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47 第47章 新殖民地
- 248 第48章 船团
- 249 第49章 台北的雪
- 250 第50章 做军事专从点名、看操、查岗
- 251 第51章 沙盘复原的1647年战局
- 252 第52章 批判的武器
- 253 第53章 赵微波
- 254 第54章 赵夫人歌
- 255 第55章 古晋行政长官辖区
- 256 第56章 权力来自于人民
- 257 第57章 后江行政长官辖区
- 258 第58章 湖南拿什么来抵抗?
- 259 第59章 平黎疏
- 260 第60章 海南大十字路
- 261 第61章 出兵是责任
- 262 第62章 电白长坡要塞
- 263 第63章 化路为田
- 264 第64章 人事调整
- 265 第65章 南流江河谷
- 266 第66章 郁林州
- 267 第67章 郁林州2
- 268 第68章 四封信
- 269 第69章 给远征军找块地盘
- 270 第70章 两广与苏州离谱的税负差距
- 271 第71章 马吉翔以后我来杀
- 272 第1章 战争与和平法权
- 273 第2章 四级舰
- 274 第3章 海军造舰手册中
- 275 第4章 安置新来的海盗
- 276 第5章 犹太人
- 277 第6章 打垮葡萄牙的阿曼印度洋“帝国”
- 278 第7章 所罗门王的国度
- 279 第8章 谁觉得能挡住忠贞营,请去战场上试试。
- 280 第9章 贺州
- 281 第10章 情怀带兵是用爱发电
- 282 第11章 商量好了再出队
- 283 第12章 道州大捷
- 284 第13章 三水至新宁的潭江出海口
- 285 第14章 运粮贺州
- 286 第15章 两个撤退方向
- 287 第16章 佛山
- 288 第17章 重整粤西外围防线1
- 289 第18章 杜永和、李元胤
- 290 第19章 高一功、李来亨
- 291 第20章 杨展案,重整粤西外围防线2
- 292 第21章 重整粤西防线3
- 293 第22章 因明军打粮而逐渐崩坏的福建、浙江
- 294 第23章 舟山
- 295 第24章 广州之战1
- 296 第25章 广州之战2
- 297 第26章 广州之战3
- 298 第27章 广州之战4
- 299 第28章 广州之战5
- 300 第29章 广州之战6
- 301 第30章 我离开了,但是我终将回来。
- 302 第31章 投奔怒海
- 303 序章
- 304 第1章 元老院首席元老
- 305 第2章 凌卫城
- 306 第3章 高雷之战1
- 307 第4章 高雷之战2
- 308 第5章 高雷之战3
- 309 第6章 高雷之战4
- 310 第7章 电白之战
- 311 第8章 高雷之战5
- 312 第9章 高雷之战(完)
- 313 第10章 钦廉战区1
- 314 第11章 钦廉战区2
- 315 第12章 沈上达
- 316 第13章 防军、练军、新军
- 317 第14章 急转直下
- 318 第15章 出征的舰队
- 319 第16章 马尼拉僵局
- 320 第17章 决战马尼拉湾
- 321 第18章 俘虏
- 322 第19章 婆罗洲的明香社
- 323 第20章 神、黄金、荣誉,3G原则
- 324 第21章 禁海令下的共同立场
- 325 第22章 三亚条约、北洋航线
- 326 第23章 新东江镇,反攻先锋
- 327 第24章 东南局势
- 328 第25章 陆军比海军贵
- 329 第26章 登莱海防
- 330 第27章 鞑靼人的海防卫所
- 331 第28章 登州水城
- 332 第29章 新的狼烟
- 333 第30章 关外旗营
- 334 第31章 增援胶州
- 335 第32章 李朝
- 336 第33章 黄金
- 337 第34章 更多的人,更多的黄金。
- 338 第35章 迁界禁海令
- 339 第36章 鞑靼兵力、财力;洪饷、士绅向背;历史的轮回
- 340 第37章 荷兰人的动向
- 341 第38章 线式革命
- 342 第39章 来复枪
- 343 第40章 骑兵和军费
- 344 第41章 盛宴
- 345 第1章 钢铁脊梁
- 346 第2章 王微堡
- 347 第3章 混成旅
- 348 第4章 集结
- 349 第5章 官村吊打
- 350 第6章 前夜
- 351 第7章 强渡
- 352 第8章 雷州铁壁
- 353 第9章 靖南藩
- 354 第10章 细细的红线
- 355 第11章 马队
- 356 第12章 骑兵
- 357 第13章 请战
- 358 第14章 击穿
- 359 第15章 战果
- 360 第16章 重设防区
- 361 第17章 藉田之礼
- 362 第18章 西线
- 363 第19章 路是自己选的
- 364 第20章 回浙江
- 365 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
- 366 第22章 棉布及三国同盟条约
- 367 第23章 西南季风
- 368 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铁
- 369 第25章 南掌王国与奴隶战争
- 370 第26章 金三角1
- 371 第27章 金三角2
- 372 第28章 金三角3
- 373 第29章 孟加拉湾
- 374 第30章 伊洛瓦底江
- 375 第31章 我在破房子上踢一脚
- 376 第32章 无限正义与持续自由
- 377 第33章 大陆战局
- 378 第34章 序列
- 379 第35章 虎门
- 380 第36章 战犯录
- 381 第37章 伶仃洋
- 382 第38章 约束明军的军纪
- 383 第39章 虎门之战
- 384 第40章 东莞ISO
- 385 第41章 珠江内河之战
- 386 第42章 攻城
- 387 第43章 换船
- 388 第44章 破城
- 389 第45章 中场休息
- 390 第46章 郑成功
- 391 第47章 全局
- 392 第48章 八百里钢钳1
- 393 第49章 八百里钢钳2
- 394 第50章 八百里钢钳3
- 395 第51章 八百里钢钳4
- 396 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
- 397 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
- 398 第54章 八百里钢钳7
- 399 第55章 八百里钢钳8
- 400 第56章 八百里钢钳9
- 401 第57章 八百里钢钳10
- 402 第58章 八百里钢钳11
- 403 第59章 八百里钢钳(完)
- 404 第60章 北伐上
- 405 第61章 吴藩
- 406 第62章 紫禁城
- 407 第63章 北伐中
- 408 第64章 北伐下(全书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57章 后江行政长官辖区
第57章 后江行政长官辖区
守序在本土和后江滞留了数月。
大陆战乱不止,如福建部分州府,最离谱的粮价已到了斗米千钱,一石粮要七八两银的天价,那里四处上演人相食的惨剧。
在后江行政长官辖区,粮食的收购成本只有4钱银1石,运到广州的到岸价卖1两银还有30%的净利润,而那边的实际粮价稳定在1.5两至2两1石。巨大的价格差让千里运粮成为利润丰厚的生意。
因为与大陆的商业贸易往来萎缩速度很快,南洋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也随之进入一个瓶颈期,他们将不多的资源投入后江府的农业生产。
林同文对守序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需要人,越多越好。”
本土与后江府的移民分别由李君常和林同文二人负责。过去几年本土运力被台湾占用,后江府自行组织去往广东的移民船队规模并不大。好在后江府离大陆近,有很多自发的移民。
“你控制了多少人口?“
“算上奴隶16万人,其中有2万5千人属于兴平伯世子高元爵和他母亲。”
作为最早合作的明将之一,高杰的直属部队在后江与古毡河之间巨大的岛屿沙洲上获得了一块领地。
他们用刀剑火铳开路,随着最后一个水真腊部落在围攻中投降,成为明军的奴隶。高杰余部完整获得了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膏腴之地。守序将这片归属地位未定的土地赠与邢夫人时,那里充斥着沼泽、鳄鱼。现在,明军筑起围堰,开凿灌溉水渠,已经开垦出了很多水稻田。
“在我们的推动下,邢夫人采用了分封制。她将首府放在古毡河边的茶荣城,其余土地分封给随她南来的军官们。士兵也都分到庄园,作为义务,那些士兵得在邢夫人征召时加入她的军队。大体上,那里有点像我们西周时,日本镰仓时代和欧洲中古时的混合。”
采用分封制几乎是没办法的选择。
明军的组织度在天启、崇祯年间退化到极低的水平。主将下面都是大大小小的军头,总兵们必须厚结恩义,甚至是贿赂才能勉强维持部队的团结。
混乱的军队无论是对上鞑靼人还是农民军,战斗力都十分可疑。明军成为绿营兵,战斗力增长与鞑靼人的体制重新梳理了军队组织度有脱不开的关系。
以高杰部为例,强势如邢夫人也不能控制到每一个士兵,她依靠的是各级军官。这些军官可以拥戴她,也可以抛弃她。
守序不能也不想复制鞑靼人的制度,既然明军的组织度退化,那干脆就一退到底。恢复古代的分封制,以裂土封建重塑明军内部的权力和义务。联邦元老院为明军的分封背书,监督并仲裁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制度不怕原始,就怕混乱。
人人都有领地,对未来收益的期盼团结了那些下级军官和士兵。每个人都明确了在系统内权力和义务的边界,并以法律的形式形成文字。
林同文铺开地图,“广南已经向南推进到西贡河北岸,高棉人称之为普利安哥的地区,越南人将其改名为嘉定。嘉定向西至湄公河主航道,向南至古毡河这片广阔的区域属于水真腊国。邢夫人,后江一般称她为伯爵夫人,她的士兵为我们镇守北部的边疆。”
守序:“水真腊国是广南的傀儡政权,邢夫人的兵现在还会越界捕奴吗?”
林同文:“偶尔还会有,你知道这种事情很难控制。嘉定地区的广南郡守向我抗议过数次了。“
“顺化的阮主是什么态度?“
“顺化朝廷尚未正式表态,我估计快了。”
守序:“以我的名义通知邢夫人,从今年起,不要再越界。奴隶而已,她现在的地盘也有出产,或是找陆真腊的贵族买,或是去陆真腊和广南之间的山里捉都行。不要再招惹广南。”
广南是南洋的强国,守序不想将其推到对立面去。
林同文:“好,我马上办理。”
“你们后江府本身拓殖到哪里了?”
“按计划,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暹罗湾的方向,目前推进到了河仙地区。”
“不够,继续向西,到象山山脉为止,顺便再收下富国岛。”
后江府沿海岸线向西推进,而不是溯湄公河后江向上,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沿后江向上推进太快显得咄咄逼人,而海岸线则是无人关注的地区。二是可以尽快将陆真腊变成纯粹的内陆国。
陆真腊出产丰富,只要他们没了出海口。那些稻米、淡水鱼、褐糖等特产他们就没了定价权,只能接受后江府的剥削。如果操作得当,整个陆真腊国百万人口将会为联邦打工,他们将逐步赤贫化,到时不用刀剑,陆真腊国也会给联邦送来无数的奴隶和女人。这种时候,垄断贸易将比军事征服获得更大的收益,也无需浩大的军费开支。
“执政官。后江府本身也有很多明军及其家属,我对他们也采用了分封制。这些小部明军官兵对我们的拓殖推进帮助很大。他们互相并不隶属,只能服从我们的指挥。组织去陆真腊捕捉奴隶的小队,保护移民庄屯都靠他们。如果可能,请再给我加一些明军。”
守序笑了,明军官兵不喜欢种地,他们往往把地租出去,本人继续做雇佣兵。
“没问题,大陆的溃军多如牛毛。“
守序在河仙至后江府上游朱笃镇之间划出一条线,“我会尽快给你补人,时机成熟时,挖出后江运河,这样我们的军队就不必绕过金瓯角,在暹罗湾与湄公河之间机动的距离会大大缩小。”
林同文:“运河工程浩繁,得等我填满整个后江府以后才能实施,那需要很多年。”
守序:“你的地盘,你看着办吧。”
林同文:“我现在用的是移民庄屯和分封明军的方法逐步蚕食真腊,如果挖运河,我就需要稳固真腊方向的边界,现在的兵力不够。”
守序:“陆军也不可能派出很多军队驻扎在后江府。这样,过两年我再给你调几部完整的明军,你将他们分封在与陆真腊的边界上。”
守序划出的边界,除了海岸部分,大体上就是后来越南与柬埔寨的国境线。
边界上的很多地方林同文都实地视察过,他在脑海中勾勒出一条跨越山川河流的实际边界。林同文知道,联邦并未计划征服真腊国,只想削弱真腊,从经济上获得收益。甚至在边境线内,与广南开拓嘉定一样,很多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在真腊国的名下,后江府只是租借或是获得征税权。这样可以避免过于刺激真腊背后的暹罗。
“执政官,你划出的领地上还有很多水真腊的部落领地。我们该怎么处置他们?全部征服卖为奴隶吗。”
“不不,行政长官先生。那样太野蛮了,不符合我们应该具有的风度。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下半年大会的事情?”
林同文重重点了点头。
“对服从我们统治的水真腊头人,承认他们对现有领地的控制权,在履行了纳税和徭役等义务的前提下允许世袭,联邦确保他们私有财产的安全。我们是文明人,是比广南阮主和真腊国王更加善良,更值得拥戴的统治者。林长官,我希望你理解这一点,联邦要从经济、产权和人文上将境内所有的民族团结到一起,而不仅是依靠血缘。”
林同文一脸不明觉厉的表情,不过这不妨碍他执行守序的命令。怀柔统治每个国人都能理解。
说完远期规划,守序问起今年的粮食收购。
“林长官,你今年能给我提供多少粮食?”
“自产加收购,我估计还是60万石稻米,从爪哇过来的粮价成本比较高,综合下来每石大约8钱。”
守序点点头,本土这几年人口增长也很快,他们在大量种植甘蔗和经济作物,粮食缺口有些大。本土每年都需要从暹罗进口10万石以上的粮食。大约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江府自产的粮食增长了,林同文却依然像去年一样只收购到60万石。
“梅洛正用火山灰在古晋修筑粮仓,为接收移民做准备。今年你就不要从爪哇买粮了,粮食的额度给古晋。”
“那我最多只能凑出40万石,可能还不到。”
“海军今年要重新布置舰队,无法再组织航向台北的大船队,但那边还需要粮食。腾出15万石交给商人们,让他们自己运。我们现在有多少商船?”
“国内的造船厂将产能转向了军舰,去年鞑靼人攻占了闽粤沿海,我们失去了来自大陆的造船补充。算上你从台湾带回来的,国内大约还有370艘商船。”
“抽出150艘商船,给他们派发票据,只要把粮食运到,台北给他们盖上大印,我们在本土给他们付运费。回程装载的移民和其他货物算成他们自己的收益。
零散航向台北的运粮船西班牙人无法拦截,不过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路上损失的粮食会比以前多,成本也更高。
自李成栋反正后,如今整条大陆南方海岸线,由西向东,分别是钦州湾邓耀;廉州、雷州属于粤西琼州;高州李明忠,广州府伶仃洋李成栋、陈奇策;潮惠郝尚久、施福、施琅;南澳郑成功;闽南厦门郑彩、郑联;闽北则受台北府直接控制,再加上浙江的舟山明军。
整条海岸线,大多是对联邦持友好或是中立态度的势力。
商船将贴近中国海岸线航行。经过这些年护航船队对中国海岸线的梳理,没有多少中国海盗和溃军敢袭击挂起联邦国旗的商船。铤而走险的人不是没有,可不用联邦出面,沿海的明军就可以剿了他们。
作为对明军的补偿,商船队会向停泊的港口缴纳部分税负。现在这个行情下,粮食比银子好使,守序准备了3万—5万石粮食沿途打点必要的海港,只要最后能有10万石运到台湾,大约也能满足那边的需求缺口。
林同文托着下巴思考了一阵,“那我只能选取定居在本土和后江,家人都在身边的船主了。”
“正是如此。”
“其他船呢,你打算怎么用?”
“其他船运粮去琼州和广州,分出一半船,运人去婆罗洲。”
林同文哀叹,“你又要用我的资源去开发其他殖民地。先是台北,台北刚刚获得收益,现在又是古晋。”
“你不是一直说后江只能种粮食,没矿山吗?古晋的邦达金铜矿开采权交给后江。”
“那可说好了!我听说那是个很大的金铜矿。”
“放心,比基隆的矿大。”
林同文摊到在椅子上,“但愿如此。我欠了南洋银行100万两白银,后江和台北的收益每年堪堪支付利息。现在再加上古晋,我真怕还不了钱被你在银行的股东兄弟们追杀。”
守序想了想道,“你尽力还。如果实在还不了,将账本全部审计一遍。我带回去说服银行股东会,只要正常支付利息,本金可以借新还旧。”
“好吧……”林同文答应的有些挣扎。
后江府离本土近,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是很看得见的收益。南洋银行对后江府的借贷利率不高,一直控制在10%以内。南洋银行的这些贷款期限比较长,只有官方背景才能拿到。
负债100万,投资带来了相应的庄园、种植园等资产。只是这些资产并非暴利,收益是长期的。
100万两白银并不是南洋银行一次给后江那么多白银现货,世界上没有银行有这种实力。贵金属在南洋流通的,钱进钱出,很多时候都是票据互相平下头寸。
联邦外贸,经常项目实体贸易贵金属现在是流出状态。荷兰人卖出粮食、硝石、帆布获得的收益向联邦交换锡、糖、生丝、瓷器等货物运向日本和欧洲出卖,他们的利润很高,总体上双方的贵金属交换保持平衡状态。
暹罗等国对联邦就是净收益了,他们卖出粮食换取白银。南洋的商品经济受到联邦刺激,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部分白银,联邦通过南洋银行债券和放开境内种植园等投资项目予以回收。
南洋银行控制了联邦的经济命脉,按照股东会的决定,每年的利润大部分用于扩充资本。
银行梳理了南中国海西岸各国的金融秩序,凭借联邦的军队,完美实现了信用中介的功能从,各个借贷项目上收取利息,反馈给投资者。
南洋银行的存款和债券被各国投资者视为风险很低的安全资产,大部分资金沉淀在新开垦的种植园。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周边各国都有一些温和的通货膨胀,但那是良性的。只有出产增加的比例远远落后货币增长才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在南洋并不明显,后江府和本土的大宗粮食贸易获取最终要的生产资源,人口。辛勤的华人只需要三年至五年,就能创造出超过移民成本的价值。
大陆战乱不止,如福建部分州府,最离谱的粮价已到了斗米千钱,一石粮要七八两银的天价,那里四处上演人相食的惨剧。
在后江行政长官辖区,粮食的收购成本只有4钱银1石,运到广州的到岸价卖1两银还有30%的净利润,而那边的实际粮价稳定在1.5两至2两1石。巨大的价格差让千里运粮成为利润丰厚的生意。
因为与大陆的商业贸易往来萎缩速度很快,南洋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也随之进入一个瓶颈期,他们将不多的资源投入后江府的农业生产。
林同文对守序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需要人,越多越好。”
本土与后江府的移民分别由李君常和林同文二人负责。过去几年本土运力被台湾占用,后江府自行组织去往广东的移民船队规模并不大。好在后江府离大陆近,有很多自发的移民。
“你控制了多少人口?“
“算上奴隶16万人,其中有2万5千人属于兴平伯世子高元爵和他母亲。”
作为最早合作的明将之一,高杰的直属部队在后江与古毡河之间巨大的岛屿沙洲上获得了一块领地。
他们用刀剑火铳开路,随着最后一个水真腊部落在围攻中投降,成为明军的奴隶。高杰余部完整获得了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膏腴之地。守序将这片归属地位未定的土地赠与邢夫人时,那里充斥着沼泽、鳄鱼。现在,明军筑起围堰,开凿灌溉水渠,已经开垦出了很多水稻田。
“在我们的推动下,邢夫人采用了分封制。她将首府放在古毡河边的茶荣城,其余土地分封给随她南来的军官们。士兵也都分到庄园,作为义务,那些士兵得在邢夫人征召时加入她的军队。大体上,那里有点像我们西周时,日本镰仓时代和欧洲中古时的混合。”
采用分封制几乎是没办法的选择。
明军的组织度在天启、崇祯年间退化到极低的水平。主将下面都是大大小小的军头,总兵们必须厚结恩义,甚至是贿赂才能勉强维持部队的团结。
混乱的军队无论是对上鞑靼人还是农民军,战斗力都十分可疑。明军成为绿营兵,战斗力增长与鞑靼人的体制重新梳理了军队组织度有脱不开的关系。
以高杰部为例,强势如邢夫人也不能控制到每一个士兵,她依靠的是各级军官。这些军官可以拥戴她,也可以抛弃她。
守序不能也不想复制鞑靼人的制度,既然明军的组织度退化,那干脆就一退到底。恢复古代的分封制,以裂土封建重塑明军内部的权力和义务。联邦元老院为明军的分封背书,监督并仲裁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制度不怕原始,就怕混乱。
人人都有领地,对未来收益的期盼团结了那些下级军官和士兵。每个人都明确了在系统内权力和义务的边界,并以法律的形式形成文字。
林同文铺开地图,“广南已经向南推进到西贡河北岸,高棉人称之为普利安哥的地区,越南人将其改名为嘉定。嘉定向西至湄公河主航道,向南至古毡河这片广阔的区域属于水真腊国。邢夫人,后江一般称她为伯爵夫人,她的士兵为我们镇守北部的边疆。”
守序:“水真腊国是广南的傀儡政权,邢夫人的兵现在还会越界捕奴吗?”
林同文:“偶尔还会有,你知道这种事情很难控制。嘉定地区的广南郡守向我抗议过数次了。“
“顺化的阮主是什么态度?“
“顺化朝廷尚未正式表态,我估计快了。”
守序:“以我的名义通知邢夫人,从今年起,不要再越界。奴隶而已,她现在的地盘也有出产,或是找陆真腊的贵族买,或是去陆真腊和广南之间的山里捉都行。不要再招惹广南。”
广南是南洋的强国,守序不想将其推到对立面去。
林同文:“好,我马上办理。”
“你们后江府本身拓殖到哪里了?”
“按计划,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暹罗湾的方向,目前推进到了河仙地区。”
“不够,继续向西,到象山山脉为止,顺便再收下富国岛。”
后江府沿海岸线向西推进,而不是溯湄公河后江向上,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沿后江向上推进太快显得咄咄逼人,而海岸线则是无人关注的地区。二是可以尽快将陆真腊变成纯粹的内陆国。
陆真腊出产丰富,只要他们没了出海口。那些稻米、淡水鱼、褐糖等特产他们就没了定价权,只能接受后江府的剥削。如果操作得当,整个陆真腊国百万人口将会为联邦打工,他们将逐步赤贫化,到时不用刀剑,陆真腊国也会给联邦送来无数的奴隶和女人。这种时候,垄断贸易将比军事征服获得更大的收益,也无需浩大的军费开支。
“执政官。后江府本身也有很多明军及其家属,我对他们也采用了分封制。这些小部明军官兵对我们的拓殖推进帮助很大。他们互相并不隶属,只能服从我们的指挥。组织去陆真腊捕捉奴隶的小队,保护移民庄屯都靠他们。如果可能,请再给我加一些明军。”
守序笑了,明军官兵不喜欢种地,他们往往把地租出去,本人继续做雇佣兵。
“没问题,大陆的溃军多如牛毛。“
守序在河仙至后江府上游朱笃镇之间划出一条线,“我会尽快给你补人,时机成熟时,挖出后江运河,这样我们的军队就不必绕过金瓯角,在暹罗湾与湄公河之间机动的距离会大大缩小。”
林同文:“运河工程浩繁,得等我填满整个后江府以后才能实施,那需要很多年。”
守序:“你的地盘,你看着办吧。”
林同文:“我现在用的是移民庄屯和分封明军的方法逐步蚕食真腊,如果挖运河,我就需要稳固真腊方向的边界,现在的兵力不够。”
守序:“陆军也不可能派出很多军队驻扎在后江府。这样,过两年我再给你调几部完整的明军,你将他们分封在与陆真腊的边界上。”
守序划出的边界,除了海岸部分,大体上就是后来越南与柬埔寨的国境线。
边界上的很多地方林同文都实地视察过,他在脑海中勾勒出一条跨越山川河流的实际边界。林同文知道,联邦并未计划征服真腊国,只想削弱真腊,从经济上获得收益。甚至在边境线内,与广南开拓嘉定一样,很多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在真腊国的名下,后江府只是租借或是获得征税权。这样可以避免过于刺激真腊背后的暹罗。
“执政官,你划出的领地上还有很多水真腊的部落领地。我们该怎么处置他们?全部征服卖为奴隶吗。”
“不不,行政长官先生。那样太野蛮了,不符合我们应该具有的风度。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下半年大会的事情?”
林同文重重点了点头。
“对服从我们统治的水真腊头人,承认他们对现有领地的控制权,在履行了纳税和徭役等义务的前提下允许世袭,联邦确保他们私有财产的安全。我们是文明人,是比广南阮主和真腊国王更加善良,更值得拥戴的统治者。林长官,我希望你理解这一点,联邦要从经济、产权和人文上将境内所有的民族团结到一起,而不仅是依靠血缘。”
林同文一脸不明觉厉的表情,不过这不妨碍他执行守序的命令。怀柔统治每个国人都能理解。
说完远期规划,守序问起今年的粮食收购。
“林长官,你今年能给我提供多少粮食?”
“自产加收购,我估计还是60万石稻米,从爪哇过来的粮价成本比较高,综合下来每石大约8钱。”
守序点点头,本土这几年人口增长也很快,他们在大量种植甘蔗和经济作物,粮食缺口有些大。本土每年都需要从暹罗进口10万石以上的粮食。大约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江府自产的粮食增长了,林同文却依然像去年一样只收购到60万石。
“梅洛正用火山灰在古晋修筑粮仓,为接收移民做准备。今年你就不要从爪哇买粮了,粮食的额度给古晋。”
“那我最多只能凑出40万石,可能还不到。”
“海军今年要重新布置舰队,无法再组织航向台北的大船队,但那边还需要粮食。腾出15万石交给商人们,让他们自己运。我们现在有多少商船?”
“国内的造船厂将产能转向了军舰,去年鞑靼人攻占了闽粤沿海,我们失去了来自大陆的造船补充。算上你从台湾带回来的,国内大约还有370艘商船。”
“抽出150艘商船,给他们派发票据,只要把粮食运到,台北给他们盖上大印,我们在本土给他们付运费。回程装载的移民和其他货物算成他们自己的收益。
零散航向台北的运粮船西班牙人无法拦截,不过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路上损失的粮食会比以前多,成本也更高。
自李成栋反正后,如今整条大陆南方海岸线,由西向东,分别是钦州湾邓耀;廉州、雷州属于粤西琼州;高州李明忠,广州府伶仃洋李成栋、陈奇策;潮惠郝尚久、施福、施琅;南澳郑成功;闽南厦门郑彩、郑联;闽北则受台北府直接控制,再加上浙江的舟山明军。
整条海岸线,大多是对联邦持友好或是中立态度的势力。
商船将贴近中国海岸线航行。经过这些年护航船队对中国海岸线的梳理,没有多少中国海盗和溃军敢袭击挂起联邦国旗的商船。铤而走险的人不是没有,可不用联邦出面,沿海的明军就可以剿了他们。
作为对明军的补偿,商船队会向停泊的港口缴纳部分税负。现在这个行情下,粮食比银子好使,守序准备了3万—5万石粮食沿途打点必要的海港,只要最后能有10万石运到台湾,大约也能满足那边的需求缺口。
林同文托着下巴思考了一阵,“那我只能选取定居在本土和后江,家人都在身边的船主了。”
“正是如此。”
“其他船呢,你打算怎么用?”
“其他船运粮去琼州和广州,分出一半船,运人去婆罗洲。”
林同文哀叹,“你又要用我的资源去开发其他殖民地。先是台北,台北刚刚获得收益,现在又是古晋。”
“你不是一直说后江只能种粮食,没矿山吗?古晋的邦达金铜矿开采权交给后江。”
“那可说好了!我听说那是个很大的金铜矿。”
“放心,比基隆的矿大。”
林同文摊到在椅子上,“但愿如此。我欠了南洋银行100万两白银,后江和台北的收益每年堪堪支付利息。现在再加上古晋,我真怕还不了钱被你在银行的股东兄弟们追杀。”
守序想了想道,“你尽力还。如果实在还不了,将账本全部审计一遍。我带回去说服银行股东会,只要正常支付利息,本金可以借新还旧。”
“好吧……”林同文答应的有些挣扎。
后江府离本土近,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是很看得见的收益。南洋银行对后江府的借贷利率不高,一直控制在10%以内。南洋银行的这些贷款期限比较长,只有官方背景才能拿到。
负债100万,投资带来了相应的庄园、种植园等资产。只是这些资产并非暴利,收益是长期的。
100万两白银并不是南洋银行一次给后江那么多白银现货,世界上没有银行有这种实力。贵金属在南洋流通的,钱进钱出,很多时候都是票据互相平下头寸。
联邦外贸,经常项目实体贸易贵金属现在是流出状态。荷兰人卖出粮食、硝石、帆布获得的收益向联邦交换锡、糖、生丝、瓷器等货物运向日本和欧洲出卖,他们的利润很高,总体上双方的贵金属交换保持平衡状态。
暹罗等国对联邦就是净收益了,他们卖出粮食换取白银。南洋的商品经济受到联邦刺激,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部分白银,联邦通过南洋银行债券和放开境内种植园等投资项目予以回收。
南洋银行控制了联邦的经济命脉,按照股东会的决定,每年的利润大部分用于扩充资本。
银行梳理了南中国海西岸各国的金融秩序,凭借联邦的军队,完美实现了信用中介的功能从,各个借贷项目上收取利息,反馈给投资者。
南洋银行的存款和债券被各国投资者视为风险很低的安全资产,大部分资金沉淀在新开垦的种植园。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周边各国都有一些温和的通货膨胀,但那是良性的。只有出产增加的比例远远落后货币增长才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个问题在南洋并不明显,后江府和本土的大宗粮食贸易获取最终要的生产资源,人口。辛勤的华人只需要三年至五年,就能创造出超过移民成本的价值。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