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21 第221章 天才的对弈(1)
- 222 第222章 天才的对弈(2)
- 223 第223章 天才的对弈(3)
- 224 第224章 成熟(1)
- 225 第225章 成熟(2)
- 226 第226章 成熟(3)
- 227 第227章 最终的乱战(1)
- 228 第228章 最终的乱战(2)
- 229 第229章 最终的乱战(3)
- 230 第230章 高拱的成就(1)
- 231 第231章 高拱的成就(2)
- 232 第232章 高拱的成就(3)
- 233 第233章 死斗(1)
- 234 第234章 死斗(2)
- 235 第235章 阴谋(1)
- 236 第236章 阴谋(2)
- 237 第237章 阴谋(3)
- 238 第238章 张居正的缺陷(1)
- 239 第239章 张居正的缺陷(2)
- 240 第240章 敌人(1)
- 241 第241章 敌人(2)
- 242 第242章 千古,唯此一人(1)
- 243 第243章 千古,唯此一人(2)
- 244 第244章 千古,唯此一人(3)
- 245 第245章 谜团(1)
- 246 第246章 谜团(2)
- 247 第247章 野心的起始(1)
- 248 第248章 野心的起始(2)
- 249 第249章 野心的起始(3)
- 250 第250章 明朝的愤怒(1)
- 251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
- 252 第252章 明朝的愤怒(3)
- 253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 254 第254章 兵不厌诈(1)
- 255 第255章 兵不厌诈(2)
- 256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 257 第257章 平壤血战(1)
- 258 第258章 平壤血战(2)
- 259 第259章 平壤血战(3)
- 260 第260章 不世出之名将(1)
- 261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 262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 263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 264 第264章 二次摊牌(2)
- 265 第265章 二次摊牌(3)
- 266 第266章 胜算(1)
- 267 第267章 胜算(2)
- 268 第268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1)
- 269 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2)
- 270 第2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
- 271 第271章 绝顶的官僚(1)
- 272 第272章 绝顶的官僚(2)
- 273 第273章 和稀泥的艺术(1)
- 274 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2)
- 275 第275章 游戏的开始(1)
- 276 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2)
- 277 第277章 游戏的开始(3)
- 278 第278章 混战(1)
- 279 第279章 混战(2)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31章 高拱的成就(2)
第231章 高拱的成就(2)
黄河泛滥,多少还有个期限,等汛期洪峰过了,该埋的埋,该重建的重建,也就消停了。但是暴动就不一样了,要闹起来你不管,指望他们突然放下屠刀,皈依我佛,那种事《西游记》里才有。
隆庆四年(1570),永不落幕的两广叛乱再次开演了。在当年,这个地方是蛮荒之地,文盲普及率较高,不读书自然不服管,不服管自然不纳税,不纳税自然是不行的。于是来来往往,双方都喜欢用拳头刀枪讲话,每到逢年过节,不闹腾一下,那就不正常了。
但这次闹腾的动静很大,两广全境都有叛乱,且叛军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派了几个人去都被打了回来,于是高拱一拍脑门:
“没办法了,派殷正茂去吧!”
殷正茂,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是当年传奇科举班的一员,和诸位名人同学相比,他没有张居正的政务能力、王世贞的文采,更没有杨继盛的胆量,但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专长——军事。
他虽是文官出身,却极具军事才能,多次领兵出战,从无败绩,被认为是一代名将。按说他应该是最理想的人选,可为什么直到没办法才找他呢?
原因很简单,他太贪。
这位兄弟虽说很有才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贪污犯,原先当地方官就吃农民赋税,到军队后就吃士兵的军饷。明代贪污不算什么大事,但殷先生却贪得天下皆知,贪得名闻全国,着实不易。
果然,任用殷正茂的消息一传出,就如同往厕所里丢了颗炸弹,分量十足。在大贪污犯殷正茂的面前,大臣们第一次消除了分歧和派系,异口同声地表示绝对不行。
高拱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表示一定要用,每天朝廷里都吵得天翻地覆,最后还是高学士水平高,只用一句话,就让所有的人都闭上了嘴:
“谁再反对殷正茂去两广,我就派谁去!”
这就不好玩了,殷正茂即刻光荣上任。
但他的亲信、给事中陆树德站了出来,劝告高拱,人你可以派去,但军饷你要看紧,最好在户部找个人随从前去,搞好财务审核制度,要内防家贼。
然而高拱说:
“不用派人,所有军饷直接拨给殷正茂就是了。”
陆树德急了:
“殷正茂必定贪污军饷!”
“我知道。”高拱却笑了笑,“那又如何?”
“我拨一百万两军饷给殷正茂,他至少贪污一半,但以他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乱,如果我派一个清廉的人去,或许他一两也不贪,但是办不成事,朝廷就要多加军饷,这么拖下去,几百万两也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殷正茂不去,谁去?”
一切确如所料,殷正茂去后,仅仅几个月就平息了叛乱,班师凯旋,当然了,军饷他也没少拿,如果不贪,那就不是殷正茂了。
但高拱还是赚了,说到底,这是个成本核算问题。
在高拱的正确指导下,潘季驯和殷正茂成为了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但和第三个人比起来,前面这二位就只能算是小儿科了。因为这位最后出场的压轴主角解决了一个问题,一个连朱元璋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崇古,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其实之前他曾经露过一面,在浙江时,他作为俞大猷的副将出击倭寇,获得大胜。这之后他官运亨通,一直升到了现在的位置。
在当时的朝廷中,有三个人是言官们不怎么敢惹的:杨博、谭纶以及这个王崇古。
所谓不敢惹,绝不是因为官衔问题,越大的官骂得越起劲。此三人之所以能幸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殊身份——军事文官。
在明代武将出身的人是很受歧视的,经常被人看作大老粗,而进士出身改行当武将的,就不同了。这类人既有文化,又会打仗,且由于长期在边界砍人,性情比较剽悍,不守游戏规则,你要是敢骂他,他没准就敢拿刀砍你,看谁吃亏。
而这位王崇古除了喜欢领兵打仗外,还有后台。作为嘉靖二十年(1541)的新科进士,他和高拱同学的关系很好。
于是他被委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宣大总督。
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王守仁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王守仁所讲的四个地方,是指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它们是明代边界最让人头疼,也最难防守的重要据点。
所以自明代中期后,它们被分为两个独立军区(宣大、蓟辽),由朝廷直接管理,其指挥官为总督,超越各级总兵,是明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以下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只有最富军事经验的将领才能担当此任。
顺便说一句,当时的蓟辽总督是谭纶,而他手下的两位总兵分别是蓟州总兵戚继光,以及辽东总兵李成梁。
看到这个豪华阵容,你就应该明白,王崇古同志找了个多么光荣的工作。
踌躇满志的王崇古前去赴任了,他做梦也想不到,一个天大的金元宝即将砸到他的头上。
飞来横财
就在王崇古上任的几乎同一时刻,一个人从蒙古鞑靼的帐篷中走出,在黑夜中向故乡投去了最后仇恨的一瞥,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那里是敌人的营垒。
于是天明之时,边关的明军突然开始紧急戒备,并派出快马,告知新上任的王崇古总督:横财来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说起这位俺答兄,可谓是老朋友了,当年闯到北京城下,杀人放火好不威风,然而现在他的孙子竟然跑到敌人那边,当了叛徒,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恋爱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不久前,把汉那吉准备要娶媳妇了,而且这位未婚妻很漂亮,所以小伙子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
可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漂亮上。有一天,爷爷看见了这位孙媳妇,便当机立断:把汉那吉你再娶一个吧,这个我就带回家了。
顺便讲一下,据某些史料记载,这位孙媳妇也是俺答的外孙女,要这么算起来,那俺答应该算是乱伦了,不过从这位仁兄以往干过的种种“光辉事迹”来看,搞这么一出倒也不出奇。
虽说当时没有什么婚姻法,鞑靼部落也不讲究什么三纲五常,但把汉那吉依然愤怒了:好不容易找了个老婆,竟然被老头抢走了,真是岂有此理!
可这位老头偏偏是他的爷爷,还是部落首领,自己一无兵,二无权,又能怎样呢?
思前想后,他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方法——投奔明朝。就算不能带兵打回去,至少也能出一口恶气。
于是事情便闹到了这个份儿上,边关守将捞到这么个重量级人物,十分高兴,马上派快马去向王崇古报喜。
可他等到的不是王崇古的夸奖,却是一番严厉的训话:自今日起,全军收缩,准备迎战!
此外还有一条特别的声明:副将(副总兵级别)以上军官一律不得外出作战!
这是一条让人莫名其妙的命令,军官不去打仗,难道让小兵指挥?
然而事实证明,王崇古同志做出了一个无比英明的决定。
三天之后,俺答就来了,带着他的全部家当——十几万蒙古骑兵。
但这一次他们似乎不是来抢东西的,在宣府附近转悠了好几天,不断挑衅闹事,但边防军牢记王崇古的教诲,打死也不出头,偶尔只派小股部队出去转转。就这么折腾了几天,蒙古军粮食吃光了,才抓了几个小兵,只能打道回府。
身为一名长期从事抢劫工作的专业人士,俺答有着充分的绑票经验,抓人、谈判、收赎金一整套流程了如指掌,而现在自己的孙子成了敌人的人质,作为该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他没有去谈判、筹集款项,而是直接选择了最为简单的方式——绑票。
只要能够抓到对方的高级将领,拿人去交换,既方便操作,又节省成本。可惜的是,王崇古那是相当狡猾,不吃这一套。
俺答失望地走了,王崇古却犯了愁,该怎么处理这位把汉那吉呢?你把他留在这里,俺答自然会来找麻烦,而这位仁兄除了身份特殊外,也没啥特殊才能,每天你还要管饭,实在是个累赘。
大多数人建议:好歹也是个蒙古贵族,养在这里费粮食,咱们把他剁了吧,也算是立个功。
也有人说,还是放了吧,省得他爷爷来闹事。
面对激动的群众,王崇古保持了冷静,长期的官场经验告诉他,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请示领导,领导总是英明的,即使不英明,至少也能负责任。
于是他上报了高拱,请领导批示处理意见。
高拱接到了报告,即刻找来了张居正,两位老狐狸凭借多年朝廷打滚的经验,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判断:既不能杀,也不能放。
那该怎么办呢?在长时间思考之后,高拱眼睛一亮:
“我要用他,去交换一个人。”
高拱所说的那个人,叫做赵全。
明代是一个不缺汉奸的朝代,而在吴三桂之前,最为可恶的汉奸非赵全兄莫属。
在逃到鞑靼之前,赵全是明军中的一员,估计是由于福利待遇之类的问题,他义无反顾地投奔了俺答,成为了一名臭名昭著的汉奸。
隆庆四年(1570),永不落幕的两广叛乱再次开演了。在当年,这个地方是蛮荒之地,文盲普及率较高,不读书自然不服管,不服管自然不纳税,不纳税自然是不行的。于是来来往往,双方都喜欢用拳头刀枪讲话,每到逢年过节,不闹腾一下,那就不正常了。
但这次闹腾的动静很大,两广全境都有叛乱,且叛军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派了几个人去都被打了回来,于是高拱一拍脑门:
“没办法了,派殷正茂去吧!”
殷正茂,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是当年传奇科举班的一员,和诸位名人同学相比,他没有张居正的政务能力、王世贞的文采,更没有杨继盛的胆量,但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专长——军事。
他虽是文官出身,却极具军事才能,多次领兵出战,从无败绩,被认为是一代名将。按说他应该是最理想的人选,可为什么直到没办法才找他呢?
原因很简单,他太贪。
这位兄弟虽说很有才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贪污犯,原先当地方官就吃农民赋税,到军队后就吃士兵的军饷。明代贪污不算什么大事,但殷先生却贪得天下皆知,贪得名闻全国,着实不易。
果然,任用殷正茂的消息一传出,就如同往厕所里丢了颗炸弹,分量十足。在大贪污犯殷正茂的面前,大臣们第一次消除了分歧和派系,异口同声地表示绝对不行。
高拱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表示一定要用,每天朝廷里都吵得天翻地覆,最后还是高学士水平高,只用一句话,就让所有的人都闭上了嘴:
“谁再反对殷正茂去两广,我就派谁去!”
这就不好玩了,殷正茂即刻光荣上任。
但他的亲信、给事中陆树德站了出来,劝告高拱,人你可以派去,但军饷你要看紧,最好在户部找个人随从前去,搞好财务审核制度,要内防家贼。
然而高拱说:
“不用派人,所有军饷直接拨给殷正茂就是了。”
陆树德急了:
“殷正茂必定贪污军饷!”
“我知道。”高拱却笑了笑,“那又如何?”
“我拨一百万两军饷给殷正茂,他至少贪污一半,但以他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乱,如果我派一个清廉的人去,或许他一两也不贪,但是办不成事,朝廷就要多加军饷,这么拖下去,几百万两也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殷正茂不去,谁去?”
一切确如所料,殷正茂去后,仅仅几个月就平息了叛乱,班师凯旋,当然了,军饷他也没少拿,如果不贪,那就不是殷正茂了。
但高拱还是赚了,说到底,这是个成本核算问题。
在高拱的正确指导下,潘季驯和殷正茂成为了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但和第三个人比起来,前面这二位就只能算是小儿科了。因为这位最后出场的压轴主角解决了一个问题,一个连朱元璋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人的名字叫王崇古,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其实之前他曾经露过一面,在浙江时,他作为俞大猷的副将出击倭寇,获得大胜。这之后他官运亨通,一直升到了现在的位置。
在当时的朝廷中,有三个人是言官们不怎么敢惹的:杨博、谭纶以及这个王崇古。
所谓不敢惹,绝不是因为官衔问题,越大的官骂得越起劲。此三人之所以能幸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殊身份——军事文官。
在明代武将出身的人是很受歧视的,经常被人看作大老粗,而进士出身改行当武将的,就不同了。这类人既有文化,又会打仗,且由于长期在边界砍人,性情比较剽悍,不守游戏规则,你要是敢骂他,他没准就敢拿刀砍你,看谁吃亏。
而这位王崇古除了喜欢领兵打仗外,还有后台。作为嘉靖二十年(1541)的新科进士,他和高拱同学的关系很好。
于是他被委派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宣大总督。
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王守仁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王守仁所讲的四个地方,是指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它们是明代边界最让人头疼,也最难防守的重要据点。
所以自明代中期后,它们被分为两个独立军区(宣大、蓟辽),由朝廷直接管理,其指挥官为总督,超越各级总兵,是明朝国防部长(兵部尚书)以下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只有最富军事经验的将领才能担当此任。
顺便说一句,当时的蓟辽总督是谭纶,而他手下的两位总兵分别是蓟州总兵戚继光,以及辽东总兵李成梁。
看到这个豪华阵容,你就应该明白,王崇古同志找了个多么光荣的工作。
踌躇满志的王崇古前去赴任了,他做梦也想不到,一个天大的金元宝即将砸到他的头上。
飞来横财
就在王崇古上任的几乎同一时刻,一个人从蒙古鞑靼的帐篷中走出,在黑夜中向故乡投去了最后仇恨的一瞥,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那里是敌人的营垒。
于是天明之时,边关的明军突然开始紧急戒备,并派出快马,告知新上任的王崇古总督:横财来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子。说起这位俺答兄,可谓是老朋友了,当年闯到北京城下,杀人放火好不威风,然而现在他的孙子竟然跑到敌人那边,当了叛徒,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恋爱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不久前,把汉那吉准备要娶媳妇了,而且这位未婚妻很漂亮,所以小伙子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
可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漂亮上。有一天,爷爷看见了这位孙媳妇,便当机立断:把汉那吉你再娶一个吧,这个我就带回家了。
顺便讲一下,据某些史料记载,这位孙媳妇也是俺答的外孙女,要这么算起来,那俺答应该算是乱伦了,不过从这位仁兄以往干过的种种“光辉事迹”来看,搞这么一出倒也不出奇。
虽说当时没有什么婚姻法,鞑靼部落也不讲究什么三纲五常,但把汉那吉依然愤怒了:好不容易找了个老婆,竟然被老头抢走了,真是岂有此理!
可这位老头偏偏是他的爷爷,还是部落首领,自己一无兵,二无权,又能怎样呢?
思前想后,他找到了一个报复的方法——投奔明朝。就算不能带兵打回去,至少也能出一口恶气。
于是事情便闹到了这个份儿上,边关守将捞到这么个重量级人物,十分高兴,马上派快马去向王崇古报喜。
可他等到的不是王崇古的夸奖,却是一番严厉的训话:自今日起,全军收缩,准备迎战!
此外还有一条特别的声明:副将(副总兵级别)以上军官一律不得外出作战!
这是一条让人莫名其妙的命令,军官不去打仗,难道让小兵指挥?
然而事实证明,王崇古同志做出了一个无比英明的决定。
三天之后,俺答就来了,带着他的全部家当——十几万蒙古骑兵。
但这一次他们似乎不是来抢东西的,在宣府附近转悠了好几天,不断挑衅闹事,但边防军牢记王崇古的教诲,打死也不出头,偶尔只派小股部队出去转转。就这么折腾了几天,蒙古军粮食吃光了,才抓了几个小兵,只能打道回府。
身为一名长期从事抢劫工作的专业人士,俺答有着充分的绑票经验,抓人、谈判、收赎金一整套流程了如指掌,而现在自己的孙子成了敌人的人质,作为该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他没有去谈判、筹集款项,而是直接选择了最为简单的方式——绑票。
只要能够抓到对方的高级将领,拿人去交换,既方便操作,又节省成本。可惜的是,王崇古那是相当狡猾,不吃这一套。
俺答失望地走了,王崇古却犯了愁,该怎么处理这位把汉那吉呢?你把他留在这里,俺答自然会来找麻烦,而这位仁兄除了身份特殊外,也没啥特殊才能,每天你还要管饭,实在是个累赘。
大多数人建议:好歹也是个蒙古贵族,养在这里费粮食,咱们把他剁了吧,也算是立个功。
也有人说,还是放了吧,省得他爷爷来闹事。
面对激动的群众,王崇古保持了冷静,长期的官场经验告诉他,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请示领导,领导总是英明的,即使不英明,至少也能负责任。
于是他上报了高拱,请领导批示处理意见。
高拱接到了报告,即刻找来了张居正,两位老狐狸凭借多年朝廷打滚的经验,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判断:既不能杀,也不能放。
那该怎么办呢?在长时间思考之后,高拱眼睛一亮:
“我要用他,去交换一个人。”
高拱所说的那个人,叫做赵全。
明代是一个不缺汉奸的朝代,而在吴三桂之前,最为可恶的汉奸非赵全兄莫属。
在逃到鞑靼之前,赵全是明军中的一员,估计是由于福利待遇之类的问题,他义无反顾地投奔了俺答,成为了一名臭名昭著的汉奸。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