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20 第八百二十章:插翅难逃
- 821 第八百二十一章: 活捉刘宗敏
- 822 第八百二十二章: 政治阴谋
- 823 第八百二十三章:北上
- 824 第八百二十四章:心口如一
- 825 第八百二十五章:几家欢喜几家愁
- 826 第八百二十六章:新大明帝国
- 827 第八百二十七章:劝进、摊牌
- 828 第八百二十八章: 忠臣不事二主
- 829 第八百二十九章:人心向背
- 830 第八百三十章:眼光冰冷
- 831 第八百三十一章:劫后重逢
- 832 第八百三十二章:情义无价
- 833 第八百三十三章:将心比心
- 834 第八百三十四章:崇祯的心在颤抖
- 835 第八百三十五章:对抗还是加入?
- 836 第八百三十六章:通缉李自成
- 837 第八百三十七章:炮击京城
- 838 第八百三十八章:聚歼闯贼
- 839 第八百三十九章:时机成熟
- 840 第八百四十章:永无止境
- 841 第八百四十一章:大明中兴大帝
- 842 第八百四十二章:日不落的辉煌
- 843 第八百四十三章: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844 第八百四十四章:牝鸡司晨
- 845 第八百四十五章:围而不攻
- 846 第八百四十六章: 发动总攻
- 847 第八百四十七章: “大顺”朝的丧钟
- 848 第八百四十八章:不光彩
- 849 第八百四十九章:崇祯痛殴李自成
- 850 第八百五十章:空照秦淮
- 851 第八百五十一章:千刀万剐
- 852 第八百五十二章:倭寇要倒霉了
- 853 第八百五十三章:剐了闯贼过年
- 854 第八百五十四章:宁武郡王
- 855 第八百五十五章:打垮“战斗民族”
- 856 第八百五十六章:九月十八日
- 857 第八百五十七章:没有了江户城
- 858 第八百五十八章:【(大结局)新书《明末汉之魂》已经上传】 日不落帝国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百三十章:眼光冰冷
第八百三十章:眼光冰冷
刘国正表情很严肃,他道:“陛下执意要去瞧一瞧大明文武的议论下官可以安排,但是为了稳妥起见必须遵守下官安排才能成行。”
见刘国正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崇祯喜出望外,赶紧趁热打铁道:“朕保证听从将军安排,将军请讲。”
“陛下只听不开口辩论能够做到吗?”
“没问题,朕知道一旦开口恐怕难以瞒住相熟之大臣,将军接着讲。”
“陛下现在的易容还不够,还要下官麾下高手来为陛下化妆才能瞒住别人。”
“这更加可行,将军马上可以安排人来。”
“众说纷纭,那帮文武出言不逊也是正常,言语大逆不道也会有之,陛下要以平常心去看去听,不可以过于敏感,更加不能义愤填膺。”
崇祯沉默了片刻,道:“意料之中尔,已经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太多事情都看开了,处变不惊朕做得到。将军大可放心。”
刘国正定睛瞧着崇祯脸露笑意调侃道:“未必吧!陛下见到太子殿下也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吗?”
自从救下崇祯后,刘国正给予他起码的尊重,但不是以君臣之礼对待,况且在平时跟南王相处之时,如刘国正这些心腹爱将说话就比较随意,从来就不懂什么叫做唯唯诺诺战战兢兢。
因此刘国正跟崇祯的相处和交谈一直都是平等的,劫后余生的崇祯也改变了许多,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口气跟刘国正、黎喜汉、王承恩交流。
谈到太子,崇祯不由得笑了起来,道:“哈哈,能够再次瞧见烺儿朕已经心花怒放,暂时不相认也没什么关系。”
这确实是崇祯的肺腑之言,他最担心的就是太子的安慰,能够亲眼瞧见他好好地活着比什么都强。
崇祯如此配合,刘国正当然会竭力安排,让大明皇帝设身处地亲眼看看人心向背大有好处,如果大明群臣发现自己的一言一行早就被死里逃生的崇祯瞧得真真切切,恐怕这些大臣反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接下来的日子颇为奇特,崇祯下巴刮得干干净净身穿“南明”从四平武官服饰,带着身穿文士袍下巴粘贴着几缕长须的王承恩混迹于酒楼茶肆。
他们也经常去望海楼大酒店参加文武聚会,当然刘国正和黎喜汉一直不离左右,周围布置的特种兵也有几十个。
这段日子,黄家湾岛变成了大明政治中心,街谈巷议都是劝进,也偶然有大臣谈起先帝崇祯,都是摇头叹息一番就作罢。
没几天,崇祯就在望海楼大酒店宴会厅见到了坐在主位的太子朱慈烺。
虽然只不过分别了半个多月,但是崇祯已经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瞧着自己的长子,一时间泪眼模糊……
刘国正早有心理准备,他和黎喜汉、王承恩假装站起来叙话不露痕迹地用身体遮挡住崇祯。
他们知道崇祯应该是情不自禁,让他发泄过后就应该能够淡然处之。
大明文官武将没有注意到崇祯,即便有人注意了也不会认出这位下巴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轻人就是已经作古的大明皇帝。
大明朝根本没有人刮胡子,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黄胜想不出为什么刮胡子会和孝道扯上关系,不理那些荒谬的言论,该刮胡子照样刮,现在“南明”许多文官武将效仿南王不留胡须,战士们留胡子的很少。
崇祯这段时间由于生活有规律,精神头不错,这辈子第一次刮干净了胡须照镜子时几乎认不出,感觉镜子里的那个帅小伙不是自己。
连崇祯自己都认为跟以前判若两人,那些以前只不过远远地瞧见皇帝的大臣当然更加看不出,况且一个低调的“南明”中低级武官不开口哪里会引人注意。
王承恩确实被许多大明文武熟悉,可是谁会联想到如今长须飘然的一介书生居然是已经死掉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知道自己打死都不能在外人面前开口,否则自己特有的尖嗓子马上会吸引太多人注意。
在望海楼聚会的原大明文官武将品级不低,他们毫无顾忌谈论大明、“南明”合二为一,都在憧憬这个即将诞生的超级大国。
旷古绝今的大国、强国当然需要一个强悍的帝王,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请南王登基才能够治国平天下,大家纷纷表态见到南王后一同跪请他奉天承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本来以为崇祯瞧见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大明文武,听见这些议论会怒不可遏,谁知连生死都看淡了的崇祯以旁观者的心境默默的看着,只不过瞧那些大臣的眼光渐渐的冰冷。
回到住处,王承恩见陛下已经许久不发一言安慰道:“陛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乃是人之常情,那些文武都以为您已经宾天才会为大明选择一位明君,纵观天下谁能够有这个担当唯南王也。”
王承恩跟皇帝经历过同生共死,两人之间亲密了许多,王承恩说话时也基本上做到直言不讳。
崇祯听了王承恩这番话也没觉着刺耳,他道:
“王伴伴,朕不是认为他们选择南王为帝错了,恰恰相反,如果朕来选择,以天下安危百姓生计为己任,南王坐拥天下善莫大焉。只不过朕觉得群臣无情至斯心里凄凉而已。”
王承恩没想到皇上会这样说,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立场,只是想着:陛下落魄如此完全靠南王保护才能够活到今天,能够拿什么去跟如日中天的南王争天下?
他早就想劝劝固执的崇祯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在从话音里听出貌似皇上并不排斥南王坐拥天下心里反而感到莫名的舒畅。
他继续宽崇祯心,道:“陛下,这没什么,天下攘攘只为利往,只要他们不选择降贼就够了。”
崇祯叹气摇头道:“时穷节乃现,可惜朕以前不辨忠奸,想不到诸多大臣居然投降闯贼,可悲可叹!”
见刘国正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崇祯喜出望外,赶紧趁热打铁道:“朕保证听从将军安排,将军请讲。”
“陛下只听不开口辩论能够做到吗?”
“没问题,朕知道一旦开口恐怕难以瞒住相熟之大臣,将军接着讲。”
“陛下现在的易容还不够,还要下官麾下高手来为陛下化妆才能瞒住别人。”
“这更加可行,将军马上可以安排人来。”
“众说纷纭,那帮文武出言不逊也是正常,言语大逆不道也会有之,陛下要以平常心去看去听,不可以过于敏感,更加不能义愤填膺。”
崇祯沉默了片刻,道:“意料之中尔,已经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太多事情都看开了,处变不惊朕做得到。将军大可放心。”
刘国正定睛瞧着崇祯脸露笑意调侃道:“未必吧!陛下见到太子殿下也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吗?”
自从救下崇祯后,刘国正给予他起码的尊重,但不是以君臣之礼对待,况且在平时跟南王相处之时,如刘国正这些心腹爱将说话就比较随意,从来就不懂什么叫做唯唯诺诺战战兢兢。
因此刘国正跟崇祯的相处和交谈一直都是平等的,劫后余生的崇祯也改变了许多,不再以高高在上的口气跟刘国正、黎喜汉、王承恩交流。
谈到太子,崇祯不由得笑了起来,道:“哈哈,能够再次瞧见烺儿朕已经心花怒放,暂时不相认也没什么关系。”
这确实是崇祯的肺腑之言,他最担心的就是太子的安慰,能够亲眼瞧见他好好地活着比什么都强。
崇祯如此配合,刘国正当然会竭力安排,让大明皇帝设身处地亲眼看看人心向背大有好处,如果大明群臣发现自己的一言一行早就被死里逃生的崇祯瞧得真真切切,恐怕这些大臣反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接下来的日子颇为奇特,崇祯下巴刮得干干净净身穿“南明”从四平武官服饰,带着身穿文士袍下巴粘贴着几缕长须的王承恩混迹于酒楼茶肆。
他们也经常去望海楼大酒店参加文武聚会,当然刘国正和黎喜汉一直不离左右,周围布置的特种兵也有几十个。
这段日子,黄家湾岛变成了大明政治中心,街谈巷议都是劝进,也偶然有大臣谈起先帝崇祯,都是摇头叹息一番就作罢。
没几天,崇祯就在望海楼大酒店宴会厅见到了坐在主位的太子朱慈烺。
虽然只不过分别了半个多月,但是崇祯已经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瞧着自己的长子,一时间泪眼模糊……
刘国正早有心理准备,他和黎喜汉、王承恩假装站起来叙话不露痕迹地用身体遮挡住崇祯。
他们知道崇祯应该是情不自禁,让他发泄过后就应该能够淡然处之。
大明文官武将没有注意到崇祯,即便有人注意了也不会认出这位下巴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轻人就是已经作古的大明皇帝。
大明朝根本没有人刮胡子,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黄胜想不出为什么刮胡子会和孝道扯上关系,不理那些荒谬的言论,该刮胡子照样刮,现在“南明”许多文官武将效仿南王不留胡须,战士们留胡子的很少。
崇祯这段时间由于生活有规律,精神头不错,这辈子第一次刮干净了胡须照镜子时几乎认不出,感觉镜子里的那个帅小伙不是自己。
连崇祯自己都认为跟以前判若两人,那些以前只不过远远地瞧见皇帝的大臣当然更加看不出,况且一个低调的“南明”中低级武官不开口哪里会引人注意。
王承恩确实被许多大明文武熟悉,可是谁会联想到如今长须飘然的一介书生居然是已经死掉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知道自己打死都不能在外人面前开口,否则自己特有的尖嗓子马上会吸引太多人注意。
在望海楼聚会的原大明文官武将品级不低,他们毫无顾忌谈论大明、“南明”合二为一,都在憧憬这个即将诞生的超级大国。
旷古绝今的大国、强国当然需要一个强悍的帝王,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请南王登基才能够治国平天下,大家纷纷表态见到南王后一同跪请他奉天承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本来以为崇祯瞧见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大明文武,听见这些议论会怒不可遏,谁知连生死都看淡了的崇祯以旁观者的心境默默的看着,只不过瞧那些大臣的眼光渐渐的冰冷。
回到住处,王承恩见陛下已经许久不发一言安慰道:“陛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乃是人之常情,那些文武都以为您已经宾天才会为大明选择一位明君,纵观天下谁能够有这个担当唯南王也。”
王承恩跟皇帝经历过同生共死,两人之间亲密了许多,王承恩说话时也基本上做到直言不讳。
崇祯听了王承恩这番话也没觉着刺耳,他道:
“王伴伴,朕不是认为他们选择南王为帝错了,恰恰相反,如果朕来选择,以天下安危百姓生计为己任,南王坐拥天下善莫大焉。只不过朕觉得群臣无情至斯心里凄凉而已。”
王承恩没想到皇上会这样说,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立场,只是想着:陛下落魄如此完全靠南王保护才能够活到今天,能够拿什么去跟如日中天的南王争天下?
他早就想劝劝固执的崇祯退一步海阔天空,现在从话音里听出貌似皇上并不排斥南王坐拥天下心里反而感到莫名的舒畅。
他继续宽崇祯心,道:“陛下,这没什么,天下攘攘只为利往,只要他们不选择降贼就够了。”
崇祯叹气摇头道:“时穷节乃现,可惜朕以前不辨忠奸,想不到诸多大臣居然投降闯贼,可悲可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