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这个太监的名字,叫做王安。王安,河北雄县人,四十多年前,他进入皇宫,那时,他的上司叫冯保。二十六年前,他得到了新的任命,到一个谁也不愿意去的地方,陪一个谁也不愿意陪的人。这个人就是没人待见,连名分都没有的皇长子朱常洛。王安是个好人,至少是个识货的人。当朱常洛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坚定且始终站在了原地,无论是“争国本”,还是“梃击”都竭尽全力,证明了他的忠诚。朱常洛成为明光宗之后,他成为了司礼秉笔太监,掌控宫中大权。
这位王安仁兄最喜欢的人,是东林党,因为一直以来,东林党都是皇帝陛下的朋友。
而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李选侍,因为这个女人经常欺负后宫的一位王才人,而这位王才人,恰好就是皇长子朱由校的母亲。
此刻还不下烂药,更待何时?刘一璟大怒,大吼一声:“谁敢藏匿天子!”
可是吼完了,就没辙了,因为这毕竟是宫里,人躲在里面,你总不能破门而入去抢人吧。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李选侍心甘情愿地交人,然后送到门口,挥手致意。这似乎绝不可能,但是王安说,这是可能的。
随后,他进入了暖阁。
面对李选侍,王安体现出了一个卓越太监的素质,他虽没有抢人的体力,却有骗人的智力。
他对李选侍说,现在情况特殊,必须让皇长子出面,安排先皇的丧事,安抚大家的情绪,事情一完,人就能回来。
其实这谎扯得不圆,可是糊弄李选侍是够了。她立即叫出了朱由校。
然而,就在她把人交给王安的那一瞬间,却突然醒悟了过来!她随即拉住了朱由校的衣服,死死拉住,不肯松手。
王安知道,动粗的时候到了,他决定欺负眼前这个耍赖的女人。因为太监虽说不男不女,可论力气,比李小姐还是要大一些。
王安一把拉过朱由校,冲出了暖阁。当门外的顾命大臣们看见皇长子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胜利了。
于是,在先皇的尸体(估计还热着)旁,新任皇帝接受了顾命大臣们的齐声问候:万岁!
“万岁”喊完了,就该跑了。在人家的地盘上,抢了人家的人,再不跑就真是傻子了。具体的逃跑方法是,王安开路,刘一璟拉住朱由校的左手,英国公张维贤拉住朱由校的右手,包括方从哲在内的几个老头走中间,杨涟断后。就这样,朱由校被这群活像绑匪(实际上也是)的朝廷大臣带了出去。
事情正如所料,当他们刚刚走出乾清宫的时候,背后便传来了李选侍尖利的叫喊声:
“哥儿(指朱由校),回来!”
李大姐这嗓子太突然了,虽然没要人命,却把顾命大臣们吓了一跳。他们本来在乾清宫外准备了轿子,正在等轿夫来把皇子抬走,听到声音后,脚一跺,不能再等了!
不等,就只能自己抬,情急之下,几位高干一拥而上,去抬轿子。这四位高级轿夫分别是吏部尚书周嘉谟、给事中杨涟、内阁大学士刘一璟、英国公张维贤。
前面几位大家都熟,而最后这位张维贤,是最高世袭公爵,他的祖先,就是跟随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中阵亡的第一名将张玉。
也就是说,四个人里除杨涟外,职务最低的是部长。我又查了一下年龄,最年轻的杨涟,当时也已经四十八岁了,看来人急眼了,还真敢拼命。
就这样,朱由校在这帮老干部的簇拥下,离开了乾清宫。他们的目标,是文华殿,只要到达那里,完成大礼,朱由校就将成为新一代的皇帝。
而那时,李选侍的野心将彻底破灭。
当然,按照电视剧逻辑,坏人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毕竟老胳膊老腿,走不快。很快,大臣们就发现,他们被人追上了。追赶他们的,是李选侍的太监。一个带头的二话不说,恶狠狠地拦住大臣,高声训斥:
“你们打算把皇长子带到哪里去?”一边说,还一边动手去拉朱由校,很有点儿动手的意思。对于这帮大臣而言,搞阴谋、骂骂人是长项,打架是弱项。于是,杨涟先生再次出场了。
他大骂了这个太监,并且鼓动朱由校:“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何须害怕!”
一顿连骂带捧,把太监们都镇住了,领头的人见势不妙,就撤了。这个被杨涟骂走的领头太监,名叫李进忠,是个不出名的人。但不久之后,他将更名改姓,改为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魏忠贤。在杨涟的护卫下,朱由校终于来到了文华殿。在这里,他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成为了新的皇帝,史称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
这就算即位了,但问题在于,毕竟也是大明王朝,不是杂货铺,程序还要走,登基还得登。
有人建议,咱就今天办了得了,可是杨涟同志不同意。这位仁兄认定,既然要登基,就得找个良辰吉日,一查,那就九月初六吧。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今天是九月初一,只要皇长子没登基,乾清宫依然是李选侍的天下。而且,她依然是受命照顾皇长子的人,对于她而言,要翻盘,六天足够了。然而杨涟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在他即将步入深渊的时候,一个人拉住了他,并且把一口唾沫吐在了他的脸上。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直,安徽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现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杨涟最忠实的战友,东林党最勇猛的战士。
虽然他的职位很低,但他的见识很高。刚一出门,他就揪住了杨涟,对着他的脸,吐了口唾沫:
“到初六登基,今天才初一,如果有何变故,怎么收拾,怎么对得起先皇?!”
杨涟醒了,他终于明白,自己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皇长子还在宫内,一旦李选侍掌握他,号令群臣,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地!但事已至此,只能明天再说,毕竟天色已晚,皇宫不是招待所,杨大人不能留宿。无论如何,必须等到明天。杨涟走了,李选侍的机会来了。
当天傍晚,朱由校再次来到乾清宫。他不能不来,因为他父亲的尸体还在这里。可是他刚踏入乾清宫,就被李选侍扣住了。尸体没带走,还搭进去一个活人。眼看顾命大臣们就要完蛋,王安又出马了。这位太监可谓是智慧与狡诈的化身,当即挺身而出,去和李选侍交涉。按说被人抢过一次,总该长点儿记性,可是王安先生几番忽悠下来,李选侍竟然又交出了朱由校。
这是个很难理解的事,要么是李小姐太弱智,要么是王太监太聪明,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李选侍失去了一个机会,最后的机会。
因为第二天,杨涟将发起最为猛烈的进攻。
九月初二。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御史左光斗同时上疏,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战略。因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只要李选侍搬出去,她将无法制约皇帝,失去所有政治能量。
但要赶走李选侍,自己动手是不行的,毕竟这人还是后妃,拉拉扯扯成何体统?经过商议,杨涟等人统一意见:让她自己走。左光斗主动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彻底赶走这个女人,他连夜写出了一封奏疏,一封堪称恶毒无比的奏疏。
文章大意是说,李小姐你不是皇后,也没人选你当皇后,所以你不能住乾清宫,而且这里也不需要你。
然后他进一步指出,朱由校才满十六岁,属于青春期少年,容易冲动,和你住在一起是不太合适的。
话说到这里,已经比较露骨了。更露骨的还在后面。在文章的最后,左光斗写出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所谓武氏,就是武则天。也就是说,左光斗先生担心,如此下去,武则天夺位的情形就会重演。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句非常过分的话,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是非常非常过分,因为左光斗是读书人,有时候,读书人比流氓还流氓。
希望你还记得,武则天原先是唐太宗的妃子,高宗是太宗的儿子。后来,她又成了唐高宗的妃子。现在,李选侍是明光宗的妃子,熹宗是光宗的儿子,后来……所以左光斗先生的意思是,李选侍之所以住在乾清宫,是想趁机勾引她的儿子(名义上的)。
李选侍急了,这很正常,你看你也急,问题在于,你能咋办?李选侍想出的主意,是叫左光斗来谈话。事实证明,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因为左光斗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是御史,天子召见我才会去,你算是个什么东西?(若辈何为者)”
九月初三。左光斗的奏疏终于送到了皇帝的手中,可是皇帝的反应并不大,原因很简单:
他看不懂。
拜他父亲所赐,几十年来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儿子的教育是一点儿没管,所以朱由校小朋友不怎么读书,却很喜欢做木匠,常年钻研木工技巧。
幸好,他的身边还有王安。王太监不负众望,添油加醋解说一番,略去儿童不宜的部分,最后得出结论:
李选侍必须滚蛋。朱由校决定,让她滚。
很快,李选侍得知了这个决定,她决定反击。
九月初四。李选侍反击的具体形式,是谈判。
她派出了一个使者,去找杨涟,希望这位钢铁战士会突然精神失常,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相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并且慷慨大度地表示,你可以继续住在乾清宫,继续干涉朝政。
人不能愚蠢到这个程度。但她可以。
而她派出的那位使者,就是现在的李进忠,将来的魏忠贤。这是两位不共戴天的死敌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然,当时的杨涟并没有把这位太监放在眼里,见面二话不说:“她(指李选侍)何时移宫?”
李进忠十分客气:“李选侍是先皇指定的养母,住在乾清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杨涟很不客气:“你给我记好了,回去告诉李选侍,现在皇帝已经即位,让她立刻搬出来。如果乖乖听话,她的封号还能给她,如果冥顽不灵,就等皇帝发落吧!”最后还捎带一句:
“你也如此!”李进忠沉默地走了,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对手,在机会到来之前,必须等待。
李选侍绝望了,但她并不甘心。在最后失败之前,她决心最后一搏,于是她去找了另一个人。
九月初五,登基前最后一日。按照程序规定,明天是皇帝正式登基的日期,但是李选侍却死也不肯搬,摆明了要耍赖。于是,杨涟去找了首辅方从哲,希望他能号召群臣,逼李选侍走人。然而,方从哲的态度让他大吃一惊,这位之前表现积极的老头突然改了口风:“让她迟点儿搬,也没事吧。(迟亦无害)”
杨涟愤怒了:“明天是皇上登基的日子,难道要让他躲在东宫,把皇宫让给那个女人吗?!”方从哲保持沉默。李选侍终于聪明了一次,不能争取杨涟,就争取别人,比如说方从哲。因为孤独的杨涟,是无能为力的。但她错了,孤独的杨涟依然是强大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留存着一个信念:
当我只是个小人物的时候,光宗体谅我的激奋,接受我的意见,相信我的才能,将其身后之事托付于我。
所以,我会竭尽全力,战斗至最后一息,绝不放弃。因为光宗的信任和尊重。
在这最后的一天里,杨涟不停地到内阁以及各部游说,告诉大家形势危急,必须立刻挺身而出。整整一天,即使遭遇冷眼,被人讥讽,他依然不断地说着、不断地说着。
最终,许多人被他打动,并在他的率领下,来到了宫门前。面对着阴森的皇宫,杨涟喊出了执著而响亮的宣言:“今日,除非你杀掉我,若不移宫,宁死不离(死不去)!”由始至终,李选侍都是一个极为贪婪的女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虐待朱由校的母亲,逼迫皇帝,责骂皇长子,只为她的野心和欲望。但现在,她退缩了,她决定放弃。因为她已然发现,这个叫杨涟的人,是很勇敢的,敢于玉石俱焚,敢于同归于尽。无奈地叹息之后,她退出了乾清宫。从此,她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或许依然专横、撒泼,却已无人知晓,因为,她已无关紧要。随同她退出的,还有她的贴身太监们,时移势易,混口饭吃也不容易。然而,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另一个女人。从这个女人的身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
这位王安仁兄最喜欢的人,是东林党,因为一直以来,东林党都是皇帝陛下的朋友。
而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李选侍,因为这个女人经常欺负后宫的一位王才人,而这位王才人,恰好就是皇长子朱由校的母亲。
此刻还不下烂药,更待何时?刘一璟大怒,大吼一声:“谁敢藏匿天子!”
可是吼完了,就没辙了,因为这毕竟是宫里,人躲在里面,你总不能破门而入去抢人吧。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李选侍心甘情愿地交人,然后送到门口,挥手致意。这似乎绝不可能,但是王安说,这是可能的。
随后,他进入了暖阁。
面对李选侍,王安体现出了一个卓越太监的素质,他虽没有抢人的体力,却有骗人的智力。
他对李选侍说,现在情况特殊,必须让皇长子出面,安排先皇的丧事,安抚大家的情绪,事情一完,人就能回来。
其实这谎扯得不圆,可是糊弄李选侍是够了。她立即叫出了朱由校。
然而,就在她把人交给王安的那一瞬间,却突然醒悟了过来!她随即拉住了朱由校的衣服,死死拉住,不肯松手。
王安知道,动粗的时候到了,他决定欺负眼前这个耍赖的女人。因为太监虽说不男不女,可论力气,比李小姐还是要大一些。
王安一把拉过朱由校,冲出了暖阁。当门外的顾命大臣们看见皇长子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胜利了。
于是,在先皇的尸体(估计还热着)旁,新任皇帝接受了顾命大臣们的齐声问候:万岁!
“万岁”喊完了,就该跑了。在人家的地盘上,抢了人家的人,再不跑就真是傻子了。具体的逃跑方法是,王安开路,刘一璟拉住朱由校的左手,英国公张维贤拉住朱由校的右手,包括方从哲在内的几个老头走中间,杨涟断后。就这样,朱由校被这群活像绑匪(实际上也是)的朝廷大臣带了出去。
事情正如所料,当他们刚刚走出乾清宫的时候,背后便传来了李选侍尖利的叫喊声:
“哥儿(指朱由校),回来!”
李大姐这嗓子太突然了,虽然没要人命,却把顾命大臣们吓了一跳。他们本来在乾清宫外准备了轿子,正在等轿夫来把皇子抬走,听到声音后,脚一跺,不能再等了!
不等,就只能自己抬,情急之下,几位高干一拥而上,去抬轿子。这四位高级轿夫分别是吏部尚书周嘉谟、给事中杨涟、内阁大学士刘一璟、英国公张维贤。
前面几位大家都熟,而最后这位张维贤,是最高世袭公爵,他的祖先,就是跟随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中阵亡的第一名将张玉。
也就是说,四个人里除杨涟外,职务最低的是部长。我又查了一下年龄,最年轻的杨涟,当时也已经四十八岁了,看来人急眼了,还真敢拼命。
就这样,朱由校在这帮老干部的簇拥下,离开了乾清宫。他们的目标,是文华殿,只要到达那里,完成大礼,朱由校就将成为新一代的皇帝。
而那时,李选侍的野心将彻底破灭。
当然,按照电视剧逻辑,坏人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毕竟老胳膊老腿,走不快。很快,大臣们就发现,他们被人追上了。追赶他们的,是李选侍的太监。一个带头的二话不说,恶狠狠地拦住大臣,高声训斥:
“你们打算把皇长子带到哪里去?”一边说,还一边动手去拉朱由校,很有点儿动手的意思。对于这帮大臣而言,搞阴谋、骂骂人是长项,打架是弱项。于是,杨涟先生再次出场了。
他大骂了这个太监,并且鼓动朱由校:“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何须害怕!”
一顿连骂带捧,把太监们都镇住了,领头的人见势不妙,就撤了。这个被杨涟骂走的领头太监,名叫李进忠,是个不出名的人。但不久之后,他将更名改姓,改为另一个更有名的名字——魏忠贤。在杨涟的护卫下,朱由校终于来到了文华殿。在这里,他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成为了新的皇帝,史称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
这就算即位了,但问题在于,毕竟也是大明王朝,不是杂货铺,程序还要走,登基还得登。
有人建议,咱就今天办了得了,可是杨涟同志不同意。这位仁兄认定,既然要登基,就得找个良辰吉日,一查,那就九月初六吧。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今天是九月初一,只要皇长子没登基,乾清宫依然是李选侍的天下。而且,她依然是受命照顾皇长子的人,对于她而言,要翻盘,六天足够了。然而杨涟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在他即将步入深渊的时候,一个人拉住了他,并且把一口唾沫吐在了他的脸上。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左光斗。
左光斗,字遗直,安徽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现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杨涟最忠实的战友,东林党最勇猛的战士。
虽然他的职位很低,但他的见识很高。刚一出门,他就揪住了杨涟,对着他的脸,吐了口唾沫:
“到初六登基,今天才初一,如果有何变故,怎么收拾,怎么对得起先皇?!”
杨涟醒了,他终于明白,自己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皇长子还在宫内,一旦李选侍掌握他,号令群臣,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地!但事已至此,只能明天再说,毕竟天色已晚,皇宫不是招待所,杨大人不能留宿。无论如何,必须等到明天。杨涟走了,李选侍的机会来了。
当天傍晚,朱由校再次来到乾清宫。他不能不来,因为他父亲的尸体还在这里。可是他刚踏入乾清宫,就被李选侍扣住了。尸体没带走,还搭进去一个活人。眼看顾命大臣们就要完蛋,王安又出马了。这位太监可谓是智慧与狡诈的化身,当即挺身而出,去和李选侍交涉。按说被人抢过一次,总该长点儿记性,可是王安先生几番忽悠下来,李选侍竟然又交出了朱由校。
这是个很难理解的事,要么是李小姐太弱智,要么是王太监太聪明,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李选侍失去了一个机会,最后的机会。
因为第二天,杨涟将发起最为猛烈的进攻。
九月初二。吏部尚书周嘉谟和御史左光斗同时上疏,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战略。因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只要李选侍搬出去,她将无法制约皇帝,失去所有政治能量。
但要赶走李选侍,自己动手是不行的,毕竟这人还是后妃,拉拉扯扯成何体统?经过商议,杨涟等人统一意见:让她自己走。左光斗主动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了彻底赶走这个女人,他连夜写出了一封奏疏,一封堪称恶毒无比的奏疏。
文章大意是说,李小姐你不是皇后,也没人选你当皇后,所以你不能住乾清宫,而且这里也不需要你。
然后他进一步指出,朱由校才满十六岁,属于青春期少年,容易冲动,和你住在一起是不太合适的。
话说到这里,已经比较露骨了。更露骨的还在后面。在文章的最后,左光斗写出了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武氏之祸,再现于今,将来有不忍言者!”
所谓武氏,就是武则天。也就是说,左光斗先生担心,如此下去,武则天夺位的情形就会重演。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句非常过分的话,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是非常非常过分,因为左光斗是读书人,有时候,读书人比流氓还流氓。
希望你还记得,武则天原先是唐太宗的妃子,高宗是太宗的儿子。后来,她又成了唐高宗的妃子。现在,李选侍是明光宗的妃子,熹宗是光宗的儿子,后来……所以左光斗先生的意思是,李选侍之所以住在乾清宫,是想趁机勾引她的儿子(名义上的)。
李选侍急了,这很正常,你看你也急,问题在于,你能咋办?李选侍想出的主意,是叫左光斗来谈话。事实证明,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因为左光斗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是御史,天子召见我才会去,你算是个什么东西?(若辈何为者)”
九月初三。左光斗的奏疏终于送到了皇帝的手中,可是皇帝的反应并不大,原因很简单:
他看不懂。
拜他父亲所赐,几十年来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儿子的教育是一点儿没管,所以朱由校小朋友不怎么读书,却很喜欢做木匠,常年钻研木工技巧。
幸好,他的身边还有王安。王太监不负众望,添油加醋解说一番,略去儿童不宜的部分,最后得出结论:
李选侍必须滚蛋。朱由校决定,让她滚。
很快,李选侍得知了这个决定,她决定反击。
九月初四。李选侍反击的具体形式,是谈判。
她派出了一个使者,去找杨涟,希望这位钢铁战士会突然精神失常,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相信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并且慷慨大度地表示,你可以继续住在乾清宫,继续干涉朝政。
人不能愚蠢到这个程度。但她可以。
而她派出的那位使者,就是现在的李进忠,将来的魏忠贤。这是两位不共戴天的死敌第一次正面交锋。
当然,当时的杨涟并没有把这位太监放在眼里,见面二话不说:“她(指李选侍)何时移宫?”
李进忠十分客气:“李选侍是先皇指定的养母,住在乾清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杨涟很不客气:“你给我记好了,回去告诉李选侍,现在皇帝已经即位,让她立刻搬出来。如果乖乖听话,她的封号还能给她,如果冥顽不灵,就等皇帝发落吧!”最后还捎带一句:
“你也如此!”李进忠沉默地走了,他很清楚,现在自己还不是对手,在机会到来之前,必须等待。
李选侍绝望了,但她并不甘心。在最后失败之前,她决心最后一搏,于是她去找了另一个人。
九月初五,登基前最后一日。按照程序规定,明天是皇帝正式登基的日期,但是李选侍却死也不肯搬,摆明了要耍赖。于是,杨涟去找了首辅方从哲,希望他能号召群臣,逼李选侍走人。然而,方从哲的态度让他大吃一惊,这位之前表现积极的老头突然改了口风:“让她迟点儿搬,也没事吧。(迟亦无害)”
杨涟愤怒了:“明天是皇上登基的日子,难道要让他躲在东宫,把皇宫让给那个女人吗?!”方从哲保持沉默。李选侍终于聪明了一次,不能争取杨涟,就争取别人,比如说方从哲。因为孤独的杨涟,是无能为力的。但她错了,孤独的杨涟依然是强大的,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留存着一个信念:
当我只是个小人物的时候,光宗体谅我的激奋,接受我的意见,相信我的才能,将其身后之事托付于我。
所以,我会竭尽全力,战斗至最后一息,绝不放弃。因为光宗的信任和尊重。
在这最后的一天里,杨涟不停地到内阁以及各部游说,告诉大家形势危急,必须立刻挺身而出。整整一天,即使遭遇冷眼,被人讥讽,他依然不断地说着、不断地说着。
最终,许多人被他打动,并在他的率领下,来到了宫门前。面对着阴森的皇宫,杨涟喊出了执著而响亮的宣言:“今日,除非你杀掉我,若不移宫,宁死不离(死不去)!”由始至终,李选侍都是一个极为贪婪的女人,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虐待朱由校的母亲,逼迫皇帝,责骂皇长子,只为她的野心和欲望。但现在,她退缩了,她决定放弃。因为她已然发现,这个叫杨涟的人,是很勇敢的,敢于玉石俱焚,敢于同归于尽。无奈地叹息之后,她退出了乾清宫。从此,她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她或许依然专横、撒泼,却已无人知晓,因为,她已无关紧要。随同她退出的,还有她的贴身太监们,时移势易,混口饭吃也不容易。然而,一位太监留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还未终结,因为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目标——另一个女人。从这个女人的身上,他将得到新的前途,以及新的名字。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