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2 第252章 明朝的愤怒(3)
- 253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 254 第254章 兵不厌诈(1)
- 255 第255章 兵不厌诈(2)
- 256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 257 第257章 平壤血战(1)
- 258 第258章 平壤血战(2)
- 259 第259章 平壤血战(3)
- 260 第260章 不世出之名将(1)
- 261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 262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 263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 264 第264章 二次摊牌(2)
- 265 第265章 二次摊牌(3)
- 266 第266章 胜算(1)
- 267 第267章 胜算(2)
- 268 第268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1)
- 269 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2)
- 270 第2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
- 271 第271章 绝顶的官僚(1)
- 272 第272章 绝顶的官僚(2)
- 273 第273章 和稀泥的艺术(1)
- 274 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2)
- 275 第275章 游戏的开始(1)
- 276 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2)
- 277 第277章 游戏的开始(3)
- 278 第278章 混战(1)
- 279 第279章 混战(2)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他已经看到,一切都将在自己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但他并不知道,所谓谈判和执行,那完全是两码事。
在第一次谈判时,明军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压根不打算要真谈判,而这一次……似乎也没这个打算。
因为在战后,宋应昌曾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夫倭酋前后虽有乞贡之称,臣实假贡取事,原无真许之意。”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谈和的,但我是忽悠他们的,您别当真。
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进行到底了。
但协议毕竟还是签了,签了就得执行。于是接下来,李如松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除了会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根据协议,明军要撤出朝鲜,但李如松却纹丝不动,反而烧掉了日军的粮仓,端掉了对方的饭碗。
日军是真没办法了,打不过又闹不起,明知李如松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偏偏还不敢得罪他,就当吃了个哑巴亏,硬着头皮派出使者,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认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烦你还是给办了吧。
在这一点上,李如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随即派出谢用梓与徐一贯两人,随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军大营。
小西行长十分高兴,因为自从谈判开始以来,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松的使者),感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现在对方终于派出了正式的使者,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来的这两位所谓使者,谢用梓是参将,徐一贯是游击,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武将,别说搞外交,识不识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这么两个丘八去谈判,不是明朝没人了,而是李如松根本就没往上报。
这位仁兄接到日军要求后,想也没想,就在军中随意找了两人,大笔一挥,你们俩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出差吧。
现在忽悠你们,那是不得已,老子手里要是有兵,早就打过去了,还谈什么判?!
李如松没当真,但日本人当真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长带领沈惟敬、谢用梓以及徐一贯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进行和谈。
对于明朝使臣的来临,丰臣秀吉非常高兴,不但热情接待,管吃管住,会谈时更是率领各地诸侯权贵到场,亲自参加,张灯结彩,搞得和过节一样,仪式十分隆重。
当沈惟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明白:这下算是忽悠大了。
虽然日本人糊里糊涂,但一路过来,他已经很清楚,身边的这两位使者到底是什么货色。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挺下去了。
沈惟敬就此开始了谈判,虽然从名义上讲,谢用梓和徐一贯才是正牌使者,但这两个大老粗连话都说不利索,每次开会口都不敢开,只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于是每次开会之时,大致都是这么一幅场景:丰臣秀吉满怀激情,口若悬河;谢用梓、徐一贯呆若木鸡、一言不发;沈惟敬随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谓的外交谈判,其实就是扯淡。
就这么个扯淡会,竟然还开了一个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结束。
在谈判终结的那一天,丰臣秀吉终于提出了日方的和平条件,该条件也再次证明了这样一点:
丰臣秀吉,是个贪婪无耻、不可救药的人渣。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朝将公主嫁为日本后妃。
二,明朝和日本进行贸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日本交换誓词,永远通好。
四,割出朝鲜四道,让给日本。
五,朝鲜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为人质,由日方管理。
六,返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
七,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在这份所谓的和平条款中,除交还朝鲜王子外,没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强占朝鲜土地,还把手伸到了明朝。总而言之,除了贪婪,还是贪婪。
这样的条款,是任何一个大明使臣都无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这位仁兄似乎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当场拍板,表示自己认可这些条款,并将回禀明朝。丰臣秀吉十分高兴。
其实丰臣秀吉并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个过把瘾的机会——即使他提出吞并中国,这位大明使者也会答应的。
因为沈惟敬同志压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说到底也就是个混混,胡话张口就来,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谈不上什么政治责任。你想要哪里,我沈惟敬划给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买单。
日本和谈就此结束,简单概括起来,是一群稀里糊涂的人,在一个稀里糊涂的地方,开了一个稀里糊涂的会,得到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结论。可怜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风光一辈子,快退休了,却被两个粗人、一个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节不保。
但在办事认真这点上,丰臣秀吉还是值得表扬的。为了把贪欲进行到底,他随即安排了善后事宜,遣送朝鲜王子回国,并指派小西行长跟进此事。
小西行长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久之后,他就会悔青自己的肠子。
和谈结束了,沈惟敬回国了。他在日本说了很多话,干了很多事,但在中国却无人知晓,连李如松、宋应昌也只知道,这人去了趟日本,见了丰臣秀吉,仅此而已。
按说到这个时候,沈惟敬应该说实话了,在日本胡说八道也就罢了,但军国大事,不是能忽悠过去的,鬼子虽然脑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痴,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人浑胆大,没有丝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书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谈话时,竟对日方提出“和平条件”只字不提,只顾吹牛,说自己已经搞定了日方,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云云。
这话要换了宋应昌,估计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从某个角度讲,他还是个比较单纯的人,一顿忽悠之下,竟然信了,还按照沈惟敬的说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涂,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实在费钱,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与日方议和。
于是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现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忽悠,中日双方终于停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日军大部撤出朝鲜后,明军也做出部署,仅留刘綎、骆尚志等人,率军一万五千余人帮助镇守军事要地,其余部队撤回国内。
无论有多么莫名其妙,和平终究还是到来了,尽管是暂时的。
宋应昌升官了,因为在朝鲜战场的优异表现,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郎的职务,由顾养谦接替。
李如松也升官了,本就对他十分欣赏的明神宗给他加了工资(禄米),并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
三年后,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大臣推举多名候选者,明神宗却执意要任用李如松,虽然许多人极力反对,但他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李如松走马上任,一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入,中伏,力战而死。
在所有的战斗中,他始终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驯,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在我看来,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因为在整理关于他的史料时,我发现了他的诗句: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但他并不知道,所谓谈判和执行,那完全是两码事。
在第一次谈判时,明军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压根不打算要真谈判,而这一次……似乎也没这个打算。
因为在战后,宋应昌曾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夫倭酋前后虽有乞贡之称,臣实假贡取事,原无真许之意。”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谈和的,但我是忽悠他们的,您别当真。
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进行到底了。
但协议毕竟还是签了,签了就得执行。于是接下来,李如松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除了会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根据协议,明军要撤出朝鲜,但李如松却纹丝不动,反而烧掉了日军的粮仓,端掉了对方的饭碗。
日军是真没办法了,打不过又闹不起,明知李如松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偏偏还不敢得罪他,就当吃了个哑巴亏,硬着头皮派出使者,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认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烦你还是给办了吧。
在这一点上,李如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随即派出谢用梓与徐一贯两人,随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军大营。
小西行长十分高兴,因为自从谈判开始以来,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松的使者),感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现在对方终于派出了正式的使者,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来的这两位所谓使者,谢用梓是参将,徐一贯是游击,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武将,别说搞外交,识不识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这么两个丘八去谈判,不是明朝没人了,而是李如松根本就没往上报。
这位仁兄接到日军要求后,想也没想,就在军中随意找了两人,大笔一挥,你们俩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出差吧。
现在忽悠你们,那是不得已,老子手里要是有兵,早就打过去了,还谈什么判?!
李如松没当真,但日本人当真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长带领沈惟敬、谢用梓以及徐一贯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进行和谈。
对于明朝使臣的来临,丰臣秀吉非常高兴,不但热情接待,管吃管住,会谈时更是率领各地诸侯权贵到场,亲自参加,张灯结彩,搞得和过节一样,仪式十分隆重。
当沈惟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明白:这下算是忽悠大了。
虽然日本人糊里糊涂,但一路过来,他已经很清楚,身边的这两位使者到底是什么货色。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挺下去了。
沈惟敬就此开始了谈判,虽然从名义上讲,谢用梓和徐一贯才是正牌使者,但这两个大老粗连话都说不利索,每次开会口都不敢开,只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于是每次开会之时,大致都是这么一幅场景:丰臣秀吉满怀激情,口若悬河;谢用梓、徐一贯呆若木鸡、一言不发;沈惟敬随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谓的外交谈判,其实就是扯淡。
就这么个扯淡会,竟然还开了一个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结束。
在谈判终结的那一天,丰臣秀吉终于提出了日方的和平条件,该条件也再次证明了这样一点:
丰臣秀吉,是个贪婪无耻、不可救药的人渣。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朝将公主嫁为日本后妃。
二,明朝和日本进行贸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日本交换誓词,永远通好。
四,割出朝鲜四道,让给日本。
五,朝鲜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为人质,由日方管理。
六,返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
七,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在这份所谓的和平条款中,除交还朝鲜王子外,没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强占朝鲜土地,还把手伸到了明朝。总而言之,除了贪婪,还是贪婪。
这样的条款,是任何一个大明使臣都无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这位仁兄似乎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当场拍板,表示自己认可这些条款,并将回禀明朝。丰臣秀吉十分高兴。
其实丰臣秀吉并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个过把瘾的机会——即使他提出吞并中国,这位大明使者也会答应的。
因为沈惟敬同志压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说到底也就是个混混,胡话张口就来,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谈不上什么政治责任。你想要哪里,我沈惟敬划给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买单。
日本和谈就此结束,简单概括起来,是一群稀里糊涂的人,在一个稀里糊涂的地方,开了一个稀里糊涂的会,得到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结论。可怜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风光一辈子,快退休了,却被两个粗人、一个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节不保。
但在办事认真这点上,丰臣秀吉还是值得表扬的。为了把贪欲进行到底,他随即安排了善后事宜,遣送朝鲜王子回国,并指派小西行长跟进此事。
小西行长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久之后,他就会悔青自己的肠子。
和谈结束了,沈惟敬回国了。他在日本说了很多话,干了很多事,但在中国却无人知晓,连李如松、宋应昌也只知道,这人去了趟日本,见了丰臣秀吉,仅此而已。
按说到这个时候,沈惟敬应该说实话了,在日本胡说八道也就罢了,但军国大事,不是能忽悠过去的,鬼子虽然脑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痴,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人浑胆大,没有丝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书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谈话时,竟对日方提出“和平条件”只字不提,只顾吹牛,说自己已经搞定了日方,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云云。
这话要换了宋应昌,估计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从某个角度讲,他还是个比较单纯的人,一顿忽悠之下,竟然信了,还按照沈惟敬的说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涂,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实在费钱,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与日方议和。
于是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现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忽悠,中日双方终于停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日军大部撤出朝鲜后,明军也做出部署,仅留刘綎、骆尚志等人,率军一万五千余人帮助镇守军事要地,其余部队撤回国内。
无论有多么莫名其妙,和平终究还是到来了,尽管是暂时的。
宋应昌升官了,因为在朝鲜战场的优异表现,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郎的职务,由顾养谦接替。
李如松也升官了,本就对他十分欣赏的明神宗给他加了工资(禄米),并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
三年后,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大臣推举多名候选者,明神宗却执意要任用李如松,虽然许多人极力反对,但他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李如松走马上任,一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入,中伏,力战而死。
在所有的战斗中,他始终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驯,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在我看来,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因为在整理关于他的史料时,我发现了他的诗句: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