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36 第236章 阴谋(2)
- 237 第237章 阴谋(3)
- 238 第238章 张居正的缺陷(1)
- 239 第239章 张居正的缺陷(2)
- 240 第240章 敌人(1)
- 241 第241章 敌人(2)
- 242 第242章 千古,唯此一人(1)
- 243 第243章 千古,唯此一人(2)
- 244 第244章 千古,唯此一人(3)
- 245 第245章 谜团(1)
- 246 第246章 谜团(2)
- 247 第247章 野心的起始(1)
- 248 第248章 野心的起始(2)
- 249 第249章 野心的起始(3)
- 250 第250章 明朝的愤怒(1)
- 251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
- 252 第252章 明朝的愤怒(3)
- 253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 254 第254章 兵不厌诈(1)
- 255 第255章 兵不厌诈(2)
- 256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 257 第257章 平壤血战(1)
- 258 第258章 平壤血战(2)
- 259 第259章 平壤血战(3)
- 260 第260章 不世出之名将(1)
- 261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 262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 263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 264 第264章 二次摊牌(2)
- 265 第265章 二次摊牌(3)
- 266 第266章 胜算(1)
- 267 第267章 胜算(2)
- 268 第268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1)
- 269 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2)
- 270 第2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
- 271 第271章 绝顶的官僚(1)
- 272 第272章 绝顶的官僚(2)
- 273 第273章 和稀泥的艺术(1)
- 274 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2)
- 275 第275章 游戏的开始(1)
- 276 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2)
- 277 第277章 游戏的开始(3)
- 278 第278章 混战(1)
- 279 第279章 混战(2)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46章 谜团(2)
第246章 谜团(2)
南京是明朝的第二首都,从六部到都察院,所有北京有的中央机构它都有,但毕竟皇帝大人住北京,所以除了南京户部(管理南方户籍)和南京兵部(统领南京军队)外,大多数机构都是摆设。
一般说来,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才会被发配到南京,美其名曰:养老。
都察院就是一个闲人部门,大家都没事干,骂人的自然也没事干,然而仅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海先生上任了。
由于上班没事可干,自然就没人去上班了,于是都察院的御史们总是自得其乐,逛街的逛街,看戏的看戏——工作没前途,还不准偷偷懒?
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他拿出了三十年前治理学生的方法来对付御史——记考勤。但凡敢于迟到早退的,必须到单位,哪怕没事干,也得坐在这里。
虽然大家明显表示出不适应,但海先生的威胁是很明确的——养老不是最惨的结局,下岗才是。
而随着整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御史们才发现,原来一切才刚刚开始,海先生很快玩出了新花样。
一次,有位御史过生日,在家请了戏班子唱戏,这在当年,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老百姓家也经常干。但海先生却勃然大怒,把这位御史抓了起来,打了一顿板子,理由是:根据明太祖时期律令(注意这个日期),官员请人唱戏违法,所以是打你没商量。
因为这件事干得实在有点过,御史们的精神压力开始陡然增大,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阴影下,战战兢兢,终于有一天,畏惧变成了愤怒。
在明代,御史专管骂人,从皇帝到扫地的,想骂谁就骂谁,除了一个例外——御史长官,要知道,那是顶头上司,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给自己惹事。
现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奏疏一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一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吗还干吗,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但绝不能用。
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
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号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
第三件事,才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他开始消极怠工,奏疏不及时批示,上朝也是有一天没一天,大臣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最近头晕眼黑,力乏不兴。
既然身体不舒服,那就歇会儿吧,在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看来,这不过是个生理问题,不久之后,没准还要陪这位仁兄去天坛拉练,等一等就是了。
一直等到死,他也没能等到这个机会。
到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兄算是彻底不干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内阁大臣外,谁也不想见,每天闷在宫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怠工二十多年,看这个势头,这孙子打算打破这一纪录。
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在明代历史中,有很多疑团,比如建文帝之谜,比如明武宗之死,对于这类问题,我一向极有兴趣,研究之后,多少也能略得一二,只有这个谜题,我始终未能解开。
为什么那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种举动?
一般说来,人性的突然转变,往往是因为受了某种较大的刺激,那么到底是什么刺激?在万历十五年的深宫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上问题,全然不知。
我唯一知道的是,自此之后,大明帝国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谜一般的万历王朝正式拉开了序幕,无数场精彩的好戏即将上演。
闪电战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消停了,但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动总比乱动好。只是大臣们有点意见,毕竟每天都见不到领导(内阁大臣除外),伤心总是难免,不过到目前为止,也还没闹出什么大事。
平静,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四年之后,平静被打破,因为一封不起眼的奏疏。
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福建巡抚赵参鲁奏报:
根据琉球使节反映,近日突然出现上百来历不明者,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以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用途不明。
在当时,每天送往朝廷里的奏疏多达几百封,基本上都由内阁批改(皇帝已不怎么干活了),和什么水灾民变比起来,这件事情实在太小,于是它很快就被埋入了公文堆中。
两个月后,浙江巡抚奏报:
近日获报确知,倭酋平秀吉于北九州肥前国荒野之上修筑城池,规模甚大,余情待报。
上一封大家都看得懂,这一封就需要翻译了。
所谓倭,就是日本;所谓酋,就是头头;所谓平秀吉,就是丰臣秀吉。
具体说来,是日本的头头丰臣秀吉在北九州的荒野上修了一座城池。
这实在是一条太不起眼的新闻,所以很快它也被埋入了纸堆。
顺便说一句,丰臣秀吉修建的那座城池现在还在,它就是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的名护屋。
而在当时,修建这座城池,只有一个缘由:
当这座城池建好的时候,站在城楼的最高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地点——朝鲜海峡。
这是两条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信息,所以无人关注。但当它们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事情已经不可挽回。
万历二十年五月二十四日,水落石出。
五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紧急奏报:
“急报!前日(二十四日),倭贼自釜山登陆,进攻朝鲜。陆军五万余人,指挥官小西行长,水军一万余人,指挥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水陆并进,已攻克尚州,现向王京(首尔)挺进,余者待查。”
六月十三日,辽东巡抚急报:
“急报!已探明,倭军此次进犯,分九军,人数共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倾国而来。倭军第一军小西行长、第二军加藤清正、第三军黑田长政已于昨日(十二日)分三路进逼王京,朝军望风而逃,王京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亡平壤,余者待查。”
七月五日,辽东巡抚急报:
“十万火急!七月三日,倭军继续挺进,抵近平壤,朝军守将畏敌贪生,打开城门后逃之夭夭,平壤已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往义州。”
七月十六日,兵部尚书石星奏报:
“自倭贼入侵之日起,至今仅两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仅有全罗道幸保。朝军守将无能,士兵毫无战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现倭军已进抵江(鸭绿江)边,是否派军入朝作战,望尽早定夺。”
最危急的时刻到了。
一般说来,只有在朝廷混不下去的,才会被发配到南京,美其名曰:养老。
都察院就是一个闲人部门,大家都没事干,骂人的自然也没事干,然而仅一夜之间,一切都已改变——海先生上任了。
由于上班没事可干,自然就没人去上班了,于是都察院的御史们总是自得其乐,逛街的逛街,看戏的看戏——工作没前途,还不准偷偷懒?
海瑞先生的答案是不。他拿出了三十年前治理学生的方法来对付御史——记考勤。但凡敢于迟到早退的,必须到单位,哪怕没事干,也得坐在这里。
虽然大家明显表示出不适应,但海先生的威胁是很明确的——养老不是最惨的结局,下岗才是。
而随着整顿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御史们才发现,原来一切才刚刚开始,海先生很快玩出了新花样。
一次,有位御史过生日,在家请了戏班子唱戏,这在当年,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老百姓家也经常干。但海先生却勃然大怒,把这位御史抓了起来,打了一顿板子,理由是:根据明太祖时期律令(注意这个日期),官员请人唱戏违法,所以是打你没商量。
因为这件事干得实在有点过,御史们的精神压力开始陡然增大,每日在海先生的恐怖阴影下,战战兢兢,终于有一天,畏惧变成了愤怒。
在明代,御史专管骂人,从皇帝到扫地的,想骂谁就骂谁,除了一个例外——御史长官,要知道,那是顶头上司,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给自己惹事。
现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奏疏一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一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吗还干吗,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但绝不能用。
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死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死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
在海瑞死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
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听说海瑞的死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号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
第三件事,才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他开始消极怠工,奏疏不及时批示,上朝也是有一天没一天,大臣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最近头晕眼黑,力乏不兴。
既然身体不舒服,那就歇会儿吧,在当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看来,这不过是个生理问题,不久之后,没准还要陪这位仁兄去天坛拉练,等一等就是了。
一直等到死,他也没能等到这个机会。
到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兄算是彻底不干了,不但不上朝,除了内阁大臣外,谁也不想见,每天闷在宫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怠工二十多年,看这个势头,这孙子打算打破这一纪录。
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在明代历史中,有很多疑团,比如建文帝之谜,比如明武宗之死,对于这类问题,我一向极有兴趣,研究之后,多少也能略得一二,只有这个谜题,我始终未能解开。
为什么那个热血青年会突然变成懒汉?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种举动?
一般说来,人性的突然转变,往往是因为受了某种较大的刺激,那么到底是什么刺激?在万历十五年的深宫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上问题,全然不知。
我唯一知道的是,自此之后,大明帝国进入了一个奇怪的状态,谜一般的万历王朝正式拉开了序幕,无数场精彩的好戏即将上演。
闪电战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消停了,但这对于老百姓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动总比乱动好。只是大臣们有点意见,毕竟每天都见不到领导(内阁大臣除外),伤心总是难免,不过到目前为止,也还没闹出什么大事。
平静,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
四年之后,平静被打破,因为一封不起眼的奏疏。
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福建巡抚赵参鲁奏报:
根据琉球使节反映,近日突然出现上百来历不明者,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以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用途不明。
在当时,每天送往朝廷里的奏疏多达几百封,基本上都由内阁批改(皇帝已不怎么干活了),和什么水灾民变比起来,这件事情实在太小,于是它很快就被埋入了公文堆中。
两个月后,浙江巡抚奏报:
近日获报确知,倭酋平秀吉于北九州肥前国荒野之上修筑城池,规模甚大,余情待报。
上一封大家都看得懂,这一封就需要翻译了。
所谓倭,就是日本;所谓酋,就是头头;所谓平秀吉,就是丰臣秀吉。
具体说来,是日本的头头丰臣秀吉在北九州的荒野上修了一座城池。
这实在是一条太不起眼的新闻,所以很快它也被埋入了纸堆。
顺便说一句,丰臣秀吉修建的那座城池现在还在,它就是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的名护屋。
而在当时,修建这座城池,只有一个缘由:
当这座城池建好的时候,站在城楼的最高点,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地点——朝鲜海峡。
这是两条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信息,所以无人关注。但当它们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事情已经不可挽回。
万历二十年五月二十四日,水落石出。
五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紧急奏报:
“急报!前日(二十四日),倭贼自釜山登陆,进攻朝鲜。陆军五万余人,指挥官小西行长,水军一万余人,指挥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水陆并进,已攻克尚州,现向王京(首尔)挺进,余者待查。”
六月十三日,辽东巡抚急报:
“急报!已探明,倭军此次进犯,分九军,人数共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倾国而来。倭军第一军小西行长、第二军加藤清正、第三军黑田长政已于昨日(十二日)分三路进逼王京,朝军望风而逃,王京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亡平壤,余者待查。”
七月五日,辽东巡抚急报:
“十万火急!七月三日,倭军继续挺进,抵近平壤,朝军守将畏敌贪生,打开城门后逃之夭夭,平壤已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往义州。”
七月十六日,兵部尚书石星奏报:
“自倭贼入侵之日起,至今仅两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仅有全罗道幸保。朝军守将无能,士兵毫无战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现倭军已进抵江(鸭绿江)边,是否派军入朝作战,望尽早定夺。”
最危急的时刻到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