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48 七百八十、决定胜负的时刻
- 1049 七百八十一、意志的比拼
- 1050 七百八十二、难熬的夜
- 1051 七百八十三、悲壮
- 1052 七百八十四、恐惧蔓延(上)
- 1053 七百八十五、恐惧蔓延(中)
- 1054 七百八十六、恐惧蔓延(下)
- 1055 七百八十七、北进的道路
- 1056 七百八十八、谋事在人
- 1057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 1058 七百九十、宁远
- 1059 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统
- 1060 七百九十二、隐患+辽王出山
- 1061 七百九十三,完颜宗弼的战术
- 1062 七百九十四、海军踪迹
- 1063 七百九十五、攻入辽阳
- 1064 七百九十六、反击开始
- 1065 七百九十七、出手了
- 1066 七百九十八、兵锋所向
- 1067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1068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1069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1070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1071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1072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1073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1074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1075 八百零七、谈判
- 1076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1077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1078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1079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1080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1081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108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1083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1084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1085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1086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1087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1088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1089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1090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1091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1092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1093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1094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1095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109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1097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1098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1099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1100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1101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1102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1103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104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105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1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107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108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109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110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111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112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113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114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115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11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117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118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119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120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121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122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123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124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125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126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127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128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七百九十、宁远
七百九十、宁远
当开元城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中时,皇室内部也发生了天大的喜事,皇太孙的两位妃子相继诞下皇子,前后只隔了五天。
府中欢天喜地,朝中大臣纷纷到贺,就连皇后和皇上也难得出宫。
此事意义非凡,意味着皇家血脉的延续,这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格外重要。
皇上高兴的对皇太孙的正妃王氏和侧妃羽氏大加封赏,还亲自给两个刚刚出生的曾孙赐名。
前方捷报,新生喜悦,今年似乎是格外振奋人心的一年,欢欣喜悦弥漫在每个人心头。
.........
而在几千里外的另外一头,李星洲却倍感压力。
七月初,大军经历最初的混乱之后很快稳定下来,随后有耶律大石的情报,轻松拔出一路上金军留下大小堡垒。
路上有许多村镇,百姓听说大军要来大多数早就跑了,剩下的只有不怕死懒得跑的老弱之人。
关于如何对待这些人,李星洲这次长教训了,先问了杨洪昭的意见。
杨洪昭到:“陛下,行军途中放任士兵抢掠会扰乱大军阵型,祸乱军纪,得不偿失,除非我们攻下大城可以让士兵劫掠。”
李星洲点点头,他心中其实对这种说法是抵触的,却没有反驳。
从古至今不抢掠的部队几乎凤毛麟角,史书上会用春秋笔法去盖过那些不光彩的事,但其实就连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也写得清楚,最好的补给办法就是就地抢掠。
将领们又怎么会不懂呢,士兵拼命,国家又出不起足够能买他们命的价钱,那就只好让他们抢了,至少对自己人来说这是公平的。
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之后李星洲才明白,为何宁饿死也不抢百姓的岳家军会被百姓们那么爱戴,流芳千古,人人传颂。
因为实在是太难得了!在这样的时代居然有这样的军队。
而在边境还有更加残酷的情况,那就是缓冲区。
这个时代的边境并不像后世那么明确,拉上铁丝网,铸起国界碑。
在实际控制区中间都会有一个很宽的缓冲地带,根据地域不同而大小不同,在一些荒凉偏僻之地,缓冲地带可能宽达几十里上百里。
而生活在那些缓冲地带的百姓就惨了,双方都不承认,双方都不会手下留情,道理上来讲就是你不抢敌国就会抢,等于壮大敌人。但真实的意图谁又说得清呢?
总之年轻力壮的几乎都走了,剩下老弱病残被双方连年烧杀劫掠,时不时还会杀良冒功。
这些残酷身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是远远难以想象的。
李星洲听从杨洪昭的建议,一路严令大军不得抢掠,整肃军纪向前推进,很快就挺近到宁远城下。
金军早就严阵以待,同时大概吸取山海关溃兵的情报,大门做了加厚处理,城头只有少量哨兵。
李星洲下令大军在宁远城十里之外扎营,随后大军将宁远城团团围住。
另外派出侦查连绕过宁远探查后方金军部署情况。
宁远是重镇,但不像山海关,完全堵死北上道路,像宁远这样的要塞重镇是能绕过的,但如果贸然绕过宁远进攻更加纵深之地,很大概率陷入前后夹击的境地。
不过让大军围住宁远,少数部队绕过探查,攻打周边小城则没问题,周边许多小城直接望风而降,不久宁远就会成一座孤城。
遗憾的是,开花炮弹在山海关一战几乎消耗殆尽,不够轰塌宁远的城墙,剩下的实心弹倒是有,但无法对城内造成太多杀伤。
于是双方进入拉锯和对峙之中,其实只要时间足够,李星洲完全能拿下宁远,只要断绝宁远补给,这就是一座孤城,坚持不了太久。
一旦金军被迫出城,李星洲有九成把握击败他们。
不过时间不等人,如今已是七月,十万大军,后勤压力太大,顶多坚持到今年年底。
到那时,北方天寒地冻,运输压力更大,天气冷,热量流失加速,维持体温需要更多能量,也需要更多粮食才能养活大军。
所以他还有四个多月,时间已经不多。
不过李星洲没有太过着急,海上还有他的军队,辽东才是他最后的杀手锏。
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李星洲每日派人攻城给金国制造压力,由火枪掩护,好几次都有部队登上城头,但金人采取耶律脱乎的战法,每次都将他们杀了下来。
反复争夺的结果就是每天都有伤亡,李星洲每天在远处定定看着城头,看着将士们的伤亡,好几次他几乎下令停止攻城,最终都咬牙闭口不言。
他明白这样的伤亡是没有意义的,这样攻城不可能攻下来,可他必须这么做,让金人以为他已经不择手段,让金人把兵力尽可能往南调,一切为了最后的胜利。
每天都有人在死,人命仿佛也成了筹码,成了工具,他只能冷漠的注视着。
魏雨白杨洪昭都以为他是想速战速决,因为冬天已经不远了。
严申甚至亲自带人冲上过城头,不过最终还是被击退了,金国在城内囤驻大军死守,金军精锐都是跟着完颜乌骨乃南征北战的精锐,战斗意志坚定,战斗经验丰富,不好对付,并好对付。
山海关他们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宁远守军则有万全准备。
李星洲每天看着有士兵死去,心头都在滴血,却一言不发,仁慈是为帅者的大忌,只能盼着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能换来一个好结果。
也不知道在海上的狄至和参林如今是什么情况,他没有千里眼,隔着茫茫大海,一切都只能期盼。
有时他甚至会在晚上做噩梦,梦见狄至的舰队遇上风暴,整个舰队如飘摇落叶,滔天巨浪轻易将他们吞没........随后一身冷汗的惊醒。
艹他1娘的,太可怕!
不过这全然是有可能的,海上的事情谁都说不清,只愿他们没有那么倒霉,大海不只是权力的真空,还有可怕的不可控。
担心受怕的日子不知何时是头,宁远的攻城还在继续,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七月中旬,依旧没有狄至他们的半点消息。
府中欢天喜地,朝中大臣纷纷到贺,就连皇后和皇上也难得出宫。
此事意义非凡,意味着皇家血脉的延续,这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格外重要。
皇上高兴的对皇太孙的正妃王氏和侧妃羽氏大加封赏,还亲自给两个刚刚出生的曾孙赐名。
前方捷报,新生喜悦,今年似乎是格外振奋人心的一年,欢欣喜悦弥漫在每个人心头。
.........
而在几千里外的另外一头,李星洲却倍感压力。
七月初,大军经历最初的混乱之后很快稳定下来,随后有耶律大石的情报,轻松拔出一路上金军留下大小堡垒。
路上有许多村镇,百姓听说大军要来大多数早就跑了,剩下的只有不怕死懒得跑的老弱之人。
关于如何对待这些人,李星洲这次长教训了,先问了杨洪昭的意见。
杨洪昭到:“陛下,行军途中放任士兵抢掠会扰乱大军阵型,祸乱军纪,得不偿失,除非我们攻下大城可以让士兵劫掠。”
李星洲点点头,他心中其实对这种说法是抵触的,却没有反驳。
从古至今不抢掠的部队几乎凤毛麟角,史书上会用春秋笔法去盖过那些不光彩的事,但其实就连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也写得清楚,最好的补给办法就是就地抢掠。
将领们又怎么会不懂呢,士兵拼命,国家又出不起足够能买他们命的价钱,那就只好让他们抢了,至少对自己人来说这是公平的。
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之后李星洲才明白,为何宁饿死也不抢百姓的岳家军会被百姓们那么爱戴,流芳千古,人人传颂。
因为实在是太难得了!在这样的时代居然有这样的军队。
而在边境还有更加残酷的情况,那就是缓冲区。
这个时代的边境并不像后世那么明确,拉上铁丝网,铸起国界碑。
在实际控制区中间都会有一个很宽的缓冲地带,根据地域不同而大小不同,在一些荒凉偏僻之地,缓冲地带可能宽达几十里上百里。
而生活在那些缓冲地带的百姓就惨了,双方都不承认,双方都不会手下留情,道理上来讲就是你不抢敌国就会抢,等于壮大敌人。但真实的意图谁又说得清呢?
总之年轻力壮的几乎都走了,剩下老弱病残被双方连年烧杀劫掠,时不时还会杀良冒功。
这些残酷身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是远远难以想象的。
李星洲听从杨洪昭的建议,一路严令大军不得抢掠,整肃军纪向前推进,很快就挺近到宁远城下。
金军早就严阵以待,同时大概吸取山海关溃兵的情报,大门做了加厚处理,城头只有少量哨兵。
李星洲下令大军在宁远城十里之外扎营,随后大军将宁远城团团围住。
另外派出侦查连绕过宁远探查后方金军部署情况。
宁远是重镇,但不像山海关,完全堵死北上道路,像宁远这样的要塞重镇是能绕过的,但如果贸然绕过宁远进攻更加纵深之地,很大概率陷入前后夹击的境地。
不过让大军围住宁远,少数部队绕过探查,攻打周边小城则没问题,周边许多小城直接望风而降,不久宁远就会成一座孤城。
遗憾的是,开花炮弹在山海关一战几乎消耗殆尽,不够轰塌宁远的城墙,剩下的实心弹倒是有,但无法对城内造成太多杀伤。
于是双方进入拉锯和对峙之中,其实只要时间足够,李星洲完全能拿下宁远,只要断绝宁远补给,这就是一座孤城,坚持不了太久。
一旦金军被迫出城,李星洲有九成把握击败他们。
不过时间不等人,如今已是七月,十万大军,后勤压力太大,顶多坚持到今年年底。
到那时,北方天寒地冻,运输压力更大,天气冷,热量流失加速,维持体温需要更多能量,也需要更多粮食才能养活大军。
所以他还有四个多月,时间已经不多。
不过李星洲没有太过着急,海上还有他的军队,辽东才是他最后的杀手锏。
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李星洲每日派人攻城给金国制造压力,由火枪掩护,好几次都有部队登上城头,但金人采取耶律脱乎的战法,每次都将他们杀了下来。
反复争夺的结果就是每天都有伤亡,李星洲每天在远处定定看着城头,看着将士们的伤亡,好几次他几乎下令停止攻城,最终都咬牙闭口不言。
他明白这样的伤亡是没有意义的,这样攻城不可能攻下来,可他必须这么做,让金人以为他已经不择手段,让金人把兵力尽可能往南调,一切为了最后的胜利。
每天都有人在死,人命仿佛也成了筹码,成了工具,他只能冷漠的注视着。
魏雨白杨洪昭都以为他是想速战速决,因为冬天已经不远了。
严申甚至亲自带人冲上过城头,不过最终还是被击退了,金国在城内囤驻大军死守,金军精锐都是跟着完颜乌骨乃南征北战的精锐,战斗意志坚定,战斗经验丰富,不好对付,并好对付。
山海关他们打了个措手不及,而宁远守军则有万全准备。
李星洲每天看着有士兵死去,心头都在滴血,却一言不发,仁慈是为帅者的大忌,只能盼着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能换来一个好结果。
也不知道在海上的狄至和参林如今是什么情况,他没有千里眼,隔着茫茫大海,一切都只能期盼。
有时他甚至会在晚上做噩梦,梦见狄至的舰队遇上风暴,整个舰队如飘摇落叶,滔天巨浪轻易将他们吞没........随后一身冷汗的惊醒。
艹他1娘的,太可怕!
不过这全然是有可能的,海上的事情谁都说不清,只愿他们没有那么倒霉,大海不只是权力的真空,还有可怕的不可控。
担心受怕的日子不知何时是头,宁远的攻城还在继续,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七月中旬,依旧没有狄至他们的半点消息。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