月飞卿
- 137 第0137章 讨好
- 138 第0138章 卖布
- 139 第0139章 慌乱
- 140 第0140章 不肯
- 141 第0141章 你走开
- 142 第0142章 刘三奶奶
- 143 第0143章 单枪匹马
- 144 第0144章 这个数
- 145 第0145章 套路
- 146 第0146章 海底针
- 147 第0147章 爱情
- 148 第0148章 孩子气
- 149 第0149章 贤良方正
- 150 第0150章 冲喜
- 151 第0151章 谢天谢地
- 152 第0152章 家信
- 153 第0153章 加试
- 154 第0154章 情债
- 155 第0155章 有什么稀奇
- 156 第0156章 争辩
- 157 第0157章 入木三分
- 158 第0158章 做戏
- 159 第0159章 幽闭
- 160 第0160章 探听
- 161 第0161章 考试
- 162 第0162章 后起之秀
- 163 第0163章 掐不入
- 164 第0164章 大喜
- 165 第0165章 就死也风骚
- 166 第0166章 不巧不成书
- 167 第0167章 AA制
- 168 第0168章 躺枪
- 169 第0169章 沈郎如玉
- 170 第0170章 直男癌
- 171 第0171章 妙笔生花
- 172 第0172章 看起来很荣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0003章 肥冬瘦年
第0003章 肥冬瘦年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喂!客官,你怎么走了?”
“哎呀,快回来,还未找你钱哩。”
水坞的小码头,船娘摇着手跺着脚,手里攥着用麻绳系的一串永乐大宝,粗略数数大约十文钱整,比之时下的官钱贵重了三分之一还有多。
相比对客人出手大方的欣喜,更遗憾的自然是未能‘亲近’一番了。
望着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往外走的年轻人,船娘最终只能无奈的摇摇头,遗憾之余,语气中多了一份感激。
“今夜的冬至饭,可以给爹娘多买上一壶桂花酒了。谢谢你,小客官。”
明日乃是冬至,苏州一带的人们向来自称吴人,吴门风俗大多重视至节,即春至夏至秋至冬至,冬至这一日谓之“肥冬瘦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冬至的前一夜称为冬至夜,民间百姓会互相赠送冬至盘等礼物,然后阖家拜冬、祭祖、吃冬至团圆夜饭、畅饮冬酿桂花酒、吃冬至团子、小辈给长辈拜节,一切礼仪几乎如同过年一样,故本地谚语云“冬至大如年”。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走在街上的青衫客脸上带着笑意,他清楚船钱给多了,那是前几日去族长家拜谒时,族里赏下来的。
因为自家这一支和自己本身的缘故,族中同辈大多可以领五十文钱,他却只有区区十文,所以尽管手头拮据,当了解缘由后也不再愤愤,但他还是不待见这十文的永乐大宝,所以一随手就扔给了船娘。
同时一副乳臭未干的外表竟能吸引妇女同志的垂青,心情非常阳光,前世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这一世还是没有改变。
青衫客姓沈,名叫沈侃,乃是苏州本地颇有名望的吴江沈氏族人。
吴江沈氏的来历源远流长,据族谱记载,沈氏的始祖为周文王第十子聘季,二世祖伯桓,继承父亲的封地于汝南,国号曰沈。
春秋战国时期,蔡国灭了沈国,子孙后代遂也以国为姓。再后来,秦国变法开始强盛,中原战乱频繁,沈氏遂举族避居江南。
沈侃祖上的名人比如五十一世祖沈约、七十世祖沈括,皆以文学名世。
沈氏在江南各地世代繁衍生息,堂号众多,大多以诗礼传家,自唐宋以来就堪称江南大姓望族之一。
不过到了元末战乱,张士诚据三吴之地,发民为兵与朱元璋为敌,即使沈侃这一支的祖先沈子文跑到吴江县城里隐居,还是被登基后的明太祖认定为乡绅支持逆贼张士诚,一道旨意全家被征戎到了广西南丹卫。
反倒是老家故居七零八落的沈族人因元朝严禁读书,不像沈子文偷偷学习,早已变成了一群不识几个大字的庄稼汉,被朝廷通通赦免。
然后宗祠祖产等通通没了沈侃这一支的份,族人怕被牵连。
话说沈家在南丹卫当军户的日子虽过得清苦,然‘成分’好歹从附逆变成了为国守边。沈子文的儿子沈浩继承了军籍,因随军剿匪有功,受到上司的赏识,随同上司改调到了真定府茂山卫。
不久永乐皇帝攻下了金陵,不信任原先的禁卫系统,一表人才的沈浩被层层选拔为了殿中力士,全家也随之迁到了金陵城。
沈浩给永乐皇帝当了多年力士,一次练武时不慎重伤了同僚,永乐皇帝对身边下属没得说,只是下旨除去了沈浩军籍,坐了几天牢,发还老家为民。
就这样,沈家算是因祸得福,时隔多年后得以重返家乡。今后可以重新以诗礼传家,可以令儿孙参加科举以期重振门楣。
可是老家族人却只承认他们的宗谱,绝口不提归还本属于沈家的那一份祖产,甚至大多数族人视沈家为外乡人,族里不同意沈家在村里定居。
沈浩无奈,只得举家又定居在吴兴县城。多年后,与其长子先后病故。
沈敬是沈浩之次子,聪慧多谋,继承家业后勤俭持家,凭借家中积蓄,苦心经营,渐渐沈家成了殷富之家。
沈敬念念不忘父亲的临终之言,一辈子靠着田产发家,决不涉足于商贾,把全部心血放在了儿子们的学业上。
到了沈侃的太祖父这一代,兄弟三人自幼读圣贤书,却一点不善于治产,尤其沈汉的太祖父沈篪,排行第一,家谱上美其名曰性善忍,说白了就是一懦弱的老实人,镇不住那些佃户,整日里只知道读书,所以家业衰落了。
好在沈篪的弟弟争气,成化四年的岁贡生,即保送京城的大学生。自此,吴江沈氏终于恢复了诗书礼让之族的好名声。
当日的沈家,在城中修建有吴江有名的藏书楼三楹,名曰“览胜楼”,在城外有数百亩的田产。
可别小看这数百亩的田地,山东等北地的农户倒是动辄拥有十顷八顷的土地,问题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勉强糊口而已,鱼米之乡非是虚名。
到了沈侃曾祖父这一辈,沈篪的长子名叫沈奎。为人笃诚好施,事亲至孝,事弟至爱,兄弟四人成亲后还同居一宅,朝夕相处,互相扶持,然而一样不能管理好产业,家道愈衰。
在明朝,江南的赋税之高冠于天下。多年后,城里住不下去了,沈奎干脆治别业“樊圃”于县城郊外三里地远的柳胥村,他自号半闲,整日哥四个每日与宾客行酒歌咏为乐。
正德年间,沈奎寿终正寝,享年五十七岁,安葬于柳胥村西山。因文采“风格淳古,直逼汉魏”,同乡的吏部尚书周用亲自撰写墓志。
沈奎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沈汉,字宗海。少年时家里已经贫穷,一心学习,生的风流倜傥胸有大志,在本地诸生中非常有名,然而求学了整整二十年,才于正德十一年中了乡试,正德十六年考中进士,做了刑部科给事中,当时人已经四十二岁了。
沈汉性情秉直刚硬,不肯低头事权贵,曾因弹劾武定侯郭勋庇护李福达一案,忤逆了嘉靖皇帝,被庭杖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不久削籍为民。
后来朝廷有意举荐他复官,嘉靖皇帝也痛快的恩准了,但沈汉却已经看不惯昏暗的官场,一力推辞,如此在老家安居多年。
自从沈汉做了官后,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吴兴沈氏也算有资格可以称之为苏州望族了。但沈汉为官清廉,并没有积攒什么银子,家里日子过得清贫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被许多士林心怀妒忌的好事者讥讽为寒门。
何为寒门?又何为望族?
一般而言,寒门指的是贫寒微贱的穷人家,而望族指的是有声望的官僚或门第显贵的大家族。
但是在江南士林和普通百姓的心目中,那些所谓的望族,即祖上声名煊赫的开国功勋之家、或雄踞一方的簪缨之族、或有财有势的乡绅官僚地主家族,或许可以称之为名门豪族,却算不得苏南一地的真正望族。
苏南的著姓望族必须具备四个不成文的条件,首先本家族的所有成员皆要识字,每个人都要将读书作为毕生追求,所有家族成员都要以文为营生,不允许任何人从事诸如商贾、屠夫等职业。
这也是为何沈家几代人宁可一辈子闲散度日,任凭家道中落也不肯另谋出路的原因。
第二,家族中要具有良好的文学氛围和诗礼规矩,无分男女皆要出口成章。
第三,家族要具备相当的文学积累,历代成员要创作出一定数量的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大量的文献来证明,在本地士林拥有良好口碑。
第四,家族成员间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同道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其家族在士林中的文化成就深深地影响每个家族成员的一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苏南文坛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发展。
综上,只有这样的家族才配得上苏州人承认的望族,称之为故家大族,说白了就是以做官为目标的科举家族。
在中国古代,以功名或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为目标的江南望族颇多。
中国有很多俗语,诸如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哪个家族能永保基业呢?
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才是一个家族福泽后人千年而不衰的秘密!
正因为此,沈侃不敢轻言经商,哪怕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使家族里人人都在思考该如何发达,貌似想来想去,做官还是不二的出路。
明日冬至节,今日沈侃主动请缨跑到镇上,一来请兄长们回家过节,二来顺便散散心,看看能否找到秘密赚钱的门路。
至于读书,他还未下定决心。
“喂!客官,你怎么走了?”
“哎呀,快回来,还未找你钱哩。”
水坞的小码头,船娘摇着手跺着脚,手里攥着用麻绳系的一串永乐大宝,粗略数数大约十文钱整,比之时下的官钱贵重了三分之一还有多。
相比对客人出手大方的欣喜,更遗憾的自然是未能‘亲近’一番了。
望着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往外走的年轻人,船娘最终只能无奈的摇摇头,遗憾之余,语气中多了一份感激。
“今夜的冬至饭,可以给爹娘多买上一壶桂花酒了。谢谢你,小客官。”
明日乃是冬至,苏州一带的人们向来自称吴人,吴门风俗大多重视至节,即春至夏至秋至冬至,冬至这一日谓之“肥冬瘦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冬至的前一夜称为冬至夜,民间百姓会互相赠送冬至盘等礼物,然后阖家拜冬、祭祖、吃冬至团圆夜饭、畅饮冬酿桂花酒、吃冬至团子、小辈给长辈拜节,一切礼仪几乎如同过年一样,故本地谚语云“冬至大如年”。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走在街上的青衫客脸上带着笑意,他清楚船钱给多了,那是前几日去族长家拜谒时,族里赏下来的。
因为自家这一支和自己本身的缘故,族中同辈大多可以领五十文钱,他却只有区区十文,所以尽管手头拮据,当了解缘由后也不再愤愤,但他还是不待见这十文的永乐大宝,所以一随手就扔给了船娘。
同时一副乳臭未干的外表竟能吸引妇女同志的垂青,心情非常阳光,前世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这一世还是没有改变。
青衫客姓沈,名叫沈侃,乃是苏州本地颇有名望的吴江沈氏族人。
吴江沈氏的来历源远流长,据族谱记载,沈氏的始祖为周文王第十子聘季,二世祖伯桓,继承父亲的封地于汝南,国号曰沈。
春秋战国时期,蔡国灭了沈国,子孙后代遂也以国为姓。再后来,秦国变法开始强盛,中原战乱频繁,沈氏遂举族避居江南。
沈侃祖上的名人比如五十一世祖沈约、七十世祖沈括,皆以文学名世。
沈氏在江南各地世代繁衍生息,堂号众多,大多以诗礼传家,自唐宋以来就堪称江南大姓望族之一。
不过到了元末战乱,张士诚据三吴之地,发民为兵与朱元璋为敌,即使沈侃这一支的祖先沈子文跑到吴江县城里隐居,还是被登基后的明太祖认定为乡绅支持逆贼张士诚,一道旨意全家被征戎到了广西南丹卫。
反倒是老家故居七零八落的沈族人因元朝严禁读书,不像沈子文偷偷学习,早已变成了一群不识几个大字的庄稼汉,被朝廷通通赦免。
然后宗祠祖产等通通没了沈侃这一支的份,族人怕被牵连。
话说沈家在南丹卫当军户的日子虽过得清苦,然‘成分’好歹从附逆变成了为国守边。沈子文的儿子沈浩继承了军籍,因随军剿匪有功,受到上司的赏识,随同上司改调到了真定府茂山卫。
不久永乐皇帝攻下了金陵,不信任原先的禁卫系统,一表人才的沈浩被层层选拔为了殿中力士,全家也随之迁到了金陵城。
沈浩给永乐皇帝当了多年力士,一次练武时不慎重伤了同僚,永乐皇帝对身边下属没得说,只是下旨除去了沈浩军籍,坐了几天牢,发还老家为民。
就这样,沈家算是因祸得福,时隔多年后得以重返家乡。今后可以重新以诗礼传家,可以令儿孙参加科举以期重振门楣。
可是老家族人却只承认他们的宗谱,绝口不提归还本属于沈家的那一份祖产,甚至大多数族人视沈家为外乡人,族里不同意沈家在村里定居。
沈浩无奈,只得举家又定居在吴兴县城。多年后,与其长子先后病故。
沈敬是沈浩之次子,聪慧多谋,继承家业后勤俭持家,凭借家中积蓄,苦心经营,渐渐沈家成了殷富之家。
沈敬念念不忘父亲的临终之言,一辈子靠着田产发家,决不涉足于商贾,把全部心血放在了儿子们的学业上。
到了沈侃的太祖父这一代,兄弟三人自幼读圣贤书,却一点不善于治产,尤其沈汉的太祖父沈篪,排行第一,家谱上美其名曰性善忍,说白了就是一懦弱的老实人,镇不住那些佃户,整日里只知道读书,所以家业衰落了。
好在沈篪的弟弟争气,成化四年的岁贡生,即保送京城的大学生。自此,吴江沈氏终于恢复了诗书礼让之族的好名声。
当日的沈家,在城中修建有吴江有名的藏书楼三楹,名曰“览胜楼”,在城外有数百亩的田产。
可别小看这数百亩的田地,山东等北地的农户倒是动辄拥有十顷八顷的土地,问题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勉强糊口而已,鱼米之乡非是虚名。
到了沈侃曾祖父这一辈,沈篪的长子名叫沈奎。为人笃诚好施,事亲至孝,事弟至爱,兄弟四人成亲后还同居一宅,朝夕相处,互相扶持,然而一样不能管理好产业,家道愈衰。
在明朝,江南的赋税之高冠于天下。多年后,城里住不下去了,沈奎干脆治别业“樊圃”于县城郊外三里地远的柳胥村,他自号半闲,整日哥四个每日与宾客行酒歌咏为乐。
正德年间,沈奎寿终正寝,享年五十七岁,安葬于柳胥村西山。因文采“风格淳古,直逼汉魏”,同乡的吏部尚书周用亲自撰写墓志。
沈奎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沈汉,字宗海。少年时家里已经贫穷,一心学习,生的风流倜傥胸有大志,在本地诸生中非常有名,然而求学了整整二十年,才于正德十一年中了乡试,正德十六年考中进士,做了刑部科给事中,当时人已经四十二岁了。
沈汉性情秉直刚硬,不肯低头事权贵,曾因弹劾武定侯郭勋庇护李福达一案,忤逆了嘉靖皇帝,被庭杖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不久削籍为民。
后来朝廷有意举荐他复官,嘉靖皇帝也痛快的恩准了,但沈汉却已经看不惯昏暗的官场,一力推辞,如此在老家安居多年。
自从沈汉做了官后,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吴兴沈氏也算有资格可以称之为苏州望族了。但沈汉为官清廉,并没有积攒什么银子,家里日子过得清贫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被许多士林心怀妒忌的好事者讥讽为寒门。
何为寒门?又何为望族?
一般而言,寒门指的是贫寒微贱的穷人家,而望族指的是有声望的官僚或门第显贵的大家族。
但是在江南士林和普通百姓的心目中,那些所谓的望族,即祖上声名煊赫的开国功勋之家、或雄踞一方的簪缨之族、或有财有势的乡绅官僚地主家族,或许可以称之为名门豪族,却算不得苏南一地的真正望族。
苏南的著姓望族必须具备四个不成文的条件,首先本家族的所有成员皆要识字,每个人都要将读书作为毕生追求,所有家族成员都要以文为营生,不允许任何人从事诸如商贾、屠夫等职业。
这也是为何沈家几代人宁可一辈子闲散度日,任凭家道中落也不肯另谋出路的原因。
第二,家族中要具有良好的文学氛围和诗礼规矩,无分男女皆要出口成章。
第三,家族要具备相当的文学积累,历代成员要创作出一定数量的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大量的文献来证明,在本地士林拥有良好口碑。
第四,家族成员间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同道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其家族在士林中的文化成就深深地影响每个家族成员的一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苏南文坛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发展。
综上,只有这样的家族才配得上苏州人承认的望族,称之为故家大族,说白了就是以做官为目标的科举家族。
在中国古代,以功名或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为目标的江南望族颇多。
中国有很多俗语,诸如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哪个家族能永保基业呢?
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才是一个家族福泽后人千年而不衰的秘密!
正因为此,沈侃不敢轻言经商,哪怕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使家族里人人都在思考该如何发达,貌似想来想去,做官还是不二的出路。
明日冬至节,今日沈侃主动请缨跑到镇上,一来请兄长们回家过节,二来顺便散散心,看看能否找到秘密赚钱的门路。
至于读书,他还未下定决心。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