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47 七百七十九、炮击开始
- 1048 七百八十、决定胜负的时刻
- 1049 七百八十一、意志的比拼
- 1050 七百八十二、难熬的夜
- 1051 七百八十三、悲壮
- 1052 七百八十四、恐惧蔓延(上)
- 1053 七百八十五、恐惧蔓延(中)
- 1054 七百八十六、恐惧蔓延(下)
- 1055 七百八十七、北进的道路
- 1056 七百八十八、谋事在人
- 1057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 1058 七百九十、宁远
- 1059 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统
- 1060 七百九十二、隐患+辽王出山
- 1061 七百九十三,完颜宗弼的战术
- 1062 七百九十四、海军踪迹
- 1063 七百九十五、攻入辽阳
- 1064 七百九十六、反击开始
- 1065 七百九十七、出手了
- 1066 七百九十八、兵锋所向
- 1067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1068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1069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1070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1071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1072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1073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1074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1075 八百零七、谈判
- 1076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1077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1078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1079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1080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1081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108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1083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1084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1085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1086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1087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1088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1089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1090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1091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1092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1093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1094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1095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109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1097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1098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1099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1100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1101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1102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1103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104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105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1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107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108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109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110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111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112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113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114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115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11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117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118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119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120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121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122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123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124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125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126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127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128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七月逐渐来临,楼宇耸立,五光十色的上京陷入一片欢腾之中。
消息在几日前到达,那时晨露未散,正好南门吏开门洒水避尘,几匹快马背带红旗,一路狂奔,据说差点踩死了骂骂咧咧的城门官。
好在那时大道人少,一路没人阻拦。
到了傍晚,消息就传出来了,皇太孙李星洲大军大破山海关,斩杀山海关守将,击溃金人在山海关的百营大军!
消息令许多人错愕不已,随后激动的到处奔走相告,告知亲朋好友。自然也有人事不关己,有人满腹怀疑。
等到第二天,皇宫里放出消息,开元府放出官文,之后三天解除宵禁,皇上要亲自主持庆功大典,在东华门前大街为皇太孙庆捷,消息终于落实。
一时间整个开元都沸腾了,消息很快也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
......
宫里,太监和宫女们正忙碌着打扫每一个角落,皇上难得把康亲王、皇子李昱、永明郡主,皇孙李誉等皇亲贵胄叫进宫里,说是要一家人吃顿饭。
听说前半月前皇上还小染风寒,什么都吃不下,每**着自己吃几勺清淡羹粥度日,逐渐消瘦,甚至到了不能上朝的地步。
朝中大臣都十分担忧,没想三日前皇太孙在山海关大捷的战报传来,皇上听闻之后大笑,重赏报信的之人,随后让皇后搀扶,带病击败祖宗祠堂,过两天后病就好了。
宫中人纷纷都说是祖宗大悦显灵,庇佑皇上,皇上听了这话也很高兴,随即便觉得召皇家的人进宫,一来趁此大喜拜见祖宗,二来一起吃顿饭。
席间皇上脸有红光,依旧不苟言笑,但谁都能察觉他心情很好,连说话也不那么冷冰冰了。
永明郡主坐在康亲王身边,亲王在上座,她便也坐得靠前了。
这样的家宴除了几个长辈坐在上席,小辈们可以随意坐,并不像国宴或是朝会那么严肃,尊卑次序必须分得清清楚楚,谁在哪个位置也要明明白白,不能乱了次序。
她听到皇上在问皇子和公主们近来如何,在做什么,前面的人回答得都很得体,大致就说过得很好,做一些有趣的事,年纪小些的公主大概是被宠坏了,不太懂事,鸡毛蒜皮的事也在跟皇上说,夫家的谁待她不好,什么事又不如意,全然还把自己当小孩了,自然不讨喜。
不过皇上也没生气,只是听着,一个个听他们说,看来皇上今天是真的心情好。
永明郡主则心不在焉的听着,山海关大捷了,可她没听到狄至的任何消息,听说大捷的第一时间她就找爷爷打听,还是没有消息,捷报中没提到那些。
她很失落,康亲王爷很失落,康王失落是捷报中没有狄至,那就意味着山海关大捷没他女婿的功劳,至少不是大功。
永明郡主失落是不知道狄至境况如何,他走得静悄悄的,话又少,像个木头脑袋,还对自己的侄儿李星洲有一种不要命的忠心,如果事到紧急,他绝对会替黄太孙去死也不皱一下眉头。
以前他老不合自己意,自己老是骂他,想骂他傻又不敢直言,毕竟这个世道忠就是最大的德,她一个女儿家怎么敢乱开口。
可是......可是心里总觉得老不舒服,又说不出来。
直到他不声不响走后,这些日子的牵肠挂肚,她终于明白过来,自己那是嫉妒......嫉妒他对皇太孙的忠诚,嫉妒他为皇太孙连死也不怕。
明明自己才是跟他定亲的人,自己才是他的妻子啊!
委屈,牵挂,思念.......绵软如丝,细不可见,总萦绕在她心头,牵扯着她,少女的愁绪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就在这时,隐约的他听见皇上说自己的名字,连忙打起精神来,原来皇上一个个小辈说下来,轮到自己了。
“听说永明定了亲,朕身为叔父却忙于国事,连侄女的婚姻大事也忘过问了。”
“皇兄不必这么说,我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给他找了个好夫婿。”康王嘴里一边嚼着东西一边接话,这对常人也不礼貌,何况对皇上。
不过如果是康亲王那便无视了。
皇上开口:“说不定,说来朕听听,你找的是哪个青年才俊。”
“哈哈,就是星洲手下那个头号爱将,叫狄至。”康王得意的说。
皇上想了想,随即道:“朕记得此人,出生行伍,当初救驾有功时是禁军一个小小都头,朕亲自提拔的他。
后来星洲也多次跟朕提到过,说他骁勇善战,有将帅之才,破燕山府时也有大功。”
“对,就是此人,没想到皇兄还知道他。”
皇上点头:“此人确实有能耐,可出身未免........”说着眉头皱起来。
永明郡主见此,莫名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慌乱,心提条嗓子眼。
“能力卓著可取,那人品如何?”皇上又问。
这下康王还没开口,永明郡主先耐不住,抢答道:“皇上,他性格很好,从来不发火,对皇太孙忠心耿耿,平日也没什么恶习,是个极好的人。”
她话说完才反应过来自己干了什么,脸一下全红了。
康亲王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皇兄你看,这下明白了吧,不只是我看上他了,”
皇上嘴角微微翘起,算是笑了:“既然是永明看上的人,朕也不会强求,再说狄至出身虽卑微,对朕有救驾之功,对国家社稷也有大功,连星洲也赞口不绝的人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康亲王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皇兄你看,这下明白了吧,不只是我看上他了,”
皇上嘴角微微翘起,算是笑了:“既然是永明看上的人,朕也不会强求,再说狄至出身虽卑微,对朕有救驾之功,对国家社稷也有大功,连星洲也赞口不绝的人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朕只是作为长辈问问,不是要打夺你的如意郎君,不用紧张。”
这些永明郡主脸更红了,感觉没脸见人,连忙低头不说话。
朕只是作为长辈问问,不是要打夺你的如意郎君,不用紧张。”
这些永明郡主脸更红了,感觉没脸见人,连忙低头不说话。
消息在几日前到达,那时晨露未散,正好南门吏开门洒水避尘,几匹快马背带红旗,一路狂奔,据说差点踩死了骂骂咧咧的城门官。
好在那时大道人少,一路没人阻拦。
到了傍晚,消息就传出来了,皇太孙李星洲大军大破山海关,斩杀山海关守将,击溃金人在山海关的百营大军!
消息令许多人错愕不已,随后激动的到处奔走相告,告知亲朋好友。自然也有人事不关己,有人满腹怀疑。
等到第二天,皇宫里放出消息,开元府放出官文,之后三天解除宵禁,皇上要亲自主持庆功大典,在东华门前大街为皇太孙庆捷,消息终于落实。
一时间整个开元都沸腾了,消息很快也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
......
宫里,太监和宫女们正忙碌着打扫每一个角落,皇上难得把康亲王、皇子李昱、永明郡主,皇孙李誉等皇亲贵胄叫进宫里,说是要一家人吃顿饭。
听说前半月前皇上还小染风寒,什么都吃不下,每**着自己吃几勺清淡羹粥度日,逐渐消瘦,甚至到了不能上朝的地步。
朝中大臣都十分担忧,没想三日前皇太孙在山海关大捷的战报传来,皇上听闻之后大笑,重赏报信的之人,随后让皇后搀扶,带病击败祖宗祠堂,过两天后病就好了。
宫中人纷纷都说是祖宗大悦显灵,庇佑皇上,皇上听了这话也很高兴,随即便觉得召皇家的人进宫,一来趁此大喜拜见祖宗,二来一起吃顿饭。
席间皇上脸有红光,依旧不苟言笑,但谁都能察觉他心情很好,连说话也不那么冷冰冰了。
永明郡主坐在康亲王身边,亲王在上座,她便也坐得靠前了。
这样的家宴除了几个长辈坐在上席,小辈们可以随意坐,并不像国宴或是朝会那么严肃,尊卑次序必须分得清清楚楚,谁在哪个位置也要明明白白,不能乱了次序。
她听到皇上在问皇子和公主们近来如何,在做什么,前面的人回答得都很得体,大致就说过得很好,做一些有趣的事,年纪小些的公主大概是被宠坏了,不太懂事,鸡毛蒜皮的事也在跟皇上说,夫家的谁待她不好,什么事又不如意,全然还把自己当小孩了,自然不讨喜。
不过皇上也没生气,只是听着,一个个听他们说,看来皇上今天是真的心情好。
永明郡主则心不在焉的听着,山海关大捷了,可她没听到狄至的任何消息,听说大捷的第一时间她就找爷爷打听,还是没有消息,捷报中没提到那些。
她很失落,康亲王爷很失落,康王失落是捷报中没有狄至,那就意味着山海关大捷没他女婿的功劳,至少不是大功。
永明郡主失落是不知道狄至境况如何,他走得静悄悄的,话又少,像个木头脑袋,还对自己的侄儿李星洲有一种不要命的忠心,如果事到紧急,他绝对会替黄太孙去死也不皱一下眉头。
以前他老不合自己意,自己老是骂他,想骂他傻又不敢直言,毕竟这个世道忠就是最大的德,她一个女儿家怎么敢乱开口。
可是......可是心里总觉得老不舒服,又说不出来。
直到他不声不响走后,这些日子的牵肠挂肚,她终于明白过来,自己那是嫉妒......嫉妒他对皇太孙的忠诚,嫉妒他为皇太孙连死也不怕。
明明自己才是跟他定亲的人,自己才是他的妻子啊!
委屈,牵挂,思念.......绵软如丝,细不可见,总萦绕在她心头,牵扯着她,少女的愁绪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就在这时,隐约的他听见皇上说自己的名字,连忙打起精神来,原来皇上一个个小辈说下来,轮到自己了。
“听说永明定了亲,朕身为叔父却忙于国事,连侄女的婚姻大事也忘过问了。”
“皇兄不必这么说,我看人的眼光还是有的,给他找了个好夫婿。”康王嘴里一边嚼着东西一边接话,这对常人也不礼貌,何况对皇上。
不过如果是康亲王那便无视了。
皇上开口:“说不定,说来朕听听,你找的是哪个青年才俊。”
“哈哈,就是星洲手下那个头号爱将,叫狄至。”康王得意的说。
皇上想了想,随即道:“朕记得此人,出生行伍,当初救驾有功时是禁军一个小小都头,朕亲自提拔的他。
后来星洲也多次跟朕提到过,说他骁勇善战,有将帅之才,破燕山府时也有大功。”
“对,就是此人,没想到皇兄还知道他。”
皇上点头:“此人确实有能耐,可出身未免........”说着眉头皱起来。
永明郡主见此,莫名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慌乱,心提条嗓子眼。
“能力卓著可取,那人品如何?”皇上又问。
这下康王还没开口,永明郡主先耐不住,抢答道:“皇上,他性格很好,从来不发火,对皇太孙忠心耿耿,平日也没什么恶习,是个极好的人。”
她话说完才反应过来自己干了什么,脸一下全红了。
康亲王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皇兄你看,这下明白了吧,不只是我看上他了,”
皇上嘴角微微翘起,算是笑了:“既然是永明看上的人,朕也不会强求,再说狄至出身虽卑微,对朕有救驾之功,对国家社稷也有大功,连星洲也赞口不绝的人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康亲王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皇兄你看,这下明白了吧,不只是我看上他了,”
皇上嘴角微微翘起,算是笑了:“既然是永明看上的人,朕也不会强求,再说狄至出身虽卑微,对朕有救驾之功,对国家社稷也有大功,连星洲也赞口不绝的人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朕只是作为长辈问问,不是要打夺你的如意郎君,不用紧张。”
这些永明郡主脸更红了,感觉没脸见人,连忙低头不说话。
朕只是作为长辈问问,不是要打夺你的如意郎君,不用紧张。”
这些永明郡主脸更红了,感觉没脸见人,连忙低头不说话。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