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25 第22章 三亚条约、北洋航线
- 326 第23章 新东江镇,反攻先锋
- 327 第24章 东南局势
- 328 第25章 陆军比海军贵
- 329 第26章 登莱海防
- 330 第27章 鞑靼人的海防卫所
- 331 第28章 登州水城
- 332 第29章 新的狼烟
- 333 第30章 关外旗营
- 334 第31章 增援胶州
- 335 第32章 李朝
- 336 第33章 黄金
- 337 第34章 更多的人,更多的黄金。
- 338 第35章 迁界禁海令
- 339 第36章 鞑靼兵力、财力;洪饷、士绅向背;历史的轮回
- 340 第37章 荷兰人的动向
- 341 第38章 线式革命
- 342 第39章 来复枪
- 343 第40章 骑兵和军费
- 344 第41章 盛宴
- 345 第1章 钢铁脊梁
- 346 第2章 王微堡
- 347 第3章 混成旅
- 348 第4章 集结
- 349 第5章 官村吊打
- 350 第6章 前夜
- 351 第7章 强渡
- 352 第8章 雷州铁壁
- 353 第9章 靖南藩
- 354 第10章 细细的红线
- 355 第11章 马队
- 356 第12章 骑兵
- 357 第13章 请战
- 358 第14章 击穿
- 359 第15章 战果
- 360 第16章 重设防区
- 361 第17章 藉田之礼
- 362 第18章 西线
- 363 第19章 路是自己选的
- 364 第20章 回浙江
- 365 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
- 366 第22章 棉布及三国同盟条约
- 367 第23章 西南季风
- 368 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铁
- 369 第25章 南掌王国与奴隶战争
- 370 第26章 金三角1
- 371 第27章 金三角2
- 372 第28章 金三角3
- 373 第29章 孟加拉湾
- 374 第30章 伊洛瓦底江
- 375 第31章 我在破房子上踢一脚
- 376 第32章 无限正义与持续自由
- 377 第33章 大陆战局
- 378 第34章 序列
- 379 第35章 虎门
- 380 第36章 战犯录
- 381 第37章 伶仃洋
- 382 第38章 约束明军的军纪
- 383 第39章 虎门之战
- 384 第40章 东莞ISO
- 385 第41章 珠江内河之战
- 386 第42章 攻城
- 387 第43章 换船
- 388 第44章 破城
- 389 第45章 中场休息
- 390 第46章 郑成功
- 391 第47章 全局
- 392 第48章 八百里钢钳1
- 393 第49章 八百里钢钳2
- 394 第50章 八百里钢钳3
- 395 第51章 八百里钢钳4
- 396 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
- 397 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
- 398 第54章 八百里钢钳7
- 399 第55章 八百里钢钳8
- 400 第56章 八百里钢钳9
- 401 第57章 八百里钢钳10
- 402 第58章 八百里钢钳11
- 403 第59章 八百里钢钳(完)
- 404 第60章 北伐上
- 405 第61章 吴藩
- 406 第62章 紫禁城
- 407 第63章 北伐中
- 408 第64章 北伐下(全书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2章 李朝
第32章 李朝
李朝王京,景福宫。
李淏是鞑靼人亲手扶持的国王,鞑靼人未曾想到,这位国王并没有成为俯首帖耳的屏藩。
李淏即位,李朝玉册、志石不书鞑靼年号,只用天干地支。
鞑靼人入关,对李朝的控制逐渐从高压严厉变成怀柔,李朝日子逐渐好过起来。
李淏重新启用金尚宪、宋时烈等有志反抗的大臣,尽逐旧人。议政院大臣都参与到讨论中,只是不会载入文字档案。
一切准备的基础当然是军事,李淏召集心腹及备边局大臣。
李淏先定调子:“当今大事,虏有必亡之势。前汗兄弟人才甚多,如今渐渐消耗,虏朝中尽是庸人。前汗专尚武事,今则武事渐废,颇类中国。朱子说虏得中原人,教以中国制度,虏渐衰微。我对虏中事很熟悉,今汗荒于酒色,其势必不久。”
李淏经常对大臣传达这样的思想,给他们打气,虽然不像他自己声称的那样判断准确,但李朝上下确实被国君成功激励起复仇之心。
“我想在江边设堡镇守,募民以居,耕种以给镇下之军,众卿以为如何?”
宋时烈:“殿下说的好。当年丙子虏乱,我亲见江边守军无备,鞑军临江,江上并无备御之具,事急后匆匆搬运军器于水边,势所不及。”
李淏点点头,语气很坚定:“整修边堡只是开始,中原久乱,我国不可偷安苟度,当修城练兵,以为自强之策。”
“殿下有何旨意?”
“重设左右禁旅,元斗杓你主江华,让李厚源主安兴,李时昉主南汉山城,洪命夏主紫燕岛。学兰夷,修铳台炮城。我将亲自检阅诸军!”
宋时烈拜伏在地,“圣意如此,非但我东,实乃天下万世之幸。”
李淏叹气道,“若有十万精兵,可以深大义于天下。”
十万野战部队当然超出李朝能力,李淏这也就是说说。
元斗杓挺直了身体,“殿下,我国练兵峙粮,大可以复仇雪耻,小可以安国保民。”
李淏微笑着赞许,“卿说的是正论。”
东宫赞善宋浚吉上奏,“殿下,我闻有帝室之胄偏寄南方,天下大统不全为魏贼所窃。我国漠然不得相闻,我建议再派人扮成漂海行商前往广东,与中朝直接联系。”
宋时烈拈着胡须,频频点头,“万里黥波,信息难传,但精诚所至,无界不远。君臣之恩,未有于皇明之于本国,正该派人去联系。”
“卿觉得派谁去合适?”
“一国君民文武,岂无忠信沉密而应募愿行之人?此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殿下当在会后再行密议。”
李淏:“卿等放心。”
宋时烈再次叩头,“殿下,各位同僚。丑类窃居中原已久,华夏之怨怒方兴,剃发遗民,不忘思汉之心,侧听风飙之响,天下大势可知。我国处要害之地,居天下之后,有全盛之形。我等正该蓄力待时,因时乘势,兴一旅,驰一檄,为天下倡,安知天意不在我国?”
李淏以拳击案,一字一字地说道,“诸位爱卿,我夙寤夜寝,绸缪阴雨,何敢一日忘北向之心,此时布置完毕,部署伊始,望诸位全力助我。”
大臣们齐道,“愿为殿下效死。”
议事结束,大臣们离开景福宫,只有宋浚吉留了下来。
“殿下,林庆业又派人来了。”
“说什么了?”
“他请求我们援助。”
“林庆业需要什么?”
“人和粮食。”
李淏站起,来回走了两步,“我们不能明着给人,告诉林庆业,他可以派人来国内招募,我们不拦。”
“殿下,那粮食呢?”
“我们也要囤积粮饷,东江买粮可以,送不行。”
“是,殿下。东江也是这个态度,他们的统帅张鹏飞说过,新东江做事与老东江绝不同,与我国只会公平买卖。但他们刚到岛上,开垦不足,希望我们能多卖点粮食。”
李淏皱着眉,“卖太多肯定会引起虏丑的注意,你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帮他们联系对马岛主,从日本买粮。”
“臣明白了,臣想着,借这次机会,向洋夷购买一些军火利器。”
“对,买军火。夷人可恶,可他们的兵器极好。这件事,还有招募人手出使广东的事,一并交给你。”
“是。”
李淏强调道,“记得,行事要密。”
“臣知道。”
宋浚吉叩头离开,李淏靠在御座上休息。
在鞑靼人那里长期的人质生涯,让李淏学会了谨慎。
鞑靼人对李朝监管比较松,但在目前这个时候,李淏至少在表面上还不能有任何过分的举动。所以北京调鸟枪手增援宁古塔,李朝立即派了兵。
这些鸟枪手轮番更戍,每半年换一次班,在与罗刹人的战斗中积累了的实战经验。这次派兵,让李淏有了操练鸟枪兵的理由。鞑靼人对他整军的意图没有察觉。
李朝开始缓慢却卓有实效的潜在动员。
林庆业的使者返回东江,向张鹏飞、丁耀亢等人报告了带有积极意义的消息。
张鹏飞把去年在山东缴获的丝绸等货物在朝鲜、对马藩出手,换回粮食和其他物资。
沈廷扬当年垄断了北洋贸易,他的船队跑惯了北中国,对东江运粮和朝鲜航路轻车熟路。这次运载山东军民到东江,回程不会空船,顺路也会带点北货回去。
朝鲜对蔗糖、绸缎需求一样很大,而辽东、朝鲜的皮草、人参、高丽纸运到南方,肯定不缺销路。沈廷扬借着这次机会,彻底打开了朝鲜的海贸之门。
不过这次得到的货物还不够装满返航船队。
张鹏飞还得从大陆给返航的船队搞一点。
鞑靼人入关,关外实现和平,辽东人口生产恢复增长。
1653年,鞑靼人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招募100移民,文官授知县,武官给守备。每百名加一级,移民每日给官粮1斗,每一垧地给种6升,每百名给牛20头,免三年钱粮。这移民待遇比孙可望的战兵还好,山东直隶移民纷纷进入辽东,在南四卫开垦种植。
东江镇放弃旅顺,重新恢复机动性。张鹏飞命海时行驻大长山岛,李进文驻广鹿岛,林庆业驻小长山岛。随后点兵出击。
南风平和,东江镇在东起鸭绿江口,西至莱州湾的广阔战线上开展破袭。
明军携带了很多舢板和近海桨帆艇,频频登陆袭击。
吴三桂在川黔前线,藩下老家宁远兵力很少,张鹏飞登陆觉华岛,回到曾经驻守过的岛屿,抄略吴藩靠近海岸的庄园。
东江镇发掘了一支意外的盟军。
旗下逃人。
整个顺治年间,即便在已实现和平统治的北中国,八旗依然在随意捕奴。有迎亲路上的新娘子,有新婚后回门的新妇,被满洲拿入营中为奴。
八旗入关后,汉人奴隶大量逃亡,数量之多,甚至让满洲不得不放弃奴隶经济,所以有了《逃人法》。
汉人奴隶的境遇都是极惨的。鞑靼朝廷规定不许虐待和杀害奴隶的命令就是张废纸,家主私下逼责致死而以自杀呈报。
“我主子不给我饭吃衣裳穿。”
“我主子一日打我两次,因受不得逃出。”
“被主子打骂受气不过。”
“因遭水灾,随各人逃走就食。”
“妻子被主子残虐,只能逃。”
东江收留的逃人大体是类似情况。
八旗给女奴耳朵上打三个洞,这根本逃无可逃。
顺治朝逃人法执行极严,甚至有亲生女儿逃回家,父亲不敢收留的。
逃奴被抓一次,鞭打一百,脸上刺满汉双文,逃人。第二次直接杀。
鞑靼人控制地方甚严,重新获得自由的奴隶故乡难回,纷纷啸聚进山。北直隶境内有许多这种所谓的“土寇”。
山西、南方都去不了,逃人只能藏在蒙古、直隶、山东。
以有战斗经验的逃人为骨干,部分逃人拿起刀枪,向满人复仇。
这些人主动投效东江镇,或是带路上岸抄略。给张鹏飞平添一道助力。
李淏是鞑靼人亲手扶持的国王,鞑靼人未曾想到,这位国王并没有成为俯首帖耳的屏藩。
李淏即位,李朝玉册、志石不书鞑靼年号,只用天干地支。
鞑靼人入关,对李朝的控制逐渐从高压严厉变成怀柔,李朝日子逐渐好过起来。
李淏重新启用金尚宪、宋时烈等有志反抗的大臣,尽逐旧人。议政院大臣都参与到讨论中,只是不会载入文字档案。
一切准备的基础当然是军事,李淏召集心腹及备边局大臣。
李淏先定调子:“当今大事,虏有必亡之势。前汗兄弟人才甚多,如今渐渐消耗,虏朝中尽是庸人。前汗专尚武事,今则武事渐废,颇类中国。朱子说虏得中原人,教以中国制度,虏渐衰微。我对虏中事很熟悉,今汗荒于酒色,其势必不久。”
李淏经常对大臣传达这样的思想,给他们打气,虽然不像他自己声称的那样判断准确,但李朝上下确实被国君成功激励起复仇之心。
“我想在江边设堡镇守,募民以居,耕种以给镇下之军,众卿以为如何?”
宋时烈:“殿下说的好。当年丙子虏乱,我亲见江边守军无备,鞑军临江,江上并无备御之具,事急后匆匆搬运军器于水边,势所不及。”
李淏点点头,语气很坚定:“整修边堡只是开始,中原久乱,我国不可偷安苟度,当修城练兵,以为自强之策。”
“殿下有何旨意?”
“重设左右禁旅,元斗杓你主江华,让李厚源主安兴,李时昉主南汉山城,洪命夏主紫燕岛。学兰夷,修铳台炮城。我将亲自检阅诸军!”
宋时烈拜伏在地,“圣意如此,非但我东,实乃天下万世之幸。”
李淏叹气道,“若有十万精兵,可以深大义于天下。”
十万野战部队当然超出李朝能力,李淏这也就是说说。
元斗杓挺直了身体,“殿下,我国练兵峙粮,大可以复仇雪耻,小可以安国保民。”
李淏微笑着赞许,“卿说的是正论。”
东宫赞善宋浚吉上奏,“殿下,我闻有帝室之胄偏寄南方,天下大统不全为魏贼所窃。我国漠然不得相闻,我建议再派人扮成漂海行商前往广东,与中朝直接联系。”
宋时烈拈着胡须,频频点头,“万里黥波,信息难传,但精诚所至,无界不远。君臣之恩,未有于皇明之于本国,正该派人去联系。”
“卿觉得派谁去合适?”
“一国君民文武,岂无忠信沉密而应募愿行之人?此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殿下当在会后再行密议。”
李淏:“卿等放心。”
宋时烈再次叩头,“殿下,各位同僚。丑类窃居中原已久,华夏之怨怒方兴,剃发遗民,不忘思汉之心,侧听风飙之响,天下大势可知。我国处要害之地,居天下之后,有全盛之形。我等正该蓄力待时,因时乘势,兴一旅,驰一檄,为天下倡,安知天意不在我国?”
李淏以拳击案,一字一字地说道,“诸位爱卿,我夙寤夜寝,绸缪阴雨,何敢一日忘北向之心,此时布置完毕,部署伊始,望诸位全力助我。”
大臣们齐道,“愿为殿下效死。”
议事结束,大臣们离开景福宫,只有宋浚吉留了下来。
“殿下,林庆业又派人来了。”
“说什么了?”
“他请求我们援助。”
“林庆业需要什么?”
“人和粮食。”
李淏站起,来回走了两步,“我们不能明着给人,告诉林庆业,他可以派人来国内招募,我们不拦。”
“殿下,那粮食呢?”
“我们也要囤积粮饷,东江买粮可以,送不行。”
“是,殿下。东江也是这个态度,他们的统帅张鹏飞说过,新东江做事与老东江绝不同,与我国只会公平买卖。但他们刚到岛上,开垦不足,希望我们能多卖点粮食。”
李淏皱着眉,“卖太多肯定会引起虏丑的注意,你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帮他们联系对马岛主,从日本买粮。”
“臣明白了,臣想着,借这次机会,向洋夷购买一些军火利器。”
“对,买军火。夷人可恶,可他们的兵器极好。这件事,还有招募人手出使广东的事,一并交给你。”
“是。”
李淏强调道,“记得,行事要密。”
“臣知道。”
宋浚吉叩头离开,李淏靠在御座上休息。
在鞑靼人那里长期的人质生涯,让李淏学会了谨慎。
鞑靼人对李朝监管比较松,但在目前这个时候,李淏至少在表面上还不能有任何过分的举动。所以北京调鸟枪手增援宁古塔,李朝立即派了兵。
这些鸟枪手轮番更戍,每半年换一次班,在与罗刹人的战斗中积累了的实战经验。这次派兵,让李淏有了操练鸟枪兵的理由。鞑靼人对他整军的意图没有察觉。
李朝开始缓慢却卓有实效的潜在动员。
林庆业的使者返回东江,向张鹏飞、丁耀亢等人报告了带有积极意义的消息。
张鹏飞把去年在山东缴获的丝绸等货物在朝鲜、对马藩出手,换回粮食和其他物资。
沈廷扬当年垄断了北洋贸易,他的船队跑惯了北中国,对东江运粮和朝鲜航路轻车熟路。这次运载山东军民到东江,回程不会空船,顺路也会带点北货回去。
朝鲜对蔗糖、绸缎需求一样很大,而辽东、朝鲜的皮草、人参、高丽纸运到南方,肯定不缺销路。沈廷扬借着这次机会,彻底打开了朝鲜的海贸之门。
不过这次得到的货物还不够装满返航船队。
张鹏飞还得从大陆给返航的船队搞一点。
鞑靼人入关,关外实现和平,辽东人口生产恢复增长。
1653年,鞑靼人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招募100移民,文官授知县,武官给守备。每百名加一级,移民每日给官粮1斗,每一垧地给种6升,每百名给牛20头,免三年钱粮。这移民待遇比孙可望的战兵还好,山东直隶移民纷纷进入辽东,在南四卫开垦种植。
东江镇放弃旅顺,重新恢复机动性。张鹏飞命海时行驻大长山岛,李进文驻广鹿岛,林庆业驻小长山岛。随后点兵出击。
南风平和,东江镇在东起鸭绿江口,西至莱州湾的广阔战线上开展破袭。
明军携带了很多舢板和近海桨帆艇,频频登陆袭击。
吴三桂在川黔前线,藩下老家宁远兵力很少,张鹏飞登陆觉华岛,回到曾经驻守过的岛屿,抄略吴藩靠近海岸的庄园。
东江镇发掘了一支意外的盟军。
旗下逃人。
整个顺治年间,即便在已实现和平统治的北中国,八旗依然在随意捕奴。有迎亲路上的新娘子,有新婚后回门的新妇,被满洲拿入营中为奴。
八旗入关后,汉人奴隶大量逃亡,数量之多,甚至让满洲不得不放弃奴隶经济,所以有了《逃人法》。
汉人奴隶的境遇都是极惨的。鞑靼朝廷规定不许虐待和杀害奴隶的命令就是张废纸,家主私下逼责致死而以自杀呈报。
“我主子不给我饭吃衣裳穿。”
“我主子一日打我两次,因受不得逃出。”
“被主子打骂受气不过。”
“因遭水灾,随各人逃走就食。”
“妻子被主子残虐,只能逃。”
东江收留的逃人大体是类似情况。
八旗给女奴耳朵上打三个洞,这根本逃无可逃。
顺治朝逃人法执行极严,甚至有亲生女儿逃回家,父亲不敢收留的。
逃奴被抓一次,鞭打一百,脸上刺满汉双文,逃人。第二次直接杀。
鞑靼人控制地方甚严,重新获得自由的奴隶故乡难回,纷纷啸聚进山。北直隶境内有许多这种所谓的“土寇”。
山西、南方都去不了,逃人只能藏在蒙古、直隶、山东。
以有战斗经验的逃人为骨干,部分逃人拿起刀枪,向满人复仇。
这些人主动投效东江镇,或是带路上岸抄略。给张鹏飞平添一道助力。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