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31 七百二十三、鞑靼马
- 1032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033 七百二十四、准备诈骗
- 1034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035 七百二十五、大炮显威(上)
- 1036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037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038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039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040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041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042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043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 1044 二百七十六、大炮显威(下)
- 1045 七百七十七、(777......)艰难
- 1046 七百七十八、刘季的战术
- 1047 七百七十九、炮击开始
- 1048 七百八十、决定胜负的时刻
- 1049 七百八十一、意志的比拼
- 1050 七百八十二、难熬的夜
- 1051 七百八十三、悲壮
- 1052 七百八十四、恐惧蔓延(上)
- 1053 七百八十五、恐惧蔓延(中)
- 1054 七百八十六、恐惧蔓延(下)
- 1055 七百八十七、北进的道路
- 1056 七百八十八、谋事在人
- 1057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 1058 七百九十、宁远
- 1059 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统
- 1060 七百九十二、隐患+辽王出山
- 1061 七百九十三,完颜宗弼的战术
- 1062 七百九十四、海军踪迹
- 1063 七百九十五、攻入辽阳
- 1064 七百九十六、反击开始
- 1065 七百九十七、出手了
- 1066 七百九十八、兵锋所向
- 1067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1068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1069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1070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1071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1072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1073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1074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1075 八百零七、谈判
- 1076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1077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1078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1079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1080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1081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108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1083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1084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1085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1086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1087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1088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1089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1090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1091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1092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1093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1094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1095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109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1097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1098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1099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1100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1101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1102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1103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104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105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1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107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108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109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110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111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112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113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114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115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11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117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118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119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120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121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122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123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124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125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126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127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128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北方,蒙古和金国的战争已经持续好几年。
有景国提供的两千条遂发枪,金国暂时守住,但人力和兵力却被连连消耗,叫苦不迭。
金国能撑几年李星洲并不在乎,只要上京继续供应石墨矿就行。
北方有杨洪昭、固立川、谢临江,李星洲暂时放心下来。
而对东北,对朝鲜半岛李星洲越发势在必得,因为他有了新船,海上航行规则即将打破。
一旦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控制半岛局势将更加容易。
彰武五年秋,历经数年从阿拉伯地区经商回来的海商冯成被皇帝李星洲聘请,作为新军海军仓监军。
随着彰武级新船不断生产,一支庞大的海军逐渐组建。
李星洲的目的是利用内海,掌控东北和半岛。
.......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彰武中秋。
前年夏国短短一年覆灭,之后刘季在河西走廊西部玉门关外大败回鹘联军。
西北面消息很快震动河西走廊南北两个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
随后蒙古国连忙以交易往来为由送来一个女人,李星洲明白蒙古国是害怕了,但又拉不下脸说臣服,所以送个公主过来,表示改善关系。
除了西北面景军战力威慑之外,还有就是蒲察伶之事也给蒙古人很大刺激和启发,若非蒲察家生个好女儿,否则金国上京早被蒙古大军攻破。
本想找个皇家子弟和亲了事,没想到过来的人居然是阿刺海别吉,蒙古三公主!曾经李星洲想买死士费尽全力刺杀的人,如今居然自己送上门了。
那只好委屈自己了,李星洲马上改了主意,准备奉献自己,亲自会一会传说中的三公主。
不过此时也引来很大议论,因为他起初已放出风声要找一个皇族子弟迎娶这位公主,结果人快到了他变卦了,这吃相太难看了,赤裸裸的老色痞。
几个耿直的大臣比如何昭甚至为此上书。
不过他是皇上,他这么干众人也没办法。
他们不明白,在李星洲心中,阿刺海别吉可不是一般人,这个大蒙古国的监国公主,在铁木真远征时为他守国定邦的女人,他早想见一见。
心里也松了口气,这样一号人物居然这么来了中原,以后蒙古的威胁会小许多。
不过见到阿刺海别吉后却没太多惊喜,美女是美女,只是李星洲见得美女多了,蒙古美女和中原美女也没太多差别,只是有看起来可爱的高原红,以及更加圆润一些的好看下巴。
不过到如今,阿刺海别吉也有身孕,她和耶律雅里、何芊关系比较好,三人都喜欢骑马到处跑,李星洲也不管她们,虽然礼部大臣以及上书好几次,说不成体统。
金国和辽国的耶律雅里,蒲察伶都封了妃,对三公主不能厚此薄彼,而且还有秋儿和月儿呢,两个小姑娘也被他带进宫了。
可贵、淑、德、贤四妃位置以及满了,于是他就自己发明创造。
给阿刺海别吉加了元妃,至于这个元字,大概含义只有他懂,其实是蒙古人入主中原时的国号,忽必烈称是取易经中乾元之意。
月儿封为巧妃,至于秋儿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叫灵妃。
灵若用作谥号,是一个及其不好的谥号,如果帝王之中谥号带灵的身前大多都是没什么作为。
灵有荒唐胡闹之意,秋儿所作所为对于如今人来说可不是胡闹么,可她每样都能做成。
而且李星洲觉得这个字和她特别合得来。
往后两年中,秋儿成为李星洲最宠爱的妃子,时不时就找她说话,经常会把她传到寝居宫说话,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
不过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宫中许多事都是皇后管理。
魏雨白领了禁卫班直,负责宫中禁卫,贴身保护皇帝安全。
李星洲两次修改宫规,下诏放松后宫管束,主要他其实没那重的保守观念,或者说“伦理”这个词,都是宋朝之后才出现的。
.......
比起东面的稳固,西面则是一发不可收拾,大军一出,河西走廊打开,西扩的步伐根本止不住,如果不是李星洲再三给刘季写信,让他稳扎稳打,他说不定已经打通昆仑山了。
至此,整个景国四方大略已经定下。
刘季戍西北,向西开边,控制西域。
杨文广,折惟忠,戍西北,自太行山以西,直到阴山脚下的兀刺海城一线。
而太行山以东,辽西走廊,辽东之地则由于杨洪昭、固立川戍守保卫。
这便是景国边境的三大兵团。
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刘季兵团;
西北方面的杨文广、折惟忠兵团;
东北方向的杨洪昭、固立川兵团。
三大兵团加在一起共有三十万人左右,保卫整个景国北方安全。
而景国还有两大常备兵团。
一个是严申率领驻扎在京城附近的新军陆军兵团。
一个是狄至率领的新军海军舰队,常年活跃在渤海和周边内海。
所以,到彰武五年,天下基本安定,景国上下军队扩张到四十七万左右,总计五大兵团。
如此强大的武力,加上数年来灭辽、灭夏、吞金,景国兵威威服四方,无人敢动。
四海皆安,海内生平,百姓安居乐业,数年来景国越来越强大富庶,摊丁入亩的改革慢慢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百姓支持请愿下,大族豪门也明白无法和当今皇上对抗。
河南河北之地、山西关中也慢慢的推行摊丁入亩的改革,只有蜀中阻力还很大。
同时李星洲学习秦始皇,开始以开元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修缮大路,不过这次有水泥,更加方便轻松。
到彰武五年冬,皇太后不幸病逝,举国哀悼。
顿时开元上下纷纷素服以送太后,吴太后没做什么大事,但母仪天下和对李星洲这个孙子的爱却是不假。
以国葬之理送别之后,到彰武六年春,蜀中大族豪强也知道他们好日子到头了。
之所以天下之地几乎都以行改制,只有蜀中没动,就是因为皇太后,如今太后仙逝,蜀中大族再无抵抗之力,摊丁入亩的改革在蜀中也推行开。
不过因为蜀中豪族根深蒂固,李星洲再次让参林率新军陆军十营入蜀,推行改制。
当初参林为推行改制,屠灭地主全族的凶名在外,有他带大军坐镇,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有景国提供的两千条遂发枪,金国暂时守住,但人力和兵力却被连连消耗,叫苦不迭。
金国能撑几年李星洲并不在乎,只要上京继续供应石墨矿就行。
北方有杨洪昭、固立川、谢临江,李星洲暂时放心下来。
而对东北,对朝鲜半岛李星洲越发势在必得,因为他有了新船,海上航行规则即将打破。
一旦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控制半岛局势将更加容易。
彰武五年秋,历经数年从阿拉伯地区经商回来的海商冯成被皇帝李星洲聘请,作为新军海军仓监军。
随着彰武级新船不断生产,一支庞大的海军逐渐组建。
李星洲的目的是利用内海,掌控东北和半岛。
.......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彰武中秋。
前年夏国短短一年覆灭,之后刘季在河西走廊西部玉门关外大败回鹘联军。
西北面消息很快震动河西走廊南北两个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
随后蒙古国连忙以交易往来为由送来一个女人,李星洲明白蒙古国是害怕了,但又拉不下脸说臣服,所以送个公主过来,表示改善关系。
除了西北面景军战力威慑之外,还有就是蒲察伶之事也给蒙古人很大刺激和启发,若非蒲察家生个好女儿,否则金国上京早被蒙古大军攻破。
本想找个皇家子弟和亲了事,没想到过来的人居然是阿刺海别吉,蒙古三公主!曾经李星洲想买死士费尽全力刺杀的人,如今居然自己送上门了。
那只好委屈自己了,李星洲马上改了主意,准备奉献自己,亲自会一会传说中的三公主。
不过此时也引来很大议论,因为他起初已放出风声要找一个皇族子弟迎娶这位公主,结果人快到了他变卦了,这吃相太难看了,赤裸裸的老色痞。
几个耿直的大臣比如何昭甚至为此上书。
不过他是皇上,他这么干众人也没办法。
他们不明白,在李星洲心中,阿刺海别吉可不是一般人,这个大蒙古国的监国公主,在铁木真远征时为他守国定邦的女人,他早想见一见。
心里也松了口气,这样一号人物居然这么来了中原,以后蒙古的威胁会小许多。
不过见到阿刺海别吉后却没太多惊喜,美女是美女,只是李星洲见得美女多了,蒙古美女和中原美女也没太多差别,只是有看起来可爱的高原红,以及更加圆润一些的好看下巴。
不过到如今,阿刺海别吉也有身孕,她和耶律雅里、何芊关系比较好,三人都喜欢骑马到处跑,李星洲也不管她们,虽然礼部大臣以及上书好几次,说不成体统。
金国和辽国的耶律雅里,蒲察伶都封了妃,对三公主不能厚此薄彼,而且还有秋儿和月儿呢,两个小姑娘也被他带进宫了。
可贵、淑、德、贤四妃位置以及满了,于是他就自己发明创造。
给阿刺海别吉加了元妃,至于这个元字,大概含义只有他懂,其实是蒙古人入主中原时的国号,忽必烈称是取易经中乾元之意。
月儿封为巧妃,至于秋儿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叫灵妃。
灵若用作谥号,是一个及其不好的谥号,如果帝王之中谥号带灵的身前大多都是没什么作为。
灵有荒唐胡闹之意,秋儿所作所为对于如今人来说可不是胡闹么,可她每样都能做成。
而且李星洲觉得这个字和她特别合得来。
往后两年中,秋儿成为李星洲最宠爱的妃子,时不时就找她说话,经常会把她传到寝居宫说话,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
不过皇后的地位不可动摇,宫中许多事都是皇后管理。
魏雨白领了禁卫班直,负责宫中禁卫,贴身保护皇帝安全。
李星洲两次修改宫规,下诏放松后宫管束,主要他其实没那重的保守观念,或者说“伦理”这个词,都是宋朝之后才出现的。
.......
比起东面的稳固,西面则是一发不可收拾,大军一出,河西走廊打开,西扩的步伐根本止不住,如果不是李星洲再三给刘季写信,让他稳扎稳打,他说不定已经打通昆仑山了。
至此,整个景国四方大略已经定下。
刘季戍西北,向西开边,控制西域。
杨文广,折惟忠,戍西北,自太行山以西,直到阴山脚下的兀刺海城一线。
而太行山以东,辽西走廊,辽东之地则由于杨洪昭、固立川戍守保卫。
这便是景国边境的三大兵团。
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刘季兵团;
西北方面的杨文广、折惟忠兵团;
东北方向的杨洪昭、固立川兵团。
三大兵团加在一起共有三十万人左右,保卫整个景国北方安全。
而景国还有两大常备兵团。
一个是严申率领驻扎在京城附近的新军陆军兵团。
一个是狄至率领的新军海军舰队,常年活跃在渤海和周边内海。
所以,到彰武五年,天下基本安定,景国上下军队扩张到四十七万左右,总计五大兵团。
如此强大的武力,加上数年来灭辽、灭夏、吞金,景国兵威威服四方,无人敢动。
四海皆安,海内生平,百姓安居乐业,数年来景国越来越强大富庶,摊丁入亩的改革慢慢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百姓支持请愿下,大族豪门也明白无法和当今皇上对抗。
河南河北之地、山西关中也慢慢的推行摊丁入亩的改革,只有蜀中阻力还很大。
同时李星洲学习秦始皇,开始以开元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修缮大路,不过这次有水泥,更加方便轻松。
到彰武五年冬,皇太后不幸病逝,举国哀悼。
顿时开元上下纷纷素服以送太后,吴太后没做什么大事,但母仪天下和对李星洲这个孙子的爱却是不假。
以国葬之理送别之后,到彰武六年春,蜀中大族豪强也知道他们好日子到头了。
之所以天下之地几乎都以行改制,只有蜀中没动,就是因为皇太后,如今太后仙逝,蜀中大族再无抵抗之力,摊丁入亩的改革在蜀中也推行开。
不过因为蜀中豪族根深蒂固,李星洲再次让参林率新军陆军十营入蜀,推行改制。
当初参林为推行改制,屠灭地主全族的凶名在外,有他带大军坐镇,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