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 第0011章 不胜永慕
- 12 第0012章 苏州女人
- 13 第0013章 忘恩负义
- 14 第0014章 火中取栗
- 15 第0015章 瓜田李下
- 16 第0016章 金屋藏娇
- 17 第0017章 男女不拘
- 18 第0018章 事成定局
- 19 第0019章 王八绿豆
- 20 第0020章 瓜李之嫌
- 21 第0021章 龙泉三尺书千卷
- 22 第0022章 望族奥秘
- 23 第0023章 三条出路
- 24 第0024章 口无遮拦
- 25 第0025章 三堂会审
- 26 第0026章 不欢而别
- 27 第0027章 防微杜渐
- 28 第0028章 长久之计
- 29 第0029章 垒石成山
- 30 第0030章 生之者众
- 31 第0031章 欲哭无泪
- 32 第0032章 花落人断肠
- 33 第0033章 另谋出路
- 34 第0034章 不流凡俗
- 35 第0035章 认祖归宗
- 36 第0036章 安分守己
- 37 第0037章 老鼠嫁女
- 38 第0038章 因时制宜
- 39 第0039章 可否有号
- 40 第0040章 春光明媚
- 41 第0041章 艳阳天
- 42 第0042章 春风如旧,柳如烟
- 43 第0043章 秀鲜自如
- 44 第0044章 路头菩萨
- 45 第0045章 酒气熏天
- 46 第0046章 他是全才
- 47 第0047章 不孝之子
- 48 第0048章 爱莫能助
- 49 第0049章 高下立判
- 50 第0050章 请客吃饭
- 51 第0051章 卿本佳人
- 52 第0052章 令人敬服
- 53 第0053章 一生俯首拜阳明
- 54 第0054章 恐难从命
- 55 第0055章 痛快淋漓
- 56 第0056章 狼心狗肺
- 57 第0057章 痛心
- 58 第0058章 夜观天象
- 59 第0059章 狙诈狼贪
- 60 第0060章 失之交臂
- 61 第0061章 误人子弟
- 62 第0062章 婚事泡汤
- 63 第0063章 急公好义
- 64 第0064章 惊弓之鸟
- 65 第0065章 卖女
- 66 第0066章 喜出望外
- 67 第0067章 处处学霸
- 68 第0068章 天地玄黄
- 69 第0069章 夜雨观棋
- 70 第0070章 藕神
- 71 第0071章 有才无才
- 72 第0072章 羊入虎口
- 73 第0073章 一念心净
- 74 第0074章 移花接木
- 75 第0075章 明代版朱丽叶
- 76 第0076章 红六日
- 77 第0077章 上门问罪
- 78 第0078章 何地埋香
- 79 第0079章 将计就计
- 80 第0080章 七弦琴上七条弦
- 81 第0081章 寄恨长
- 82 第0082章 先下手为强
- 83 第0083章 干旱的夏
- 84 第0084章 富家少爷
- 85 第0085章 痴情种子
- 86 第0086章 无才到底是无才
- 87 第0087章 五头牛
- 88 第0088章 做大老爷
- 89 第0089章 非礼勿视
- 90 第0090章 谓我何忧
- 91 第0091章 好景不长
- 92 第0092章 天收人啦
- 93 第0093章 那个味儿
- 94 第0094章 生病
- 95 第0095章 悲欢离合
- 96 第0096章 黄金美玉
- 97 第0097章 无独有偶
- 98 第0098章 各自芳菲
- 99 第0099章 看来真有事
- 100 第0100章 我有苦衷
- 101 第0101章 老顽童
- 102 第0102章 庙会
- 103 第0103章 好姑娘
- 104 第0104章 热闹的王家
- 105 第0105章 热闹的王家(2)
- 106 第0106章 王家的热闹(3)
- 107 第0107章 省亲
- 108 第0108章 心跳
- 109 第0109章 变卦
- 110 第0110章 风流雅似桃花庵
- 111 第0111章 豁晴眸
- 112 第0112章 幸灾乐祸
- 113 第0113章 不着急
- 114 第0114章 这一晚
- 115 第0115 肌肤之亲
- 116 第0116章 你愿意吗?
- 117 第0117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 118 第0118章 微雨燕双飞
- 119 第0119章 将计就计
- 120 第0120章 化俗
- 121 第0121章 喜书
- 122 第0122章 喜诏
- 123 第0123章 欣慰
- 124 第0124章 耍赖
- 125 第0125章 酒楼
- 126 第0126章 宝贝
- 127 第0127章 雪芙
- 128 第0128章 小喜鹊
- 129 第0129章 君子好逑
- 130 第0130章 稀罕事儿
- 131 第0131章 想不明白
- 132 第0132章 悟道
- 133 第0133章 一言而决
- 134 第0134章 议亲
- 135 第0135章 打点
- 136 第0136章 花月飞卿
- 137 第0137章 讨好
- 138 第0138章 卖布
- 139 第0139章 慌乱
- 140 第0140章 不肯
- 141 第0141章 你走开
- 142 第0142章 刘三奶奶
- 143 第0143章 单枪匹马
- 144 第0144章 这个数
- 145 第0145章 套路
- 146 第0146章 海底针
- 147 第0147章 爱情
- 148 第0148章 孩子气
- 149 第0149章 贤良方正
- 150 第0150章 冲喜
- 151 第0151章 谢天谢地
- 152 第0152章 家信
- 153 第0153章 加试
- 154 第0154章 情债
- 155 第0155章 有什么稀奇
- 156 第0156章 争辩
- 157 第0157章 入木三分
- 158 第0158章 做戏
- 159 第0159章 幽闭
- 160 第0160章 探听
- 161 第0161章 考试
- 162 第0162章 后起之秀
- 163 第0163章 掐不入
- 164 第0164章 大喜
- 165 第0165章 就死也风骚
- 166 第0166章 不巧不成书
- 167 第0167章 AA制
- 168 第0168章 躺枪
- 169 第0169章 沈郎如玉
- 170 第0170章 直男癌
- 171 第0171章 妙笔生花
- 172 第0172章 看起来很荣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0021章 龙泉三尺书千卷
第0021章 龙泉三尺书千卷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沈侃从二房溜出来后,第一时间以舟车劳顿和夜不归宿受了训斥为由,向四叔告了二天假。
睡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一早,因他的院子里一直没有真正的书房,这些日子时常见识读书人的一方小天地,非常羡慕。
闲来无事,遂亲自动手收拾了起来。
因地制宜,先腾出来一间厢房,窗户外放了六盆腊梅,四盆天竹,窗台上摆了一盆带山石的盆栽,以示芸窗之意。
面向窗户放了一张黑檀木的书桌,搁好徽州出产的文房四宝。左侧一列红木打造的书架,其中三架放上不多的书籍,预留将来用四书五经填满,还留出一架另外放了茶具、古玩、宣德炉之类。
右边不知该放什么好,沈侃琢磨了半天,跑去找沈沛文要了一具造型古朴的琴桌,又把一张据说是祖传,实则闲置已久的古琴摆在上面。
靠着墙壁放了一张红木卧榻,墙壁上挂了一轴仿唐伯虎的山水画,旁边一首他最喜欢的桃花庵诗。
其实当日船娘所说的唐伯虎春画,沈侃屋子里有整整一本呢,人物画的那叫一个逼真,也不怪苏州人并不怎么尊敬他,几乎没什么本地人家愿意悬挂唐伯虎的字画。
沈侃却不在乎,不过还是将以前的沈侃偷偷收集的那些见不得光的闲书画本,全都塞在书桌最下一层的抽屉里,用把暗锁锁上了。
足足忙了一天,总算布置的差不多了,累得采冬腰酸背痛,跑回房中休息去了。
其实沈侃对自己的书房连带院子的格局都不满意,可惜暂时没能耐修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屋。
日方正午,阳光斜照在半开的窗户上,几株腊梅开得正盛。沈侃用宜兴茶壶泡了一壶绿茶,倒在墨绿的玉杯里,清香四溢,对着窗户坐下。
虽然隔着一堵高墙,也能想象到远处的洞庭湖波光粼粼,他一个人自言自语:“如此良辰,岂能无酒无诗?”
酒没有,诗呢以往就会胡诌几句,加上身处环境的熏陶,一时兴致来了,也想附庸附庸风雅。
于是乎翻出来一张宣纸,往砚台上添了些清水,磨了半天,提着笔哼哼唧唧了半天,出了一会儿神。
如今已经不能再作打油诗了,少不得要讲究平平仄仄,第一句倒是好说,随便你怎么编,但是第二句得顺着第一句的韵脚,第三句起码需要承上启下,还要和第四句作对工整。
提着笔冥思苦想,沈侃默默的放下了笔,默默的走出书房,空留下那一张雪白的宣纸。
沈侃不是半途而废之人,写诗与写文章一样,写不出来,那咱就出去触触景生生情。
不知不觉走出了沈宅,远处的岸边栽满了果树,虽是严冬,树叶子依然绿油油的。长提很宽,有的绿树因天气染上了残缺,加之地上半黄的枯草,令他想起此时北方的万里萧瑟。
洞庭湖距离沈家村大约二里之遥,不远处的人工运河一眼望不到头,今日没有多大的波浪,三三两两挂帆的小船,在水上慢慢地走着。
低矮的青山上飘出几座庙宇的飞檐,能看到一座不知多少年的小白塔,蓝天白云,冬日里也是互相映衬,风景如画。
沈侃走到高处,往洞庭湖远眺,一艘渡船正靠了义渡口,一群百姓陆续地走上岸来。
看着好像是一群乡下人,其中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孩,远远望去很是出众,身段高挑。两只黑漆漆的秀气眼眸,身上穿了一件蓝底白菊花的褂子,绣了花的粗布裤子。
额头梳着流海,一条长长的辫子扎了一大截红绒绳,根底托了嫩黄色的穗子。
即使一副乡下打扮,在沈侃眼里却是那么的时尚,小姑娘干干净净的,非常漂亮。
她手里拿着一支长长的白梅,随着位老太太的后面,脚步轻盈的走着。
沈侃目不转睛的看着她,赏心悦目。似乎对方也看到了他,瞥了一眼即低下了头,等走远了,忍不住连连回过头来。
这不禁令沈侃开始胡思乱想,心想父母十有八九会给他张罗一门京官家的小姐,或者哪个监生的书香闺女,容貌如何还在其次,就怕一身的京城市侩性子,嫌贫爱富,爱慕虚荣,争强好胜,那我宁可娶这样的一位气质纯净的苏州乡下姑娘,也胜过所谓的名门闺秀,公主郡主之类。
情不自禁的往前走了几步,突然那老太太一回头,远远打量了他一眼。沈侃马上停住脚,回过神来,自己这是要干什么?遂哑然失笑的转身回了家。
整整一天,沈侃不是在外宅四处徘徊,就是在花园里站着发愣,他的举动正巧被沈嘉猷看在眼里。
“这孩子今日怎么呆头呆脑?有些可疑。”
沈嘉猷夫妇为了对三弟夫妇交代,处处留意侄儿的一举一动,生怕他读书不成,沾染上什么坏习气。
是以沈嘉猷没有惊动任何人,悄悄地走到院子里,发现厢房似乎改成了书房。
进了书房,看了一圈,他未免点了点头,书房收拾的虽普通但也一点不俗气。
信步走到书桌前,低头一看,砚池半盖着,羊毫也未插回笔架,一张宣纸,上面写了几行字。
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首刚作完的诗,沈嘉猷笑道:“这孩子近日泉下名士的脾气,倒也十足。”
深宅未必没奇阡,倩影风帆落窗前。
龙泉三尺书千卷,能否连城绿到天。
“幼稚,幼稚。”沈嘉猷连连摇头,随手抽开第一个抽屉,里面有一本虎皮封面的手抄本,上面三个字。
“瀛山集?”
仔细想了想应该没听说过,是谁所做的书呢?翻开书皮一看,一行小字注得很清楚,乃是吴兴沈氏沈道古著。
沈嘉猷不由得“噗嗤”一声,摇头失笑道:“这简直就是笑话。”
村里的蒙学馆,沈侃站在门外静静听着里面的诵读声。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此乃时下非常流行的道家儿童启蒙书之读书篇,对于正统的书香门第自然对其不屑一顾,但是对于穷家儿郎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总之是一本寒门读书人创作的,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和谚语,确实是非常好的启蒙书。
“老五,你在做什么?”
沈侃一回头,见四叔沈嘉绩走了过来,说道:“无事出来走走,院子里怪闷的。”
“那随我去应酬应酬。”
“何事?”
“眼看过年,村里的李总甲要过来走走。”
明代以一百一十户人家为一里,设里长,一里又细分十甲,总甲与里长平职,主要管治安。
总甲的称呼源自宋代,到了明代,不管是赋役制度还是治安系统乃至商税机构都设有总甲一职,大概相当于村镇的民兵武装部长。
沈嘉绩一边说一边径自往前走去,沈侃只好跟着。
村东头有个土地庙,除了供奉土地公与观音、灶王爷的三间殿宇外,另有十几间的空房子,预备有个火灾水灾或收容难民等。因此村里一般的公事,大多来土地庙里共同商议。
庙里住着一个大和尚和两个小和尚,沈侃跟着沈嘉绩在庙前汇合各家人,七八个人一起进殿先上了香。
沈嘉绩在村里的威望极高,几乎相当于村长,对着过来见礼的大和尚说道:“酒肉和尚,你好歹也该将供奉的香火点勤些,受了村里的孝敬,也要给我们祈福消灾啊。”
指了指悬在上方的琉璃盏,沈嘉绩又说道:“大家都瞧瞧,只剩下了半盏油。冬至我还巴巴派人送来了五十斤油,合着都被你师徒三人白白炒菜吃了?”
“沈爷又来了,小僧哪敢呢?”大和尚笑嘻嘻的,“那油不是第二日一早转送给了白衣庵吗,近日收养的孤儿多,什么都缺,不信派个人去一问便知。”
沈嘉绩笑道:“十有八九那些姑子都是你的相好,不然你干嘛成天惦记着她们?”
“又说笑了。”大和尚很是无奈。
站在一边的沈侃静静听着,四叔的才华据说不亚于父亲,当年也是满口之乎者也之人。
大和尚请他们在屋里坐下,亲自拿了一把茶壶倒茶。沈嘉绩请年纪最长的顾家老爷坐在首位,他坐在下首,沈侃站在其身后。
顾家老爷今年六十岁了,精神矍铄,先开口说道:“今年的庙里供奉,上元灯节,我们村里各户须出多少银子?”
坐在他对面的周廉嗅了嗅茶水的味道,又放了下去,说道:“不急,等我亲家来了再说。”
沈家村三大姓,沈、顾、周,这位周廉论辈分乃是沈家大太太周氏的堂弟,而顾家老爷则是沈侃祖母的族中侄儿一辈。
顾家老爷说道:“那就等等。正好今年我打算修修宅子,老太爷是请不动了。老四你也是有大学问的,过来替我谋划谋划,我以五十金酬谢如何?不叫你白出力。”
五十金就是五十两银子,现在的沈侃不会搞错了。
“这可非我所长,你还是另请高人吧。”沈嘉绩笑了笑。
“请我好了。”沈侃主动毛遂自荐。
“木哥儿你还会修园子?”顾家老爷很惊讶。
打小沈侃就跟着沈嘉绩跑前跑后,大家都熟,兼且他小小年纪做事一向还算稳妥,所以在沈家村也算一号人物。
“我有一个绝技就是建造园亭,以往没有施展的机会。不过五十两太少了,请我至少得这个数。”沈侃边说边伸出了十个手指头。
“别听他吹牛,耍你呢。”沈嘉绩笑骂。
周廉也笑道:“小五你赌输了缺钱吧?修园子在咱苏南可不是小事,没有几十年的造诣能行?看看你的年纪,连盖房子都没见识过几次吧?”
屋里哄笑四起。
沈侃从二房溜出来后,第一时间以舟车劳顿和夜不归宿受了训斥为由,向四叔告了二天假。
睡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一早,因他的院子里一直没有真正的书房,这些日子时常见识读书人的一方小天地,非常羡慕。
闲来无事,遂亲自动手收拾了起来。
因地制宜,先腾出来一间厢房,窗户外放了六盆腊梅,四盆天竹,窗台上摆了一盆带山石的盆栽,以示芸窗之意。
面向窗户放了一张黑檀木的书桌,搁好徽州出产的文房四宝。左侧一列红木打造的书架,其中三架放上不多的书籍,预留将来用四书五经填满,还留出一架另外放了茶具、古玩、宣德炉之类。
右边不知该放什么好,沈侃琢磨了半天,跑去找沈沛文要了一具造型古朴的琴桌,又把一张据说是祖传,实则闲置已久的古琴摆在上面。
靠着墙壁放了一张红木卧榻,墙壁上挂了一轴仿唐伯虎的山水画,旁边一首他最喜欢的桃花庵诗。
其实当日船娘所说的唐伯虎春画,沈侃屋子里有整整一本呢,人物画的那叫一个逼真,也不怪苏州人并不怎么尊敬他,几乎没什么本地人家愿意悬挂唐伯虎的字画。
沈侃却不在乎,不过还是将以前的沈侃偷偷收集的那些见不得光的闲书画本,全都塞在书桌最下一层的抽屉里,用把暗锁锁上了。
足足忙了一天,总算布置的差不多了,累得采冬腰酸背痛,跑回房中休息去了。
其实沈侃对自己的书房连带院子的格局都不满意,可惜暂时没能耐修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屋。
日方正午,阳光斜照在半开的窗户上,几株腊梅开得正盛。沈侃用宜兴茶壶泡了一壶绿茶,倒在墨绿的玉杯里,清香四溢,对着窗户坐下。
虽然隔着一堵高墙,也能想象到远处的洞庭湖波光粼粼,他一个人自言自语:“如此良辰,岂能无酒无诗?”
酒没有,诗呢以往就会胡诌几句,加上身处环境的熏陶,一时兴致来了,也想附庸附庸风雅。
于是乎翻出来一张宣纸,往砚台上添了些清水,磨了半天,提着笔哼哼唧唧了半天,出了一会儿神。
如今已经不能再作打油诗了,少不得要讲究平平仄仄,第一句倒是好说,随便你怎么编,但是第二句得顺着第一句的韵脚,第三句起码需要承上启下,还要和第四句作对工整。
提着笔冥思苦想,沈侃默默的放下了笔,默默的走出书房,空留下那一张雪白的宣纸。
沈侃不是半途而废之人,写诗与写文章一样,写不出来,那咱就出去触触景生生情。
不知不觉走出了沈宅,远处的岸边栽满了果树,虽是严冬,树叶子依然绿油油的。长提很宽,有的绿树因天气染上了残缺,加之地上半黄的枯草,令他想起此时北方的万里萧瑟。
洞庭湖距离沈家村大约二里之遥,不远处的人工运河一眼望不到头,今日没有多大的波浪,三三两两挂帆的小船,在水上慢慢地走着。
低矮的青山上飘出几座庙宇的飞檐,能看到一座不知多少年的小白塔,蓝天白云,冬日里也是互相映衬,风景如画。
沈侃走到高处,往洞庭湖远眺,一艘渡船正靠了义渡口,一群百姓陆续地走上岸来。
看着好像是一群乡下人,其中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孩,远远望去很是出众,身段高挑。两只黑漆漆的秀气眼眸,身上穿了一件蓝底白菊花的褂子,绣了花的粗布裤子。
额头梳着流海,一条长长的辫子扎了一大截红绒绳,根底托了嫩黄色的穗子。
即使一副乡下打扮,在沈侃眼里却是那么的时尚,小姑娘干干净净的,非常漂亮。
她手里拿着一支长长的白梅,随着位老太太的后面,脚步轻盈的走着。
沈侃目不转睛的看着她,赏心悦目。似乎对方也看到了他,瞥了一眼即低下了头,等走远了,忍不住连连回过头来。
这不禁令沈侃开始胡思乱想,心想父母十有八九会给他张罗一门京官家的小姐,或者哪个监生的书香闺女,容貌如何还在其次,就怕一身的京城市侩性子,嫌贫爱富,爱慕虚荣,争强好胜,那我宁可娶这样的一位气质纯净的苏州乡下姑娘,也胜过所谓的名门闺秀,公主郡主之类。
情不自禁的往前走了几步,突然那老太太一回头,远远打量了他一眼。沈侃马上停住脚,回过神来,自己这是要干什么?遂哑然失笑的转身回了家。
整整一天,沈侃不是在外宅四处徘徊,就是在花园里站着发愣,他的举动正巧被沈嘉猷看在眼里。
“这孩子今日怎么呆头呆脑?有些可疑。”
沈嘉猷夫妇为了对三弟夫妇交代,处处留意侄儿的一举一动,生怕他读书不成,沾染上什么坏习气。
是以沈嘉猷没有惊动任何人,悄悄地走到院子里,发现厢房似乎改成了书房。
进了书房,看了一圈,他未免点了点头,书房收拾的虽普通但也一点不俗气。
信步走到书桌前,低头一看,砚池半盖着,羊毫也未插回笔架,一张宣纸,上面写了几行字。
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首刚作完的诗,沈嘉猷笑道:“这孩子近日泉下名士的脾气,倒也十足。”
深宅未必没奇阡,倩影风帆落窗前。
龙泉三尺书千卷,能否连城绿到天。
“幼稚,幼稚。”沈嘉猷连连摇头,随手抽开第一个抽屉,里面有一本虎皮封面的手抄本,上面三个字。
“瀛山集?”
仔细想了想应该没听说过,是谁所做的书呢?翻开书皮一看,一行小字注得很清楚,乃是吴兴沈氏沈道古著。
沈嘉猷不由得“噗嗤”一声,摇头失笑道:“这简直就是笑话。”
村里的蒙学馆,沈侃站在门外静静听着里面的诵读声。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此乃时下非常流行的道家儿童启蒙书之读书篇,对于正统的书香门第自然对其不屑一顾,但是对于穷家儿郎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总之是一本寒门读书人创作的,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和谚语,确实是非常好的启蒙书。
“老五,你在做什么?”
沈侃一回头,见四叔沈嘉绩走了过来,说道:“无事出来走走,院子里怪闷的。”
“那随我去应酬应酬。”
“何事?”
“眼看过年,村里的李总甲要过来走走。”
明代以一百一十户人家为一里,设里长,一里又细分十甲,总甲与里长平职,主要管治安。
总甲的称呼源自宋代,到了明代,不管是赋役制度还是治安系统乃至商税机构都设有总甲一职,大概相当于村镇的民兵武装部长。
沈嘉绩一边说一边径自往前走去,沈侃只好跟着。
村东头有个土地庙,除了供奉土地公与观音、灶王爷的三间殿宇外,另有十几间的空房子,预备有个火灾水灾或收容难民等。因此村里一般的公事,大多来土地庙里共同商议。
庙里住着一个大和尚和两个小和尚,沈侃跟着沈嘉绩在庙前汇合各家人,七八个人一起进殿先上了香。
沈嘉绩在村里的威望极高,几乎相当于村长,对着过来见礼的大和尚说道:“酒肉和尚,你好歹也该将供奉的香火点勤些,受了村里的孝敬,也要给我们祈福消灾啊。”
指了指悬在上方的琉璃盏,沈嘉绩又说道:“大家都瞧瞧,只剩下了半盏油。冬至我还巴巴派人送来了五十斤油,合着都被你师徒三人白白炒菜吃了?”
“沈爷又来了,小僧哪敢呢?”大和尚笑嘻嘻的,“那油不是第二日一早转送给了白衣庵吗,近日收养的孤儿多,什么都缺,不信派个人去一问便知。”
沈嘉绩笑道:“十有八九那些姑子都是你的相好,不然你干嘛成天惦记着她们?”
“又说笑了。”大和尚很是无奈。
站在一边的沈侃静静听着,四叔的才华据说不亚于父亲,当年也是满口之乎者也之人。
大和尚请他们在屋里坐下,亲自拿了一把茶壶倒茶。沈嘉绩请年纪最长的顾家老爷坐在首位,他坐在下首,沈侃站在其身后。
顾家老爷今年六十岁了,精神矍铄,先开口说道:“今年的庙里供奉,上元灯节,我们村里各户须出多少银子?”
坐在他对面的周廉嗅了嗅茶水的味道,又放了下去,说道:“不急,等我亲家来了再说。”
沈家村三大姓,沈、顾、周,这位周廉论辈分乃是沈家大太太周氏的堂弟,而顾家老爷则是沈侃祖母的族中侄儿一辈。
顾家老爷说道:“那就等等。正好今年我打算修修宅子,老太爷是请不动了。老四你也是有大学问的,过来替我谋划谋划,我以五十金酬谢如何?不叫你白出力。”
五十金就是五十两银子,现在的沈侃不会搞错了。
“这可非我所长,你还是另请高人吧。”沈嘉绩笑了笑。
“请我好了。”沈侃主动毛遂自荐。
“木哥儿你还会修园子?”顾家老爷很惊讶。
打小沈侃就跟着沈嘉绩跑前跑后,大家都熟,兼且他小小年纪做事一向还算稳妥,所以在沈家村也算一号人物。
“我有一个绝技就是建造园亭,以往没有施展的机会。不过五十两太少了,请我至少得这个数。”沈侃边说边伸出了十个手指头。
“别听他吹牛,耍你呢。”沈嘉绩笑骂。
周廉也笑道:“小五你赌输了缺钱吧?修园子在咱苏南可不是小事,没有几十年的造诣能行?看看你的年纪,连盖房子都没见识过几次吧?”
屋里哄笑四起。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