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0001章 水乡古镇
- 2 第0002章 食色名利
- 3 第0003章 肥冬瘦年
- 4 第0004章 初入学院
- 5 第0005章 沈氏各房
- 6 第0006章 龟通海底
- 7 第0007章 冬酿名高
- 8 第0008章 虎丘青蒿
- 9 第0009章 世外桃源
- 10 第0010章 深宅大院
- 11 第0011章 不胜永慕
- 12 第0012章 苏州女人
- 13 第0013章 忘恩负义
- 14 第0014章 火中取栗
- 15 第0015章 瓜田李下
- 16 第0016章 金屋藏娇
- 17 第0017章 男女不拘
- 18 第0018章 事成定局
- 19 第0019章 王八绿豆
- 20 第0020章 瓜李之嫌
- 21 第0021章 龙泉三尺书千卷
- 22 第0022章 望族奥秘
- 23 第0023章 三条出路
- 24 第0024章 口无遮拦
- 25 第0025章 三堂会审
- 26 第0026章 不欢而别
- 27 第0027章 防微杜渐
- 28 第0028章 长久之计
- 29 第0029章 垒石成山
- 30 第0030章 生之者众
- 31 第0031章 欲哭无泪
- 32 第0032章 花落人断肠
- 33 第0033章 另谋出路
- 34 第0034章 不流凡俗
- 35 第0035章 认祖归宗
- 36 第0036章 安分守己
- 37 第0037章 老鼠嫁女
- 38 第0038章 因时制宜
- 39 第0039章 可否有号
- 40 第0040章 春光明媚
- 41 第0041章 艳阳天
- 42 第0042章 春风如旧,柳如烟
- 43 第0043章 秀鲜自如
- 44 第0044章 路头菩萨
- 45 第0045章 酒气熏天
- 46 第0046章 他是全才
- 47 第0047章 不孝之子
- 48 第0048章 爱莫能助
- 49 第0049章 高下立判
- 50 第0050章 请客吃饭
- 51 第0051章 卿本佳人
- 52 第0052章 令人敬服
- 53 第0053章 一生俯首拜阳明
- 54 第0054章 恐难从命
- 55 第0055章 痛快淋漓
- 56 第0056章 狼心狗肺
- 57 第0057章 痛心
- 58 第0058章 夜观天象
- 59 第0059章 狙诈狼贪
- 60 第0060章 失之交臂
- 61 第0061章 误人子弟
- 62 第0062章 婚事泡汤
- 63 第0063章 急公好义
- 64 第0064章 惊弓之鸟
- 65 第0065章 卖女
- 66 第0066章 喜出望外
- 67 第0067章 处处学霸
- 68 第0068章 天地玄黄
- 69 第0069章 夜雨观棋
- 70 第0070章 藕神
- 71 第0071章 有才无才
- 72 第0072章 羊入虎口
- 73 第0073章 一念心净
- 74 第0074章 移花接木
- 75 第0075章 明代版朱丽叶
- 76 第0076章 红六日
- 77 第0077章 上门问罪
- 78 第0078章 何地埋香
- 79 第0079章 将计就计
- 80 第0080章 七弦琴上七条弦
- 81 第0081章 寄恨长
- 82 第0082章 先下手为强
- 83 第0083章 干旱的夏
- 84 第0084章 富家少爷
- 85 第0085章 痴情种子
- 86 第0086章 无才到底是无才
- 87 第0087章 五头牛
- 88 第0088章 做大老爷
- 89 第0089章 非礼勿视
- 90 第0090章 谓我何忧
- 91 第0091章 好景不长
- 92 第0092章 天收人啦
- 93 第0093章 那个味儿
- 94 第0094章 生病
- 95 第0095章 悲欢离合
- 96 第0096章 黄金美玉
- 97 第0097章 无独有偶
- 98 第0098章 各自芳菲
- 99 第0099章 看来真有事
- 100 第0100章 我有苦衷
- 101 第0101章 老顽童
- 102 第0102章 庙会
- 103 第0103章 好姑娘
- 104 第0104章 热闹的王家
- 105 第0105章 热闹的王家(2)
- 106 第0106章 王家的热闹(3)
- 107 第0107章 省亲
- 108 第0108章 心跳
- 109 第0109章 变卦
- 110 第0110章 风流雅似桃花庵
- 111 第0111章 豁晴眸
- 112 第0112章 幸灾乐祸
- 113 第0113章 不着急
- 114 第0114章 这一晚
- 115 第0115 肌肤之亲
- 116 第0116章 你愿意吗?
- 117 第0117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 118 第0118章 微雨燕双飞
- 119 第0119章 将计就计
- 120 第0120章 化俗
- 121 第0121章 喜书
- 122 第0122章 喜诏
- 123 第0123章 欣慰
- 124 第0124章 耍赖
- 125 第0125章 酒楼
- 126 第0126章 宝贝
- 127 第0127章 雪芙
- 128 第0128章 小喜鹊
- 129 第0129章 君子好逑
- 130 第0130章 稀罕事儿
- 131 第0131章 想不明白
- 132 第0132章 悟道
- 133 第0133章 一言而决
- 134 第0134章 议亲
- 135 第0135章 打点
- 136 第0136章 花月飞卿
- 137 第0137章 讨好
- 138 第0138章 卖布
- 139 第0139章 慌乱
- 140 第0140章 不肯
- 141 第0141章 你走开
- 142 第0142章 刘三奶奶
- 143 第0143章 单枪匹马
- 144 第0144章 这个数
- 145 第0145章 套路
- 146 第0146章 海底针
- 147 第0147章 爱情
- 148 第0148章 孩子气
- 149 第0149章 贤良方正
- 150 第0150章 冲喜
- 151 第0151章 谢天谢地
- 152 第0152章 家信
- 153 第0153章 加试
- 154 第0154章 情债
- 155 第0155章 有什么稀奇
- 156 第0156章 争辩
- 157 第0157章 入木三分
- 158 第0158章 做戏
- 159 第0159章 幽闭
- 160 第0160章 探听
- 161 第0161章 考试
- 162 第0162章 后起之秀
- 163 第0163章 掐不入
- 164 第0164章 大喜
- 165 第0165章 就死也风骚
- 166 第0166章 不巧不成书
- 167 第0167章 AA制
- 168 第0168章 躺枪
- 169 第0169章 沈郎如玉
- 170 第0170章 直男癌
- 171 第0171章 妙笔生花
- 172 第0172章 看起来很荣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0010章 深宅大院
第0010章 深宅大院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沈宅的大门为近年很流行的砖雕式门楼,不管是样式还是雕刻的纹饰都极为精巧细腻,却丝毫不张扬。
从上往下看,蝴蝶瓦及桁条下为六组二斗三升的砖雕牌科,每两组牌科间有五副各不相同的装饰造型以及五个字体各异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
不出意外,大少爷二少爷的叫声不绝于耳。很快,家人们兴冲冲的簇拥着沈仕沈化兄弟俩进了宅子,大门前瞬间空无一人。
沈侃无奈一笑,也不着急进去,而是背起手仰起头,再一次的仔细研究上方那些有趣的福字,发现从左至右分别用了书本砚台、仙鹤乌龟、云芝团寿、竹子寿桃、宝剑棋盘做背景。
好像大多数的苏州人家喜欢有铜钱银锭,而沈家则用仙鹤乌龟替代,如此更有大族书礼传家、福寿延绵的吉祥寓意。
门楼的上枋为扇子、笛子、鱼鼓、玉板,下枋是宝剑、花篮、荷花、葫芦,乃是暗八仙。
中间五个古朴大字:“梦溪吴兴”
门楼采用本地的花岗石做成门框,配上两扇非常厚实的黑漆大门,门上贴了清水细砖,铆上铁钉,能防贼又防火。
提起祖上姓沈的名人,自然要数著有“梦溪笔谈”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了,所以吴江沈氏以“梦溪”为郡望堂号。
为了区分老家宗族,老爷子又加了“吴兴”二字。
在苏州一带,但凡有些底蕴的大户人家,正门一般都修的非常不起眼,顶多纹饰比普通的民宅复杂一些,深宅大院隐匿在幽静的小街巷中。
沈家因为地处乡村,正门修的要比苏州城内高大许多,以前为的是防范盗匪,现今恐怕是为了未雨绸缪,防的是沿海猖狂倭寇。
建筑布局完全符合传统的儒家伦理,即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上房与下房,正路与偏路,前巷后河,共有七八进,可谓重门叠户。
四周围以高墙,辟有天井,完全是封闭式的深宅大院。
整个宅邸的中心位置是正厅,招待客人等一切礼仪的地方,位置最为突出,装潢也最为讲究,与紫禁城的风格一样,布局规整,对称,中轴线十分明确。
进了大门正对面是照壁,左右为门屋和茶房,供外来人休息喝茶的地方。走进去,头一座四合院左侧是茶厅,右侧是轿厅,供有身份的客人以及下人轿夫等休息的地方。
第二座建筑是宽敞明亮的正厅,占地面积颇大,两侧是书房、客斋、女厅以及耳房,再远些则是下人们居住的附房。
内宅被两道高墙阻隔,中间有深深的巷道,正中央为一家之主的正落,同样的四四方方,而左右的格局就有较大的差异了,并且没有直接出去的大门,总之要想进入或走出沈家大宅,必须通过家主起居的正落入口。
这样的布局无疑反应了苏州家主不愿后代子孙有分家另立的想法,事实上根本没用,即使在古时,一等父母先后亡故,除了长房外,稍有些成就之人大多会选择搬出去另立门户。
且父母死后,有些兄弟间为了争夺房产而闹得天翻地覆,结果打官司打的两败俱伤,最终便宜了外人。
沈家大宅的每一进,都有一组厅堂和一侧或两侧的厢房,一座造型各异的门楼,一个天井所组成。
十几年来不断修缮,地上都铺了花岗石板,到处移植了很多树木,水井多置有花岗石或青石凿成的阑圈。
苏州的深宅不可能没有园林,园林又最是巧夺天工,一般布置在内宅的后方。沈家的两侧也有小一些的花园。
江南的巷道称为备弄,建筑之间以备弄分隔,备弄既是整个宅子的通道,也是各房之间的联系纽带,又规整了主宅严谨的格局,强调了正落轴线的突出地位。
沈家的花园很费了老爷子的一番心血,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水池假山,花草树木与宅子融为一体,浓缩了山川自然,即使不出门也能享受到居尘而出尘的儒家意境。
苏州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身处街陌恰似栖居田园,不出家门能尽享山林野趣。
总之沈侃住了这么久,越发体会到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滋味,时常自嘲的说自己是一名“宅男”。
慢悠悠的晃到主宅院门前,家里人端着东西进进出出,平日里敢于嬉闹的小孩子不跑了也不跳了,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兴奋的比着自己的新衣服。
沈侃轻轻叹了口气,难得自由的时间结束了。
这些日子躲在屋里‘读书’,长辈们乐见其成,可是到了节日,诸事一大堆,大伯亲自点了他的名字。
进了院子,站在廊下再次整理衣衫,比起在县学门前要认真了许多,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
小丫鬟采冬穿了一条簇新的绿裙子,先得意的冲着他嘻嘻一笑,这才抬手打起了帘子。
沈家并非富豪,只能算村镇一级的士绅大地主,家里的下人并不多,每房多则七八口,少则三四口。
成年的男丁过了十三岁,就不许有丫鬟服侍了,沈侃是个例外,因为没有母亲照料。
采冬就是沈侃唯一的小丫鬟,今年一十二岁,一家四口当年受到沈嘉谋夫妇的嘱咐,负责照顾沈侃的日常起居。
小丫头瘦小枯干的还未张开,模样就是一黄毛丫头,她的父亲沈贵带着她的哥哥沈节去了京城。
沈家的各房太太身边也只有一个丫鬟,倒是老太太一共有四个丫鬟。今日冬至大家都忙着干活,所以采冬被临时叫了过来。
“谁给的?”沈侃问道。
“大姑奶奶呗。”采冬做了个鬼脸,意思是跟着你,过节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哦。”沈侃摸了摸鼻子,大姑奶奶就是嫁到叶家的姑姑沈盼,叶可成、叶可与兄弟俩的亲娘。
之所以连采冬都赏了一套新衣裳,自然是姑姑看在他与叶可成交好的份上。
这时候姑姑应该已经回家了,沈侃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抬脚进了屋。
花厅里人满为患,老爷子沈汉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祖母坐在一侧的雕花大椅子上,大伯沈嘉猷陪坐在左首,大伯母周氏坐在右首,身边是四婶孙氏。
沈仕沈化打县里回来,惹得家中姐妹以及奶娘、贴身丫头无不扔下手上的活计,从侧厅里跑出来围观。
过节嘛,谁也不会生气,骂她们没有规矩。
沈侃习惯性的站在角落里,等着大伯注意到自己,行个礼出去料理祭祖的事儿。
话说穿越以来一直受到家族的无视,是个人都会感到压抑不服气,是以今日说的话也算是早有预谋,要借哥哥们的嘴,多少提升下自己那无足轻重的地位。
果然数双透着惊讶的目光望了过来,显然沈仕沈化已经说了,不成想老爷子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过了好一会儿,祖母顾氏说道:“好啦好啦,咱们过去吧。”
一声令下,周氏上前搀扶着老太太进了隔壁,然后一屋子的女人也跟着过去了。
沈侃有些纳闷,按理说自己也算给沈家涨了脸,起码老爷子得当众嘉奖几句吧?为何毫无动静?
看来说到底还是‘学问’太浅薄了,每天考查学问,几乎一问三不知,又不敢辩解,祖父太了解自己的底细。
要不然沈侃也不会‘曲线救国’,他不愿意成天像个管事一样的跑东跑西,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读书。
谁也没规定读书就得中举,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嘛!然后利用大把的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当沈侃暗暗纠结的时候,沈仕放下了心,原来五弟的学问还是老样子,能说会道有什么用?连个百家姓都背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沈汉询问完两个孙儿的学业,非常满意,说道:“回房换新衣吧,好生休息一下,午后还要祭祖。”
“是。”沈仕答应一声,与沈化后退几步,转身走了。
须发皆白的沈汉先闭目养了一下神,开口询问长子:“朝廷总算出了仁政,圣上仁慈,赋税减轻了,就是不知减了多少?”
“大概最少者为每亩二斗八升,最多者三斗七升六合。”沈嘉猷说道。
“好啊!减少了足足二斗有余。”沈汉非常高兴,忽然目光转向沈侃,“木哥儿,各县的征收役派定了多少?”
木哥儿是沈侃的乳名,沈仕的小名金哥,沈化银哥,沈位玉哥,沈倬柳哥,到了沈侃没啥取的了,老太太说干脆就叫木哥吧。
沈宅的大门为近年很流行的砖雕式门楼,不管是样式还是雕刻的纹饰都极为精巧细腻,却丝毫不张扬。
从上往下看,蝴蝶瓦及桁条下为六组二斗三升的砖雕牌科,每两组牌科间有五副各不相同的装饰造型以及五个字体各异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
不出意外,大少爷二少爷的叫声不绝于耳。很快,家人们兴冲冲的簇拥着沈仕沈化兄弟俩进了宅子,大门前瞬间空无一人。
沈侃无奈一笑,也不着急进去,而是背起手仰起头,再一次的仔细研究上方那些有趣的福字,发现从左至右分别用了书本砚台、仙鹤乌龟、云芝团寿、竹子寿桃、宝剑棋盘做背景。
好像大多数的苏州人家喜欢有铜钱银锭,而沈家则用仙鹤乌龟替代,如此更有大族书礼传家、福寿延绵的吉祥寓意。
门楼的上枋为扇子、笛子、鱼鼓、玉板,下枋是宝剑、花篮、荷花、葫芦,乃是暗八仙。
中间五个古朴大字:“梦溪吴兴”
门楼采用本地的花岗石做成门框,配上两扇非常厚实的黑漆大门,门上贴了清水细砖,铆上铁钉,能防贼又防火。
提起祖上姓沈的名人,自然要数著有“梦溪笔谈”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了,所以吴江沈氏以“梦溪”为郡望堂号。
为了区分老家宗族,老爷子又加了“吴兴”二字。
在苏州一带,但凡有些底蕴的大户人家,正门一般都修的非常不起眼,顶多纹饰比普通的民宅复杂一些,深宅大院隐匿在幽静的小街巷中。
沈家因为地处乡村,正门修的要比苏州城内高大许多,以前为的是防范盗匪,现今恐怕是为了未雨绸缪,防的是沿海猖狂倭寇。
建筑布局完全符合传统的儒家伦理,即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上房与下房,正路与偏路,前巷后河,共有七八进,可谓重门叠户。
四周围以高墙,辟有天井,完全是封闭式的深宅大院。
整个宅邸的中心位置是正厅,招待客人等一切礼仪的地方,位置最为突出,装潢也最为讲究,与紫禁城的风格一样,布局规整,对称,中轴线十分明确。
进了大门正对面是照壁,左右为门屋和茶房,供外来人休息喝茶的地方。走进去,头一座四合院左侧是茶厅,右侧是轿厅,供有身份的客人以及下人轿夫等休息的地方。
第二座建筑是宽敞明亮的正厅,占地面积颇大,两侧是书房、客斋、女厅以及耳房,再远些则是下人们居住的附房。
内宅被两道高墙阻隔,中间有深深的巷道,正中央为一家之主的正落,同样的四四方方,而左右的格局就有较大的差异了,并且没有直接出去的大门,总之要想进入或走出沈家大宅,必须通过家主起居的正落入口。
这样的布局无疑反应了苏州家主不愿后代子孙有分家另立的想法,事实上根本没用,即使在古时,一等父母先后亡故,除了长房外,稍有些成就之人大多会选择搬出去另立门户。
且父母死后,有些兄弟间为了争夺房产而闹得天翻地覆,结果打官司打的两败俱伤,最终便宜了外人。
沈家大宅的每一进,都有一组厅堂和一侧或两侧的厢房,一座造型各异的门楼,一个天井所组成。
十几年来不断修缮,地上都铺了花岗石板,到处移植了很多树木,水井多置有花岗石或青石凿成的阑圈。
苏州的深宅不可能没有园林,园林又最是巧夺天工,一般布置在内宅的后方。沈家的两侧也有小一些的花园。
江南的巷道称为备弄,建筑之间以备弄分隔,备弄既是整个宅子的通道,也是各房之间的联系纽带,又规整了主宅严谨的格局,强调了正落轴线的突出地位。
沈家的花园很费了老爷子的一番心血,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水池假山,花草树木与宅子融为一体,浓缩了山川自然,即使不出门也能享受到居尘而出尘的儒家意境。
苏州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身处街陌恰似栖居田园,不出家门能尽享山林野趣。
总之沈侃住了这么久,越发体会到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滋味,时常自嘲的说自己是一名“宅男”。
慢悠悠的晃到主宅院门前,家里人端着东西进进出出,平日里敢于嬉闹的小孩子不跑了也不跳了,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兴奋的比着自己的新衣服。
沈侃轻轻叹了口气,难得自由的时间结束了。
这些日子躲在屋里‘读书’,长辈们乐见其成,可是到了节日,诸事一大堆,大伯亲自点了他的名字。
进了院子,站在廊下再次整理衣衫,比起在县学门前要认真了许多,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
小丫鬟采冬穿了一条簇新的绿裙子,先得意的冲着他嘻嘻一笑,这才抬手打起了帘子。
沈家并非富豪,只能算村镇一级的士绅大地主,家里的下人并不多,每房多则七八口,少则三四口。
成年的男丁过了十三岁,就不许有丫鬟服侍了,沈侃是个例外,因为没有母亲照料。
采冬就是沈侃唯一的小丫鬟,今年一十二岁,一家四口当年受到沈嘉谋夫妇的嘱咐,负责照顾沈侃的日常起居。
小丫头瘦小枯干的还未张开,模样就是一黄毛丫头,她的父亲沈贵带着她的哥哥沈节去了京城。
沈家的各房太太身边也只有一个丫鬟,倒是老太太一共有四个丫鬟。今日冬至大家都忙着干活,所以采冬被临时叫了过来。
“谁给的?”沈侃问道。
“大姑奶奶呗。”采冬做了个鬼脸,意思是跟着你,过节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哦。”沈侃摸了摸鼻子,大姑奶奶就是嫁到叶家的姑姑沈盼,叶可成、叶可与兄弟俩的亲娘。
之所以连采冬都赏了一套新衣裳,自然是姑姑看在他与叶可成交好的份上。
这时候姑姑应该已经回家了,沈侃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抬脚进了屋。
花厅里人满为患,老爷子沈汉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祖母坐在一侧的雕花大椅子上,大伯沈嘉猷陪坐在左首,大伯母周氏坐在右首,身边是四婶孙氏。
沈仕沈化打县里回来,惹得家中姐妹以及奶娘、贴身丫头无不扔下手上的活计,从侧厅里跑出来围观。
过节嘛,谁也不会生气,骂她们没有规矩。
沈侃习惯性的站在角落里,等着大伯注意到自己,行个礼出去料理祭祖的事儿。
话说穿越以来一直受到家族的无视,是个人都会感到压抑不服气,是以今日说的话也算是早有预谋,要借哥哥们的嘴,多少提升下自己那无足轻重的地位。
果然数双透着惊讶的目光望了过来,显然沈仕沈化已经说了,不成想老爷子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过了好一会儿,祖母顾氏说道:“好啦好啦,咱们过去吧。”
一声令下,周氏上前搀扶着老太太进了隔壁,然后一屋子的女人也跟着过去了。
沈侃有些纳闷,按理说自己也算给沈家涨了脸,起码老爷子得当众嘉奖几句吧?为何毫无动静?
看来说到底还是‘学问’太浅薄了,每天考查学问,几乎一问三不知,又不敢辩解,祖父太了解自己的底细。
要不然沈侃也不会‘曲线救国’,他不愿意成天像个管事一样的跑东跑西,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读书。
谁也没规定读书就得中举,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嘛!然后利用大把的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当沈侃暗暗纠结的时候,沈仕放下了心,原来五弟的学问还是老样子,能说会道有什么用?连个百家姓都背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沈汉询问完两个孙儿的学业,非常满意,说道:“回房换新衣吧,好生休息一下,午后还要祭祖。”
“是。”沈仕答应一声,与沈化后退几步,转身走了。
须发皆白的沈汉先闭目养了一下神,开口询问长子:“朝廷总算出了仁政,圣上仁慈,赋税减轻了,就是不知减了多少?”
“大概最少者为每亩二斗八升,最多者三斗七升六合。”沈嘉猷说道。
“好啊!减少了足足二斗有余。”沈汉非常高兴,忽然目光转向沈侃,“木哥儿,各县的征收役派定了多少?”
木哥儿是沈侃的乳名,沈仕的小名金哥,沈化银哥,沈位玉哥,沈倬柳哥,到了沈侃没啥取的了,老太太说干脆就叫木哥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