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07 第七百零七章:穷追猛打
- 708 第七百零八章:孤掌难鸣
- 709 第七百零九章:摧枯拉朽
- 710 第七百一十章:东西对进
- 711 第七百一十一章: 手痒难耐
- 712 第七百零一十二章:剑指曼德勒
- 713 第七百一十三章:拉一批打一批
- 714 第七百一十四章:汉奸谄媚
- 715 第七百一十五章:再围锦州
- 716 第七百一十六章:主动游击
- 717 第七百一十七章:卷土重来
- 718 第七百一十八章:末代皇帝不好当
- 719 第七百一十九章: 崇祯十三年
- 720 第七百二十章:白杆兵很忙
- 721 第七百二十一章:战略平衡
- 722 第七百二十二章: 科技进步
- 723 第七百二十三章:原始积累
- 724 第七百二十四章:扬长避短
- 725 第七百二十五章:天工开物
- 726 第七百二十六章:稻浪千重
- 727 第七百二十七章: 事在人为
- 728 第七百二十八章:崇祯十四年
- 729 第七百二十九章: 席卷辽东
- 730 第七百三十章:福禄汤
- 731 第七百三十一章:跟清军死磕
- 732 第七百三十二章:松锦大会战
- 733 第七百三十三章:反常即为妖
- 734 第七百三十四章:言者无罪
- 735 第七百三十五章:坤兴公主
- 736 第七百三十六章:蹬鼻子上脸
- 737 第七百三十七章:英明神武的王
- 738 第七百三十八章:挥师北伐
- 739 第七百三十九章:集结兵马
- 740 第七百四十章:争鼎
- 741 第七百四十一章:贼兵漫山遍野
- 742 第七百四十二章:挂马头卖人肉
- 743 第七百四十三章:掩护军民撤退
- 744 第七百四十四章:直把杭州作汴州
- 745 第七百四十五章:洪承畴被俘
- 746 第七百四十六章:节义千秋
- 747 第七百四十七章:入口劫掠
- 748 第七百四十八章:建奴厌战
- 749 第七百四十九章:汉奸出使
- 750 第七百五十章:一飞冲天
- 751 第七百五十一章:监督机制
- 752 第七百五十二章:特种作战
- 753 第七百五十三章:倒戈
- 754 第七百五十四章:队伍不好带了
- 755 第七百五十五章:抓捕汉奸
- 756 第七百五十六章:游斗汉奸
- 757 第七百五十七章:尊帝号
- 758 第七百五十八章:不能分裂国家
- 759 第七百五十九章:那是耀眼的红
- 760 第七百六十章: 鞑子屠建奴
- 761 第七百六十一章: 横扫漠南
- 762 第七百六十二章: 往北拓土
- 763 第七百六十三章: 鱼皮鞑子
- 764 第七百六十四章:收编生女真
- 765 第七百六十五章:信赖崇祯人品
- 766 第七百六十六章: 改变崇祯宿命
- 767 第七百六十七章:印度洋海盗猖獗
- 768 第七百六十八章:军火贸易
- 769 第七百六十九章:不赶时间
- 770 第七百七十章:拿下北海道
- 771 第七百七十一章: 立足中美洲
- 772 第七百七十二章: 巴拿马值得拥有
- 773 第七百七十三章:江阴抗清三公
- 774 第七百七十四章:陈圆圆
- 775 第七百七十五章:四方布置
- 776 第七百七十六章:夺取旅顺口
- 777 第七百七十七章:辽东门户
- 778 第七百七十八章:封锁鸭绿江
- 779 第七百七十九章: 风水轮流转
- 780 第七百八十章:澳洲殖民
- 781 第七百八十一章:祖家反水
- 782 第七百八十二章:正蓝旗归降
- 783 第七百八十三章:建奴要跑
- 784 第七百八十四章: 穷追猛打
- 785 第七百八十五章:死缠烂打
- 786 第七百八十六章: 远东探险队
- 787 第七百八十七章:拥抱土尔扈特部
- 788 第七百八十八章:在里海边建国
- 789 第七百八十九章:平定辽东
- 790 第七百九十章:占领雅库次克
- 791 第七百九十一章:献礼
- 792 第七百九十二章:有粮自安
- 793 第七百九十三章:设局
- 794 第七百九十四章:佳期如梦
- 795 第七百九十五章:居安思危
- 796 第七百九十六章:宁武关
- 797 第七百九十七章: 红歹是毙命
- 798 第七百九十八章: 毒杀多尔衮
- 799 第七百九十九章: 建奴打倭寇
- 800 第八百章: 论功行赏
- 801 第八百零一章:诡异
- 802 第八百零二章:封官许愿
- 803 第八百零三章:大厦将倾
- 804 第八百零四章:天子殉国
- 805 第八百零五章:李代桃僵
- 806 第八百零六章:杀出重围
- 807 第八百零七章:迎接新的曙光
- 808 第八百零八章:志愿者
- 809 第八百零九章: 螳螂捕蝉
- 810 第八百一十章:归顺或者毁灭
- 811 第八百一十一章:巾帼英雄
- 812 第八百一十二章:厉害了,……
- 813 第八百一十三章:疑窦重重
- 814 第八百一十四章:玉碎宫倾
- 815 第八百一十五章:闯贼进京
- 816 第八百一十六章:丧心病狂
- 817 第八百一十七章:穷凶极恶
- 818 第八百一十八章:干掉刘宗敏部
- 819 第八百一十九章:贼兵崩溃
- 820 第八百二十章:插翅难逃
- 821 第八百二十一章: 活捉刘宗敏
- 822 第八百二十二章: 政治阴谋
- 823 第八百二十三章:北上
- 824 第八百二十四章:心口如一
- 825 第八百二十五章:几家欢喜几家愁
- 826 第八百二十六章:新大明帝国
- 827 第八百二十七章:劝进、摊牌
- 828 第八百二十八章: 忠臣不事二主
- 829 第八百二十九章:人心向背
- 830 第八百三十章:眼光冰冷
- 831 第八百三十一章:劫后重逢
- 832 第八百三十二章:情义无价
- 833 第八百三十三章:将心比心
- 834 第八百三十四章:崇祯的心在颤抖
- 835 第八百三十五章:对抗还是加入?
- 836 第八百三十六章:通缉李自成
- 837 第八百三十七章:炮击京城
- 838 第八百三十八章:聚歼闯贼
- 839 第八百三十九章:时机成熟
- 840 第八百四十章:永无止境
- 841 第八百四十一章:大明中兴大帝
- 842 第八百四十二章:日不落的辉煌
- 843 第八百四十三章: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844 第八百四十四章:牝鸡司晨
- 845 第八百四十五章:围而不攻
- 846 第八百四十六章: 发动总攻
- 847 第八百四十七章: “大顺”朝的丧钟
- 848 第八百四十八章:不光彩
- 849 第八百四十九章:崇祯痛殴李自成
- 850 第八百五十章:空照秦淮
- 851 第八百五十一章:千刀万剐
- 852 第八百五十二章:倭寇要倒霉了
- 853 第八百五十三章:剐了闯贼过年
- 854 第八百五十四章:宁武郡王
- 855 第八百五十五章:打垮“战斗民族”
- 856 第八百五十六章:九月十八日
- 857 第八百五十七章:没有了江户城
- 858 第八百五十八章:【(大结局)新书《明末汉之魂》已经上传】 日不落帝国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百一十七章:卷土重来
第七百一十七章:卷土重来
洪承畴部跟清军小规模战斗频频发生,双方都属于试探性进攻,都在互相掂量对方的斤两。
几个月下来,明军都没有吃大亏而且小有斩获,捷报送达京师,崇祯大喜下旨褒奖洪承畴和各路总兵官,许多文武获得荣勋。
洪承畴志得意满,认为只要有足够耐心,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接下来清军的日子应该难挨了。
唉!实在可惜!洪承畴舒心的日子只有一年多而已。
清军发现锦州不仅仅难攻,围城部队还不断承受何可纲部的反击,每天都会出现伤亡。
前来救援的洪承畴步步为营,他的防线滴水不漏无机可乘,建奴来锦州城下鏖战已经貌似骑虎难下。
红歹是表面上依旧风轻云淡不计较一时得失,夜里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嘴角都裂开了,很明显急得上了火。
就在这关系全局的紧要关头,大明后院失火了。
那是因为去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春,嫁衣王李独眼东山再起,他在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也是由于孙传庭在“南明”工作,现如今已经升职为一营游击将军,此时正带着麾下清缴中南半岛山区的游击队。
李自成虽然少了张献忠的帮助,少了两地呼应的优势,但是少了天敌孙传庭同样混得风生水起不亚于历史上的再次出山,一两年时间人马就发展到了几万。
崇祯十三年,受到了教训的李独眼卷土重来不以杀戮为主,而是开始邀买人心,不仅如此他还张榜招贤纳士,装出一副求贤若渴的谦逊样。
很快,他身边来了一批大明落魄文人如宋献策、牛金星、李岩等等投效,有了读书人出谋划策,草莽渐渐地转变,不为明天考虑的流寇居然也懂得宣传政治主张。
于是乎:“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样欺骗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童谣出现了,不纳粮,他们又不种田产粮,当然全靠抢劫来维持生活需要,赤裸裸表达了流寇的穷凶极恶。
可是老百姓难辨真伪,再加上崇祯时期的阶级矛盾白热化,很快李独眼的大军有了七八万,归附的老百姓高达百万。
同年,李独眼大军杀入河南,这个被流寇和兵匪反复荼毒多年的地方满目疮痍,不愿意离乡背井的老百姓刚刚恢复生产有了一季收获,期待以后日子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白日梦被无情击碎了。
跟流寇较量的明军主将是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郑崇俭,麾下能战的将领是绰号“贺疯子”的总兵官贺人龙,蒙古籍总兵官猛如虎等等。
可惜凭借十八骑东山再起的李自成不可同日而语,他继承了高迎祥“闯王”旗号,再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闯将”。
被打散的高迎祥旧部很快聚集到了新“闯王”麾下,许多都是被黑虎、鲁承祖击溃的高迎祥部骑兵。
李“闯王”继承了高“闯王”遗产,实力暴增,那些跟明军有血仇的积年老匪又找到了组织,爆发出的战斗力惊人。
混朝廷的各路明军哪里愿意拼命,当然屡战屡败,经常打胜仗得到大量缴获的闯贼部越战越强已是必然。
八月,身患重病的杨嗣昌以“督师辅臣”的身份赐尚方宝剑前往山陕河南亲自布置剿寇。
少了孙传庭换上了杨嗣昌,总算遏制了李自成的犀利攻势。
有了思想认识的流寇凝聚力大大增强,他们太多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而造反,而是准备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的野心家。
流寇有了政治纲领,整体面貌有了改观,最起码不乱放火烧房子,还不肯人马践踏麦田,被假象蒙蔽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主动从贼的良民、知识分子开始大量出现,归附的明军也逐渐增多。
有了太多军人、落魄文人加入队伍,流寇组成部分已经不完全是暴民,不仅仅人数膨胀,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剿寇明军很明显处于劣势。
中原糜烂千里,即便杨嗣昌有才,麾下没有兵马钱粮也无济于事。
太多饿肚子的明军开始劫掠老百姓,迫于“南王”警告,他们当然只抢东西不敢无故杀人。
交战双方不仅仅在战场上厮杀,还在想方设法率先抢劫老百姓的粮食,无辜的百姓前后都是个死字,太多无法逃难去江边、海边投奔“南明”的百姓成为了流寇、盗贼。
崇祯根本没有解决地方上的种种矛盾也没有加大重建投入,许多对大明失望透顶的河南老百姓在无可奈何之下纷纷加入造反大军,李自成发展势头如日中天。
流寇如同和清军有默契般,大明军队在辽东抵抗外族入侵战事如火如荼之时,内地烽烟四起战火呈现燎原之势。
崇祯十三年秋天,河南兵荒马乱,许多老百姓没有得到收成知道难以挨到来年,只能选择跟着造反,中原局势每况愈下。
闯贼军队攻城略地如摧枯拉朽般,同室操戈山河变色,流的都是炎黄子孙血……。
告急、求援、呈报城池失守的六百里加急不间断送达京师,本来还十分淡定的崇祯再也无法泰然处之。
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辙,唯有早日解决锦州之战朝廷才能够腾出手。
再次拆东墙补西墙病急乱投医的诏令送往宁远辽东经略官署。
按部就班整整一年的洪承畴接到诏书大惊失色,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部署被打乱了。
他麾下十几万大军的饷银和需要的粮食朝廷已经难堪重负,朝廷还期待这些强军入中原剿寇,诏令是催促他早日决战击退锦州城下清军。
洪承畴不是草莽,他也没有把皇权看得天大,他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搁置皇帝的诏令,依旧按照计划耗退清军。
可是接下来从京师发出的六百里加急一茬接一茬,朝廷催促洪承畴决战诏令的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几个月下来,明军都没有吃大亏而且小有斩获,捷报送达京师,崇祯大喜下旨褒奖洪承畴和各路总兵官,许多文武获得荣勋。
洪承畴志得意满,认为只要有足够耐心,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接下来清军的日子应该难挨了。
唉!实在可惜!洪承畴舒心的日子只有一年多而已。
清军发现锦州不仅仅难攻,围城部队还不断承受何可纲部的反击,每天都会出现伤亡。
前来救援的洪承畴步步为营,他的防线滴水不漏无机可乘,建奴来锦州城下鏖战已经貌似骑虎难下。
红歹是表面上依旧风轻云淡不计较一时得失,夜里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嘴角都裂开了,很明显急得上了火。
就在这关系全局的紧要关头,大明后院失火了。
那是因为去年也就是崇祯十二年春,嫁衣王李独眼东山再起,他在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也是由于孙传庭在“南明”工作,现如今已经升职为一营游击将军,此时正带着麾下清缴中南半岛山区的游击队。
李自成虽然少了张献忠的帮助,少了两地呼应的优势,但是少了天敌孙传庭同样混得风生水起不亚于历史上的再次出山,一两年时间人马就发展到了几万。
崇祯十三年,受到了教训的李独眼卷土重来不以杀戮为主,而是开始邀买人心,不仅如此他还张榜招贤纳士,装出一副求贤若渴的谦逊样。
很快,他身边来了一批大明落魄文人如宋献策、牛金星、李岩等等投效,有了读书人出谋划策,草莽渐渐地转变,不为明天考虑的流寇居然也懂得宣传政治主张。
于是乎:“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样欺骗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童谣出现了,不纳粮,他们又不种田产粮,当然全靠抢劫来维持生活需要,赤裸裸表达了流寇的穷凶极恶。
可是老百姓难辨真伪,再加上崇祯时期的阶级矛盾白热化,很快李独眼的大军有了七八万,归附的老百姓高达百万。
同年,李独眼大军杀入河南,这个被流寇和兵匪反复荼毒多年的地方满目疮痍,不愿意离乡背井的老百姓刚刚恢复生产有了一季收获,期待以后日子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白日梦被无情击碎了。
跟流寇较量的明军主将是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郑崇俭,麾下能战的将领是绰号“贺疯子”的总兵官贺人龙,蒙古籍总兵官猛如虎等等。
可惜凭借十八骑东山再起的李自成不可同日而语,他继承了高迎祥“闯王”旗号,再也不是无足轻重的“闯将”。
被打散的高迎祥旧部很快聚集到了新“闯王”麾下,许多都是被黑虎、鲁承祖击溃的高迎祥部骑兵。
李“闯王”继承了高“闯王”遗产,实力暴增,那些跟明军有血仇的积年老匪又找到了组织,爆发出的战斗力惊人。
混朝廷的各路明军哪里愿意拼命,当然屡战屡败,经常打胜仗得到大量缴获的闯贼部越战越强已是必然。
八月,身患重病的杨嗣昌以“督师辅臣”的身份赐尚方宝剑前往山陕河南亲自布置剿寇。
少了孙传庭换上了杨嗣昌,总算遏制了李自成的犀利攻势。
有了思想认识的流寇凝聚力大大增强,他们太多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而造反,而是准备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的野心家。
流寇有了政治纲领,整体面貌有了改观,最起码不乱放火烧房子,还不肯人马践踏麦田,被假象蒙蔽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主动从贼的良民、知识分子开始大量出现,归附的明军也逐渐增多。
有了太多军人、落魄文人加入队伍,流寇组成部分已经不完全是暴民,不仅仅人数膨胀,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剿寇明军很明显处于劣势。
中原糜烂千里,即便杨嗣昌有才,麾下没有兵马钱粮也无济于事。
太多饿肚子的明军开始劫掠老百姓,迫于“南王”警告,他们当然只抢东西不敢无故杀人。
交战双方不仅仅在战场上厮杀,还在想方设法率先抢劫老百姓的粮食,无辜的百姓前后都是个死字,太多无法逃难去江边、海边投奔“南明”的百姓成为了流寇、盗贼。
崇祯根本没有解决地方上的种种矛盾也没有加大重建投入,许多对大明失望透顶的河南老百姓在无可奈何之下纷纷加入造反大军,李自成发展势头如日中天。
流寇如同和清军有默契般,大明军队在辽东抵抗外族入侵战事如火如荼之时,内地烽烟四起战火呈现燎原之势。
崇祯十三年秋天,河南兵荒马乱,许多老百姓没有得到收成知道难以挨到来年,只能选择跟着造反,中原局势每况愈下。
闯贼军队攻城略地如摧枯拉朽般,同室操戈山河变色,流的都是炎黄子孙血……。
告急、求援、呈报城池失守的六百里加急不间断送达京师,本来还十分淡定的崇祯再也无法泰然处之。
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辙,唯有早日解决锦州之战朝廷才能够腾出手。
再次拆东墙补西墙病急乱投医的诏令送往宁远辽东经略官署。
按部就班整整一年的洪承畴接到诏书大惊失色,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部署被打乱了。
他麾下十几万大军的饷银和需要的粮食朝廷已经难堪重负,朝廷还期待这些强军入中原剿寇,诏令是催促他早日决战击退锦州城下清军。
洪承畴不是草莽,他也没有把皇权看得天大,他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搁置皇帝的诏令,依旧按照计划耗退清军。
可是接下来从京师发出的六百里加急一茬接一茬,朝廷催促洪承畴决战诏令的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