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35 第235章 阴谋(1)
- 236 第236章 阴谋(2)
- 237 第237章 阴谋(3)
- 238 第238章 张居正的缺陷(1)
- 239 第239章 张居正的缺陷(2)
- 240 第240章 敌人(1)
- 241 第241章 敌人(2)
- 242 第242章 千古,唯此一人(1)
- 243 第243章 千古,唯此一人(2)
- 244 第244章 千古,唯此一人(3)
- 245 第245章 谜团(1)
- 246 第246章 谜团(2)
- 247 第247章 野心的起始(1)
- 248 第248章 野心的起始(2)
- 249 第249章 野心的起始(3)
- 250 第250章 明朝的愤怒(1)
- 251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
- 252 第252章 明朝的愤怒(3)
- 253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 254 第254章 兵不厌诈(1)
- 255 第255章 兵不厌诈(2)
- 256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 257 第257章 平壤血战(1)
- 258 第258章 平壤血战(2)
- 259 第259章 平壤血战(3)
- 260 第260章 不世出之名将(1)
- 261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 262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 263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 264 第264章 二次摊牌(2)
- 265 第265章 二次摊牌(3)
- 266 第266章 胜算(1)
- 267 第267章 胜算(2)
- 268 第268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1)
- 269 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2)
- 270 第2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
- 271 第271章 绝顶的官僚(1)
- 272 第272章 绝顶的官僚(2)
- 273 第273章 和稀泥的艺术(1)
- 274 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2)
- 275 第275章 游戏的开始(1)
- 276 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2)
- 277 第277章 游戏的开始(3)
- 278 第278章 混战(1)
- 279 第279章 混战(2)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45章 谜团(1)
第245章 谜团(1)
一个神秘的年份
张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对万历而言。
刚满二十岁的他踌躇满志,虽然他不喜欢张居正,却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正式执政以来,一直勤奋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至少比那个人强。
所以从万历十一年(1583)起,他显现出了惊人的体力和精力,每天处理政务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经常到半夜还要召见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绝对不会消极怠工。
这并非夸张,事实上,他还干过一件更为夸张的事情。
万历十三年(1585),北京地区大旱,当年没有天气预报,也搞不了人工降雨,唯一的办法是求雨。
虽然这招不一定灵,但干总比不干好。一般说来,求雨的人级别越高,越虔诚,求到雨的几率就越大。因为当时的人认为,龙王也有等级,也讲人际关系,降不降雨,降多少,什么时候降,马屁响不响,那是比较关键的。
而这一次,万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点,在南郊天坛。
皇帝求雨也不新鲜,但这次求雨却十分不同,因为万历……是走着去的。
我来解释一下这件事情的特别之处。当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宫,而天坛——就是今天的天坛。
去过北京的人应该知道,这两个地方相隔比较远,具体说来,至少有五公里。上个月我坐车去,还走了二十分钟,而万历是坐11路车去的——两条腿。
不但走着去,还走着回来,在场的人无不感佩于他的毅力,同时也无奈于他的执著——皇帝走,大家也得跟着走。
除了徒步拉练锻炼身体外,万历对百姓生活也很关注。比如当时山东、山西、湖广等地遭遇灾荒,地方官报告上来说:按照考成法,无论如何我们也是收不齐了,麻烦您通融通融,把今年的任务降一降。
一天之后,他们等到了皇帝的回复,一个出人意料的回复: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收了,全都免了吧!”
这就是万历同志的觉悟。在张居正死后,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斗志与热诚,直到那个神秘年份的来临。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6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一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
公元756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1587)。
简单说来,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了。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戚继光是个无人敢惹的角色,虽然偶尔也有几个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吃空额搞钱,在军中培养个人势力等等,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除了后台太硬外,还是由于水平太高,边界没他不行。
但事实证明,水平不如后台好使,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就被调离了蓟州,去了广东,虽然职位没变,但戚继光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于是他称病不出,不久后,便离职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练兵东南,横扫倭奴,驱逐胡虏,无人可挡,战功之显赫,四十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盖世之威名,四百年后声震寰宇,万民皆知。
尽此一生,能干到这个份儿上,实在是够本了。
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这位传奇英雄在家乡病逝,年六十岁。去世前留言如下: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我知道,他之一生,已无任何遗憾。
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
海先生终于还是死了。在被高拱罢官之后,他回到了老家,没人管他。三年之后,高拱下台了,张居正执政,依然没有人找他。
这实在不是高拱和张居正不识货,恰恰相反,他们都很清楚海先生的实力,无奈的是,海先生的能量就如同熊熊烈火,和他待久了,不被烧死,至少也是个残废。
现在张居正死了,用某位史学家的话说,朝廷里的明白人都死光了,于是海瑞先生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机会。
万历十三年(1585),经万历皇帝亲自批示,海瑞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赶赴南京上任。这一年,海瑞七十二岁。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号职业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连东西都不怎么收拾(当然,他也没多少东西),就去了南京。
而当他来到南京郊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进城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太挤。
海先生要来了!南京城轰动了,官员们激动了,商人激动了,农民也激动了,于是大家集体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种地,凌晨就带着被子,跑到城外占地方,想抢一个靠前的位置,一睹海先生的风采。
由于人太多,导致海先生一直未能进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军队开路,这才把海大人迎了进来。
等到海瑞进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来,才被告知,他不应该住在这里,倒不是人家欺负他(谁敢),只是因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万历兄实在是大方,感觉给个佥都御史(四品)还不够意思,人还在路上,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一级,让他当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
据说这个消息公布后,南京都察院的御史们一片欢呼雀跃,兴高采烈,而吏部的官员们垂头丧气,比死了爹还难受。但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悲观了点,实际上,此时的海瑞先生压根没空去收拾他们。
因为他连家门都出不去。
自从进入南京,海瑞的家就被众多闻名而来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那架势,比天皇巨星还要天皇巨星。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当时,有很多人是从远处走来的。最猛的当属一位福建的老兄,据说他走了上千里路,穿坏了十多双鞋,一个多月才到南京。
海瑞听说此事,十分感动,以为他要申冤,亲自接见了他。
可是这个人进来后,只是看着海瑞,行了个礼,然后扬长而去。
有人问:你干吗来?又干吗走?
答:我只想看看海青天,看完了,不走还等什么?
这就是清廉与正直的力量。
除了吸引大批拥护者外,海瑞还获得了一个荣誉,一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
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怕妖魔鬼怪,所以有贴门神的习惯,几乎家家都贴,款式也不一而足。但门神的主要人物是固定的,也就是关羽、秦叔宝那一拨人,上千年来也就这么几个,毕竟要成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高,不但要能打,长得还得有特点(想把鬼吓跑,没特点不行)。
而现在,海瑞先生终于加入了这个光辉的队伍,成为门神部队的最后一名成员(此后再无编制)。在当时的南京,作为正义与公道的象征,海瑞先生的画像被贴得满街都是,除了门上,客厅、卧室里也有人挂,据说每天看一眼,可以百病不侵,而且具有良好的辟邪作用。
虽然经常忙于公共宣传事业,但海瑞先生没有怠慢工作,他没精力去整治吏部的那帮人,却也没闲着,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
根据以往经验,海瑞先生的文书,一般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篇也不例外。在文章中,海瑞先生建议,考虑到目前贪污情况严重,应该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刑法,对贪污八十贯以上者一律处决,并将其剥皮,放在县衙门口,警示后人。
于是大家真的愤怒了,惹不起你,总躲得起你吧。可海先生却是躲都不让人躲,不搞出个玉石俱焚誓不罢休。
客观地讲,海瑞的这封文书的确是过分了,且不说剥皮问题,都过了两百多年了,经济发展这么快,确定死刑标准时总得考虑个通货膨胀问题吧。当年买一栋房,今天也就能买点粮,为几斤粮食就要剥人皮,兄弟你也太狠了点吧。
但在海瑞看来,他的做法是对的,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
万历兄虽然年轻,但神志也很清醒。他好言抚慰了海先生一把,就把奏疏丢进了废纸堆。
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没有等到剥皮匠的出现,却等来了升官的命令。由于工作努力,他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位四十多岁还不入流的教育局长,经过二十多年不可思议的经历,终于成为了正二品(相当于正部级)的高级官员。
这回都察院的仁兄们完蛋了。
张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对万历而言。
刚满二十岁的他踌躇满志,虽然他不喜欢张居正,却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正式执政以来,一直勤奋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至少比那个人强。
所以从万历十一年(1583)起,他显现出了惊人的体力和精力,每天处理政务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经常到半夜还要召见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绝对不会消极怠工。
这并非夸张,事实上,他还干过一件更为夸张的事情。
万历十三年(1585),北京地区大旱,当年没有天气预报,也搞不了人工降雨,唯一的办法是求雨。
虽然这招不一定灵,但干总比不干好。一般说来,求雨的人级别越高,越虔诚,求到雨的几率就越大。因为当时的人认为,龙王也有等级,也讲人际关系,降不降雨,降多少,什么时候降,马屁响不响,那是比较关键的。
而这一次,万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点,在南郊天坛。
皇帝求雨也不新鲜,但这次求雨却十分不同,因为万历……是走着去的。
我来解释一下这件事情的特别之处。当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宫,而天坛——就是今天的天坛。
去过北京的人应该知道,这两个地方相隔比较远,具体说来,至少有五公里。上个月我坐车去,还走了二十分钟,而万历是坐11路车去的——两条腿。
不但走着去,还走着回来,在场的人无不感佩于他的毅力,同时也无奈于他的执著——皇帝走,大家也得跟着走。
除了徒步拉练锻炼身体外,万历对百姓生活也很关注。比如当时山东、山西、湖广等地遭遇灾荒,地方官报告上来说:按照考成法,无论如何我们也是收不齐了,麻烦您通融通融,把今年的任务降一降。
一天之后,他们等到了皇帝的回复,一个出人意料的回复: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收了,全都免了吧!”
这就是万历同志的觉悟。在张居正死后,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斗志与热诚,直到那个神秘年份的来临。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6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一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
公元756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1587)。
简单说来,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了。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戚继光是个无人敢惹的角色,虽然偶尔也有几个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吃空额搞钱,在军中培养个人势力等等,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除了后台太硬外,还是由于水平太高,边界没他不行。
但事实证明,水平不如后台好使,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就被调离了蓟州,去了广东,虽然职位没变,但戚继光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于是他称病不出,不久后,便离职回了登州老家。
三十六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先打蒙古人,再打日本人,练兵东南,横扫倭奴,驱逐胡虏,无人可挡,战功之显赫,四十年中无人可望其项背,盖世之威名,四百年后声震寰宇,万民皆知。
尽此一生,能干到这个份儿上,实在是够本了。
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这位传奇英雄在家乡病逝,年六十岁。去世前留言如下: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我知道,他之一生,已无任何遗憾。
第二件大事:海瑞死了。
海先生终于还是死了。在被高拱罢官之后,他回到了老家,没人管他。三年之后,高拱下台了,张居正执政,依然没有人找他。
这实在不是高拱和张居正不识货,恰恰相反,他们都很清楚海先生的实力,无奈的是,海先生的能量就如同熊熊烈火,和他待久了,不被烧死,至少也是个残废。
现在张居正死了,用某位史学家的话说,朝廷里的明白人都死光了,于是海瑞先生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机会。
万历十三年(1585),经万历皇帝亲自批示,海瑞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赶赴南京上任。这一年,海瑞七十二岁。
海先生是天字第一号职业官僚,接到命令即刻上路,连东西都不怎么收拾(当然,他也没多少东西),就去了南京。
而当他来到南京郊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进城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太挤。
海先生要来了!南京城轰动了,官员们激动了,商人激动了,农民也激动了,于是大家集体放了假,不做生意,不种地,凌晨就带着被子,跑到城外占地方,想抢一个靠前的位置,一睹海先生的风采。
由于人太多,导致海先生一直未能进城,被牢牢地堵在外面,直到南京兵部派出军队开路,这才把海大人迎了进来。
等到海瑞进了城,找到都察院住下来,才被告知,他不应该住在这里,倒不是人家欺负他(谁敢),只是因为他老人家又升官了。
万历兄实在是大方,感觉给个佥都御史(四品)还不够意思,人还在路上,就下了第二道任命令,把海先生再提一级,让他当了南京人事部副部长(吏部侍郎)。
据说这个消息公布后,南京都察院的御史们一片欢呼雀跃,兴高采烈,而吏部的官员们垂头丧气,比死了爹还难受。但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悲观了点,实际上,此时的海瑞先生压根没空去收拾他们。
因为他连家门都出不去。
自从进入南京,海瑞的家就被众多闻名而来的粉丝围得水泄不通,那架势,比天皇巨星还要天皇巨星。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当时,有很多人是从远处走来的。最猛的当属一位福建的老兄,据说他走了上千里路,穿坏了十多双鞋,一个多月才到南京。
海瑞听说此事,十分感动,以为他要申冤,亲自接见了他。
可是这个人进来后,只是看着海瑞,行了个礼,然后扬长而去。
有人问:你干吗来?又干吗走?
答:我只想看看海青天,看完了,不走还等什么?
这就是清廉与正直的力量。
除了吸引大批拥护者外,海瑞还获得了一个荣誉,一个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
中国的老百姓历来都怕妖魔鬼怪,所以有贴门神的习惯,几乎家家都贴,款式也不一而足。但门神的主要人物是固定的,也就是关羽、秦叔宝那一拨人,上千年来也就这么几个,毕竟要成为形象代言人要求太高,不但要能打,长得还得有特点(想把鬼吓跑,没特点不行)。
而现在,海瑞先生终于加入了这个光辉的队伍,成为门神部队的最后一名成员(此后再无编制)。在当时的南京,作为正义与公道的象征,海瑞先生的画像被贴得满街都是,除了门上,客厅、卧室里也有人挂,据说每天看一眼,可以百病不侵,而且具有良好的辟邪作用。
虽然经常忙于公共宣传事业,但海瑞先生没有怠慢工作,他没精力去整治吏部的那帮人,却也没闲着,百忙之中仍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
根据以往经验,海瑞先生的文书,一般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篇也不例外。在文章中,海瑞先生建议,考虑到目前贪污情况严重,应该恢复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刑法,对贪污八十贯以上者一律处决,并将其剥皮,放在县衙门口,警示后人。
于是大家真的愤怒了,惹不起你,总躲得起你吧。可海先生却是躲都不让人躲,不搞出个玉石俱焚誓不罢休。
客观地讲,海瑞的这封文书的确是过分了,且不说剥皮问题,都过了两百多年了,经济发展这么快,确定死刑标准时总得考虑个通货膨胀问题吧。当年买一栋房,今天也就能买点粮,为几斤粮食就要剥人皮,兄弟你也太狠了点吧。
但在海瑞看来,他的做法是对的,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
万历兄虽然年轻,但神志也很清醒。他好言抚慰了海先生一把,就把奏疏丢进了废纸堆。
而海先生在南京日盼夜盼,没有等到剥皮匠的出现,却等来了升官的命令。由于工作努力,他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位四十多岁还不入流的教育局长,经过二十多年不可思议的经历,终于成为了正二品(相当于正部级)的高级官员。
这回都察院的仁兄们完蛋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