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72 第16章 轩主好有文化
- 173 第17章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 174 第18章 六总兵
- 175 第19章 芜湖大营
- 176 第20章 让郑彩目瞪口呆的方国安
- 177 第21章 小袁营与景德镇
- 178 第22章 报应来的很快
- 179 第23章 女人都归我吧
- 180 第24章 南京造船基地
- 181 第25章 长江突围
- 182 第26章 与崇明的明军会师
- 183 第27章 孩子,你父亲是谁
- 184 第28章 吴淞总兵李成栋
- 185 第29章 去云台山转转
- 186 第30章 身既许国,瓦窑堡的勇者!
- 187 第31章 找李元胤买人
- 188 第32章 第一只被北风歼灭的舰队
- 189 第33章 承祖以金山为存亡耳
- 190 第34章 第二只被北风全歼的舰队
- 191 第35章 杨文骢不想跑了
- 192 第36章 戎大帅
- 193 第37章 洪承畴的酒
- 194 第38章 新的希望—从金融到工业
- 195 39章 台湾壳斗科植物,橡木舰队
- 196 第40章 海军造舰章程(上)
- 197 第41章 南十字星与你们同在
- 198 第42章 粤西巡抚
- 199 第43章 顺军领袖又投降了
- 200 第44章 甲申卷完
- 201 第1章 常压蒸汽机
- 202 第2章 锡与棉布战争
- 203 第3章 与约翰的密约
- 204 第4章 臼炮与受降
- 205 第5章 太平洋联邦
- 206 第6章 铅与锌
- 207 第7章 到琼州
- 208 第8章 琼州府的防御
- 209 第9章 以勤王的名义调兵
- 210 第10章 海南岛的沙漠
- 211 第11章 琼西厅
- 212 第12章 海峡防线与雷州赋税
- 213 第13章 疍民怎么办?
- 214 第14章 硝与军队整顿
- 215 第15章 广马
- 216 第16章 葡萄牙人的珠江口季风铁律
- 217 第17章 13号信号旗
- 218 第18章 珠江口海战1
- 219 第19章 珠江口海战2
- 220 第20章 兵败如山倒
- 221 第21章 龙石岛、凯岩城及君临
- 222 第22章 有债必还
- 223 第23章 征服沙捞越的计划
- 224 第24章 长子南征
- 225 第25章 台海风云
- 226 第26章 朱由梁
- 227 第27章 闽江口拆迁
- 228 第28章 鼓山
- 229 第29章 从营地中醒来
- 230 第30章 火绳枪的缺陷
- 231 第31章 收割
- 232 第32章 破城
- 233 第33章 台北府的一些麻烦
- 234 第34章 最后的防线
- 235 第35章 琼海壁垒的总设计师,何良焘
- 236 第36章 看不见的防火墙
- 237 第37章 豫湘桂?
- 238 第38章 穆里尼奥式防守
- 239 第39章 瞿式耜的家书
- 240 第40章 电白男儿
- 241 第41章 廉州合浦港
- 242 第42章 北南沙海流
- 243 第43章 平甲板炮舰
- 244 第44章 天钟法测经度
- 245 第45章 试造舰,伯伦希尔、休伯利安
- 246 第46章 来自澳洲的报告
- 247 第47章 新殖民地
- 248 第48章 船团
- 249 第49章 台北的雪
- 250 第50章 做军事专从点名、看操、查岗
- 251 第51章 沙盘复原的1647年战局
- 252 第52章 批判的武器
- 253 第53章 赵微波
- 254 第54章 赵夫人歌
- 255 第55章 古晋行政长官辖区
- 256 第56章 权力来自于人民
- 257 第57章 后江行政长官辖区
- 258 第58章 湖南拿什么来抵抗?
- 259 第59章 平黎疏
- 260 第60章 海南大十字路
- 261 第61章 出兵是责任
- 262 第62章 电白长坡要塞
- 263 第63章 化路为田
- 264 第64章 人事调整
- 265 第65章 南流江河谷
- 266 第66章 郁林州
- 267 第67章 郁林州2
- 268 第68章 四封信
- 269 第69章 给远征军找块地盘
- 270 第70章 两广与苏州离谱的税负差距
- 271 第71章 马吉翔以后我来杀
- 272 第1章 战争与和平法权
- 273 第2章 四级舰
- 274 第3章 海军造舰手册中
- 275 第4章 安置新来的海盗
- 276 第5章 犹太人
- 277 第6章 打垮葡萄牙的阿曼印度洋“帝国”
- 278 第7章 所罗门王的国度
- 279 第8章 谁觉得能挡住忠贞营,请去战场上试试。
- 280 第9章 贺州
- 281 第10章 情怀带兵是用爱发电
- 282 第11章 商量好了再出队
- 283 第12章 道州大捷
- 284 第13章 三水至新宁的潭江出海口
- 285 第14章 运粮贺州
- 286 第15章 两个撤退方向
- 287 第16章 佛山
- 288 第17章 重整粤西外围防线1
- 289 第18章 杜永和、李元胤
- 290 第19章 高一功、李来亨
- 291 第20章 杨展案,重整粤西外围防线2
- 292 第21章 重整粤西防线3
- 293 第22章 因明军打粮而逐渐崩坏的福建、浙江
- 294 第23章 舟山
- 295 第24章 广州之战1
- 296 第25章 广州之战2
- 297 第26章 广州之战3
- 298 第27章 广州之战4
- 299 第28章 广州之战5
- 300 第29章 广州之战6
- 301 第30章 我离开了,但是我终将回来。
- 302 第31章 投奔怒海
- 303 序章
- 304 第1章 元老院首席元老
- 305 第2章 凌卫城
- 306 第3章 高雷之战1
- 307 第4章 高雷之战2
- 308 第5章 高雷之战3
- 309 第6章 高雷之战4
- 310 第7章 电白之战
- 311 第8章 高雷之战5
- 312 第9章 高雷之战(完)
- 313 第10章 钦廉战区1
- 314 第11章 钦廉战区2
- 315 第12章 沈上达
- 316 第13章 防军、练军、新军
- 317 第14章 急转直下
- 318 第15章 出征的舰队
- 319 第16章 马尼拉僵局
- 320 第17章 决战马尼拉湾
- 321 第18章 俘虏
- 322 第19章 婆罗洲的明香社
- 323 第20章 神、黄金、荣誉,3G原则
- 324 第21章 禁海令下的共同立场
- 325 第22章 三亚条约、北洋航线
- 326 第23章 新东江镇,反攻先锋
- 327 第24章 东南局势
- 328 第25章 陆军比海军贵
- 329 第26章 登莱海防
- 330 第27章 鞑靼人的海防卫所
- 331 第28章 登州水城
- 332 第29章 新的狼烟
- 333 第30章 关外旗营
- 334 第31章 增援胶州
- 335 第32章 李朝
- 336 第33章 黄金
- 337 第34章 更多的人,更多的黄金。
- 338 第35章 迁界禁海令
- 339 第36章 鞑靼兵力、财力;洪饷、士绅向背;历史的轮回
- 340 第37章 荷兰人的动向
- 341 第38章 线式革命
- 342 第39章 来复枪
- 343 第40章 骑兵和军费
- 344 第41章 盛宴
- 345 第1章 钢铁脊梁
- 346 第2章 王微堡
- 347 第3章 混成旅
- 348 第4章 集结
- 349 第5章 官村吊打
- 350 第6章 前夜
- 351 第7章 强渡
- 352 第8章 雷州铁壁
- 353 第9章 靖南藩
- 354 第10章 细细的红线
- 355 第11章 马队
- 356 第12章 骑兵
- 357 第13章 请战
- 358 第14章 击穿
- 359 第15章 战果
- 360 第16章 重设防区
- 361 第17章 藉田之礼
- 362 第18章 西线
- 363 第19章 路是自己选的
- 364 第20章 回浙江
- 365 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
- 366 第22章 棉布及三国同盟条约
- 367 第23章 西南季风
- 368 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铁
- 369 第25章 南掌王国与奴隶战争
- 370 第26章 金三角1
- 371 第27章 金三角2
- 372 第28章 金三角3
- 373 第29章 孟加拉湾
- 374 第30章 伊洛瓦底江
- 375 第31章 我在破房子上踢一脚
- 376 第32章 无限正义与持续自由
- 377 第33章 大陆战局
- 378 第34章 序列
- 379 第35章 虎门
- 380 第36章 战犯录
- 381 第37章 伶仃洋
- 382 第38章 约束明军的军纪
- 383 第39章 虎门之战
- 384 第40章 东莞ISO
- 385 第41章 珠江内河之战
- 386 第42章 攻城
- 387 第43章 换船
- 388 第44章 破城
- 389 第45章 中场休息
- 390 第46章 郑成功
- 391 第47章 全局
- 392 第48章 八百里钢钳1
- 393 第49章 八百里钢钳2
- 394 第50章 八百里钢钳3
- 395 第51章 八百里钢钳4
- 396 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
- 397 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
- 398 第54章 八百里钢钳7
- 399 第55章 八百里钢钳8
- 400 第56章 八百里钢钳9
- 401 第57章 八百里钢钳10
- 402 第58章 八百里钢钳11
- 403 第59章 八百里钢钳(完)
- 404 第60章 北伐上
- 405 第61章 吴藩
- 406 第62章 紫禁城
- 407 第63章 北伐中
- 408 第64章 北伐下(全书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6章 与崇明的明军会师
第26章 与崇明的明军会师
长江水师在常熟福山港与友军会师,脱离建虏包围。福山港是长江中一处重要港口,最先撤离前线的操江提督刘孔昭现正驻扎于福山港,此外,这里还有淮河镇总兵张士仪的部分人船。
在友军接引下,长江水师航行到下游明军基地崇明县停靠。
守序脱离明军大队,去了崇明南沙,与留守崇明岛的驻军汇合。位于南沙的小小土木筑垒保障了移民的安全,在这次转移长江移民的行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船无法直接出海,必须在崇明下船以待转运,如今的南风期,海船也难以直航台北,守序便让吴志祥率部分海船在崇明与泗礁山之间转移难民。
老吴的工作完成的很好,守序到的时候,第一批难民已全部转运到了泗礁山。完成任务后,吴志祥与冷应澂一起努力,从江北海门转运了部分逃难的军民,其中就包括了高杰妻子邢夫人的余部。考虑到扬州之战造成的恶劣影响,让高杰最后的余部难以在诸多明军中立足,吴志祥便把他们先安置到与泗礁山临近的大黄龙岛。
如今的崇明岛也成了一座大军营,岛上明军奉义阳王旗号,以淮抚兼漕督田仰为督师,沈廷扬为都御史,下江兵备道荆本彻等三人为首继续抗清。
原先岛上的主要力量是刘泽清部,包括从淮东前线撤回的山海关水师总兵张鹏翼、淮河镇总兵张士仪、抚标中军参将李士琏,加上招安海盗顾荣诸部,明军连家属一万多人,水师较建虏有优势,他们控制了福山港以下的长江航道。
岛上明军番号众多,情况较复杂。对守序来说,无论是高杰余部,还是先后获得的上万难民,都不宜留置在这群明军中间。守序对老吴的敏锐很是高兴,他把新到的移民转运工作也交给老吴负责。
以崇明为中途站,泗礁山为大本营,是整个转运移民航行计划的核心。如今战局混乱,南风期和长江口的复杂航道,让这种运输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守序留下出征的陆海军在崇明休整,乘坐黄埔号加列战舰到了崇明县城,他要去见一位素未谋面的老朋友。
这次守序有时间详细考察整个崇明岛。在明朝时,长江对崇明岛和南北江岸的塑造,造成崇明与江北海门县治所在的沙洲多次坍塌,曾迫使海门县三次,崇明县四次搬迁县治。在1644年长沙、享沙、吴家沙、南沙、孙家沙等原本独立的沙洲连成一体。岛屿形状狭长,海拔较低,大潮水来,往往还会隔断原本各岛之间的地面联系。
崇明岛的发展历程是一幕江浙人民与大海和长江搏斗,适应岛屿形状变化的历史。到如今,整个崇明岛有耕地14000顷,人口25000户,十六万人。为了抵御寒潮北风,崇明县人民在岛屿的北方,修筑了一条长达50里的海堤。海堤挡住了倒灌的海水,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沃壤。
……
守序站在岛北的海堤上,举目四望,一片绿油油的棉田,长势很喜人。松江棉布甲于天下,崇明人民种植棉花,能从发达的棉织业中享受丰富的收益。可是,站在1645年,这却不是一个能用于复兴的基地。即便在承平年间,崇明每年也需要外购十万石左右的粮食,才能补上本岛粮食种植的缺口。
守序与沈廷扬并肩走下海堤。崇明岛是沈廷扬的家乡,虽已多次合作,但这还是守序与沈廷扬的首次会面。
士兵搭好凉棚,桌上摆放有两盘西瓜。时值盛夏,西瓜是此时不多可以略带走一些暑气的食品。
……
“季明先生,请你放心,你的船队在台北一定不会有事。“
几个月前台北雇佣沈廷扬的船队帮助运输难民,现在船还没回来,守序要做些解释。
“……我们都是海上跑的,船就是我们饭碗。季明先生,也许你应该把部分船队分散到更安全的地方。”
沈廷扬拿起一片西瓜,吃了几口,缓慢地说道,“为了驱逐鞑虏,我把所有身家都投入进去。狠不能再多一帆一船,岂敢偷片日之安。”
南京失守,明朝的残余势力已是大为弱势。从地图上看,南明还有浙江、福建、半个江西湖广,滇黔两粤,形势似乎还不绝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南明解决不了军队的粮饷,他们的财政一直处于崩溃之中。以沈廷扬的能力,守序相信他很快就能发现问题关键所在。
沈廷扬刚从前线回来,守序便先问起淮东的情况。
沈廷扬叹息一声,“缺粮,建虏占领区更惨。建虏的沂州总兵夏承德所属兵丁,数十名家属因为饥饿而悬梁自尽。兵丁若此,百姓更加凄惨。”
守序点点头,几十万建州人口搬进北京,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原本明朝对南方的经济压迫非常严重,北京所需漕粮400万石,其中仅苏州、松江二府就提供了93万石。建虏刚进关,没有得到江南漕粮,就只能压迫北方州郡,其中山东尤甚。
以海州为例,现在斗米5钱银。老百姓根本不可能承受这样的粮价。守序觉得这简直就是在杀人。
暹罗米价一般是一石米二钱白银,中国很多地区如今的粮价是南洋的数十倍。高粮价一定会有很多难民,现在是南风期,季风不合适,而守序的船期很紧张,无法长期抽调船队北上。守序暗想,也许过两个月等到季风换季期,值得去一趟淮河口,以获得部分北方移民。
守序问道,“季明先生,刘泽清是怎么败的?“
沈廷扬沉默半饷,把他所知的军情一一告诉守序。
建虏渡江,南京失守,刘泽清并没有投降。由于淮东与淮西之间密布水网阻隔,历史上淮东一直是个独立的战场。在南北对峙时期,淮东历来防御的是自山东南下的敌人。南北朝时期老运河淤塞,隋朝运河启用战国时魏国运河的方案走河南后,一直到津浦铁路打通之前,北兵南下通常很少选择山东,淮东是战场上比较次要的方向。
济南位置关键,建虏在此一直有大贵族坐镇,去年是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今年更换为饶余郡王阿巴泰。具体负责前线指挥的是正白旗固山额真准塔,建州在这一路投入的总兵力不多,只有准塔所领部分八旗甲兵和沂州总兵夏承德5000人、青州总兵柯永盛3000人,共约13000人。其中的夏承德曾是松山副将,在松锦大战投降建虏。松锦战后,建虏迅速新建109个汉军佐领,部分投降明军被编进汉军旗中,夏承德就是其中一员。
就在多铎进南京前一天,五月十四日,刘泽清派兵渡过淮河攻打宿迁。建州守将赵进功以数百弱卒拼死抵挡,明军强攻四五天没打下来。准塔的主力增援过来,明军只得撤退。
五月二十五日,南京陷落十天后,刘泽清在交通要地清河三汊口,即淮河、黄河与运河汇聚的河口,集中马化豹、张士仪二部,一万七千人并26门红夷大炮,与准塔决战。战斗以炮战开始,明军在炮战中再次落败,接着建虏转移炮口攻击明军在河上的战船。明军几无还手之力,军阵大乱崩溃,伤亡惨重。准塔一路追击,斩获明军上万。刘泽清无力抵抗,把淮安城交给部将总兵柏永馥,率高进忠、张鹏翼、张士仪等数万人顺淮河口出海,沈廷扬的海船与他们一路同行。
“又是炮。“守序叹息着,明军把加农炮和长炮引入中国。但在炮术和火炮制造方面,明朝已经被建虏超越。红夷大炮如今是建虏的核心战斗力,明军比起来处于很大的劣势。
沈廷扬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我们出海后就遇到了风暴……“
明军运气非常坏,遇到飓风损失惨重,整个船队被吹散了。
沈廷扬与田仰和张鹏翼交好,南撤时船只相隔不远,在沈家的熟练水手帮助下,张鹏翼等人得以从风暴中幸存,最后保住了近万官兵和家属。明军正是在沈廷扬的建议之下,暂驻崇明以作喘息。
在南风期,尽管利用大陆离岸和向岸风造成的侧风,可逆季风航行,但这需要很高的操船技巧和整备良好的船只。逆风总是不如顺风便利,如果没有沈廷扬,张鹏翼的损失肯定会更大。
……
“高进忠?”守序问到沈廷扬刚才提起的一个名字,一个熟悉的名字,“怎么没在崇明看到他。”
崇明明军番号里没有高进忠。
沈廷扬道:“高进忠部下多为辽东人,官兵不愿意南下,而且他们也缺乏熟练戗风航行的水手,飓风后向北去了云台山。”
守序心想,看来北边是必须要去一趟了。
“季明先生,高进忠拒绝南下,他们这是另有打算啊。”
沈廷扬沉默了,守序说的比较委婉,另有打算就是在犹豫要不要投降吗。
给沈廷扬续了茶,守序问道:“刘泽清现在哪里?”
沈廷扬摇摇头,“我不知道。船队被大风吹散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如果东平伯还活着,他应该在淮东海岸某处。”
“你觉得他船上的粮食够吗?”
“我们撤退时搬空了淮安的粮库,船上的存粮足够官兵食用数月,东平伯的座船也一样。”
“我的舰队里有几艘船跑的特别快,戗风性能也很好。”守序想了想,“我派艘船去找找刘泽清吧。”
刘泽清如果投降,属于力尽而降,他与刘良佐等人有区别。南京都丢了,刘泽清能继续抵抗,在明军中,这已经比较难得了。打不过是能力问题,打不打却是立场问题。
淮河口附近有大量的泥沙堆积,吃水深的战舰无法靠近,守序打算派恩佐的浈江号先去看看,单桅纵帆船的吃水浅,戗风性能好。
了解战局只是守序的目的之一,他见沈廷扬是为了更重要的事。
守序拿出草拟完毕的台湾开发银行章程,“季明先生,我有个生意计划,请帮我参详一下。“
在友军接引下,长江水师航行到下游明军基地崇明县停靠。
守序脱离明军大队,去了崇明南沙,与留守崇明岛的驻军汇合。位于南沙的小小土木筑垒保障了移民的安全,在这次转移长江移民的行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船无法直接出海,必须在崇明下船以待转运,如今的南风期,海船也难以直航台北,守序便让吴志祥率部分海船在崇明与泗礁山之间转移难民。
老吴的工作完成的很好,守序到的时候,第一批难民已全部转运到了泗礁山。完成任务后,吴志祥与冷应澂一起努力,从江北海门转运了部分逃难的军民,其中就包括了高杰妻子邢夫人的余部。考虑到扬州之战造成的恶劣影响,让高杰最后的余部难以在诸多明军中立足,吴志祥便把他们先安置到与泗礁山临近的大黄龙岛。
如今的崇明岛也成了一座大军营,岛上明军奉义阳王旗号,以淮抚兼漕督田仰为督师,沈廷扬为都御史,下江兵备道荆本彻等三人为首继续抗清。
原先岛上的主要力量是刘泽清部,包括从淮东前线撤回的山海关水师总兵张鹏翼、淮河镇总兵张士仪、抚标中军参将李士琏,加上招安海盗顾荣诸部,明军连家属一万多人,水师较建虏有优势,他们控制了福山港以下的长江航道。
岛上明军番号众多,情况较复杂。对守序来说,无论是高杰余部,还是先后获得的上万难民,都不宜留置在这群明军中间。守序对老吴的敏锐很是高兴,他把新到的移民转运工作也交给老吴负责。
以崇明为中途站,泗礁山为大本营,是整个转运移民航行计划的核心。如今战局混乱,南风期和长江口的复杂航道,让这种运输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守序留下出征的陆海军在崇明休整,乘坐黄埔号加列战舰到了崇明县城,他要去见一位素未谋面的老朋友。
这次守序有时间详细考察整个崇明岛。在明朝时,长江对崇明岛和南北江岸的塑造,造成崇明与江北海门县治所在的沙洲多次坍塌,曾迫使海门县三次,崇明县四次搬迁县治。在1644年长沙、享沙、吴家沙、南沙、孙家沙等原本独立的沙洲连成一体。岛屿形状狭长,海拔较低,大潮水来,往往还会隔断原本各岛之间的地面联系。
崇明岛的发展历程是一幕江浙人民与大海和长江搏斗,适应岛屿形状变化的历史。到如今,整个崇明岛有耕地14000顷,人口25000户,十六万人。为了抵御寒潮北风,崇明县人民在岛屿的北方,修筑了一条长达50里的海堤。海堤挡住了倒灌的海水,让昔日的盐碱地变成沃壤。
……
守序站在岛北的海堤上,举目四望,一片绿油油的棉田,长势很喜人。松江棉布甲于天下,崇明人民种植棉花,能从发达的棉织业中享受丰富的收益。可是,站在1645年,这却不是一个能用于复兴的基地。即便在承平年间,崇明每年也需要外购十万石左右的粮食,才能补上本岛粮食种植的缺口。
守序与沈廷扬并肩走下海堤。崇明岛是沈廷扬的家乡,虽已多次合作,但这还是守序与沈廷扬的首次会面。
士兵搭好凉棚,桌上摆放有两盘西瓜。时值盛夏,西瓜是此时不多可以略带走一些暑气的食品。
……
“季明先生,请你放心,你的船队在台北一定不会有事。“
几个月前台北雇佣沈廷扬的船队帮助运输难民,现在船还没回来,守序要做些解释。
“……我们都是海上跑的,船就是我们饭碗。季明先生,也许你应该把部分船队分散到更安全的地方。”
沈廷扬拿起一片西瓜,吃了几口,缓慢地说道,“为了驱逐鞑虏,我把所有身家都投入进去。狠不能再多一帆一船,岂敢偷片日之安。”
南京失守,明朝的残余势力已是大为弱势。从地图上看,南明还有浙江、福建、半个江西湖广,滇黔两粤,形势似乎还不绝望。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南明解决不了军队的粮饷,他们的财政一直处于崩溃之中。以沈廷扬的能力,守序相信他很快就能发现问题关键所在。
沈廷扬刚从前线回来,守序便先问起淮东的情况。
沈廷扬叹息一声,“缺粮,建虏占领区更惨。建虏的沂州总兵夏承德所属兵丁,数十名家属因为饥饿而悬梁自尽。兵丁若此,百姓更加凄惨。”
守序点点头,几十万建州人口搬进北京,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原本明朝对南方的经济压迫非常严重,北京所需漕粮400万石,其中仅苏州、松江二府就提供了93万石。建虏刚进关,没有得到江南漕粮,就只能压迫北方州郡,其中山东尤甚。
以海州为例,现在斗米5钱银。老百姓根本不可能承受这样的粮价。守序觉得这简直就是在杀人。
暹罗米价一般是一石米二钱白银,中国很多地区如今的粮价是南洋的数十倍。高粮价一定会有很多难民,现在是南风期,季风不合适,而守序的船期很紧张,无法长期抽调船队北上。守序暗想,也许过两个月等到季风换季期,值得去一趟淮河口,以获得部分北方移民。
守序问道,“季明先生,刘泽清是怎么败的?“
沈廷扬沉默半饷,把他所知的军情一一告诉守序。
建虏渡江,南京失守,刘泽清并没有投降。由于淮东与淮西之间密布水网阻隔,历史上淮东一直是个独立的战场。在南北对峙时期,淮东历来防御的是自山东南下的敌人。南北朝时期老运河淤塞,隋朝运河启用战国时魏国运河的方案走河南后,一直到津浦铁路打通之前,北兵南下通常很少选择山东,淮东是战场上比较次要的方向。
济南位置关键,建虏在此一直有大贵族坐镇,去年是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今年更换为饶余郡王阿巴泰。具体负责前线指挥的是正白旗固山额真准塔,建州在这一路投入的总兵力不多,只有准塔所领部分八旗甲兵和沂州总兵夏承德5000人、青州总兵柯永盛3000人,共约13000人。其中的夏承德曾是松山副将,在松锦大战投降建虏。松锦战后,建虏迅速新建109个汉军佐领,部分投降明军被编进汉军旗中,夏承德就是其中一员。
就在多铎进南京前一天,五月十四日,刘泽清派兵渡过淮河攻打宿迁。建州守将赵进功以数百弱卒拼死抵挡,明军强攻四五天没打下来。准塔的主力增援过来,明军只得撤退。
五月二十五日,南京陷落十天后,刘泽清在交通要地清河三汊口,即淮河、黄河与运河汇聚的河口,集中马化豹、张士仪二部,一万七千人并26门红夷大炮,与准塔决战。战斗以炮战开始,明军在炮战中再次落败,接着建虏转移炮口攻击明军在河上的战船。明军几无还手之力,军阵大乱崩溃,伤亡惨重。准塔一路追击,斩获明军上万。刘泽清无力抵抗,把淮安城交给部将总兵柏永馥,率高进忠、张鹏翼、张士仪等数万人顺淮河口出海,沈廷扬的海船与他们一路同行。
“又是炮。“守序叹息着,明军把加农炮和长炮引入中国。但在炮术和火炮制造方面,明朝已经被建虏超越。红夷大炮如今是建虏的核心战斗力,明军比起来处于很大的劣势。
沈廷扬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我们出海后就遇到了风暴……“
明军运气非常坏,遇到飓风损失惨重,整个船队被吹散了。
沈廷扬与田仰和张鹏翼交好,南撤时船只相隔不远,在沈家的熟练水手帮助下,张鹏翼等人得以从风暴中幸存,最后保住了近万官兵和家属。明军正是在沈廷扬的建议之下,暂驻崇明以作喘息。
在南风期,尽管利用大陆离岸和向岸风造成的侧风,可逆季风航行,但这需要很高的操船技巧和整备良好的船只。逆风总是不如顺风便利,如果没有沈廷扬,张鹏翼的损失肯定会更大。
……
“高进忠?”守序问到沈廷扬刚才提起的一个名字,一个熟悉的名字,“怎么没在崇明看到他。”
崇明明军番号里没有高进忠。
沈廷扬道:“高进忠部下多为辽东人,官兵不愿意南下,而且他们也缺乏熟练戗风航行的水手,飓风后向北去了云台山。”
守序心想,看来北边是必须要去一趟了。
“季明先生,高进忠拒绝南下,他们这是另有打算啊。”
沈廷扬沉默了,守序说的比较委婉,另有打算就是在犹豫要不要投降吗。
给沈廷扬续了茶,守序问道:“刘泽清现在哪里?”
沈廷扬摇摇头,“我不知道。船队被大风吹散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如果东平伯还活着,他应该在淮东海岸某处。”
“你觉得他船上的粮食够吗?”
“我们撤退时搬空了淮安的粮库,船上的存粮足够官兵食用数月,东平伯的座船也一样。”
“我的舰队里有几艘船跑的特别快,戗风性能也很好。”守序想了想,“我派艘船去找找刘泽清吧。”
刘泽清如果投降,属于力尽而降,他与刘良佐等人有区别。南京都丢了,刘泽清能继续抵抗,在明军中,这已经比较难得了。打不过是能力问题,打不打却是立场问题。
淮河口附近有大量的泥沙堆积,吃水深的战舰无法靠近,守序打算派恩佐的浈江号先去看看,单桅纵帆船的吃水浅,戗风性能好。
了解战局只是守序的目的之一,他见沈廷扬是为了更重要的事。
守序拿出草拟完毕的台湾开发银行章程,“季明先生,我有个生意计划,请帮我参详一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