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21 第18章 俘虏
- 322 第19章 婆罗洲的明香社
- 323 第20章 神、黄金、荣誉,3G原则
- 324 第21章 禁海令下的共同立场
- 325 第22章 三亚条约、北洋航线
- 326 第23章 新东江镇,反攻先锋
- 327 第24章 东南局势
- 328 第25章 陆军比海军贵
- 329 第26章 登莱海防
- 330 第27章 鞑靼人的海防卫所
- 331 第28章 登州水城
- 332 第29章 新的狼烟
- 333 第30章 关外旗营
- 334 第31章 增援胶州
- 335 第32章 李朝
- 336 第33章 黄金
- 337 第34章 更多的人,更多的黄金。
- 338 第35章 迁界禁海令
- 339 第36章 鞑靼兵力、财力;洪饷、士绅向背;历史的轮回
- 340 第37章 荷兰人的动向
- 341 第38章 线式革命
- 342 第39章 来复枪
- 343 第40章 骑兵和军费
- 344 第41章 盛宴
- 345 第1章 钢铁脊梁
- 346 第2章 王微堡
- 347 第3章 混成旅
- 348 第4章 集结
- 349 第5章 官村吊打
- 350 第6章 前夜
- 351 第7章 强渡
- 352 第8章 雷州铁壁
- 353 第9章 靖南藩
- 354 第10章 细细的红线
- 355 第11章 马队
- 356 第12章 骑兵
- 357 第13章 请战
- 358 第14章 击穿
- 359 第15章 战果
- 360 第16章 重设防区
- 361 第17章 藉田之礼
- 362 第18章 西线
- 363 第19章 路是自己选的
- 364 第20章 回浙江
- 365 第21章 水稻多了能淹死人
- 366 第22章 棉布及三国同盟条约
- 367 第23章 西南季风
- 368 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铁
- 369 第25章 南掌王国与奴隶战争
- 370 第26章 金三角1
- 371 第27章 金三角2
- 372 第28章 金三角3
- 373 第29章 孟加拉湾
- 374 第30章 伊洛瓦底江
- 375 第31章 我在破房子上踢一脚
- 376 第32章 无限正义与持续自由
- 377 第33章 大陆战局
- 378 第34章 序列
- 379 第35章 虎门
- 380 第36章 战犯录
- 381 第37章 伶仃洋
- 382 第38章 约束明军的军纪
- 383 第39章 虎门之战
- 384 第40章 东莞ISO
- 385 第41章 珠江内河之战
- 386 第42章 攻城
- 387 第43章 换船
- 388 第44章 破城
- 389 第45章 中场休息
- 390 第46章 郑成功
- 391 第47章 全局
- 392 第48章 八百里钢钳1
- 393 第49章 八百里钢钳2
- 394 第50章 八百里钢钳3
- 395 第51章 八百里钢钳4
- 396 第52章 八百里钢钳5
- 397 第53章 八百里钢钳6
- 398 第54章 八百里钢钳7
- 399 第55章 八百里钢钳8
- 400 第56章 八百里钢钳9
- 401 第57章 八百里钢钳10
- 402 第58章 八百里钢钳11
- 403 第59章 八百里钢钳(完)
- 404 第60章 北伐上
- 405 第61章 吴藩
- 406 第62章 紫禁城
- 407 第63章 北伐中
- 408 第64章 北伐下(全书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8章 登州水城
第28章 登州水城
海盗登陆,当然不会事前通知绿营兵。船队在部分航行段作戗风航行,用5天时间抵近山东海域。
山东有许多岛屿海湾可避风避浪,如诸城斋堂岛、即墨福岛、威海刘公岛、芝罘岛(烟台)、莱州三山岛等。福山岛可泊船100多艘,芝罘岛可泊船150艘,三山岛可泊船500艘。
其余海岸线,有的山多岛密,船只难入,有的如宁海州沿岸尽皆平原,船只无避风港可泊船。
守墩台的绿营兵看着海上林立的桅杆,一脸蒙比。
北方鼎革不久,南方还在整日打仗,明军战旗这些兵还是认得的。
绿营这些烟墩台别说架红夷大炮,就是架在台顶的佛朗机开炮,连台恐要震倒。
绿营兵对此当然心知肚明,点燃烽火连滚带爬逃出墩台,找汛地把总报信去了。
张鹏飞遥望南方的芝罘岛,与威海卫一样,芝罘岛是山东最好的沿岸海军基地,此时的芝罘尚未与大陆相连,仍是海上一岛。两岛都有淡水,如在岛上修筑炮台要塞,可控制周边百里的海岸线。
东江镇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难以驻守刘公、芝罘二岛,张鹏飞放下望远镜,那是他以后的目标。
明军未在海岸登陆,继续向西航行。
沿路墩台腾起黑烟,自成山头至登州,绿营兵点燃半个鲁北海岸线的烽火。狼烟继续向西延伸,遥遥望去,不知尽头在哪。
明军在登州水城前停下,城外海面上水门、平浪台、防波堤一切如故。
张鹏飞对水城太熟悉了,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工事的各处细节。
水城并不大,南宽北窄,呈南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
水城墙基以条石修砌,墙体内为夯土,外包砖石。面海的北城墙长300米,高约9.4米,顶部宽8米,垛距10米。水门又称天桥口,进深约11米。
作为海防要塞,登州水城当然有红夷大炮。水门两侧各有一座凸出墙体的炮台,举起望远镜扫过去,共有7门口径不一的铁炮。
水兵测量航道水深,张鹏飞暗骂一声。不出所料,航道淤积很严重。
登州曾经是明军在北方最主要的海防要塞,以往当然能进出大船,那是明军经常清淤的结果。
鞑靼人治下的登州海防年久失修,登州水城只有破船10余条,当然也没人去清淤了。
潮水涨落,沉沙积浅。张鹏飞大致估计,至少得投入数千人清理一个月,才能让登州水城恢复驻扎大战船的功能,否则只能等大潮水。
十年没来,张鹏飞也不知道海底泥沙是什么形状,尖底战船和夹板船是难以靠近了。
张鹏飞有20艘在船头装了加农炮的炮船,巴纳比的6艘船每船各有8-10门不等的4磅、6磅炮。
一般来说,木船不宜与海防要塞打炮战,但明军火力有绝对优势,对登州水城这种露天炮位,几轮齐射砸过去,石屑纷飞,最多半小时就能将炮台打垮。
由于海底泥沙淤积,船队无法抵近城墙炮击,最厉害的一招用不上了。
鞑靼人不投入也有不投入的好处,泥沙成了他们最好的防御工事。透过城墙,张鹏飞仿佛能看见水城里绿营水师守备的嘲笑声。
张鹏飞也不着急,航道差船队无法抵近这没关系,鞑靼人兵力不足才是他们最致命的问题。
登州水城负山控海,西北面丹崖山被城墙圈在其中。该山标高50多米,蓬莱阁位于山上,是水城制高点,又是天然航道标和瞭望台。
著名的田横山在城外。
明军换乘舢板,在田横山西侧登陆。
一船,两船,三船,张鹏飞一共放下了1800人,携带4门轻炮。
如今是南风期,夜间海面平静,深入海中的田横、丹崖二山挡住些许风浪,船队就在登陆地海外下锚。
绿营未派军出城反击。
两天后,朔望大潮,7艘沙船趁潮水抵近水城。
福船广船鸟船形状像新月,两头起翘,沙船则是船头比船尾高很多。沙船平底,不怕搁浅。这7艘沙船在船头甲板装了4磅加农炮,一共有炮11门。
明军水陆并进,绿营以炮火还击。
登州城内的登莱兵备道如坐针毡。
登州城隶属两位道台管辖,徐大用为山东布政司参政分守青登莱道驻莱州,杨璥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分巡登莱道驻登州。
官位是参政衔的分守道比按察副使的分守道高,但分巡道例兼兵备,战争中更重要。没有登莱巡抚,山东海防最高指挥官就是杨璥。
向济南、胶州、临清求援的命令早就发出了,路途太远,缓不济急,一时指望不上。杨璥能做的只有从城外汛地收回分汛驻守的登州营,并调文登、莱州二营抽兵增援。
在援兵抵达前,登州城只有500来个绿营守军。
水城守备泣血求援,杨璥派80人出城增援,走到半路便被一阵火绳枪和佛朗机的射击驱散,连滚带爬地跑回登州。
如是三次,增援全部失败。
明军明显势大,登州营妻儿老小尽在城中,出城增援决心不强。
明军炮击城墙,试探攻击几次。
水城有9座敌台,东北西3面各3座,南城墙有城楼无敌台。
绿营反击火力绵软无力,顾容分400兵建立对登州府城正面,剩余官兵分2路攻城。
排枪弓箭射向城楼,架起木梯,一天即登上水城墙头。
震天的欢呼声自水城中响起,脸颊被硝烟熏黑的明军举起刀枪,向登州府城的方向示威。没有得到一丝回应。
明军打开水门,张鹏飞搭乘的舢板通过天桥口,缓缓驶入这座他无比熟悉的城池。
码头位于内港的城墙内缘,守备府和水城兵丁的营房在内港东侧,位于内海湾与东城墙之间。
领兵打下水城的顾容等在码头,见张鹏飞下了船,迎上去道,“羽帅,绿营守备在府中自杀了。”
张鹏飞暗叹一声,这个守备他有点印象,当年也是明军登州水师中的一员。
鞑靼人军纪严酷,守土官害怕诛连家人,城池失守一般不敢逃跑。
“缴获物资有多少?”
“正在清点,情况不太乐观。”
“怎么回事?”
“比我们想象的还差,登州水师营编制346,实有官兵200余,其中南汛守兵远在胶州湾,城中只有170多个兵,物资也很少”
“船呢?”
“只有6艘船能跑。”
“让绿营战俘引水,开几艘沙船进来,我们把能搬走的物资全搬上船。”
“好的。”顾荣边走边道,“羽帅,有几个俘虏说是你的旧识,希望能加入我军。”
“带上吧。”
“其余战俘怎么办?”
“男丁为奴,女眷入营。”
无论明军还是鞑靼人,这都是常规操作。
打水城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当夜,明军征集民夫,押运战俘将城上大炮并船上卸下的24门6磅以上炮拖到南门外。
登州府城修筑在台地上,因为地基的原因,形状呈D字。4座城门,周长3里,高3丈5,顶宽2丈。
画河穿城而过,在水城东侧流入大海。这条河原本注入水城内港,明朝为减少淤塞,将河流改道了。
明军没有围城,有背后的水城做依托,城下炮兵阵地能得到有效掩护。
登州绿营3次出城反击,全被密密麻麻的排枪火力驱散。
2天后,炮兵阵地修筑完成,张鹏飞下令不必吝惜弹药,火力全开。
明军强攻登州北城墙。
登州外围绿营陆续来援,明军未控制登州其余城门,难以估计绿营援军数量。
张鹏飞凭经验判断绿营援军不会多,文登、莱州2营战斗力很一般,而且他们也要留兵守卫老家。
距离最近的绿营野战部队在胶州,中间隔着茫茫的山地,胶州镇从汛地点兵再增援过来怎么也得10天,那就是张鹏飞对攻城时间的底限要求。
城下的炮兵阵地分2块,8磅12磅炮就在水城南门外放列,4磅、6磅炮前推了一段。
没什么说的,炮击。
山东有许多岛屿海湾可避风避浪,如诸城斋堂岛、即墨福岛、威海刘公岛、芝罘岛(烟台)、莱州三山岛等。福山岛可泊船100多艘,芝罘岛可泊船150艘,三山岛可泊船500艘。
其余海岸线,有的山多岛密,船只难入,有的如宁海州沿岸尽皆平原,船只无避风港可泊船。
守墩台的绿营兵看着海上林立的桅杆,一脸蒙比。
北方鼎革不久,南方还在整日打仗,明军战旗这些兵还是认得的。
绿营这些烟墩台别说架红夷大炮,就是架在台顶的佛朗机开炮,连台恐要震倒。
绿营兵对此当然心知肚明,点燃烽火连滚带爬逃出墩台,找汛地把总报信去了。
张鹏飞遥望南方的芝罘岛,与威海卫一样,芝罘岛是山东最好的沿岸海军基地,此时的芝罘尚未与大陆相连,仍是海上一岛。两岛都有淡水,如在岛上修筑炮台要塞,可控制周边百里的海岸线。
东江镇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难以驻守刘公、芝罘二岛,张鹏飞放下望远镜,那是他以后的目标。
明军未在海岸登陆,继续向西航行。
沿路墩台腾起黑烟,自成山头至登州,绿营兵点燃半个鲁北海岸线的烽火。狼烟继续向西延伸,遥遥望去,不知尽头在哪。
明军在登州水城前停下,城外海面上水门、平浪台、防波堤一切如故。
张鹏飞对水城太熟悉了,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工事的各处细节。
水城并不大,南宽北窄,呈南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
水城墙基以条石修砌,墙体内为夯土,外包砖石。面海的北城墙长300米,高约9.4米,顶部宽8米,垛距10米。水门又称天桥口,进深约11米。
作为海防要塞,登州水城当然有红夷大炮。水门两侧各有一座凸出墙体的炮台,举起望远镜扫过去,共有7门口径不一的铁炮。
水兵测量航道水深,张鹏飞暗骂一声。不出所料,航道淤积很严重。
登州曾经是明军在北方最主要的海防要塞,以往当然能进出大船,那是明军经常清淤的结果。
鞑靼人治下的登州海防年久失修,登州水城只有破船10余条,当然也没人去清淤了。
潮水涨落,沉沙积浅。张鹏飞大致估计,至少得投入数千人清理一个月,才能让登州水城恢复驻扎大战船的功能,否则只能等大潮水。
十年没来,张鹏飞也不知道海底泥沙是什么形状,尖底战船和夹板船是难以靠近了。
张鹏飞有20艘在船头装了加农炮的炮船,巴纳比的6艘船每船各有8-10门不等的4磅、6磅炮。
一般来说,木船不宜与海防要塞打炮战,但明军火力有绝对优势,对登州水城这种露天炮位,几轮齐射砸过去,石屑纷飞,最多半小时就能将炮台打垮。
由于海底泥沙淤积,船队无法抵近城墙炮击,最厉害的一招用不上了。
鞑靼人不投入也有不投入的好处,泥沙成了他们最好的防御工事。透过城墙,张鹏飞仿佛能看见水城里绿营水师守备的嘲笑声。
张鹏飞也不着急,航道差船队无法抵近这没关系,鞑靼人兵力不足才是他们最致命的问题。
登州水城负山控海,西北面丹崖山被城墙圈在其中。该山标高50多米,蓬莱阁位于山上,是水城制高点,又是天然航道标和瞭望台。
著名的田横山在城外。
明军换乘舢板,在田横山西侧登陆。
一船,两船,三船,张鹏飞一共放下了1800人,携带4门轻炮。
如今是南风期,夜间海面平静,深入海中的田横、丹崖二山挡住些许风浪,船队就在登陆地海外下锚。
绿营未派军出城反击。
两天后,朔望大潮,7艘沙船趁潮水抵近水城。
福船广船鸟船形状像新月,两头起翘,沙船则是船头比船尾高很多。沙船平底,不怕搁浅。这7艘沙船在船头甲板装了4磅加农炮,一共有炮11门。
明军水陆并进,绿营以炮火还击。
登州城内的登莱兵备道如坐针毡。
登州城隶属两位道台管辖,徐大用为山东布政司参政分守青登莱道驻莱州,杨璥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分巡登莱道驻登州。
官位是参政衔的分守道比按察副使的分守道高,但分巡道例兼兵备,战争中更重要。没有登莱巡抚,山东海防最高指挥官就是杨璥。
向济南、胶州、临清求援的命令早就发出了,路途太远,缓不济急,一时指望不上。杨璥能做的只有从城外汛地收回分汛驻守的登州营,并调文登、莱州二营抽兵增援。
在援兵抵达前,登州城只有500来个绿营守军。
水城守备泣血求援,杨璥派80人出城增援,走到半路便被一阵火绳枪和佛朗机的射击驱散,连滚带爬地跑回登州。
如是三次,增援全部失败。
明军明显势大,登州营妻儿老小尽在城中,出城增援决心不强。
明军炮击城墙,试探攻击几次。
水城有9座敌台,东北西3面各3座,南城墙有城楼无敌台。
绿营反击火力绵软无力,顾容分400兵建立对登州府城正面,剩余官兵分2路攻城。
排枪弓箭射向城楼,架起木梯,一天即登上水城墙头。
震天的欢呼声自水城中响起,脸颊被硝烟熏黑的明军举起刀枪,向登州府城的方向示威。没有得到一丝回应。
明军打开水门,张鹏飞搭乘的舢板通过天桥口,缓缓驶入这座他无比熟悉的城池。
码头位于内港的城墙内缘,守备府和水城兵丁的营房在内港东侧,位于内海湾与东城墙之间。
领兵打下水城的顾容等在码头,见张鹏飞下了船,迎上去道,“羽帅,绿营守备在府中自杀了。”
张鹏飞暗叹一声,这个守备他有点印象,当年也是明军登州水师中的一员。
鞑靼人军纪严酷,守土官害怕诛连家人,城池失守一般不敢逃跑。
“缴获物资有多少?”
“正在清点,情况不太乐观。”
“怎么回事?”
“比我们想象的还差,登州水师营编制346,实有官兵200余,其中南汛守兵远在胶州湾,城中只有170多个兵,物资也很少”
“船呢?”
“只有6艘船能跑。”
“让绿营战俘引水,开几艘沙船进来,我们把能搬走的物资全搬上船。”
“好的。”顾荣边走边道,“羽帅,有几个俘虏说是你的旧识,希望能加入我军。”
“带上吧。”
“其余战俘怎么办?”
“男丁为奴,女眷入营。”
无论明军还是鞑靼人,这都是常规操作。
打水城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当夜,明军征集民夫,押运战俘将城上大炮并船上卸下的24门6磅以上炮拖到南门外。
登州府城修筑在台地上,因为地基的原因,形状呈D字。4座城门,周长3里,高3丈5,顶宽2丈。
画河穿城而过,在水城东侧流入大海。这条河原本注入水城内港,明朝为减少淤塞,将河流改道了。
明军没有围城,有背后的水城做依托,城下炮兵阵地能得到有效掩护。
登州绿营3次出城反击,全被密密麻麻的排枪火力驱散。
2天后,炮兵阵地修筑完成,张鹏飞下令不必吝惜弹药,火力全开。
明军强攻登州北城墙。
登州外围绿营陆续来援,明军未控制登州其余城门,难以估计绿营援军数量。
张鹏飞凭经验判断绿营援军不会多,文登、莱州2营战斗力很一般,而且他们也要留兵守卫老家。
距离最近的绿营野战部队在胶州,中间隔着茫茫的山地,胶州镇从汛地点兵再增援过来怎么也得10天,那就是张鹏飞对攻城时间的底限要求。
城下的炮兵阵地分2块,8磅12磅炮就在水城南门外放列,4磅、6磅炮前推了一段。
没什么说的,炮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