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1 第91章 土木堡(1)
- 92 第92章 土木堡(2)
- 93 第93章 土木堡(3)
- 94 第94章 力挽狂澜(1)
- 95 第95章 力挽狂澜(2)
- 96 第96章 力挽狂澜(3)
- 97 第97章 决断!(1)
- 98 第98章 决断!(2)
- 99 第99章 决断!(3)
- 100 第100章 信念(1)
- 101 第101章 信念(2)
- 102 第102章 北京保卫战(1)
- 103 第103章 北京保卫战(2)
- 104 第104章 北京保卫战(3)
- 105 第105章 朱祁镇的奋斗(1)
- 106 第106章 朱祁镇的奋斗(2)
- 107 第107章 回家(1)
- 108 第108章 回家(2)
- 109 第109章 回家(3)
- 110 第110章 囚徒朱祁镇(1)
- 111 第111章 囚徒朱祁镇(2)
- 112 第112章 夺门(1)
- 113 第113章 夺门(2)
- 114 第114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1)
- 115 第115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2)
- 116 第116章 隐藏的敌人(1)
- 117 第117章 隐藏的敌人(2)
- 118 第118章 公道(1)
- 119 第119章 公道(2)
- 120 第120章 公道(3)
- 121 第121章 不伦之恋(1)
- 122 第122章 不伦之恋(2)
- 123 第123章 不伦之恋(3)
- 124 第124章 不伦之恋(4)
- 125 第125章 武林大会(1)
- 126 第126章 武林大会(2)
- 127 第127章 武林大会(3)
- 128 第128章 明君(1)
- 129 第129章 明君(2)
- 130 第130章 明君(3)
- 131 第131章 斗争,还是隐忍?(1)
- 132 第132章 斗争,还是隐忍?(2)
- 133 第133章 传奇就此开始(1)
- 134 第134章 传奇就此开始(2)
- 135 第135章 悟道(1)
- 136 第136章 悟道(2)
- 137 第137章 机会终于到来(1)
- 138 第138章 机会终于到来(2)
- 139 第139章 必杀刘谨(1)
- 140 第140章 必杀刘谨(2)
- 141 第141章 必杀刘谨(3)
- 142 第14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1)
- 143 第143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2)
- 144 第144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1)
- 145 第145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2)
- 146 第146章 东山再起(1)
- 147 第147章 东山再起(2)
- 148 第148章 孤军(1)
- 149 第149章 孤军(2)
- 150 第150章 奋战(1)
- 151 第151章 奋战(2)
- 152 第152章 奋战(3)
- 153 第153章 奋战(4)
- 154 第154章 死亡的阴谋(1)
- 155 第155章 死亡的阴谋(2)
- 156 第156章 死亡的阴谋(3)
- 157 第157章 沉默的较量(1)
- 158 第158章 沉默的较量(2)
- 159 第159章 终结的归宿(1)
- 160 第160章 终结的归宿(2)
- 161 第161章 新的开始
- 162 第162章 皇帝很脆弱(1)
- 163 第163章 皇帝很脆弱(2)
- 164 第164章 大臣很强悍(1)
- 165 第165章 大臣很强悍(2)
- 166 第166章 解脱(1)
- 167 第167章 解脱(2)
- 168 第168章 龙争虎斗(1)
- 169 第169章 龙争虎斗(2)
- 170 第170章 龙争虎斗(3)
- 171 第171章 锋芒(1)
- 172 第172章 锋芒(2)
- 173 第173章 最阴险的敌人(1)
- 174 第174章 最阴险的敌人(2)
- 175 第175章 最阴险的敌人(3)
- 176 第176章 徐阶的觉醒(1)
- 177 第177章 徐阶的觉醒(2)
- 178 第178章 徐阶的觉醒(3)
- 179 第179章 天下,三人而已(1)
- 180 第180章 天下,三人而已(2)
- 181 第181章 致命的疏漏(1)
- 182 第182章 致命的疏漏(2)
- 183 第183章 隐藏的精英(1)
- 184 第184章 隐藏的精英(2)
- 185 第185章 隐藏的精英(3)
- 186 第186章 勇气(1)
- 187 第187章 勇气(2)
- 188 第188章 勇气(3)
- 189 第189章 勇气(4)
- 190 第190章 东南的奇才(1)
- 191 第191章 东南的奇才(2)
- 192 第192章 天下第一幕僚(1)
- 193 第193章 天下第一幕僚(2)
- 194 第194章 强敌(1)
- 195 第195章 强敌(2)
- 196 第196章 天才的谋略(1)
- 197 第197章 天才的谋略(2)
- 198 第198章 天才的谋略(3)
- 199 第199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1)
- 200 第200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2)
- 201 第201章 名将的起点(1)
- 202 第202章 名将的起点(2)
- 203 第203章 制胜之道(1)
- 204 第204章 制胜之道(2)
- 205 第205章 制胜之道(3)
- 206 第206章 侵略者的末日(1)
- 207 第207章 侵略者的末日(2)
- 208 第208章 英雄的结局
- 209 第209章 曙光(1)
- 210 第210章 曙光(2)
- 211 第211章 曙光(3)
- 212 第212章 胜利(1)
- 213 第213章 胜利(2)
- 214 第214章 致命的正义(1)
- 215 第215章 致命的正义(2)
- 216 第216章 致命的正义(3)
- 217 第217章 奇怪的人(1)
- 218 第218章 奇怪的人(2)
- 219 第219章 奇怪的人(3)
- 220 第220章 奇怪的人(4)
- 221 第221章 天才的对弈(1)
- 222 第222章 天才的对弈(2)
- 223 第223章 天才的对弈(3)
- 224 第224章 成熟(1)
- 225 第225章 成熟(2)
- 226 第226章 成熟(3)
- 227 第227章 最终的乱战(1)
- 228 第228章 最终的乱战(2)
- 229 第229章 最终的乱战(3)
- 230 第230章 高拱的成就(1)
- 231 第231章 高拱的成就(2)
- 232 第232章 高拱的成就(3)
- 233 第233章 死斗(1)
- 234 第234章 死斗(2)
- 235 第235章 阴谋(1)
- 236 第236章 阴谋(2)
- 237 第237章 阴谋(3)
- 238 第238章 张居正的缺陷(1)
- 239 第239章 张居正的缺陷(2)
- 240 第240章 敌人(1)
- 241 第241章 敌人(2)
- 242 第242章 千古,唯此一人(1)
- 243 第243章 千古,唯此一人(2)
- 244 第244章 千古,唯此一人(3)
- 245 第245章 谜团(1)
- 246 第246章 谜团(2)
- 247 第247章 野心的起始(1)
- 248 第248章 野心的起始(2)
- 249 第249章 野心的起始(3)
- 250 第250章 明朝的愤怒(1)
- 251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
- 252 第252章 明朝的愤怒(3)
- 253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 254 第254章 兵不厌诈(1)
- 255 第255章 兵不厌诈(2)
- 256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 257 第257章 平壤血战(1)
- 258 第258章 平壤血战(2)
- 259 第259章 平壤血战(3)
- 260 第260章 不世出之名将(1)
- 261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 262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 263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 264 第264章 二次摊牌(2)
- 265 第265章 二次摊牌(3)
- 266 第266章 胜算(1)
- 267 第267章 胜算(2)
- 268 第268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1)
- 269 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2)
- 270 第2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
- 271 第271章 绝顶的官僚(1)
- 272 第272章 绝顶的官僚(2)
- 273 第273章 和稀泥的艺术(1)
- 274 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2)
- 275 第275章 游戏的开始(1)
- 276 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2)
- 277 第277章 游戏的开始(3)
- 278 第278章 混战(1)
- 279 第279章 混战(2)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01章 信念(2)
第101章 信念(2)
既然明军最强的部队都被自己轻易打垮,所谓的三大营也已经全军覆没,明朝还有什么能力和自己对抗?
这次出征的进程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此次他一路攻击前行,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此刻,这座宏伟的帝都已经完全暴露在也先的面前。
在也先看来,进城只是个仪式而已,他不相信主力已经被击溃的明军还能做什么样的抵抗(视京城旦夕可破)。只要叫喊两声,吓唬一下,城内的人就会吓破胆,乖乖地出来办理城防交接。
在攻击前的军事会议上,他自信地看着部落的其他首领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眼前的这座城市不堪一击,大明的壮美河山,无数的金银财宝、古玩稀珍都将归瓦剌所有,伟大的大元帝国将再一次屹立起来!
“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
据说以前曾有一些餐馆会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写着“明日吃饭不要钱”七字。
当然,这些饭馆绝对不是慈善机构,因为那块牌子上的日期永远都是“明日”两个字,而这个明日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如此做法不过是拿穷人开心而已。历史已经证明,也先的这个明日最终也没到来。他又被耍弄了一回,但这次耍弄他的不是杨洪,而是命运。
六天后的也先可能会奇怪,自己的兵力强过土木堡之时数倍,且士气高涨,士兵强悍,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别人回答,他的祖父马哈木先生应该知道答案。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
就在一个月前,也先眼前的这座城池还是那样的不堪一击,那样的柔弱,经常还有外逃的百姓和士兵,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这里又恢复了帝都的气势,守城的士兵已经为也先的到来等待了很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很多东西,有仇恨,有兴奋,有焦虑,也有恐惧。
但并没有畏缩。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的信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不会后退。
在这个月中,京城发生了很多变化,兵多了,粮足了,防护增强了,但最根本的变化却绝不是这些。
真正的变化在人们的心中,透过失败的阴云,他们已经从开始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并逐渐相信自己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是意志和信念的力量。
这才是那些守护京城的人们最为强大的武器。
当然,当时的也先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毕竟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和恢复大元的梦想将在这里被一个人终止。
一个有勇气的人。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
决战的信念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绝不是于谦的能力不行,当年的朱文正能够以数万人马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是因为洪都城池不大,陈友谅虽然兵多,但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全部展开,只有一批批地上,其实际攻击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于谦守卫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这是真正的大城市,并不是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
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这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二环到三环之间,当年的北京虽然远远比不上今天北京市的规模,但也是相当大的。
简单做一个除法会发现,每个门的守卫兵力也就在二万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单决定于人数,还有机动力。
所以明军虽然在总的人数上占优,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这就是于谦所面临的形势,敌军十分强大,己方兵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占据优势,形势并不乐观,但与此同时,于谦也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位助手将帮助他完成防御北京的任务,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
当然了,于谦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位助手在八年后还会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置自己于死地。
从战友到敌人,从朋友到对头,那位完成这一戏剧性转变的亲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父亲就是武官,他承袭父业,也干了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斗狠,极为骁勇,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与杨洪并称。
据说在石亨年轻时,一次去街上玩儿,被一个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细端详,以极为惊讶的口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太平盛世,你怎么会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没有收费,但起码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乱世方出英雄。
话虽如此,但正统十四年七月身处阳和的石亨却绝对不能算是个英雄,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逃跑。
数万大军全部覆灭,主将被杀,也先的骑兵肆无忌惮地踩踏着明军的尸体,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发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无能为力,因为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为统兵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统领的军队被敌人歼灭,士兵被残杀、被俘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窝囊,真是窝囊啊。
窝囊的石亨活着回来了,然而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安慰和抚恤。由于他也是军队主将之一,根据军令,他要负领导责任,于是他被罢免职务,贬为事官。
在他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于谦帮助了他。
在于谦看来,这个失败的将领并不是无能之辈,只要能够善加使用,他是能够成就大器的。
事实证明,于谦的判断是正确的,石亨将成为一柄锋利的复仇之剑,插入瓦剌的胸膛。
也先的军旗在城外飘扬,蒙古骑兵们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内的明军显示着他们的军威。八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们将再次成为这里的主人。
也就在几乎同一个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北京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并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到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这个提议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数人支持,只有一个人反对。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石亨的提议应该是会获得通过的。但这次,即使赞成的人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反对的人手中掌握着否决权。
此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条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正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汤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了众人,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听到这杀气腾腾的语言,众人仿佛不认识这个正在说话的于谦了,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还是儒雅的文官,是一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谦依然沉着镇定,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
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
看起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儿命了,不但玩儿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拼死一战,只在此时!”
于谦是对的,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
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准备出发作战,之前那坚定强硬的讲话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要做的,是实践他许下的承诺。
自古以来,发言演讲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很多人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江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却是一无是处,瞻前怕后。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下命令是容易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败敌人,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无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对于于谦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会穿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
不,我畏惧过,我并不是武将,我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
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
在我看来,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我曾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我在孤灯下苦读不辍,踏入仕途,我曾青云直上,也曾郁不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我已无所畏惧。
这次出征的进程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此次他一路攻击前行,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此刻,这座宏伟的帝都已经完全暴露在也先的面前。
在也先看来,进城只是个仪式而已,他不相信主力已经被击溃的明军还能做什么样的抵抗(视京城旦夕可破)。只要叫喊两声,吓唬一下,城内的人就会吓破胆,乖乖地出来办理城防交接。
在攻击前的军事会议上,他自信地看着部落的其他首领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眼前的这座城市不堪一击,大明的壮美河山,无数的金银财宝、古玩稀珍都将归瓦剌所有,伟大的大元帝国将再一次屹立起来!
“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
据说以前曾有一些餐馆会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写着“明日吃饭不要钱”七字。
当然,这些饭馆绝对不是慈善机构,因为那块牌子上的日期永远都是“明日”两个字,而这个明日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如此做法不过是拿穷人开心而已。历史已经证明,也先的这个明日最终也没到来。他又被耍弄了一回,但这次耍弄他的不是杨洪,而是命运。
六天后的也先可能会奇怪,自己的兵力强过土木堡之时数倍,且士气高涨,士兵强悍,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别人回答,他的祖父马哈木先生应该知道答案。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
就在一个月前,也先眼前的这座城池还是那样的不堪一击,那样的柔弱,经常还有外逃的百姓和士兵,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这里又恢复了帝都的气势,守城的士兵已经为也先的到来等待了很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很多东西,有仇恨,有兴奋,有焦虑,也有恐惧。
但并没有畏缩。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的信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不会后退。
在这个月中,京城发生了很多变化,兵多了,粮足了,防护增强了,但最根本的变化却绝不是这些。
真正的变化在人们的心中,透过失败的阴云,他们已经从开始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并逐渐相信自己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是意志和信念的力量。
这才是那些守护京城的人们最为强大的武器。
当然,当时的也先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毕竟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和恢复大元的梦想将在这里被一个人终止。
一个有勇气的人。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
决战的信念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绝不是于谦的能力不行,当年的朱文正能够以数万人马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是因为洪都城池不大,陈友谅虽然兵多,但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全部展开,只有一批批地上,其实际攻击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于谦守卫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这是真正的大城市,并不是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
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这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二环到三环之间,当年的北京虽然远远比不上今天北京市的规模,但也是相当大的。
简单做一个除法会发现,每个门的守卫兵力也就在二万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单决定于人数,还有机动力。
所以明军虽然在总的人数上占优,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这就是于谦所面临的形势,敌军十分强大,己方兵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占据优势,形势并不乐观,但与此同时,于谦也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位助手将帮助他完成防御北京的任务,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
当然了,于谦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位助手在八年后还会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置自己于死地。
从战友到敌人,从朋友到对头,那位完成这一戏剧性转变的亲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父亲就是武官,他承袭父业,也干了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斗狠,极为骁勇,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与杨洪并称。
据说在石亨年轻时,一次去街上玩儿,被一个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细端详,以极为惊讶的口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太平盛世,你怎么会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没有收费,但起码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乱世方出英雄。
话虽如此,但正统十四年七月身处阳和的石亨却绝对不能算是个英雄,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逃跑。
数万大军全部覆灭,主将被杀,也先的骑兵肆无忌惮地踩踏着明军的尸体,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发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无能为力,因为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为统兵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统领的军队被敌人歼灭,士兵被残杀、被俘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窝囊,真是窝囊啊。
窝囊的石亨活着回来了,然而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安慰和抚恤。由于他也是军队主将之一,根据军令,他要负领导责任,于是他被罢免职务,贬为事官。
在他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于谦帮助了他。
在于谦看来,这个失败的将领并不是无能之辈,只要能够善加使用,他是能够成就大器的。
事实证明,于谦的判断是正确的,石亨将成为一柄锋利的复仇之剑,插入瓦剌的胸膛。
也先的军旗在城外飘扬,蒙古骑兵们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内的明军显示着他们的军威。八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们将再次成为这里的主人。
也就在几乎同一个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北京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并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到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这个提议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数人支持,只有一个人反对。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石亨的提议应该是会获得通过的。但这次,即使赞成的人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反对的人手中掌握着否决权。
此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条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正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汤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了众人,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
听到这杀气腾腾的语言,众人仿佛不认识这个正在说话的于谦了,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还是儒雅的文官,是一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的表情的人。
此刻的于谦依然沉着镇定,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已经成为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
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
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
看起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惊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
真的豁出去了。
所有的人都惊讶地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儿命了,不但玩儿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
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拼死一战,只在此时!”
于谦是对的,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
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
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
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准备出发作战,之前那坚定强硬的讲话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要做的,是实践他许下的承诺。
自古以来,发言演讲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很多人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江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却是一无是处,瞻前怕后。
古代雅典的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
下命令是容易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败敌人,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无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所以对于于谦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会穿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
不,我畏惧过,我并不是武将,我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的工作只是在文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
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
在我看来,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未经历过的战争?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我曾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我在孤灯下苦读不辍,踏入仕途,我曾青云直上,也曾郁不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我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我已无所畏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