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67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1068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1069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1070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1071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1072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1073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1074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1075 八百零七、谈判
- 1076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1077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1078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1079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1080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1081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108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1083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1084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1085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1086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1087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1088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1089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1090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1091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1092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1093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1094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1095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109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1097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1098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1099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1100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1101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1102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1103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104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105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1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107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108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109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110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111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112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113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114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115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11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117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118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119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120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121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122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123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124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125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126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127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128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月落乌啼霜满天,初秋九月,已是北方写照,再向北,据说已经开始飘雪。
周维在燕山府拜会知府魏朝仁,随后在护卫士兵带路下继续向北。
此次传旨十分特殊,皇上没有让黄门之人接管,而是派了他,一个新入翰林院的翰林学士。
一般皇上传旨都会让黄门太监去,这是为防止官员卷入权力斗争,官员为自身利益说不定在传旨时会有私心,甚至篡改内容。
而太监的权力全来源于皇上宠幸,没有根基,如果不是像汉末桓灵两帝那样昏庸,基本皇上一换身边太监也会失势,如果招惹太多十分,十分容易被清算,下场凄惨。
所以太监想活得好,只有一条,那就是死死抱住皇帝的大腿,皇上想干什么就帮着干什么,有时还要背锅。而许多大臣背后都有自己家世家族,亲朋好友,并不总和皇上利益统一,很多时候甚至是向背的。
故而传旨这种事,皇上当然更放心手下太监去做,以前也一直如此。
可这次偏偏不是,皇上让他一个新入翰林院的人来传旨。
而圣旨也是周维拟写的,翰林院的本职就是为皇上拟写圣旨,商榷措辞,毕竟皇上随便一句话就能影响整个国家,如果出现言不达意或模棱两可,表达偏差,那便影响天下大事了。
可这次皇上没用那些老人,经验丰富的翰林学士之作,而是选择他拟写的圣旨,让他亲自去传旨。
周维是从科举中第,然后地方知县,判官,知州一步步走上来的,也是寒门子弟,多亏老师提携,加之他自己也懂人情世故,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才到今天这步。
他自然明白皇上的意思,才能写出那样的圣旨,皇上也该是看出他明知圣心,又出身寒门,背后没什么人,牵扯不大,才会破例让他北上传旨。
这是皇上亲自给的差事,如果能办好,以后说不定能得圣眷,所以他既开心激动,又小心谨慎。
周维对皇太孙李星洲印象十分好,十分推崇,或者说他们这些寒门子弟对皇太孙大多都非常推崇。
原因与武将们不同,武将们崇拜皇太孙是因其赫赫战功,而他们则是因殿下所作所为。
打压沿海豪族,虽然如今局势还不明显,但殿下所作所为天下士子都看在眼里。
还有就是对待其岳父王通。
王通是王越之子,王越身为平章事,一国宰辅,作风做事都为天下人称道,在官场威望很高,但许多人对他儿子王通却不服。
此人没太多本事,却蒙父荫,处在宁江府这样一个大府知府的位置上。
只是人们爱戴明德公(王越),认同其威望,所以也没太过抵触,之后王通之女城外李星洲妻子,人们都以为这下王通更是飞黄腾达,就是头猪也怕要位列三公了。
父亲是宰相,女婿是皇太孙,简直前途无量。
结果接下来皇太孙的做法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居然在出征之前,将自己岳父从前途大好的江州知府位置上拿下来,给他安排到翰林院去了,而且无视了宰相王越的压力。
入翰林院对于普通毫无背景的官员来说是天大的幸事,可对于王通这样背景通天,前途无量的人来说就是断送他入主二府三司的可能!
从此之后,景国朝廷实际拥有实权的五大枢要之处,政事堂,枢密院,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他都没机会入主了。
而除去这二府三司,实权最大的开元府知府一般都会由皇上最信任的皇储担任,如今是何昭,待皇太孙大军回师之后,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李星洲。
此举可谓真正的令人意想不到,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唯才是举?或是王通女儿没有服侍好皇太孙?种种传言、说法在士人中间炸开了锅,各执一词,不得统一。
可无论哪种,此举都令他们这些寒门士子激动无比,虽然景国有科举,景国也出过寒门身居高位的官员,甚至入宰辅之位,但上层通道九成还是把握在大族贵胄之中。
他们这些没有背景,没有家族的寒门子弟即便中弟,想要爬上去太难。
而皇太孙之前无论是打压地方豪族,还是铁面无私的对待自己岳父,都释放出一个信号,他们与那些有背景有门路的士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公平。
虽然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每公平一分,他们都会又更多机会。
所以皇太孙李星洲在底层士人之中非常有声望,特别是这两年过来,再加上他连战连捷,平叛军,伐灭北汉(太行山叛军实力不大,甚至可以称为土匪,但朝廷为彰显功绩将他们标榜为北汉余孽,这样就可以吹成灭国的功劳),攻灭辽国,大败金军。
这五六年来所作所为,将皇太孙声望在民间推倒一个恐怖的高度,有许多地方甚至不拜土地,而拜李星洲。
周维也即紧张又激动,迫不及待想见见传说中的皇太孙。
......
可随着慢慢北上,他越发惊讶了,九月十六,他们过了山海关,周维心潮澎湃,天下第一关的雄伟让他惊呆了,虽然早有耳闻,但从未见过。
站在城头还情不自禁赋词一首。
如此雄关,历经数代中原王朝修建,景国百余年来望而兴叹,苦愤不可得,如今被皇太孙夺回,站在城头,踩着千百年来先人们留下的砖石,他甚至都有些想哭。
不过行程不能耽搁,他们继续北上,路经大小村寨,终于到了宁远重镇。
让他惊讶的是宁远城头也飘扬的是景军旗帜,他得到的情报还是送入朝中的大军在宁远对峙,没想等他到宁远,城已经被拿下了。
大喜之余,感慨皇太孙武德充沛,武曲下凡之美名真是名副其实。
在宁远休整一天,军士继续带领他北上,陆续经过众多村落城镇,起初他还紧张怕遇到金军,结果一路毫无阻碍,到达锦州时发现高高的城墙之上也是景军旗帜!
周维下巴差点掉下来,锦州啊!
他虽没到过北方,但见识还是有的,拿下锦州,那不等于完全打通辽西走廊,金军南面重镇全部丢失!
站在城下惊讶半晌,随从军士才将他带入城中,而周维整个人如做梦一般。
上个月的情报大军还在宁远,这才过去一个多月,怎么就打到锦州来了!到底是黄太孙太能打了还是金军都是豆腐做的,不经打?
周维在燕山府拜会知府魏朝仁,随后在护卫士兵带路下继续向北。
此次传旨十分特殊,皇上没有让黄门之人接管,而是派了他,一个新入翰林院的翰林学士。
一般皇上传旨都会让黄门太监去,这是为防止官员卷入权力斗争,官员为自身利益说不定在传旨时会有私心,甚至篡改内容。
而太监的权力全来源于皇上宠幸,没有根基,如果不是像汉末桓灵两帝那样昏庸,基本皇上一换身边太监也会失势,如果招惹太多十分,十分容易被清算,下场凄惨。
所以太监想活得好,只有一条,那就是死死抱住皇帝的大腿,皇上想干什么就帮着干什么,有时还要背锅。而许多大臣背后都有自己家世家族,亲朋好友,并不总和皇上利益统一,很多时候甚至是向背的。
故而传旨这种事,皇上当然更放心手下太监去做,以前也一直如此。
可这次偏偏不是,皇上让他一个新入翰林院的人来传旨。
而圣旨也是周维拟写的,翰林院的本职就是为皇上拟写圣旨,商榷措辞,毕竟皇上随便一句话就能影响整个国家,如果出现言不达意或模棱两可,表达偏差,那便影响天下大事了。
可这次皇上没用那些老人,经验丰富的翰林学士之作,而是选择他拟写的圣旨,让他亲自去传旨。
周维是从科举中第,然后地方知县,判官,知州一步步走上来的,也是寒门子弟,多亏老师提携,加之他自己也懂人情世故,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才到今天这步。
他自然明白皇上的意思,才能写出那样的圣旨,皇上也该是看出他明知圣心,又出身寒门,背后没什么人,牵扯不大,才会破例让他北上传旨。
这是皇上亲自给的差事,如果能办好,以后说不定能得圣眷,所以他既开心激动,又小心谨慎。
周维对皇太孙李星洲印象十分好,十分推崇,或者说他们这些寒门子弟对皇太孙大多都非常推崇。
原因与武将们不同,武将们崇拜皇太孙是因其赫赫战功,而他们则是因殿下所作所为。
打压沿海豪族,虽然如今局势还不明显,但殿下所作所为天下士子都看在眼里。
还有就是对待其岳父王通。
王通是王越之子,王越身为平章事,一国宰辅,作风做事都为天下人称道,在官场威望很高,但许多人对他儿子王通却不服。
此人没太多本事,却蒙父荫,处在宁江府这样一个大府知府的位置上。
只是人们爱戴明德公(王越),认同其威望,所以也没太过抵触,之后王通之女城外李星洲妻子,人们都以为这下王通更是飞黄腾达,就是头猪也怕要位列三公了。
父亲是宰相,女婿是皇太孙,简直前途无量。
结果接下来皇太孙的做法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居然在出征之前,将自己岳父从前途大好的江州知府位置上拿下来,给他安排到翰林院去了,而且无视了宰相王越的压力。
入翰林院对于普通毫无背景的官员来说是天大的幸事,可对于王通这样背景通天,前途无量的人来说就是断送他入主二府三司的可能!
从此之后,景国朝廷实际拥有实权的五大枢要之处,政事堂,枢密院,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他都没机会入主了。
而除去这二府三司,实权最大的开元府知府一般都会由皇上最信任的皇储担任,如今是何昭,待皇太孙大军回师之后,很有可能就会变成李星洲。
此举可谓真正的令人意想不到,大义灭亲?铁面无私?唯才是举?或是王通女儿没有服侍好皇太孙?种种传言、说法在士人中间炸开了锅,各执一词,不得统一。
可无论哪种,此举都令他们这些寒门士子激动无比,虽然景国有科举,景国也出过寒门身居高位的官员,甚至入宰辅之位,但上层通道九成还是把握在大族贵胄之中。
他们这些没有背景,没有家族的寒门子弟即便中弟,想要爬上去太难。
而皇太孙之前无论是打压地方豪族,还是铁面无私的对待自己岳父,都释放出一个信号,他们与那些有背景有门路的士人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公平。
虽然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每公平一分,他们都会又更多机会。
所以皇太孙李星洲在底层士人之中非常有声望,特别是这两年过来,再加上他连战连捷,平叛军,伐灭北汉(太行山叛军实力不大,甚至可以称为土匪,但朝廷为彰显功绩将他们标榜为北汉余孽,这样就可以吹成灭国的功劳),攻灭辽国,大败金军。
这五六年来所作所为,将皇太孙声望在民间推倒一个恐怖的高度,有许多地方甚至不拜土地,而拜李星洲。
周维也即紧张又激动,迫不及待想见见传说中的皇太孙。
......
可随着慢慢北上,他越发惊讶了,九月十六,他们过了山海关,周维心潮澎湃,天下第一关的雄伟让他惊呆了,虽然早有耳闻,但从未见过。
站在城头还情不自禁赋词一首。
如此雄关,历经数代中原王朝修建,景国百余年来望而兴叹,苦愤不可得,如今被皇太孙夺回,站在城头,踩着千百年来先人们留下的砖石,他甚至都有些想哭。
不过行程不能耽搁,他们继续北上,路经大小村寨,终于到了宁远重镇。
让他惊讶的是宁远城头也飘扬的是景军旗帜,他得到的情报还是送入朝中的大军在宁远对峙,没想等他到宁远,城已经被拿下了。
大喜之余,感慨皇太孙武德充沛,武曲下凡之美名真是名副其实。
在宁远休整一天,军士继续带领他北上,陆续经过众多村落城镇,起初他还紧张怕遇到金军,结果一路毫无阻碍,到达锦州时发现高高的城墙之上也是景军旗帜!
周维下巴差点掉下来,锦州啊!
他虽没到过北方,但见识还是有的,拿下锦州,那不等于完全打通辽西走廊,金军南面重镇全部丢失!
站在城下惊讶半晌,随从军士才将他带入城中,而周维整个人如做梦一般。
上个月的情报大军还在宁远,这才过去一个多月,怎么就打到锦州来了!到底是黄太孙太能打了还是金军都是豆腐做的,不经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