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33 七百九十二、隐患+辽王出山
- 934 六百八十六、捷报
- 935 七百九十三,完颜宗弼的战术
- 936 七百九十四、海军踪迹
- 937 七百九十五、攻入辽阳
- 938 七百九十六、反击开始
- 939 七百九十七、出手了
- 940 七百九十八、兵锋所向
- 941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942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943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944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945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946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947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948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949 八百零七、谈判
- 950 六百八十七、萝1莉控
- 951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952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953 六百八十八、八月初
- 954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955 六百八十九、杨,折两家
- 956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957 六百九十、夏国的无奈
- 958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959 六百九十一、名动草原
- 960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961 六百九十二、起芳回京(上)
- 96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963 六百九十三、起芳回京(下)
- 964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965 六百九十三、交锋
- 966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967 六百九十四、心里有数
- 968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969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970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971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972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973 六百九十五、中秋后的布局
- 974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975 六百九十六、金国的困局
- 976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977 各位,这次真不是有意断更拖更
- 978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979 六百九十七、尽在“掌握”
- 980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981 六百九十八、怎么就天下归心
- 982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983 六百九十九、石墨,金国
- 984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985 七百、时光如梭
- 98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987 七百零一、不相信
- 988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989 七百零二、他是中心
- 990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991 七百零三、一切为了战争
- 992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993 七百零四、战争机器开动
- 994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995 七百零五、背后的刀
- 996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997 七百零六、红日
- 998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999 七百零七、德公的觉悟
- 1000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001 七百零八、出发!
- 1002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003 七百零九,离战争越来越近
- 1004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005 七百一十、霸州
- 10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007 七百一十一、应对
- 1008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009 七百一十二、铁浮屠、大炮
- 1010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011 七百一十三、谨慎
- 1012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013 七百一十四、机会
- 1014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015 七百一十五、固立川
- 1016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017 七百一十六、现实与梦想
- 1018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019 七百一十七、不懂的伟大情怀
- 1020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021 七百一十八、宁海堡
- 1022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023 七百一十九、李星洲的机会!
- 1024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025 七百二十、乌林晃的野心
- 102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027 七百二十一、敲定战术
- 1028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029 七百二十二,西线捷报
- 1030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031 七百二十三、鞑靼马
- 1032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033 七百二十四、准备诈骗
- 1034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035 七百二十五、大炮显威(上)
- 1036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037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038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039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040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041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042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043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 1044 二百七十六、大炮显威(下)
- 1045 七百七十七、(777......)艰难
- 1046 七百七十八、刘季的战术
- 1047 七百七十九、炮击开始
- 1048 七百八十、决定胜负的时刻
- 1049 七百八十一、意志的比拼
- 1050 七百八十二、难熬的夜
- 1051 七百八十三、悲壮
- 1052 七百八十四、恐惧蔓延(上)
- 1053 七百八十五、恐惧蔓延(中)
- 1054 七百八十六、恐惧蔓延(下)
- 1055 七百八十七、北进的道路
- 1056 七百八十八、谋事在人
- 1057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 1058 七百九十、宁远
- 1059 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统
- 1060 七百九十二、隐患+辽王出山
- 1061 七百九十三,完颜宗弼的战术
- 1062 七百九十四、海军踪迹
- 1063 七百九十五、攻入辽阳
- 1064 七百九十六、反击开始
- 1065 七百九十七、出手了
- 1066 七百九十八、兵锋所向
- 1067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1068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1069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1070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1071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1072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1073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1074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1075 八百零七、谈判
- 1076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1077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1078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1079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1080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1081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108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1083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1084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1085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1086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1087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1088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1089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1090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1091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1092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1093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1094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1095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109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1097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1098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1099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1100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1101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1102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1103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104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105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1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107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108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109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110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111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112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113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114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115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11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117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118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119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120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121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122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123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124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125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126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127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128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完颜宗弼这一个多月来忙得焦头烂额,其实从第一次与景军交锋之后他就明白景军不可战胜。
他们的火枪还有大炮太过厉害,此前他曾想凭借自己经验和战术可以扭转战局,直到他在战场上真正见识到景军的厉害。
最要命的是,对方的主帅不是等闲之辈。
他在曾尝试过比较可行的破局办法,就是利用不计牺牲的攻击在狭长原野上将景军大部吸引到东侧,然后以精锐的铁浮屠冲击薄弱西侧直取后方帅旗。
主帅危险或逃跑,前方的战就没法打了。
这种战术他们在对付辽军时曾多次使用,他们人数上远远少于辽国,完颜宗弼跟随皇兄起兵时,最初只有三千多人,而辽国上下号称带甲百万有些夸张,但全国上下的兵力加起来五十万绝对是有的。
后来他们不断壮大,但在决定命运的几场大战中也只有数万人,对面的辽军依旧是他们的十几倍。
最终取得胜利就是用牵制敌人,然后精锐的铁骑直取要害的战术。
这招对付辽人屡立奇功,辽军人数众多,战场宽度太大,指挥起来十分困难,最简单的例子,十万大军如果摆开阵势,左翼右翼之间的距离可能有几十上百里,来回传令的士兵都要跑许久。
指挥调度在大层面上十分困难且迟缓,如果军纪还比较涣散,那更是主帅号令下去,说不定半天才有动作。
这就非常考验主帅的经验和对战局的预判,一个判断错误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难以挽回的败局。
可偏偏李星洲非常沉得住气,就像看穿了他的打算一般,不动如山,任凭东线战事激烈,西线没有一兵一卒增援,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当时完颜宗弼便知自己遇到对手了!
一个强大的对手,有不动如山的心境,能忍耐,能看清局势,是大将之才。
不过几天之后,完颜宗弼对李星洲的评价又翻了一番,正当他明白正面不可与景军抗衡,准备拖延据守以待冬***迫景军自己退兵时,辽东传来噩耗。
数千景军跨海登陆南部,随后攻下辽阳及南方沿海诸州,因为那些地方防守空虚,守军都被调到西面前线了!
原来那才是李星洲杀手锏!这手声东击西连他也大吃一惊!下的好大一盘棋。
即便明白宁远和锦州的重要,他也不得不首先去救辽阳,辽阳有太多皇亲贵胄,连他们完颜家也有许多长辈还住在辽阳,没去新都上京。
对女真人更是,辽东是他们发家之地,辽阳就是龙兴之本,如果连辽阳都丢了,皇族就彻底没了威信。
想到景军跨海而来,人必定不多,必须以雷霆手段将他们击溃,不然两面受敌会有大麻烦。
完颜宗弼当场决断,直接率主力东进,放弃与李星洲对峙。
.......
其实完颜宗弼太高看李星洲一些,比如他的战术,并不是因为李星洲不动如山能看清局势,而是他用望远镜看出来西侧山坡可疑。
人的视距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望远镜李星洲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可疑之处,十几里外的地方,肉眼怎么看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距离只要西侧军队往东面支援了,几十里宽的战线上,还真一时半会儿调不回来。
如果不是李星洲用望远镜发现远处的疑点,说不定他真会让西线的士兵往东增援,完颜宗弼便有了机会,不过世上没有如果。
李星洲看见了,完颜宗弼唯一反击的希望也就破灭了。
........
八月中旬之后,中兴府已经摇摇欲坠,随时可以破城,李星洲却反而不急,甚至有些想媳妇了,诗语还有阿娇的孩子该满月了,又想一个傲娇又有能力,一个娇俏可人,还有喜欢粘着他英姿飒爽的何芊,他甚至都迫不及待想回家了。
越这么想,就越觉得金国皇帝完颜离太可恶了,火气就大起来,狗日的完颜离直接投降了,劳资会在这不能回家?
果然都是完颜离的错!
城中好几次派人出来请求投降都被李星洲拒绝了,劳资还没打够呢,不许投!最重要的是要让上京的那伙人瑟瑟发抖,在恐惧中煎熬,他们越怕,之后谈判对自己越有利。
他准备等辽东战局明朗之后就和金国人谈判。
而另外一边,北面的战报也来了,刘季率领的八营黑衣骑兵,直接越过中兴府,惠州,向北在上京周边袭扰。
一路袭击许多金军岗哨,袭击周边牧场,还与戍卫京都的金国齐王交手,齐王带领的是禁卫军,不过显然不是黑衣骑兵的对手。
配备火枪,手雷和马刀的黑衣骑兵最擅长游击作战,偏偏上京附近又多草原,刘季七天之内打了三次袭击,齐王损失惨重,被迫往北撤。
刘季的骑兵一直追杀到上京城外,把恐惧也散播到了敌国都城。
李星洲发现刘季这个人确实喜欢用这种需要胆大变通的非常规新战术,而且能用的很好,攻打宁海堡时是这样,如今也是,这大概跟他悲惨前半生有关,没了牵挂,胆子就大了。
........
战报从前线到上京只要一两天,因为距离很近,可要到开元那就难了,因为打得太远,少说也要二十天以上,稍微耽搁说不定就一月以上。
所以当恐惧笼罩在金人头上时,开元的消息还停留在大军攻破山海关,包围宁远的节骨眼上。
朝中有了激烈的反应。
相府后院,德公独自思忖,空气中有了些许寒意,正午还好,早晚已经冷得令人发颤了。
自从阿娇和诗语生产之后,王府的气氛又变了,往王府走的人更多起来。
毕竟在这个年代,后继有人是君主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这次皇太孙的正妃王氏生的是个女孩,反而侧妃生的是男孩,这让德公心里也稍有些危机感。
好在羽氏非常会做人,不仅没占着母凭子贵提出什么僭越身份的要求,还在德公面前不经意提过可以与阿娇同住一院,两家孩子互相认娘,以后都是一家人也不用分彼此。
德公是老狐狸了,当然明白羽氏这样做的道理,这是在为阿娇解围,毕竟身为正妃却生了女孩难免有人说闲话。
明白这样的好意,德公心里感激,也觉得这羽氏虽然出身不好,但有名门风范。如果羽氏依仗肚子里的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皇上肯定会答应,不过她没有。
这多少让德公轻松许多,他还担心阿娇嫁过去会被欺负,毕竟如今他还能说李星洲几句,以后等李星洲继位,他又告老,阿娇就无依无靠了。
而朝堂上,关于北方战事的意见开始逐渐变得统一起来,那就是撤军,拿下山海关就收手。
这个建议德公自己也是同意的。
特别是沿海一带有许多官员,朝中礼部官员都纷纷上表,认为应该见好就收,休养生息。
德公明白他们是怕了,之前他们敢阻挠星洲推行新政,现在皇太孙破山海关,大败金军,威望声望又上一个台阶,天下百姓拥戴,他们日子不会好过。
这些人是怕了,不想让皇太孙再继续立功。
而另外一些人,比如他,比如何昭,乃至皇上则是担心。
担心大军太过深入有威胁,毕竟金国不是那么好打的,即便他们这几年还没从与辽国大战中尽数恢复过来,依旧是北方霸主。
所以也不希望殿下继续深入,而是见好就收。
难得的,向来难有统一意见的朝堂,这次却都觉得该撤军了,至少要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皇上的圣旨还没有发出,不过也该快了。
如果不出所料,九月初正好,撤军的命令就会发出,等到前线大约十月前后,正好能让大军年轻撤回。
这一仗皇太孙已经打出景国威风,打出不世功勋,山海关啊,天下第一关也被拿下,此举又是足以名留青史的战功了。
.......
很快,时间到九月初二早上,空气弥漫寒意,晨雾朦胧,皇上派来的小太监召他入宫,德公马上明白,是要敲定召回大军的圣旨了。
于是也不敢耽搁,披了裘衣,在护院护送下匆匆上马车,穿过尚且安静的街巷,向着皇宫方向驶去,朦胧雾气中,街道两侧屋檐瓦舍时隐时现,宁静中也透露一丝繁华,时不时的鸡鸣狗吠,巷子深处低声细语,使得寒冷的早晨种满烟火气息。
他们的火枪还有大炮太过厉害,此前他曾想凭借自己经验和战术可以扭转战局,直到他在战场上真正见识到景军的厉害。
最要命的是,对方的主帅不是等闲之辈。
他在曾尝试过比较可行的破局办法,就是利用不计牺牲的攻击在狭长原野上将景军大部吸引到东侧,然后以精锐的铁浮屠冲击薄弱西侧直取后方帅旗。
主帅危险或逃跑,前方的战就没法打了。
这种战术他们在对付辽军时曾多次使用,他们人数上远远少于辽国,完颜宗弼跟随皇兄起兵时,最初只有三千多人,而辽国上下号称带甲百万有些夸张,但全国上下的兵力加起来五十万绝对是有的。
后来他们不断壮大,但在决定命运的几场大战中也只有数万人,对面的辽军依旧是他们的十几倍。
最终取得胜利就是用牵制敌人,然后精锐的铁骑直取要害的战术。
这招对付辽人屡立奇功,辽军人数众多,战场宽度太大,指挥起来十分困难,最简单的例子,十万大军如果摆开阵势,左翼右翼之间的距离可能有几十上百里,来回传令的士兵都要跑许久。
指挥调度在大层面上十分困难且迟缓,如果军纪还比较涣散,那更是主帅号令下去,说不定半天才有动作。
这就非常考验主帅的经验和对战局的预判,一个判断错误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难以挽回的败局。
可偏偏李星洲非常沉得住气,就像看穿了他的打算一般,不动如山,任凭东线战事激烈,西线没有一兵一卒增援,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当时完颜宗弼便知自己遇到对手了!
一个强大的对手,有不动如山的心境,能忍耐,能看清局势,是大将之才。
不过几天之后,完颜宗弼对李星洲的评价又翻了一番,正当他明白正面不可与景军抗衡,准备拖延据守以待冬***迫景军自己退兵时,辽东传来噩耗。
数千景军跨海登陆南部,随后攻下辽阳及南方沿海诸州,因为那些地方防守空虚,守军都被调到西面前线了!
原来那才是李星洲杀手锏!这手声东击西连他也大吃一惊!下的好大一盘棋。
即便明白宁远和锦州的重要,他也不得不首先去救辽阳,辽阳有太多皇亲贵胄,连他们完颜家也有许多长辈还住在辽阳,没去新都上京。
对女真人更是,辽东是他们发家之地,辽阳就是龙兴之本,如果连辽阳都丢了,皇族就彻底没了威信。
想到景军跨海而来,人必定不多,必须以雷霆手段将他们击溃,不然两面受敌会有大麻烦。
完颜宗弼当场决断,直接率主力东进,放弃与李星洲对峙。
.......
其实完颜宗弼太高看李星洲一些,比如他的战术,并不是因为李星洲不动如山能看清局势,而是他用望远镜看出来西侧山坡可疑。
人的视距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望远镜李星洲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可疑之处,十几里外的地方,肉眼怎么看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距离只要西侧军队往东面支援了,几十里宽的战线上,还真一时半会儿调不回来。
如果不是李星洲用望远镜发现远处的疑点,说不定他真会让西线的士兵往东增援,完颜宗弼便有了机会,不过世上没有如果。
李星洲看见了,完颜宗弼唯一反击的希望也就破灭了。
........
八月中旬之后,中兴府已经摇摇欲坠,随时可以破城,李星洲却反而不急,甚至有些想媳妇了,诗语还有阿娇的孩子该满月了,又想一个傲娇又有能力,一个娇俏可人,还有喜欢粘着他英姿飒爽的何芊,他甚至都迫不及待想回家了。
越这么想,就越觉得金国皇帝完颜离太可恶了,火气就大起来,狗日的完颜离直接投降了,劳资会在这不能回家?
果然都是完颜离的错!
城中好几次派人出来请求投降都被李星洲拒绝了,劳资还没打够呢,不许投!最重要的是要让上京的那伙人瑟瑟发抖,在恐惧中煎熬,他们越怕,之后谈判对自己越有利。
他准备等辽东战局明朗之后就和金国人谈判。
而另外一边,北面的战报也来了,刘季率领的八营黑衣骑兵,直接越过中兴府,惠州,向北在上京周边袭扰。
一路袭击许多金军岗哨,袭击周边牧场,还与戍卫京都的金国齐王交手,齐王带领的是禁卫军,不过显然不是黑衣骑兵的对手。
配备火枪,手雷和马刀的黑衣骑兵最擅长游击作战,偏偏上京附近又多草原,刘季七天之内打了三次袭击,齐王损失惨重,被迫往北撤。
刘季的骑兵一直追杀到上京城外,把恐惧也散播到了敌国都城。
李星洲发现刘季这个人确实喜欢用这种需要胆大变通的非常规新战术,而且能用的很好,攻打宁海堡时是这样,如今也是,这大概跟他悲惨前半生有关,没了牵挂,胆子就大了。
........
战报从前线到上京只要一两天,因为距离很近,可要到开元那就难了,因为打得太远,少说也要二十天以上,稍微耽搁说不定就一月以上。
所以当恐惧笼罩在金人头上时,开元的消息还停留在大军攻破山海关,包围宁远的节骨眼上。
朝中有了激烈的反应。
相府后院,德公独自思忖,空气中有了些许寒意,正午还好,早晚已经冷得令人发颤了。
自从阿娇和诗语生产之后,王府的气氛又变了,往王府走的人更多起来。
毕竟在这个年代,后继有人是君主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这次皇太孙的正妃王氏生的是个女孩,反而侧妃生的是男孩,这让德公心里也稍有些危机感。
好在羽氏非常会做人,不仅没占着母凭子贵提出什么僭越身份的要求,还在德公面前不经意提过可以与阿娇同住一院,两家孩子互相认娘,以后都是一家人也不用分彼此。
德公是老狐狸了,当然明白羽氏这样做的道理,这是在为阿娇解围,毕竟身为正妃却生了女孩难免有人说闲话。
明白这样的好意,德公心里感激,也觉得这羽氏虽然出身不好,但有名门风范。如果羽氏依仗肚子里的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皇上肯定会答应,不过她没有。
这多少让德公轻松许多,他还担心阿娇嫁过去会被欺负,毕竟如今他还能说李星洲几句,以后等李星洲继位,他又告老,阿娇就无依无靠了。
而朝堂上,关于北方战事的意见开始逐渐变得统一起来,那就是撤军,拿下山海关就收手。
这个建议德公自己也是同意的。
特别是沿海一带有许多官员,朝中礼部官员都纷纷上表,认为应该见好就收,休养生息。
德公明白他们是怕了,之前他们敢阻挠星洲推行新政,现在皇太孙破山海关,大败金军,威望声望又上一个台阶,天下百姓拥戴,他们日子不会好过。
这些人是怕了,不想让皇太孙再继续立功。
而另外一些人,比如他,比如何昭,乃至皇上则是担心。
担心大军太过深入有威胁,毕竟金国不是那么好打的,即便他们这几年还没从与辽国大战中尽数恢复过来,依旧是北方霸主。
所以也不希望殿下继续深入,而是见好就收。
难得的,向来难有统一意见的朝堂,这次却都觉得该撤军了,至少要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皇上的圣旨还没有发出,不过也该快了。
如果不出所料,九月初正好,撤军的命令就会发出,等到前线大约十月前后,正好能让大军年轻撤回。
这一仗皇太孙已经打出景国威风,打出不世功勋,山海关啊,天下第一关也被拿下,此举又是足以名留青史的战功了。
.......
很快,时间到九月初二早上,空气弥漫寒意,晨雾朦胧,皇上派来的小太监召他入宫,德公马上明白,是要敲定召回大军的圣旨了。
于是也不敢耽搁,披了裘衣,在护院护送下匆匆上马车,穿过尚且安静的街巷,向着皇宫方向驶去,朦胧雾气中,街道两侧屋檐瓦舍时隐时现,宁静中也透露一丝繁华,时不时的鸡鸣狗吠,巷子深处低声细语,使得寒冷的早晨种满烟火气息。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