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52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953 六百八十八、八月初
- 954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955 六百八十九、杨,折两家
- 956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957 六百九十、夏国的无奈
- 958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959 六百九十一、名动草原
- 960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961 六百九十二、起芳回京(上)
- 96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963 六百九十三、起芳回京(下)
- 964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965 六百九十三、交锋
- 966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967 六百九十四、心里有数
- 968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969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970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971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972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973 六百九十五、中秋后的布局
- 974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975 六百九十六、金国的困局
- 976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977 各位,这次真不是有意断更拖更
- 978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979 六百九十七、尽在“掌握”
- 980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981 六百九十八、怎么就天下归心
- 982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983 六百九十九、石墨,金国
- 984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985 七百、时光如梭
- 98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987 七百零一、不相信
- 988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989 七百零二、他是中心
- 990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991 七百零三、一切为了战争
- 992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993 七百零四、战争机器开动
- 994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995 七百零五、背后的刀
- 996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997 七百零六、红日
- 998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999 七百零七、德公的觉悟
- 1000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001 七百零八、出发!
- 1002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003 七百零九,离战争越来越近
- 1004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005 七百一十、霸州
- 10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007 七百一十一、应对
- 1008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009 七百一十二、铁浮屠、大炮
- 1010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011 七百一十三、谨慎
- 1012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013 七百一十四、机会
- 1014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015 七百一十五、固立川
- 1016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017 七百一十六、现实与梦想
- 1018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019 七百一十七、不懂的伟大情怀
- 1020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021 七百一十八、宁海堡
- 1022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023 七百一十九、李星洲的机会!
- 1024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025 七百二十、乌林晃的野心
- 102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027 七百二十一、敲定战术
- 1028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029 七百二十二,西线捷报
- 1030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031 七百二十三、鞑靼马
- 1032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033 七百二十四、准备诈骗
- 1034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035 七百二十五、大炮显威(上)
- 1036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037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038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039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040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041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042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043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 1044 二百七十六、大炮显威(下)
- 1045 七百七十七、(777......)艰难
- 1046 七百七十八、刘季的战术
- 1047 七百七十九、炮击开始
- 1048 七百八十、决定胜负的时刻
- 1049 七百八十一、意志的比拼
- 1050 七百八十二、难熬的夜
- 1051 七百八十三、悲壮
- 1052 七百八十四、恐惧蔓延(上)
- 1053 七百八十五、恐惧蔓延(中)
- 1054 七百八十六、恐惧蔓延(下)
- 1055 七百八十七、北进的道路
- 1056 七百八十八、谋事在人
- 1057 七百八十九、捷报进京
- 1058 七百九十、宁远
- 1059 七百九十一、指日可待的草原一统
- 1060 七百九十二、隐患+辽王出山
- 1061 七百九十三,完颜宗弼的战术
- 1062 七百九十四、海军踪迹
- 1063 七百九十五、攻入辽阳
- 1064 七百九十六、反击开始
- 1065 七百九十七、出手了
- 1066 七百九十八、兵锋所向
- 1067 七百九十九、毕竟老夫也不是什么坏人
- 1068 八百、大金难道要完?
- 1069 八百零一、撤军圣旨
- 1070 八百零二、该站队了
- 1071 八百零三、立牌坊也省了吧
- 1072 八百零四、辽东落幕
- 1073 八百零五、礼仪和尊重
- 1074 八百零六、会面+可怕
- 1075 八百零七、谈判
- 1076 八百零八、就是馋她身子
- 1077 八百零九、金军不经打?
- 1078 八百一十、谁能做皇后+战后善后
- 1079 八百一十一、工具人+战后布局
- 1080 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 1081 八百一十三、家里的女人+女人的心思
- 1082 八百一十四、开导
- 1083 八百一十五、理想主义者
- 1084 八百一十六、思念+论功
- 1085 八百一十七、何煦回归+夏国的打算
- 1086 八百一十八、微妙气氛+凯旋
- 1087 八百一十九、内院起火+小傲娇
- 1088 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
- 1089 八百二十一、腊月初+明州大族的对策
- 1090 八百二十二、冬日的大河之上
- 1091 八百二十三、皇帝的支持
- 1092 八百二十四、改元+王府的孩子们
- 1093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
- 1094 八百二十六、大年初三+给夏国人投的烟幕弹
- 1095 八百二十七、封赏+时间决定胜负
- 1096 八百二十八、又一次大婚+耶律大石的心思
- 1097 八百二十九、对策+蜀中吴家
- 1098 八百 三十、东面+西面
- 1099 八百三十一、草原的欢庆+按部就班的蒙古
- 1100 八百三十二、抵达蜀中+漂亮话和心里话
- 1101 八百三十三、铜钱危机+参林手段
- 1102 八百三十三、他们来了+夏国的调度
- 1103 八百三十四、保护参林+李星洲的好办法
- 1104 八百三十五、回京+新炮舰计划
- 1105 八百五十四、两派一见+对夏战争往事
- 1106 八百五十五、战略+蒙古的进攻
- 1107 八百五十六、攻破
- 1108 八百五十七、血战+围城
- 1109 八百五十八、救还是不救?
- 1110 八百五十八、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111 八百五十九、定国策
- 1112 八百六十、彰武元年的大事
- 1113 八百六十一、两种方案
- 1114 八百六十二、缓兵之计
- 1115 八百六十三、定下方案
- 1116 八百六十四、窝阔台的机会
- 1117 八百六十五、水到渠成
- 1118 八百六十六、彰武出兵
- 1119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 1120 八百六十八、诱敌深入
- 1121 八百六十九、艰难无比的围歼战
- 1122 八百七十、西线胜利
- 1123 八百七十一、来得太快的兵临城下
- 1124 八百七十二、平夏
- 1125 八百七十三、登基
- 1126 八百七十四、五大兵团
- 1127 八百七十五、昭德元年
- 1128 八百七十六、还看今朝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八百一十四、开导
八百一十四、开导
“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伟大,大多数人一生其实都身不由己的。”李星洲安慰她:“你想那么多也没用,或者哪天等我高兴了,把金国全攻下来,到时金国全境都是景国领土,金国百姓都是景国子民,你就不用这么纠结了。”
蒲察伶被吓一跳,慌张道:“不要!”
她被吓着了,要是别人说这话她根本不信,甚至觉得荒谬,可李星洲说总归不一样,让她没由得慌乱。
“你总要适应新身份。”
蒲察伶噘嘴,眼里含泪,这句话说道她心中痛楚,她反问道:“什么新身份?殿下的玩物?还是宠物?”
“为何这么说?”
“你对我做的那些事,难道不是么?”蒲察伶再忍不住,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眼前的恶人还装傻,他一路上干了些什么自己知道,
她明知不该有情绪的,他们之间只有交易,可情绪却压抑不住,离乡的伤感,被迫的无奈,思乡的情绪,被欺负的委屈,各种杂糅在一起,忍不住就落泪了。
李星洲把她拉到怀里:“这只是寻常男女之事,普通男女都这样的。”他睁着眼睛说瞎话,毕竟他干的很多坏事确实过分了,要是诗语阿娇绝不答应他这么玩。
不过他早看出蒲察伶比较青涩懵懂,很多事她不懂,好骗。
果然,蒲察伶自己也愣住了,“真是这样吗?”
“当然是,我当初就觉得你青涩懵懂,想必从来不得宠吧,连这些都不知道。”
“你骗人,把我的手捆绑起来,那明明是对待奴畜的法子!”
“怎么会,夫妻之间的事,怎么能叫捆绑呢,那叫情趣,是习俗,这都不懂。”李星洲脸不红心不跳的解释。
蒲察伶止住眼泪,眉宇间写满惊讶:“你们汉人都这样的!”
“是啊。”李星洲点头:“所以你要入乡随俗,好好学习,我可不是在欺负你,我也没办法,祖宗之法不可变吗。”
蒲察伶迷惑了,漂亮的脸蛋一脸懵懂:“我没听说过......”
“很正常,以后我慢慢教你,来陪我出去走走,现在开始你习惯习惯你的新身份,别怕见人。
既然我不打算送你回去,你就是我的人,以后我封你为妃子,到时名正言顺,迟早要见人的。
圣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这状态就别老想什么国仇家恨了,想来想去又不能把我怎样,你要得失心疯的,现在好好活着就是对家族的最大贡献,往后说不定你们家要在我手下讨饭吃呢。
以后我多教你些我们这的习俗,你肯定不会寂寞的........”
在李星洲循循善诱开导之下,蒲察伶的抵触终于消融许多,也愿意不一直躲在马车里,和他出去见人了。
......
蒲察的疑惑很正常,辽国汉化非常彻底,是一种顶层政策保证,从小到下的汉化。
辽国之所以会这样一点不奇怪,契丹人非常崇拜唐朝,而他们的祖上也是唐朝封疆大吏,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王朝也能像唐朝那样,于是就有了自上而下的汉化。
从幽州开始,百姓无论是契丹族人是汉人,亦或是女真人、溪人,饮食起居,服装节日都与汉人无异。
甚至说的地方话大多数都是汉话,辽国发行过契丹文,但几乎没人用,还是用汉字的多。
而女真人来后说的是另一种话,完颜乌骨乃建立金国之后觉得,如果想要自己的国家传下去,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不能再用汉字。于是他让人发明女真文字,不过在当地散播程度还是无法和汉字相提并论。
而女真人中也夹杂一些会说汉话会写汉字的人,还不是少数,毕竟辽东地区受中原王朝统治也历史悠久,生意往来非常多。
所以辽阳出生的蒲察伶非常了解汉文化,如果按照民族融合的趋势,辽东这批人以后说不定也都成汉族了。比如统治辽国的契丹人,他们都被杀光了吗?当然不是,辽国败亡之后大部分契丹人慢慢融入当地民族,而很大一部分就成了汉族。
这就是汉人的奇特之处了,如果追溯源头,只是陕西中部的一个部落,可偏偏数千年后就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都是从一个部落繁殖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古代的条件不允许,没法生那么过,大多数都是民族不断融合扩大。
民族融合贯穿历史,可为什么偏偏在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中,大趋势总是汉族同化别的民族,即便在某些历史时期有过些许逆转,马上又重回主导?
这个问题李星洲不懂,他没具体研究过,只知道往后大概率也会这么发展,契丹人汉化已经持续数百年,辽国灭亡之后基本就会被同化了。
这也是景国在北方的统治根基,只要那些形同汉人的契丹人在,他统治北方,远比女真人容易获得认同。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当初辽国政治核心的那些州府的原因,因为文化上的认同让其好治理一些。
大军随后几天停留在宁江府,为的是等杨洪昭和折唯忠,他们作为此次大战的西路军,打得也非常不错,要一同进京面圣。
之后宁江府官员出城迎接,为首的就是王珂和谢临江,这两人都是他提拔的,此次大战中宁江府作为大军补给水路陆路转远关键点,做的很好,没有任何疏漏,也有不小功劳。
当晚宁江府官员设宴,他直接把蒲察伶带去了,这种风流韵事,八卦娱乐的消息,远比战报还传得快。
大军才到宁江府,关于景军主帅,景国皇太孙枢密使强纳金国皇后的事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干出这种事来争议本来就很大,有些人说色令志昏,皇太孙年纪轻轻怎么能干这种事,还会影响两国关系金国受辱要卧薪尝胆报复的啊。
也有人说他干这是解气畅快,气死金国。
还有人议论金国皇后是不是倾国倾城,貌若天仙,皇太算血气方刚,见色起意,把持不住,不然怎么会干出这么不得体的事......
总之众说纷纭,所以晚上宴会,大家焦点都在蒲察伶身上,不敢明着看,但总是悄悄瞟一瞟。
看过之后都觉得皇太孙确实是见色起意,把持不住啊.......
宴会到一半,李星洲说了几句话,和众人喝了两杯就离席了,
蒲察伶被吓一跳,慌张道:“不要!”
她被吓着了,要是别人说这话她根本不信,甚至觉得荒谬,可李星洲说总归不一样,让她没由得慌乱。
“你总要适应新身份。”
蒲察伶噘嘴,眼里含泪,这句话说道她心中痛楚,她反问道:“什么新身份?殿下的玩物?还是宠物?”
“为何这么说?”
“你对我做的那些事,难道不是么?”蒲察伶再忍不住,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眼前的恶人还装傻,他一路上干了些什么自己知道,
她明知不该有情绪的,他们之间只有交易,可情绪却压抑不住,离乡的伤感,被迫的无奈,思乡的情绪,被欺负的委屈,各种杂糅在一起,忍不住就落泪了。
李星洲把她拉到怀里:“这只是寻常男女之事,普通男女都这样的。”他睁着眼睛说瞎话,毕竟他干的很多坏事确实过分了,要是诗语阿娇绝不答应他这么玩。
不过他早看出蒲察伶比较青涩懵懂,很多事她不懂,好骗。
果然,蒲察伶自己也愣住了,“真是这样吗?”
“当然是,我当初就觉得你青涩懵懂,想必从来不得宠吧,连这些都不知道。”
“你骗人,把我的手捆绑起来,那明明是对待奴畜的法子!”
“怎么会,夫妻之间的事,怎么能叫捆绑呢,那叫情趣,是习俗,这都不懂。”李星洲脸不红心不跳的解释。
蒲察伶止住眼泪,眉宇间写满惊讶:“你们汉人都这样的!”
“是啊。”李星洲点头:“所以你要入乡随俗,好好学习,我可不是在欺负你,我也没办法,祖宗之法不可变吗。”
蒲察伶迷惑了,漂亮的脸蛋一脸懵懂:“我没听说过......”
“很正常,以后我慢慢教你,来陪我出去走走,现在开始你习惯习惯你的新身份,别怕见人。
既然我不打算送你回去,你就是我的人,以后我封你为妃子,到时名正言顺,迟早要见人的。
圣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这状态就别老想什么国仇家恨了,想来想去又不能把我怎样,你要得失心疯的,现在好好活着就是对家族的最大贡献,往后说不定你们家要在我手下讨饭吃呢。
以后我多教你些我们这的习俗,你肯定不会寂寞的........”
在李星洲循循善诱开导之下,蒲察伶的抵触终于消融许多,也愿意不一直躲在马车里,和他出去见人了。
......
蒲察的疑惑很正常,辽国汉化非常彻底,是一种顶层政策保证,从小到下的汉化。
辽国之所以会这样一点不奇怪,契丹人非常崇拜唐朝,而他们的祖上也是唐朝封疆大吏,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王朝也能像唐朝那样,于是就有了自上而下的汉化。
从幽州开始,百姓无论是契丹族人是汉人,亦或是女真人、溪人,饮食起居,服装节日都与汉人无异。
甚至说的地方话大多数都是汉话,辽国发行过契丹文,但几乎没人用,还是用汉字的多。
而女真人来后说的是另一种话,完颜乌骨乃建立金国之后觉得,如果想要自己的国家传下去,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不能再用汉字。于是他让人发明女真文字,不过在当地散播程度还是无法和汉字相提并论。
而女真人中也夹杂一些会说汉话会写汉字的人,还不是少数,毕竟辽东地区受中原王朝统治也历史悠久,生意往来非常多。
所以辽阳出生的蒲察伶非常了解汉文化,如果按照民族融合的趋势,辽东这批人以后说不定也都成汉族了。比如统治辽国的契丹人,他们都被杀光了吗?当然不是,辽国败亡之后大部分契丹人慢慢融入当地民族,而很大一部分就成了汉族。
这就是汉人的奇特之处了,如果追溯源头,只是陕西中部的一个部落,可偏偏数千年后就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都是从一个部落繁殖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古代的条件不允许,没法生那么过,大多数都是民族不断融合扩大。
民族融合贯穿历史,可为什么偏偏在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中,大趋势总是汉族同化别的民族,即便在某些历史时期有过些许逆转,马上又重回主导?
这个问题李星洲不懂,他没具体研究过,只知道往后大概率也会这么发展,契丹人汉化已经持续数百年,辽国灭亡之后基本就会被同化了。
这也是景国在北方的统治根基,只要那些形同汉人的契丹人在,他统治北方,远比女真人容易获得认同。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当初辽国政治核心的那些州府的原因,因为文化上的认同让其好治理一些。
大军随后几天停留在宁江府,为的是等杨洪昭和折唯忠,他们作为此次大战的西路军,打得也非常不错,要一同进京面圣。
之后宁江府官员出城迎接,为首的就是王珂和谢临江,这两人都是他提拔的,此次大战中宁江府作为大军补给水路陆路转远关键点,做的很好,没有任何疏漏,也有不小功劳。
当晚宁江府官员设宴,他直接把蒲察伶带去了,这种风流韵事,八卦娱乐的消息,远比战报还传得快。
大军才到宁江府,关于景军主帅,景国皇太孙枢密使强纳金国皇后的事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干出这种事来争议本来就很大,有些人说色令志昏,皇太孙年纪轻轻怎么能干这种事,还会影响两国关系金国受辱要卧薪尝胆报复的啊。
也有人说他干这是解气畅快,气死金国。
还有人议论金国皇后是不是倾国倾城,貌若天仙,皇太算血气方刚,见色起意,把持不住,不然怎么会干出这么不得体的事......
总之众说纷纭,所以晚上宴会,大家焦点都在蒲察伶身上,不敢明着看,但总是悄悄瞟一瞟。
看过之后都觉得皇太孙确实是见色起意,把持不住啊.......
宴会到一半,李星洲说了几句话,和众人喝了两杯就离席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