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7 第87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2)
- 88 第88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3)
- 89 第89章 祸根(1)
- 90 第90章 祸根(2)
- 91 第91章 土木堡(1)
- 92 第92章 土木堡(2)
- 93 第93章 土木堡(3)
- 94 第94章 力挽狂澜(1)
- 95 第95章 力挽狂澜(2)
- 96 第96章 力挽狂澜(3)
- 97 第97章 决断!(1)
- 98 第98章 决断!(2)
- 99 第99章 决断!(3)
- 100 第100章 信念(1)
- 101 第101章 信念(2)
- 102 第102章 北京保卫战(1)
- 103 第103章 北京保卫战(2)
- 104 第104章 北京保卫战(3)
- 105 第105章 朱祁镇的奋斗(1)
- 106 第106章 朱祁镇的奋斗(2)
- 107 第107章 回家(1)
- 108 第108章 回家(2)
- 109 第109章 回家(3)
- 110 第110章 囚徒朱祁镇(1)
- 111 第111章 囚徒朱祁镇(2)
- 112 第112章 夺门(1)
- 113 第113章 夺门(2)
- 114 第114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1)
- 115 第115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2)
- 116 第116章 隐藏的敌人(1)
- 117 第117章 隐藏的敌人(2)
- 118 第118章 公道(1)
- 119 第119章 公道(2)
- 120 第120章 公道(3)
- 121 第121章 不伦之恋(1)
- 122 第122章 不伦之恋(2)
- 123 第123章 不伦之恋(3)
- 124 第124章 不伦之恋(4)
- 125 第125章 武林大会(1)
- 126 第126章 武林大会(2)
- 127 第127章 武林大会(3)
- 128 第128章 明君(1)
- 129 第129章 明君(2)
- 130 第130章 明君(3)
- 131 第131章 斗争,还是隐忍?(1)
- 132 第132章 斗争,还是隐忍?(2)
- 133 第133章 传奇就此开始(1)
- 134 第134章 传奇就此开始(2)
- 135 第135章 悟道(1)
- 136 第136章 悟道(2)
- 137 第137章 机会终于到来(1)
- 138 第138章 机会终于到来(2)
- 139 第139章 必杀刘谨(1)
- 140 第140章 必杀刘谨(2)
- 141 第141章 必杀刘谨(3)
- 142 第14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1)
- 143 第143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2)
- 144 第144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1)
- 145 第145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2)
- 146 第146章 东山再起(1)
- 147 第147章 东山再起(2)
- 148 第148章 孤军(1)
- 149 第149章 孤军(2)
- 150 第150章 奋战(1)
- 151 第151章 奋战(2)
- 152 第152章 奋战(3)
- 153 第153章 奋战(4)
- 154 第154章 死亡的阴谋(1)
- 155 第155章 死亡的阴谋(2)
- 156 第156章 死亡的阴谋(3)
- 157 第157章 沉默的较量(1)
- 158 第158章 沉默的较量(2)
- 159 第159章 终结的归宿(1)
- 160 第160章 终结的归宿(2)
- 161 第161章 新的开始
- 162 第162章 皇帝很脆弱(1)
- 163 第163章 皇帝很脆弱(2)
- 164 第164章 大臣很强悍(1)
- 165 第165章 大臣很强悍(2)
- 166 第166章 解脱(1)
- 167 第167章 解脱(2)
- 168 第168章 龙争虎斗(1)
- 169 第169章 龙争虎斗(2)
- 170 第170章 龙争虎斗(3)
- 171 第171章 锋芒(1)
- 172 第172章 锋芒(2)
- 173 第173章 最阴险的敌人(1)
- 174 第174章 最阴险的敌人(2)
- 175 第175章 最阴险的敌人(3)
- 176 第176章 徐阶的觉醒(1)
- 177 第177章 徐阶的觉醒(2)
- 178 第178章 徐阶的觉醒(3)
- 179 第179章 天下,三人而已(1)
- 180 第180章 天下,三人而已(2)
- 181 第181章 致命的疏漏(1)
- 182 第182章 致命的疏漏(2)
- 183 第183章 隐藏的精英(1)
- 184 第184章 隐藏的精英(2)
- 185 第185章 隐藏的精英(3)
- 186 第186章 勇气(1)
- 187 第187章 勇气(2)
- 188 第188章 勇气(3)
- 189 第189章 勇气(4)
- 190 第190章 东南的奇才(1)
- 191 第191章 东南的奇才(2)
- 192 第192章 天下第一幕僚(1)
- 193 第193章 天下第一幕僚(2)
- 194 第194章 强敌(1)
- 195 第195章 强敌(2)
- 196 第196章 天才的谋略(1)
- 197 第197章 天才的谋略(2)
- 198 第198章 天才的谋略(3)
- 199 第199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1)
- 200 第200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2)
- 201 第201章 名将的起点(1)
- 202 第202章 名将的起点(2)
- 203 第203章 制胜之道(1)
- 204 第204章 制胜之道(2)
- 205 第205章 制胜之道(3)
- 206 第206章 侵略者的末日(1)
- 207 第207章 侵略者的末日(2)
- 208 第208章 英雄的结局
- 209 第209章 曙光(1)
- 210 第210章 曙光(2)
- 211 第211章 曙光(3)
- 212 第212章 胜利(1)
- 213 第213章 胜利(2)
- 214 第214章 致命的正义(1)
- 215 第215章 致命的正义(2)
- 216 第216章 致命的正义(3)
- 217 第217章 奇怪的人(1)
- 218 第218章 奇怪的人(2)
- 219 第219章 奇怪的人(3)
- 220 第220章 奇怪的人(4)
- 221 第221章 天才的对弈(1)
- 222 第222章 天才的对弈(2)
- 223 第223章 天才的对弈(3)
- 224 第224章 成熟(1)
- 225 第225章 成熟(2)
- 226 第226章 成熟(3)
- 227 第227章 最终的乱战(1)
- 228 第228章 最终的乱战(2)
- 229 第229章 最终的乱战(3)
- 230 第230章 高拱的成就(1)
- 231 第231章 高拱的成就(2)
- 232 第232章 高拱的成就(3)
- 233 第233章 死斗(1)
- 234 第234章 死斗(2)
- 235 第235章 阴谋(1)
- 236 第236章 阴谋(2)
- 237 第237章 阴谋(3)
- 238 第238章 张居正的缺陷(1)
- 239 第239章 张居正的缺陷(2)
- 240 第240章 敌人(1)
- 241 第241章 敌人(2)
- 242 第242章 千古,唯此一人(1)
- 243 第243章 千古,唯此一人(2)
- 244 第244章 千古,唯此一人(3)
- 245 第245章 谜团(1)
- 246 第246章 谜团(2)
- 247 第247章 野心的起始(1)
- 248 第248章 野心的起始(2)
- 249 第249章 野心的起始(3)
- 250 第250章 明朝的愤怒(1)
- 251 第251章 明朝的愤怒(2)
- 252 第252章 明朝的愤怒(3)
- 253 第253章 明朝的愤怒(4)
- 254 第254章 兵不厌诈(1)
- 255 第255章 兵不厌诈(2)
- 256 第256章 兵不厌诈(3)
- 257 第257章 平壤血战(1)
- 258 第258章 平壤血战(2)
- 259 第259章 平壤血战(3)
- 260 第260章 不世出之名将(1)
- 261 第261章 不世出之名将(2)
- 262 第262章 不世出之名将(3)
- 263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 264 第264章 二次摊牌(2)
- 265 第265章 二次摊牌(3)
- 266 第266章 胜算(1)
- 267 第267章 胜算(2)
- 268 第268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1)
- 269 第269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2)
- 270 第270章 历史原来很精彩
- 271 第271章 绝顶的官僚(1)
- 272 第272章 绝顶的官僚(2)
- 273 第273章 和稀泥的艺术(1)
- 274 第274章 和稀泥的艺术(2)
- 275 第275章 游戏的开始(1)
- 276 第276章 游戏的开始(2)
- 277 第277章 游戏的开始(3)
- 278 第278章 混战(1)
- 279 第279章 混战(2)
- 280 第280章 混战(3)
- 281 第281章 东林崛起(1)
- 282 第282章 东林崛起(2)
- 283 第283章 东林崛起(3)
- 284 第284章 东林崛起(4)
- 285 第285章 谋杀(1)
- 286 第286章 谋杀(2)
- 287 第287章 谋杀(3)
- 288 第288章 谋杀(4)
- 289 第289章 不起眼的敌人(1)
- 290 第290章 不起眼的敌人(2)
- 291 第291章 不起眼的敌人(3)
- 292 第292章 萨尔浒(1)
- 293 第293章 萨尔浒(2)
- 294 第294章 东林党的实力(1)
- 295 第295章 东林党的实力(2)
- 296 第296章 东林党的实力(3)
- 297 第297章 小人物的奋斗(1)
- 298 第298章 小人物的奋斗(2)
- 299 第299章 强大,无比强大(1)
- 300 第300章 强大,无比强大(2)
- 301 第301章 强大,无比强大(3)
- 302 第302章 天才的敌手(1)
- 303 第303章 天才的敌手(2)
- 304 第304章 天才的敌手(3)
- 305 第305章 天才的敌手(4)
- 306 第306章 一个监狱看守(1)
- 307 第307章 一个监狱看守(2)
- 308 第308章 毁灭之路(1)
- 309 第309章 毁灭之路(2)
- 310 第310章 毁灭之路(3)
- 311 第311章 道统(1)
- 312 第312章 道统(2)
- 313 第313章 道统(3)
- 314 第314章 杨涟(1)
- 315 第315章 杨涟(2)
- 316 第316章 殉道(1)
- 317 第317章 殉道(2)
- 318 第318章 袁崇焕(1)
- 319 第319章 袁崇焕(2)
- 320 第320章 决心(1)
- 321 第321章 决心(2)
- 322 第322章 胜利结局
- 323 第323章 皇太极(1)
- 324 第324章 皇太极(2)
- 325 第325章 宁远,决战(1)
- 326 第326章 宁远,决战(2)
- 327 第327章 宁远,决战(3)
- 328 第328章 疑惑(1)
- 329 第329章 疑惑(2)
- 330 第330章 夜半歌声(1)
- 331 第331章 夜半歌声(2)
- 332 第332章 算账(1)
- 333 第333章 算账(2)
- 334 第334章 起复(1)
- 335 第335章 起复(2)
- 336 第336章 起复(3)
- 337 第337章 杀人(1)
- 338 第338章 杀人(2)
- 339 第339章 杀人(3)
- 340 第340章 坚持到底的人(1)
- 341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2)
- 342 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 343 第343章 阴谋(1)
- 344 第344章 阴谋(2)
- 345 第345章 斗争技术(1)
- 346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 347 第347章 投降?(1)
- 348 第348章 投降?(2)
- 349 第349章 投降?(3)
- 350 第350章 纯属偶然(1)
- 351 第351章 纯属偶然(2)
- 352 第352章 纯属偶然(3)
- 353 第353章 第二个猛人(1)
- 354 第354章 第二个猛人(2)
- 355 第355章 突围(1)
- 356 第356章 突围(2)
- 357 第357章 突围(3)
- 358 第358章 一个文雅的人(1)
- 359 第359章 一个文雅的人(2)
- 360 第360章 孙传庭(1)
- 361 第361章 孙传庭(2)
- 362 第362章 奇迹(1)
- 363 第363章 奇迹(2)
- 364 第364章 奇迹(3)
- 365 第365章 天才的计划(1)
- 366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2)
- 367 第367章 天才的计划(3)
- 368 第368章 选择(1)
- 369 第369章 选择(2)
- 370 第370章 选择(3)
- 371 第371章 没有选择(1)
- 372 第372章 没有选择(2)
- 373 第373章 结束了?
- 374 第374章 后记
- 375 第375章 主要参考书目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97章 决断!(1)
第97章 决断!(1)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此时他那瘦弱的身躯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重担。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八月十九日。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
话虽如此,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组织战争,并最终在采石击败金完颜亮数十万大军的。
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打下的基础。所以说,课外读物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撇开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
这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得极为厉害。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是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
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可以看到,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主力部队去了哪里?
全埋在土木堡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京城人口众多,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囤积、运输大量的粮食。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要知道大臣们并非脑袋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既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秋后算账
于谦下达了命令,自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国境内所有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起来。
这些军队来自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们日夜兼程地行军,目标只有一个——尽快赶到京城。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们不知道也先会什么时候打过来,但他们知道的是,也先迟早会打过来,只要能够在此之前赶到京城,胜利就多一分把握。
大明帝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动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大敌人。
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军事上的准备已经开始,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与此同时,一场政治风暴也即将到来。
“把王振千刀万剐!”
这是很多大臣的心声,理由也很简单,王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自从掌权以来,以诬陷整人为日常爱好,谁敢不服从他就收拾谁,很多大臣因为一言不合就被他打入大牢。而且他还主动索取贿赂,谁敢不给就没有好下场,如此行径,简直视文武百官为无物。
此外他还勾结锦衣卫,把这个特务机构变成他的整人机构,无数官员都吃过他的苦头。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王振的无能和愚蠢才最终导致了土木堡的失败,朝廷精英和多年积累就这么毁在一个小人的手中。就在二十多年前,大明帝国还曾经横扫天下,势不可当,之后仁宣之治,天下太平,如此强大之帝国,居然葬送在一个死太监的手里。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当然了,在士大夫们的心中,还有一个痛恨王振的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不太方便说出来。
既然士大夫们不愿意说,我就替他们说吧,这个心中暗藏的理由,就是出身。
士大夫们发奋读书,寒窗十年,经过几十场考试,三场大考(有的只有两场),淘汰了无数的才子同仁,才换来了头上的乌纱和手中的权印,而且考上了也不代表你就前途似锦,运气好的可以混个翰林,运气不好的连御史也干不了,只能派到下面干个七八品小官,熬资历几十年下来,最后混个从三品退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学问有限(不成器的学官),能力不足(土木堡就是明证)、身体残疾(职业限制)、道德败坏(贪污受贿),却能够一下子独掌大权,号令天下!
死太监,你凭什么!
客观地看,士大夫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他们日夜操劳,处理政务,且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却要听从这个司礼监的命令,看着他胡作非为,也确实让人难以忍受。
而这个愚蠢的司礼监不但祸害朝政,现在还害得国将不国,惊涛四起,几十万士兵和文武官员因他而死,事情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秋后算账的时候到了!
但此时的于谦似乎顾不上这些,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八月二十一日,于谦正式接替了邝埜的位置,成为兵部尚书,正式执掌兵部权力。
兵部尚书于谦并没有升官的喜悦,因为也先一旦打来,这个官能当多久还是个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手边的众多问题,保卫京城和国家的安全。此时的于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朝政的实际控制者。
不过日理万机的于谦大人其实尚未意识到,他正坐在火山口上,还是一座活火山。
八月二十三日,火山爆发。
这一天的清晨,大臣们如往常一样,准备上朝议事,但谁也没有想到,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朝堂斗殴即将开始。
这也是整个明代朝廷最为混乱的一天。
朝会由朱祁钰主持,他开始询问大臣们有何事上奏。
话音未落,一人大步迈出,高声说道:“臣有奏本!”
导火线就此点燃。
这个上奏的人名叫陈镒。
陈镒,苏州人,都察院右都御史,为官清廉,极其痛恨王振,此次的惨败使他痛心疾首,便下定决心,要一举铲除王振一党。
他厉声说道:“王振祸国殃民,作恶多端,害得皇上身陷敌营,如此恶行,不灭族不足以安人心,平民愤!”
语气如此严厉,坐在上面的朱祁钰也被吓了一跳。
可是陈镒却越说越气愤,越激动,想起无辜受难的同僚和百姓,竟然痛哭失声。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镒的这一哭激起了大臣们的愤怒,他们开始不顾礼仪,争相向朱祁钰弹劾王振。
一时之间,朝堂上乱了起来,上奏声、骂人声、痛哭声此起彼伏,纷乱程度实在可比集贸市场。
朱祁钰初登大位,还不是皇帝,只不过代行职权而已,见到这个阵势,吓得不轻,下面的大臣们像连珠炮般地说着话,旁边还夹杂着哭骂声,压根就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可怜的朱祁钰根本反应不过来。
突然,朝堂上的喧嚣平静了下来,下面的大臣都用一种极为可怕的眼神看着他,原来弹劾的人已经说完了,等着他的裁决,基本意见就一条:
“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这可是大事啊,怎么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钰胆战心惊地再三考虑,还是不敢作出决断,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道谕令,也是炸药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药包。
再议?何时再议?再议又如何?再议之后再议?
你糊弄谁呢?!
这些久经宦海的大臣们绝不会被这句话打发走。他们知道,如果错过了今天这个机会,此事就会石沉大海,王振虽然死了,但他的同党还会继续操纵朝政,今天发言的人必定遭殃,国家也就完了。
为国为己,只能拼了!死也要死在今天,死在这里!
谕令已经传达了多次,可是大臣们就是不走。
大臣们似乎达成了默契,没有一个人动,只是不停地痛骂、痛哭、死死地盯着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吓得脸都发白了,旁边传谕令的太监金英也不停地擦汗,这种阵势他也从没有见过,实在太可怕了。
朱祁钰开始认识到,今天不说出个一二三,他是回不去了。
当权者的沉默彻底激怒了大臣们,王振的倒行逆施、仗势欺人又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土木堡之战中,这些大臣们也多有亲属、同年毙命,新仇旧恨,如此罪大恶极之人竟然得不到处罚,天理何在!
正当大臣们的情绪即将达到顶点时,一个不识相的家伙出现了。
锦衣卫指挥马顺一直都是王振的死党,帮着他干了不少坏事,侍讲学士刘球就是被他派人杀害的,此事尽人皆知,只是由于其势力太大,一直没有人动他。此时,这位马顺出马了,他仗着有皇帝的谕令,竟然呵斥群臣,让他们立刻出去。
马顺的行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找死。
就这样,由陈镒点火,朱祁钰加炸药,马顺最终引爆,三方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即将演出了明史中朝廷最为精彩火爆的一幕。
大臣们本已愤怒到了极点,哭骂声越来越大,王振的同党马顺偏偏这时跳出来,大耍威风。按理说,他们应该更加愤怒才是。可是此时这些愤怒的人们却陷入了短暂地沉默之中。
可怕的沉默。
这种沉默是愤怒的顶点。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那么多的屈辱,那么多的悲痛,毫无道理地欺压侮辱,亲人好友的战死被俘,现在到了这个地步,竟然还在作威作福。
够了,足够了。
不用再压抑自己的愤怒,不用再忍受无耻的欺凌!
动手!
殴斗
马顺还在洋洋得意地呵斥着大臣们,往日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突然,有一人跑出大臣行列,朝自己猛冲过来!还没有等他缓过神来,头发已经被狠狠地抓住,脸上重重地挨了好几下。
终于开始了。
第一个动手的是户科给事中王竑。
王竑是个言官,平时的工作就是监察弹劾,此人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而国家沦落到这个地步他也十分痛心,更加痛恨王振一伙。眼见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他不由得怒上心头。
什么都别谈了,来真格的吧!
马顺,看我打不死你!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此时他那瘦弱的身躯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重担。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八月十九日。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
话虽如此,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组织战争,并最终在采石击败金完颜亮数十万大军的。
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打下的基础。所以说,课外读物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撇开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
这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得极为厉害。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是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
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可以看到,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主力部队去了哪里?
全埋在土木堡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京城人口众多,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囤积、运输大量的粮食。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要知道大臣们并非脑袋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既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秋后算账
于谦下达了命令,自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国境内所有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起来。
这些军队来自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们日夜兼程地行军,目标只有一个——尽快赶到京城。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们不知道也先会什么时候打过来,但他们知道的是,也先迟早会打过来,只要能够在此之前赶到京城,胜利就多一分把握。
大明帝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动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大敌人。
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军事上的准备已经开始,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与此同时,一场政治风暴也即将到来。
“把王振千刀万剐!”
这是很多大臣的心声,理由也很简单,王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自从掌权以来,以诬陷整人为日常爱好,谁敢不服从他就收拾谁,很多大臣因为一言不合就被他打入大牢。而且他还主动索取贿赂,谁敢不给就没有好下场,如此行径,简直视文武百官为无物。
此外他还勾结锦衣卫,把这个特务机构变成他的整人机构,无数官员都吃过他的苦头。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王振的无能和愚蠢才最终导致了土木堡的失败,朝廷精英和多年积累就这么毁在一个小人的手中。就在二十多年前,大明帝国还曾经横扫天下,势不可当,之后仁宣之治,天下太平,如此强大之帝国,居然葬送在一个死太监的手里。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当然了,在士大夫们的心中,还有一个痛恨王振的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不太方便说出来。
既然士大夫们不愿意说,我就替他们说吧,这个心中暗藏的理由,就是出身。
士大夫们发奋读书,寒窗十年,经过几十场考试,三场大考(有的只有两场),淘汰了无数的才子同仁,才换来了头上的乌纱和手中的权印,而且考上了也不代表你就前途似锦,运气好的可以混个翰林,运气不好的连御史也干不了,只能派到下面干个七八品小官,熬资历几十年下来,最后混个从三品退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学问有限(不成器的学官),能力不足(土木堡就是明证)、身体残疾(职业限制)、道德败坏(贪污受贿),却能够一下子独掌大权,号令天下!
死太监,你凭什么!
客观地看,士大夫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他们日夜操劳,处理政务,且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却要听从这个司礼监的命令,看着他胡作非为,也确实让人难以忍受。
而这个愚蠢的司礼监不但祸害朝政,现在还害得国将不国,惊涛四起,几十万士兵和文武官员因他而死,事情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秋后算账的时候到了!
但此时的于谦似乎顾不上这些,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八月二十一日,于谦正式接替了邝埜的位置,成为兵部尚书,正式执掌兵部权力。
兵部尚书于谦并没有升官的喜悦,因为也先一旦打来,这个官能当多久还是个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手边的众多问题,保卫京城和国家的安全。此时的于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朝政的实际控制者。
不过日理万机的于谦大人其实尚未意识到,他正坐在火山口上,还是一座活火山。
八月二十三日,火山爆发。
这一天的清晨,大臣们如往常一样,准备上朝议事,但谁也没有想到,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朝堂斗殴即将开始。
这也是整个明代朝廷最为混乱的一天。
朝会由朱祁钰主持,他开始询问大臣们有何事上奏。
话音未落,一人大步迈出,高声说道:“臣有奏本!”
导火线就此点燃。
这个上奏的人名叫陈镒。
陈镒,苏州人,都察院右都御史,为官清廉,极其痛恨王振,此次的惨败使他痛心疾首,便下定决心,要一举铲除王振一党。
他厉声说道:“王振祸国殃民,作恶多端,害得皇上身陷敌营,如此恶行,不灭族不足以安人心,平民愤!”
语气如此严厉,坐在上面的朱祁钰也被吓了一跳。
可是陈镒却越说越气愤,越激动,想起无辜受难的同僚和百姓,竟然痛哭失声。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镒的这一哭激起了大臣们的愤怒,他们开始不顾礼仪,争相向朱祁钰弹劾王振。
一时之间,朝堂上乱了起来,上奏声、骂人声、痛哭声此起彼伏,纷乱程度实在可比集贸市场。
朱祁钰初登大位,还不是皇帝,只不过代行职权而已,见到这个阵势,吓得不轻,下面的大臣们像连珠炮般地说着话,旁边还夹杂着哭骂声,压根就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可怜的朱祁钰根本反应不过来。
突然,朝堂上的喧嚣平静了下来,下面的大臣都用一种极为可怕的眼神看着他,原来弹劾的人已经说完了,等着他的裁决,基本意见就一条:
“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这可是大事啊,怎么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钰胆战心惊地再三考虑,还是不敢作出决断,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道谕令,也是炸药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药包。
再议?何时再议?再议又如何?再议之后再议?
你糊弄谁呢?!
这些久经宦海的大臣们绝不会被这句话打发走。他们知道,如果错过了今天这个机会,此事就会石沉大海,王振虽然死了,但他的同党还会继续操纵朝政,今天发言的人必定遭殃,国家也就完了。
为国为己,只能拼了!死也要死在今天,死在这里!
谕令已经传达了多次,可是大臣们就是不走。
大臣们似乎达成了默契,没有一个人动,只是不停地痛骂、痛哭、死死地盯着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吓得脸都发白了,旁边传谕令的太监金英也不停地擦汗,这种阵势他也从没有见过,实在太可怕了。
朱祁钰开始认识到,今天不说出个一二三,他是回不去了。
当权者的沉默彻底激怒了大臣们,王振的倒行逆施、仗势欺人又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土木堡之战中,这些大臣们也多有亲属、同年毙命,新仇旧恨,如此罪大恶极之人竟然得不到处罚,天理何在!
正当大臣们的情绪即将达到顶点时,一个不识相的家伙出现了。
锦衣卫指挥马顺一直都是王振的死党,帮着他干了不少坏事,侍讲学士刘球就是被他派人杀害的,此事尽人皆知,只是由于其势力太大,一直没有人动他。此时,这位马顺出马了,他仗着有皇帝的谕令,竟然呵斥群臣,让他们立刻出去。
马顺的行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找死。
就这样,由陈镒点火,朱祁钰加炸药,马顺最终引爆,三方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即将演出了明史中朝廷最为精彩火爆的一幕。
大臣们本已愤怒到了极点,哭骂声越来越大,王振的同党马顺偏偏这时跳出来,大耍威风。按理说,他们应该更加愤怒才是。可是此时这些愤怒的人们却陷入了短暂地沉默之中。
可怕的沉默。
这种沉默是愤怒的顶点。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那么多的屈辱,那么多的悲痛,毫无道理地欺压侮辱,亲人好友的战死被俘,现在到了这个地步,竟然还在作威作福。
够了,足够了。
不用再压抑自己的愤怒,不用再忍受无耻的欺凌!
动手!
殴斗
马顺还在洋洋得意地呵斥着大臣们,往日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突然,有一人跑出大臣行列,朝自己猛冲过来!还没有等他缓过神来,头发已经被狠狠地抓住,脸上重重地挨了好几下。
终于开始了。
第一个动手的是户科给事中王竑。
王竑是个言官,平时的工作就是监察弹劾,此人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而国家沦落到这个地步他也十分痛心,更加痛恨王振一伙。眼见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他不由得怒上心头。
什么都别谈了,来真格的吧!
马顺,看我打不死你!
正在加载...