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他走到城寨边,用高亢的声音,开始了自己的谈判:
“天朝大军已经到了,你们已经没有出路,太师(指李成梁)有令,若杀掉阿台者,就是此地之主!”
这是一个谎言。所谓封官许愿,是尼堪外兰的创造,因为李成梁虽不守信用,但一个小小的营寨,打了就打了,还犯不着许愿开支票。但事实证明,人穷志短,空头支票,也是很有号召力的。应该说,游牧民族是比较实诚的,喊完话后,没有思想斗争,没有激烈讨论,就有人操家伙奔阿台去了。谁先砍的第一刀无人知晓,反正砍他的人是争先恐后、络绎不绝,最后被乱刀砍死,连觉昌安也未能幸免。虽然城外的李成梁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该干什么,趁乱带兵杀了进去。因为他不知道尼堪外兰的那个合同(估计知道了也没用),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顾忌,办事也绝了点儿——城内共计两千三百人,无一生还。和觉昌安一起进城的,还有他的儿子塔克世,同样死在城里。不过对于李成梁而言,这实在无关紧要,多死个把人无所谓。在他的战斗生涯中,这只是次微不足道的战斗,打扫战场,捡完人头报功,回家睡觉。尼堪外兰倒是高兴,虽然觉昌安是惨了点儿,毕竟讨好了李成梁,也算大功告成。
但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人已经点燃了火种,燎原冲天的烈焰,终将由此而起。他是觉昌安的孙子,他是塔克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努尔哈赤。
万世之罪首
努尔哈赤很气愤——他应该气愤,他的祖父、父亲死了,而且死得很冤枉。看起来,李成梁害死了他的两位亲人,实际上,是五个。
如果你还记得,觉昌安之所以入城,是为了阿台的妻子,自己的孙女,当然,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她也死在乱军之中,这是第三个。
而阿台,自然就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他是第四个。然而,他和努尔哈赤的关系,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尔哈赤生于赫图阿拉,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女真世袭贵族,曾任建州左卫指挥使。
滑稽的是,虽说家里成分很高,努尔哈赤的生活档次却很低。家里五兄弟,他排行老大,却很像小弟,从小就要帮着干活,要啥没啥。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女真部落,大都穷得掉渣。所谓女真贵族,虽说是不掉渣,但也很穷。所以为了生计,小时候的努尔哈赤曾到他的外祖父家暂住。
他的外祖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王杲。
现在,先洗把脸,整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努尔哈赤的母亲是王杲的女儿,也就是说,阿台是努尔哈赤的舅舅,但是阿台又娶了努尔哈赤的堂姐,所以他又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这还好,要换到努尔哈赤他爹塔克世这辈,就更乱了,因为阿台既是他的侄女婿,又是他的小舅子。
乱是乱了点儿,考虑到当时女真族的生存状态,反正都是亲戚,也算将就了。你应该能理解努尔哈赤有多悲痛了,在李成梁的屠刀之下,他失去了祖父觉昌安、外祖父王杲、父亲塔克世、堂姐××(对不起,没查到)以及舅舅阿台(兼堂姐夫)。
悲痛的努尔哈赤找到了明朝的官员,愤怒地质问道:“我的祖父、父亲何故被害,给我一个说法!”明朝的官员倒还比较客气,给了个说法:“对不住,我们不是故意的,误会!”
很明显,这个说法不太有说服力,所以明朝官员还准备了一份礼物,以安抚努尔哈赤受伤的心灵。
这份礼物是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马和任免状大家都知道,我解释一下这敕书是个什么玩意儿。所谓敕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贸易许可证。当时的女真部落,住在深山老林,除了狗熊,啥都缺,过日子是过不下去了,要动粗,抢劫的经验又比不上蒙古。明朝不愿开放互市,无奈之下,只好找到了这个折中的方式,一道敕书,就能做一笔生意。三十份敕书,就是三十笔生意。
明朝的意思很明白,人死了,给点儿补偿费,你走人吧。
客观地讲,这笔补偿费实在有点儿低,似乎无法平息努尔哈赤的愤怒。然而,他接受了。
他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然后,他召集了族人,杀死了一头牛,举行了祭天仪式,拿出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宣布起兵。收了赔偿金再起兵,和收了钱不办事,似乎是异曲同工。但无论如何,努尔哈赤向着自己的未来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按照许多史料书籍的说法,下面将是努尔哈赤同志的光荣创业史:先起兵杀死尼堪外兰,然后统一建州女真,打败海西女真最强的叶赫部落,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统一女真。最后是基本类同的几句评价:非常光辉、非常励志、非常艰苦等。本人同意以上评语,却也要加上四个字:非常诡异。
据说努尔哈赤从小住在林子里,自己打猎、采集蘑菇,到集市上换东西,生活艰苦,所以意志坚定;渴了喝泉水,饿了啃人参,所以身体强壮;天赋异禀,无师自通,所以极会打仗。
有以上几大优惠条件,所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便不可收拾。这绝不可能。
努尔哈赤起兵时,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导弹,他带着的十三副铠甲,不是十三件防弹衣。在当时众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过是个小人物。
然而,这个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统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权,占据了原本重兵集结的辽东,并正式向明朝挑战。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得到了帮助。而帮助他的这个人,就是李成梁。
我并不是阴谋论者,却惊奇地发现,在无数的清代史料书籍中,都详细描述了觉昌安的惨死、李成梁的冷漠残酷、努尔哈赤的无助,却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
据某些笔记的记载,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之前很早就认识了,不但认识,努尔哈赤还给李成梁打过下手,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极为神秘的纠葛。
据说努尔哈赤少年时,曾经因为闹事,被李成梁抓回来管教。不久之后,努尔哈赤被释放了,不是李成梁放的。
放走努尔哈赤的,是李成梁的老婆(小妾),而她放走努尔哈赤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人长得好(奇其貌,阴纵之出)。至于他俩有无其他纠葛,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相关的说法还有很多,什么努尔哈赤跟李成梁打过仗,一同到过京城,等等。更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努尔哈赤和李成梁还是亲家:努尔哈赤的弟弟,叫做舒尔哈齐,这位舒尔哈齐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做妾。而种种迹象表明,勇敢而悲痛的努尔哈赤,除了会打仗、身体好外,似乎还很会来事儿。他经常给李成梁送礼,东西是一车车地拉,拍起马屁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明史学者孟森语)。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努尔哈赤和李成梁家族,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联系。当你知道了这一点,再回头审视此前的几条记录,你就会发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的第二版本,以及隐藏其后的真正秘密。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被误杀,努尔哈赤接受委任,管理部落。
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努尔哈赤部的死敌,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叶赫部贝勒清佳努被讨伐,所部两千余人全部被杀,势力大减。
此后不久,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尼堪外兰。尼堪外兰自认有功,投奔李成梁,李成梁把他交给了努尔哈赤。
万历十五年(1587),海西女真哈达部孟格部禄联合叶赫部,被李成梁发现,随即攻打,斩杀五百余人。
万历十六年(1588),叶赫部再度强大,李成梁再次出击,杀死清佳努的儿子那林脖罗,斩杀六百余人,叶赫部实力大损,只得休养生息。
万历二十一年(1593),努尔哈赤终于统一建州女真,成为了女真最强大的部落。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海西女真叶赫部联合哈达部、蒙古科尔沁部等九大部落,组成联军,攻击努尔哈赤,失败,被杀四千余人,史称“古勒山之战”。
战后,努尔哈赤将叶赫部首领分尸,一半留存,一半交给叶赫部。自此,叶赫部与爱新觉罗部不共戴天。据说其部落首领于战败之时,曾放言如下:
“我叶赫部若只剩一女子,亦将倾覆之!”叶赫部居住于那拉河畔,故又称叶赫那拉。
这是几条似乎毫无关联的历史记载,其中某些之前还曾提过,但请你联系上下文再看一遍,因为秘密就隐藏其中。
如果你依然不得要领,那么我会给你一个提示——李成梁的习惯。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多年来不会轻易改变的行为方式。比如李成梁,他的习惯,是谁露头就打谁,谁强大就灭谁,蒙古如此,叶赫部如此,哈达部也如此。然而这个习惯,在努尔哈赤的身上,失效了。
整整十年,努尔哈赤从一个弱小部落逐渐强大,统一了建州女真。对如此庞然大物,李成梁却视而不见,而海西女真四分五裂,叶赫哈达部只是刚刚冒泡,就被他一顿猛打,压制下去。
“天朝大军已经到了,你们已经没有出路,太师(指李成梁)有令,若杀掉阿台者,就是此地之主!”
这是一个谎言。所谓封官许愿,是尼堪外兰的创造,因为李成梁虽不守信用,但一个小小的营寨,打了就打了,还犯不着许愿开支票。但事实证明,人穷志短,空头支票,也是很有号召力的。应该说,游牧民族是比较实诚的,喊完话后,没有思想斗争,没有激烈讨论,就有人操家伙奔阿台去了。谁先砍的第一刀无人知晓,反正砍他的人是争先恐后、络绎不绝,最后被乱刀砍死,连觉昌安也未能幸免。虽然城外的李成梁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该干什么,趁乱带兵杀了进去。因为他不知道尼堪外兰的那个合同(估计知道了也没用),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顾忌,办事也绝了点儿——城内共计两千三百人,无一生还。和觉昌安一起进城的,还有他的儿子塔克世,同样死在城里。不过对于李成梁而言,这实在无关紧要,多死个把人无所谓。在他的战斗生涯中,这只是次微不足道的战斗,打扫战场,捡完人头报功,回家睡觉。尼堪外兰倒是高兴,虽然觉昌安是惨了点儿,毕竟讨好了李成梁,也算大功告成。
但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人已经点燃了火种,燎原冲天的烈焰,终将由此而起。他是觉昌安的孙子,他是塔克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努尔哈赤。
万世之罪首
努尔哈赤很气愤——他应该气愤,他的祖父、父亲死了,而且死得很冤枉。看起来,李成梁害死了他的两位亲人,实际上,是五个。
如果你还记得,觉昌安之所以入城,是为了阿台的妻子,自己的孙女,当然,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她也死在乱军之中,这是第三个。
而阿台,自然就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他是第四个。然而,他和努尔哈赤的关系,远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尔哈赤生于赫图阿拉,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女真世袭贵族,曾任建州左卫指挥使。
滑稽的是,虽说家里成分很高,努尔哈赤的生活档次却很低。家里五兄弟,他排行老大,却很像小弟,从小就要帮着干活,要啥没啥。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女真部落,大都穷得掉渣。所谓女真贵族,虽说是不掉渣,但也很穷。所以为了生计,小时候的努尔哈赤曾到他的外祖父家暂住。
他的外祖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王杲。
现在,先洗把脸,整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努尔哈赤的母亲是王杲的女儿,也就是说,阿台是努尔哈赤的舅舅,但是阿台又娶了努尔哈赤的堂姐,所以他又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夫。这还好,要换到努尔哈赤他爹塔克世这辈,就更乱了,因为阿台既是他的侄女婿,又是他的小舅子。
乱是乱了点儿,考虑到当时女真族的生存状态,反正都是亲戚,也算将就了。你应该能理解努尔哈赤有多悲痛了,在李成梁的屠刀之下,他失去了祖父觉昌安、外祖父王杲、父亲塔克世、堂姐××(对不起,没查到)以及舅舅阿台(兼堂姐夫)。
悲痛的努尔哈赤找到了明朝的官员,愤怒地质问道:“我的祖父、父亲何故被害,给我一个说法!”明朝的官员倒还比较客气,给了个说法:“对不住,我们不是故意的,误会!”
很明显,这个说法不太有说服力,所以明朝官员还准备了一份礼物,以安抚努尔哈赤受伤的心灵。
这份礼物是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马和任免状大家都知道,我解释一下这敕书是个什么玩意儿。所谓敕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贸易许可证。当时的女真部落,住在深山老林,除了狗熊,啥都缺,过日子是过不下去了,要动粗,抢劫的经验又比不上蒙古。明朝不愿开放互市,无奈之下,只好找到了这个折中的方式,一道敕书,就能做一笔生意。三十份敕书,就是三十笔生意。
明朝的意思很明白,人死了,给点儿补偿费,你走人吧。
客观地讲,这笔补偿费实在有点儿低,似乎无法平息努尔哈赤的愤怒。然而,他接受了。
他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然后,他召集了族人,杀死了一头牛,举行了祭天仪式,拿出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宣布起兵。收了赔偿金再起兵,和收了钱不办事,似乎是异曲同工。但无论如何,努尔哈赤向着自己的未来迈出了第一步。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按照许多史料书籍的说法,下面将是努尔哈赤同志的光荣创业史:先起兵杀死尼堪外兰,然后统一建州女真,打败海西女真最强的叶赫部落,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统一女真。最后是基本类同的几句评价:非常光辉、非常励志、非常艰苦等。本人同意以上评语,却也要加上四个字:非常诡异。
据说努尔哈赤从小住在林子里,自己打猎、采集蘑菇,到集市上换东西,生活艰苦,所以意志坚定;渴了喝泉水,饿了啃人参,所以身体强壮;天赋异禀,无师自通,所以极会打仗。
有以上几大优惠条件,所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便不可收拾。这绝不可能。
努尔哈赤起兵时,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导弹,他带着的十三副铠甲,不是十三件防弹衣。在当时众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过是个小人物。
然而,这个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统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权,占据了原本重兵集结的辽东,并正式向明朝挑战。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得到了帮助。而帮助他的这个人,就是李成梁。
我并不是阴谋论者,却惊奇地发现,在无数的清代史料书籍中,都详细描述了觉昌安的惨死、李成梁的冷漠残酷、努尔哈赤的无助,却不约而同地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
据某些笔记的记载,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之前很早就认识了,不但认识,努尔哈赤还给李成梁打过下手,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极为神秘的纠葛。
据说努尔哈赤少年时,曾经因为闹事,被李成梁抓回来管教。不久之后,努尔哈赤被释放了,不是李成梁放的。
放走努尔哈赤的,是李成梁的老婆(小妾),而她放走努尔哈赤的理由也很简单——这人长得好(奇其貌,阴纵之出)。至于他俩有无其他纠葛,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相关的说法还有很多,什么努尔哈赤跟李成梁打过仗,一同到过京城,等等。更不可思议的是,据说努尔哈赤和李成梁还是亲家:努尔哈赤的弟弟,叫做舒尔哈齐,这位舒尔哈齐有个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做妾。而种种迹象表明,勇敢而悲痛的努尔哈赤,除了会打仗、身体好外,似乎还很会来事儿。他经常给李成梁送礼,东西是一车车地拉,拍起马屁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明史学者孟森语)。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努尔哈赤和李成梁家族,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联系。当你知道了这一点,再回头审视此前的几条记录,你就会发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的第二版本,以及隐藏其后的真正秘密。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被误杀,努尔哈赤接受委任,管理部落。
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努尔哈赤部的死敌,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叶赫部贝勒清佳努被讨伐,所部两千余人全部被杀,势力大减。
此后不久,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尼堪外兰。尼堪外兰自认有功,投奔李成梁,李成梁把他交给了努尔哈赤。
万历十五年(1587),海西女真哈达部孟格部禄联合叶赫部,被李成梁发现,随即攻打,斩杀五百余人。
万历十六年(1588),叶赫部再度强大,李成梁再次出击,杀死清佳努的儿子那林脖罗,斩杀六百余人,叶赫部实力大损,只得休养生息。
万历二十一年(1593),努尔哈赤终于统一建州女真,成为了女真最强大的部落。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努尔哈赤,海西女真叶赫部联合哈达部、蒙古科尔沁部等九大部落,组成联军,攻击努尔哈赤,失败,被杀四千余人,史称“古勒山之战”。
战后,努尔哈赤将叶赫部首领分尸,一半留存,一半交给叶赫部。自此,叶赫部与爱新觉罗部不共戴天。据说其部落首领于战败之时,曾放言如下:
“我叶赫部若只剩一女子,亦将倾覆之!”叶赫部居住于那拉河畔,故又称叶赫那拉。
这是几条似乎毫无关联的历史记载,其中某些之前还曾提过,但请你联系上下文再看一遍,因为秘密就隐藏其中。
如果你依然不得要领,那么我会给你一个提示——李成梁的习惯。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多年来不会轻易改变的行为方式。比如李成梁,他的习惯,是谁露头就打谁,谁强大就灭谁,蒙古如此,叶赫部如此,哈达部也如此。然而这个习惯,在努尔哈赤的身上,失效了。
整整十年,努尔哈赤从一个弱小部落逐渐强大,统一了建州女真。对如此庞然大物,李成梁却视而不见,而海西女真四分五裂,叶赫哈达部只是刚刚冒泡,就被他一顿猛打,压制下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