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42 第八百四十一章 千乘万骑出玉门
- 843 第八百四十二章 锦绣长安雪纷纷
- 844 第八百四十三章 雄主不如守成君
- 845 第八百四十四章 烈烈传说曾听闻
- 846 第八百四十五章 酒中豪情似海深
- 847 第八百四十六章 可上九天揽风云
- 848 第八百四十七章 心似绝代天骄种
- 849 第八百四十八章 剑如昆仑山势倾
- 850 第八百四十九章 单骑连城啸西风
- 851 第八百五十章 飞跃千山九万重
- 852 第八百五十一章 掌握乾坤在手中
- 853 第八百五十二章 芝兰玉树满庭芳
- 854 第八百五十三章 人生难免是无常
- 855 第八百五十四章 麒麟佳儿当为王
- 856 第八百五十五章 华夏龙腾风云上
- 857 第八百五十六章 鹰武飞扬尘翕张
- 858 第八百五十七章 帷幄天下掌中藏
- 859 第八百五十八章 长刀所向杀无疆
- 860 第八百五十九章 烟火落下杀人夜
- 861 第八百六十章 刀头血是英雄血
- 862 第八百六十一章 甲光曜日风云决
- 863 第八百六十二章 列阵斗破沙尘灭
- 864 第八百六十三章 十万重甲星光寒
- 865 第八百六十四章 流沙大战敢争先
- 866 第八百六十五章 气塞西北何人剑
- 867 第八百六十六章 声震苍穹龙在天
- 868 第八百六十七章 征程远在山海间
- 869 第八百六十八章 擒王埋伏已十面
- 870 第八百六十九章 亮剑屠尽万万千
- 871 第八百七十章 天机难测已注定
- 872 第八百七十一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 873 第八百七十二章 杀伐果断笑谈中
- 874 第八百七十三章 烈焰腾空焚甲兵
- 875 第八百七十四章 斩草除根不留情
- 876 第八百七十五章 酒泉归路马不行
- 877 第八百七十六章 洗剑屠龙最英雄
- 878 第八百七十七章 为国何须功与名
- 879 第八百七十八章 天地豪情在我胸
- 880 第八百七十九章 间关百战从头越
- 881 第八百八十章 杀王祭旗春秋诀
- 882 第八百八十一章 功勋盖世当人杰
- 883 第八百八十二章 天命寻常难猜解
- 884 第八百八十三章 千秋大业弹指间
- 885 第八百八十四章 沧海横流若等闲
- 886 第八百八十五章 铁骑飞渡珞珈山
- 887 第八百八十六章 王城之外逆水寒
- 888 第八百八十七章 狂风骤雨浪滔天
- 889 第八百八十八章 王权寂灭转眼间
- 890 第八百八十九章 名将得来非虚名
- 891 第八百九十章 千生百劫此身轻
- 892 第八百九十一章 世间有路通幽冥
- 893 第八百九十二章 绝境开启死与生
- 894 第八百九十三章 大难来时以身当
- 895 第八百九十四章 黑暗侵袭人欲狂
- 896 第八百九十五章 孤城将闭明月光
- 897 第八百九十六章 万里百劫又千伤
- 898 第八百九十七章 长剑为令字铿锵
- 899 第八百九十八章 肝胆相照人无双
- 900 第八百九十九章 从来绝境心彷徨
- 901 第九百章 汉血丹心照汗青
- 902 第九百零一章 横刀渡河悲歌行
- 903 第九百零二章 山河之战慷慨中
- 904 第九百零三章 铁马冰河难入梦
- 905 第九百零四章 金戈万里已随风
- 906 第九百零五章 单骑去长安
- 907 第九百零六章 四面杀声中
- 908 第九百零七章 断刀河水深
- 909 第九百零八章 铁血葬忠魂
- 910 第九百零九章 一刀敌万军
- 911 第九百一十章 魔神是凡人
- 912 第九百一十一章 万里起悲伤
- 913 第九百一十二章 生死若参商
- 914 第九百一十三章 枕上雪断殇
- 915 第九百一十四章 断舍离不忍
- 916 第九百一十五章 莫道不销魂
- 917 第九百一十六章 唯有将军令
- 918 第九百一十七章 铁血不留情
- 919 第九百一十八章 分道扬镳日
- 920 第九百一十九章 雪满长安时
- 921 第九百二十章 社稷江山重
- 922 第九百二十一章 若似云烟轻
- 923 第九百二十二章 万里银妆雪
- 924 第九百二十三章 红颜不负卿
- 925 第九百二十四章 白马踏霜行
- 926 第九百二十五章 谁知兴亡事
- 927 第九百二十六章 星火传说知
- 928 第九百二十七章 云涌风起时
- 929 第九百二十八章 兵戈若相向
- 930 第九百二十九章 千杀方称王
- 931 第九百三十章 一箭风云破
- 932 第九百三十二章 含元殿生波
- 933 第九百三十二章 谁家旧山河
- 934 第九百三十三章 帝心未可说
- 935 第九百三十四章 丹心昭日月
- 936 第九百三十五章 人间当无缺
- 937 第九百三十六章 浮云一别后
- 938 第九百三十七章 悲欢半壶收
- 939 第九百三十八章 英雄须烈酒
- 940 第九百三十九章 山河空念远
- 941 第九百四十章 千秋百代功
- 942 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洲红妆影
- 943 第九百四十二章 天涯明月心
- 944 第九百四十三章 君当担大任
- 945 第九百四十四章 远征人当归
- 946 第九百四十五章 名将已迟暮
- 947 第九百四十六章 雨打风吹去
- 948 第九百四十七章 英雄断肠处
- 949 第九百四十八章 风雨长安路
- 950 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共戴天仇
- 951 第九百五十章 大乱夤夜生
- 952 第九百五十一章 热血落冰河
- 953 第九百五十二章 生死别离多
- 954 第九百五十三章 人心难预测
- 955 第九百五十四章 风起将夜破
- 956 第九百五十五章 长安琉璃火
- 957 第九百五十六章 未央起干戈
- 958 第九百五十七章 铁血火光烙
- 959 第九百五十八章 陈兵朱雀门
- 960 第九百五十九章 一诺重千钧
- 961 第九百六十章 刀甲血痕深
- 962 第九百六十一章 生杀何须问
- 963 第九百六十二章 终南山中虎
- 964 第九百六十三章 神箭无敌处
- 965 第九百六十四章 一刀分赢输
- 966 第九百六十五章 生杀我做主
- 967 第九百六十六章 铁血刀不负
- 968 第九百六十七章 烈烈战未央
- 969 第九百六十八章 烽火岁月长
- 970 第九百六十九章 贼势何嚣张
- 971 第九百七十章 热血染秋霜
- 972 第九百七十一章 落叶更苍凉
- 973 第九百七十二章 宵小当尽诛
- 974 第九百七十三章 立马斜阳处
- 975 第九百七十四章 弹指一盘输
- 976 第九百七十五章 大道是沧桑
- 977 第九百七十六章 人间情意长
- 978 第九百七十七章 烈骨可流芳
- 979 第九百七十八章 糖蜜甜如霜
- 980 第九百七十九章 红颜英雄泪
- 981 第九百八十章 聊因美人归
- 982 第九百八十一章 滔滔东逝水
- 983 第九百八十二章 十年又轮回
- 984 第九百八十三章 王霸何为贵
- 985 第九百八十四章 风卷流云追
- 986 第九百八十五章 百代刻丰碑
- 987 第九百八十六章 沧海珠有泪
- 988 第九百八十七章 龙船渡弱水
- 989 第九百八十八章 皎皎明月心
- 990 第九百八十九章 秋水绕芳魂
- 991 第九百九十章 大汉雄风起
- 992 第九百九十一章 铁骨柔情兮
- 993 第九百九十二章 天下何为贵
- 994 第九百九十三章 星火传日月
- 995 第九百九十四章 少年多热血
- 996 第九百九十五章 华夏传承者
- 997 第九百九十六章 拔剑为正义
- 998 第九百九十七章 长安英雄志
- 999 第九百九十八章 东海有归期
- 1000 第九百九十九章 当年烟波里
- 1001 第一千章 自是有情痴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百五十一章 掌握乾坤在手中
第八百五十一章 掌握乾坤在手中
大汉帝国建始三年,在后来的各方史书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里即将发生的几件事,无论是对于东方还是西方,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这个时代最繁荣的帝都长安来说,发展到今天,它的影响力已经无与伦比。四海闻名,天下瞩目,是无数身份不同的民众梦寐以求想要到达的地方。
长安,不闻兵戈之音久矣!生活在这里的人,现在说起那些敌虏入侵一日数惊的日子,谈笑之间,好像恍若隔世。其实,如果认真想想,也不超过二十年的时间而已。
有些有识之士,在长安的酒楼茶肆之间偶然谈论起来时,无不击掌而叹。身为大汉王朝的一份子,更是同为华夏族裔,大家都感同身受,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大汉帝国的盛世时代终于到来了!它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发展轨迹。这是一种不掺杂任何虚假和夸大的强盛。不管在这个王朝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强大文明的自信。
就算是身份普通的贩夫走卒,如果问起来他对这个所属国家的真实感受,那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赞同。
距离大秦王朝灭亡后的天下大乱,刚刚过去一百年。父辈和祖辈口中曾经无数次讲述过的那些苦难,就算是没有亲身体会过,却也记忆犹新。而且,匈奴侵略不绝,四境烽烟难断,国内诸侯作乱,天下汹汹不安……所有这些,大多数人曾经深受其苦。
而今,这一切威胁和苦难都不复存在。二十年的蓬勃发展过后,大汉帝国已经脱胎换骨,龙腾盛世,皓耀东方。
“未央宫中的当今天子,真是一位有福的皇帝啊!”
不知不觉,时光匆匆而过。如果算上刚刚过去的这个新年,新皇帝登基已经三个年头了。这样的赞叹之语,曾经出自无数人的口中,在坊间流传,成为大家的共识。
而曾经奋发进取的先皇武帝,已经渐渐被淡忘在流逝的岁月中,他的一切功过,都随着他一起被埋葬进陵墓深处。茂陵刘郎秋风客,千秋功业后人说!
当今天子是一位守成之君,更是一位仁德帝王。不管他是在太子潜邸时候,还是这含元殿的三年,一切所作所为,无不显示出他的仁爱和宽厚。
已经有人在酒酣耳热之际悄悄地评论过,如果一切照此发展的话,这位看似“无为而治”的君王,恰恰有可能会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他身后,免不了会有一个“仁”字的美誉。
虽然说因为百科发展百花齐放的帝国发展大方向,使儒家学说没有能够有机会成为一门显圣之学。但这个学派当中的一些著名思想,还是非常为世人所称道的。
尤其是在当今天子继位之后,受丞相元召的影响,在大汉帝国以“孝”治天下的前提下,又悄悄地添加了一个字,改成以“仁孝”治天下。这种重大国策的改变,无疑在让儒学弟子们振奋的同时,也让天下人都渐渐的明白了帝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要简简单单的看轻这几个字面上的变化,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大汉王朝实际掌权者的良苦用心。虽然现在真正深刻了解的人还并不多,但越往后,就会越显示出这种国策改变对于这个盛世王朝的巨大匡正作用。
而学识渊博穷究世间学问的大汉太史令司马迁,无疑就是最先了解帝国重臣深刻用意的人之一。
一路回归,虽然舟车劳顿,但司马迁脸上神采奕奕,并没有丝毫的倦容。这连续数日的交谈,令他心中大为震撼。他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这次幸亏争取到了西出玉门关的机会,得以亲眼目睹大汉军队的雄壮威武之姿。而能够与元召面对面的详谈这些日子,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就立志读尽世间书,行遍天下路,识古今之变,察天地之微,想要用手中的笔和自己的眼睛,去详细的探寻历史进程中的无限奥秘。
有恒志者有恒心。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真正的肩负起太史令的职责,对于一个大时代的记载者来说,深感肩头责任无比重大。
为了全面记述下这个伟大盛世的方方面面,司马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年来,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收集整理了大汉帝国百年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资料,并从中梳理出了各种清晰的脉络。他有无比的自信心,如果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在他笔下绝对能够诞生一部与从前所有史籍记载都不相同的史书。
而现在,这个其实内心非常自负的人,面对着比他年轻许多的元召,却一直以执弟子礼的态度,恭敬而细致的认真倾听对方回答的问题,一路都是如此。
远渡关山,景物依稀。秦汉古道,长安在望。当呼呼大睡了半天的司马相如在马车的颠簸中醒来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身边那两个人的交谈竟然还没有结束。这位御史大夫大人不由笑着摇了摇头,既感叹于他那位同姓者的执着,也感叹元召的耐心。
只不过,他哪里知道,元召那平淡如常的笑容下,却早已经被刨根问底的司马迁弄得苦不堪言呢!
“元侯,哦……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哈哈!”
司马迁心情大好。不过好像也早已觉察出元召的情绪,他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对爬起身来整理衣冠的司马相如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元召也连忙点头,同时暗暗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嘀咕,真是看不出来啊!司马迁这家伙原来是个话痨。如果放在几千年之后,倒是和那些超级狗仔队有得一比啊!
“那么,元侯主张以仁孝治国,并且把仁字当先,是吸取了先皇武帝的教训,想要以此规范以后君王们的随心所欲吗?”
这个问题却是非常犀利,几乎是直指内心。司马相如惊讶地抬起头来,他其实也非常想知道答案。
元召神色不变。他知道自己的一些长远想法,根本就瞒不过像眼前这两个聪明人一样的家伙。更何况,他也没想瞒他们。不管是司马相如、司马迁还是东方朔、终军这些人,都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一些政策的执行者。将来的许多事,都需要和他们去并肩作战。
大汉太史令平静的看着元召,在这一刻,他收起了自己的卑谦和恭敬。事关重大,他想要看清楚这个注定会名垂史册的人物真实内心想法。
元召点了点头,面对着他们开始说话。如果接下来他所说所言传扬出去的话,必定会引起极大震动。但他相信,这两个人都是值得信任的。他们是真正的同道中人。
“其实,约束帝王行为这样的事,说出去惊世骇俗,但在春秋诸子的一些思想中,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当然,那些只是理论。如果真正想在现实中实现,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大汉王朝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牢牢的抓住,给这个帝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未来将值得无限期待……在我所希望的最理想状态中,君王将不再是一言九鼎。他将作为一个国家荣誉的象征,引领他的臣民……而国家大政的制定,取决于在律法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大臣们商议后而行……。”
两个司马大人面面相觑,一种无以言说的感觉蓦然充满身心,那是全身汗毛炸开的感觉,那更是一种贯穿千年史册直击心脏的力量。原来……图穷匕现。元召要把这个帝国引领着走向这样一个方向!
新年过后就是新春,新春里的第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天上的春雷虽然还没有响第一声,但在他们的心头,已经不亚于雷声震荡,霹雳豪情。
在到达长安之前,元召就这样说完了自己的话。或者说是,他终于对着最值得托付的施政助手和历史铭刻者说出了自己的宣言。
长安永宁门到了,守城的将军勘察无误后,立刻恭敬的把这支往返西域的使节队伍放进城来。长安的将士其实非常想上前打听西域战事的详细情况,只是,没有人敢耽搁他们的脚步。皇帝陛下想必等的更急吧?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被所有大汉军中将士当做偶像的那个人,此刻就坐在匆匆驰过的那辆马车里。
“长安……我回来了!”
在西域与波斯大军决定胜负之前这短暂的时间里,元召之所以要回长安一趟,除了要亲自面见皇帝一次,商谈一下汉帝国征集各方面力量大举西进,去征服西方大陆的有关事宜之外。他还想要亲眼看一看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儿元月,还有灵芝。
而就在元召进入长安之后,就连他也意想不到,一个更大的惊喜,正在等待着他的到来呢!
作为这个时代最繁荣的帝都长安来说,发展到今天,它的影响力已经无与伦比。四海闻名,天下瞩目,是无数身份不同的民众梦寐以求想要到达的地方。
长安,不闻兵戈之音久矣!生活在这里的人,现在说起那些敌虏入侵一日数惊的日子,谈笑之间,好像恍若隔世。其实,如果认真想想,也不超过二十年的时间而已。
有些有识之士,在长安的酒楼茶肆之间偶然谈论起来时,无不击掌而叹。身为大汉王朝的一份子,更是同为华夏族裔,大家都感同身受,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大汉帝国的盛世时代终于到来了!它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发展轨迹。这是一种不掺杂任何虚假和夸大的强盛。不管在这个王朝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强大文明的自信。
就算是身份普通的贩夫走卒,如果问起来他对这个所属国家的真实感受,那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赞同。
距离大秦王朝灭亡后的天下大乱,刚刚过去一百年。父辈和祖辈口中曾经无数次讲述过的那些苦难,就算是没有亲身体会过,却也记忆犹新。而且,匈奴侵略不绝,四境烽烟难断,国内诸侯作乱,天下汹汹不安……所有这些,大多数人曾经深受其苦。
而今,这一切威胁和苦难都不复存在。二十年的蓬勃发展过后,大汉帝国已经脱胎换骨,龙腾盛世,皓耀东方。
“未央宫中的当今天子,真是一位有福的皇帝啊!”
不知不觉,时光匆匆而过。如果算上刚刚过去的这个新年,新皇帝登基已经三个年头了。这样的赞叹之语,曾经出自无数人的口中,在坊间流传,成为大家的共识。
而曾经奋发进取的先皇武帝,已经渐渐被淡忘在流逝的岁月中,他的一切功过,都随着他一起被埋葬进陵墓深处。茂陵刘郎秋风客,千秋功业后人说!
当今天子是一位守成之君,更是一位仁德帝王。不管他是在太子潜邸时候,还是这含元殿的三年,一切所作所为,无不显示出他的仁爱和宽厚。
已经有人在酒酣耳热之际悄悄地评论过,如果一切照此发展的话,这位看似“无为而治”的君王,恰恰有可能会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他身后,免不了会有一个“仁”字的美誉。
虽然说因为百科发展百花齐放的帝国发展大方向,使儒家学说没有能够有机会成为一门显圣之学。但这个学派当中的一些著名思想,还是非常为世人所称道的。
尤其是在当今天子继位之后,受丞相元召的影响,在大汉帝国以“孝”治天下的前提下,又悄悄地添加了一个字,改成以“仁孝”治天下。这种重大国策的改变,无疑在让儒学弟子们振奋的同时,也让天下人都渐渐的明白了帝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要简简单单的看轻这几个字面上的变化,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大汉王朝实际掌权者的良苦用心。虽然现在真正深刻了解的人还并不多,但越往后,就会越显示出这种国策改变对于这个盛世王朝的巨大匡正作用。
而学识渊博穷究世间学问的大汉太史令司马迁,无疑就是最先了解帝国重臣深刻用意的人之一。
一路回归,虽然舟车劳顿,但司马迁脸上神采奕奕,并没有丝毫的倦容。这连续数日的交谈,令他心中大为震撼。他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这次幸亏争取到了西出玉门关的机会,得以亲眼目睹大汉军队的雄壮威武之姿。而能够与元召面对面的详谈这些日子,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很小的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就立志读尽世间书,行遍天下路,识古今之变,察天地之微,想要用手中的笔和自己的眼睛,去详细的探寻历史进程中的无限奥秘。
有恒志者有恒心。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真正的肩负起太史令的职责,对于一个大时代的记载者来说,深感肩头责任无比重大。
为了全面记述下这个伟大盛世的方方面面,司马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些年来,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收集整理了大汉帝国百年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资料,并从中梳理出了各种清晰的脉络。他有无比的自信心,如果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在他笔下绝对能够诞生一部与从前所有史籍记载都不相同的史书。
而现在,这个其实内心非常自负的人,面对着比他年轻许多的元召,却一直以执弟子礼的态度,恭敬而细致的认真倾听对方回答的问题,一路都是如此。
远渡关山,景物依稀。秦汉古道,长安在望。当呼呼大睡了半天的司马相如在马车的颠簸中醒来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身边那两个人的交谈竟然还没有结束。这位御史大夫大人不由笑着摇了摇头,既感叹于他那位同姓者的执着,也感叹元召的耐心。
只不过,他哪里知道,元召那平淡如常的笑容下,却早已经被刨根问底的司马迁弄得苦不堪言呢!
“元侯,哦……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哈哈!”
司马迁心情大好。不过好像也早已觉察出元召的情绪,他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笔,对爬起身来整理衣冠的司马相如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元召也连忙点头,同时暗暗松了一口气,心中暗自嘀咕,真是看不出来啊!司马迁这家伙原来是个话痨。如果放在几千年之后,倒是和那些超级狗仔队有得一比啊!
“那么,元侯主张以仁孝治国,并且把仁字当先,是吸取了先皇武帝的教训,想要以此规范以后君王们的随心所欲吗?”
这个问题却是非常犀利,几乎是直指内心。司马相如惊讶地抬起头来,他其实也非常想知道答案。
元召神色不变。他知道自己的一些长远想法,根本就瞒不过像眼前这两个聪明人一样的家伙。更何况,他也没想瞒他们。不管是司马相如、司马迁还是东方朔、终军这些人,都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和一些政策的执行者。将来的许多事,都需要和他们去并肩作战。
大汉太史令平静的看着元召,在这一刻,他收起了自己的卑谦和恭敬。事关重大,他想要看清楚这个注定会名垂史册的人物真实内心想法。
元召点了点头,面对着他们开始说话。如果接下来他所说所言传扬出去的话,必定会引起极大震动。但他相信,这两个人都是值得信任的。他们是真正的同道中人。
“其实,约束帝王行为这样的事,说出去惊世骇俗,但在春秋诸子的一些思想中,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当然,那些只是理论。如果真正想在现实中实现,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大汉王朝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牢牢的抓住,给这个帝国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未来将值得无限期待……在我所希望的最理想状态中,君王将不再是一言九鼎。他将作为一个国家荣誉的象征,引领他的臣民……而国家大政的制定,取决于在律法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大臣们商议后而行……。”
两个司马大人面面相觑,一种无以言说的感觉蓦然充满身心,那是全身汗毛炸开的感觉,那更是一种贯穿千年史册直击心脏的力量。原来……图穷匕现。元召要把这个帝国引领着走向这样一个方向!
新年过后就是新春,新春里的第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天上的春雷虽然还没有响第一声,但在他们的心头,已经不亚于雷声震荡,霹雳豪情。
在到达长安之前,元召就这样说完了自己的话。或者说是,他终于对着最值得托付的施政助手和历史铭刻者说出了自己的宣言。
长安永宁门到了,守城的将军勘察无误后,立刻恭敬的把这支往返西域的使节队伍放进城来。长安的将士其实非常想上前打听西域战事的详细情况,只是,没有人敢耽搁他们的脚步。皇帝陛下想必等的更急吧?
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被所有大汉军中将士当做偶像的那个人,此刻就坐在匆匆驰过的那辆马车里。
“长安……我回来了!”
在西域与波斯大军决定胜负之前这短暂的时间里,元召之所以要回长安一趟,除了要亲自面见皇帝一次,商谈一下汉帝国征集各方面力量大举西进,去征服西方大陆的有关事宜之外。他还想要亲眼看一看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儿元月,还有灵芝。
而就在元召进入长安之后,就连他也意想不到,一个更大的惊喜,正在等待着他的到来呢!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