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1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
- 252 第252章 明朝的愤怒(3)
- 253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 254 第254章 兵不厌诈(1)
- 255 第255章 兵不厌诈(2)
- 256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 257 第257章 平壤血战(1)
- 258 第258章 平壤血战(2)
- 259 第259章 平壤血战(3)
- 260 第260章 不世出之名将(1)
- 261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 262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 263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 264 第264章 二次摊牌(2)
- 265 第265章 二次摊牌(3)
- 266 第266章 胜算(1)
- 267 第267章 胜算(2)
- 268 第268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1)
- 269 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2)
- 270 第2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
- 271 第271章 绝顶的官僚(1)
- 272 第272章 绝顶的官僚(2)
- 273 第273章 和稀泥的艺术(1)
- 274 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2)
- 275 第275章 游戏的开始(1)
- 276 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2)
- 277 第277章 游戏的开始(3)
- 278 第278章 混战(1)
- 279 第279章 混战(2)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杨总兵实在是个守纪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迟出发,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热闹,二话不说,带着一千人也冲了进去。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被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渔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的伤亡问题。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仗,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
我认为,这是件难办的事。
不过难办的事,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两点:首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发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浑人。
此时正逢朝鲜阴雨连绵,火器难以使用。日军伏击失败后,全部龟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并公开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画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儿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足,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战场恢复了平静。日军也借此机会加强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并非攻城的枪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日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日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再也没法打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钱。
李如松在朝鲜待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地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总之,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又关了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被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渔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的伤亡问题。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仗,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
我认为,这是件难办的事。
不过难办的事,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两点:首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发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浑人。
此时正逢朝鲜阴雨连绵,火器难以使用。日军伏击失败后,全部龟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并公开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画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儿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足,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战场恢复了平静。日军也借此机会加强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并非攻城的枪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日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日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伤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再也没法打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钱。
李如松在朝鲜待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地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总之,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又关了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