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12 第511章 南海使君今北海
- 513 第512章 汉罗
- 514 第513章 我的前半生
- 515 第514章 皇帝轮流做
- 516 第515章 但这一切值得吗?
- 517 第516章 正统
- 518 第517章 历史使命
- 519 第518章 我方刘更生请求出战
- 520 第519章 百花齐放
- 521 第520章 权变
- 522 第521章 标准答案
- 523 第522章 相互伤害啊
- 524 第523章 圣人
- 525 第524章 什么,我大秦亡了?
- 526 第525章 小心地滑
- 527 第526章 老子
- 528 第527章 等价交换
- 529 第528章 大吉大利
- 530 第529章 五星出东方
- 531 第530章 太白
- 532 第531章 萝卜
- 533 第532章 遗言
- 534 第533章 姑父
- 535 第534章 万里长征人未还
- 536 第535章 故乡
- 537 第536章 西出阳关
- 538 第537章 淘玉热
- 539 第538章 假虞灭虢
- 540 第539章 希腊人
- 541 第540章 纵横
- 542 第541章 这谁顶得住啊
- 543 第542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544 第543章 最遥远的亚历山大里亚
- 545 第544章 撒马尔罕的金桃
- 546 第545章 副王
- 547 第546章 楚主
- 548 第547章 打印
- 549 第548章 虽远必诛(第九卷完)
- 550 第549章 身毒都护府
- 551 第550章 武功爵(换回第三人称了)
- 552 第551章 金轮法王
- 553 第552章 海军马鹿
- 554 第553章 太师进京
- 555 第554章 女王
- 556 第555章 荷鲁斯之眼
- 557 第556章 不装了
- 558 第557章 胖虎
- 559 第558章 十年了,十年!
- 560 第559章 让学者和驴子走中间
- 561 第560章 埃及艳后
- 562 第561章 一个纯粹的人
- 563 第562章 交易
- 564 第563章 文明
- 565 第564章 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 566 第565章 宙斯之雷霆
- 567 第566章 为往圣继绝学
- 568 第567章 大秦摄政
- 569 第568章 凯撒
- 570 第569章 天将雄师
- 571 第570章 时代变了
- 572 第571章 还我军团!
- 573 第572章 征服者的终点
- 574 第573章 千百年后谁又会记得谁?
- 575 第574章 请君暂上麒麟阁
- 576 第575章 汉阙(大结局)
- 577 完本感言与答疑解惑
- 578 番外1:阿贺
- 579 新书,来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521章 标准答案
第521章 标准答案
“《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而不扬父之恶。是故,鲁隐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让桓正乎曰不正!”
在叨叨半个时辰后,萧望之终于结束了他对皇太子所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答,再看对面,皇太子已经快晕了,估计他对选了这春秋开篇六个字后悔死了。
这段不像人话的话,大体意思就是,鲁隐公要让位给弟弟鲁桓公,非正也,邪也,若是做了,就是成先父之恶。
榖梁强调鲁隐公即位是正,而让桓就是不正。
“借古讽今啊这是。”
任弘知道,萧望之是想隐喻,根据宗法只有由汉武帝的嫡长子卫太子的子孙即位才正。
榖梁派今日的套路,作为已经在政坛混了十几年的老狐狸,才一句话就被任弘摸清了。
“他们是想打卫太子牌。”
今日之辩,榖梁无疑是有优势的,卫太子生前就更喜欢榖梁而非公羊,拜瑕丘江公为师,反倒是《公羊春秋》,却屡屡给卫太子的敌人递刀。
比如汉昭帝时,那个伪卫太子叩阙一案,京兆尹隽不疑将此人抓了起来,当别人问为何他还没搞清楚就抓人时,隽不疑依据《春秋公羊传.鲁哀公元年》之事说道:“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过去卫灵公太子蒯聩违命出奔,后来归国,卫君拒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被昭帝和霍光赞许,几乎成了对卫太子的定论。
而刘询即位后,试图尊生父史皇孙为皇考,结果被有司反对,当时上疏的人就是公羊派,引述《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加以反对。
这些小疙瘩,皇帝心里可都记着呢,萧望之只讲“元年春王正月”,而榖梁阵营里的蔡千秋、严更始等人,则在叙述中故意引述这些篇目,试图勾起天子的回忆,并力图表明,《谷梁》有利于他为自己争正统。
不过任弘以为:“榖梁今日怕是打错算盘了。”
……
对榖梁拼命将事情往卫太子身上靠,刘询确实是不以为然的。
和历史上大不相同,刘询对所谓“继位正统”,对卫太子一系到底是大宗还是小宗,已经没那么重视了。
灭匈奴这种千秋之功达成,让年轻的皇帝自信极度膨胀,上承汉武世宗之业,报高祖高后九世之仇,如此大功德,堪比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后世人会质疑周武王非嫡长子么?
昭帝无后,刘贺又被论证成淫乱,广陵王刘胥因谋逆案被宽赦后变得极其老实,宗室之内,已经无人能对刘询构成威胁了。哪怕史氏再撺掇,刘询也不会替巫蛊翻案自找麻烦。
过去的事已经翻篇,皇帝更感兴趣的,是关于未来。
那么,榖梁派能给天子提供怎样的未来前景呢?这是刘询比较关心的事,但萧望之却让他略感失望。
“亲亲之道!”
萧望之接上蔡千秋,开始做对那六个字做最后叙述,与偏向权变的公羊不同,榖梁派十分重视礼义教化,重视宗法情感,多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夫贵礼贱兵,内夏外夷之旨,明《春秋》为持世教之书。
刘询不动声色,但如今的大汉天下,显然不能光靠亲亲和隆礼就能治理。
榖梁终于说完,憋了很久的公羊派由贡禹出面,又开始老调重弹。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就是《公羊》开篇立意的大一统学说,曾是汉武帝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依据,可现在中央强大,诸侯羸弱,实在是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而在鲁隐公、鲁桓公兄弟的问题上,因为公羊与榖梁所持看法相反,认为鲁隐公应该让位于桓公。贡禹又得拼命圆,榖梁不是暗暗将鲁隐比拟成卫太子及其子孙么?那他们就得反其道行之,将鲁隐比拟成孝昭皇帝,以此证明公羊的理论依然是支持今上继位的。
“权变,这是权变。”
贡禹只能如此宽慰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公羊家能活下去,从孔子到如今,四百余年间,儒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最终吞并百家独立于世,靠的就是这权变与对时局的适应。
榖梁、公羊说罢时,石渠阁外的光线,已经从早上的偏东,变成了如今的偏西,不知不觉一整个中午过去了。
而终于轮到左传一派叙述他们的见解,却见榖梁、公羊皆是六位队员参战,一左一右坐成一排,唯独中间的左传一家,只派出了一个身材矮小的孺子,也未戴儒冠,一身锦服,独立于世。
被这群老儒乏味枯燥的叙述弄得已经快打瞌睡的皇太子刘去疾,见到刘更生要发言,这才重新打起精神来,此人不仅是西安侯高徒,刘宗正次子,还是他的伴读,时常入宫。
刘去疾学《春秋》时,那简略的经文让他兴趣寥寥,倒是刘更生讲述的“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等《左传》原文上的生动故事,让年幼的皇太子尚有一丝兴趣。
这便是以史实解经的好处了,相对于纯理论的公羊、榖梁,左传显然更加通俗易懂,任弘只要愿意,便能让此学立刻散播天下。
相较于榖梁、公羊揪着六个字长篇大论,刘更生的叙述就简略多了。
却见他朝天子、皇太子等作揖,用清朗的声音大声道:“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假摄君位,不修即位之礼,故史不书于策。”
哦豁,这下可好玩了。
榖梁认为鲁隐公不当让位于桓公,引申成卫太子儿孙得位为正。
公羊觉得鲁隐公当让位于桓公,引申为汉昭帝之位由今上来继承。
而明白人则听出来了,左传把鲁隐公之假摄君位,不修即位之礼,引申成废帝刘贺,强行解释了那两个多月难以启齿的岁月。
这场辩论着实有趣,同一个辩题,相反的理论,却能异口同声,证明刘询得位之正,简直是标准答案。
答对的打钩,可以继续往下答题,打错的打叉,直接失去考试的资格。
学术独立?百家争鸣?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
大家谁也别笑谁,都只是皇权巨人脚下可怜的小蚂蚁而已,需要你时你是官学正宗,不需要时就是异端邪说,一脚踢开。
历史上,汉朝后期,学术反客为主,引导帝国改制复古,但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太过理想主义的东西注定失败。
刘更生已经说完了,退了回来,他不喜欢这样的“辩论”,怎么说呢?
“犹如三女争夫一般,骚眉弄首,各自献媚,真令人作呕。”
处处都要考虑天子想法,考虑政治正确,虽然嘴上说着仁德,可每个字都透着功利。
他觉得,跟着夫子钻研那些格物之学更加纯粹,是真正的发于兴趣与理想。但他奉夫子之命,今日一役却必须打得漂亮。
没错,不是打赢,这是任弘看透石渠阁之会真谛后的决策,也是任侯爷如此淡定的原因——胜负不在场上。
刘更生记着任骠骑交待自己的话:“今日不需逞一时言语之胜,当然,在引经据典方面,你也不能输了场面。”
“今日胜负,关键在于向天子展示我左传一派的理念,让公羊、榖梁狗咬狗去吧,彼辈人数越多,就越讲不清楚。”
在任弘口中,公羊家藉董仲舒之名,毫无创新,乃是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旧学,可以洗洗睡了。
而榖梁抱残守缺,念念不忘的是过去的皇室恩仇,念叨着嫡长之分,亲亲尊尊,眼睛只向内看。
“唯我左传,不但要宣扬孔子与左丘明的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名至切,直至至顺之义,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还要推陈出新。”
“陛下要的王道传承,我们有!”
“陛下要的霸道开拓,我们也有!”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那只是任弘加进去的义理中,“夷夏观”的一部分。
刘更生学了五年,已经领悟了他们左传一派的真正主旨,用西安侯的话说,便是四个字。
在天子刘询选定下一个议题后,轮到刘更生时,他便将这句话大声说了出来:
“《左传》之道,继往圣之绝学,开未来之太平也!”
继往,开来!
在叨叨半个时辰后,萧望之终于结束了他对皇太子所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答,再看对面,皇太子已经快晕了,估计他对选了这春秋开篇六个字后悔死了。
这段不像人话的话,大体意思就是,鲁隐公要让位给弟弟鲁桓公,非正也,邪也,若是做了,就是成先父之恶。
榖梁强调鲁隐公即位是正,而让桓就是不正。
“借古讽今啊这是。”
任弘知道,萧望之是想隐喻,根据宗法只有由汉武帝的嫡长子卫太子的子孙即位才正。
榖梁派今日的套路,作为已经在政坛混了十几年的老狐狸,才一句话就被任弘摸清了。
“他们是想打卫太子牌。”
今日之辩,榖梁无疑是有优势的,卫太子生前就更喜欢榖梁而非公羊,拜瑕丘江公为师,反倒是《公羊春秋》,却屡屡给卫太子的敌人递刀。
比如汉昭帝时,那个伪卫太子叩阙一案,京兆尹隽不疑将此人抓了起来,当别人问为何他还没搞清楚就抓人时,隽不疑依据《春秋公羊传.鲁哀公元年》之事说道:“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过去卫灵公太子蒯聩违命出奔,后来归国,卫君拒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被昭帝和霍光赞许,几乎成了对卫太子的定论。
而刘询即位后,试图尊生父史皇孙为皇考,结果被有司反对,当时上疏的人就是公羊派,引述《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加以反对。
这些小疙瘩,皇帝心里可都记着呢,萧望之只讲“元年春王正月”,而榖梁阵营里的蔡千秋、严更始等人,则在叙述中故意引述这些篇目,试图勾起天子的回忆,并力图表明,《谷梁》有利于他为自己争正统。
不过任弘以为:“榖梁今日怕是打错算盘了。”
……
对榖梁拼命将事情往卫太子身上靠,刘询确实是不以为然的。
和历史上大不相同,刘询对所谓“继位正统”,对卫太子一系到底是大宗还是小宗,已经没那么重视了。
灭匈奴这种千秋之功达成,让年轻的皇帝自信极度膨胀,上承汉武世宗之业,报高祖高后九世之仇,如此大功德,堪比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后世人会质疑周武王非嫡长子么?
昭帝无后,刘贺又被论证成淫乱,广陵王刘胥因谋逆案被宽赦后变得极其老实,宗室之内,已经无人能对刘询构成威胁了。哪怕史氏再撺掇,刘询也不会替巫蛊翻案自找麻烦。
过去的事已经翻篇,皇帝更感兴趣的,是关于未来。
那么,榖梁派能给天子提供怎样的未来前景呢?这是刘询比较关心的事,但萧望之却让他略感失望。
“亲亲之道!”
萧望之接上蔡千秋,开始做对那六个字做最后叙述,与偏向权变的公羊不同,榖梁派十分重视礼义教化,重视宗法情感,多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夫贵礼贱兵,内夏外夷之旨,明《春秋》为持世教之书。
刘询不动声色,但如今的大汉天下,显然不能光靠亲亲和隆礼就能治理。
榖梁终于说完,憋了很久的公羊派由贡禹出面,又开始老调重弹。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就是《公羊》开篇立意的大一统学说,曾是汉武帝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依据,可现在中央强大,诸侯羸弱,实在是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而在鲁隐公、鲁桓公兄弟的问题上,因为公羊与榖梁所持看法相反,认为鲁隐公应该让位于桓公。贡禹又得拼命圆,榖梁不是暗暗将鲁隐比拟成卫太子及其子孙么?那他们就得反其道行之,将鲁隐比拟成孝昭皇帝,以此证明公羊的理论依然是支持今上继位的。
“权变,这是权变。”
贡禹只能如此宽慰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公羊家能活下去,从孔子到如今,四百余年间,儒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最终吞并百家独立于世,靠的就是这权变与对时局的适应。
榖梁、公羊说罢时,石渠阁外的光线,已经从早上的偏东,变成了如今的偏西,不知不觉一整个中午过去了。
而终于轮到左传一派叙述他们的见解,却见榖梁、公羊皆是六位队员参战,一左一右坐成一排,唯独中间的左传一家,只派出了一个身材矮小的孺子,也未戴儒冠,一身锦服,独立于世。
被这群老儒乏味枯燥的叙述弄得已经快打瞌睡的皇太子刘去疾,见到刘更生要发言,这才重新打起精神来,此人不仅是西安侯高徒,刘宗正次子,还是他的伴读,时常入宫。
刘去疾学《春秋》时,那简略的经文让他兴趣寥寥,倒是刘更生讲述的“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等《左传》原文上的生动故事,让年幼的皇太子尚有一丝兴趣。
这便是以史实解经的好处了,相对于纯理论的公羊、榖梁,左传显然更加通俗易懂,任弘只要愿意,便能让此学立刻散播天下。
相较于榖梁、公羊揪着六个字长篇大论,刘更生的叙述就简略多了。
却见他朝天子、皇太子等作揖,用清朗的声音大声道:“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假摄君位,不修即位之礼,故史不书于策。”
哦豁,这下可好玩了。
榖梁认为鲁隐公不当让位于桓公,引申成卫太子儿孙得位为正。
公羊觉得鲁隐公当让位于桓公,引申为汉昭帝之位由今上来继承。
而明白人则听出来了,左传把鲁隐公之假摄君位,不修即位之礼,引申成废帝刘贺,强行解释了那两个多月难以启齿的岁月。
这场辩论着实有趣,同一个辩题,相反的理论,却能异口同声,证明刘询得位之正,简直是标准答案。
答对的打钩,可以继续往下答题,打错的打叉,直接失去考试的资格。
学术独立?百家争鸣?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
大家谁也别笑谁,都只是皇权巨人脚下可怜的小蚂蚁而已,需要你时你是官学正宗,不需要时就是异端邪说,一脚踢开。
历史上,汉朝后期,学术反客为主,引导帝国改制复古,但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太过理想主义的东西注定失败。
刘更生已经说完了,退了回来,他不喜欢这样的“辩论”,怎么说呢?
“犹如三女争夫一般,骚眉弄首,各自献媚,真令人作呕。”
处处都要考虑天子想法,考虑政治正确,虽然嘴上说着仁德,可每个字都透着功利。
他觉得,跟着夫子钻研那些格物之学更加纯粹,是真正的发于兴趣与理想。但他奉夫子之命,今日一役却必须打得漂亮。
没错,不是打赢,这是任弘看透石渠阁之会真谛后的决策,也是任侯爷如此淡定的原因——胜负不在场上。
刘更生记着任骠骑交待自己的话:“今日不需逞一时言语之胜,当然,在引经据典方面,你也不能输了场面。”
“今日胜负,关键在于向天子展示我左传一派的理念,让公羊、榖梁狗咬狗去吧,彼辈人数越多,就越讲不清楚。”
在任弘口中,公羊家藉董仲舒之名,毫无创新,乃是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旧学,可以洗洗睡了。
而榖梁抱残守缺,念念不忘的是过去的皇室恩仇,念叨着嫡长之分,亲亲尊尊,眼睛只向内看。
“唯我左传,不但要宣扬孔子与左丘明的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名至切,直至至顺之义,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还要推陈出新。”
“陛下要的王道传承,我们有!”
“陛下要的霸道开拓,我们也有!”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那只是任弘加进去的义理中,“夷夏观”的一部分。
刘更生学了五年,已经领悟了他们左传一派的真正主旨,用西安侯的话说,便是四个字。
在天子刘询选定下一个议题后,轮到刘更生时,他便将这句话大声说了出来:
“《左传》之道,继往圣之绝学,开未来之太平也!”
继往,开来!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