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89 第388章 绿了绿了
- 390 第389章 达坂城的姑娘
- 391 第390章 最近新进了一批汉式装备
- 392 第391章 武能越塔送人头
- 393 第392章 自干汉
- 394 第393章 菜鸡互啄
- 395 第394章 不可战胜
- 396 第395章 关白
- 397 第396章 殉情
- 398 第397章 藏剑
- 399 第398章 小棉袄
- 400 第399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
- 401 第400章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 402 第401章 国家大事
- 403 第402章 时代的一片雪
- 404 第403章 我的阿勒泰
- 405 第404章 匈联解体
- 406 第405章 葡萄架子倒了
- 407 第406章 终究还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 408 第407章 批评与自我批评
- 409 第408章 铜锣湾只能有一个月氏!
- 410 第409章 舐犊情深
- 411 第410章 下贱
- 412 第411章 豫章故郡
- 413 第412章 江西老表
- 414 第413章 本始五年
- 415 第414章 介子弃觚
- 416 第415章 二进宫
- 417 第416章 我做大你做小
- 418 第417章 不入虎穴
- 419 第418章 汉军不满万
- 420 第419章 逐鹿
- 421 第420章 登临
- 422 第421章 归期
- 423 第422章 父辈的旗帜
- 424 第423章 加大力度
- 425 第424章 入关,入关!
- 426 第425章 匹马入长安
- 427 第426章 与尔万户侯
- 428 第427章 三光日月星
- 429 第428章 公今阔步蹑中朝
- 430 第429章 我在东北玩泥巴
- 431 第430章 天问
- 432 第431章 大汉明月
- 433 第432章 今年下半年
- 434 第433章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 435 第434章 不负韵华
- 436 第435章 周公恐惧流言日
- 437 第436章 大司马大将军
- 438 第437章 在滔滔的长河中
- 439 第438章 在绵绵的山脉里(第七卷完)
- 440 第439章 是福不是霍
- 441 第440章 专业团队
- 442 第441章 抬棺
- 443 第442章 刘与霍共天下
- 444 第443章 高产似母猪
- 445 第444章 要多想
- 446 第445章 我把你当兄弟
- 447 第446章 七月流火
- 448 第447章 遥见飞尘入建章
- 449 第448章 鼎食诸公尽鼎烹
- 450 第449章 我有一剑(上)
- 451 第450章 我有一剑(下)
- 452 第451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
- 453 第452章 黄巾军
- 454 第453章 未央宫流血夜
- 455 第454章 故剑情深
- 456 第455章 佳人再难得
- 457 第456章 大司马
- 458 第457章 埋葬过去
- 459 第458章 霍氏孤儿
- 460 第459章 太子太傅
- 461 第460章 吾爱吾师
- 462 第461章 西园八校
- 463 第462章 提封万里积跬步
- 464 第463章 浑天
- 465 第464章 是圆不是方
- 466 第465章 阿贺
- 467 第466章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 468 第467章 昏
- 469 第468章 结大汉之欢心
- 470 第469章 攻守易形了
- 471 第470章 战忽
- 472 第471章 不教胡马度阴山
- 473 第472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474 第473章 炼金术士刘更生
- 475 第474章 基建
- 476 第475章 此子断不可留
- 477 第476章 汉匈一家
- 478 第477章 大规模杀伤性
- 479 第478章 胡无百年之运
- 480 第479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 481 第480章 持节云中
- 482 第481章 谁寄锦书来
- 483 第482章 胡无人
- 484 第483章 绝幕
- 485 第484章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 486 第485章 曲线救匈奴
- 487 第486章 再封狼居胥
- 488 第487章 骆驼礨峞垂玄熊
- 489 第488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
- 490 第489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
- 491 第490章 矛盾
- 492 第491章 铁在烧
- 493 第492章 汉家多英杰
- 494 第493章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495 第494章 洪流
- 496 第495章 旌旗十万斩阎罗
- 497 第496章 过河卒
- 498 第497章 破阵子
- 499 第498章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500 第499章 愿斩单于首!
- 501 第500章 壮士凯歌归
- 502 第501章 食尽鸟投林
- 503 第502章 二柄
- 504 第503章 郊迎
- 505 第504章 头悬北阙
- 506 第505章 骠骑
- 507 第506章 侠客行
- 508 第507章 洗足
- 509 第508章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510 第509章 天亮了(第八卷完)
- 511 第510章 五年后
- 512 第511章 南海使君今北海
- 513 第512章 汉罗
- 514 第513章 我的前半生
- 515 第514章 皇帝轮流做
- 516 第515章 但这一切值得吗?
- 517 第516章 正统
- 518 第517章 历史使命
- 519 第518章 我方刘更生请求出战
- 520 第519章 百花齐放
- 521 第520章 权变
- 522 第521章 标准答案
- 523 第522章 相互伤害啊
- 524 第523章 圣人
- 525 第524章 什么,我大秦亡了?
- 526 第525章 小心地滑
- 527 第526章 老子
- 528 第527章 等价交换
- 529 第528章 大吉大利
- 530 第529章 五星出东方
- 531 第530章 太白
- 532 第531章 萝卜
- 533 第532章 遗言
- 534 第533章 姑父
- 535 第534章 万里长征人未还
- 536 第535章 故乡
- 537 第536章 西出阳关
- 538 第537章 淘玉热
- 539 第538章 假虞灭虢
- 540 第539章 希腊人
- 541 第540章 纵横
- 542 第541章 这谁顶得住啊
- 543 第542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544 第543章 最遥远的亚历山大里亚
- 545 第544章 撒马尔罕的金桃
- 546 第545章 副王
- 547 第546章 楚主
- 548 第547章 打印
- 549 第548章 虽远必诛(第九卷完)
- 550 第549章 身毒都护府
- 551 第550章 武功爵(换回第三人称了)
- 552 第551章 金轮法王
- 553 第552章 海军马鹿
- 554 第553章 太师进京
- 555 第554章 女王
- 556 第555章 荷鲁斯之眼
- 557 第556章 不装了
- 558 第557章 胖虎
- 559 第558章 十年了,十年!
- 560 第559章 让学者和驴子走中间
- 561 第560章 埃及艳后
- 562 第561章 一个纯粹的人
- 563 第562章 交易
- 564 第563章 文明
- 565 第564章 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 566 第565章 宙斯之雷霆
- 567 第566章 为往圣继绝学
- 568 第567章 大秦摄政
- 569 第568章 凯撒
- 570 第569章 天将雄师
- 571 第570章 时代变了
- 572 第571章 还我军团!
- 573 第572章 征服者的终点
- 574 第573章 千百年后谁又会记得谁?
- 575 第574章 请君暂上麒麟阁
- 576 第575章 汉阙(大结局)
- 577 完本感言与答疑解惑
- 578 番外1:阿贺
- 579 新书,来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98章 小棉袄
第398章 小棉袄
本始三年秋,随着气候一天比一天冷,作为都护府最大的生产基地,楼兰道的庄稼也陆续成熟。
过去两年间陆续从内郡迁到这的数千汉人迁虏移民,和上万楼兰农夫一起,在孔雀河三角洲的肥沃土地上种植粟、麦。
他们大多穿着野生罗布麻纺织而成的衣物,干完活则披上一件臭烘烘的羊皮裘抵御寒冷的秋风,西域的白天往往酷热,夜晚却极其寒冷。随着人口增长,原本供过于求的罗布麻布告罄,光靠采野生麻纺织已然不够了。
布料是区分阶级最好的办法,贵族们当然不会穿平民的粗劣衣服,他们身上披着来自大汉的丝绸,手里捧着精美的漆器耳杯,以之为贵。
楼兰没有于阗、莎车的玉石矿,葡萄也不若车师那般出名,能用来交换的货物不多,除了地里的粮食外,就只有另一种楼兰道官府分发种子给贵族们种植,扬言可以用来换钱的东西了。
那是长着簇茸白色小铃的作物,不能用来吃,却是楼兰最有价值的东西,西域称之为“白叠子”,都护称之为“棉花”。此物来自葱岭以西的河中,六年前被引入鄯善。任都护赴任后,鄯善棉种已多,便扩种到了楼兰,作为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眼下正值棉花成熟之季,楼兰人收割完粮食作物后,会从这些齐腰高的作物上摘下柔软的棉球,真是累人的活,干一天腰好似要断掉,得在贵族鞭子逼迫下才能做完。
而后将这些棉铃放在篮子里,带回泥土和荆条建造的小屋中,在那儿,他们的妻女会就着白天的阳光,费力地把棉籽用手捋下来,然后把棉花放芦苇席子上拍软装筐,上交给贵人们作为赋税。
贵族再将这些棉纱转交给楼兰道长黄霸,自有官府的小吏提着秤一一称量,当场喊出重量,给予他们五铢钱。五铢钱已经取代了丝帛,成了新颖的货币,可购买各种来自汉地的奢侈品。
就这样,棉花作为媒介,在楼兰农夫、贵族、汉官手里完成了一个循环。
黄道长则在仔细检查各家棉花的质量,只自嘲道:“衣食农之本也,在内郡时地方官鼓励桑麻,可桑蚕乃是禁物,不得出玉门关。本地的麻又不足以抵御寒冬,只能鼓励制皮和此物了。”
任都护是将楼兰当成后方农业、手工业基地打造的,大筐大筐的棉花收上来后区分开来。质量好的那一批,会被送到孔雀河畔的露天工坊里。
这里有一群来自身毒的织奴,是任都护托粟特人买来的。身毒便是印度,乃是棉花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世上最早开始纺织棉布的文明。身毒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毗湿奴用阳光和棉花,为自己编制了第一件衣服。
身毒棉布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和清洗,如今早已在安息、犁靬、大秦流行,只是在汉朝的丝绸流入后,从顶级奢侈品的行列跌落,成了稍贵的消费品。
倒是在中原,此物更加稀少,珠崖郡的白叠布一直是名贵的贡品。在长安,穿一件身毒花纹的棉布衣上街,可比穿貂戴绒拉风多了。
而在任都护的设想中,楼兰的棉布,将作为当地的拳头产品,制作细布入贡长安,再冒充身毒棉布,在市场上赚取利润,如此便能让西域与南方试种棉花的南海郡一起,成为大汉推广棉花的两个源头。
但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黄霸来工坊巡视时,却见身毒织工们熟练地将棉纱捻成细细的白线,然后用一种背带式织布机织布。这是简单的工具,由两根绑着经纱的木棍组成,一根挂在树上,另一根挂在织工身上,织工用身体重量将经纱拉直,然后在经纱之间不断地来回编制纬纱,如同永不休止的舞蹈——这些面容黑褐的身毒人确实也很爱跳舞,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蹦,拦都拦不住。
他们十分卖力,可织出来的布,总是不尽人意,相较于粟特人贩来的正宗身毒棉布,楼兰棉布质量粗糙得让人害臊。
身毒织工叽叽咕咕地解释,译者禀报黄霸:“身毒织工说,这棉与身毒棉不同,身毒棉是高大的树木,而这种河中棉(非洲草棉)却是草,虽然长得快还耐旱,但棉铃小,且脱籽不易。棉丝短,故只能织出粗布。且天气干燥,织布时棉纱易断。”
“汝等织不好布就怪天气太干?”
黄霸愠怒,让人惩罚了身毒织工,看她们以后还敢不敢说谎找借口。
直到晚上回了家说及此事,黄霸的妻子笑得不行:“良人居然真不知道天气太干,确实会让布丝经纬易断么?”
黄霸愕然,他虽然起于基层,但家境富庶,从来没织过布啊!且所治的地方都是依山傍水的富饶地,也没有楼兰这般极端的气候。
“总不能将工坊移到牢兰海里织罢?就算如此,棉绒太短只能织出粗布又如何解决?”
黄霸抱怨着,任都护交给他推广棉花这个任务太难了。
也怪这该死的气候,身毒棉是更好的纺织材料,但它只适合温暖湿润的珠崖和南海郡,是无法在西域生长的,农官们曾试过,都长得蔫蔫的,直接花都不开,更无棉铃,真是一点面子不给。
不过好在收来的棉花,还有一种用途。
……
到了次日,黄霸去了另一个工坊,敦煌郡奉朝廷之命,每年夏末都会送来大量衣物,有袍、绔,还有温襦。
襦,暖也,此衣大襟、窄袖,分成内外两层,层间可以加填充物,这种葛麻质地的粗糙複襦便是最普遍的冬衣,已很接后世的棉袄。
至于填充物,富人用蚕丝质地的绵絮,多是缫丝的下脚料,这种充绒轻薄而保暖,但即便是废料也十分昂贵。
穷人则要塞芦花了,黄霸好儒术,知道一则关于孔子之徒闵子骞的故事,叫做“单衣顺母”,讲的是闵子骞受后母虐待,被迫在冬天穿用芦花填充的冬衣,几乎冻死,而后母的亲生孩子却穿丝绵填充的冬衣,芦花的御寒效果可见一斑——反正黄霸从来没穿过。
可现在,楼兰有了一种比芦花保暖更佳,在西域较绵絮更便宜的选择。
工坊中,在奴婢和汉人雇工的劳作下,洁白柔软的棉花被一点点塞进温襦里,塞实缝好后,便成了棉襦。
因为襦比较短,还有棉绔,绔管以粗麻为面料,衬里是葛布,层间填以棉花,看上去有点臃肿。
于是乎,当来奉任都护之命,来楼兰押送冬衣的文忠穿上一整套后,原本瘦瘦小小的他顿时变得臃肿起来。
但没人笑,如何在冬天御寒是让人苦恼的事,汉人一入冬,要么就躲屋子里,若是外出,有狐裘貂裘还好,羊皮裘已经不太御寒了。还有人则在身上套无数层单薄的衣服,最夸张的能裹二十层。
但对穷人而言,夏天都不一定有足够穿出门的衣物,冬天能要了很多人的命。前几年支援乌孙的战争,即便朝天提前发了冬衣,仍有许多士卒冻死冻伤,亏得俘虏了匈奴大批牛羊,杀了几万头剥皮晒干了凑合。
任都护事后十分懊恼,认为这些伤亡本可以避免,这在赴任后大力推广棉花,又请敦煌郡输送襦、绔、鞋履,在楼兰加工成保暖的新式冬衣。
文忠试穿起来走了一圈,一会就冒了汗。
“果然,穿上就热了。”
再在这棉衣棉裤外加一层羊皮裘,就算大晚上在寒冷的户外,也十分保暖。
“这个冬天,士卒们不用再挨冻了。”
文忠十分满意,楼兰去年已经送了一批冬衣,主要供应东且弥城守军,因为都护预测,一旦与匈奴开战,孤悬北庭的东且弥会陷入围困。
今年这一趟,他要从楼兰拉走五千套冬衣,渠犁也能产两千多套,基本能满足达坂城塞的汉军需求。
黄霸与之完成了交割,大批牲畜会拉着粮食和冬衣随文忠北上,黄道长也很关心前线战事。
“不知这一仗何时能打完?”
“快了。”前线有都护和夫人亲自坐镇,稳得很,文忠倒是不愁,笑道。
“匈奴单于为都护所辱,本来夏天就要撤走,如今熬到了秋末,因为攻城伤亡太大,又不敢强攻达坂城塞,只去围东且弥。东且弥城高池深,更有两架绞车连弩,常副都护与郑校尉守着,每天都用烽燧与达坂城塞通讯,无虞也。”
“倒是匈奴人,被斩了一王,折损数千人后,早已士气低落,身后畜群产的奶快不够数万人吃。再过月余,北庭也没有足够的牧草让马匹保膘,彼辈必退!”
任都护已向国内发去奏疏,现在就看大汉援军何时抵达,北庭成了拴住匈奴单于的套索,若朝中能派两三万骑来,说不定就能将后撤的单于堵个正着,毕其功于一役呢!
可就在文忠离开楼兰前,来自长安的人终于到了。
来的却是被任弘派回长安请援的冯奉世,他不但是傅介子的旧部,还与朝中张安世半引退后,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二把手韩增有交情,但这一次,冯奉世带回的却不是好消息。
“长安不会派兵到北庭堵截单于,只会让赵翁孙将军勒兵两万骑于朔方,进至受降城,威胁单于退兵解北庭之困。”
“这是为何?”文忠急了,连他都看得出来,这可是都护创造的难得战机啊。
“国中出大事了。”冯奉世想了想,还是给文忠和黄霸交了底。
“出了何事?”
“莫非是……”
文忠大惊,而黄霸也惊愕不已,还记得元霆元年朝廷支援乌孙的计划,也是被一件“大事”耽搁的。
总不会是天子忽然驾崩,或者大将军又双叒叕换皇帝了罢!
“这次不是因为人祸。”
冯奉世朝头顶指了指,也十分无奈:
“是天灾!”
过去两年间陆续从内郡迁到这的数千汉人迁虏移民,和上万楼兰农夫一起,在孔雀河三角洲的肥沃土地上种植粟、麦。
他们大多穿着野生罗布麻纺织而成的衣物,干完活则披上一件臭烘烘的羊皮裘抵御寒冷的秋风,西域的白天往往酷热,夜晚却极其寒冷。随着人口增长,原本供过于求的罗布麻布告罄,光靠采野生麻纺织已然不够了。
布料是区分阶级最好的办法,贵族们当然不会穿平民的粗劣衣服,他们身上披着来自大汉的丝绸,手里捧着精美的漆器耳杯,以之为贵。
楼兰没有于阗、莎车的玉石矿,葡萄也不若车师那般出名,能用来交换的货物不多,除了地里的粮食外,就只有另一种楼兰道官府分发种子给贵族们种植,扬言可以用来换钱的东西了。
那是长着簇茸白色小铃的作物,不能用来吃,却是楼兰最有价值的东西,西域称之为“白叠子”,都护称之为“棉花”。此物来自葱岭以西的河中,六年前被引入鄯善。任都护赴任后,鄯善棉种已多,便扩种到了楼兰,作为当地主要经济作物。
眼下正值棉花成熟之季,楼兰人收割完粮食作物后,会从这些齐腰高的作物上摘下柔软的棉球,真是累人的活,干一天腰好似要断掉,得在贵族鞭子逼迫下才能做完。
而后将这些棉铃放在篮子里,带回泥土和荆条建造的小屋中,在那儿,他们的妻女会就着白天的阳光,费力地把棉籽用手捋下来,然后把棉花放芦苇席子上拍软装筐,上交给贵人们作为赋税。
贵族再将这些棉纱转交给楼兰道长黄霸,自有官府的小吏提着秤一一称量,当场喊出重量,给予他们五铢钱。五铢钱已经取代了丝帛,成了新颖的货币,可购买各种来自汉地的奢侈品。
就这样,棉花作为媒介,在楼兰农夫、贵族、汉官手里完成了一个循环。
黄道长则在仔细检查各家棉花的质量,只自嘲道:“衣食农之本也,在内郡时地方官鼓励桑麻,可桑蚕乃是禁物,不得出玉门关。本地的麻又不足以抵御寒冬,只能鼓励制皮和此物了。”
任都护是将楼兰当成后方农业、手工业基地打造的,大筐大筐的棉花收上来后区分开来。质量好的那一批,会被送到孔雀河畔的露天工坊里。
这里有一群来自身毒的织奴,是任都护托粟特人买来的。身毒便是印度,乃是棉花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世上最早开始纺织棉布的文明。身毒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毗湿奴用阳光和棉花,为自己编制了第一件衣服。
身毒棉布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和清洗,如今早已在安息、犁靬、大秦流行,只是在汉朝的丝绸流入后,从顶级奢侈品的行列跌落,成了稍贵的消费品。
倒是在中原,此物更加稀少,珠崖郡的白叠布一直是名贵的贡品。在长安,穿一件身毒花纹的棉布衣上街,可比穿貂戴绒拉风多了。
而在任都护的设想中,楼兰的棉布,将作为当地的拳头产品,制作细布入贡长安,再冒充身毒棉布,在市场上赚取利润,如此便能让西域与南方试种棉花的南海郡一起,成为大汉推广棉花的两个源头。
但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黄霸来工坊巡视时,却见身毒织工们熟练地将棉纱捻成细细的白线,然后用一种背带式织布机织布。这是简单的工具,由两根绑着经纱的木棍组成,一根挂在树上,另一根挂在织工身上,织工用身体重量将经纱拉直,然后在经纱之间不断地来回编制纬纱,如同永不休止的舞蹈——这些面容黑褐的身毒人确实也很爱跳舞,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蹦,拦都拦不住。
他们十分卖力,可织出来的布,总是不尽人意,相较于粟特人贩来的正宗身毒棉布,楼兰棉布质量粗糙得让人害臊。
身毒织工叽叽咕咕地解释,译者禀报黄霸:“身毒织工说,这棉与身毒棉不同,身毒棉是高大的树木,而这种河中棉(非洲草棉)却是草,虽然长得快还耐旱,但棉铃小,且脱籽不易。棉丝短,故只能织出粗布。且天气干燥,织布时棉纱易断。”
“汝等织不好布就怪天气太干?”
黄霸愠怒,让人惩罚了身毒织工,看她们以后还敢不敢说谎找借口。
直到晚上回了家说及此事,黄霸的妻子笑得不行:“良人居然真不知道天气太干,确实会让布丝经纬易断么?”
黄霸愕然,他虽然起于基层,但家境富庶,从来没织过布啊!且所治的地方都是依山傍水的富饶地,也没有楼兰这般极端的气候。
“总不能将工坊移到牢兰海里织罢?就算如此,棉绒太短只能织出粗布又如何解决?”
黄霸抱怨着,任都护交给他推广棉花这个任务太难了。
也怪这该死的气候,身毒棉是更好的纺织材料,但它只适合温暖湿润的珠崖和南海郡,是无法在西域生长的,农官们曾试过,都长得蔫蔫的,直接花都不开,更无棉铃,真是一点面子不给。
不过好在收来的棉花,还有一种用途。
……
到了次日,黄霸去了另一个工坊,敦煌郡奉朝廷之命,每年夏末都会送来大量衣物,有袍、绔,还有温襦。
襦,暖也,此衣大襟、窄袖,分成内外两层,层间可以加填充物,这种葛麻质地的粗糙複襦便是最普遍的冬衣,已很接后世的棉袄。
至于填充物,富人用蚕丝质地的绵絮,多是缫丝的下脚料,这种充绒轻薄而保暖,但即便是废料也十分昂贵。
穷人则要塞芦花了,黄霸好儒术,知道一则关于孔子之徒闵子骞的故事,叫做“单衣顺母”,讲的是闵子骞受后母虐待,被迫在冬天穿用芦花填充的冬衣,几乎冻死,而后母的亲生孩子却穿丝绵填充的冬衣,芦花的御寒效果可见一斑——反正黄霸从来没穿过。
可现在,楼兰有了一种比芦花保暖更佳,在西域较绵絮更便宜的选择。
工坊中,在奴婢和汉人雇工的劳作下,洁白柔软的棉花被一点点塞进温襦里,塞实缝好后,便成了棉襦。
因为襦比较短,还有棉绔,绔管以粗麻为面料,衬里是葛布,层间填以棉花,看上去有点臃肿。
于是乎,当来奉任都护之命,来楼兰押送冬衣的文忠穿上一整套后,原本瘦瘦小小的他顿时变得臃肿起来。
但没人笑,如何在冬天御寒是让人苦恼的事,汉人一入冬,要么就躲屋子里,若是外出,有狐裘貂裘还好,羊皮裘已经不太御寒了。还有人则在身上套无数层单薄的衣服,最夸张的能裹二十层。
但对穷人而言,夏天都不一定有足够穿出门的衣物,冬天能要了很多人的命。前几年支援乌孙的战争,即便朝天提前发了冬衣,仍有许多士卒冻死冻伤,亏得俘虏了匈奴大批牛羊,杀了几万头剥皮晒干了凑合。
任都护事后十分懊恼,认为这些伤亡本可以避免,这在赴任后大力推广棉花,又请敦煌郡输送襦、绔、鞋履,在楼兰加工成保暖的新式冬衣。
文忠试穿起来走了一圈,一会就冒了汗。
“果然,穿上就热了。”
再在这棉衣棉裤外加一层羊皮裘,就算大晚上在寒冷的户外,也十分保暖。
“这个冬天,士卒们不用再挨冻了。”
文忠十分满意,楼兰去年已经送了一批冬衣,主要供应东且弥城守军,因为都护预测,一旦与匈奴开战,孤悬北庭的东且弥会陷入围困。
今年这一趟,他要从楼兰拉走五千套冬衣,渠犁也能产两千多套,基本能满足达坂城塞的汉军需求。
黄霸与之完成了交割,大批牲畜会拉着粮食和冬衣随文忠北上,黄道长也很关心前线战事。
“不知这一仗何时能打完?”
“快了。”前线有都护和夫人亲自坐镇,稳得很,文忠倒是不愁,笑道。
“匈奴单于为都护所辱,本来夏天就要撤走,如今熬到了秋末,因为攻城伤亡太大,又不敢强攻达坂城塞,只去围东且弥。东且弥城高池深,更有两架绞车连弩,常副都护与郑校尉守着,每天都用烽燧与达坂城塞通讯,无虞也。”
“倒是匈奴人,被斩了一王,折损数千人后,早已士气低落,身后畜群产的奶快不够数万人吃。再过月余,北庭也没有足够的牧草让马匹保膘,彼辈必退!”
任都护已向国内发去奏疏,现在就看大汉援军何时抵达,北庭成了拴住匈奴单于的套索,若朝中能派两三万骑来,说不定就能将后撤的单于堵个正着,毕其功于一役呢!
可就在文忠离开楼兰前,来自长安的人终于到了。
来的却是被任弘派回长安请援的冯奉世,他不但是傅介子的旧部,还与朝中张安世半引退后,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二把手韩增有交情,但这一次,冯奉世带回的却不是好消息。
“长安不会派兵到北庭堵截单于,只会让赵翁孙将军勒兵两万骑于朔方,进至受降城,威胁单于退兵解北庭之困。”
“这是为何?”文忠急了,连他都看得出来,这可是都护创造的难得战机啊。
“国中出大事了。”冯奉世想了想,还是给文忠和黄霸交了底。
“出了何事?”
“莫非是……”
文忠大惊,而黄霸也惊愕不已,还记得元霆元年朝廷支援乌孙的计划,也是被一件“大事”耽搁的。
总不会是天子忽然驾崩,或者大将军又双叒叕换皇帝了罢!
“这次不是因为人祸。”
冯奉世朝头顶指了指,也十分无奈:
“是天灾!”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