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68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969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970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971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972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973 六百九十五、中秋后的布局
- 974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975 六百九十六、金国的困局
- 976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977 各位,这次真不是有意断更拖更
- 978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979 六百九十七、尽在“掌握”
- 980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981 六百九十八、怎么就天下归心
- 982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983 六百九十九、石墨,金国
- 984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985 七百、时光如梭
- 98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987 七百零一、不相信
- 988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989 七百零二、他是中心
- 990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991 七百零三、一切为了战争
- 992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993 七百零四、战争机器开动
- 994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995 七百零五、背后的刀
- 996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997 七百零六、红日
- 998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999 七百零七、德公的觉悟
- 1000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001 七百零八、出发!
- 1002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003 七百零九,离战争越来越近
- 1004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005 七百一十、霸州
- 10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007 七百一十一、应对
- 1008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009 七百一十二、铁浮屠、大炮
- 1010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011 七百一十三、谨慎
- 1012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013 七百一十四、机会
- 1014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015 七百一十五、固立川
- 1016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017 七百一十六、现实与梦想
- 1018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019 七百一十七、不懂的伟大情怀
- 1020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021 七百一十八、宁海堡
- 1022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023 七百一十九、李星洲的机会!
- 1024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025 七百二十、乌林晃的野心
- 102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027 七百二十一、敲定战术
- 1028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029 七百二十二,西线捷报
- 1030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031 七百二十三、鞑靼马
- 1032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033 七百二十四、准备诈骗
- 1034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035 七百二十五、大炮显威(上)
- 1036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037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038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039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040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041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042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043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 1044 二百七十六、大炮显威(下)
- 1045 七百七十七、(777......)艰难
- 1046 七百七十八、刘季的战术
- 1047 七百七十九、炮击开始
- 1048 七百八十、决定胜负的时刻
- 1049 七百八十一、意志的比拼
- 1050 七百八十二、难熬的夜
- 1051 七百八十三、悲壮
- 1052 七百八十四、恐惧蔓延(上)
- 1053 七百八十五、恐惧蔓延(中)
- 1054 七百八十六、恐惧蔓延(下)
- 1055 七百八十七、北进的道路
- 1056 七百八十八、谋事在人
- 1057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 1058 七百九十、宁远
- 1059 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统
- 1060 七百九十二、隐患+辽王出山
- 1061 七百九十三,完颜宗弼的战术
- 1062 七百九十四、海军踪迹
- 1063 七百九十五、攻入辽阳
- 1064 七百九十六、反击开始
- 1065 七百九十七、出手了
- 1066 七百九十八、兵锋所向
- 1067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1068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1069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1070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1071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1072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1073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1074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1075 八百零七、谈判
- 1076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1077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1078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1079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1080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1081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108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1083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1084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1085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1086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1087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1088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1089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1090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1091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1092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1093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1094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1095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109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1097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1098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1099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1100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1101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1102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1103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104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105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1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107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108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109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110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111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112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113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114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115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11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117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118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119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120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121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122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123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124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125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126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127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128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今年过年格外热闹,内部全国上下丰收,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外部的捷报都频频传来,举国上下一平欢腾喜悦。
值此恩威施扬海外,四方臣服拜贺之际,景国国威空前之时,皇上龙颜大悦,和众多大臣商议要改年号。
确实,值此大胜之际,金国俯首,众国来朝,今年景国在天下大局上确定自己的霸主地位,很有纪念意义。
大臣们对此提议无异议,连一贯喜欢找皇太孙毛病的礼部也欣然附和,毕竟到取年号,看的就是文化底蕴,若是起得好,能得皇上欢心,又到礼部发挥的时候了。
大臣们各有看法,又到卖弄学问的时候,说起这个,大家一下子都不困了。
德公提出用“武平”为年号,意为武德充沛,天下悉平,与今年景国盛大武功相呼应。
而身为度支使的薛芳提议用“元兴”为年号,毕竟他是度支使,比起军事成就,他更在乎赋税增长,景国一年比一年富庶,他希望这种局面能持续下去。
而礼部判部事孟知叶提出“至德”,强调德行高于武功,景国能有此成就,在德,德行到了自然功德就到,景国有今日是历代帝王修德信的结果。
这话在朝堂上没有引起太大波澜,不痛不痒? 李星洲却脸一黑。
随后还陆续有人发言? 但大多都有武功和繁荣有关。大多也都引经据典在古籍中找。
如“昌隆”“显庆”“定武”“武德”等等。
他本来不准备发表意见,毕竟水平有限? 但他的位置又导致不得不发言? 众人都看着呢。
于是想了想道:“我觉得‘彰武’比较合适。”他走到最前面的案桌上,写下自己提出的两个字。
众人听了都默默思索。
章武是刘备用的第一个年号? 章者彰也,刘备希望自己武功有成? 攻伐天下? 如汉光武帝故事。
可惜的是他显然没做到,夷陵兵败身死,这个年号也只用了三年。
李星洲则是单纯觉得它与此时形势相关,不可能像他们一样引经据典说一堆大道理? 往后他还要收复河套? 收回河西走廊,收回云南,越南之地。总之战争和准备战争将会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话题。
用“彰武”二字恰如其分。
皇上让福安把所有人写下的年号小心收起来,他要再看看才做决定。
.......
出来宫殿,德公、何昭、薛芳、汤舟为等人与他同行? 路上德公对他道:“殿下不喜欢孟知叶的话。”
李星洲点头。
“那老不死的说话刻薄不讲事实,殿下的武功盖世? 他说什么德行?我看就是颠倒黑白,枉顾是非。”汤舟为愤愤不平。
随后一脸讨好笑意? “殿下啊,你的武功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震烁古今? 老臣思索良久? 已经找不到能和殿下相提并论的人了!”
李星洲笑起来,“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这胖老头真有意思,他这令人鸡皮疙瘩满地的拍马屁,居然能脸皮厚的面不改色,一番义正辞严,旁边德公和何昭早就满脸尴尬了。
“怎么会,老臣是饱读诗书的人,最懂历史,不会骗你,历史上真的没有比殿下功劳更大的人了。”汤舟为一脸认真的说。
这下李星洲忍不住了,大笑起来,“汤大人,还是你会说话,以后你多说点。”
妈的要不是读书多,说不定真被这胖老头忽悠住了。
李星洲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因为他是千年之后的人,知道数千年的历史,他如今的武功,如果在历史上排个次序,可能在前三十,要说拔尖还有很大距离。
历史上很多能人都是前期有成就,后期就膨胀,把自己活活弄死,这种人数不胜数。
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此话不假,至少最简单的一点是:见识那么多牛逼人物之后,很能摆正自己位置,不至于有功劳就飘起来。
德公忍不住咳嗽一声打断话题,“孟知叶就是个执拗言官,大可不必在意,殿下以后有的是手段去处理这些事,不必争一时口舌之利。
再说虎狼不与鼠辈争语,何必在乎那些,他就是磨破嘴皮子也伤不了你一根毫毛。”
德公这话很实在,既在安抚他的情绪,也在隐晦的告诉他,现在不要理会,登基之后孟知叶这些人想怎么收拾怎么收拾,现在和他们闹不值得。
“我明白了。”李星洲点头。
见他答应,德公也松口气。
何昭就更加直接了,边走边说:“殿下之功确实震烁古今,殿下也还年轻,长路漫漫,希望殿下心平气静,戒骄戒躁,是我们这些臣子最盼望的。
以往很多不敢想的事,有了殿下我们这些臣子也敢去想一想了,大汉时候坐拥河套,如今夏国、高丽大半之地尽收,西出玉门关经略西域,南控大理、交趾(越南)。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殿下切不可轻信这汤胖子所言骄傲自满。”说着还瞪了汤舟为一眼。
何昭说话就是直来直去,不如德公委婉,也没胖子的脸皮,汤舟为却不生气,脸皮厚得出奇,何昭吹胡子瞪眼拿他也没办法。
李星洲也不在意,明白何昭一番好意:“对了,何煦今日约我去府上饮酒,我把芊儿也带上,下午去何府。”他知会。
何昭点头,表示会欢迎他。
.......
回家之后,李星洲和秋儿月儿又去后山视察逐渐壮大的工业区。
他心里生气的其实并不是孟知叶混淆视听的言语,而是其背后说这番话的逻辑。
或者说生气这词已不准确,而是害怕!
没错,就是害怕。
孟知叶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党争的逻辑!
不顾客观事实,不做考察,不做思考,为反对而反对!你跟他就事论事,他就跟你讲道理,扯东扯西,拒绝交流。
就好像你说某个烂演员演技很差,他偏说好;你用专业分析反驳他为什么不好,他跟你说要言论自由,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没有一点就事论事,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完全偷换概念,岔开话题,拒绝交流,为反对而反对。
今天朝堂上孟知叶那群人就是这种做派,李星洲不怕反对,骂他的人多了去。
但以前百姓骂人至少是盯着某件他干的具体烂事骂的,哪怕事情是谣言也无所谓,至少人家是就事论事的。
你干了坏事,我们骂你,你干了好事,我们夸你,哪怕被忽悠,他们也是根据接收的客观信息作出判断。
可孟知叶这些人的作为是赤裸裸的只求反对,不针对任何具体事实,哪怕做得再好他们也会找刁钻角度反对,鸡蛋里挑骨头的反对,这就是屁股问题了!
这简直是天大的祸害,历史上因为这种党争而亡国的强国很多。
像北宋亡国的两大重要原因,迁都和治水,都被党争祸害。
赵匡胤说要迁都,是因为汴京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冬天北面黄河还会结冰,北方大军长驱直入,可以直到京城城下。
去洛阳又天险,可以缩减大量禁军,还安全。
他跟大臣讲道理,大臣反对,赵光义来了个“在德不在险”。
好他妈个冠冕堂皇的在“德不在险”,你跟他讲客观事实,他给你搞道德绑架。
最终北宋也亡在这“在德不在险”上,金军几次南下都是长驱直入,直捣国都汴京。
至于治水更是,黄河水患已经危及国家根基。
一帮大臣忙着打嘴炮,因为治水意见不同,不想着考察客观情况找出最好解决办法,而以意见分歧为中心各个开始站队!
全然为反对而反对,对方党羽提出的意见不管对错我都反对,自己党羽提出的意见不管对错都支持。
最奇葩的是这帮吵来吵去的大臣根本不懂治水!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明白具体治水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站队,反正为反对而反对!
最终各种理由和方案奇葩到如天方夜谭,黄河越治越差,消耗大量国力还害得大量河北百姓家破人亡,数不清的人被坑死,活生生把一个强盛国家拖得疲敝不堪。
所以今天在朝堂上听到孟知叶为首的一干人等那种为反对而反对的论调,李星洲一下既感害怕,又感心惊,也下了杀心。
有一点苗头都不行!
就事论事,实践出真知,尊重客观事实是讨论事情的根本。
如果不就事论事来谈什么要尊重意见,言论自由,简直就是扯淡,完全冲着党争、站队去的,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李星洲一路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礼部那些老顽固或许冥顽不灵,可今年还有新人进入礼部,或许新人是个突破口。
不过他现在对礼部下手有忌惮,因为去年就有府中人悄悄向礼部告密,差点害了起芳。
可至今他依旧没查出到底谁告的密,这让他很难受,动作上也不能太大胆。
下午带着何芊到何府赴宴,回来之后何芊想去找阿娇他们打麻将,却被李星洲留下,干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第二天,他便找来包拯,和毛鸾,包拯此时因李星洲提携,加上自身能力不错,很得皇上信任,已是吏部判部事。毛鸾倒依旧是工部判部事。
六部中,兵部、户部因为枢密院和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的存在几乎等于被架空。
而吏部权力依旧很大,是实权部门,工部不受重视。
他请两人来,是想让他们做中间人,帮忙接触一下礼部新入职的官员。
王府可能又孟知叶、程禁等人的眼线,他不好直接出手。
包拯性子比较刚一些,见他用这样手段,有些蹙眉不绝,毛鸾马上答应了,如今讨好皇太孙的机会可不是谁都有的。
不过包拯也不是什么贞洁烈女,道德洁癖没那么大,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下来。
有他们帮忙看着,李星洲放心一些。
........
年前,王府书院里的孩子们放假了,王府一下热闹起来,固封的孙子固祈,孙女固燕;季春生家的儿子季夏明,女儿季夏鲤,季夏玉;赵四家的小儿子赵普,严昆的孙儿严立等。
这些都算自家人,还有跟他关系比较好的皇家年轻人,堂哥李誉的儿子李思,康亲王地三十五个孩子李奇,第三十六个孩子李双等。
皇家的孩子毕竟耳濡目染,懂得多一些,小小年纪便知道讨好他了。
这些孩子经过几年的学习,差不多都有自己的长处,慢慢也有了方向和出路。
季夏明所有功课平平,但从小随父亲季春生习武,有一身好武艺,又识文断字,被李星洲带在身边作为亲兵。
李双年纪轻轻长得明眸皓齿,一看就是个小美人,对李星洲很崇拜,明明年纪小,可按照辈分,李星洲要叫她小姑.......
因为数学很好,经常跟在秋儿屁股后面跑,成了秋儿的得力小助手。以李双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嫁人了,康亲王也为她安排过亲事。
不过小姑娘明显志不在此,年纪轻轻结婚然后相夫教子只会毁了她,李星洲出面压下此事,给李双自由跟着秋儿学习的环境。
李奇则是荀子的忠实粉丝,痴迷于探求荀子所说的天地间规律,慢慢对物理、化学越来越感兴趣,经常缠着李星洲问一些问题,有时把他这半吊子的水平也问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
固祈则因为耳濡目染接过他爷爷的班,开始慢慢掌管王府的酿酒厂。
季夏玉喜欢诗词歌赋,各种书籍,是个小才女,颇有名声,最崇拜阿娇,经常跑去找阿娇请教各种问题。
季夏鲤是个活泼好动的丫头,小小年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跑到后山和各种工人唠嗑,大家都很喜欢她。这样的野丫头在外面要招人非议的,在王府却没事。
赵四的儿子赵普则不似他爹那么木讷,更加聪明,能言善辩,吵架就没怕过谁,经常想去游历四方,还来求过李星洲,想跟随何煦的商队北上,去看看大千世界。
不过他是赵普唯一的儿子......于是李星洲催促赵普赶快再生一个。
严昆的孙子严立则比较平庸,各方面没什么突出的,属于那种很努力,但天赋有限的孩子。
不过王府的环境优渥,即便平庸也不至于难过。
少年时就是这样,一年一变化,看着王府学院里的孩子们不断成长,逐渐成才,心里也充满成就感,或许将来,他们中的某些人将是自己手下的中流砥柱。
李星洲这么想着,今年得春节充满希冀,有更多的意义。
值此恩威施扬海外,四方臣服拜贺之际,景国国威空前之时,皇上龙颜大悦,和众多大臣商议要改年号。
确实,值此大胜之际,金国俯首,众国来朝,今年景国在天下大局上确定自己的霸主地位,很有纪念意义。
大臣们对此提议无异议,连一贯喜欢找皇太孙毛病的礼部也欣然附和,毕竟到取年号,看的就是文化底蕴,若是起得好,能得皇上欢心,又到礼部发挥的时候了。
大臣们各有看法,又到卖弄学问的时候,说起这个,大家一下子都不困了。
德公提出用“武平”为年号,意为武德充沛,天下悉平,与今年景国盛大武功相呼应。
而身为度支使的薛芳提议用“元兴”为年号,毕竟他是度支使,比起军事成就,他更在乎赋税增长,景国一年比一年富庶,他希望这种局面能持续下去。
而礼部判部事孟知叶提出“至德”,强调德行高于武功,景国能有此成就,在德,德行到了自然功德就到,景国有今日是历代帝王修德信的结果。
这话在朝堂上没有引起太大波澜,不痛不痒? 李星洲却脸一黑。
随后还陆续有人发言? 但大多都有武功和繁荣有关。大多也都引经据典在古籍中找。
如“昌隆”“显庆”“定武”“武德”等等。
他本来不准备发表意见,毕竟水平有限? 但他的位置又导致不得不发言? 众人都看着呢。
于是想了想道:“我觉得‘彰武’比较合适。”他走到最前面的案桌上,写下自己提出的两个字。
众人听了都默默思索。
章武是刘备用的第一个年号? 章者彰也,刘备希望自己武功有成? 攻伐天下? 如汉光武帝故事。
可惜的是他显然没做到,夷陵兵败身死,这个年号也只用了三年。
李星洲则是单纯觉得它与此时形势相关,不可能像他们一样引经据典说一堆大道理? 往后他还要收复河套? 收回河西走廊,收回云南,越南之地。总之战争和准备战争将会是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话题。
用“彰武”二字恰如其分。
皇上让福安把所有人写下的年号小心收起来,他要再看看才做决定。
.......
出来宫殿,德公、何昭、薛芳、汤舟为等人与他同行? 路上德公对他道:“殿下不喜欢孟知叶的话。”
李星洲点头。
“那老不死的说话刻薄不讲事实,殿下的武功盖世? 他说什么德行?我看就是颠倒黑白,枉顾是非。”汤舟为愤愤不平。
随后一脸讨好笑意? “殿下啊,你的武功已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震烁古今? 老臣思索良久? 已经找不到能和殿下相提并论的人了!”
李星洲笑起来,“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这胖老头真有意思,他这令人鸡皮疙瘩满地的拍马屁,居然能脸皮厚的面不改色,一番义正辞严,旁边德公和何昭早就满脸尴尬了。
“怎么会,老臣是饱读诗书的人,最懂历史,不会骗你,历史上真的没有比殿下功劳更大的人了。”汤舟为一脸认真的说。
这下李星洲忍不住了,大笑起来,“汤大人,还是你会说话,以后你多说点。”
妈的要不是读书多,说不定真被这胖老头忽悠住了。
李星洲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因为他是千年之后的人,知道数千年的历史,他如今的武功,如果在历史上排个次序,可能在前三十,要说拔尖还有很大距离。
历史上很多能人都是前期有成就,后期就膨胀,把自己活活弄死,这种人数不胜数。
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此话不假,至少最简单的一点是:见识那么多牛逼人物之后,很能摆正自己位置,不至于有功劳就飘起来。
德公忍不住咳嗽一声打断话题,“孟知叶就是个执拗言官,大可不必在意,殿下以后有的是手段去处理这些事,不必争一时口舌之利。
再说虎狼不与鼠辈争语,何必在乎那些,他就是磨破嘴皮子也伤不了你一根毫毛。”
德公这话很实在,既在安抚他的情绪,也在隐晦的告诉他,现在不要理会,登基之后孟知叶这些人想怎么收拾怎么收拾,现在和他们闹不值得。
“我明白了。”李星洲点头。
见他答应,德公也松口气。
何昭就更加直接了,边走边说:“殿下之功确实震烁古今,殿下也还年轻,长路漫漫,希望殿下心平气静,戒骄戒躁,是我们这些臣子最盼望的。
以往很多不敢想的事,有了殿下我们这些臣子也敢去想一想了,大汉时候坐拥河套,如今夏国、高丽大半之地尽收,西出玉门关经略西域,南控大理、交趾(越南)。
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殿下切不可轻信这汤胖子所言骄傲自满。”说着还瞪了汤舟为一眼。
何昭说话就是直来直去,不如德公委婉,也没胖子的脸皮,汤舟为却不生气,脸皮厚得出奇,何昭吹胡子瞪眼拿他也没办法。
李星洲也不在意,明白何昭一番好意:“对了,何煦今日约我去府上饮酒,我把芊儿也带上,下午去何府。”他知会。
何昭点头,表示会欢迎他。
.......
回家之后,李星洲和秋儿月儿又去后山视察逐渐壮大的工业区。
他心里生气的其实并不是孟知叶混淆视听的言语,而是其背后说这番话的逻辑。
或者说生气这词已不准确,而是害怕!
没错,就是害怕。
孟知叶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党争的逻辑!
不顾客观事实,不做考察,不做思考,为反对而反对!你跟他就事论事,他就跟你讲道理,扯东扯西,拒绝交流。
就好像你说某个烂演员演技很差,他偏说好;你用专业分析反驳他为什么不好,他跟你说要言论自由,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没有一点就事论事,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完全偷换概念,岔开话题,拒绝交流,为反对而反对。
今天朝堂上孟知叶那群人就是这种做派,李星洲不怕反对,骂他的人多了去。
但以前百姓骂人至少是盯着某件他干的具体烂事骂的,哪怕事情是谣言也无所谓,至少人家是就事论事的。
你干了坏事,我们骂你,你干了好事,我们夸你,哪怕被忽悠,他们也是根据接收的客观信息作出判断。
可孟知叶这些人的作为是赤裸裸的只求反对,不针对任何具体事实,哪怕做得再好他们也会找刁钻角度反对,鸡蛋里挑骨头的反对,这就是屁股问题了!
这简直是天大的祸害,历史上因为这种党争而亡国的强国很多。
像北宋亡国的两大重要原因,迁都和治水,都被党争祸害。
赵匡胤说要迁都,是因为汴京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冬天北面黄河还会结冰,北方大军长驱直入,可以直到京城城下。
去洛阳又天险,可以缩减大量禁军,还安全。
他跟大臣讲道理,大臣反对,赵光义来了个“在德不在险”。
好他妈个冠冕堂皇的在“德不在险”,你跟他讲客观事实,他给你搞道德绑架。
最终北宋也亡在这“在德不在险”上,金军几次南下都是长驱直入,直捣国都汴京。
至于治水更是,黄河水患已经危及国家根基。
一帮大臣忙着打嘴炮,因为治水意见不同,不想着考察客观情况找出最好解决办法,而以意见分歧为中心各个开始站队!
全然为反对而反对,对方党羽提出的意见不管对错我都反对,自己党羽提出的意见不管对错都支持。
最奇葩的是这帮吵来吵去的大臣根本不懂治水!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明白具体治水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站队,反正为反对而反对!
最终各种理由和方案奇葩到如天方夜谭,黄河越治越差,消耗大量国力还害得大量河北百姓家破人亡,数不清的人被坑死,活生生把一个强盛国家拖得疲敝不堪。
所以今天在朝堂上听到孟知叶为首的一干人等那种为反对而反对的论调,李星洲一下既感害怕,又感心惊,也下了杀心。
有一点苗头都不行!
就事论事,实践出真知,尊重客观事实是讨论事情的根本。
如果不就事论事来谈什么要尊重意见,言论自由,简直就是扯淡,完全冲着党争、站队去的,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李星洲一路思来想去,想到一个办法,礼部那些老顽固或许冥顽不灵,可今年还有新人进入礼部,或许新人是个突破口。
不过他现在对礼部下手有忌惮,因为去年就有府中人悄悄向礼部告密,差点害了起芳。
可至今他依旧没查出到底谁告的密,这让他很难受,动作上也不能太大胆。
下午带着何芊到何府赴宴,回来之后何芊想去找阿娇他们打麻将,却被李星洲留下,干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第二天,他便找来包拯,和毛鸾,包拯此时因李星洲提携,加上自身能力不错,很得皇上信任,已是吏部判部事。毛鸾倒依旧是工部判部事。
六部中,兵部、户部因为枢密院和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的存在几乎等于被架空。
而吏部权力依旧很大,是实权部门,工部不受重视。
他请两人来,是想让他们做中间人,帮忙接触一下礼部新入职的官员。
王府可能又孟知叶、程禁等人的眼线,他不好直接出手。
包拯性子比较刚一些,见他用这样手段,有些蹙眉不绝,毛鸾马上答应了,如今讨好皇太孙的机会可不是谁都有的。
不过包拯也不是什么贞洁烈女,道德洁癖没那么大,犹豫再三还是答应下来。
有他们帮忙看着,李星洲放心一些。
........
年前,王府书院里的孩子们放假了,王府一下热闹起来,固封的孙子固祈,孙女固燕;季春生家的儿子季夏明,女儿季夏鲤,季夏玉;赵四家的小儿子赵普,严昆的孙儿严立等。
这些都算自家人,还有跟他关系比较好的皇家年轻人,堂哥李誉的儿子李思,康亲王地三十五个孩子李奇,第三十六个孩子李双等。
皇家的孩子毕竟耳濡目染,懂得多一些,小小年纪便知道讨好他了。
这些孩子经过几年的学习,差不多都有自己的长处,慢慢也有了方向和出路。
季夏明所有功课平平,但从小随父亲季春生习武,有一身好武艺,又识文断字,被李星洲带在身边作为亲兵。
李双年纪轻轻长得明眸皓齿,一看就是个小美人,对李星洲很崇拜,明明年纪小,可按照辈分,李星洲要叫她小姑.......
因为数学很好,经常跟在秋儿屁股后面跑,成了秋儿的得力小助手。以李双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嫁人了,康亲王也为她安排过亲事。
不过小姑娘明显志不在此,年纪轻轻结婚然后相夫教子只会毁了她,李星洲出面压下此事,给李双自由跟着秋儿学习的环境。
李奇则是荀子的忠实粉丝,痴迷于探求荀子所说的天地间规律,慢慢对物理、化学越来越感兴趣,经常缠着李星洲问一些问题,有时把他这半吊子的水平也问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
固祈则因为耳濡目染接过他爷爷的班,开始慢慢掌管王府的酿酒厂。
季夏玉喜欢诗词歌赋,各种书籍,是个小才女,颇有名声,最崇拜阿娇,经常跑去找阿娇请教各种问题。
季夏鲤是个活泼好动的丫头,小小年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跑到后山和各种工人唠嗑,大家都很喜欢她。这样的野丫头在外面要招人非议的,在王府却没事。
赵四的儿子赵普则不似他爹那么木讷,更加聪明,能言善辩,吵架就没怕过谁,经常想去游历四方,还来求过李星洲,想跟随何煦的商队北上,去看看大千世界。
不过他是赵普唯一的儿子......于是李星洲催促赵普赶快再生一个。
严昆的孙子严立则比较平庸,各方面没什么突出的,属于那种很努力,但天赋有限的孩子。
不过王府的环境优渥,即便平庸也不至于难过。
少年时就是这样,一年一变化,看着王府学院里的孩子们不断成长,逐渐成才,心里也充满成就感,或许将来,他们中的某些人将是自己手下的中流砥柱。
李星洲这么想着,今年得春节充满希冀,有更多的意义。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