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12 第九百一十一章 万里起悲伤
- 913 第九百一十二章 生死若参商
- 914 第九百一十三章 枕上雪断殇
- 915 第九百一十四章 断舍离不忍
- 916 第九百一十五章 莫道不销魂
- 917 第九百一十六章 唯有将军令
- 918 第九百一十七章 铁血不留情
- 919 第九百一十八章 分道扬镳日
- 920 第九百一十九章 雪满长安时
- 921 第九百二十章 社稷江山重
- 922 第九百二十一章 若似云烟轻
- 923 第九百二十二章 万里银妆雪
- 924 第九百二十三章 红颜不负卿
- 925 第九百二十四章 白马踏霜行
- 926 第九百二十五章 谁知兴亡事
- 927 第九百二十六章 星火传说知
- 928 第九百二十七章 云涌风起时
- 929 第九百二十八章 兵戈若相向
- 930 第九百二十九章 千杀方称王
- 931 第九百三十章 一箭风云破
- 932 第九百三十二章 含元殿生波
- 933 第九百三十二章 谁家旧山河
- 934 第九百三十三章 帝心未可说
- 935 第九百三十四章 丹心昭日月
- 936 第九百三十五章 人间当无缺
- 937 第九百三十六章 浮云一别后
- 938 第九百三十七章 悲欢半壶收
- 939 第九百三十八章 英雄须烈酒
- 940 第九百三十九章 山河空念远
- 941 第九百四十章 千秋百代功
- 942 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洲红妆影
- 943 第九百四十二章 天涯明月心
- 944 第九百四十三章 君当担大任
- 945 第九百四十四章 远征人当归
- 946 第九百四十五章 名将已迟暮
- 947 第九百四十六章 雨打风吹去
- 948 第九百四十七章 英雄断肠处
- 949 第九百四十八章 风雨长安路
- 950 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共戴天仇
- 951 第九百五十章 大乱夤夜生
- 952 第九百五十一章 热血落冰河
- 953 第九百五十二章 生死别离多
- 954 第九百五十三章 人心难预测
- 955 第九百五十四章 风起将夜破
- 956 第九百五十五章 长安琉璃火
- 957 第九百五十六章 未央起干戈
- 958 第九百五十七章 铁血火光烙
- 959 第九百五十八章 陈兵朱雀门
- 960 第九百五十九章 一诺重千钧
- 961 第九百六十章 刀甲血痕深
- 962 第九百六十一章 生杀何须问
- 963 第九百六十二章 终南山中虎
- 964 第九百六十三章 神箭无敌处
- 965 第九百六十四章 一刀分赢输
- 966 第九百六十五章 生杀我做主
- 967 第九百六十六章 铁血刀不负
- 968 第九百六十七章 烈烈战未央
- 969 第九百六十八章 烽火岁月长
- 970 第九百六十九章 贼势何嚣张
- 971 第九百七十章 热血染秋霜
- 972 第九百七十一章 落叶更苍凉
- 973 第九百七十二章 宵小当尽诛
- 974 第九百七十三章 立马斜阳处
- 975 第九百七十四章 弹指一盘输
- 976 第九百七十五章 大道是沧桑
- 977 第九百七十六章 人间情意长
- 978 第九百七十七章 烈骨可流芳
- 979 第九百七十八章 糖蜜甜如霜
- 980 第九百七十九章 红颜英雄泪
- 981 第九百八十章 聊因美人归
- 982 第九百八十一章 滔滔东逝水
- 983 第九百八十二章 十年又轮回
- 984 第九百八十三章 王霸何为贵
- 985 第九百八十四章 风卷流云追
- 986 第九百八十五章 百代刻丰碑
- 987 第九百八十六章 沧海珠有泪
- 988 第九百八十七章 龙船渡弱水
- 989 第九百八十八章 皎皎明月心
- 990 第九百八十九章 秋水绕芳魂
- 991 第九百九十章 大汉雄风起
- 992 第九百九十一章 铁骨柔情兮
- 993 第九百九十二章 天下何为贵
- 994 第九百九十三章 星火传日月
- 995 第九百九十四章 少年多热血
- 996 第九百九十五章 华夏传承者
- 997 第九百九十六章 拔剑为正义
- 998 第九百九十七章 长安英雄志
- 999 第九百九十八章 东海有归期
- 1000 第九百九十九章 当年烟波里
- 1001 第一千章 自是有情痴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百二十一章 若似云烟轻
第九百二十一章 若似云烟轻
在未央宫的所有建筑群中,有许多经过数次的修缮和扩建,显得更加气势非凡。而唯有建章宫,一直没有什么大改变,依然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这些年来的风雨,并不曾侵蚀这座宫殿的风华。就像是庭院中那两棵高大桂树一样,春华秋实,浴雪飘香。平静的守候岁月。
在长安和天下人的印象中,居住在建章宫的卫太后,显得太低调了。不要说她不能和吕太后、窦太后这样的人物相比,就是和汉王朝历史上其他的几位皇太后比起来,也似乎显得没有多少存在感。
其实,如果是了解卫太后的人就会知道,她的低调,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直以来的性格使然。这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的皇太后,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尊贵而忘掉自己的根本。从入宫开始,这么多年都保持着朴素恬静的生活方式,似乎并没有主动的去争取过什么,也没有刻意的躲避过什么。
先皇武帝在的时候,那些刀光剑影就不必说了。卫氏一族,数次危难,在残酷的权力角斗中,能够安然无恙的平稳渡过,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奇迹。
人的格局,往往会决定许多事的成败。而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宠辱不惊的心态。这种心态,也许与学识修养无关,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如果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些苦难的人,永远也不会了解这其中的强大。
外表柔弱的卫太后,就有一颗强大无比的心。在不为人所知的内心深处,数十年的宫中风雨,那里早已经被击打的千疮百孔。然而她外表散发出来的温和亲柔,却使接近她的每一个人都如沐春风,为皇室赢得了良好口碑。
岁月流转,四季轮回。曾经冠绝天下的美艳容颜,也终于经受不住时光之刃的无情雕琢。美人迟暮,虽然是最令人悲伤的事,但这世间本来就没有青春永驻的仙方良药。当林花一次次谢了春红,桂树的香气又飘散在雪中的时候,眼角平添几丝细纹的卫子夫,看着被冷落已久的瑶琴素筝,她的嘴角有淡淡的苦笑。
到底有多久没有亲手抚琴,弹奏那些令人悦耳的美妙乐曲了呢?她已经不记得了。也许是三年,也许是五年……如果要确切一点儿,应该是从先皇帝崩逝以后吧。
无论怎么说,她对于先皇武帝还是有几分感情的。虽然最后他的绝情令人心寒,但在那些从前的岁月里,这位帝王给过她独一无二的恩宠。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给了她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算是任何荣华富贵都轻如云烟,这样的恩赐,却已经足够厚重。
也许,现在大多数天下人的心里,已经对那位逝去的帝王在渐渐遗忘。但在建章宫中,他遗留下的痕迹,却似乎仍旧无处不在。起码对于皇太后卫氏来说,堆积在她心头的那座坟,很是沉重。
好在,上天待她不薄。她的儿子,最终还是继承了那个皇位。这虽然不是她极力想去要的结果,但如果因此而能够求得
岁月平稳,却是比什么都重要。
更何况,还有两位公主在。她们给建章宫带来的欢乐,足以抵消一切的暗夜悲伤。
亲眼目睹过许多宫闱之间腥风血雨的皇太后,本来对权力就没有兴趣。见得多了,更深深地明白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卫氏一族走到今天,已经算得上是富贵荣宠无极,她非常害怕,有一天也会如那些曾经权势滔天的外戚势力一样,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顾虑,卫太后从来不去过问政事。每当皇帝过来建章宫的时候,除了诉些家常,彼此之间也从来不提及一句朝堂上的事。就算是有时候看出儿子的烦恼,她也只是温和的劝慰他,让他一切放宽心怀,天下大事慢慢来,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干完的。
刘琚是个孝顺听话的孩子。这一点,从很小的时候一直到他当皇帝,都没有改变。这也是最让皇太后感到欣慰的地方。虽然说自己的儿子也许注定不能当一个伟大的皇帝,但只要他能够保持这份淳良,就足够了。
建章宫中的皇太后,在闲暇的时候会调教几个宫女,教授她们一些乐器和歌舞。还会亲手做些美食,带着大家一起品尝。甚至偶尔的时候,还会邀请几位夫人来宫中,召开小型的夜宴……也许,只有这些活动,才能让她的心态一直保持平和。这样的心境,一直到今天为止。
如果在每年,如这样的飘雪日子,建章宫中应该是悬挂起红色的灯笼,白雪红灯,增添许多气氛。然后,宫中侍女们会围绕着皇太后,把整座宫殿中的碳火都烧得暖暖的,大家一起快快乐乐的认真学习描红、刺绣和写字。
这些事,自然都是皇太后让她们学的。本来有些手拙和脑子笨些的还曾经有过抱怨,不知道学来会干什么。但皇太后还是耐心的一遍遍教会她们。
“你们这些孩子,将来都是要出宫的。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组成小小的家庭,如同那些市井间的人家一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女孩儿家该会的,你们都要学会。那样我才会放心。”
皇太后轻言细语,神态温和的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其实就是她一直以来的态度。并没有丝毫的做作和伪装。
宫女们的心里,自然分辨得出好坏。她们嘴里说不出什么感激的话,但每个人都把太后亲手所教的任何东西都牢牢地记在脑中,不敢忘却。
只是今天,就连她们也感受到了建章宫主人的不安之意。所有宫女、侍卫和太监们,都小心翼翼的偷偷观察着太后的神情。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这一段时间,建章宫中的气氛,其实一直以来都很欢乐。而这种欢乐的由来,却是因为一个小娃儿造成的。
当初皇帝和皇后亲临汉国公府,为自己的姐姐素汐公主贺寿。不知道是因何而起,皇帝陛下和皇后就一起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准许名叫元丰的这个小娃儿进入宫廷,有皇后
从小亲自教导宫廷礼仪和皇家教育。
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在天下普通人的眼中,并没有看作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皇帝陛下和长公主从小感情深厚,姐弟情深,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而还并没有子嗣的皇帝,喜爱这个小娃儿,似乎是理顺成章的事。大家谈论起来时,也只不过是感叹这个小家伙真会投胎而已。
他的父亲是丞相、汉国公元召,母亲是大汉长公主。亲舅舅是当今天子,外祖母就是建章宫的皇太后了。可真是从一出生就带着无以伦比的尊贵啊!
然而,皇帝的这个举动,在许多有识之士看来,却是非常的不同寻常。在从前的时候,虽然也有过贵臣家的公子入宫陪读的先例。但那种特殊的恩宠,是有条件的。他们的任务,是陪太子读书或者是陪伴有作为的皇子长大。而在当今天子还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就让这么一个刚刚呀呀学语的儿童进入宫廷,这背后所深藏的用意,不禁令人思之而震惊。
臣民们谁都知道,现在的皇后柔弱顺从,而且她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家族势力。她的一切行为,应该都是出于皇帝的授意。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交给皇后来参与抚养和教育,皇帝陛下的意图,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不过到现在为止,还并没有人敢想到太远。毕竟皇帝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光在后宫中和嫔妃们“造人”。皇室血脉,值得期待。
似乎是上天的宠儿,进入皇宫的元丰,明显有比超出同龄人的许多天赋。已经蹒跚学步的这个小家伙,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
虽然是以皇后的名义,把他抱进宫来的。但在大多数时候,元丰却都是在建章宫这边。膝下略显孤独的皇太后,正因为他的到来,脸上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笑容。
不过在雪满长安的这个暮色降临时分,皇太后看着外面雪打宫灯的琼楼玉宇,她却心事重重,寝食难安。
元丰已经睡去多时。在这里得到的悉心照顾,也许比他在自己的娘亲身边得到的还要更加细心。谁都知道皇太后对自己的小外孙如同掌上明珠一般,看得比自己的眼珠子还要珍贵呢!
“皇帝……怎么还不过来?”
听到太后的自言自语。身边的贴身宫女看了看外面的雪色,正要去宫门看看时,却早已经看到转过回廊,皇帝陛下只带着他的最亲信侍卫走了过来。
“母后,让您久等了。尚书令刚才来禀报了一些政务,耽搁了些时候……。”
卫太后转过身来,她仔细看着走到自己跟前的皇帝儿子。灯火连勾,岁月从头。他竟然显得如此憔悴而疲惫。
“琚儿,你实话和母后说……出征的元召……他到底怎样了?”
已经波澜不惊多年的皇太后卫子夫,紧紧抓住皇帝儿子的手,终于问出了这个从其他渠道得来而让她心惊肉跳的消息。
这些年来的风雨,并不曾侵蚀这座宫殿的风华。就像是庭院中那两棵高大桂树一样,春华秋实,浴雪飘香。平静的守候岁月。
在长安和天下人的印象中,居住在建章宫的卫太后,显得太低调了。不要说她不能和吕太后、窦太后这样的人物相比,就是和汉王朝历史上其他的几位皇太后比起来,也似乎显得没有多少存在感。
其实,如果是了解卫太后的人就会知道,她的低调,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直以来的性格使然。这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的皇太后,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尊贵而忘掉自己的根本。从入宫开始,这么多年都保持着朴素恬静的生活方式,似乎并没有主动的去争取过什么,也没有刻意的躲避过什么。
先皇武帝在的时候,那些刀光剑影就不必说了。卫氏一族,数次危难,在残酷的权力角斗中,能够安然无恙的平稳渡过,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奇迹。
人的格局,往往会决定许多事的成败。而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宠辱不惊的心态。这种心态,也许与学识修养无关,也与身份地位无关。如果没有真正经历过那些苦难的人,永远也不会了解这其中的强大。
外表柔弱的卫太后,就有一颗强大无比的心。在不为人所知的内心深处,数十年的宫中风雨,那里早已经被击打的千疮百孔。然而她外表散发出来的温和亲柔,却使接近她的每一个人都如沐春风,为皇室赢得了良好口碑。
岁月流转,四季轮回。曾经冠绝天下的美艳容颜,也终于经受不住时光之刃的无情雕琢。美人迟暮,虽然是最令人悲伤的事,但这世间本来就没有青春永驻的仙方良药。当林花一次次谢了春红,桂树的香气又飘散在雪中的时候,眼角平添几丝细纹的卫子夫,看着被冷落已久的瑶琴素筝,她的嘴角有淡淡的苦笑。
到底有多久没有亲手抚琴,弹奏那些令人悦耳的美妙乐曲了呢?她已经不记得了。也许是三年,也许是五年……如果要确切一点儿,应该是从先皇帝崩逝以后吧。
无论怎么说,她对于先皇武帝还是有几分感情的。虽然最后他的绝情令人心寒,但在那些从前的岁月里,这位帝王给过她独一无二的恩宠。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给了她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就算是任何荣华富贵都轻如云烟,这样的恩赐,却已经足够厚重。
也许,现在大多数天下人的心里,已经对那位逝去的帝王在渐渐遗忘。但在建章宫中,他遗留下的痕迹,却似乎仍旧无处不在。起码对于皇太后卫氏来说,堆积在她心头的那座坟,很是沉重。
好在,上天待她不薄。她的儿子,最终还是继承了那个皇位。这虽然不是她极力想去要的结果,但如果因此而能够求得
岁月平稳,却是比什么都重要。
更何况,还有两位公主在。她们给建章宫带来的欢乐,足以抵消一切的暗夜悲伤。
亲眼目睹过许多宫闱之间腥风血雨的皇太后,本来对权力就没有兴趣。见得多了,更深深地明白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卫氏一族走到今天,已经算得上是富贵荣宠无极,她非常害怕,有一天也会如那些曾经权势滔天的外戚势力一样,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顾虑,卫太后从来不去过问政事。每当皇帝过来建章宫的时候,除了诉些家常,彼此之间也从来不提及一句朝堂上的事。就算是有时候看出儿子的烦恼,她也只是温和的劝慰他,让他一切放宽心怀,天下大事慢慢来,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干完的。
刘琚是个孝顺听话的孩子。这一点,从很小的时候一直到他当皇帝,都没有改变。这也是最让皇太后感到欣慰的地方。虽然说自己的儿子也许注定不能当一个伟大的皇帝,但只要他能够保持这份淳良,就足够了。
建章宫中的皇太后,在闲暇的时候会调教几个宫女,教授她们一些乐器和歌舞。还会亲手做些美食,带着大家一起品尝。甚至偶尔的时候,还会邀请几位夫人来宫中,召开小型的夜宴……也许,只有这些活动,才能让她的心态一直保持平和。这样的心境,一直到今天为止。
如果在每年,如这样的飘雪日子,建章宫中应该是悬挂起红色的灯笼,白雪红灯,增添许多气氛。然后,宫中侍女们会围绕着皇太后,把整座宫殿中的碳火都烧得暖暖的,大家一起快快乐乐的认真学习描红、刺绣和写字。
这些事,自然都是皇太后让她们学的。本来有些手拙和脑子笨些的还曾经有过抱怨,不知道学来会干什么。但皇太后还是耐心的一遍遍教会她们。
“你们这些孩子,将来都是要出宫的。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组成小小的家庭,如同那些市井间的人家一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女孩儿家该会的,你们都要学会。那样我才会放心。”
皇太后轻言细语,神态温和的像是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这其实就是她一直以来的态度。并没有丝毫的做作和伪装。
宫女们的心里,自然分辨得出好坏。她们嘴里说不出什么感激的话,但每个人都把太后亲手所教的任何东西都牢牢地记在脑中,不敢忘却。
只是今天,就连她们也感受到了建章宫主人的不安之意。所有宫女、侍卫和太监们,都小心翼翼的偷偷观察着太后的神情。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这一段时间,建章宫中的气氛,其实一直以来都很欢乐。而这种欢乐的由来,却是因为一个小娃儿造成的。
当初皇帝和皇后亲临汉国公府,为自己的姐姐素汐公主贺寿。不知道是因何而起,皇帝陛下和皇后就一起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准许名叫元丰的这个小娃儿进入宫廷,有皇后
从小亲自教导宫廷礼仪和皇家教育。
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在天下普通人的眼中,并没有看作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皇帝陛下和长公主从小感情深厚,姐弟情深,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而还并没有子嗣的皇帝,喜爱这个小娃儿,似乎是理顺成章的事。大家谈论起来时,也只不过是感叹这个小家伙真会投胎而已。
他的父亲是丞相、汉国公元召,母亲是大汉长公主。亲舅舅是当今天子,外祖母就是建章宫的皇太后了。可真是从一出生就带着无以伦比的尊贵啊!
然而,皇帝的这个举动,在许多有识之士看来,却是非常的不同寻常。在从前的时候,虽然也有过贵臣家的公子入宫陪读的先例。但那种特殊的恩宠,是有条件的。他们的任务,是陪太子读书或者是陪伴有作为的皇子长大。而在当今天子还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就让这么一个刚刚呀呀学语的儿童进入宫廷,这背后所深藏的用意,不禁令人思之而震惊。
臣民们谁都知道,现在的皇后柔弱顺从,而且她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家族势力。她的一切行为,应该都是出于皇帝的授意。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交给皇后来参与抚养和教育,皇帝陛下的意图,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不过到现在为止,还并没有人敢想到太远。毕竟皇帝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光在后宫中和嫔妃们“造人”。皇室血脉,值得期待。
似乎是上天的宠儿,进入皇宫的元丰,明显有比超出同龄人的许多天赋。已经蹒跚学步的这个小家伙,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
虽然是以皇后的名义,把他抱进宫来的。但在大多数时候,元丰却都是在建章宫这边。膝下略显孤独的皇太后,正因为他的到来,脸上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笑容。
不过在雪满长安的这个暮色降临时分,皇太后看着外面雪打宫灯的琼楼玉宇,她却心事重重,寝食难安。
元丰已经睡去多时。在这里得到的悉心照顾,也许比他在自己的娘亲身边得到的还要更加细心。谁都知道皇太后对自己的小外孙如同掌上明珠一般,看得比自己的眼珠子还要珍贵呢!
“皇帝……怎么还不过来?”
听到太后的自言自语。身边的贴身宫女看了看外面的雪色,正要去宫门看看时,却早已经看到转过回廊,皇帝陛下只带着他的最亲信侍卫走了过来。
“母后,让您久等了。尚书令刚才来禀报了一些政务,耽搁了些时候……。”
卫太后转过身来,她仔细看着走到自己跟前的皇帝儿子。灯火连勾,岁月从头。他竟然显得如此憔悴而疲惫。
“琚儿,你实话和母后说……出征的元召……他到底怎样了?”
已经波澜不惊多年的皇太后卫子夫,紧紧抓住皇帝儿子的手,终于问出了这个从其他渠道得来而让她心惊肉跳的消息。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